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统一全国与太康繁荣

    晋武帝司马炎是司马昭长子,晋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65年,司马炎为相国、晋王,同年12月代魏称帝,建都洛阳,改年号为“泰始”,后改为“太康”,史称西晋。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他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与无法处理胡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

    晋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苛,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他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

    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十六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统一全国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五十七个王,五百多个公侯。

    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晋武帝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晋武帝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太康繁荣

    全国统一后,西晋政治上趋于安定,但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很艰苦。特别是皇室和权贵们无限制地霸占土地,更加重了农民的苦难。据说,长安东南的蓝田县,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杂牌将军”庞宗,就占良田几百顷,其他达官贵人就更不必说了。农民没有土地,豪门世族利用占据的田地肆意盘剥农民。西晋初年,晋武帝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

    晋武帝很注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如在汲郡开荒五千多顷,郡内的粮食很快充裕起来,又修整旧陂渠和新开陂渠,对于灌溉和运输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公元268年,晋武帝还设立了“常平仓”,丰年按适当价格抛售布帛,收购粮食;荒年则按适当价格出售粮食,稳定粮价,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晋武帝一再责令郡县官吏,要“省徭务本”,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

    由于晋武帝采取了这样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措施,使农业生产逐年上升,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仅平吴之后不到三年时间,全国人口就增加了一百三十多万户,出现了“太康繁荣”的景象。

    传位傻太子之谜

    从史料看,司马炎虽称得上英武果敢,但在个人感情上却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他一生共有二十六个儿子。不幸的是,二十六个儿子当中虽不乏聪慧之辈,但长子司马轨却不幸夭折,因此次子司马衷成了事实上的长子。然而,司马衷却是个白痴,不谙世事,司马衷的痴愚朝野皆知。

    太子司马衷的低能,武帝当然也是十分清楚的,他知道这个儿子难以担负国家重任。但是杨皇后反对更易太子。杨皇后十分美丽,又出自豪门大族,替武帝生下了三男三女,长子早逝,次子便是这司马衷。晋武帝数次担心地说,太子不长进,天性愚钝,难以胜任大事。但是,杨皇后每次都和颜反驳,儿子虽不聪明,但却忠厚纯良,好生教导,会有长进的。武帝试探地说,现在更易太子,还来得及。杨皇后摇头,说:“太子的名分已定了,决不能轻易改动,无论立嫡立长,都应是太子,破坏了这项法制,日后岂不乱了套?我坚决反对。”

    果敢刚毅的武帝司马炎在美人面前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于是就将希望寄托在两个派去考察太子的大臣和峤和荀勖的身上。他信任荀勖,尤其佩服荀勖的高深学问和不世之才。后来荀勖进奏,说太子有了进步,于是武帝相信了荀勖,放下心来,不再考虑更易太子。

    公元290年,晋武帝驾崩,其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然而不过一年,皇后贾南风就发动政变,杀死总揽朝政的大臣杨骏,接着又发生了“八王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