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六腑的生理功能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alt

    六腑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物”,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故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一、胆

    胆汁是由肝脏所产生,贮存在胆囊中,古代中医称之为“清净之汁”。胆汁在食物消化过程中从胆囊释放入小肠,帮助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如果胆汁排泄正常,那么就可以帮助饮食物充分地消化与吸收。如果胆汁不能正常地排泄,不仅不能帮助饮食消化,机体还会出现异常的表现,如胸胁部位会出现胀疼,不想吃饭,尤其不想吃油腻的食物,肚子胀,大便稀等症状。胆与肝在结构上连接紧密,二者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关,如肝的疏泄功能可促进胆汁的排泄。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临床上常常可以看到肝胆同时发生病变,如肝炎往往有胆汁排泄异常,出现黄疸。故肝与胆相为表里。

    alt

    ●胆汁是由肝脏所产生,贮存在胆囊中,古代中医称之为“清净之汁”

    二、胃

    胃的形状像饺子,呈扁平状。上端与食管连接,下端与十二指肠连接。一旦食物进入,胃就会像橡皮口袋一样伸展开,以容纳进入的食物,其位置也会因为食物重量由原来的肚脐上方而下降到肚脐下方。食物进入胃以后,胃就不停地蠕动,把食物混合成粥状进行初步消化与分解。胃能暂时储存食物,根据消化活动的进展状况,把食物送到十二指肠,胃的这种功能中医称之为“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即指吃喝下去的饮食物。脾在胃的后面,在位置上是邻居,在功能上也相互影响。如果脾脏功能不能正常运行,就会影响到胃的受纳功能,出现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不想吃饭等症状。如果暴饮暴食,食物积滞在胃中,不能及时输送到小肠,也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从而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故中医认为脾与胃相表里。

    alt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三、小肠

    食物经过胃的作用后,几乎变成液体,也就是食糜,将会从幽门被送到小肠。幽门是胃的下口与小肠相接处。小肠迂回曲折地盘于腹腔内,以系膜固定于腹后壁上。当食糜从胃被送到小肠时,小肠就会有规律地舒张和收缩,用这种方式把食糜和消化液仔细混合。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再进一步消化,将饮食物转化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这个过程中医称为“受盛化物”。如果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出现异常,则会出现肚子胀、腹痛或大便稀薄等症状。营养物质在小肠中吸收后输送至全身营养各脏腑,在吸收营养物质的同时,小肠也吸收了大量的水份,如果小肠功能出现异常,不能吸收水液,就会出现小便少,泄泻、大便溏等,故有“小肠主液”之说。食物残渣则随着小肠的蠕动,下送到大肠。小肠的这种功能,古代医家概括为“泌别清浊”。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它们主要通过经脉相互连接,关系主要表现在病理方面,如心有实火,则可以出现小便少,小便色红,有灼热感,或小便时疼痛等小肠热的表现;或小肠有实热,也可向上影响到心,出现心烦,舌色发红,口舌上生疮等。

    alt

    ●小肠受盛化物,泌清别浊

    四、大肠

    大肠是由中医的回肠(结肠)、广肠(乙状结肠)、直肠、肛门(别名魄门)所组成,因其肠粗大且管腔比小肠大,故名为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也就是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后,大肠将食物残渣中的残余水份再次吸收,对其进行干燥化处理后,就形成了粪便。若不及时排便,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久,粪便中的水分会被大肠吸收,粪便变干变硬,引起排便困难。大肠是负责消化吸收的最终阶段,把食物残渣以粪便形式排出,故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在体内通过经络与肺相通,二者互为表里,肺的肃降功能与大肠传导功能相互为用,在生理上相互协同作用,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如大肠实热,大便传导不畅,出现便秘,同时也会影响肺的肃降功能,从而出现胸满、咳嗽气喘等症状。而老年肺病咳喘患者,因肺失肃降,不能将津液输送到大肠,所以也会出现大便秘结的临床表现。

    alt

    ●大肠传导糟粕

    五、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尿的器官。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是参与津液代谢的脏腑之一,人体饮入的水液,在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化为津液分布于全身。而经过津液代谢后多余的水液,经三焦通调之道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并由膀胱暂时贮存。故尿液为津液所化,是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胱。尿液在膀胱内贮留至一定程度时,在膀胱气化作用下,排出体外。膀胱和肾直接相通,二者又有经脉相互络属,故膀胱与肾相为表里,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肾气不足时,多有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的症状。

    alt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尿的器官。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六、三焦

    三焦是中医一个最特殊的腑,其他五腑均可在人体中寻找到相应的器官形体,唯独三焦腑,从古至今关于三焦腑的有形无形的争辩从没有停止过。归纳起来古代关于三焦腑的实质主要有:认为三焦只是水液在体内由上到下的通行的道路,是与人体水液代谢有关的腑器。有从腑是中空器官的特点,认为三焦腑含有人体胸腔、腹腔、盆腔三腔,分别称为上、中、下三焦,是体内元气与水液通行的主要道路。也有认为以膈肌、脐为界,将人体分为三个部分,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腹腔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小肠、大肠、膀胱等。

    alt

    ●上焦:心、肺

    中焦:脾、胃、肝、胆

    下焦:肾、膀胱、小肠、大肠

    这后一种认识实际上将人体的脏腑按照生理功能进行了区域划分,故而中医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说法。

    1.上焦如雾

    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喝进胃中的水都会被人体所利用,多余的水份会被机体排出体外。在肺的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作用下,一部分水液经肺的宣发,就如同雾露之水,湿润濡养机体的上部的脏器(心、肺等)及体表的器官组织,多余的水份转化成汗从皮肤排泄出,即“上焦如雾露之溉”。

    2.中焦如沤

    在脾主运化功能的统领协调下,饮食入胃,并经胃的腐熟以及小肠的分清泌浊,饮食的精华才被人体吸收,糟粕被下传外排,在这个过程中,食物在胃及小肠中所呆的时间最长,故又有“中焦如沤”的说法。

    3.下焦如渎

    大部分水液在肺的肃降作用下输送到肾脏,经肾脏的蒸腾气化,其污浊的部分转化成尿液,然后再注入膀胱。简单地说,膀胱就是贮存尿液与定时将尿液排出体外的器官,故而古人形容膀胱就有如一个水库,形象地命之为“州都之官”——水库管理员。肾与膀胱为表里脏腑,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肾气不足,常有小便不利、遗尿、尿频等表现。饮食中固体糟粕则成为粪便,传导至大肠再排出体外,因大肠与膀胱是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主要通道,尤如浊水从水渠中排出一样,故有“下焦如渎”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