释天第八

【题解】

《释天》属于天文学的范畴,解释天文及其相关事物的名称。篇下据词语的性质内容,分为四时、祥、灾、岁阳、岁阴、岁名、月阳、月名、风雨、星名、祭名、讲武、旌旗13类。本篇共有53条,解释151个词语。

8.001 穹苍1,苍天也。

【注释】

1 穹(qiónɡ)苍:苍天。《诗·大雅·桑柔》:“靡有旅力,以念穹苍。”毛传:“穹苍,苍天。”孔颖达疏引李巡曰:“古时人质,仰视天形,穹隆而高,色苍苍然,故曰穹苍是也。”

【译文】

穹苍是苍天的意思。

8.002 春为苍天2,夏为昊天3,秋为旻天4,冬为上天5

【注释】" class="reference-link">【注释】

2 苍天:指春天。郭璞注:“万物苍苍然生。”

3 昊(hào)天:指夏天。郭璞注:“言气皓旰。”

4 旻(mín)天:指秋天。郭璞注:“旻犹愍也,愍万物雕落。”汉王逸《九思·哀岁》:“旻天兮清凉,玄气兮高朗。”

5 上天:指冬天。郭璞注:“言时无事,在上临下而已。”

【译文】

春天称为苍天,夏天称为昊天,秋天称为旻天,冬天称为上天。

8.(1) 四时6

【注释】

6 四时:四季。邢昺疏:“此题上事也。言上所陈是四时天之名也。”

【译文】

以上解释四时的名称。

8.003 春为青阳7,夏为朱明8,秋为白藏9,冬为玄英10。四气和谓之玉烛11

【注释】

7 青阳:指春天。《汉书·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8 朱明:指夏天。汉书·礼乐志》:“朱明盛长,旉与万物。”旉(fū)与,遍施。旉,同“敷”。

9 白藏:指秋天。郭璞注:“气白而收藏。”南朝梁萧统《玄圃讲》诗:“白藏气已暮,玄英序方及。”

10玄英:指冬天。郭璞注:“气黑而清英。”唐魏徵《道观内柏树赋》:“涉青阳不增其华,历玄英不减其翠。”

11 玉烛:谓四时之气和畅。郭璞注:“道光照。”晋葛洪《抱朴子·明本》:“玉烛表升平之征,澄醴彰德洽之符。”

【译文】

春天称为青阳,夏天称为朱明,秋天称为白藏,冬天称为玄英。四时之气和畅称为玉烛。

8.004 春为发生12,夏为长嬴13,秋为收成14,冬为安宁15。四时和为通正16,谓之景风17

【注释】

12 发生:指春天。唐钱起《春郊》诗:“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13 长嬴(yínɡ):指夏天。《乐府诗集·隋五郊歌·徵音》:“长嬴开序,炎上为德。”

14 收成:秋天是收成的季节,因以为秋天的别称。

15 安宁:冬天是安和宁静的季节,因以为冬天的别称。

16 通正:通畅祥和。邢昺疏:“四时和为通正者,言上四时之功和,是为通畅平正也。”

17 景风:祥和之风。郭璞注:“所以致景风。”邢昺疏:“景风即和风也。”

【译文】

春天称为发生,夏天称为长嬴,秋天称为收成,冬天称为安宁。四时通畅祥和称为通正,所致祥和之风称之为景风。

8.005 甘雨时降18,万物以嘉,谓之醴泉19

【注释】

18 甘雨:适时好雨。《诗·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孔颖达疏:“甘雨者,以长物则为甘,害物则为苦。”

19 醴(lǐ)泉:本义为甜美的泉水,引申指及时之雨。

【译文】

甘雨按时降临,万物因此而嘉美,这种及时甘霖称为醴泉。

8.(2) 祥20

【注释】

20 祥:祥瑞。

【译文】

以上解释祥瑞的名称。

8.006 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21

【注释】

21 仍、荐:接连。《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政令之无常,国家罢病,不虞荐至。”杜预注:“荐,仍也。”《国语·周语下》:“晋仍无道而鲜冑,其将失之矣。”韦昭注:“仍,数也。”

【译文】

谷物歉收称为饥,蔬菜歉收称为馑,果类歉收称为荒。接连饥荒称为荐。

8.(3) 灾22

【注释】

22 灾:灾荒。

【译文】

以上解释岁凶灾荒的名称。

8.007 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箸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23

【注释】

23 “大(tài))岁在甲”十句:大岁,即“太岁”。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岁星。又称岁阴或太阴。古代认为岁星(即木星)十二年一周天(实为11.86年),因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以岁星所在部分作为岁名。但岁星运行方向自西向东,与将黄道分为十二支的方向正相反,故假设有一太岁星作与岁星运行相反的方向运动,以每年太岁所在的部分来纪年。如太岁在寅叫摄提格,在卯叫单阏等。又配以十岁阳,组成六十干支,用以纪年。大岁在甲曰阏逢,太岁在甲的部分称为阏逢。余类推。阏逢,音yān pénɡ。旃,音zhān。黓,音yì。

【译文】

太岁星在甲称为阏逢,在乙称为旃蒙,在丙称为柔兆,在丁称为强圉,在戊称为箸雍,在己称为屠维,在庚称为上章,在辛称为重光,在壬称为玄黓,在癸称为昭阳。

8.(4) 岁阳24

【注释】

24 岁阳:古代以干支纪年,十干叫“岁阳”。参见8.007条。

【译文】

以上解释干支纪年十干的名称。

8.008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25

【注释】

25 “太岁在寅”十二句:参见8.007条。单阏,音chán yè。敦牂,音dūn zānɡ。涒,音tūn。

【译文】

太岁在寅称为摄提格,在卯称为单阏,在辰称为执徐,在巳称为大荒落,在午称为敦牂,在未称为协洽,在申称为涒滩,在酉称为作噩,在戌称为阉茂,在亥称为大渊献,在子称为困敦,在丑称为赤奋若。

8.(5) 岁阴26

【注释】

26 岁阴:古代以干支纪年,十二支叫作“岁阴”。郝懿行义疏:“今本无此二字,然十干既题岁阳,则十二支当题岁阴……今依臧氏《尔雅汉注》补。”

【译文】" class="reference-link">【译文】

以上解释干支纪年十二支的名称。

8.009 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27

【注释】

27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邢昺疏:“别年岁之名也。”

【译文】

载是岁的意思。夏代称为岁,商代称为祀,周代称为年,唐尧与虞舜的时代称为载。

8.(6) 岁名28

【注释】

28 岁名:岁的名称。

【译文】

以上解释岁的名称。

8.010 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29

【注释】

29 “月在甲”十句:邢昺疏:“此辨以日配月之名也。设若正月得甲则曰毕陬,二月得乙则曰橘如,三月得丙则曰修寎,四月得丁则曰圉余,五月得戊则曰厉皋,六月得己则曰则且,七月得庚则曰窒相,八月得辛则曰塞壮,九月得壬则曰终玄,十月得癸则曰极阳,十一月得甲则曰毕辜,十二月得乙则曰橘涂,周而复始亦可知也。”

【译文】

月亮在甲称为毕,在乙称为橘,在丙称为修,在丁称为圉,在戊称为厉,在己称为则,在庚称为窒,在辛称为塞,在壬称为终,在癸称为极。

8.(7) 月阳30

【注释】

30 月阳:古代十天干纪月的别名。

【译文】

以上解释十天干纪月的别名。

8.011 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31

【注释】

31 “正月为陬”十二句:邢昺疏:“正月为陬已下皆月之别名。”陬,音zōu。寎,音bǐnɡ。且,音jū。相,音xiànɡ。

【译文】

正月称为陬,二月称为如,三月称为寎,四月称为余,五月称为皋,六月称为且,七月称为相,八月称为壮,九月称为玄,十月称为阳,十一月称为辜,十二月称为涂。

8.(8) 月名32

【注释】

32 月名:十二个月每个月的别名。

【译文】

以上解释十二个月每个月的别名。

8.012 南风谓之凯风33,东风谓之谷风34,北风谓之凉风35,西风谓之泰风36

【注释】

33 凯风:和暖的风,指南风。邢昺疏引李巡曰:“南风长养万物,万物喜乐,故曰凯风。凯,乐也。”《诗·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34 谷风:东风。邢昺疏引孙炎曰:“谷之言穀。穀,生也。谷风者,生长之风也。”《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35 凉风:秋风。《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36 泰风:西风,大风。郭璞注:“《诗》云:‘泰风有隧。’”邢昺疏引孙炎曰:“西风成物,物丰泰也。《诗·大雅·桑柔》云‘泰风有隧’是也。”今本《诗》“泰”作“大”。

【译文】

南风称为凯风,东风称为谷风,北风称为凉风,西风称为泰风。

8.013 焚轮谓之颓37,扶摇谓之猋38。风与火为庉39。回风为飘40

【注释】" class="reference-link">【注释】

37 焚轮:从上而下的暴风。邢昺疏引李巡曰:“焚轮,暴风从上来降谓之颓。颓,下也。”《诗·小雅·谷风》:“维风及颓。”毛传:“颓,风之焚轮者也。”

38 扶摇:从下而上的暴风。邢昺疏引李巡曰:“扶摇,暴风从下升上故曰猋。猋,上也。”《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猋:音biāo。

39 庉(tún):风因火猛,火因风烈。邢昺疏:“郭云:‘庉庉,炽盛之貌。’言风自火出、火因风炽而有大风者为庉。”

40 回风:旋风。邢昺疏:“郭云:‘旋风也。’李巡曰:‘一曰飘风,别二名也。’《诗·蓼莪》云‘飘风发发’是也。”

【译文】

从上而下的暴风称为颓,从下而上的暴风称为猋。风因火猛,火因风烈称为庉。旋风称为飘。

8.014 日出而风为暴,风而雨土为霾41,阴而风为曀42

【注释】

41 霾(mái):大风卷夹尘土。《诗·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毛传:“霾,雨土也。”

42 曀(yì):天阴而有风。《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曀,不日有曀。”毛传:“阴而风曰曀。”

【译文】

晴天刮风称为暴,大风卷夹尘土称为霾,天阴刮风称为曀。

8.015 天气下,地不应曰雺43。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雾谓之晦44

【注释】

43 雺(ménɡ):天上空气下降,大地不去接应。郭璞注:“言蒙昧。”邢昺疏:“雺是天气下降、地气不应而蒙image也。”

44 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雾谓之晦:地上空气上升,上天不去接应称为雾、晦。郭璞注:“言晦冥。”邢昺疏:“地气发而上天不应之则为氛雾。雾又名晦。”《管子·度地》:“风、雾、雹、霜,一害也。”

【译文】

天上空气下降,大地不去接应称为雺。地上空气上升,上天不去接应称为雾。雾称为晦。

8.016 imageimage谓之雩45imageimage,虹也。蜺为挈贰46

【注释】

45imageimage(dì dōnɡ):同“蝃image”,虹的别名。《诗·鄘风·蝃image》:“蝃image在东,莫之敢指。”毛传:“蝃image,虹也。”雩:音yù。

46 蜺(ní)、挈(qiè)贰:副虹。又称雌虹、雌蜺。郭璞注:“蜺,雌虹也,见《离骚》。挈贰,其别名,见《尸子》。”《楚辞·天问》:“白蜺婴茀,胡为此堂?”王逸注:“蜺,云之有色似龙者也。”《尸子》下:“蜺,挈贰其别名也。”

【译文】

imageimage称为雩。imageimage就是虹。蜺称为挈贰。

8.017 弇日为蔽云47

【注释】" class="reference-link">【注释】

47 弇(yǎn)日:五彩云气遮住太阳。郭璞注:“即晕气五彩覆日也。”

【译文】

五彩云气遮住太阳称为蔽云。

8.018 疾雷为霆霓48

【注释】

48 霆霓:郝懿行义疏:“霆为疾雷,霓字衍也。”

【译文】

疾雷称为霆。

8.019 雨image为霄雪49

【注释】

49image:同“霰”,小冰粒。郭璞注:“《诗》云:‘如彼雨雪,先集维image。’”今本《诗·小雅·image弁》“image”作“霰”。郑玄笺:“将大雨雪,始必微温,雪自上下,遇温气而抟谓之霰,久而寒胜则大雪矣。”霄雪:郭璞注:“image,水雪杂下者,谓之消雪。”郝懿行义疏:“霄雪者,雪亦衍字。《说文》:‘雨image为霄。齐语也。’无雪字。今本盖缘郭注而衍也。”

【译文】

下小冰粒称为霄。

8.020 暴雨谓之image50,小雨谓之霢霂51,久雨谓之淫52。淫谓之霖53,济谓之霁54

【注释】" class="reference-link">【注释】

50image(dōnɡ):暴雨。郭璞注:“今江东人呼夏月暴雨为image雨。”《楚辞·九歌·大司命》:“令飘风兮先驱,使image雨兮洒尘。”王逸注:“暴雨为image雨。”

51 霢霂(mài mù):小雨。《诗·小雅·信南山》:“益之以霢霂,既优既渥。”毛传:“小雨曰霢霂。”

52 淫(yín):久雨。《礼记·月令》:“(季春之月)行秋令,则天多沉阴,淫雨蚤降。”郑玄注:“淫,霖也,雨三日以上为霖。”蚤,通“早”。

53 霖(lín):久雨。《左传·隐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参见“淫”下注。

54 济:止,特指雨止。郭璞注:“今南阳人呼雨止为霁。”邢昺疏:“济,止也。雨止名霁。”

【译文】

暴雨称为image,小雨称为霢霂,久雨称为淫。淫雨称为霖,雨止称为霁。

8.(9) 风雨55

【注释】

55 风雨:邢昺疏:“风雨者,题上事也。”

【译文】

以上解释风雨之类的名称。

8.021 寿星,角、亢也56。天根,氐也57

【注释】" class="reference-link">【注释】

56 寿星,角(jiǎo)、亢(kànɡ)也:寿星,十二星次之一。在十二支为辰,在二十八宿则起于轸宿十二度,跨角、亢二宿而至氐宿四度。角、亢,分别属于东方七宿的第一宿和第二宿。角、亢二宿属于寿星次。《国语·晋语四》:“岁在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土乎?”韦昭注:“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为寿星之次。”《楚辞·天问》:“角宿未旦,曜灵安藏?”王逸注:“角、亢,东方星。”

57 天根,氐(dī):东方七宿的第三宿。郭璞注:“角、亢下系于氐,若木之有根。”《史记·天官书》:“氐为天根,主疫。”

【译文】

寿星次,包括有角、亢二宿。天根就是氐宿。

8.022 天驷,房也58。大辰,房、心、尾也59。大火谓之大辰。

【注释】

58 天驷(sì),房:东方七宿的第四宿。郭璞注:“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驷。”《国语·周语下》:“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韦昭注:“天驷,房星也。”

59 大辰,房、心、尾:大辰,大火次的别称,包括有房、心、尾三宿。《左传·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杜预注:“大辰,房、心、尾也。”

【译文】

天驷就是房宿。大辰次包括有房、心、尾三宿。大火次称为大辰次。

8.023 析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60

【注释】

60 析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析木,星次名。邢昺疏:“孙炎曰:‘析别水木,以箕斗之间,是天汉之津也。’刘炫谓是。天汉即天河也。天河在箕、斗二星之间,箕在东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为隔。隔河须津梁以度,故谓此次为析木之津也。”天河,银河。谓,衍文。邵晋涵正义:“旧本无‘谓’字。郭注亦系后人所增,今删正。”

【译文】

析木次,箕、斗二宿之间,就是银河。

8.024 星纪,斗、牵牛也61

【注释】

61 星纪,斗、牵牛也:星纪,星次名。二十八宿中之斗、牛二宿属之。《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杜预注:“星纪在丑,斗、牛之次。”

【译文】

星纪次,包括有斗、牵牛二宿。

8.025 玄枵,虚也62。颛顼之虚,虚也63。北陆,虚也64

【注释】

62 玄枵(xiāo),虚也:玄枵,星次名。其中有女、虚、危三宿。《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玄枵,虚中也。”

63 颛顼之虚,虚也:颛顼之虚,虚宿的别名。《左传·昭公十年》:“晋君将死,今兹岁在颛顼之虚。”孔颖达疏:“北方三次以玄枵为中。玄枵次有三宿,又虚在其中。以水位在北,颛顼居之,故谓玄枵虚星为颛顼之虚也。”

64 北陆,虚也:北陆,虚宿的别名。《左传·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孔颖达疏引孙炎云:“陆,中也。北方之宿虚为中也。”

【译文】

玄枵次,包括有虚宿。颛顼之虚是虚宿的别名。北陆也是虚宿的别名。

8.026 营室谓之定65。娵觜之口,营室、东壁也66

【注释】

65 营室、定:邢昺疏:“营室一名定。”营室,星名。本指室、壁二宿,后专指室宿。《诗·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郑玄笺:“楚宫,谓宗庙也。定星昏中而正,于是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

66 娵觜(jū zī),营室、东壁也:娵觜,同“娵訾”,星次名。包括有室宿和壁宿。营室、东壁四方似口,故名娵觜之口。邢昺疏引孙炎曰:“娵觜之叹,则口开方,营室、东壁四方似口,故因名也。”《左传·襄公三十年》:“及其亡也,岁在娵訾之口。”东壁,星宿名,即壁宿。因在天门之东,故称。

【译文】

营室称为定宿。娵觜次,包括有营室、东壁二宿。

8.027 降娄,奎、娄也67

【注释】

67 降娄(lóu),奎、娄也:降娄,星次名。包括有奎、娄二宿。奎、娄二宿分别为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和第二宿。《左传·襄公三十年》:“于是岁在降娄,降娄中而旦。”杜预注:“降娄,奎、娄也。周七月,今五月,降娄中而天明。”

【译文】

降娄次,包括有奎、娄二宿。

8.028 大梁,昴也68。西陆,昴也69

【注释】

68 大梁,昴(mǎo)也:大梁,星次名。包括有胃、昴、毕三宿。昴宿为白虎七宿的第四宿。郝懿行义疏:“大梁三宿,胃、昴、毕,《尔雅》独言昴者,亦举中以包之。”《国语·晋语四》:“岁在大梁,将集天行。”《史记·天官书》:“敦牂岁:岁阴在午,星居酉。以五月与胃、昴、毕晨出,曰开明。”

69 西陆,昴也:西陆,昴宿的别名。《左传·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

【译文】

大梁次,包括有昴宿。西陆宿就是昴宿。

8.029 浊谓之毕70

【注释】" class="reference-link">【注释】

70 浊谓之毕:浊,同“噣(dú)”,毕宿的别名。为白虎七宿的第五宿。《诗·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毛传:“毕,噣也。”

【译文】

浊宿称为毕宿。

8.030 咮谓之柳71。柳,鹑火也72

【注释】

71 咮(zhòu)、柳:咮宿是柳宿的别名。为南方朱鸟七宿的第三宿。《左传·襄公九年》:“咮为鹑火,心为大火。”孔颖达疏:“咮,谓柳也。”

72 鹑火:星次名。朱鸟七宿其中部柳、星、张三宿称鹑火。《左传·昭公八年》:“陈,颛顼之族也。岁在鹑火,是以卒灭,陈将如之。”孔颖达疏:“颛顼崩年,岁星在鹑火之次。”

【译文】

咮宿称为柳宿。柳宿属于鹑火次。

8.031 北极谓之北辰73

【注释】

73 北极、北辰:星名。《公羊传·昭公十七年》:“北辰亦为大辰。”徐彦疏引李氏(巡)云:“北极,天心,居北方,正四时,谓之北辰。”《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class="reference-link">【译文】

北极星称为北辰星。

8.032 何鼓谓之牵牛74

【注释】

74 何(hè)鼓:即河鼓。郭璞注:“今荆楚人呼牵牛星为担鼓,担者荷也。”何、荷,古今字,担负,背,扛。牵牛:即河鼓。《诗·小雅·大东》:“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毛传:“河鼓谓之牵牛。”睆(huǎn),视。

【译文】

何鼓星称为牵牛星。

8.033 明星谓之启明75

【注释】

75 明星、启明:启明星,即金星。《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毛传:“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

【译文】

金星称为启明星。

8.034 彗星为欃枪76

【注释】

76 欃(chán)枪:彗星的别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揽欃枪以为旌兮,靡屈虹而为绸。”

【译文】

彗星称为欃枪星。

8.035 奔星为彴约77

【注释】

77 彴(bó)约:流星。郭璞注:“流星。”

【译文】

流星称为彴约。

8.(10) 星名78

【注释】

78 邢昺疏:“题上事也。”

【译文】

以上解释星的名称。

8.036 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尝,冬祭曰烝79

【注释】

79 “春祭”四句:礿(yuè),同“禴”。烝,同“蒸”。参见1.084条。

【译文】

春天的祭祀称为祠,夏天的祭祀称为礿,秋天的祭祀称为尝,冬天的祭祀称为烝。

8.037 祭天曰燔柴80,祭地曰瘗薶81

【注释】

80 燔(fán)柴:积柴焚烧牲体、玉帛等以祭天。邢昺疏:“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于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仪礼·觐礼》:“祭天,燔柴。”

81 瘗薶(yì mái):同“瘗埋”,把牺牲等埋入地里以祭地。《礼记·祭法》:“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孔颖达疏:“瘗埋于泰折祭地也者,谓瘗缯埋牲祭神州地祇于北郊也。”泰折,古代祭地神之处,在都城北郊。

【译文】

焚烧牲体、玉帛等以祭天称为燔柴,把牺牲等埋入地里以祭地称为瘗薶。

8.038 祭山曰庪县82,祭川曰浮沉83

【注释】

82 庪县(ɡuǐ xuán):埋藏或悬挂祭品以祭山。庪,埋藏。县,“悬”的古字,悬挂。郭璞注:“或庪或县,置之于山。《山海经》曰‘县以吉玉’是也。”邢昺疏:“庪县,祭山之名也。庪,谓埋藏之……县,谓县其牲币于山林中,因名祭山曰庪县。”

83 浮沉:投祭品于水中以祭川。郭璞注:“投祭水中,或浮或沉。”

【译文】

埋藏或悬挂祭品以祭山称为庪县,投祭品于水中以祭川称为浮沉。

8.039 祭星曰布84,祭风曰磔85

【注释】" class="reference-link">【注释】

84 布:布散祭品于地以祭星。郭璞注:“布散祭于地。”

85 磔(zhé):分裂牲体以祭风。《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徐彦疏李氏(巡)曰:“祭风以牲头蹄及皮破之以祭,故曰磔。”

【译文】

布散祭品于地以祭星称为布,分裂牲体以祭风称为磔。

8.040 “是image是祃”86,师祭也。

【注释】

86image(lèi)是祃(mà):《诗·大雅·皇矣》:“是类是祃。”“类”“image”同,因征战出师而祭天。祃,在军队驻地而祭天。郭璞注:“师出征伐,类于上帝,祃于所征之地。”

【译文】

“是image是祃”,是因征战出师和在军队驻地而举行的两种祭祀天神的活动。

8.041 “既伯既祷”87,马祭也。

【注释】

87 既伯既祷:《诗·小雅·吉日》:“既伯既祷。”毛传:“伯,马祖也。重物慎微,将用马力,必先为之祷其祖。”孔颖达疏:“为马而祭,故知马祖谓之伯。”

【译文】

“既伯既祷”,是用马之前祭祀马祖。

8.042 禘88,大祭也。

【注释】

88 禘(dì):宗庙五年一次大祭。《论语·八佾》:“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邢昺疏:“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祫(xiá),宗庙三年一祭。

【译文】

禘是宗庙五年一次大祭的意思。

8.043 绎89,又祭也。周曰绎,商曰肜90,夏曰复胙91

【注释】

89 绎(yì):周代称正祭的次日再进行的祭祀。《春秋·宣公八年》:“辛巳,有事于大庙,仲遂卒于垂。壬午,犹绎。”杜预注:“绎,又祭。陈昨日之礼,所以宾尸。”孔颖达疏:“《公羊传》曰:‘绎者何?祭之明日也。’”

90 肜(rónɡ):商代称祭祀的次日再进行的祭祀。《书·高宗肜日》:“高宗肜日。”孔安国传:“祭之明日又祭,殷曰肜,周曰绎。”孔颖达疏引孙炎曰:“祭之明日寻绎复祭也,肜者,相寻不绝之意。”

91 复胙(zuò):夏代称祭祀的次日再进行的祭祀。郭璞注:“未见义所出。”邢昺疏:“《诗》传及《诗》笺亦无此一句。说者云:胙是祭肉也,以祭之旦日复陈其祭肉以宾尸也。未知然不。”

【译文】

绎是正祭的次日再进行的祭祀的意思。周代称为绎,商代称为肜,夏代称为复胙。

8.(11) 祭名92

【注释】

92 祭名:邢昺疏:“祭名者,以题上事也。”

【译文】

以上解释祭祀的名称。

8.044 春猎为蒐,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93

【注释】

93 “春猎为蒐(sōu)”四句:蒐、苗、狝(mí)、狩,四季狩猎的不同名称。《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译文】

春季狩猎称为蒐,夏季狩猎称为苗,秋季狩猎称为狝,冬季狩猎称为狩。

8.045 宵田为獠94,火田为狩95

【注释】

94 宵田、獠(liáo):夜间打猎。田,打猎。《管子·四称》:“獠猎毕弋,暴遇诸父,驰骋无度,戏乐笑语。”

95 火田、狩:以火焚烧草木而田猎。《礼记·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

【译文】

夜间打猎称为獠,以火焚烧草木而打猎称为狩。

8.046 “乃立冢土,戎丑攸行”,“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96

【注释】

96 “乃立冢土”六句:《诗》及毛传文。《诗·大雅·绵》:“乃立冢土,戎丑攸行。”毛传:“冢,大;戎,大;丑,众也。冢土,大社也。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大事,指征战。有事,指祭祀。

【译文】

“乃立冢土,戎丑攸行”,是建立大社、大众前往祭祀的意思。兴起征战,动员大众,一定要先到社坛祭祀再出征,这就称为宜。

8.047 “振旅阗阗”,出为治兵,尚威武也。入为振旅,反尊卑也97

【注释】

97 “振旅阗阗(tián)”五句:《诗·小雅·采芑》:“振旅阗阗。”振旅,整队班师。阗阗:众多壮盛的样子。反尊卑,郭璞注:“尊老在前,复常仪也。”古礼,出兵之时幼贱在前,班师之时尊老在前。反,“返”的古字。

【译文】

“振旅阗阗”,是整队班师、军众壮盛的意思。出兵之时幼贱在前,是崇尚威武。班师之时尊老在前,是恢复正常的礼仪。

8.(12) 讲武98

【注释】" class="reference-link">【注释】

98 讲武:邢昺疏:“讲武者,题上事也。言皆所以讲习武事也。”邵晋涵正义:“题上事也。讲武必顺四时,故附见《释天》。”

【译文】

以上解释讲习武事的内容。

8.048 素锦绸杠99imageimage100,素升龙于image101,练旒九102,饰以组103,维以缕104

【注释】

99 绸杠(ɡānɡ):缠裹旗竿。邢昺疏:“绸,韬也。杠,竿也。先以白地锦韬旗之竿。”韬(tāo),缠裹。

100image(xūn):浅绛色。《周礼·考工记·钟氏》:“三入为image。”郑玄注:“染image者,三入而成。”image(shān):旌旗的正幅,为旒所着之处。郭璞注:“image,众旒所着。”《国语·齐语》:“龙旗九旒。”韦昭注:“龙旗,画交龙于image也,正幅为image,旁属为旒。”

101 素升龙:白色头向上的龙。郭璞注:“画白龙于image,令上向。”

102 练旒(liú):白色熟绢做的旗饰物。练,白色熟绢。旒,旌旗悬垂的饰物。

103 组:丝带。

104 维:缀连。郭璞注:“维连持之,不欲令曳地。”缕,线。

【译文】

龙旗之制:用白色丝帛缠裹旗竿,用浅绛色丝帛作旌旗的正幅,旗面上画白色头向上的龙,有九条白色熟绢做的旗饰物,用丝带饰边,再用线缀连起来不使拖到地上。

8.049 缁广充幅长寻曰旐105,继旐曰旆106

【注释】

105 缁(zī):黑色的丝帛。寻:八尺。旐(zhào):古代画有龟蛇的旗子。《诗·小雅·出车》:“设此旐矣,建彼旄矣。”毛传:“龟蛇曰旐。”

106 旆(pèi):旐末状如燕尾的垂旒。邢昺疏:“又以帛继续旐末为燕尾者名斾。”《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斾央央。”

【译文】

全幅长八尺的黑色丝帛上画有龟蛇的旗子称为旐,联结在旐末状如燕尾的垂旒称为旆。

8.050 注旄首曰旌107

【注释】

107 注旄首曰旌:郭璞注:“载旄于竿头,如今之幢,亦有旒。”

【译文】

竿头缀旄牛尾的旗子称为旌。

8.051 有铃曰旗108

【注释】

108 有铃曰旗:郭璞注:“县铃于竿头,画蛟龙于旒。”县,“悬”的古字。

【译文】

竿头悬挂铃铛的旗子称为旗。

8.052 错革鸟曰image109

【注释】" class="reference-link">【注释】

109 错:指画。革(jí):通“亟”,急。image(yú):画有鸟隼图象的旗子。邢昺疏引孙炎云:“错,置也。革,急也。画急疾之鸟于image也。”《周礼·春官·司常》:“鸟隼为image……州里建image。”《诗·大雅·江汉》:“既出我车,既设我image。匪安匪舒,淮夷来铺。”郑玄笺:“鸟隼曰image。”

【译文】

画有疾飞鸟隼图象的旗子称为image

8.053 因章曰旃110

【注释】

110 因章:依照绛帛本来的颜色花纹。郭璞注:“以帛练为旒,因其文章,不复画之。《周礼》云:‘通帛为旃。’”邢昺疏:“以因其文章与《周礼》通用绛帛,随义立名,其实一也,故引为证。”旃(zhān):同“旜”,赤色、无饰、曲柄的旗。《说文解字·image部》:“旃,旗曲柄也。”《仪礼·聘礼》:“使者载旜,帅以受命于朝。”

【译文】

依照绛帛本来的颜色花纹、不加文饰的曲柄旗子称为旃。

8.(13) 旌旗111

【注释】

111 旌旗:邵晋涵正义:“题上事也。此因讲武而连类及之也。”

【译文】

以上解释旌旗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