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前期、后期的两极分化

    唐玄宗李隆基,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玄宗在位年间,是大唐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公元712年,唐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李隆基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公元713年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改元“开元”。

    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

    宫廷政变

    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懦弱无能,结果朝政大权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手中,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重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

    公元710年,中宗暴死。于是,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然而,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抢先发动了兵变,率领羽林军万余人攻占了皇宫,把韦皇后一派全部消灭。然后,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但睿宗李旦也和中宗一样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总是忍让。而太平公主则认为是自己给了李旦做皇帝的机会,功劳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权。随着自己势力的强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胀起来,也妄想效法母亲那样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对手便是太子李隆基,开始她没把他放在眼里,觉得他还年轻,但后来,她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断之后,开始防范他。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做太子,更不能继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废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为自己以后做女皇帝铺路。

    公元712年,太平公主借助天象,散布流言,言太子不利于君主,将要夺位。她本以为睿宗会对李隆基有所提防,但由于睿宗厌倦了做皇帝的生活,却把帝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然而,朝政大权如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仍由太平公主把持。睿宗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公元713年7月3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断地先下了手,亲自率领兵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将倾向太平公主的官员全部罢官废黜。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当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开元盛世

    唐玄宗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大臣。

    唐玄宗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

    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

    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

    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这本是唐太宗时期的一种制度,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到了武则天主政之后,提拔了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开,因此这种制度也就废除了。

    四、重视县令的任免。唐玄宗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玄宗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

    唐玄宗不仅对内政进行有效的治理,对于边疆也进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将原来丢失的领地重新夺了回来。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唐玄宗还下令削减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最后使全国还俗的僧尼达到一万二千人之多。然后,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庙,禁止铸造佛像,禁止传抄佛经。对于官员和僧尼的交往也进行禁止,这使佛教在玄宗时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唐玄宗通过展开以上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新的发展,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

    然而,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唐朝开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