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

    颛顼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位传说人物,为五帝之一。相传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是九黎族的首领。父亲是昌意,昌意相传是黄帝与嫘祖的次子,封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生颛顼。颛顼性格深沉而有谋略。十五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南杞县东),故又称其为高阳氏。黄帝死后,因颛顼有圣德,立为帝,时年二十岁。

    帝颛顼以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都城,以句芒为木正、蓐收为金正、祝融为火正、玄冥为水正、句龙为土正,合称“五官”。他即位后,严格遵循黄帝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是位沉静、博识、有谋略的人。他能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聚集财物,又以观天象,按日月运行而定四时(当时已有历法,称“颛顼历”),并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教化人民,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因而颛顼时期,生产较前有很大发展。

    传说在黄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废弃人事,一切都靠占卜来决定,百姓家家都有人当巫史搞占卜,人们不再诚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农业生产。颛顼为解决这问题,决定改革宗教,亲自净心诚敬地祭祀天地祖宗,为万民作出榜样。又任命南正重负责祭天,以和洽神灵。任命北正黎负责民政,以抚慰万民,劝导百姓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禁断民间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动,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

    但是颛顼也制定过不合理的法规,例如他有这么一条律令: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完全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

    颛顼后来得子,名穷蝉,是舜的高祖。春秋战国时的楚王正是颛顼的后裔,屈原在《离骚》中就自称为帝颛顼之后,由此可见屈原和楚王是同族。

    颛顼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省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域。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高处土地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共工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就是此时流传下来的。共工死后,人们奉他为水神(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说的是他们,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figure_0026_0003

    共工怒撞不周山图

    颛顼和他的继承者帝喾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两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