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 宇

尽管住宅房屋和园林内的房屋在造型上大致相同,可是园林庭室又必须具有赏景的功能,它的结构要求也就略有不同。

凡家宅住房,五间三间〔1〕,循次第〔2〕而造;惟园林书屋,一室半室,按时景〔3〕为精。方向随宜,鸠工合见〔4〕;家居必论,野筑〔5〕惟因。随厅堂俱一般〔6〕,近台榭〔7〕有别致。前添敞卷〔8〕,后进余轩〔9〕。必有重椽〔10〕,须支草架〔11〕;高低依制,左右分为。当檐最碍两厢〔12〕,庭除〔13〕恐窄;落步〔14〕但加重庑〔15〕,阶砌犹深。升拱〔16〕不让雕鸾,门枕〔17〕胡为镂鼓。时遵雅朴〔18〕,古摘端方。画彩虽佳,木色〔19〕加之青绿〔20〕;雕镂易俗,花空嵌以仙禽。长廊一带回旋,在竖柱之初,妙于变幻;小屋数椽委曲〔21〕,究安门之当,理及精微。奇亭巧榭,构分红紫之丛;层阁重楼,迥出云霄之上。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槛外行云〔22〕,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去,送鹤声之自来。境仿瀛壶〔23〕,天然图画,意尽林泉之癖,乐余园圃之间。一鉴〔24〕能为,千秋不朽。堂占太史〔25〕,亭问草玄〔26〕,非及云艺〔27〕之台楼,且操般门之斤斧。探其合志,常套俱裁。

picture

〔北宋〕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卷一

【注释】

〔1〕五间三间:我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物,通常用“间”作为横向空间的计量单位。

〔2〕次第:指房屋的排列布置次序。

〔3〕时景:随季节变化而变幻的景色。这里指四季的景色。

〔4〕合见:达成一致意见,共同认可的建议。

〔5〕野筑:指把自然山水作为主题的园林。

〔6〕俱一般:都是相同的。

〔7〕近台榭:靠近园中的台榭。指能够供人游玩、歇息之用的园林厅堂。

〔8〕敞卷:一种呈拱形的棚顶。

〔9〕余轩:指在厅堂后方屋檐之上添加的廊庑,有茶壶档轩、弓形轩、海棠轩等样式。

〔10〕重椽:重复的椽子,这里是说构建房屋时,为了搭草架所添加的“覆水椽”。

〔11〕草架:一种在“覆水椽”上面,被遮蔽的木结构。

〔12〕两厢:指正室两侧的厢房。

〔13〕庭除:指庭前面台阶下的空地,今常称为院子,或称院落、天井。除,通“阶”。

〔14〕落步:即台阶,为苏州当地叫法。

〔15〕庑:指厅堂下面的走廊和廊房。

〔16〕升拱:又称为斗拱,中国独有的木制建筑构件,清代之前用于承接屋顶的重量;后演变为装饰部件,用以象征等级身份和权力大小。

〔17〕门枕:在门扇下方承接门开合时转动的地方。石制的就称为门枕,木制的称为门窝。门枕前面一般会雕刻不同的图案,以代表不同主人的身份。

〔18〕雅朴:古朴高雅。

〔19〕木色:木头的颜色,指未经过印染的木材原色。

〔20〕青绿:青色在古代诗文作品中含义不尽相同。可能指深绿色,也可能指黑色或天青色。在江南一些古典园林里,常把房屋的柱子涂成黑色或者棕红色,把屋宇外檐涂成青绿色,以和周边的自然环境相映衬。

〔21〕委曲:弯曲折转。

〔22〕槛外行云:在栏杆的外面,有流云飘过。喻指屋宇非常高。

〔23〕瀛壶:古代典籍中记载的神仙居住的仙山岛屿。

〔24〕一鉴:出自朱熹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处用“一鉴”喻指高水平的园林设计。

〔25〕太史:出自汉代司马迁写《史记》的典故。在《史记·孔子世家》里,司马迁表达了对万世师表孔子的敬仰,后人多用“太史”来称颂孔子人格之高尚,以及司马迁发愤著《史记》,坚持不懈的精神。

〔26〕草玄:出自西汉时期扬雄撰写《太玄经》的典故。西汉时期,扬雄为官清正,不愿意依附权贵迁升,所以历经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三朝,依然籍籍无名。王莽篡权时期,他才因为年纪大、资格老做了大夫。此后,他一心著书做学问,把政事抛之脑后,安贫乐道,过起了隐居生活。后人常以“草玄”“太玄”喻指淡泊功名利禄,一心著述的精神品质。

〔27〕云艺:陆云一样的技艺。

picture

〔北宋〕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卷二

【译文】

凡是家居住宅,无论五间还是三间,都必须按着一定的次序垒筑;但园林中的书房,无论一间或者半间,则应根据四季变化的景色来设计。房子的朝向可以根据情况来定,主持造园的设计师应该和负责施工的工匠们在此点上达成一致。建造住宅房舍要遵照一定之规,而建造园林之内的房屋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设计。

尽管住宅房屋和园林内的房屋在造型上大致相同,可是园林台榭可以建造得另具风格。前面房檐之上,要添加敞卷,后面房檐之下,要添加廊庑;房顶之上构筑重檐做假屋顶,搭建草架;房檐要前高后低,依照草架的形制制作,檐口左右两侧结构截然不同,需要分别制作。厅堂屋檐可能会对两边厢房产生影响,使庭院空间显得狭窄;因此房檐之下可以添加廊庑,台阶也随之变宽。斗拱之上一般不需雕饰,门枕也不用镂刻成鼓的形状;可以从时下流行的一些门枕款式中,选择一些看起来古朴典雅的来用。如果是想回归传统样式,可以选择一些图形端正大方的用。彩画虽然看起来华贵艳丽,但没有在原木上涂上青绿色来得淡雅大方;雕镂梁栋会有庸俗之嫌,就好像在镂空的花草图案中镶嵌上仙禽,会显得不合时宜。

建造一条弯曲回旋的长走廊,在选择廊柱位置时就要细心构思,巧妙布置,尽显回廊的虚实变化,以及曲折有致。建造仅有数椽之地的小屋时,特别讲究整体的庭院布局和门户的安排,要让空间具有隐现莫测、往复不尽之趣。那些奇巧的亭榭,可以零散分布在花木丛中,多层重叠的座座楼阁就像是在云端盘旋。那种若隐若现的情致,蕴含无尽的春色。

雕栏之外,似乎有云朵飘过,明镜之内,仿佛映出楼下潺潺溪水。蒙蒙烟雨不尽,却洗不掉青翠山色,微微清风拂过,带来阵阵清亮鹤鸣。园林美景好似蓬莱仙境,又如一幅天然美图。如此,园林中的山水已能满足对林泉之境的痴爱,享受到园林花圃的乐趣。

造园若能达如此境地,可称为千秋不朽之杰作。厅堂应具有太史公司马迁的风范,亭台则应具有扬雄般淡泊的气质。我建造楼台的技术虽然比不上陆云,姑且算是班门弄斧。探究园林建造的奇妙之处,需要志趣相投者共同探讨,至于那些常规和俗套就没必要再讨论了。

picture

〔北宋〕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卷三

【延伸阅读】

房屋不仅是人类休息生活的场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据传,上古时期的有巢氏,学鸟类筑巢的方式在巨大的树木上搭建栖身之所。到了半坡氏族时期,人们开始用石头堆建房屋。这类房屋的房顶由干草铺成,呈圆锥状。后来,在一个地方建造的石屋多了,就形成了村落。

再后来,人们的智力水平越来越高,开始改进在生活中起到重大作用的房屋。他们开始设计、改进房屋结构,增加一些雕饰。更为科学合理的木屋、石屋、木石结合的房子开始出现。后来,又出现了雕梁画栋的宫殿、庙宇建筑群。

因为各个地域的环境不同,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也有差别,所以中国各民族的建筑也是各式各样。比方说在云南,傣族同胞用当地盛产的竹子建造竹楼,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口,既避免了潮气侵袭,又非常卫生;而在陕北黄土高原,人们就利用土质优势,凿筑出冬暖夏凉的窑洞;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为了挡避朔风暴雪,同时又搬迁方便,就用毡包搭建成蒙古包居住。

【名家杂论】

古代宅院中,各处房屋按尊卑等级分得非常清晰。以四合院为例,在住宅院落中处于中间位置,坐北朝南的房子称为正房,一般是老人、长辈或者是家庭的主人居住。

北房的朝向和正房一样,也是坐北朝南,冬暖夏凉,光线充足,因此也被称为上房。整个宅子里有时不止有一座坐北朝南的房子,而只有在宅院的正中,最高的那座才能称作正房,其余的都称为北房。

正房两边有东西两厢房,从尊卑等级来分,一般是长子住在东厢房,次子或辈分地位低些的住在西厢房。封建时期,正房代表了家族的最高权威,所以非常严肃,厢房则会多些鲜活的生活气息。《红楼梦》第三回里写道:“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 到了近代,上房的严肃性减弱了很多,如巴金 《家》里面写道:“左右两面的上房以及对面的厢房里,电灯燃得通亮,牌声从左面上房里送出来。”而我国著名的戏剧作品《西厢记》,就是因女主人公崔莺莺住在西厢房而得名。

在正房的后面,有时还建有一排房屋,和正房平行,叫作后罩房。后罩房位于宅院的最后一进,也是坐北朝南,但等级和质量都比前院的正房和厢房要次一些。后罩房的位置比较隐秘,一般会分给家中的女眷居住。

在院子的最南边,有坐南朝北的一排房子,和正房相对,叫作倒座。倒座在宅院的最前方,一般是临街的,因此通常不开窗。加上它背向阳光,所以屋内终年采光效果都不好,阴暗潮湿,一般作为客房或给家中的仆人居住。

耳房是在正房两侧的小房间,一般分给家中小辈子孙居住,或者当作仓库堆放杂物。这里比较不引人注意,所以在文学作品里常被当成私藏密会的场所。元代石子章在戏剧《竹坞听琴》的第一折中说:“既然如此,这所在不是说话处,喒去那耳房里说话去来。”而《水浒传》的第三十三回写道:“ 花荣见刘高不出来,立了一回,喝叫左右去两边耳房里搜人。”

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屋顶式样

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式样繁多,下面为一些常见的古建筑屋顶式样。

picture

picture

门楼

门上起楼,象城堞〔1〕有楼以壮观〔2〕也。无楼亦呼之。

picture

【注释】

〔1〕堞:古时城墙上齿形的矮墙,打仗时可以掩护士兵。

〔2〕壮观:也即大观。

【译文】

于大门之上加盖一层楼,就像在城门上建楼阁形成宏大壮观的气势一样。即便大门上没有加盖楼房,也被称作“门楼”。

【延伸阅读】

古时候,一个宅院的门楼,能体现出主人的身份地位,人们所说的门第等次就是由此而来的。所以名门世家都会把门楼建得非常考究。

门楼顶部的建造法和楼房的房顶一样,用重砖砌成飞檐形状。下面是大门的门框和门扇,大门门扇上镶有金属的门环。在门楣上通常会有双面的砖雕,上面会写些吉祥文字,如“紫气东来”等。斗框边雕刻装饰着花卉和象征福气的蝙蝠、蝴蝶等图案。有的豪富之家,还会在大门两侧放上一对石狮或石鼓,它们不但显示出主人家的威严,还有驱赶邪气保平安的寓意。

应该注意的是,门楼和墙门有区别。如果门的顶部高于两侧的墙,就是门楼;如果门的顶部比两侧的墙壁低,就是墙门。墙门建筑大多是在明清之际建成,比较知名的有杭州岳官巷四号宅、清吟巷的王宅、元宝街的胡宅等。

【名家杂论】

古代的门楼就是一户人家的门面,它既能展现能工巧匠的艺术创作能力,也能体现出房屋主人的身份地位。在遗留的古代建筑中,门楼可以说是其中非常珍贵的一种。各地的门楼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的门楼、苏州园林的门楼、古徽州的门楼、客家门楼等。

北京的门楼可以笼统地分为屋宇式门楼和随墙式门楼两大类,屋宇式门楼有门洞,一个大门就占了一间房子的面积;随墙式门楼只是在墙上开门。屋宇式门楼无论在式样的丰富性上,还是在优美的外观上,都非常有特色,它包括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和蛮子门等,随墙门有小门楼、车门等多种样式。其中的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都是有地位和品级的人建造的,而像如意门、随墙门都是普通老百姓使用的门楼样式。北京门楼,体现出一种大气阔朗的气质,讲究用色彩来彰显门第的尊贵。像王府大门,通常采用绿色的琉璃瓦、朱红的大门,门上是金色的门钉,对比强烈,色彩绚丽。

picture

相对而言,南方的门楼就体现出一种精雕细琢的纤巧精致之美。苏州园林中的砖雕门楼,精雅细腻、气韵生动,让人在园林之外就感受到了隐逸氛围中的书卷气。如果把苏州园林比作一本书,那么精致无比的砖雕门楼,就是引人翻下去的扉页。

既有江南人的精细雅致情怀,又有经商头脑的徽州人,建造的门楼也具有独特的特点。除了做工精细的砖雕之外,徽州古代民居中很多门楼建造得就像是一个“商”字。这是因为古代历来重农轻商,善于经商的徽州人自然心有不甘,他们做出这样的门楼,就是在宣告,无论是什么人,地位再高,权力再大,要想和他们打交道,就必须从这“商”字下登堂入室。还有些徽州门楼,直接做成了官帽的样式,寄寓了“贾而好儒”“由商入仕”的观念。

picture

古者之堂,自半已前,虚之为堂。堂者,当〔1〕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2〕高显之义。

picture

【注释】

〔1〕当:正当、面向的意思。

〔2〕堂堂:指形貌气盛的样子。

【译文】

古时候的堂,指的是住宅的前半部分没有门窗隔板的地方,称为堂屋。所谓的“堂”,就有正当、面向之义,即在宅院中间向阳的房子,蕴含堂堂正正、高大敞亮的意思。

【延伸阅读】

从建筑意义上来讲,我国“堂”的概念起源很早。在古代典籍《礼记》中,就有相关记录,“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个记载不仅体现了当时堂的不同规格,也表现出当时宗法制度影响下,居住环境上的等级区分。不过要说明的是,当时的“堂”指的是屋宇的台基,而在后来的《考工记》里面说到的“周人名堂”,“堂”就是真正的建筑物了。

picture

经过不断演化,堂成为一座宅院的中心建筑物,给家中地位最高的人居住,也可以是家庭举行庆典的处所,一般建在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外形高大严整,装修得威严华丽。在堂屋里面,通常会摆放槅扇和落地罩、博古架等装饰物,将屋内分割成不同空间。

由于堂的特殊尊贵地位,“堂”慢慢也变成了一种对人的尊称,例如“高堂”就成为对父母的敬称,中式婚礼上就有“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的行礼仪式。另外,古时一个家族一般共用一堂,所以同姓亲属之间会有“堂兄”“堂弟”这样的称呼。

【名家杂论】

在古代典籍中,对“堂”的记载非常早,如《诗经·国风·唐风》中曾反复提到“蟋蟀在堂”,这就表明在当时“堂”已经是比较普遍的建筑了。在《论语·先进》中,孔子评价自己的弟子仲由时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用“升堂”但没有“入室”来比喻仲由做学问刚入门,还没有达到更高境界。它从侧面反映了春秋时期堂和室两种建筑的位置,和后来的已经相差无几——前堂后室,内室较前堂显得深奥。

唐朝以前,对于堂和殿是可以混称的,到了唐朝以后,帝王居住的地方不再以“堂”称之,而一般臣民的住所也不敢称为“殿”了。唐代刘禹锡有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时候的“堂”,指的是官僚宅邸中的建筑。从唐代开始,人们流行给自己的堂取雅号。那个时候,每家的门上并没有门牌编号,因此给家中主体建筑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作为家族的标志,也不失为一种文雅的办法。最早取堂名的人士如唐朝的裴度,堂名叫“绿野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在《夜行船·秋思》套曲中就有“ 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的句子。取了堂名,无论是远客拜访,还是书信投递,都方便了很多。后来在建房、立界碑、修坟茔的时候,人们都会把家族堂名刻在石碑之上。时间长了,堂名就成了某一家族的别称,成了具有儒学意味的家族图腾。

无论从建筑形式上,还是从功能上,厅堂都显示出威严方正、公开而敞亮的特点。在这里,家族中的内政可以明白地摊开来说,不像在内室中的窃窃私语。这个公共空间代表着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塑造贾探春的形象时,就借助了议事厅这样的特殊地点,在这个庄重而公开的地方,贾探春杀伐决断,兴利除弊,驳斥威严的凤姐,抗拒蛮横糊涂的赵姨娘,一派男子般的英武果断之气让人惊叹。

斋较堂,惟气藏〔1〕而致敛〔2〕,有使人肃然斋敬〔3〕之意。盖藏修密处〔4〕之地,故式不宜敞显。

picture

【注释】

〔1〕气藏:人的精气聚合起来。

〔2〕致敛:心神收合。

〔3〕肃然斋敬:庄重严肃而虔诚恭敬。

〔4〕藏修密处:抛却世俗杂念,隐居起来修身养性并且静心学习。

【译文】

和堂比较起来,斋是用来聚集人的精气神、收合心神的地方,有让人看之肃然起敬之意。由于是让主人修身养性的场所,因此在环境选择上应该注重幽静,房屋样式不以轩敞醒目为宜。

【延伸阅读】

斋是一种比较小的建筑,一般在比较僻静的地方选址建造。它比馆还要小,玲珑精致。最初,它是人们在祭祀之前清修斋戒的地方,后来人们用作读书、休息、思过、斋戒之地。建斋之地要清静,斋的外形也不要张扬醒目。一般人都把斋等同于书斋,也有叫作山房的。

在江南园林中,基本都有斋的身影,像网师园的静虚斋、沧浪亭的翠玲珑、怡园的碧梧栖凤斋等,一般是单独建筑;而在北方园林中,有成组建造的斋。斋不但可以作为书房,也可以作为居室。《红楼梦》中贾探春住的地方就叫秋爽斋。秋爽斋的布局,和沧浪亭的翠玲珑很相似,一共三间正房,庭院之中有芭蕉梧桐,是读书的幽雅好去处。

【名家杂论】

斋这种建筑占地面积小,建筑风格也不崇尚奢华张扬,所以古代文人无论贫富,几乎都有自己的一方小斋室。很多斋室都有自己的斋号,它成为了文人风雅情怀的载体,展露着斋主的丰富内心和个性。尽管斋的外表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内涵。

从唐宋时期开始,兴起一种用斋室名号自我命名的风气。宋朝的辛弃疾,在上饶城郊盖了一座书斋,并在书斋旁边开辟了一片田地,并为自己的书屋取名“稼轩”。后来门生把他的作品编成集子,取名《稼轩词》。他的词在传播中大放光彩,而辛稼轩的名号之响亮,似乎已经超越了他的本名。

清朝时,文人蒲松龄在家乡的柳泉边设茶棚,免费招待来往路人,并和路人闲聊以搜集故事素材。后来,他把家中的书房取名聊斋,并在聊斋之中创作了不朽的小说集《聊斋志异》。陋室虽小,能盛旷世之才,这是小小斋室的神奇之处。如今那座并不起眼的聊斋,正在接受世人的瞻仰。

清朝中期以来,部分文人逐渐去除了重农轻商的观念,成为成功的商人,但是文人的气质还在,金钱之外的风雅之情还会时不时地迸发。所以,他们摘下书房上的匾额,将其堂而皇之地挂在了店铺上方。这种看似不伦不类的做法,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广告效果:如此清雅的店主,自然比那些俗不可耐的商人更能获得顾客的信任,甚至青睐,于是生意也变得好起来。在老北京的琉璃厂一带,有字画店铺“荣宝斋”、鼻烟壶店铺“古月轩”、墨盒店铺“万丰斋”等,文雅厚重的斋号取代了轻飘世俗的商号,这种做法逐步扩散到药店、酒馆等行业。

picture

〔明〕文征明 真赏斋图卷

原本的小建筑,却因为和广阔无垠的文人精神世界接壤,被赋予了品之不俗的人文况味。小世界,纳方圆,斋的深刻含义之大,远远超出了它的建筑尺寸。

古云,自半已后,实为室〔1〕。《尚书》〔2〕有“壤室”〔3〕,《左传》〔4〕有“窟室”〔5〕,《文选》〔6〕载:“旋室缏娟〔7〕以窈窕〔8〕。”指“曲室”也。

picture

【注释】

〔1〕古云,自半已后,实为室: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有这样的记载:“古者有室,自半已前,虚之谓之堂,半已后,实之为室。”

〔2〕《尚书》:中国最早的史料汇编书籍,又名《书》或《书经》,被儒家封为经典书目之一。其内容是记载上古时期的一些典章制度,以及先贤圣人的训诰之言。

〔3〕壤室:土结构的房屋,和窑洞较相似。

〔4〕《左传》:春秋时期左丘明编撰的史书,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传》。它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春秋》三传之一。

〔5〕窟室:挖地筑室。

〔6〕《文选》:指南朝的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撰的一本诗文选集,又被称为《昭明文选》,收集了从秦汉到五代十国时的诗文,为我国最早的诗文总集。

〔7〕缏娟:蜿蜒迂回的样子。

〔8〕窈窕:原指女子美好的姿态,此处指深邃的样子。

【译文】

古时候,人们把房屋中相对封闭的后半部分空间,称作“室”。在《尚书》中有关于“壤室”的记载,《左传》中有关于“窟室”的记载,而《文选》中所说的那种“旋室缏娟以窈窕”的房屋,是指深邃幽静的“曲室”。

【延伸阅读】

中国古代建筑通常采用堂室结构,即堂和室共用一个堂基。堂室主人的地位决定了堂基的规模。如果主人地位很尊贵,家中的堂基就会非常高大;如果主人的地位很低,堂室就很低小。

堂和室的顶部,是一整片屋顶,堂位于前部,室位于后部。它们之间靠一堵墙分隔开来,墙外的公开空间是堂,墙后较为隐蔽的地方是室。一般会在这堵墙的西边开窗,东边开一扇单扇门。除了南面,堂的三面都有墙壁,东西墙分别称之为东序、西序。南面对着院子,大多是完全敞开的结构,和后来的戏台很相似。在堂间一般有两个高大的柱子,上面或雕刻或粘贴着对联。堂不是让人居住的场所,它只是用来商议家族大事、接待宾客或者年节祭祀行礼。室就不同了,穿过分隔堂室的墙门,就属于内室,是人休息安寝的地方,其私密性也和堂的公开性截然不同。堂是外人可以进入的场所,室却不是,除非经过主人允许,或者和主人关系亲密,否则外人一般是不允许进到内室的。

picture

【名家杂论】

古时的室分成很多种类,春秋时期就有一种叫“壤室”的处所,它是一种土质结构的屋子,大概和现在的窑洞相似。还有一种“窟室”,也出现在春秋时期,它是最早的地下室;另外还有“曲室”,是一种建在地面上的建筑,以曲折深邃为特点。

最值得一提的是“窟室”,在很多古代典籍里都对此有记载,而且这种地方一是和统治者有关,二是和酒宴关系密切。在《左传·襄公三十年》中写道:“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记载:“ 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这里的“光”是指吴国公子光,这句话描写了公子光派刺客在窟室中刺杀当时的吴王僚。这里且把历史事件放在一边,单来探讨一下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们爱在地窖里喝酒呢?原来在先秦时期,就有在暑天用冰块降温的方法了,而冰块就藏在窟室中,到了炎热的夏季,贵族通常会在窟室中通宵达旦饮酒消夏。

室的种类从一开始就很丰富,而室中的礼仪和堂中礼仪也不尽相同。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的礼仪规范十分严格。清代研究礼仪的学者凌廷堪,在他的著作里说“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也就是说人们在堂中落座时,以面南背北为尊位,但是到了内室之中,就会以面向东方为尊了。按尊卑次序来排,内室中第一尊贵的位置是西墙边的座位,其次是北墙面南的座位,最低等的是面向西的座位。直到现在,在中国还是很讲究室内的座次安排,如果不按主次尊卑来坐,轻则会遭到嘲笑,重则会闹得宾主不欢。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鸿门宴的故事,宴会上的座次安排非常有讲究。司马迁用自己的如椽大笔,通过座次安排,表现当时人物的心理:项羽让叔父项伯和自己面东而坐;范增坐在仅低于自己的位置,朝南;而刘邦被安排在低于范增的面北位置。不用描写什么语言和动作,众人如此落座,满室之内已经充溢着剑拔弩张的气氛了。

堂与室虽同在一个屋檐下,但堂本身就具有公开场合的性质,又有堂堂正正的气质,所以其中事务也大多光明正大;相对而言,拐过一堵墙壁,在隐蔽的室中发生的事情就复杂得多了。品格和气质这样有生命气息的评判标准,对于没有生命力的建筑来说,也是恰切的。

阁者,四阿开四牖〔1〕。汉有麒麟阁〔2〕,唐有凌烟阁〔3〕等,皆是式。

【注释】

〔1〕 四阿开四牖:指在阁的四边墙上凿筑成窗。四阿,指庑殿样式房顶的四面,古时称其为“四阿”,如今通称为“四坡顶”或“四流水顶”。

〔2〕麒麟阁:据《三辅黄图·汉宫殿疏》中记载,此阁为萧何所建,为藏书

picture

或聚集贤才共同讨论学问之用。后来汉宣帝曾经把霍光等十几个功臣的画像悬挂于此。

〔3〕凌烟阁:是唐太宗李世民仿照麒麟阁的样式所建,用来悬挂长孙无忌等开国功臣的肖像。

【译文】

阁,就是采用庑殿式的房顶,并且在四面墙壁上都开有窗户的建筑物。汉代的麒麟阁、唐代的凌烟阁,都是此种样式。

【延伸阅读】

阁是一种在外形上和楼很相似的建筑物,有供人远眺观景、游玩憩息、藏书、供佛等用处。造型为坡顶,四面都开有窗户。

picture

因为阁和楼很像,所以人们经常把两者混为一谈。事实上,阁和楼的区别很多,“重屋为楼,四敞为阁”,这是区分楼和阁最重要的一点。另外,楼一般呈长条形,而阁却不是。阁的四面都可以有门窗,也可以在四面挑出平座,供游人环绕着阁楼欣赏不同方位的景色。在房顶的造型上,两者也有很大区别,阁比楼要灵巧轻盈很多,可以有八角或六角。

一般来说,阁和楼都是“重屋”,也就是两层或以上,但阁可以有例外。苏州的网师园就有一座单层建筑,叫濯缨水阁。这也体现出阁比楼要灵活多变的特点。

【名家杂论】

从功能上来说,阁可以建在山下水边,做观景之用;也可以建在宅院之中,做藏书、居住之用;也可以建在寺院庙宇中,藏经供佛用。在中国悠长的建筑历史里,有很多著名的阁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

江西南昌城外的滕王阁是典型的观景阁,为唐代滕王李元婴所建。滕王阁之前江面宽广阔达,景色别具一格。王勃《滕王阁序》中所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只是诸多美景中的一种而已。滕王阁四面无所依,就在一片碧水之上孑然独立,它阁顶闪烁碧瓦,下有鲜红丹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不仅如此,滕王阁一反阁楼的小巧玲珑,而是体型高大,高耸云天,巍峨而壮观,颇具盛世大唐气势雄浑的风貌。

唐代诗人崔颢在游览黄鹤楼时,吟出了“晴川历历汉阳树”的诗句,让后世文人念念不忘。明嘉靖年间,汉阳太守范之箴负责修葺禹稷行宫,曾向朝廷提议增建一处晴川阁。后人为范氏此举叫好,有赞曰“千秋笔墨成佳话,至今楼阁纪晴川”。晴川阁临江而建,背后是巍巍的青山,站在阁上视野开阔,浩瀚磅礴的大江之景尽收眼底。它和武昌的黄鹤楼隔江相对,这样的格局在长江流域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被誉为“天下绝景”。

阁的藏书功能,也是人所共知的。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藏书楼,是明嘉靖年间范钦兴的天一阁,它因藏书丰富而被称为“江南书城”。天一阁在宁波月湖的西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它格局是上下两层,上层藏书的地方是一个大间,中间用书橱隔开。下层一共有六间,也是分类藏满了各种书籍。这样的空间布置,也符合了古人“天一地六”的易经之说。最难能可贵的是,范钦兴在天一阁前挖凿了一个天一池,它不仅丰富了景观,还有蓄水防火的功能。这样一座阁楼,也打动了皇帝,乾隆在下令修撰《四库全书》时,就曾放低身段,让人借来天一阁的图纸,照样建了七座藏书阁,用以保存《四库全书》。

在承德避暑山庄东北,有一个普宁寺,普宁寺里最显眼的建筑就是大乘阁,它是佛家供佛之处。大乘阁为木结构建筑物,高达三十六米多。它的前面有六层,后面有四层,左右均有五层。在左右的阁楼上,第五层的楼角上建有四角攒尖式的屋顶,每个顶上都有鎏金铜宝顶。太阳一照,就显得金碧辉煌。全阁由二十四根坚实的木柱支撑,木柱和上面的梁相连接,又有斗拱的支持和木榫卯接,因此抗震能力特别强。

阁楼的建筑形式可以多变,可以单独立于景区,也可以和其他建筑一起构成建筑群。正因为这些原因,古代的名阁才如此之多。

picture

《释名》〔1〕云:房者,防也。防密〔2〕内外以寝闼〔3〕也。

picture

【注释】

〔1〕《释名》:汉朝刘熙所著,以名称的谐音来阐释事物,共有八卷。

〔2〕防密:遮蔽起来。

〔3〕寝闼:指供人休息的卧室。闼,指寝室左右的小房间,也被称为“夹室”。

【译文】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上曾说:“房”有“防”的含义。指那些被隐蔽起来,有别内外,用于就寝的建筑物。

【延伸阅读】

古时候堂的中间部分叫正室,两边称为房。其实除了正中的厅堂,厅堂之后的内室、宅院中的其他建筑,一般都可称作房。大部分的房都用来供人起居,有

picture

些位置不好或者空间较小的则被当作存放杂物的仓库。

除老人或主人住的正房外,还有厢房。厢房在正房的左右两侧,左侧的东厢房中住的一般是主人的长子长媳。假如一家中子嗣众多,东厢房就可能会建成多间,按长幼顺序分住其中。正房的右边是西厢房,一般给家中的女儿住或当作客房。富裕的家庭还会在正房旁边单独建一座绣楼给家中未嫁的女儿住,绣楼上面住小姐,楼下住丫鬟奴仆及堆放杂物。在院落的大门两边,会建造一些诸如厨房、柴房和马房的小房屋。

【名家杂论】

在古代宅院建筑中,所有房间中有一类最为特别,那就是青年女子的闺房。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古代女子的活动范围非常狭小,未出阁的青春少女更是被困在闺房这片小天地里。她们的坐卧起居、针织女红、研习诗书礼仪都在这里进行。

但凡有些家资的人家,对闺房的建设都非常讲究。在《红楼梦》第四十回里,贾母看到薛宝钗的闺房太过简朴素清,一向慈爱温和的她竟然破天荒地批评说:“倘或来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屋里这么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这番话里透露的信息,一是贵族家庭的闺房也是内眷交际中的脸面,一定要有华贵的样子;二是华贵秀丽的风格本就应该专属于年轻的女子,若弄得过于简朴反而让人想起寡妇、尼姑等哀衰之人;三是闺房一贯的传统就是以高雅华丽为审美评判标准。

闺房的一般格局是怎样的呢?尽管闺房已经属于隐蔽的内室了,可讲究的大户人家还会在房门入口放上一扇屏风,转过屏风才能见到屋子里的摆设。即便是普通人家,也会用布幔等做成幕帘在入门处遮挡一下。通常在靠北墙的位置会摆放床,如架子床、拔步床等。床上挂有轻纱帷幔,帐子上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床的斜对面一般摆有梳妆台,古时候的梳妆台有高低两个类型。高些的是直接在台面上立放镜架,侧旁有装饰品的小橱,镜架中镶嵌玻璃镜。低镜台比较小巧精致,通常放在桌案上,镜台上部装有围子或小屏风,用以挂镜子等物;下面有小抽屉。除此之外,屋子中央还会有圆桌和圆凳。一些品位高雅、能诗会画的小姐,闺房中还会有书案或琴案。至于字画、花草等装饰品,则是因人而宜。

古人也称“闺房”为“香闺”,称未笄的女子“待字闺中”,更有大批文人满怀倾慕赞赏之情来描绘闺阁情趣。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以闺阁之事为主展开情节,文中细致地描写了多位主角的闺房:秦可卿的闺房色彩斑斓,香艳奢侈;林黛玉的闺房高雅脱俗,充满书香气;贾探春的闺房阔朗大气,又不失贵族小姐的华贵感;而薛宝钗的闺房还因像雪洞一般素淡不加装饰,引起了贾母的不满。

散寄之居〔1〕,曰“馆”,可以通别居者。今书房亦称“馆”,客舍〔2〕为“假馆”〔3〕。

【注释】

〔1〕散寄之居:暂时的住所。

〔2〕客舍:古人对旅馆的叫法。唐朝的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里,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诗句。

〔3〕假馆:指暂时借居的房舍。假即借的意思。

picture

圆明园四十景之杏花春馆

【译文】

临时借住的处所,叫作馆,它也能作为其他居所的名称。如今的书房,也有人将其称为“馆”,作为客房之用的馆,则称为“假馆”。

【延伸阅读】

馆和轩一样,在建筑形式上和厅堂属一个类型。它的位置一般比较次要,可以作为日常休息和待客之地,也可以作为观赏性建筑。像苏州留园中的清风池馆,就起到了构景作用。有时候把一个建筑群也称为馆,像北京颐和园的听骊馆、宜芸馆等。

picture

圆明园四十景之长春仙馆

馆还可以作为客房或书房用,做客房用时就称为假馆。张耒在《别梅》诗中就有“三年假馆主人屋,忽忽吕见新梅花”。馆的规模和朝向都没有固定法则,苏州园林各处的馆就大小不同,朝向也不一样,可根据园林的实际情况布局确定。很多馆的前面都有开阔的庭院,从而和院中的其他建筑物组成一个小园子。如在拙政园中,就有一座玲珑馆,和另外的建筑组成了一个园中园。

总之,馆这种建筑从形式上和厅堂相似,但又具有可大可小的灵活性和可以随意布置的特点。它除了具有厅堂的功能,还有在园中点景的作用,是历来园林中必不可少的建筑形式之一。

【名家杂论】

在我国很多著名园林里,都不乏馆的增色点缀,中国四大名园中,除了承德避暑山庄,其他三处园林都有两三处著名的馆建筑。从这些风格功用都不同的馆中,我们可以探知古典园林中不同建筑的风貌。

在皇家园林颐和园中,有宜芸馆和听鹂馆两处馆建筑。宜芸馆是清朝乾隆皇帝授意建造的,位于清漪园中。当时乾隆皇帝想在此园中建一个能够藏书和读书的处所,宜芸馆修在“背山复面水,净明尘不受”的地方,又有“回廊护幽馆”,所以深得乾隆喜爱。尽管“内府富图书,芸编随处有”,但是这里“入室芸香馥馥披,闻中真与缥缃宜”的氛围,才是乾隆最喜爱的。尊贵如皇帝,乾隆也愿得一“陋室”安享幽静,在宜芸馆前有对联“绕砌苔痕初染碧,隔帘花气静闻香”,便是从《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而来。不过即便喜欢,政务缠身的乾隆也只是偶然前来坐坐。

乾隆似乎对馆情有独钟,他在颐和园为母亲建造了一所听戏用的听鹂馆。听鹂馆位于万寿山的南山脚下,前面就是碧波粼粼的昆明湖,馆内有豪华的两层戏台,专门为皇族演戏之用。这个位置可以借助水面的空阔使音乐声更为动听。馆的四周有竹林掩映,景色非常优美。因为古人常用黄鹂鸟悦耳的鸣叫来形容乐曲的动听,因此这个供人听戏用的馆就以“听骊”命名。当年慈禧对这个地方也青睐有加,在她钟爱的德和园大戏楼建成之前,她就经常到听鹂馆来看戏。

在苏州拙政园内有秫香馆,该处建筑初建之时用了园林构景的借景之法。原来,在建园之初,墙外还都是稻田,每到稻子成熟,就会有阵阵稻香飘来,让人顿时忘记俗世的烦恼,因此主人给馆起名为“秫香馆”。秫香馆是拙政园东部最主要的建筑,正对碧水远山,馆内敞亮而古朴,门窗上皆是精雕细琢的雕镂花纹,显得雅致而有情趣。

另外,像苏州留园的清风池馆、五峰仙馆、林泉耆硕之馆,或大或小,因借古人诗中雅句命名,又有江南碧水奇山相衬,无不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赏景好去处。

《说文》〔1〕云:重屋曰“楼”。《尔雅》〔2〕云:陕〔3〕而修〔4〕曲为“楼”。言窗牖虚开,诸孔慺慺然〔5〕也。造式,如堂高一层者是也。

picture

〔清〕袁耀 山雨欲来图

【注释】

〔1〕《说文》:指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

〔2〕《尔雅》:据传为周公所写,后由孔子及其弟子增补调整。晋代郭璞做了注释。唐代后期,该书已成为儒家的经典书目之一。

〔3〕陕:通“狭”,有狭隘、狭窄之意。

〔4〕修:修长,高。

〔5〕慺慺然:慺,原指勤恳恭谨的样子。此处指打开了整排窗户的隔扇,排列得非常整齐的样子。

【译文】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屋上又重叠地架上屋子叫作楼。后来《尔雅》里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建造在高台之上,狭长并且弯曲的屋子叫作楼。这个得名是从建筑物的窗户都打开后,射入室内的光线让屋内显得“慺慺然”而来的。楼的结构样式和堂类似,只不过比堂要高出一层而已。

【延伸阅读】

楼是指两层以上的房屋,园林中的楼一般都建造在园子的四周,或在半山之间。从结构形式上看,楼和堂很相像,不过是多出了一层或几层。在规模上,楼一般比堂要小,造型也更为丰富一些。

在园林中,楼也是构景的一部分,它因突出的形体结构,适合点缀在山水或花木间,组成高低有致的景观。在楼朝向园景的一面,经常会安装一排窗户,外面有栏杆围绕。楼的两侧一般都有山墙,上面或开有洞门,或开有空窗、花窗。

在水边建造的楼也有讲究,它的形体大小要和水面的面积相符合。建楼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楼的结构大小。如苏州留园的曲溪楼及拙政园的倒影楼,为了使水面和楼体和谐,都采用了楼的上层比下层小的形式。有时为了营造一种幽静境界,造园师会把一些楼造在园林内比较僻静隐蔽的地方,如沧浪亭的看山楼,就在四周竹木掩映之中显得十分隐蔽。

我国少数民族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建造出了不同形状的楼,如客家土楼、傣族竹楼、湘西吊脚楼、古代边陲之地的碉楼等。

picture

土楼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其中以永定土楼最具代表性。永定县现存两千三百多座土楼,它们千姿百态,种类非常丰富,是客家家居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的圆形土楼堪称典范,它形似古堡,具有巍峨苍朴的气质,气势也非常恢宏。这种圆楼由两到三圈的楼房围成,从里到外环环相套。外圈房子有四层,高十几米,里面一二百个房间。第一层做厨房和餐厅,第二层放置物品,三、四层一般是供人歇息的卧室。第二圈只有两层,三五十个房间,基本是用来待客的客房,居中的那间做祖堂,为整个土楼里几百人婚丧喜庆所用。楼的最里面是平地,有水井、浴室、磨坊等生活设施。永定客家土楼不仅在战乱的年代可以防御外敌侵袭,还由于土墙非常厚实,夏天可以隔热,冬天可以防寒,不惧地震和火灾,通风条件和采光条件也都非常好。

傣族的竹楼也非常有特色,它属于干栏式建筑,房顶呈“人”字形。西双版纳气候潮湿多雨,这种“人”字形的房顶排水最快。通常竹楼分为两层,楼脚非常高,这也是防止潮气的一种方式。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禽。供人住的上层,从楼梯上去就是堂屋,一般很开阔。堂屋中间会铺上竹席,用来招待客人或者商议家事。堂屋也兼具厨房餐厅的功能,在堂屋中间会有火塘,可以做饭。堂屋一侧或者两侧有用竹席或木板分隔开的卧房。卧房地上铺着竹席,傣家人就在上面歇息。因为空气潮湿,物品容易霉变,竹楼宽敞简单的特点有利于通风散湿。

在南方山区,有种叫吊脚楼的民居形式,它和竹楼不太一样,是半干栏式的木质结构。吊脚楼根据当地的环境依山而建,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和竹楼相同的是,吊脚楼也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能够作为人们的生活居室;下层则用来做猪牛栏圈或用作仓库。

碉楼是一种防御功能非常强的特殊民居建筑,因为它的外形像碉堡而被称为碉楼。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人们在战争的攻防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藏区的高碉和广东省开平的碉楼最能代表地域特点。开平碉楼既有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特点,也有西北建筑的特点。它是多层建筑,比普通的建筑要高出很多,也比一般民居建筑厚实坚固。碉楼中的窗户很小,一般是铁质的。碉楼上半部分运用了国外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元素,可以说一千座碉楼就有一千个不同样子。碉楼的结构形态和楼主人的财富多少及艺术品位有关,富于变化是开平碉楼最具魅力的地方。

《释名》云:“台者,持〔1〕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2〕也。”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3〕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

【注释】

〔1〕持:支持,帮助。

〔2〕能自胜持:指筑台能够承重,不至于坍塌崩陷。

〔3〕版:同“板”,这里是指垒筑墙头用的夹板。

【译文】

汉代刘熙的《释名》中说:“所谓的台,就是支撑、支持的意思。指的是用土修筑成坚固的高台,能够承重支撑的建筑物。”园林之中的台,或是用坚硬的石头叠得非常高耸,但台顶平坦;或是在木架之上铺设平整的木板,但不在上面建造房子;或是在楼阁之前加宽,延伸出一步的宽度,三面敞开,这样的结构都叫“台”。

picture

〔清〕袁耀 春台明月

picture

〔清〕袁耀 九成宫图

【延伸阅读】

台,在古代也被称为眺台,它最初是高于地面、供人登高望远的建筑。一般用于操练兵士,或者欣赏戏剧。在园林中,它经常和其他建筑如楼廊亭阁等相互结合,以供人眺望山林风景。一般建造在山地高处,或者在水池旁边。

台的表面平整,是一种露天的建筑结构,它可以是一片空空的台面,供人们在上面歇息、眺望;也可以作为建造亭子和房屋的台基,以使房屋显得高大壮丽。建在高台上的建筑被称为高台建筑,这种建造形式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被很多宫殿采用。

高台建筑必须把台和其上的建筑物很好地结合起来,先要建成夯土台,然后在厚实牢固的土台上用木结构搭建主体建筑,形成土木混合的结构体系。一般来说,土台上多为规模不是很大的单体建筑,单体建筑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共同组合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如此一来,建筑物外观气势宏伟,高大轩敞,非常符合帝王尊贵大气的特点。

【名家杂论】

单纯的台是平整而空旷的,从形式上来说它本身不具备观赏性,但也因为它的简单,人们更容易以各种形式赋予它丰富的内涵。从古至今,台从来没有因为形式上的单调,而缺少人文方面的内蕴。

公元前661年,北狄大举攻打当时的卫国,当时宋襄公尚未继位,他的母亲是从卫国嫁到宋国的女中豪杰,她见国家即将覆亡,心急如焚,不顾宋国国君宋桓公的阻拦,回国抗敌。后来卫国得救,但宋桓公下令她永远不得返回宋国。公元前650年,继位后的宋襄公思母心切,就派了二百名工匠,在正对卫国的边境处修建了一座占地五百亩,高达五丈的望母台。这个决定很得民心,附近的民众听说,纷纷前来帮忙,据说五天之内就建好了。宋襄公每逢年节或母亲寿辰,都来登台望母,其孝敬之心让后人唏嘘不已。“望母台”也成为后人频繁凭吊的景点。

在四川成都的西郊,至今遗留一座直径八十多米,高达十五米的圆形土台遗址。相传这是西汉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当初抚琴的地方,名为“琴台”。唐朝诗人杜甫曾在成都建造草堂定居,游览琴台时,看苍茫暮霭,念故人已逝,不仅感慨赋诗曰:“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公元439年,南京城西南部花冈之上,有三只形如孔雀的大鸟降落,这三只鸟又引来了鸟群。这可是吉祥之兆,引起了当时朝廷的高度重视。当时的南朝宋文帝就下令在花冈上修建高台,名为“凤凰台”。后来南朝灭亡,而凤凰台却得以留存于世,凤凰再来与否不得而知,却招来不少文人墨客登临吟诵。大诗人李白曾吟:“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台观景,不尽伤古之情,“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句,亦让后人在伤怀之余,得以窥见凤凰台的辽阔幽雅美景。至此之后,凤凰台更是和湖北黄鹤楼、鹦鹉洲一样,成为文人雅士的最爱之处。

《释名》云:“亭者,停也。人所停集〔1〕也。”司空图〔2〕有休休亭,本此义。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至十字〔3〕,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4〕可略式也。

picture

〔清〕黄慎 湖亭秋兴图

【注释】

〔1〕停集:停下并聚集。

〔2〕司空图:字表圣,晚唐诗人、诗论家。唐昭宗景福年间曾经在中条山的王官谷隐居,并建造了一座山庄,山庄中有休休亭。

〔3〕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至十字:指亭子的平面形状,如梅花就是五朵花瓣的形状,横圭的形状则是上圆下方。

〔4〕地图:指建筑物的平面图,在施工之前勾画好的建筑蓝图。

【译文】

《释名》上对亭子是这样解释的:“亭子,就是让人们停下来聚合的处所。”唐朝诗人司空图在其山庄内建造了一座休休亭,就是取自此意。亭子没有固定的样式,可以有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十字形等多种形状,只要和建造地的地形、面积大小适宜即可。只要有蓝图大致呈现出亭子的形状,就可照图施工。

【延伸阅读】

古时亭子指的是供人休息并且观赏景物的一种建筑物。它四面敞开,不设门窗,有时候在下半部分会砌半墙,或者设置栏杆。在古籍中有很多关于亭的记载,农村田间地头多有草木结构的简易凉亭,在较长的道路上也有作为驿站的亭子。《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刘姥姥就曾提到一种歇息时用的“歇马凉亭”。

picture

〔明〕钱毂 竹亭对棋图

亭子的结构比较简单,最常见的亭子是以独柱撑起顶部,在亭下四周设置座位,供人歇息。有些位于宅院中或者离人群居住地近的亭子,会特意在中间放置一张小桌,以便人们喝酒饮茶,或者下棋看书之用。亭子的顶部大多为攒尖式,比较常见的有三角式、四角式、六角式、八角式等。在一些景区,亭子的柱上会挂上楹联,以增加建筑物的人文气

picture

〔清〕恽寿平 灵岩山图卷

息。在苏州沧浪亭上,就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在园林中,亭子是样式最多、造型也最丰富的建筑。可以在花丛中建造亭子,也可以在水边山上建造亭子。只要能够满足造景和停下赏景的要求,亭子的形状可以随意变化,位置也可以随意安插。

【名家杂论】

亭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最早的时候,亭不是指供人休息观赏用的建筑,而是指军事上设置的小堡垒。到了秦汉时期,亭开始在各地出现,政府维护地方治安的部门可以使用。刘邦在起义之前就是一个小亭长。《汉书》记载,亭中有两个官吏,一个负责打扫卫生开门闭户之类,一个就担负抓捕盗贼的职责。

魏晋南北朝时期,驿站代替了亭制,再后来,驿站和亭的政府办事处功能都被撤销。不过民间保留了在交通要道建亭的习惯,为旅人行路歇息之用,或者作为迎送宾客的场地,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下来。李白曾有诗云:“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表明了亭的送别功能,一般是五里设置一个短亭,十里设置一个长亭,《西厢记》中就有“长亭送别”一幕戏。而同时,在园林的建造中,亭也开始有了一席之地。

picture

九曲十八面亭式

在园林之中,亭不但是构成园林风景的重要建筑,也是历来文人墨客最喜欢题联留墨宝的地方。在济南的大明湖中的小岛上,有一座经历过悠悠岁月的历下亭,它建于北魏时期,后被损毁,在明嘉靖年间又得以重建。此处观景视野非常好,一副著名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把大明湖优美的风景描绘得非常准确。唐天宝年间,杜甫到这里游玩,在亭里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后由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写出,挂于亭中。

文人似乎对于视野不受阻碍的亭,格外青睐。在浙江绍兴不远处的兰渚山附近,有一处群山环抱、青峰叠翠的空地,建有一个小亭子,它就是声名在外的兰亭。在亭子不远处,有一条曲折秀美的小溪,溪旁有王羲之所写的石碑“鹅池”。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就是在这里写成了《兰亭集序》。后人游览兰亭,不仅看风景,也被王羲之的相关故事所打动。而整个景区被称作“兰亭景区”,亭与文人的完美

picture

结合,让其为园林景区增色不少。

浙江杭州的孤山北山脚下,有一个适合赏梅的放鹤亭。这个亭子是为了纪念北宋奇人林和靖而建造的。当年林和靖就在此地结草庐隐居,除却诗书本分之事,就是喜欢栽种梅花、饲养白鹤了。他曾写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经典诗句,加之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所以后人就在他的归隐之地建亭纪念。放鹤亭附近的梅花林,每年冬季都会开出清香四溢的梅花。身处梅花丛中,隐隐看到一亭静立,似有当年林和靖的清傲风姿。

《释名》云:榭者,藉〔1〕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2〕态。

【注释】

〔1〕藉:凭借,依靠。

〔2〕随:依随,依从。

picture

〔清〕恽寿 荷香水榭

【译文】

《释名》中说:榭,就是依凭的意思。即依照周边风景设计建造而成。或者建在水之畔,或者建在花之旁,形式可以随机变化。

picture

〔清〕吕焕成 山水图

【延伸阅读】

中国古典园林中一般都少不了水榭的身影,水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一端往往和廊台连接起来,另外一端则和曲桥互相连通,这也是鉴别水榭的重要依据。通常建造水榭的方法是:沿着水边构架起一个牢固的平台,平台的一半在水里,一半在岸上。平台四周会围上栏杆,然后在上面构建一个木制的单体建筑,一般为长方形,临水的一面是敞开的,有时候也会在榭的四面都开有门窗,以使其空透畅达,这样一来游人既可在榭内观水,也可以走到平台上观水。承德避暑山庄中的水心榭,就是四面敞开的形式。它的四周风景如画,站在水心榭中不但可以看水,还可以看四周的景物。

榭的顶部采用卷棚歇山样式,屋檐之下有奇巧玲珑的挂落。榭的立面多为水平线条,以与水平面景色相协调,苏州拙政园内的芙蓉榭,就是这样的形式。

【名家杂论】

在福州市著名的三坊七巷,有一个衣锦坊,这里有一处建造于明万历年间的水榭戏台。水榭戏台本身就是一座精美的建筑,在多次的改建中,又以它为中心形成了一座布局精巧幽雅的古典宅院。

不同于一般水榭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上的结构形式,水榭戏台全都建在水上。榭的主体由杉木构成,屋脊灰塑,非常牢固大气,历经几百年的岁月还依然屹立。整个水榭造型优美而有力度美感,四角四根杉木柱子支撑着顶棚。顶部的檐高高翘起,恰似戏曲舞台上演员的水袖一般飘动,给人一种灵动而严整、强健而柔美的美感。斗拱上雕满了花纹,精致而古色古香。在戏台的底座上,也雕满了有寓意的历史人物。可谓古朴中见大气,既有戏曲文化的热闹气息,也有古代文人雅好曲词的文雅气质。

整个水榭戏台有三十多平方米,呈四方形。它隔着一个天井和花厅遥相对应,花厅既是看戏的场所,又和戏台一起构成了院中一道别样景致。从花厅中向戏台观望,仰视角度和距离戏台的远近都设计得恰到好处。另外,花厅的大小和戏台的大小比例上也很相配,可见当时的设计师是花费了一定心思来设计的。

戏台下面是一方水池,面积大概有六十平方米,周围以岩石筑成池台,上面刻着刀工精致的仙鹤和蝙蝠图,有福寿吉祥的美好寓意。更为精巧的是,池中的水是活泉,泉水常年青碧可人,不会干涸。这样一来,不但戏台周围的空气清洁湿润,水和四周的池台还能形成一种环绕的效果,戏台上的演出乐声能够立体地传到观众的耳中。这种扩音的效果,是在陆地上搭建戏台时所不能获得的。在《红楼梦》中,对生活和艺术有着极高品位的贾母,就曾经在水中戏台欣赏过箫笛合奏的音乐。

以水榭做戏台的范例,在古代不胜枚举,这不但显示出主人的身份高雅显贵,更体现出古代建筑设计师卓尔不凡的智慧。

轩〔1〕式类车,取轩轩欲举〔2〕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3〕则称。

【注释】

〔1〕轩:本意是指古时马车之前向上拱起以供牵引驾驭的部件,此处指高高仰起、飞举的样子。

picture

〔明〕宋旭 松壑云泉图

〔2〕轩轩欲举:形容高仰、飞举的态势。古人也用“轩轩”来形容人的仪表风度不俗。

〔3〕助胜:能够增加景色之美。胜,风景,景物。

【译文】

轩的形状式样和古时马车的“轩”非常相似,都是取其高高拱起,高昂飞举之意。它适合建造在地势高大宽敞的地方,从而增加周边景色的美感。

【延伸阅读】

对于轩这种建筑,中国古代典籍上有很多记载,它可以指楼板或者飞檐,还可以指有窗户的长廊或者堂前的平台。后来轩就指那些有窗的长廊或小屋,敞朗明亮,一般会临水而建。它的外形和古时候的车很相似,空敞而高昂飞举。

在园林之中,轩这种建筑形式非常美观,有点缀园中景观的作用。它在规模上,没有厅堂之类的重要建筑那么庞大,在立基位置上,也不像厅堂那样一定要建在中轴线上,还要讲究布局对称。轩的位置相当随意,可以根据主人喜好和园林环境特点来设计布局。当然,也有些轩会被设计安排在宅院中轴线的位置上,但相对于其他严肃建筑必须遵照一定规则建造,轩的建造方式不受拘束,可以灵活多变。

在品质规格上,轩可以是华丽精致的,也可以是朴实无华的。但所有的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通过和周围自然景物的搭配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韵情致。

picture

〔清〕王原祁 西山高隐图(局部)

【名家杂论】

从《红楼梦》“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在园林中临水建轩,能够营造出远观时的玄妙之气;而苏轼词中“小轩窗,正梳妆”的语句,又让人感觉到小小轩室之中浓浓的生活气息。

晚清时期苏州有富商张履谦,购买了拙政园的西面园区,是时名为补园。为了纪念自己以卖扇起家的先祖,他就在补园建了一座扇形的轩。基于与扇的不解之缘,张家人费尽心思地设计修建了这座轩,轩两侧的扇形墙壁上,又凿开了两个扇形的空窗,一边正对着院内的到影楼,一边对着院内著名的三十六鸳鸯馆。轩的后面又修一扇窗,后方山上的笠亭正好被窗子框成一幅美图。轩名也起得风雅之极——与谁同坐轩。宋代苏东坡曾写“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轩名只用词中所问,而把答案藏匿起来,让人回味无穷。轩前有一汪清池,背后有青翠小山,人在轩中,不管是倚门远望,还是凭栏远眺,都可以看到四周的美景。明月清风一来,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轩内无论是门窗洞还是桌凳,甚至灯罩匾额都被设计成了扇面状,可谓匠心独具,玲珑精致,让人观之赞叹不已。

与之相比,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就寒酸很多。这个轩的室内面积很小,只有一丈见方,仅能让一个人住在里面。此轩面积虽小,却历史悠久,传到归有光手中时已经有一百余年了。这座轩室为土质结构,每遇下雨,雨水会顺着墙壁往下流。轩门朝北,常年不得阳光照射,常常是刚到中午,屋里的光线就不够了。后来,归有光按照自己的意愿整理了一下,多开了四扇窗子,又通过建造围墙把光线反射到屋中;同时在轩前种上了兰桂、竹子等花木,以前破旧的栏杆也被重新修整。加之轩中书香满室,月明之夜桂树摇曳、竹影婆娑,原本破旧的项脊轩也有了诗情画意。那些发生在项脊轩的生活琐事,让晚年的归有光回忆起来唏嘘不已,而他晚年所写的《项脊轩志》,更是让人读来为之触动。

picture

轩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气质可以是高端华贵的,也可以是亲民质朴的。精致风雅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朴实无华如归有光的项脊轩,都因鲜活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生活、精神风貌,而让人心向往之。

卷〔1〕者,厅堂前欲宽展,所以添设也。或小室欲异人字〔2〕,亦为斯式。惟四角亭及轩可并之〔3〕。

【注释】

〔1〕卷:指前轩梁上的一种弧形木质顶棚,和船上的舱篷相似,两头下弯,中间高而平坦,没有脊梁,也被叫作“卷棚”。按照轩椽的弯曲度大小,有“鹤头轩”和“海棠轩”等不同种类。

〔2〕异人字:指和人字形屋顶不一样的造型。

〔3〕并之:可以兼用。

picture

〔清〕乾隆版本 清明上河图(局部)

【译文】

卷这种建筑结构,是为了让厅堂之前的空间看起来更宽展而添设的。或者是那些浅小的房屋,不想用人字形的屋顶,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但凡是矩形的四角亭子和廊轩,都能使用这种卷式的顶棚。

【延伸阅读】

卷棚式屋顶在建筑学上也被称为元宝脊,它的屋顶前后相连处,不是按简单方式做成屋脊,而是做成优美的弧形曲面。这种屋子的正脊和普通房屋的正脊不一样,普通房屋正脊都是人字形的。严格来说,卷棚式屋顶是没有建筑学意义上的正脊的。

古代园林中,这样的建筑形式有很多,如颐和园中有一处谐趣园,它里面的屋顶都是卷棚式的,屋顶曲线柔和,看起来颇为优美雅观。与平常的人字形屋顶一样,卷棚式屋顶也可以做成硬山、悬山、歇山等形式,从而形成卷棚硬山式、卷棚悬山式、卷棚歇山式这几种造型各异的屋顶。

卷棚式屋顶的特点是外形优美,屋顶的曲线柔和顺畅。单檐卷棚悬山式屋顶,是比较简单的卷棚顶,被普遍运用在园林建造中,为园林的景致构建增加了优雅的风韵。

广

古云:因岩为屋曰“广”〔1〕,盖借岩成势〔2〕,不成完屋者为“广”。

【注释】

〔1〕广:指倚在岩壁旁边建造的单坡顶房屋。

〔2〕借岩成势:借助山势,利用山体岩石做房屋的一面墙壁。只有半面的房屋,通常叫作“广间”,或者“披间”。

【译文】

古人说:依山岩而建的房屋,称作“广”,因为它是借山岩为一面墙,房顶只有半坡,房子看起来并不完整,所以叫作“广”。

【延伸阅读】

广,独有的特色就是屋顶是单坡顶。这种建筑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双坡屋顶差别较大,但两者在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形式上,单坡屋顶就如同把两面坡屋从中切开,它是其中的一半。在一般建筑群中,单坡屋顶建筑通常都是不太重要的建筑,多为用以点景的附属性建筑。

picture

在现在发掘的商朝宫殿建筑群遗址中,能够发现在当时就有单坡顶的走廊了。在如今的陕西和山西等地,很多农村民居依然用的是单坡屋顶。当地民间流传有“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大怪就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有这样的单坡建筑,原因很多。首先,古时拥有大量财富的晋商,在建造住宅时很讲究“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其次,西北气候以干旱为主,而且风沙天气比较多,把房子建成单坡样式,就可以增加临街处外墙的高度,并且可以在临街处不开窗子,就可以抵御风沙灰尘的侵蚀。单坡房屋也会使宅院的布局紧凑,显示了内敛而有凝聚力的民族性格。

山西有一处名闻天下的悬空寺,就体现了单坡建筑的特色。悬空寺的建造充分利用力学的原理,在山体的岩石上半插飞梁作为基础,又巧借岩石暗托梁柱,让上下坚固地结合为一体,屋顶多采用单坡式,既减少了重力,又不失庄严之气。悬空寺里面的廊栏相互连接,竟然能体现出园林走廊的曲折出奇效果。它很好地把美学、建筑学和宗教学融为一体,是中国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廊者,庑〔1〕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古之曲廊,俱曲尺曲〔2〕。今予所构曲廊,之字曲者,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斯寤园〔3〕之“篆云”〔4〕也。予见润〔5〕之甘露寺〔6〕数间高下廊,传说鲁班所造。

【注释】

〔1〕庑:指厅堂屋檐周围的走廊。廊和庑是有区别的,以苏州园林为范例,庑和堂是一体的,它是堂外面的部分。通常五架、七架梁的厅堂,在窗户外的一架卷棚,就属于庑。

picture

〔清〕袁江 梁园飞雪图(局部)

〔2〕曲尺曲:一种L形的弯曲方式,拐弯处为直角。曲尺是木匠用来画直角的工具,纵向长,横向短,其上有刻度。

〔3〕寤园:在今仪征县。

〔4〕篆云:寤园中一个长廊的名字,形容长廊有大篆行云流水的形态。

〔5〕润:指古时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

〔6〕甘露寺:位于镇江郊外的北固山上,据传为三国东吴孙权之孙孙皓所建。

【译文】

廊,是庑又向前延伸出一步而成的独立建筑,以曲折深幽为佳。古时候的曲廊,转弯的角度都是直的。如今我修建的曲廊,是像“之”字那样形状弯折转曲的,随着长廊所在的地形特点弯曲起伏。或在山的半腰环绕,或在水畔蜿蜒,穿过花木丛,渡过溪水山涧,回环往复,无穷无尽,就像寤园里的篆云廊一样。我有一次在镇江的甘露寺见过一种高下廊,沿着山坡建成,据说是鲁班所建。

【延伸阅读】

廊指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上方带顶的通道,一般是为人遮阳、避雨、小憩之用。 从司马相如《上林赋》的描述中看,西汉时已经有了这种建筑形式,当时称为“步”。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也发现,一些宫殿的屋檐下建有廊,还有四周都用回廊形成院落的建筑形式。

picture

回廊曲栏

廊是最具中国古典建筑特色的建筑,一般殿堂屋檐下搭建的廊,是作为一种过渡空间而存在的,从屋子里到外面时要经过廊。它也成为一种能体现建筑虚实变化和韵律感觉的建筑造型手段,让建筑或建筑群在视觉上更有美感,在庭院的格局形成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园林中,廊能够把不同的景区划分开来,形成空间的层次感、多变性,也能起到引导游人观赏园林的作用。廊的细致配置有很多种方法,一般会给廊安装花纹精美的栏杆,还会在廊下安放坐凳、美人靠等坐具,以供人休息。讲究的人家,在廊上会挂上字画,放置挂落来装饰。在走廊的墙上,也会用什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建筑构件来作为装点。

【名家杂论】

廊为园林造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持,无疑是园林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部分,是造园师布局技巧的具体反映。种类不同的长廊就如同园林绿叶上连接各点的脉络,让园林成为一个具有观赏性的艺术整体。

廊的灵巧、自由、精致和写意特性,让营造出的意境非常幽深雅致,优秀的设计者都善用长廊来分隔园林景区,使园景有纵深感,激发游览者探幽寻胜的兴致。而廊中的回廊,以其回环静幽的形式,似乎更得历代文人的青睐。在历代诗词中,回廊代表幽静深沉的意象频频出现,如唐朝李商隐有诗曰:“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宋代辛弃疾有词曰:“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廊,月在回廊。而今独自睚昏黄,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picture

〔宋〕马麟 秉烛夜游图

廊的形式多种多样,营造出的意境也不尽相同,在苏州园林中,不乏廊中精品。其中最典型的是拙政园中的小飞虹,它架于水上,造型优美灵动,成为最出色的景观。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罕见的廊桥,其名取自南北朝时期著名文人鲍照的《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虹本身就有瑰丽之感,是雨过天晴后展于天际的彩桥,用虹来比喻桥,用意奇幻而文雅。小飞虹在功用上,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一个通道;从园林景观来看,以它为景点构成了独特的园中景观。小飞虹本身就造型优美,桥体为三跨石梁,中部微微拱起,呈现出八字造型。桥面的两旁设置有“卍”字花纹的护栏。桥上覆有廊顶,在廊檐之下用倒挂楣子来装饰。廊桥的两头和陆地上的曲廊相接,形成连绵不绝、变化有致的观感。朱红色的廊廊栏杆倒映在碧波粼粼的水里,无论是色彩感还是造型灵动感,都展示出不俗的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