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八年的历史剧[1]

如果因为我个人写过几本历史剧,就要我来报告这个题目,这并不适当。现在仅就知道的几点来报告,这也不能算是历史剧的结论,不过是把写作历史剧的一点经验报告一下而己。

这一次的战争,有它的前因后果,这个报告的范围,可能超出八年之外。“历史剧”这一名词,并不适当,仅只是因为它是采取了历史题材写的剧本,就给予“历史剧”的名词。至于从正史以外的稗官小说采取题材写成的剧本,有人说这也可以说是历史剧,有的说不是,广泛的说,只要是用历史的题材写的剧本,就可以叫做历史剧,或者称为古装剧,也许更概括一些。

我们看一看八年来产生了些什么历史剧。先从话剧说起。首先我们应该提到的,是抗战前夏衍先生以秋瑾的革命史实为题材的《自由魂》和《赛金花》;《赛金花》在南京演出时发生的纠纷,大家一定都知道,在这里我不愿去说它了。

其次就是宋之的先生的《武则天》,那时我还在日本,演出和剧本都没看过。再就是阳翰笙先生的《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这两本是以太平天国的史实作为题材的,他还有最近在陪都上演的以四川保路同志会反抗满清的革命运动做为题材的《草莽英雄》,以及描写朝鲜民族解放运动的《槿花之歌》,以太平天国的革命史实做为剧底题材的,还有: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陈白尘的《金田起义》和《石达开》。此外,吴祖光有《文天祥》、《林冲》两本历史剧,广义的说,吴祖光写的《牛郎织女》也可算是历史剧。吴永刚也有一本以林冲为题材的《夜奔》,还有一本《风波亭》,是写岳飞殉国的史实底的。顾一樵也有一本《荆柯》。熊佛西也有一本《赛金花》,还有一本描写近代史实的《袁世凯》。冒舒湮有《董小宛》。杨彬村有《清宫外史》。田汉有《陈圆圆》,唐纳也有一本《陈圆圆》。洪深有《汉宫秋》。于伶有《大明英烈传》。阿英(即钱杏邨)有《海国英雄》、《碧血花》(《明末遗恨》),他还有一本《洪宣娇》。从《红楼梦》采取题材的有朱彤底《□雷》,端木蕻良底《林黛玉》,还有赵清阁底《冷月葬诗魂》,也许是根据《红楼梦》题材写的。此外,周彦底《桃花扇》,是写南明的侯方域和李香君底事迹的。至于我自己一共写了六个历史剧,就是抗战之前写的《棠棣之花》,因为在重庆演出了这个戏,引起了我写剧的兴趣。并且由于朋友的耸动,紧跟着就写出了《屈原》。后来又写了《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一名《金风剪玉衣》)等四个剧本。

以上是抗战前夜直到现在《历史剧》产生的大概情形。有的看过演出,有的只看过剧本,有的演出和剧本都没看过。

地方剧和平剧的题材,可以说全部都是历史的,这里所说的,只包括抗战后新产生的剧本。因为本人对地方剧情况不熟悉,恐怕遗漏很多。其中以田汉先生写的最多,有《岳飞》、《江汉渔歌》、《新儿女英雄传》、《土桥之战》、《潘金莲与武松》等。其次要算欧阳予倩先生的努力最大,写得最多,有《梁红玉》、《渔夫恨》、《人面挑花》,上面三种曾在成为孤岛之后的上海演过,效果很好,欧阳也有《潘金莲与武松》的剧本。此外还有洪深写的《岳飞的母亲》,端木蕻良底《红拂传》,老舍底《忠烈传》,徐筱汀底《陆文龙反正》。

抗战后话剧底发展,陈白尘先生把它分做两个时期:前期,1937-1941年;后期,1941-1945年。历史剧产生的百分比,在前期占全部剧作底16%,后期则突增至34%。这种百分比的突增,可以从我下面讲的五个写作历史剧的动机,看出它的原因。

根据自己写作历史剧的经验,和历史剧的剧本以及演出,都可以看出写作历史剧的动机。

一、追求历史的真实,从前对于历史上人物与事实的叙述和批评,一向是专站一定的立场,即站在帝王底立场来叙述和批评的,是从王朝底利益统治者的利益出发的,是以帝王底利益为本位的。今天应以人民为本位,老百姓做主人,对于过去历史的看法,也跟着起了变化。因为我们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看历史,从前被否定的,现在认为对;从前认为对的,现在则被否定了。历史从前是在统治阶级底手里,是被歪曲的,现在要纠正它。这种翻案,是要求历史底真实。具体的说,比如太平天国的革命运动,当时的统治阶级硬说参加太平天国的是乱臣贼子,是长毛贼,诬蔑那革命运动是造反。我们今天则认为那是近百年来最有光辉的革命运动,是近百年来革命运动最有光辉的前驱。而且是多多少少代表了当时被压迫的农民底利益,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的,像是欧阳予倩、阳翰笙、陈白尘等作家,都非常喜欢采用太平天国底题材为剧本。追求历史的真实,也可以说是他们写作的动机之一。

例如被认为流寇的张献忠、李自成,在今天也应该改变对于他们的看法。我对于张献忠、李自成下了一番研究工夫,所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的考证文章。我曾经想把这一段史实写成一件艺术品,可是把这样繁杂的事件,包括在一个剧本里,是不大容易的事,就没动手写,同时,我写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以后,引起了很使人不愉快的纠纷,这对于我写作的兴趣,也是一个打击,虽然如此,却有人替我写了。在山东方面,有话剧《甲申记》。还有平剧《九宫山》。自己有写作动机,但未具体化。别人把它化为剧本,我虽然还未看过,但可断定观点和从前一定是不同的,一定是新的历史观点。从个人写作历史剧底体验,可以知道作家们是用进步的历史观点阐明过去的历史。

至于自己为什么爱用战国的题材写剧本呢?根据自己研究历史底结果,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转变最重要的关键,最重要的转折点。那时正是由奴隶生产社会转变到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由封建社会转变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段。当然,历史是决不会回头的。但目前的社会转变和战国时代的社会转变,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也正是历史人物创造大悲剧的时代。从今推古,在战国时代的史实去找寻给予现代深刻教训的题材。这动机或许会推广到许多作家创作过程。

二、更普遍的是借古代史实做题材,影射现代。许多人的写的,都集中在影射作用。在抗战中,很多人就从明朝戚继光平倭的史实中寻找题材,或是以明末宋末的对外战争为题材,以历史上和现代相似的时代来影射现代。这种手法表现两种意义,表扬前代的抗战英雄,像是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来鼓励现代人的抗战情绪;另一个意义,就是用古代投降卖国的人,如像秦桧,来讽刺现代不努力抗战的人。

在抗战中,团结是最重要的问题。团结抗战能保障胜利,分裂则招致失败。在剧本中,自己有过这样的用意,别人也有过这样的用意。阳翰笙底《天国春秋》,写天国领导者的分裂,韦昌辉刺死杨秀清,结果韦昌辉也被杀。作者有意的影射现代,同时也表现了大家的希望——希望团结。

有人说:历史是不是可以影射现代,我说,可以的。历史不是循环的,但各个时代的历史,总有某种程度的相似,只是范围大小深浅的不同。并且,还有一种不可否认的联想作用,原来作家并没有存心,看戏的人往往从戏中找出和现在的对比。有的联想是善意的,还有就是恶意的戴着有色的眼睛来看,来联想,故意的歪曲,那种存心就不可问。

三、同情古人。即以我所写的《孔雀胆》来打比。因为我同情阿盖公主的遭遇,就用很多材料来烘托她,使她成为一个可爱的人物。因之我联带的把阿盖公主底丈夫段功这个人底性格,也写得很好。可是段功和当时的农民革命是站在反对的立场的。这一点,我曾经受过朋友的批评。所以作家们下笔的时候,必须留意,不要因为对于古人的同情,而歪曲了史实。

四、迎合一般人民的兴趣。一般人民对于表现现代生活的话剧,不感兴趣。“中艺”在嘉定内江一带旅行公演时,历史剧就特别受欢迎。因此联带的发生了改良平剧创造新歌剧的问题。在好的方面来说,是为了使得大众容易接受而采用历史题材写剧本。坏的方面就是利用古代才子佳人的故事,专门采取低级趣味来勾引观众,这一类的戏大量的产生于后一个时期。

五、帮闲和御用。其特点是保存历史中间旧的封建意识,并且加重它,有时更进一步的歪曲一下。比如岳飞,我们站在人民的立场、民族的立场,把岳飞看成一个民族英雄,这是对的,如果把他写成一个个人主义的英雄,则是错误的,法西斯的。秦桧,谁都知道他是妨害□力抗战出卖革命的汉奸,现在却有人替他辩护,说岳飞不遵守□“军令政令”,秦桧设法把他召回,杀死他,这一番苦心是值得原谅的。还有人把谋害岳飞的责任,推在秦桧的妻子王氏身上,替秦桧卸掉了责任。把这样一个罪过放在王氏身上,意思是说女人做不出什么好事情,还是回到厨房炒炒菜算了!

以上所讲的五个动机,有的是单独的出现于某一个剧本,任何剧作家都有他底出发点与作用,有的站在严肃的立场,有的就不是,各人的立场不同,写出来的作品当然也不同。

人们对于历史剧底意见,也是相对立的。

有人认为历史剧是非现实的,历史与现实是对立的,历史剧的题材是封建的,何必去写它呢?写历史剧是隔靴搔痒,对于现实是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的,旧的写实主义者,(即自然主义者),认为历史剧的题材不是现代的,就说历史剧不是现实的。这还是属于好意的看法。

还有人恶意地说:写历史剧是逃避现实。

我个人认为这些看法是不正确的。

现实并不是现在的事实,尽管穿着现代的衣服,说现代的语言,意识不正确,仍然是不现实的。现实,应该是表现的真实。站在人民的立场,处理历史底题材,寻求人类发展的真实,依然现实的,比如古生物学研究的范围,还包括了史前冰河时期的社会发展。我们不能说古代生物学研究的不是现代的事,就认为它不是现实。

现实与否,不是题材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作品的主题,作者底存心。

现在谈到历史与历史剧。有些教授们主张,历史剧丝毫不能违背当时的历史,甚至认为屈原在舞台上须说湖南话(事实上屈原是湖北秭归人)。我觉得在舞台上如果湖南人说湖南话,广东人说广东话,上海人说上海话……岂不是非常滑稽的事吗?L.托尔斯泰的《复活》,在莫斯科说俄国话,在巴黎说法国话,在重庆说中国话,不也很自然吗?如果在重庆演《复活》也说俄国话,只有请俄国大使馆的人来看□戏算了。有人说,苏联底作家已经把俄国古代的语言恢复过来了,在苏联演历史剧,舞台说的是俄国古代的语言。可惜我不知道苏联底作家是怎样把古代语言恢复过来的!

元曲中的口语,很多是现代人不能理解的。如果我们用古代语言写历史剧,观众一定不会接受的。

这是把文艺创作和历史混为一谈,把文艺创作和科学研究混同了。

作家在下笔之前,尽可能的去搜集材料,研究材料,其真实的态度,与科学是相同的。科学研究有时也要凭藉想象的,在爪哇,曾找到一个古代爪哇人底牙齿,那里的科学家就根据这个牙齿想象古代爪哇人的形态,可见自然科学家,有时也要有艺术家底幻想。文艺创作是用各种材料构成的艺术品,为了要顾及它底完整,作家对于他底材料就要加以剪裁和调度的夸大,因此作家就要□种创作自由,我们要求文艺创作的完整与美,就不能用历史研究底过程来解释历史剧的创作。

历史剧是给现代人看的,历史剧底人物都说古代底话,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莎士比亚的《哈孟莱特》,主角哈孟莱特是丹麦人,可是他说英国话,并不觉得不合理。自然,如果秦始皇满口的现代名词,我们一定也会觉得不合理。所以这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就是不要引起时代的错误感觉.不仅历史剧如此,现代剧也是一样。

在这里,对于历史剧作家提出一点要求。首先动机要纯正,他底作品必须是时代的指针,才是现实主义的作风。历史剧的价值不在于题材而在主题,历史剧不能像照相一样的死板,毫无选择的把题材再现,即使是照相,对题材也是要加以剪裁选择的。而选择的题材,必须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才能发挥历史剧的效果。

今天是民主时代,是人民底世纪,更需要大家起来说话,大家应该写什么,怎样写,是值得作家考虑的!

1946年4月3日


[1] 原载1946年5月22日重庆《新华日报》。本文系在重庆戏剧工作者协会筹备会第一次学术讲演会上的讲演,由殷野记录整理,未经作者校阅。未收入集子。现据《新华日报》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