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血

    alt

    血,即血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给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源源不断地运送各种营养。

    一、血的生成

    古代医家认为血液的主要组成成份为营气与津液。而营气与津液,均是来自于所摄入的饮食物经脾和胃消化吸收之后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是说营气和津液在中焦之处相互结合,发生变化后转化为红色的液体——血,而中焦是脾与胃所居之处,此即指出了脾胃在血液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所以饮食营养的优劣和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会影响到血的化生。饮食营养摄入不足,或脾胃运化功能的长期失调,均可以导致血的生成不足,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如肠胃病患者,对饮食物的营养不能充分吸收,血生成的原料不足,从而产生血虚。

    alt

    ●肠胃病患者,对饮食物的营养不能充分吸收,血生成的原料不足,从而产生血虚

    alt

    二、血的功能

    血形成以后,就在脉管中流动运行不息,内至各个脏腑组织,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从而维持着正常的生理活动。“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即是说肝脏有血液的供应,眼睛才能够看到外界的事物;脚有了血液的供应,才可以行走;手掌有了血液的供应,才能够握拳;手指有了血液的供应,才可以拿取东西。机体的各种感觉和各种运动,也必须依赖于血液所带来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才能维持正常的机能活动。因血的流动向外到达皮肉筋骨,对其提供营养,所以我们就可以从面色的红润、肌肉的丰满和壮实,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等方面来观察血的营养与滋润作用是否充分。

    如果血的生成不足,或是过度的耗损,或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减弱,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虚的病理变化,出现头昏、眼花、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无光、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等临床表现。

    血,还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均有赖于血气的充盛,血脉的调和与流利。《灵枢》中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即是指人的精神活动是依赖于血的充盛、调和流利。不论何种原因所形成的血虚、血热或运行失常,均可以出现精神衰退、健忘、多梦、失眠、烦躁、甚则见神志恍惚、惊悸不安、以及谵狂、昏迷等神志失常的多种临床表现。

    alt

    ●血的作用

    血营养与滋润作用的外在表现:

    alt

    三、血的循行

    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如果有某种原因导致运行出现不畅,甚则停滞不前,就会阻滞于经脉或脏腑内,导致病变的产生。这种因运行不畅而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即是瘀血;瘀血还包括离经之血,也就是逸出脉管之外,积存在体内的血液。

    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alt

    瘀血形成以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又会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血或经脉瘀塞不通,内脏发生癥积,以及产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

    瘀血的病证特点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