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六淫与疾病的关系

    风、寒、暑、湿、燥、火,本是自然界四季气候的正常现象,是万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被称为“六气”。如果六气异常变化,就是“六淫”,成为致病因素。

    正常情况下,六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不会导致疾病。但如果六气发生了异常变化,例如发生太过(如暴热、暴冷等)或不及(如春天气温不暖反寒,秋天应凉反热等),超出人体的适应调节能力,就会成为致病因素,这种情况中医称为“六淫”或“六邪”,指六气过多就成为致病的邪气,属外在病源。

    六淫共有六种邪气——风、寒、暑、湿、燥、火,每种邪气致病的临床表现都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但从总体而言,六淫致病也有共同之处。

    风、寒、暑、湿、燥、火本为四季的气候变化,其异常变化也多与季节变换与环境变化相关,因此,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久居湿地易受湿邪侵犯,高温环境易中暑等。

    六淫侵袭人体,多从体表肌肤或口鼻等而入,或从肌肤口鼻同时进入人体而发病,因六淫之邪多从外感受,故有“外感六淫”之说,所致的疾病,也被称为“外感病”。

    alt

    ●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六淫之邪侵袭人体,既可单独一种邪气致病,如寒邪袭体、暑邪伤人,也可两种以上邪气联合起来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邪与寒邪同时侵犯人体导致风寒型感冒、风寒湿三邪合而侵犯经络关节产生痹证等。

    六淫入侵人体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如感受风寒之邪,表寒证可以转化为表热证,暑湿积聚过久可转化为燥邪等。而这些寒热的转化都与机体的体质有关。

    此外,某些非外来六淫感染,体内脏腑功能失调,也会产生类似六淫致病的表现,它们也具有六淫致病特点,中医称为“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五种病理状态。

    一、善变之邪——风

    风为春天的主气,春风吹拂着大地,万物复苏,百花开放,一派生机盎然。但四季皆有风,春风和煦,夏风灼热,秋风肃杀,冬风凛冽。所以风邪侵袭人体产生疾病,虽在春天为多,但并不仅限于春季,在其他季节也可以引发疾病。自然界的风,无形无质,来去迅速,时有时无,风动而树摇。因此风邪致病所产生病理反应和证候也有与自然界中的“风”相类似的特点。

    alt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来去自由,活泼好动,具有升发向上、向外散发的特性,从阴阳属性上来说,风为阳邪。因此侵犯人体时,容易侵犯人体的头面、体表等属阳的部位。风邪的穿透力比较强,使皮肤肌肉组织松懈,毛孔张开,从而会引起头痛、出汗、恶风、喷嚏、鼻塞等症状。

    2.风邪善行而数变

    风邪的病程发展迅速,变幻无常,如风疹患者,皮肤瘙痒,身上红斑此起彼伏,位置不固定。再如风痹患者,关节疼痛,但并不是固定在某一个关节,而在全身关节流窜,象风一样到处走动。故而说“风邪善行而数变”。因风动而树摇,风起浪涌,风有活动的特性,因此将人体一些具有类似特性的症状,如抽搐、震颤、眩晕等均归为风邪所致。

    3.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春天的主气,温和宜人,万物生长。这种温和的气候环境是人类乃至世界万物生存繁衍的条件。虽有夏暑冬寒的阴阳消长,四时更迭,仍不失温和之度,人能适应,万物皆能适应。故曰:“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岁终长存,四时皆有。”若超出其常度,夏天过热,冬天过寒或非其时有其气,人体不能适应,万物不能适应,便成为致病之风邪。

    因其四时皆有,故而风邪引发的疾病最多,而它最易与其他邪气相合而侵袭人体,如在夏季偏于热者为风热,冬季偏于寒者为风寒,梅雨季节偏于湿者为风湿,秋季偏于燥者为风燥。故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

    风邪有外感和内生之分:外感风邪经由皮肤肌肉间隙入侵身体,产生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晕眩,喷嚏等症状。内生风邪则是多因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如血虚生风,主要有晕眩,肢体麻木无力,抽搐,震颤,视力模糊,肌肉关节僵硬等症状。

    二、冰封之邪——寒

    寒为冬季的主气。冬季气温低或其他季节气温骤降,加之寒温调摄不当,当人体不能适应时,易受寒邪而发病。

    alt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易伤阳气。在低温环境中,人体阳气会奋起抵御寒气,寒气也耗损人体的阳气,如果损耗过多,就会出现阳虚,导致机体畏寒无汗,手足厥冷。寒邪仅侵袭肌肤体表,就有恶寒或畏寒、头痛、皮肤面色苍白等反应。如果感寒深重,寒邪就会直入经络,引起关节肌肉抽搐,疼痛,四肢冰冷、感觉麻木等,更甚者有胃脘、腹部疼痛,呕吐、腹泻等。

    2.寒性凝滞

    寒邪引起的疾病,往往会出现下面的特征性表现:疼痛。寒邪伤于肌表,则表现为一身尽痛;寒邪伤于脘腹,则为胃脘冷痛;寒邪伤于关节,则为关节剧痛。这都是由于在寒邪的影响下,人体的血液循环变慢,甚至凝滞不通,血液的供应发生障碍,“不通则痛”,故产生疼痛。

    3.寒性收引

    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会自动蜷缩身体,这是因为通过蜷缩身体可以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发,从而减少寒冷对机体造成的影响,而肢体拘挛、少腹拘急正是寒邪收引特性的体现。

    此外,寒邪伤人在临床症状上还有一个特点,即排出物、分泌物往往澄澈清冷,如鼻流清涕、咳吐清痰、呕吐清水、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倘若外感寒邪后郁久不解,则这些分泌物将转清为黄为赤,此已属由寒化热的象征了。

    另外,如果在饮食上贪凉,过食寒凉的食物,也会损耗体内的阳气,从而导致阳气虚衰,引发内寒。

    三、夏季之邪——暑

    暑为夏季的主气,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到立秋之前,这段时期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人体在高温环境下,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失调所致。因此,在炎热的夏季,长期从事室外工作,或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缺少防暑降温设施之人常易患“暑厥”,即中暑;另外那些自身调节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儿童,或体质虚弱的人也容易发生暑病。

    alt

    暑为阳邪,易引起发热。由暑热引起的中暑往往有汗腺闭塞,散热不足,出现高热无汗、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症状。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汗出过多,机体脱水,出现汗出过多如洗澡一样、口干渴、喜欢饮冷水、小便颜色深浓量少、气短乏力等症状,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脉数而无力或虚大。

    暑多挟湿,因为天气炎热,很多人贪凉喜冷,比如夜间睡于露天,或冷饮无度,或汗出后洗冷水澡、马上吹空调等,这往往会导致寒邪乘机侵犯人体,造成头痛恶寒、胃脘冷痛、大便溏泻、纳食不香、脘闷恶心等症状,这其实并非暑邪所引起,而是因为暑季贪凉,寒邪伤人而引起,所以古人称这种情况为“阴暑”,以区别于真正暑邪所引起的“中暑”。因此在夏季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

    四、缠绵之邪——湿

    在三伏天梅雨季节,炎热而多雨,温度过高,湿度过高,气候闷热潮湿,是一年中“湿”气最为旺盛的季节。此时,若人体抵抗力下降或湿气过盛,“湿”就会成为一种致病因素,中医称之为“湿邪”。人们常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外伤暴露,或汗出沾衣,或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alt

    1.湿性重浊

    在弥漫着水气的浴室里或是大雾天气里常会有胸闷、呼吸不畅等感觉,这就是因为“湿”具有重浊、妨碍气机流通的特性,所以湿邪致病有“沉重、困倦”的特点,往往会表现出沉重疼痛、痞满憋闷、困倦的特征。如湿邪侵犯头部,会出现头部沉重疼痛,就像有条毛巾包裹在头部,或像有重物压在头部一样,以及头目困重不爽等症状;如湿邪侵犯四肢,则会出现周身酸重乏力等症状;如湿邪侵犯关节,则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沉重,或屈伸活动不灵活等症状;湿邪侵犯肌肤,则会出现皮下水肿,按之凹陷,或皮肤起水疱,挑破后渗出液体等症状;湿邪侵犯肠胃,则会出现大便稀溏,甚至水泻等症状;湿邪侵犯心胸,则会出现胸部痞闷、胀满不适等症状。

    2.湿性黏滞

    湿邪致病,也会产生秽浊不清、黏腻不爽的症状,常表现为面部秽垢;大便黏腻不爽快,欲解不尽,或大便里夹杂黏冻样物;小便浑浊,涩滞不畅;女子白带增多,气味腥臭;舌苔厚腻等。

    3.湿性缠绵

    一般来说,湿邪为病,伤人多隐,缓而不觉,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如湿温病,常有如油入面,难分难解之临床特征。因为湿邪具有上面讲述的重着、黏腻的特性,所以湿邪导致的疾病常常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

    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水气上蒸有关,故其侵袭人体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的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

    五、干涩之邪——燥

    秋季气候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以致出现秋凉、劲急、干燥的气候。当久晴不雨,气候干燥,就易发生燥邪为患。

    燥与湿相反,是缺少水分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物体干燥,则表面常会起皱褶,甚则枯涩、开裂。秋季天气干燥少雨,常见生物枯萎。风凉气燥,易令人致病,外感燥邪多从皮毛或口鼻而入,且易内侵犯肺,尤以老幼、阴虚体弱者易患感冒、呼吸道病证。同时,燥性干涩,易伤津液,这些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症状“燥”,表现为鼻干、口干、咽干、皮肤干裂、干咳、少痰,以及大便干结等。这就是中医所讲的“秋燥”。

    中医学将外燥证初起分为温燥与凉燥两种,初秋气候较温热,所形成之燥病多为温燥;晚秋气候较凉爽,所形成之燥病则为凉燥。

    温燥、凉燥都具有燥邪的一般特性和致病特点,其区别在于:温燥伤人,多表现为不恶寒或微恶寒,发热较明显,脉数;凉燥伤人,多表现为不发热或微发热,恶寒较明显,而脉不数。

    alt

    六、炎热之邪——火

    火热旺于炎热的夏季,但不像暑邪那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其他季节中,因火热而致病者亦不少见。火热为阳盛所生,火为热之源,热为火之性,其本质皆为阳盛,所以火热也往往混称。二者仅是程度上的不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正是由于温热同属外感热病的一类致病因素,故临床习惯将火、热并列,通称为火热证候,亦常温热并称,谓之温热病邪。

    alt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自然界的火都是升散和向上的,所以“火性炎上”,据此就有了“上火”一说。所谓上火的意思,“火”为阳邪,火邪为病,表现出来的病理性质多是向上向外的,如高热、心烦、失眠、面红、目赤、口苦、颜面痤疮、头目胀痛、舌边、舌尖红肿或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红肿痛等。

    2.易伤津耗气

    自然界的火会令水分蒸发,会把物体烤焦,所以“火易伤津”。津者,人身之水液也。火邪为病每每出现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症状,就是火邪消烁人身之水液所导致的后果。若津液损耗太过,不能濡养筋脉,亦可出现动风抽搐、震颤痉厥等“热极生风”的症状。

    3.火热易生风动血

    热入血分可使血流薄疾,甚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牙龈出血等血证。严重的会伴有神昏谵语、全身抽搐等肝风内动的表现。

    4.火热易发肿疡

    火易化腐成脓,火若侵入血分再郁结局部,使脉络气血不通,可发痈肿疮疡,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久则化脓等症状。

    火热之邪,无论是直接侵袭,还是郁久化生,皆可使神明被扰,出现种种精神异常或机能亢奋症状。故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常可见神昏谵语、烦躁不宁、抽搐或狂乱等症,此属热入营血,火扰心神所致。火盛则气行逆上,血随气逆,故热病亦常可见到呕血、衄血等症。

    内生火热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状态,它有虚、实之分。实火与虚火的形成机理虽有不同,但表现上往往类似。且因实火可致伤阴耗津动血的一面,又可形成阴虚火旺的虚火或虚实夹杂之证。心火旺可见心悸、失眠、多梦、舌尖痛、口舌糜烂、尿黄灼热等证,肝火上炎表现为头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鸣甚至暴聋。肺阴不足内热自生后可见干咳少痰、气短、口咽干燥、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若肺络受损会见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