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外有皮肉筋骨,内有五脏六腑,五脏六腑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同时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关系。

    alt

    脏腑之间通过经络传递信息、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与肺的关系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肺主气,肺对气的上升、下降、呼出、吸入运动具有调节作用,心可以促进血的运行,而气又具有推动血运行的作用,故而心与肺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气与血之间的关系。如果肺气虚或肺失宣降,会影响心的行血功能,从而导致血瘀,出现胸闷、心率改变、口唇青紫等症状。若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液运行不畅,也会影响到肺的宣发肃降,出现咳嗽、气促等临床表现。

    alt

    ●心与肺的关系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2.心与脾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两方面。脾是主消化饮食物的脏器,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就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机体化生血液的功能就会旺盛,而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因为心是主血液运行的。脾气健旺,脾的统血功能正常,则血在脉管中运行,而不会逸出脉外。如果脾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不能为化生血液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血液生成量少,心无所主,导致机体出现心脾两虚的症状——头晕目花、心慌心跳、失眠、梦多、肚子胀、饮食减少、身体容易疲倦、脸部没有光泽等症状。而思虑过度,耗伤心血,也会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状。

    alt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两方面

    3.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与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人体的血液是贮藏在肝中的,通过心的作用而运行于全身。心主血,是一身血液运行的动力与枢纽;肝藏血,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功能正常,则血行正常,肝作为血的仓库,就会所藏有物;肝中藏血充足,疏泄有度,会随着人体生理需求对血量进行调节,也有利于心行血功能的正常进行。故而心与肝的关系首先是血的贮藏和运行之间的关系。

    此外,心与肝在精神意识方面也相互影响。心具有藏神的功能,主宰着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从而维护精神情志的舒畅。心、肝两脏,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心血充盈,可以有助于肝气疏泄的通畅条达,肝的疏泄通畅条达,情志就会调和畅达;而肝气疏泄有度,情志畅快,亦有利于心神内守。在病理上,心、肝也相互影响,可表现为精神、心理活动的异常,比如肝阳上亢患者既可有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肝病症状,又可兼有心悸、失眠等心病表现。

    alt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与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4.心与肾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从五行来说,心属火,肾属水。心与肾的关系就如地球上的阳光与水一样。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只有在阳光的照耀下,水才可以正常地流动,万物才可以生长,如果没有阳光的照耀,地球便会黑暗冰冷,不会有生命的存在;但是如果地球缺少了水的滋润,地球就会干旱酷热,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缺一不可。心火就如同太阳一样温暖着肾中阳气,从而使肾中阴水不会寒冷,肾中阴水向上济心中阴气,防止心火过于亢盛,这样心肾功能才能协调,称为“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如果肾水不足,不能滋润心阴以制约心阳,就会出现心火过亢,临床可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等症。若心阳不振,心火不能下温肾阳,肾阳不能制约肾阴,使肾水不能化气,反而上凌于心,则可出现心悸、水肿等症。

    alt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

    5.肺与脾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肺所吸入的清气是气生成的重要原料之一,除此之外,脾所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也是气所生成的重要原料之一。只有两者充足,气的生成才会充盛。所以肺与脾的关系首先是气的生成之间的关系。肺日常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由脾提供,但脾所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又需要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所以又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的说法。

    alt

    只有在肺脾两脏的协同作用下,才能保证宗气及一身之气的生成。如果脾气虚损,不能运化,气所生成的原料不足,就会导致肺气不足,出现疲乏倦怠,少气懒言等症。

    水液代谢涉及多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就肺脾而言,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功能,有助于脾对水液的消化吸收,从而防止水液在体内出现积聚;而脾的转输津液功能,将水液及营养物质输送到肺,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也为肺的生理功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营养。人体的水液,由脾气向上输送到肺,再通过肺的宣发肃降而布散到全身并向下输送到肾与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若脾虚运化失调,不能吸收、转输水液,水液停聚体内,生成痰饮,也会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出现咳嗽、喘息等症状。而肺气虚衰,无法通调水道,水液停聚体内,则会使脾的运化功能受损,出现腹胀、便溏、水肿等症。

    6.肺与肝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气的运动,除了肺对其具有调节作用以外,肝对其也具有调畅的作用。肺主降,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对于全身气的上升、下降、呼出、吸入运动的有序通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二者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如肝气上升太过,或肺气下降不及,可出现胁痛、易怒、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即所谓“肝火犯肺”。如果肺的病变影响到肝的疏泄时,导致肝气疏泄不畅,在咳嗽的同时,还伴有胸胁部疼痛胀满,头晕头疼、面红目赤等症状。

    alt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方面

    肝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

    7.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津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肾主水液的代谢,而肺具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反之肾的主水液功能,也有赖于肺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功能的相助。人体的呼吸运动,虽由肺所主,但呼吸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就需要肾纳气功能的协助。只有肾精及肾气充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功能而下纳至肾中,从而维持呼吸的深度。可见,在人的呼吸过程中,肺气肃降,有利于肾的纳气;肾精肾气充足,纳摄有度,也有利于肺气之肃降,从而维持着呼吸达到一定深度,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在病理状态下,肺失宣降,或肾的功能失调,均可影响水液代谢,出现尿量少、水肿、喘促、咳逆等症状。如果肾气虚损,不能摄纳肺吸入的清气,气浮于上,则会出现呼多吸少,活动后症状加剧的情况。

    alt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呼吸和水液代谢两方面

    8.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饮食物的消化不是哪一个脏器能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个脏器相互协调完成的。脾的运化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使脾的运化功能健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并疏利胆汁,输送到肠道,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输功能;脾的消化吸收功能正常,则机体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以濡养,有利于疏泄功能的发挥。病理上肝、脾病变相互影响。若肝失疏泄,气机的运行不通畅,郁结停滞,导致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异常,就会出现精神抑郁,胸闷叹息,纳呆腹胀,肠鸣泄泻等肝脾不调的症状。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且有统血的作用;肝有藏血的功能。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健旺,则生血有源,且在脾气的统摄之下,血不会逸出脉外,则肝中有所藏。病理状态下,脾气虚弱,不能充分吸收营养物质,则血液生化无源,血液生成减少而导致血虚,或统摄无权而出血,均可导致肝中藏血不足。此外,肝不藏血也可与脾不统血同时并见,导致出血,临床称为“藏统失司”。

    alt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

    血的正常运行,虽是由心所主持,但与肝、脾也有密切的关系。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脾主生血,统摄血液在血管内运行。脾气健旺,则生血有源,统血有权,使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藏泻有度,全身的血量得以正常调节,气血才能运行无阻。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9.肝与肾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相互协调方面。精和血都是由水谷之精——营养物质所化生和充养,且两者之间能相互资生。血的化生,依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而肾中精气的充盛,亦需依赖血液的滋养。因“肾藏精”、“肝藏血”,所以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的说法。

    肝与肾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精与血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病理上肝血不足与肾精亏损多可相互影响,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以致出现头昏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精血两亏之证。此外,在功能上肝主疏泄,肾主封藏,疏泄与封藏,相反而相成,肝气疏泄可促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若肝主疏泄和肾主封藏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的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以及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痿、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alt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相互的滋生

    10.脾与肾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和津液代谢方面。脾所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是人体气血生成、生长发育、机能正常运转的必需物质,是后天之本;人出生以来拥有的先天之精——生命本原是贮存在肾之中,故肾为先天之本。脾的消化吸收功能,须借助于肾中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才能正常发挥;而肾中的先天精气也必需依赖于后天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后天补先天,先天激后天,所以脾与肾在生理上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以致脾肾阳虚;脾阳久虚,进而可损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之证。多出现畏寒怕冷,腹部发冷疼痛,下利清谷,腰膝酸冷,或五更泄泻,水肿,完谷不化等虚寒性病证。

    脾主运化水液功能的正常发挥,也须依赖肾气的蒸腾及肾阳的温煦作用支持。而肾的水液输布代谢的功能,又须赖脾的协助,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脾虚不能运化水液,导致水液在体内积聚,不能排出体外,即内生水湿,经久不愈,可发展为肾虚水泛;而肾虚水液代谢失常,也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最终均可导致尿量少,肌肤水肿,腹胀,大便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脾肾两虚的证候。

    alt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身体元气和水液代谢两方面

    alt

    alt

    alt

    alt

    alt

    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在生理上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在病理上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传变、相互影响的。

    二、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从阴阳表里来说,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组成了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脏腑表里关系。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脏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五脏之间的不同功能相互制约,五脏与六腑之间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都存在着相应的关系。脏腑之间结构是相连的,如胆是位于肝叶之间,脾在胃后面,两者之间有膜相连,肾与膀胱之间有系带(输尿管)相通等;脏与腑之间还有经脉相互络属,如心的经脉属于心而络于小肠,小肠的经脉属于小肠而络于心;脾经属脾而络胃,胃经属胃而络脾;肝经属肝络胆,胆经属胆络肝;肾经属肾络膀胱,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肺经属肺络大肠,大肠经属大肠络肺等。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六腑传化水谷的功能,必须有五脏功能的配合才能完成,如胃的受纳腐熟需脾的运化配合,膀胱的排尿依赖肾的气化作用等。

    alt

    六腑输精(营养物质)于五脏,五脏主藏精气,有赖六腑的消化、吸收、输送水谷精微,以及六腑传化物的功能活动相配合。

    在病理上脏与腑之间也相互影响,如肺的功能失常,肺热壅盛,可致大肠功能异常而大便秘结等;反之,大肠热结便秘亦可影响肺的功能,导致胸闷、喘促等。脏与腑之间的这种互相联系和影响,称之为“脏腑相合”。

    1.肺与大肠的关系

    肺和大肠两者相距甚远,但两者之间通过经络相连,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关系。肺具有主气、主行水的功能,大肠具有主传导、主津的功能,故肺与大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传导和呼吸方面。肺具有调节气的上升、下降、外出、纳入的功能,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下降作用。肺气下降,大肠之气亦随之而降,以发挥其传导功能,使大便排出通畅。此外,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与否,同“肺主行水”、“大肠主津”的作用也有关系。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与大肠主津、重新吸收剩余水分的作用相互协作,参与了水液代谢的调节,使大肠既无水湿停留之患,又无津枯液竭之害,从而保证了大便的正常排泄。如果肺失肃降,津液无法下行,大肠的传导功能受其影响,则会出现排便困难、便秘等症状;而大肠传导不利,腑气不通,又会影响肺气的肃降,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

    alt

    ●肺与大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呼吸和传导方面

    2.脾与胃的关系

    脾与胃都在腹腔的中上部,两者之间有膜相连,还通过经络互相联络而构成脏腑表里配合关系。脾和胃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为后天之本。两者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有着相互协助、合作关系。胃的受纳和腐熟,是为脾的运化奠定基础;脾主运化,消化水谷,转输精微,为胃继续纳食提供能源。两者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消化饮食、输布精微,发挥供养全身作用。

    脾的运化功能,不仅包括消化水谷,而且还包括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脾的这种生理作用,主要是向上输送到心肺,并借助心肺的作用以供养全身,所以说“脾气主升”。胃主受纳腐熟,以通降为顺,胃将受纳的饮食物初步消化后,向下传送到小肠,并通过大肠使糟粕浊秽排出体外,从而保持肠胃不停传送食物及残渣的蠕动生理状态,所以说“胃气主降”。脾胃的功能健旺,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正常生理状态。临床上如果脾虚运化功能不良,胃的受纳和通降功能也会受影响,出现食少、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样,如果饮食不节,胃失和降,也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

    alt

    ●脾与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消化吸收方面

    3.肝与胆的关系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叶之间,经脉又互相络属,两者关系主要表现在消化功能和精神情志活动方面。

    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贮藏、排泄胆汁。肝、胆共同合作使胆汁疏泄到肠道,以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才能贮藏排泄胆汁,胆之功能正常,肝才能发挥正常的疏泄作用。肝胆病的患者常有肚子胀、不想吃饭、厌吃油腻食物等症状。

    此外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有关。肝、胆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为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才能正常进行。肝与胆在病变过程中主要表现在胆汁疏泄不利和精神情志异常两个方面。如肝病病人常会出现黄疸、性情急躁、易生气等症状。

    alt

    ●肝与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消化和精神情志活动方面

    4.肾与膀胱的关系

    肾与膀胱通过输尿管相互连接,又有经络互相络属。肾为主水之脏,开窍于二阴,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小便。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可以促进膀胱气化津液,管理膀胱以控制尿液的排泄。肾气充足,固摄有权,则尿液能够正常地生成,并下注于膀胱贮藏而不漏泄,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能够正常地贮存和排泄。肾与膀胱密切合作,共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肾与膀胱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失调方面。如果肾气虚,气化失常,膀胱固摄不利,开合失职,则会出现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遗尿、尿频尿多、癃闭等症状。

    alt

    ●肾与膀胱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失调方面

    5.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居胸中,小肠居腹,两者相距甚远,但由于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关系。心主血脉,是血液循行的动力和枢纽;小肠为受盛之府,承受由胃腑下移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小肠在分别清浊过程中,将清者吸收,通过脾气升清而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使心血不断地得到补充。心与小肠相互影响,心火可下移于小肠,出现小便量少,颜色呈深黄色,小便时有灼烧样疼痛等症状;也可见小肠热盛,循经上炎于心,出现心烦、口舌生疮等症状。

    alt

    ●心与小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