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五脏的生理功能

    脏与腑都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与特性,心、肝、脾、肺、肾等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各有共同的生理特点。

    一、心

    alt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黄帝内经》

    在机体的五脏六腑中,心为五脏六腑的主宰,就像一国之君主,“心者,君主之官”就是古人认识心脏作用的说明。心在五行属火,对应的季节为夏季。是位于胸腔内的,心内有隔膜,有两个心房及两个心室。在《存真环中图》“心气图”中绘出的心上有系带可与肝、脾、肾、肠等脏器相连,这些系带可能是指血管,心就是通过这些血管与其他脏器相互联系。

    1.主神志

    古代医家认为人的智慧、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心所主。因此心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主神志”。人体所有的情绪、情感的产生,对外界世界的认知都离不开心。心的生理活动正常,则人就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心的生理功能活动异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也出现异常,往往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反应缓慢,精神萎顿,甚则谵妄、昏迷、不省人事等表现。

    alt

    心主血脉

    心能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如果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常会有面色苍白,没有光泽,或两颧骨处呈紫红色,胸闷、胸痛、心慌等症状。

    心主神志

    心的生理活动正常,则人就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如果心主神志功能活动异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也出现异常,往往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反应缓慢,精神萎顿,甚则谵妄、昏迷、不省人事等表现。

    2.主血脉

    智慧、精神、意识、情感、思维活动等虽由心所主,但却必须依赖于人体内血液的充足与运行。心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主血脉”,血液必须在心的挤压推动下方能在脉道内运行,周流全身,为全身带去丰富的营养。心与脉管是直接相连的,“脉管”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血管,二者紧密相连,互相沟通,形成了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心是人体的发动机——血泵,不停地收缩挤压血液,有了心的搏动,才使血液获得了循环的动力。血液则在心与脉管中不停地流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如环无端。古代医家把心挤压收缩、泵出血液的动力称为“心气”,心气充沛,则心搏动有力,可将血液泵出心脏,进入脉管,供应全身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需要,以维持生命。

    心的搏动鼓动着血液在脉管内流动,因心、血与脉管是相通的,故而在手腕部外侧可以触摸到脉管的跳动,即为脉搏。由于心、血、脉相互连通和关联,如果心气不足,心的搏动无力,则我们所触及到的脉搏跳动也是无力的;心的搏动有力,则脉搏的跳动也非常有力。

    二、肺

    alt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黄帝内经》

    alt

    肺主气,司呼吸

    肺有节律地呼吸,吐故纳新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肺主宣发、肃降

    通过肺的宣发,以滋润和濡养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腠皮毛,并能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合。

    通过肃降功能,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肺主通调水道

    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就可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泛为肿,出现咳喘、水肿等症状。

    肺朝百脉,主治节

    血液都要通过百脉而会聚于肺,由肺调节输送到全身。若肺主治节的功能失常,可影响到宗气的生成与布散,以及气机的升降运动。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人必须吸入清新之气,呼出浑浊之气,才能维持生命活动。而清浊之气的交换,则有赖于肺的呼吸功能。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肺的活动是生命的重要征兆,要是停止了工作,机体就会出现憋闷,甚至断气的表现。

    肺藏在人体胸腔之中,横膈之上,左右各一,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就如古代马车上的车盖一样将其余脏器遮盖在下面,故又被称为“华盖”。“肺者,藏之盖也。”同时,《黄帝内经》还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意思是肺脏就像古代的大臣,协助心脏,传达命令,使生命持续。肺五行属金,对应秋季。左肺有二叶,右肺有三叶,中间是一个个的空囊,就象蜂窝一样。肺是粉红色的,古代医家则描述为莹白色,可能是与古人观察到的对象多为儿童的肺有关。因儿童出生后,在世时短,所吸入的灰尘颗粒少,空气洁净,则肺色莹白。不似成年人的肺,由于灰尘、炭末颗粒不断沉积于肺泡壁中,色呈暗红色,或深灰色。

    1.主气,司呼吸

    肺就好象风箱一样,将新鲜的空气,即自然界中的清气吸入,又将体内的浊气排出。横膈膜向下推时使肺扩大而吸气,往上推时使肺缩小而呼气。肺自身是有弹性的,此外胸部的肋骨间的肌肉能使肋骨上下移动,肋骨向上移动则胸腔扩大,于是吸气,反之则呼气,一呼一吸,合胸、腹及肺自身之联合运动而成。这种有节律呼吸在外面看来,就是胸廓的起伏或腹部的起伏运动。通过肺的这种有节律地呼吸,吐故纳新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肺所吸入的清气,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相结合,就生成了宗气,因此肺的呼吸功能是否健全,直接影响着体内宗气的生成,同时还影响到全身之气的生成。此外肺的呼吸运动,还可调节全身气的运行,肺有节律的一吸一呼,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主宣发与肃降

    肺的这种吸入清气、呼出浊气的过程又是肺宣发与肃降功能的具体体现。肺的宣发功能,使肺气能向上和向外周布散,通过肺的宣发,将体内的污浊之气排出体外,将脾转输到肺的水谷精微物质布散于全身,以滋润和濡养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腠皮毛,并能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合。

    肺的肃降功能,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使肺能充分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能将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于肾和膀胱,变为尿液排出体外;通过肃降功能,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alt

    肺具有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等多种功能。

    alt

    ●肺的呼吸功能异常时,机体就会出现咳嗽、憋闷,甚至短气的表现

    3.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肺还参与了体内的水液代谢过程。通过肺的宣发,将脾气转输到肺的水液向外输布,到达全身皮毛,以汗液的形式由汗孔排出。通过肺的肃降,将水液向内向下输送到体内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以营养濡润,最后将机体产生的废水向下输送到肾,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后,生成尿液,排出体外。在此过程中,肺的位置处于最高处,故“肺为水之上源”。

    4.朝百脉,主治节

    肺主气,心行血,血液运行需依赖于气的推动。全身血液都要通过百脉而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而后输布于全身。故有“肺朝百脉”之说。

    通过呼吸运动,使气的运行协调通畅,从而辅助心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并可通过宣发和肃降功能,调节机体的水液输布、运行和代谢,故对全身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能起到调节作用,这就是肺的“治节”功能。

    三、脾

    alt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黄帝内经》

    alt

    脾主运化

    脾能消化食物,并把营养运输到全身。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会影响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疲乏、消瘦等病症。脾还主管水液的代谢。

    脾主升清

    脾能把体内的正气提升起来,如果脾失升清则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则可见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胃下垂等内脏下垂病症。

    脾主统血

    脾能使血液在血管内运行,如果脾不统血就会出现出血(鼻衄、尿血、便血等)、皮下紫癜等病症。

    脾胃者,仓廪之官,意思是脾胃就像仓库,为全身提供所需的营养。脾在五行属土,对应的季节为长夏。

    1.主运化

    脾就象一个食品加工厂一样,胃肠中初步消化的食物,经过脾的作用进一步消化,分为清浊两部分。清的部分,即水谷精微,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向上输送到心、肺,分别转化为精、气、血、津液,在内濡养五脏,在外濡养四肢百骸。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会影响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疲乏、消瘦等病症。

    此外,脾还参与了机体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过程,水液经脾的转输作用,向上输送到肺,经肺的宣发作用,输送布散到皮毛、肌肤和头面以达到润泽的作用,经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则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水液经肺的肃降作用,下行濡润五脏六腑,被脏腑利用后的废液,全部在肾与膀胱中集合,经肾的作用后,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若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就会使水液在体内积聚,日久而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如悬饮(胸腔积液)、皮下结节、囊肿等,甚则出现水肿。

    alt

    ●脾主升清,可将吸收的营养物质上输至心、肺

    alt

    ●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出现食欲不振、疲乏、消瘦等病症

    2.主升清

    腹腔内的脏腑在平卧时与站着时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是移动的,但上下移动在3~4厘米左右,基本处于一个相对恒定的位置。我们在站立时,肚子里的脏器不致于下垂,这主要是依赖于脾的升发作用,脾气上升,可以托住脏腑,使其在直立位时不致于下垂。脾气以上升为主,可将吸收的营养物质上输至心、肺、头目,脾的这种作用,就是“脾主升清”的功能。若脾不升清,则不能消化饮食物,吸收营养,没有营养物质,就无法化生气血,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则可见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胃下垂等内脏下垂病症。

    3.主统血

    中医认为血液在脉管中流动,而不逸出脉外,也是由于脾的作用。脾的这个作用又是在对饮食物消化功能基础上发挥的。脾运健旺,则饮食中的营养物质被机体吸收利用,血液生成原料充足,元气充盛,这是脾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体现。脾气健旺,还可固摄血液在脉内流动,而不会逸出脉外。但如果脾气虚,即脾的功能减弱,就不能统摄血液在脉管内流动,血液往往会逸出脉管,从而出现出血(鼻衄、尿血、便血等)、皮下紫癜等病症。

    四、肝

    alt

    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

    ——《黄帝内经》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由肋骨保护着,几乎占满右上腹。肝在五行属木,对应的季节为春天。

    alt

    肝主疏泄

    ①调畅情志。使人的情绪保持正常。

    ②促进消化。肝能协调脾胃的消化和吸收。

    ③促进胆汁排泄。

    ④调节生殖。

    肝藏血

    肝内贮藏血液,可以濡润机体,用来调节全身血量的分配,防止机体出血。

    1.主疏泄

    (1)调畅情志

    肝就像一个将军,指挥别人,不受约束。肝的作用是“主疏泄”。如果肝的调度失去了协调,使气的运行受阻,就象树木枝条不能自由地伸展一样,即所谓的“疏泄不及”,那么气在体内的运行就不能通畅,郁积体内,就会出现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等症状,这时中医称为“肝疏泄不及”。如果精神亢奋,调度失常,就会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症状,甚则可导致吐血、咯血,或昏厥不省人事,这时就称之为“肝疏泄太过”。

    (2)促进消化吸收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脾和胃的工作,但同时肝也起到了协助作用。在食物消化过程中,食物先在胃中经初步消化后,转送到小肠,再经脾的作用,分解为可吸收的营养物质,由小肠吸收,再转输到机体的其他各个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肝起着协调作用,如果肝的协调作用出了问题,就会出现飧泄,即大便中带有不消化的食物;清气(营养物质)不能向上充养头目,出现眩晕;不能协助消化胃中食物,使胃气不降反升,则出现呕吐、嗳气;或胃蠕动减少,就使肚子胀满疼痛;食物残渣在大肠中不能排出体外,出现便秘。

    (3)促进胆汁排泄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古人认为肝具有制造胆汁的功能,一方面胆汁在肝内制造后流入十二指肠内,另一方面将多余的部分流入胆内贮存起来以备用。胆汁的生成与排泄也依赖肝的疏泄功能的正常发挥,当肝不能疏泄,肝气郁结时,就会影响到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而出现胁下胀痛,疼痛,口苦,纳食不化,甚则黄疸等。

    (4)调节生殖

    男子精液的排泄、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也与肝的疏泄调节功能分不开。肝疏泄功能正常,则男子精液排泄通畅有度,女子月经周期正常,经行通畅。若肝疏泄功能出现了障碍,则男子出现排精异常,女子月经周期出现紊乱,经行不畅,甚或有痛经、闭经等症。

    2.主藏血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就是说在睡卧的时候,血液就回流到肝脏中贮藏起来,在运动或活动状态时,机体血液就被释放出来,输送到全身。肝内贮藏血液,可以濡润机体,用来调节全身血量的分配,防止机体出血。在人体活动或劳动的时候,肝内的血液就流到四肢,供四肢肌肉活动所需,而在人体静止休息或睡觉时,血液便从四肢回流到肝脏,暂时贮存起来。如果肝不能贮藏血液,不但会引起全身的血虚或出血,还会引起机体血液濡养不足的病变,如眼睛干涩昏花、夜盲症、四肢麻木僵硬不利等症状。

    五、肾

    alt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黄帝内经》

    肾是体内重要器官之一,肾主水、主生殖、主生长发育、主纳气,这都与肾藏精功能有关,而中医所论“肾主水”与尿液的生成有关。

    中国古代医家除了认识到肾具有生成尿液的功能之外,还赋予了更重要的功能,即肾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

    alt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中精气对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肾精亏虚,则有腰膝酸软,易疲乏,在小儿则生长发育迟缓,成人则生殖能力低下,或早衰。

    主水

    肾主水是肾调节、维持体内水液平衡的功能体现。肾的功能出现异常,就会引起体内的水份过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水肿、小便不利等,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

    主纳气

    肾具有纳气的功能,呼吸的深浅与肾的功能密切相关。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中医认为精在人体中是个非常重要的物质,肾中精气对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在《内经》中就有一段话,女子以七岁为一阶段,男子以八岁为一阶段,叙述了人体从出生到少年、青年、壮年及老年的生理变化过程,观察了人体的头发、牙齿、肌肉、骨骼的生长状态,以及女子月经来潮、男子排精等生殖状况。从幼年开始,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肾中精气也逐渐充盛,故有“齿更发长”——乳牙更换成恒牙、毛发生长的变化;到青春时期,肾中精气进一步充盛,这时就产生一种促使性机能成熟的物质,中医学称之为“天癸”,相当于性激素,于是男子出现精气溢泻——遗精,女子月事按时出现——月经来潮,性机能趋于成熟而具生殖能力;进入中年之后,肾中精气开始渐渐减弱,天癸也逐渐衰少,直至耗竭,性机能和生殖能力亦随之减退以至消失,外表也逐渐出现老态,如白发、皮肤皱纹等。

    由此可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过程,是肾中精气自然盛衰的反应。若肾气不足,则生长发育迟缓,或生殖能力低下,或早衰。

    肾中所藏的精,根据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肾阴、肾阳两部分,肾中精气是肾阴、肾阳之本,肾阴、肾阳又是全身阴阳之根。肾阴又叫“元阴”、“真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肾阳又叫“元阳”、“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肾中阴阳犹如水火一样藏在肾中,故前人又有“肾为水火之宅”之说。肾阴、肾阳在体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肾的阴阳失调。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或冷痛,精神不振,面色alt白,或下肢浮肿,夜尿频频,男子阳痿早泄,妇女不孕等;或者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眩晕耳鸣,两颧红赤,小便短赤,性欲亢进,男子遗精等症状,中医往往认为是肾虚,前者为肾阳虚,后者为肾阴虚。

    2.主水

    水从口中进入后,经食管到胃中,在脾的作用下,由胃、小肠、大肠分别吸收,吸收后输送到肺,再经肺将代谢后的水液一部分向外宣发,转化成汗从皮肤的汗孔排出,另一部分则下传到肾,经肾的蒸腾气化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人体排尿,是排除机体必须清除的废浊之液,同时也排除人体剩余水液,肾主水是肾调节、维持体内津液平衡功能的体现。当我们喝水量多或天冷无汗、少汗,肾则会将多余的水分输送到膀胱,与废浊之液一道排出体外,此时尿量多,颜色浅淡;当我们喝水量少或暑天多汗时,肾可以有效地控制体内水液的排泄,此时表现为尿量少,颜色深浓。肾的这一作用不仅能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因汗、吐、泻等因素造成津液丧失过多所致的不良影响。因此尿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若肾的功能出现异常,就会引起体内的水份过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水肿、小便不利等,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这就是“肾主水”的功能。

    3.主纳气

    中医还认为肾具有纳气的功能,呼吸虽然是肺的主要功能,但呼吸的深浅却与肾的功能密切相关。大家都知道,肺通过呼吸吸入清气,但需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前提就是肾精要充足。肾精足,则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呼吸均匀和调,如肾精亏虚,不能纳气,则会导致呼吸很表浅,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导致脏腑功能的低下,多表现为咳嗽、呼多吸少、气短不续,并兼肾虚诸症。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