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古人在观察人体结构及生命的生理病理变化过程中,发现生命表现非常复杂,遂引入了当时盛行的、用来阐释自然界变化的阴阳学说,用来阐释人体的各种结构与现象,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指导着历代医家的诊疗实践。

    一、用阴阳区分人体结构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及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其中包括对动物与人体的解剖,积累了相当的解剖学知识和丰富的医疗经验。人体是由多种多样的器官、组织结合而成。为了便于认识人体,执简御繁,古代医家按照阴阳属性的不同,将构成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划分为阴阳两部分。

    以人体表面部位言:前为阴,后为阳,即胸腹部为阴,腰背部为阳;肢体内侧可弯曲面为阴,肢体外侧可背伸面为阳。

    以脏腑言:实体的脏器归属于阴,如心、肝、脾、肺、肾等,中医又称之为“脏”。中空器官归属于阳,如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中医又称之为“腑”。

    分布于全身的经脉和络脉,亦有阴阳之分。由于脏为阴,腑为阳,故隶属于脏,循行人体内侧面,不循于头面部的经脉,称为阴经;隶属于腑,循行于人体外侧面,上循于头面部的经脉称为阳经。由于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故分布于体表及身体上部的络脉称为阳络,分布于内脏、肢体深层及下部的络脉称为阴络。以此类推,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虽然关系复杂,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

    alt

    ●实体的脏器归属于阴,如心、肝、脾、肺、肾

    中空器官归属于阳,如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alt

    ●前为阴,后为阳,即胸腹部为阴,腰背部为阳;肢体内侧可弯曲面为阴,肢体外侧可背伸面为阳

    二、用阴阳说明生理功能

    人体的生理活动现象非常复杂,应用阴阳学说来阐述,则都存在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用阴阳学说来说明生理现象,则认为人体可划分为“体阴”和“用阳”两个部分。

    “体阴”即是指组织结构以及营养、补充形体的各种营养物质,如精、血、津液等,具有化生血液、濡养作用的营气,称为营阴。

    “用阳”指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具有固护、温煦肌表作用的卫气,称为卫阳。

    人体的生理功能不外乎功能活动(阳)与形体物质(阴)的关系。就如同油灯一样,油是阴,火是阳,没有油就不能点火,而没有火,油则不能燃烧。物质与功能正是这样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体内物质的生成,必须依赖于各脏器的功能活动,才能把从外界摄入的物质,化生为营养自身的精、血、津液,这就是“阴根于阳”;另一方面,人体功能活动之所以产生,是由于这些精、血、津液发挥功能的体现,人体脏器功能活动的强弱,是必须以精、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的,这就是“阳根于阴”。

    alt

    ●“体阴”和“用阳”

    “体阴”即是指组织结构以及营养、补充形体的各种营养物质,如精、血、津液等

    “用阳”指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具有固护、温煦肌表作用的卫气

    从物质与功能相互关系来说,物质与功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中医有“精化气”、“气生精”的理论。精与气可以相互转化,也即物质可以转化为功能,功能可以促进物质的生成。

    在生理活动中,兴奋和抑制是互相拮抗的,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从阴阳属性来说,兴奋为阳,抑制为阴。二者相互抑制、彼此制约,使得所支配的内脏器官活动既不致过度兴奋,也不致过分抑制,相互间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alt

    ●在油灯中,油是火的物质基础,火是油的功能表现,油为阴,火为阳

    三、用阴阳失调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alt

    人体无非阴阳,无论是形体还是功能,只要发生病变,都是阴阳失调的结果,人体疾病有多种情况,阴阳失调也就有多种情形。

    人体发生疾病时的阴阳失调变化主要有:阴阳偏盛,阴阳偏虚,阴虚阳盛,阳虚阴盛,阴阳俱虚。任一人体组织功能都可以运用上述阴阳失调进行分析,在判别结果时只要加上病变部位的名称,疾病发生的病机就可以明示了,如脾阴虚,脾阳虚,心阴虚,心阳虚等。当然在具体运用阴阳失调进行各脏腑疾病病机判别时,还有各自的特点,如有的脏器没有实证,肾脏病变主要是肾阴虚、肾阳虚,而不见肾阳亢、肾阴盛;有的则只有阳或阴虚,如肺阴虚,而不见肺阳虚等,这是在具体运用阴阳学说认识疾病时要重视的问题,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在后面谈及脏腑病变时还会详细提及。

    alt

    ●阳偏盛,面红、发热、口渴、精神烦躁

    alt

    ●阴偏盛,发凉、怕寒、腹部冷痛、精神不振

    1.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是指阴盛或阳盛,指阴或阳任一方高于正常水平。一般是由感受阴邪或阳邪而致,也可因人体内阴阳代表的物质或功能发生某一方的偏盛。

    (1)阳偏盛

    阳偏盛,阳盛则热,即致病因素为阳热之邪,阳热之邪就是指可以导致人体发热的邪气,如暑热邪气。阳邪致病,导致体内阳气出现亢盛。“热”,指阳邪致病的病变性质,临床上表现为阳亢奋有余的实热证,病人可见发热、面红,甚至高热、烦躁。由于阳邪亢盛,阳长则阴消,阳邪亢盛常常容易耗伤人体的阴液,导致阴液不足,故说“阳胜则阴病”。

    (2)阴偏盛

    阴偏盛,阴盛则寒,即致病因素为阴寒之邪,阴寒之邪致病,导致人体内阴气出现亢盛,如寒冬之邪气。“寒”,指阴邪致病的病变性质,临床上表现为畏寒、肢冷、腹痛、腹冷等阴有余的实寒证。由于阴邪亢盛,阴长则阳消,阴邪亢盛必然抑制或耗伤人体内的阳气,导致阳气被困或阳气不足,此即所谓“阴胜则阳病”。

    alt

    2.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阴衰或阳衰,指阴或阳任一方的不足。一般是由于正气不足,即阴液或阳气虚损不足而致。阴阳中的某一方偏衰,不能制约另一方,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偏亢。

    (1)阳偏衰

    阳衰,即人体的阳气不足,有所虚损,阳气的推动、温煦能力明显下降。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故说“阳虚则寒”。临床上表现为虚寒证,可见畏寒怕冷,四肢冰凉,神情疲乏,喜欢卧床等症。如肾阳虚的病人,出现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水肿反复发作等症,这就是肾阳虚弱而产生的虚寒症。即所谓“阳虚生(虚)寒”。

    (2)阴偏衰

    阴衰,即人体的阴液亏少,滋润濡养作用明显不足。阴虚则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故说“阴虚则热”。临床上表现为虚热证,可出现一阵阵的发热,就象潮水涨落一样,称之为“潮热”,甚者感觉发热就如同从骨头中蒸发出来,简称为“骨蒸”,以及出现潮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症。如肺痨(肺结核)患者,出现低热(或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颧红、口干、舌红等症,这就是阴液消耗而产生的虚热证。

    alt

    ●阳偏虚,病人神情疲乏,喜卧床

    alt

    ●阴偏虚,病人潮热盗汗

    alt

    综上所述,尽管疾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端,但均可用“阴阳失调”来概括。故而中医学把“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称为病理总纲。

    四、用阴阳诊断疾病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千变万化,都可以用“阴证”或“阳证”来概括,所以中医说看病先分阴阳。

    诊断包括诊法和判断两大步骤。诊法即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了解病情。判断即确定疾病的性质,通过辨证来进行。对于四诊的运用及证候的辨别,也需靠阴阳来分析归纳。

    在临床常用的八纲辨证中,阴阳为其辨证的总纲,其余还有表里、寒热、虚实。即表、实、热证属阳,里、虚、寒证属阴。一般来说,抓住了阴阳这两大证型,用药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alt

    ●在临床常用的八纲辨证中,阴阳为其辨证的总纲,表、实、热证属阳,里、虚、寒证属阴

    1.辨别症状的阴阳属性

    alt

    alt

    2.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

    凡有火热症候的可称为阳证;凡有寒湿症候的称为阴证。

    病人高热、烦躁、口渴、面红、苔黄干、脉洪数,这就是阳证的临床基本症状;形寒肢冷、神疲懒言、口淡面青、苔白滑、脉沉迟,这就是阴证的临床基本症状。

    五、阴阳用于疾病的防治

    疾病是阴阳失调的反映,因此治疗疾病的原则,主要是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达到新的相对平衡状态,使病理性损害转变为生理上的阴阳相对平衡。调整阴阳失调,则是根据阴阳消长拮抗的原理进行补虚泻实。

    alt

    ●中医认为阴阳失去平衡是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治疗上的基本原则就是恢复阴阳的平衡,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虚之

    1.阴阳偏盛,损其有余

    阴或阳的一方偏盛亢奋所致的实证,治疗时损其有余,就是将其多余的部分减掉,从而削弱偏盛的一方,使阴阳达到平衡,即实者泻之。如阳盛所致的发热,采用寒凉的药物清泻其热,称为热者寒之。阴盛所致的畏寒怕冷,采用辛热的药物温散其寒,称为寒者热之。

    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足所致的虚证,治疗时补其不足,对虚损的一方进行填补,使两者平衡,即虚则补之。如阴虚者用沙参、熟地等滋阴药来补阴,阳虚者用肉桂、巴戟天等补阳药来补阳。

    六、阴阳用于分析归纳药物属性与功能

    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药物治疗。中药有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特性,它们也可按照阴阳特征分为两大类。

    1.四气

    主要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需要注意的是药性的寒热温凉并不是对药物质地的温度触觉,而是相对于疾病性质的药物作用结果,如能够降低身体异常发热的药物,就具有寒的性质;能够提高身体热度感觉的药物,就具有热的性质。

    2.五味

    主要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有的还加有淡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药物的五味基本上是品尝药味得出的,是药物本身的味,这一点与药物的四气不同。

    3.升降浮沉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为浮散,沉为重镇。升浮为阳,沉降为阴。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质也是相对于疾病的性质而言的,如能止咳的药物可以称其有降下的作用;能够使脏器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肛门脱垂、子宫脱垂等得到改善,使脏器不同程度的回升的药物,可以称其有升提的作用。能够发汗、透疹的药物,称其具有外浮作用;而可泄下的药物,称其具有下沉的作用。通常药物升浮作用并存,沉降作用并存。

    总之,治疗疾病就是根据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以纠正由疾病引起的阴阳失调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