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阴阳的关系

    古人不但用阴阳来对事物的属性特征进行分类,还用阴阳来阐释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现象发生的原理。下面我们要进一步探讨阴阳之间的关系。阴和阳既然代表的是相关的事物,二者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归纳起来,阴与阳之间存在着四种关系。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alt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阴和阳。

    如上与下,左与右,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成与败,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等,它们是对立的,同时它们又是相互制约的,正是因为阴阳两个方面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制约,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与运动。

    一般情况下,阴阳的对立制约,是维持阴阳之间相对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相对平衡,是指在总体水平上的相对平衡,也就是说,有的时候阳的力量比较强盛,阴的力量就受到削弱;有的时候则相反。但从一个周期、一个整体来说是相对平衡的。例如:在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气候的变化。春、夏气候较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气候比较寒凉,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这就是阴阳对立制约的结果。以春、夏或秋、冬的局部来看,阴阳之间是不平衡的,但以一年为周期来看,阴阳之间还是相对平衡的。

    alt

    ●夏阳

    夏天相对于秋天为阳

    alt

    ●秋阴

    秋天相对于夏天为阴

    alt

    ●冬阴

    冬天相对于春天为阴

    alt

    ●春阳

    春天相对于冬天为阳

    任何事物相互对立的一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起着制约作用。若有一方过于强盛,对另一方过度抑制,可致其不足;若一方过于虚弱,对另一方的抑制不足,可致对方相对亢盛。如此,则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协调,在自然界表现为气候的异常变化,在人体表现为生命活动失常而处于疾病状态。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alt

    阴阳,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其自身存在的先决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上和下,高和低,都是在对比中得出来的概念,其他如升和降、浮和沉、动和静、雄和雌、男和女、快和慢等,都是相对的概念,都是在对比中存在的。如果它的对立面不存在,其本身也就不能存在。所有相互对立的阴阳两方面都是这样,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存在条件,如果没有阳,就不会有阴,没有阴,阳也不会存在。阴阳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之为“阴阳互根”。

    若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某种原因遭到破坏,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就会出现“孤阴”、“独阳”,而“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不能再生化和滋长,机体的生生不息之机也会遭到压抑和破坏,最终导致“阴阳离决”而死亡。如果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出现虚弱,久而久之必致另一方也出现不足,从而出现“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

    alt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alt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在不断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自然界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是不断变化着的,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因而不论自然界的还是人体内在的功能状态,都处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一般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阴消阳长,一是阴长阳消。阴阳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表现为阴阳双方的你弱我强,你强我弱。阴阳不断消长过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从而维持着事物正常的发展变化。例如:在自然界中,一年中四季气候的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至,四季寒暑的更替,就是阴阳消长的过程。从冬入春至夏,寒气渐减,温热日增,气候从寒逐渐变热,是“阴消阳长”的过程,从夏至冬,气候由热逐渐变寒,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由于四季有阴阳消长的运动,才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出现。就一定具体的事物或时间而言,阴阳始终处于不平衡状态,但总体上来说,“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两者之间又是大体平衡的。就一日而言,白天与黑夜的时间尚有一定的差异,并不是每天均相同,由冬至→春分→夏至,白昼渐长,黑夜渐短,这是四季中阳长阴消的过程;而夏至→秋分→冬至,白昼渐短,黑夜渐长,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这是造成一日之中白天与黑夜的时间不完全相等的原因,然而就一年总的时间来说,白天与夜间是平均的,即阴阳是平衡的。

    alt

    ●一年中四季气候的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至,四季寒暑的更替,就是阴阳消长的过程

    alt

    ●阴虚的时候,则阳气相对多余,会出现“潮热”、“骨蒸”

    正常情况下,阴阳的相互消长,保持着相对的、暂时的动态平衡。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打破了阴阳的动态平衡,就会出现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人体来说,将产生病理状态而发生疾病,阴长超过常度,则出现阳不足之病;阳长太过,亦可引起阴虚之候。发热是阳偏胜所致,身寒是阴偏盛所致,发热或恶寒都是人体阴阳消长超过一定的限度,失去了相对的动态平衡而发生偏胜偏衰的表现。

    alt

    ●阳不足之病,阴气偏盛,会畏寒怕冷,四肢冰凉

    阴阳消长与平衡,符合事物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消长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在绝对的运动之中包含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止中又包含着绝对的运动;在绝对的消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在相对的平衡中又存在着绝对的消长。一切事物都是在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绝对的消长和相对的平衡中发展变化的。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alt

    转化,即转换和变化。阴阳的相互转化,即是指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阴阳转化是说明事物运动变化中的物极必反规律。从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来看,本来具有光明、向上、运动、温热等特征的阳性事物,可在一定条件下转为具有晦暗、向下、静止、寒凉等特征的阴性事物,反之亦然。如冬天为阴,寒冷之极,就开始了向温暖的春天(阳)转化;夏天为阳,炎热至极,就开始了向凉爽的秋天(阴)转化。

    阴阳的转化,除了有突变的因素外,大多数则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阴阳的转化与阴阳的消长是密切相关的。阴阳的转化既可以表现为突变的形式,也可表现为渐变的形式。

    所谓突变,是指在阴阳的消长过程中,当阴阳消长发展到极点时,阴阳即快速向其反面转化,如夏季炎热之时,突然雷电暴雨,从而转凉。所谓渐变,是指阴阳双方在消长过程中,随着阴长阳消的变化而渐变为阴,随着阳长阴消的变化而渐变为阳。如四时寒暑的更迭、昼夜交替等。

    alt

    ●中国古代的太极图,基本可以反映出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平衡的关系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