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 石

相石时根据前期对假山的设计构想,来相看石头的大小、形状、纹理、色泽等。因为很难找到和构想中一模一样的石头,因此选石决定了叠山是否成功,很多成功的假山作品都是从选石开始的。

夫〔1〕识石之来由,询山之远近。石无山价,费只人工,跋蹑搜巅〔2〕,崎岖〔3〕究路。便宜出水,虽遥千里何妨;日计在人,就近一肩可矣。取巧不但玲珑,只宜单点〔4〕;求坚还从古拙,堪用层堆。须先选质无纹,俟后依皴合掇;多纹恐损,垂窍〔5〕当悬。古胜太湖〔6〕,好事只知花石〔7〕;时遵图画,匪人〔8〕焉识黄山〔9〕。

picture

〔元〕赵孟 枯枝竹石图小仿云林〔10〕,大宗子久〔11〕。块虽顽夯〔12〕,峻更嶙峋〔13〕,是石堪堆,遍山〔14〕可采。石非草木,采后复生,人重利名,近无图远〔15〕。

【注释】

〔1〕夫: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常用在句子的开头。

〔2〕跋蹑搜巅:“跋蹑”指跋山涉水;“搜巅”指爬到山顶上,寻找形状奇巧的石头。

〔3〕崎岖:形容道路艰险,曲弯起伏不定。

〔4〕单点:指将有独特欣赏价值的石头单独放置。

〔5〕窍:石头上的孔洞。

〔6〕太湖:位于苏州市吴县的西南,湖跨江苏和浙江两省,古时候又被称为震泽。在太湖的东、西洞庭山近旁的湖底,有很多奇石,人称“太湖石”。太湖石在中国园林建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独特的掇山材料。

〔7〕花石:奇异的花草和石头。

〔8〕匪人:指不懂绘画艺术的人。

〔9〕黄山:用黄石堆成的假山。黄石,一种呈橙黄色的细砂岩,产于江苏常州等地。

〔10〕云林: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今江苏无锡人,元代山水画家,以其山水画意境悠远而闻名后世。

picture

〔明〕米万钟 寿石图

〔11〕子久: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自号大痴道人,今江苏常熟人。元末著名画家,所画作品多以江南吴中风景为主。

〔12〕顽夯:石头拙笨的形状。

〔13〕嶙峋:山岩险峻或累叠高耸。

〔14〕遍山:满山。

〔15〕近无图远:因为黄石的产量非常大,外表看起来比较顽笨,不过叠山时用得巧妙,就能体现一种质朴厚重的艺术感,可以以此掇好山。

【译文】

选择掇山石头时,一定要知道石头的来源,还要知道运送石头的路途远近。其实石头本身没有什么价值,费用主要花在人工上。搜寻奇石,需要翻过高山险阻,走过崎岖山路。假如能走水路运送,就算石头远在千里之外也无妨;假如只需一天的路程,就近雇人抬挑搬运即可。选择石头的时候,不仅要选玲珑有致、适合单独放置的奇石,还要选择一些结实古朴的石头用于层层堆叠。一定要找那些质地好、没有裂纹的石头,之后按照绘画中的皴法来堆叠假山。那些纹路多的石头容易断裂,没有孔洞的石头适合悬挑。前人都说太湖石叠山最好,只知道花石纲那样的奇花异石;现在的人都按照画中的情境叠山,但是不懂绘画艺术的人哪儿会知道用黄石也可掇出好山。掇小山时可以按照倪云林幽远简淡的笔意,掇大山则可以仿照黄子久雄伟豪壮的笔峰。黄石石块看起来顽劣笨拙,但是高高堆起能让人有意境深远的感觉,这种石头很适合堆叠假山,而且很多山上都可以采集到。山石和草木不一样,它们被开采后,就不会再生长出了,世人爱好虚名,常花重金到别处寻找奇石,如果近处没有就会到远处搜寻。

【延伸阅读】

所谓选石,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叠山所用石头种类的选择,二是相石的过程。相石是根据前期对假山的设计构想,相看石头的大小、形状、纹理、色泽等。因为很难找到和构想中一模一样的石头,因此选石的好坏就决定了叠山是否成功,很多成功的假山作品都是因为石头选得好。

当然,并非所有的山石都能做叠山之用,传统叠山选石都会选择层积岩做石材。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很多假山都是用太湖石、黄石叠成。另外广东英德的英石、江苏常州一带的斧劈石,还有安徽的宣石,也是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假山石。但由于石料运输比较困难,用非本地产石料堆叠的假山一般规模较小。历来叠山师都建议就地取材,不要为取他山之石大费周折。

【名家杂论】

在园林中用奇石叠山来展现别样风景的做法,和古时士大夫阶层的趣味有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藏石的记载,《后汉书》里就有“宋愚夫亦宝燕石”的说法。至唐宋时期,赏石玩石之风更为盛行,陆游曾写:“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而以石叠山,更让不少文人得以把爱石之心安置在咫尺峻峰之中。

一般来说,在叠山中选择有原始味道的石材最好,比如没有经过切割,石面上有风化痕迹的石料,或者是经过水流冲击洗刷的石头,能够展现一种石山所具有的沧桑沉着之感。从颜色上来看,选择蓝绿、棕褐、紫色、红色等色调比较柔和的石头,宜于和周围环境搭配点缀。而白色、黑色、金属色等颜色,不易和其他景物融为一体,因此尽量避免使用。当然,扬州的个园中,有一座用纯白宣石叠造的冬山,它通体雪白,就像积雪尚未融化,非常优美独特。这是对山石色彩使用的一个特例,一般来说,还是使用色彩宜掌控的山石为主。在山石形状的选择上,那些天然具有某种形状的石头,或者是石头上有特殊纹理的,是最珍贵的。石头形状呈现出规则几何形状的,或者经过打磨的石头则不算是上品。

还有一点,就是选石叠山时,不管所选石头是特殊的还是普通的,都应该保证整个假山的石头种类的统一性,否则假山的整体效果就会显得杂乱不和谐。最后要重点提出的是,只要石头能够为叠山之用,不需区分贵贱高低,就地选择有地方特色的石料最好。

太湖石

苏州府所属洞庭山〔1〕,石产水涯,惟消夏湾〔2〕者为最。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婉转、险怪势。一种色白,一种色青而黑,一种微黑青。其质文理纵横,笼络起隐,于石面遍多坳坎,盖因风浪中冲激而成,谓之“弹子窝”,扣之微有声。采人携锤凿入深水中,度奇巧取凿,贯以巨索,浮大舟,设木架,绞而出之〔3〕。此石以高大为贵,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乔松奇卉下,装治假山,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也。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鲜矣。

picture

〔清〕冷枚 胤icon行乐图(局部)

【注释】

〔1〕苏州府所属洞庭山:今江苏省苏州市吴县西南的东山和西山。古时把东山称为胥母山,它是太湖中的一个岛屿,元代以后和陆地相接,成为半岛,主峰叫莫厘峰;称西山为包山,其主峰是缥缈峰,它是太湖中最大的一个岛。

〔2〕消夏湾:位于苏州西山,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这个地方避过暑,故有此名。

〔3〕 绞而出之:在水面上设木架,把水底的石头绞出水面,引自《云林石谱》。

【译文】

太湖石产自苏州的洞庭山水边,产自西山消夏湾的石头,又是太湖石中最好的一种。太湖石坚硬又润泽,石上自然形成了镶空、穿眼、宛转、险怪等不同的形态。有一种太湖石颜色是白的,一种是青黑色,还有一种是黑色中微微带点青色。太湖石的石质非常好,纹理交错,脉络起伏有致,在石头表面布满了凹凸不平的陷坑,还有一些孔洞,都是因为被风浪冲刷而形成的,人称“弹子窝”,敲击太湖石时,会听到微微的响声。采石工人带上锥子、凿子等工具潜入水中,挑选那些奇巧的石头凿下,系上粗大结实的绳索,然后在大船上放置木架,把石头从水中绞出。太湖石以高大为贵,适合放在轩堂前面,或者放在高大的松木下,在奇花异草的装点下做成假山的形状。假如把很多太湖石摆放在园林的楼榭之间,就能形成非常壮观的景象。从古至今,对太湖石的开采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现在已经不多了。

【延伸阅读】

人们一般把太湖石称为湖石,主要是指产自太湖附近的一种石灰岩。除了太湖周边,在江苏的宜兴、浙江的长兴、安徽的巢湖等地方,也出产和太湖石相似的石种。

太湖石的特点是石质坚硬而润泽,石头上遍布孔眼,形态宛转险怪,呈现出“皱、漏、瘦、透”的美感。太湖石以白色的产量最多,还有很少一部分是青黑色的,相对来说黄色太湖石最为罕见。太湖石又分为水、旱两类,其中在水中的石头比较珍贵,但是它的采掘工作非常麻烦。唐代的吴融在《太湖石歌》里,用生动的文字描写了太湖水石的采掘过程:“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

太湖石大多玲珑剔透,有重峦叠嶂的风姿,它和灵璧石、英石、昆山石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太湖石最适合为园林叠山之用,在皇家园林以及江南的私家园林里,以太湖石叠造的优秀假山不胜枚举。

picture

〔明〕吕纪 狮头鹅图

picture

〔元〕赵孟 太湖石赞

【名家杂论】

据《清异录》记载,从五代后晋时期,就有人开始玩赏太湖石了。到了唐代玩赏太湖石蔚然成风,当时身居相位的牛僧孺,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太湖石痴。他不仅在自己的府邸里收藏太湖石,还在自己的别墅里聚集了大量的太湖石。白居易曾描述牛僧孺对太湖石的痴迷程度:“休息之时,与石为伍”“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太湖石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太湖石好看,但是采集起来却非常困难,尤其是太湖石中的水石,开采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宋代,采石工匠带着开凿的工具,深入到太湖的深水之中采石。在没有任何氧气装备的情况下,称之为冒着生命危险,也是毫不夸张的。 另外,还有一种名为“种石”的太湖石加工方法。这是指对于一些没有天然孔眼的太湖石,人们会用人工凿孔挖洞的方法为其增加孔洞,然后再把它放到深水之中,等待水流的冲刷。这种石头的获得,需要漫长的时间,所以当地民间有“阿爹种石孙子收”的说法。

用太湖石堆叠假山的历史也很悠久,而且人们从一开始就注意到,太湖石的形态和石灰岩溶洞里的山石非常类似,所以一般成功的太湖石假山作品,都是模仿溶洞中的山石形状来堆叠的。苏州环秀山庄的假山,就仿造当地的大石山山洞中的景观,它的假山山洞、石室等,都模拟石灰岩溶洞的样子。洞顶采用拱形结构,自然而又稳固,经过二百多年的岁月,依然牢固如初。在苏州的惠荫园里有一座假山,是仿造太湖西山的林屋洞修筑的。这座假山的山洞很深邃,且有玲珑之感。山洞也是拱形结构,洞顶悬挂着钟乳石,沿着洞壁修建有弯折迂回的小道,非常别致有趣。

昆山石

昆山县〔1〕马鞍山〔2〕,石产土中,为赤土积渍〔3〕。既出土,倍费挑剔洗涤。其质磊块〔4〕,巉岩〔5〕透空,无耸拔峰峦势,扣之无声。其色洁白,或植小木,或种溪荪〔6〕于奇巧处,或置器中,宜点盆景,不成大用也。

picture

昆山石

【注释】

〔1〕昆山县:江苏省的一个县名,位于江苏和上海中间,马鞍山的阳面属于苏州,此山主峰被称为昆山,昆山县名由此而来。

〔2〕马鞍山:昆山县的西北方向的一座山,是昆山的旅游点,又因为这里的石头颜色洁白,也称为“玉峰”。

〔3〕积渍:红色的泥土在石头的凹洼之处聚集。

〔4〕磊块:石头块。

〔5〕巉岩:险峻高耸的山岩。

〔6〕溪荪:一种水草的名字,也叫水菖蒲。一般生长在山涧溪流的水边,每年农历的五月、六月间开花,花为紫色、白色。

【译文】

昆山县的马鞍山上,土里出产一种石头,石头表面被红色的泥土掩埋。这些石头出土之后,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来清除洗涤石头上的淤泥。昆山石一般呈块状,形状高峻透空,没有突兀高耸的峰峦姿态。敲击起来,没有声响。它的色泽洁白,可在石上的奇巧处种上小树、溪荪之类的绿植,或者把它放到器具之中,做成盆景,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延伸阅读】

昆山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又被称为昆石、巧石,它所蕴含的主要矿物质是石英,内部构造非常精美、复杂。昆山石中的佳品一般是色彩雪白,有莹润光泽,窍孔布满石体,给人玲珑剔透的感觉。昆山石只分布在昆山玉峰山的局部区域,所以非常珍贵,它是叠造假山、制作假山盆景和案头清供的上好材料。

对昆山石的开采和观赏收藏,可以溯源到西汉时期。从那时开始,历代文人对昆山石都非常青睐,有些人不惜重金来求取此石。宋代的陆游曾写过“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的诗句;元代的诗人张雨也写过《得昆山石》一诗:“昆丘尺壁惊人眼,眼底都无蒿华苍。隐若连环蜕仙骨,重于沉水辟寒香。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与作先生怪石供,袖中东海若为藏。”

昆山石的采集也非常复杂,首先要把山洞中的石坯采出,然后在太阳下暴晒一周左右,把黏附在石头表面的红色泥土晒得干硬并自行剥落。之后,用一定浓度的碱水不停冲刷,把石缝和孔洞里的碎石粒和残留的泥土冲掉。最后用草酸洗掉石头上的黄色锈斑,把石头放到太阳下晒干。通过这样的工序,昆山石才能露出白如雪的本来面目。

宜兴石

宜兴县〔1〕张公洞〔2〕善卷寺〔3〕一带山产石,便于竹林〔4〕出水,有性坚,穿眼,险怪如太湖者。有一种色黑质粗而黄者,有色白而质嫩〔5〕者,掇山不可悬,恐不坚也。

picture

〔北宋〕赵佶 祥龙石图卷

【注释】

〔1〕宜兴县:江苏省一个县名,在太湖之南,和浙江的长兴县毗邻。以出产紫砂壶而闻名天下。

〔2〕张公洞:位于江苏宜兴县东南,据传东汉的张道陵在这里修炼过。此洞属于石灰岩溶洞,有大大小小的洞穴七十二个,洞穴里面有形态不一的钟乳石。

〔3〕善卷寺:今天也被称作善卷洞、擅权洞,位于宜兴县西南,分为上、中、下三层洞穴,也是石灰岩溶洞,洞里有很多形状奇特的钟乳石、石笋。

〔4〕竹林:疑为“祝陵”的误写或谐音词。据《宜兴县志》记载,“疆域图载,祝陵被近善卷洞”。

〔5〕嫩:柔嫩,指宜兴石质地不坚硬结实。

【译文】

宜兴县的张公洞和善卷洞周边山上,也出产石头,在方便竹林(祝陵)出水的地方,有的宜兴石质地坚硬,石头上有穿眼的形状,外形险怪和太湖石相似。另外还有一种宜兴石,颜色是褐色略带黄色,质地粗糙,还有一种白色的,质地脆弱,用这样的宜兴石叠山一定不能使之悬空,因为它可能因不结实而坍塌下来。

【延伸阅读】

出产造园奇石的宜兴善卷洞和张公洞,不但能够提供石材,还是两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它们兼有大自然的风景美和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历来是人们参观游览的好去处。

善卷洞,位于江苏宜兴城西南五十里处的螺岩山中。它分为上洞、中洞、下洞及水洞,总面积达五千平方米。善卷洞景色天然灵秀,又富含深厚的文化背景,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人们把中国的善卷洞和比利时的汉人洞、法兰西的里昂洞,并称为世界三大奇洞。

张公洞又名庚桑洞,是著名的石灰岩溶洞,位于宜兴城西南约四十四里的孟峰山麓。此洞共有七十二个大小不一的洞穴,每个洞穴的温度相差甚远,因此又有“海内奇观”的美誉。相传春秋战国时,一位名为庚桑楚的老子弟子,不愿混迹官场,为了免于外界打扰,就在这里隐居起来,潜心修道。后来修成化仙而去,并留下著作《洞灵真经》九篇。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将此洞命名为“庚桑洞”。到了汉代,宜兴人张道陵在此修道,后到江西龙虎山创立“五斗米道”。又相传张果老也在这里的洞中修道,后食千年何首乌登仙而去。因此,人们为纪念二张,就把此洞称为“张公洞”。

龙潭石

龙潭〔1〕,金陵〔2〕下七十余里,地名七星观,至山口、仓头一带〔3〕,皆产石数种;有露土者,有半埋者。一种色青,质坚,透漏,文理如太湖者。一种色微青,性坚,稍觉顽夯,可用起脚压泛〔4〕。一种色纹古拙,无漏,宜单点。一种色青如核桃纹多皴法〔5〕者,掇能合皴如画〔6〕为妙。

【注释】

〔1〕龙潭:位于江苏省句容县北面,南京和镇江之间,归南京管辖。

〔2〕金陵:即今天著名的文化古都南京。

〔3〕地名七星观,至山口、仓头一带:七星观、山口、仓头,都是龙潭附近的小地名。

picture

龙潭石

〔4〕压泛:用粗大的石头铺满桩头,以使桩基牢固。

〔5〕皴法:国画中山水画山石染擦的画法,分为大斧劈皴、小斧劈皴、云头皴、荷叶筋皴、折带皴、雨点皴、披麻皴等。

〔6〕合皴如画:在掇山时把石头按不同纹理形状分类,按照山水画的构图和皴染方式,叠成假山。

【译文】

龙潭在南京以东七十多里的地方,这一带沿长江有七星观、山口、仓头等地,都出产龙潭石,种类有好几种。有的露出地面,有的半埋在土里。有一种青色的,石质坚硬,有透、漏的特点,纹理和太湖石非常相似。有一种颜色微青,质地坚硬结实,不过稍嫌粗重笨拙,在掇山时可以用来堆砌假山的基脚或压盖基脚桩头。还有一种,花纹比较古朴笨拙,石面上没有孔洞,适合单独点缀。另外一种颜色发青,有核桃一样的花纹,很像绘画中的皴法,如果能在掇山时将多种皴法综合起来产生绘画般的效果就最妙了。

【延伸阅读】

出产龙潭石的南京东郊龙潭,经历过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很多历史名人也有密切的关系。在明代弘治年间出的《句容县志》中,记载着龙潭镇的建立时间:公元1490年,当时的句容县令王僖始建龙潭镇。据此算来,它也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虽名为龙潭,但该处早已经没有潭水存在。据史料记载,家住龙潭镇的清代读书人有诗曰:“大江之南潭水之东,有哲人兮降生其中。”由此可证在过去,龙潭镇确有水潭存在。而可造园林假山的龙潭石,也许就是在潭水中形成的。

明代的台阁大学士杨士奇写下了《龙潭十景序》,称颂龙潭的山水风光。从清《宝华山志》中图式可看出,明清之际,龙潭镇镇区位于今镇西武圣庵一带(紧邻行宫遗址),现存的龙潭老街为民国时期所建。在清代的康熙、乾隆年间,皇帝经常要去宝华山的隆昌寺拜佛,而其必经之地就是龙潭。因此,在康熙时期,龙潭镇上曾建造有行宫。龙潭的定水庵曾经是隆昌寺的下院,供路经此地的南北僧人们投宿歇息之用,也供接运粮食货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龙潭镇曾建造过不少的寺庵,素有“九庵十八庙”之称。后来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朱森曾经在此地考察,并合著了《南京龙潭地质指南》一书。

青龙山石

金陵青龙山〔1〕石,大圈大孔〔2〕者,全用匠作凿取,做成峰石,只一面势者。自来俗人以此为太湖主峰,凡花石〔3〕反呼为“脚石”〔4〕。掇如炉瓶式,更加以劈峰〔5〕,俨如刀山剑树者斯也。或点竹树下,不可高掇。

【注释】

〔1〕青龙山:位于南京东南方向的中山门外,因为此地出产石材而闻名。唐代李白诗中“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蹾”,就是写的这个地方。

〔2〕大圈大孔:指石头上很大的圆形孔眼,有的深有的浅,有的透有的不透。

〔3〕花石:主要是指太湖石。

〔4〕脚石:掇山时做山基用的石头,一般选用笨重顽劣的石头。

〔5〕劈峰:造山时排布在主峰两边的山石。

【译文】

南京的青龙山上,出产一种巨大又有圆形孔眼的石头,全靠工匠们开采出来,用这种石头作为峰石时,只有一个侧面可供观赏。以前有些庸俗的人把它用作太湖石的主峰,反把太湖石用作假山的“脚石”。他们把石头叠成像桌案上的香炉或者花瓶样式的假山,再造出劈峰,俨然如同刀山剑树一般,真是庸俗之极。青龙石可以用作竹树下的点缀,但不能叠得太高。

【延伸阅读】

南京被人们称为“帝王之都”,民间戏言这与它拥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绝佳风水格局有关。人们所说的“左青龙”,指的是南京江宁区的青龙山。青龙山不仅风景秀丽,还以其出产的优良石材而闻名遐迩。

明代初期的史料记载表明,六百年前,青龙山的石头已经被皇家用于建筑中了。但这不是青龙山石被利用的最早历史。2008年,考古队于青龙山山脚下发现一处一千五百年前的石器加工场遗址。遗址里面有三类重点文物,最多的就是石料,其次为石构件的半成品,还有很多铁质的斧、錾、凿、剪、削等加工工具。可见青龙山石在南朝时期就被广泛利用了。

picture

〔元〕王渊 花竹锦鸡图

青龙山和石头的联系还远不止于此,在山脚下有个窦村,被称为“石头村”。此处的村民,世世代代都以石头为生。这里随处都是石屋、石路、石井、石磨房、石凳、石狮,村民们也都做石匠,相传六百年前,朱元璋要修城,窦村的石匠们被征集起来,在青龙山一带采集石料建造宫殿和城墙。在南京城内,到处都有窦村石匠的佳作,比方说栖霞山的佛龛、明孝陵的石构件、中山陵的石阶、莫愁湖的抱月楼一百○八将石雕、夫子庙的牌坊等。

灵璧石

宿州〔1〕灵璧县〔2〕地名“磬山”〔3〕,石产土中,采取岁久,穴深数丈。其质为赤泥渍满,土人多以铁刃遍刮,凡三次,既露石色,既以铁丝帚〔4〕兼磁末刷治清润,扣之铿然〔5〕有声,石底多有渍土不能尽者。石在土中,随其大小具体而生,或成物状,或成峰峦,巉岩透空,其状少〔6〕有宛转〔7〕之势;须藉斧凿,修治磨砻〔8〕,以全其美。或一两面,或三面;若四面全〔9〕者,即是从土中生起,凡数百之中无一二。有得四面者,择其奇巧处镌治〔10〕,取其底平,可以顿置几案,亦可以掇小景。有一种扁朴或成云气者,悬之室中为磬〔11〕,《书》所谓“泗滨浮磬”〔12〕是也。

picture

灵璧石

【注释】

〔1〕宿州:今安徽省宿州。

〔2〕灵璧县:属宿州市。

〔3〕磬山:位于宿州境内,山上出产一种叫“磬石”的名石。

〔4〕铁丝帚:铁丝制成的扫帚,类似今天除锈用的铁丝网刷之类。

〔5〕铿然:形容敲击金属发出的声音。

〔6〕少:稍微,略微。

〔7〕宛转:形容曲折而流畅的样子。

〔8〕磨砻:摩擦。

〔9〕全:对不完善的石头进行打磨修整,使其孔窍洞眼都曲折宛转起来。

〔10〕镌治:对石头进行挖凿打磨。

〔11〕磬:一种用玉石或者金属材料做成的乐器,呈矩形。

〔12〕泗滨浮磬:出自《尚书·禹贡》,意为“泗水边上的可以做磬的石头”。

【译文】

在宿州的灵璧县,有个叫磬山的地方,此地的土里出产灵璧石,因为开采多年,洞穴已有几丈深了。由于长期埋在红土之中,石上积满淤泥。采取出来后,当地人就用铁制刀具刮遍整个石头,要刮两三遍,才能把石头的本色显露出来。再用铁丝或竹条做成的扫帚,洒上磁末来刷,将其刷洗得干净清润,敲击时铿然有声,但石头底部大多会留有淤泥无法除尽。此石生于土中,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有的似某件物品,有的像山峦。灵璧石石体险峭透空,但孔眼很少有曲折宛转的样式,需要借助斧头凿子等工具进行修整打磨,以使其形态趋于完美。灵璧石通常只有一两面或者三面形态较好,四面形态都生得很完美,又是在土里自然形成的,几百块中都没有一两块。如果得到四面都完美的,就在它的奇巧处雕琢一番,使之底部平整,可以放置于几案上面,也可以做成盆景。还有一类灵璧石,形状扁平古朴或呈云气状,可以悬在屋内做磬,即为《尚书》里所说的“泗滨浮磬”。

【延伸阅读】

灵璧石,又名为磬石或者八音石,产地是安徽省灵璧县。这种石头和太湖石、昆山石以及英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石”。 从色彩上区分,灵璧石有黑、白、红、灰四大类;从种类上分,灵璧石有一百多个品种。黑色的灵璧石最为珍贵,它色如墨,声如磬。灵璧石的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像是天然的名山大川,有的像是珍禽异兽,有的像是美人高士。清代的乾隆皇帝曾亲笔为灵璧石题名为“天下第一石”。

体积大的灵璧石,可高达几丈,能够直接放在园林庭院之中作为假山用。甚至有些不但带有峰峦,还有洞壑,不需再耗费叠造之功,让人叹为观止。中等体积的灵璧石,可以用来叠造小山丘的蹬道,或者是河溪边的步石;或者是作为点缀石头布置在池塘岸边、草坪之上。一些体积小的灵璧石,则可以放在厅堂和斋馆等建筑内,有的做成盆景假山,也是意趣盎然。

【名家杂论】

对于灵璧石的开采和玩赏,从很早就开始了,在《尚书·禹贡》中,就有关于用灵璧石做磬的记载。宋代诗人方岩描摹灵璧石的文字“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秀润四时岚岗翠,宝落世间何巍巍”,就非常生动。而《灵璧志略》中也对灵璧石的产地、种类有所记载:“灵璧有七十峰,产有磬石、巧石、黑白石、透花石、菜玉石、五彩石等,山川灵秀,石皆如璧。”

灵璧石是一种质地细腻、坚硬如玉、敲击起来有悦耳响声的石头,因此古时候人们又把它叫作“八音石”。至今保存在故宫、孔庙中的编磬就是用灵璧石制成的。古时收藏灵璧石的名人不计其数,如苏轼收藏有“小蓬莱”,还有赵孟 收藏有“五老峰”等。南唐后主李煜最喜欢一个灵璧石小山峰,还亲笔写了苏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让人镌刻在这座小山峰上。

自古就有“黄金万两易得,灵璧珍品难求”的说法,因为灵璧石能够营造出非同一般的意境,在对灵璧石的赞词中,就有“试观烟云三山外,都在灵峰一掌中”的句子。古代研究石头的典籍,都把灵璧石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宋代著名的《云林石谱》,一共记录了一百一十六种石头品类,把灵璧石列在了第一位;明代的文震亨也认为,灵璧石在众多石头中是最好的,并给出“石以灵璧为上”的评价。明代一位专门研究灵璧石的人王守谦,写成了《灵璧石考》一文,里面记载了很多名人园林,其中用灵璧石做装饰的例子非常多。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明〕吴彬 十面灵璧图

picture

picture

岘山石

picture

picture

〔明〕吴彬 十面灵璧图

镇江府〔1〕城南大岘山〔2〕一带,皆产石。小者全质,大者镌取连处,奇怪万状。色黄,清润而坚,扣之有声。有色灰褐者。石多穿眼相通,可掇假山。

【注释】

〔1〕镇江府:今江苏镇江市。

〔2〕大岘山:在今镇江南部郊区。

picture

岘山石

【译文】

在镇江的城南郊区,有一座山叫大岘山,附近一带出产岘山石。工匠采取石头时,小的就可以整个取出来,大些的就从易分处截断,然后取出。岘山石形状各异,千奇百怪。石体为黄色,清丽温润,石质坚硬结实,敲击会发出声响。还有一种灰青色的岘山石。岘山石上有很多互相贯通的孔眼,用来掇山最合适不过。

【延伸阅读】

出产岘山石的大岘山在镇江名气不大,而它所处的镇江南郊却成为江苏七大风景区之一。镇江南郊风景区和市中心相距五里,景区内山峦叠翠,修竹繁茂,清泉潺潺。它不但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石材资源,也有让人感怀的人文历史故事。

景区山间的招隐寺、昭明太子读书台及增华阁、竹林寺、鹤林寺等历史遗迹,掩映于林木苍翠之中,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在历史上,很多名人雅士甚至帝王将相都曾经来探幽访胜。南朝的梁昭明太子萧统更是于此编成了中国首部诗文集《昭明文选》。

在东晋时期,这里建成了著名的鹤林寺、竹林寺、招隐寺三座寺宇。南朝时期,大量的文人雅士来此赏景,这期间流连题咏,为这里增添了不少的文雅之气。南郊可谓人杰地灵,有清泉可饮用,有幽洞可探险,有鸟语可静听,有寺宇可栖息。其中“鹤林烟雨”和“招隐红叶”更是极具特色的景致。大概是岘山也浸染了南郊的灵秀之气,岘山石无论从色彩上,还是从天然形状上,都是不输太湖石的上好假山石材。

宣石

宣石产于宁国县〔1〕所属,其色洁白,多于赤土积渍,须用刷洗,才见其质。或梅雨〔2〕天瓦沟下水,客冲尽土色。惟斯石应旧,逾旧逾白,俨如雪山也。一种名马牙宣〔3〕,可置几案。

【注释】

〔1〕宁国县:现宁国市,在安徽芜湖地区,位于宣城东南方向,和浙江相邻。

〔2〕梅雨:江南地区每到农历五月左右,就会阴雨连绵,因此时正值黄梅熟透,所以称为梅雨,也有人称之为霉雨。

〔3〕马牙宣:宣石种类之一,因石头上有棱角状如马牙而得名。

【译文】

安徽的宁国县出产一种宣石,颜色洁白,多有红土淤积的污渍,需用刷子刷洗才能看到石面。或者等到梅雨天气,把它放在瓦沟下水处冲刷,就能把上面的土冲洗干净。宣石以陈旧为贵,越是老旧的石头,越是像雪山一样洁白。还有一种“马牙宣”,可以放在几案上作观赏之用。

picture

宣石

【延伸阅读】

宣石最早被称为“宣州雪石”或“宣州石”。它的产地主要是安徽省南部的宁国市,在宣城市南部也有少量出产。因为古时宁国属于宣城的管辖范围,所以这种石头被称为宣石。

据《宁国县志》记载,“宣石,是黄褐色的沙积石、石灰石等经大自然年长日久的风雨剥蚀后形成的一种山石。”宣石的质地非常细腻坚硬,但较脆。从颜色上分,有灰黑色、白色、黄色等几种。其中白色的宣石可呈现如白玉一样的外观。宣石表面棱角分明,也有沟纹,花纹比较细腻而富于变化。它的形态古朴雅致,多为山体形状。

从形态结构上细分,宣石又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马牙宣,因它的样子很像马的牙齿而得名,历来都被当作奇石收藏;第二类是灯草宣,因它的表面有灯草形状的细条花纹,石头也呈细条状,故此得名;第三类是米粒宣,它的表面有米粒一样的小颗粒,并且没有杂质;第四类是水墨宣,石体黑白相间,白色的部分像玉石一样,黑色的部分像洒上了墨汁,形似中国水墨画,可以用来做山水盆景。

宣石的产地范围本来就小,古代的叠山师又喜欢用这种石头来造山,所以如今地面留存的宣石已经非常少了。

【名家杂论】

对于宣石的使用,可以分为四种情况:一是用来叠造假山;二是用来制作石砚;三是作为盆景;四是纯做观赏石。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假山叠造中,宣石一向被视为上等石材。用宣石叠造假山最出色的例子,就是明末石涛在扬州个园的冬景假山。此山全用白色宣石堆叠而成,远远望去,山上如覆白雪,山间大大小小的白石头,如同在雪山上嬉戏的白狮子。这座假山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成为园林假山中的佼佼者。

古人用宣石做砚台的例子,同样不胜枚举。从唐朝开始,宣石做的石砚已经成为名贵的高档文房用品。相传大诗人李白曾数次到宣城,对于宣石和宣石做成的砚台非常赞赏,写过“麻笺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的诗句。据说用宣石砚研墨写出的字颜色会非常鲜亮。宋代宣城的文人高元钜,在他的《赠宣城宰》一诗中写道“砚注寒泉碧,庭堆败叶红”,生动地表现出黑色墨汁在宣石砚中形成的 “寒泉碧”景致。

用宣石制作山水盆景,也是古代文人雅士最喜欢的事情。在名著《红楼梦》的第五十二回中,就描写到了一盆用宣石做的盆景。这个盆景放在林黛玉的屋中,“……暖阁之中有一玉石条盆,里面攒三聚五栽着一盆单瓣水仙,点着宣石……”,林黛玉本就是高雅绝俗之人,她这种在水仙盆点缀宣石的做法,雅致之极。宋代诗人许开描写过类似的景致:“定州红花瓷,块石艺灵苗。方苞茁水仙,劂名为玉宵。”“扬州八怪”里的李方膺,也画过《芭蕉宣石图》的作品。

最后要指出的是,单纯一块雅致的宣石,也可以放置于桌案做观赏之用。北宋的米芾和苏轼等人,就非常喜欢用宣石来布置桌案。这种做观赏石的宣石,只取其天然之趣,绝不用任何人工手段改变其形态。在书房中摆上一块精致的宣石,不但能够让人观之忘俗,而且还能够体现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及艺术品位。

湖口石

江州湖口〔1〕,石有数种,或产水中,或产水际。一种色青,浑然〔2〕成峰、峦、岩、壑,或(成)类诸物。一种扁薄嵌空,穿眼通透,几若木版,似利刃剜刻之状。

picture

湖口石石理如刷丝〔3〕,色亦微润,扣之有声。东坡〔4〕称赏,目之为“壶中九华”〔5〕,有“百金归买碧玲珑”之语。

【注释】

〔1〕江州湖口:江州,指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位于鄱阳湖之东的入口处,所以叫湖口。

〔2〕浑然:天然、自然。

〔3〕刷丝:一种像刷子刷出的丝状痕迹。

〔4〕东坡: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5〕壶中九华:形容石块体积小,但是非常灵奇,像是缩小放在壶中的九华山。九华山,位于今天安徽省青阳县西南方向,一共九座山峰,曾被称为九子山。后来唐朝诗人李白到此游览,看九个山峰像九朵莲花,就给它取名九华山。

【译文】

九江市的湖口,有好几种石头,有的产自水中,有的出于湖边。一种湖口石的颜色是青色的,自然形成了如同峰峦岩壑一样的形状,或者类似其他物体的形状。还有一种湖口石又扁又薄,上有孔隙,且孔眼互相贯通,就像是一块被快刀凿刻过的木板一样。湖口石的纹理就像用刷子刷出的细丝,色泽略显莹润,敲击时发出声音。宋时苏东坡曾经赞美过这种石头,把它称为“壶中九华”,并且写下了“百金归买碧玲珑”的诗句。

【延伸阅读】

湖口石又叫江州石,产地为江西省九江市的湖口县。在历史上,九江也被称为江州,因此此石亦有江州石之称。

自古以来江州就以产好石著称,这里的石头有些是产自水中,有些是产自水畔。湖口石分好几个种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两种:一种是薄片形状的,看起来玲珑剔透,表面布满了细微而优美的纹路,用手敲击,会有响声。一些人会把这类石头里形状不太好的,用人工方式把它们粘连起来,作为观赏的盆景用。

还有一种,是青黑色的,稍微有些光泽,表面呈现出层峦叠嶂的样子,天然形成了群山的势态,非常可贵。湖州当地人会为之配上木质底座,当作天然盆景出售。有些人会把它们做成项链和佛珠等出售,很受一些人的喜欢。

【名家杂论】

苏轼号“东坡居士”,赏石、玩石的胸襟就和他的性格一样旷达磊落,举凡山水石景、抽象石、纹理石、色彩石等,都随性所至,随兴所玩,并没有什么拘束。苏东坡曾三次来到湖口。第一次是送长子苏迈到德兴县任县尉,路过湖口,泛舟夜探石钟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石钟山记》。第二次是苏东坡迁贬惠州时,路经湖口,在藏石家李正臣家中见到了一块江州石,高耸部分挺拔伟岸,像峥嵘巨峰,低矮部分委婉曲折,像低洼深谷,整个山势宛转盘旋,宛如九华山浓缩在壶中,因此题名为“壶中九华”,并大发诗兴曰:“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苏东坡想用重金买得此石,与自己另两块奇石仇池做伴,只因行色匆匆未果。八年后,苏东坡又路经湖口,再访李正臣,岂料“壶中九华”早已被别人买去。苏东坡怅怅不已,和前韵又做诗一首,其中有“尤物已随清梦断”之句,可见八年来东坡对此石情深难舍。第二年,诗人黄庭坚泊舟湖口岸边,李正臣手持苏东坡的两首诗来见。此时“壶中九华”已然不见,苏东坡也已下世了,黄庭坚感叹不已,也步苏诗韵作七律一首,感怀故友。“壶中九华”的故事,也就成为我国赏石史上一段佳话。

英石

英州〔1〕含光、真阳〔2〕县之间,石产溪水中,有数种:一微青色,间有(通)白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浅绿,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扣之微有声。可置几案,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有一种色白,四面峰峦耸拔,多棱角,稍莹彻〔3〕,而面有光,可鉴物,扣之无声。采人就水中度奇巧处凿取,只可置几案。

【注释】

〔1〕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

〔2〕含光、真阳:汉代县名,现已废除。

〔3〕莹彻:莹润透明。

picture

英石

【译文】

在广东英德的含光、真阳两地间的溪水里,出产英石,有好几个种类:一种颜色微青,上面有白色的脉络;一种颜色略呈灰黑色;一种颜色为浅绿色,形状都如峰峦一样,上面的洼空、孔眼,宛转相通,英石质地清润,敲击时略有响声。可以放置在几案上观赏,也可以点缀在盆中做盆景,还能堆叠起来做成小景观。还有一种颜色洁白的英石,四面都像是高耸挺拔起伏的峰峦,有很多棱角,质地也晶莹透彻,表面有光泽,可以照出物体的影子,敲击起来没有声响。采石的工匠在水里选取造型奇巧的石头凿断取出,只适合放在几案上供人欣赏。

【延伸阅读】

英石,又称英德石,产地为广东省英德市,这里在历史上有英州之称,故而所产奇石称为英石。英石的准确产地是在英德东北的石灰岩山上,因为山体表面经历了千百年的风化和侵蚀,所以形成了姿态变化万千、石体玲珑剔透的石块。

根据英石的表面形态不同,可以把它分为直纹石、斜纹石、叠石等。一般露天的石头,被称为阳石,这类石头具有皱、瘦、漏、透的特点;而那些被埋藏在土里的石头,被称为阴石,特点是莹润通透。从色彩上来分,英石一般多呈青苍或者微青、灰黑的颜色。此外,英石的纹理细密,石头表面经常裂纹交错,脉络迂回,非常精妙。

开采英石玩赏英石的历史非常漫长,已经有数千年了。它曾让无数的石迷为之倾倒。另外,英石也被大量地用于古典园林之中,成为传统园林的四大名石之一。它的造型比较怪异,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一种体现。在艺术上,它集沉稳与跳跃、刚硬与柔美、空灵与深沉为一体,呈现出极美的审美效果。无论是用于园林假山叠造,还是用于几案供赏,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名家杂论】

英石是中国古代造园师最喜欢的石头类型之一。清代有个叫陈洪范的文人,曾经写了一首诗来赞美英石:“问君何事眉头皱,独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

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开始了对英石的开采和使用。它不仅被广泛用于假山堆叠,还是古代文房供石的重要石材之一。北宋时期的文人米芾,对石头极为痴爱,他曾在现在的广东省英德市浛洸镇做官,得天时地利,对英石的喜爱达到了如痴似醉的地步。他不仅玩石赏石,还创立了一整套的相石理论,后人用来相石的“瘦、漏、皱、透”四字诀,就是米芾所创。

北宋的大文学家苏东坡,和英石也有一段不解之缘。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苏轼到扬州做官。一次,他的表弟程德儒送他两块英石,都是长约一尺,看上去透漏峭崎,有清远幽深的情致。苏东坡对两块石头爱不释手,并根据杜甫《秦州杂诗》中“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的诗句,将这两块英石命名为“仇池”。后来驸马都尉王诜听说有此奇石,就想向苏东坡借来一观。苏东坡知道东西到了对方的手里,要回来的机会就很小了。但是人家张口说看看,不能不给人家。对石头恋恋不舍的苏东坡于是写了一首诗和石头一起送过去,陈述石头来之不易,希望对方有借有还。王诜收到诗和石头,只顾对石头赞叹不已,哪里记得那首诗。过了很久,苏东坡见王诜没有归还的意思,就要求王诜用他的《牧马图》交换自己的英石,王诜拒绝了苏轼的提议。看王诜如此无赖,苏东坡也顾不上朋友之情了,又写了一首长诗给王诜,其中有“盆山不可隐,画马无由牧。聊将置庭宇,何必弃沟渎。焚宝真爱宝,碎玉未忘玉”,告诫王诜不要因为两块石头搞得玉石俱焚。王诜看了,知道苏轼真的火了,就一步三回头地把仇池还给了苏轼。

素以朋友众多、性情豪迈著称的苏东坡,也为两块英石如此惶惶,不惜和朋友闹翻,它的魅力之大,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散兵石

“散兵”者,汉张子房〔1〕楚歌散兵处也,故名。其地在巢湖〔2〕之南,其石若大若小,形状百类,浮露于山。其色青黑,有如太湖者,有古拙皴纹者,土人采而装出贩卖,维扬〔3〕好事,专买其石。有最大巧妙透漏如太湖峰,更佳者,未尝采也。

picture

散兵石

【注释】

〔1〕张子房:汉代的名臣张良,字子房。他曾用四面楚歌的计策减弱楚霸王项羽兵士的士气,辅佐汉高祖消灭秦楚,统一天下。“楚歌散兵”的事件在《史记·项羽本纪》里面有记载。

〔2〕巢湖:位于今安徽省巢湖市的西部,也叫“焦湖”。

〔3〕维扬:即今江苏省扬州市。在《尚书·禹贡》里面,有“淮海惟扬州”的记载,因后来《毛诗》把“惟”都作“维”,故后人便把“维扬”作为扬州的另一种称谓。

【译文】

散兵石,就是汉朝的张良率兵包围楚霸王项羽,并以楚歌散兵之处出产的石头,也因此有了这个名号。此地位于安徽省巢湖的南部,出产的散兵石有大有小,形状不一,裸露于山地表面。这里的石头颜色青黑,有的像太湖石,有的古拙质朴,石上有皴纹。当地人将其开采并装运贩卖,扬州很多喜好山石的雅士专门购买散兵石。现有的最大散兵石,奇巧漏透的特点如同太湖石。比这更好的石头,恐怕还没有开采出来。

【延伸阅读】

散兵石的产地是安徽巢湖南部的散兵镇,相传当年楚汉相争时,张良率领部队在这里包围了楚霸王项羽,并用“四面楚歌”之计使项羽军心动摇导致战败,因此得名散兵镇。

散兵石和太湖石非常相似,都属于石灰岩类石头。它的颜色一般为灰色,也有少量呈黑色。石灰岩的结构不很坚固,比较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侵蚀和风化,比较疏松的地方就会脱落,坚硬的地方被保存下来。如此一来,就会表面布满曲折的孔眼,呈现出漏透的形状。散兵石无论用于叠山还是用于布置庭院,都有很高的观赏性。

事实上,中国出产石灰岩的地方非常多,如果地形构造和岩石、水文条件合适,大多可以找到这样的石头。

黄石

黄石是处皆产,其质坚,不入斧凿,其文古拙。如常州黄山〔1〕,苏州尧峰山〔2〕,镇江图山〔3〕,沿大江直至采石〔4〕之上皆产。俗人只知顽劣,而不知奇妙也。

【注释】

〔1〕黄山:此处指的是常州的黄山,位于武进县境内。

〔2〕尧峰山:位于今江苏苏州的西南方向,据传尧帝时吴地遭遇洪水,百姓就到这里避居。

picture

黄石

〔3〕图山:位于今江苏镇江东北部,是江防重地。

〔4〕采石:地名,在今安徽省马鞍山的西南翠螺山脚下,原名牛渚矶,因为盛产五彩石,所以在三国时期改名为采石。

【译文】

黄石这种石头有很多产区,它的石质坚硬结实,斧凿难开,纹理古雅朴拙。在常州的黄山,还有苏州的尧峰山、镇江的图山等地,沿长江而上直到采石以上都出产黄石。那些俗人只知黄石顽劣,却不知道这种石头用于掇山的奇妙之处。

【延伸阅读】

黄石属于沉积岩中的砂岩,它和太湖石一样,是最著名的园林用石之一。

黄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有锋芒毕露的姿态,有质朴雄浑的外表和古拙苍劲的气质。这种阳刚之美和湖石的阴柔气韵有所不同,用湖石和黄石,能够叠造出意趣不同的山体,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这两种假山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放置在不同的园林区域里。在扬州的个园,就利用湖石的阴柔之美和黄石的刚健之美,叠造了四季假山中的两座山:用湖石叠造了夏山,用黄石叠造了秋山。而苏州的耦园,东花园就用黄石叠山,西花园用湖石叠山。

旧石

世之好事,慕闻虚名,钻求旧石,某名人题咏,某代传至于今,斯真太湖石也,今废,欲待价而沽,不惜多金,售为古玩还可。又有惟闻旧石,重价买者。夫太湖石者,自古至今,好事采多,似鲜矣。如别山有未开取者,择其透漏、青骨、坚质采之,未尝亚太湖也。斯亘古露风〔1〕,何为新耶?何为旧耶?凡采石惟盘驳、人工装载之费,到园殊费几何?予闻一石名“百米峰”,询之费百米所得,故名。今欲易百米,再盘百米,复名“二百米峰”也。凡石露风则旧,搜土〔2〕则新,虽有土色,未几雨露,亦成旧矣。

picture

旧石

【注释】

〔1〕露风:形容石头被风吹日晒。

〔2〕搜土:指从土中刚开采出来。

【译文】

世上那些喜好奇石的人,常常为了贪图虚名,四处搜寻购买旧石。某座名园里的某块峰石,曾有名人在上面留下墨迹,然后从某代传到现在,是货真价实的太湖石,现在园子已经荒废,所有的假山石块都在出售,于是不惜花大价钱买来,收藏为古玩尚可。还有一类人,只要听闻有旧石,就会花重金买来。其实真正的太湖石,从古至今,喜欢的人很多,开采量也大,如今剩余的已经不多了。如果是其他山有这样的石头,而且没有被开采过,就可以选择那些透、漏、颜色青黑、质地坚实的开采,比太湖石也差不到哪儿去。这些石头都是在山上遭受风吹日晒,什么叫新,什么叫旧呢?开采石头只需支付运输、装载的人工费用,运到园林中能花多少费用?我听说有块叫“百米峰”的石头,询问后得知,这块石头是人家花费了一百石米的价钱购得的,所以叫这个名字。如果现在买石要花费一百石米的价钱,再花费一百石米的价钱来付搬运费,那这块石头是不是要取名“二百米峰”呢?无论什么石头,露天放置就会变旧,刚从土里挖出来的就非常新,还带有泥土的颜色,一旦经过了风雨的吹洗,很短的时间内也就成为旧石了。

【延伸阅读】

从本节的阐述中可以看出,计成对于一些人盲目以旧石为贵的态度,是不赞同甚至有些反感的。如果石质和形状合适,用新石叠造假山,又运送方便,那还真是比千里迢迢运来旧石头好。不过,如果从人文的角度考虑,旧石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意义,就要比新石珍贵多了。

对于判别石头到底是新还是旧,有很多的门道。首先,要看古籍中是否有这种石头的相关记载,实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考察它的拥有者的身份,看看是否存在传承关系;其次,要对旧石的种类有所了解。由于古代交通和科技水平的限制,能够开发的石头种类也较为有限,一般以灵璧石、太湖石、英石为主。那些无文字记录突然出现的石种,一般都是新石。

另外,古人对石头的玩赏,常常是和题刻文字分不开的。有些铭刻字体的旧石,承载了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的珍贵旁证,这些内涵和石体本身结合,形成了旧石与众不同的价值。这种旧石的辨别,可以从字体风格和镌刻年份等细节上来考证。

对于那些摆放在几案上的石头,古人常常会给石头配上木质底座,这就给辨别旧石的真伪提供了证据。正如计成所说,石头本身就有苍古老旧的特质,新出土的石头经过风吹日晒,很快就显出老态,所以做旧非常容易。但是,做旧木质底座相对来说要困难一些。因此,辨别旧石时,看底座是否是真的古董,也是一个重要的办法。

锦川石

斯石宜旧。有五色者,有纯绿者,纹如画松皮,高丈余,阔盈〔1〕尺者贵,丈内者多。近宜兴有石如锦川〔2〕,其纹眼嵌石子,色亦不佳。旧者纹眼嵌空,色质清润,可以花间树下,插立可观。如理假山,犹类劈峰。

【注释】

〔1〕盈:富余,超过。

〔2〕锦川:指过去锦州府的小凌河。这里所产的石头名为锦州石,也叫锦川石。

picture

锦川石

【译文】

锦川石以旧石为上品,有些五彩相间,有些是纯绿色的。它的纹路像画中的松树皮一样,以高过一丈、宽过一尺的为贵,但一般高度在一丈之内的居多。最近宜兴一带出产一种类似锦川石的石头,但其纹理和孔眼中嵌有石子,颜色也不是很好。旧锦川石的纹理孔眼都空灵雅致,颜色清亮,质地莹润,把它们插立在花木之间,看上去非常美观。假如用锦川石掇山,可做成险峭的劈峰。

【延伸阅读】

锦川石,也叫锦州石或松皮石、石笋石。它出产在辽宁省锦州市的河边,属于沉积岩。锦川石的石身细长,如同竹笋形状,因此古人也称它为松皮石笋。这种石头的表面有一层层的花纹和斑点,就如松树的纹路。在园林中用以造景时,常被放在庭院的某个角落,或是书斋旁边。在江南的古典园林里,以此石造景的例子很多,苏州留园里,就有一个一丈多高的松皮石笋,上海豫园也用此石做成了一处竹石景观。

古时以一种纯绿色而带黄纹、高度超过一丈的锦川石为上品。还有一类锦川石,笋状的石头上面嵌有很多卵石,有些卵石脱落后,就形成了窝眼,经过雨雪的洗刷,看上去非常莹润。这样的石头,常被和花木搭配在一起,形成雅致的景观。

在江苏无锡的宜兴,也出产一种和锦川石相似的石头,它的外表像锦川石的松皮花纹,形状如同砥柱,石头表面带有眼窠状凹陷。它的色彩不是很鲜丽,大概有淡灰绿、土红、黄、赭等几种颜色。一般只有一米长,最长的也有高过两米的,不过很是罕见。这种宜兴锦川石可以做假山的劈峰,也可以放在花木中间做点缀之用。

清代在乾隆年间做过锦州郡守的范勋在《锦州府志·锦石赋》中,这样形容锦川石的地位:“锦州因锦川,锦川因锦石。水皮与山骨,同文异虚实。”清代也有诗人写诗赞美锦川石:“家近凌河水拍天,河中时有木兰船。妾身愿做锦川石,不怕游人不解怜。”由此可见当时文人雅士对锦川石的青睐有加。

花石纲

宋“花石纲”〔1〕,河南所属边近山东随处便有,是运之所遗者。其石巧妙者多,缘陆路颇艰,有好事者,少取块石置园中,生色〔2〕多矣。

【注释】

〔1〕花石纲:北宋时期,徽宗在东京(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建艮岳,让人在苏州设立专门供应花木和太湖石的机构,然后大批运送到京都,费用非常昂贵。当时运送花石的船只,绵延几千里,世人称之为“花石纲”。

〔2〕生色:形容景色鲜明活泛。

【译文】

宋代的“花石纲”,分布散落在河南和山东交界处,很多地段都有,都是当年向开封运送花石时遗留的。这些石头形态奇巧美妙,但由于在陆地上运送非常困难,所以有些山石爱好者也只是稍稍捡起几块点缀在园林里,园林的景色就因此鲜明生动多了。

【延伸阅读】

宋朝时期,把水陆两种运输方式中运载的物资以组为单位编成“纲”。运送马匹的运输队就叫“马纲”,以五十匹马为一纲;运送大米的就叫“米饷纲”,以一万石大米为一纲。在小说《水浒传》中,杨志帮助梁中书押运的是献给蔡京的“生辰纲”。

picture

花石纲

花石纲比较特殊,它是中国历史上专门给皇帝运送花木石头的编队名称。宋徽宗特别喜欢奇花异石,就组建了一支专门在水上运输花石的运输队,十艘船编成一纲。花石纲的负责人遵照皇帝的命令,从东南地区收集奇花异石,运到北方的都城。

花石纲前后共运送了二十多年,运到京城的奇石有数十万块,其中最贵的一块石头,仅运费就三十万贯钱,相当于那时一万户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运输中遇惊涛骇浪,人船皆没的也不可胜数。

【名家杂论】

北宋崇宁年间,皇帝宋徽宗为了修建一座名为艮岳的皇家园林,专门成立了花石纲,从南方运送花石到北方的都城。徽宗皇帝在奇花异草和奇石最多的苏州设了一个专门的机构,叫应奉局。当时的宰相蔡京推荐了一个叫朱勔的苏州人,此人在辨识山石方面是个高手,所以成了应奉局的管理者,应奉局负责在江南一带搜罗奇花异草和奇巧美石。

花石纲运输线非常长,由此带来的民生之扰,波及江淮沿岸的很多地方。尤其是两浙地区,受到的干扰最为严重。当时的应奉局官员没事儿就四处闲逛,只要看到哪家院子里有一木一石﹑一花一草可供玩赏的,应奉局立即派人以黄纸封上,称为供奉皇帝之物,让居民严加看护,如果有什么闪失,就视为对皇帝的大不敬。有时候为了运高大的石头,还需要把百姓的房子或墙壁拆毁,甚至弄得百姓家破人亡,一时之间民怨沸腾。

不过民愤依然改变不了徽宗本人对运送花石的兴趣,据相关文献记载,应奉局的人在安徽灵璧县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灵璧石,需要特制的大船才能运输,入城时还需要把城门拆毁。几千个人抬着它,浩浩荡荡到了京都,宋徽宗看了,喜欢得不知道如何是好,提笔赐给这块石头“卿云万态奇峰”的名号,并且把一条金带悬挂于石上。更过分的是,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太湖出产了一块高大的巨石,几百个人都抱不过来,宋徽宗看了,更是欢喜不已,做了一件荒唐事:封这块石头为“盘固侯”。后来,朱勔在华亭发现了一棵唐朝时期栽种的大树,但这棵树无法从河道运送,只能从海上运。结果船在海上翻了,运送的工人和古树都沉入海底,酿成一幕悲剧。

六合石子

六合县〔1〕灵居岩〔2〕,沙土中及水际,产玛瑙〔3〕石子,颇细碎。有大如拳、纯白、五色纹者;有纯五色纹者;甚温润莹彻,择纹彩斑斓〔4〕取之,铺地如锦。或置涧壑急流水处,自然清目〔5〕。

夫葺〔6〕园圃假山,处处有好事,处处有石块,但不得其人。欲询〔7〕出石之所,到地有山,似当有石,虽不得巧妙者,随其顽夯,但有纹理可也。曾见宋杜绾《石谱》〔8〕,何处无石?予少用过石处,聊记于右,余未见者不录。

picture

picture

玛瑙石

【注释】

〔1〕六合县:现属于江苏的南京,在与安徽接壤的长江北岸。

〔2〕灵居岩:现被称为灵岩山。

〔3〕玛瑙:一种石英类的矿物质,属于玉髓矿的一个类别,按纹理和色彩可分为带状、苔纹、碧玉、珊瑚等种类。此处是指这种六合石看起来像玛瑙一样。

〔4〕斑斓:形容花纹错杂、颜色绚丽。

〔5〕清目:视觉上清爽悦目。

〔6〕葺:原指用茅草覆盖屋顶,文中指堆叠。

〔7〕询:探知,询问。

〔8〕杜绾《石谱》:杜绾,南宋越州山人,也即今浙江绍兴人,字季阳,号云林居士。《石谱》即指杜绾的《云林石谱》,书中一共记述了一百多种石头,每种石头的产地、采集方式、形态特点、色彩光泽等都记录得较为详备,对石头的优劣也有评价。

【译文】

在江苏六合县灵居岩的沙土之中和水岸上,出产一种外观和玛瑙一样的石子,这种石子非常细碎,大的如拳头一般,有纯白底色上带五色花纹的,有纯五色花纹的。石头的质地温润有光泽,选那些花纹斑斓绚丽的铺到地上,看起来就像是织锦地毯一样。或者把它们放在山涧沟壑等有水流经的地方,看起来也清爽可爱。

随处可见对堆叠园圃假山情有独钟的人,很多地方也有合适的石块,可是却少有精通叠山之人。有人想知道哪里出产佳石,其实哪里都有山,有山就会出产石材,尽管开采的石头不一定很奇巧,看起来顽劣一些,只要石块上有纹理脉络就可以叠山。我曾读过宋代杜绾所写的《云林石谱》,上面记载有一百多种石头,所以说何处不产石材呢?我使用过的石材出处不是很多,都记录于上,没见过的也就不写了。

【延伸阅读】

六合石子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雨花石,它属于石英类石头,是由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混合形成的珍贵宝石,也称雨花玛瑙,又称文石、观赏石、幸运石。主要产于南京市六合区及仪征市月塘一带。

相传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代,有位叫云光法师的高僧在南京南郊讲经说法,上天听之感动,就落花如雨,花雨落地成石,雨花石也由此而来。后来云光法师讲经的地方就更名为雨花台。所谓“天花乱坠”,正是由此而来。不仅传说动人,雨花石本身的样貌也很不一般。细细玩赏雨花石,会发现它体积虽小,却广纳万物,似乎山川人物、飞鸟鱼虫无所不有。其色彩艳丽,变化万千,人们历来喜欢把它放置在水盂中,或陈设于书斋、案头,奉为高雅之物。

【名家杂论】

园林从来都与文人关系密切,而点缀园林的石头,自然也和具有奇情雅趣的文人有着撇不开的关系。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宋代名士米芾的后人米万钟,官场失意,被贬到六合县做官,从此和六合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雨花石原本只是在当地被人喜爱,其声名未曾远播。书画双绝的米万钟本就擅长画石,对天下名石也痴爱有加,他对雨花石可谓一见钟情。痴迷到什么程度呢?有记载说米万钟珍藏了很多雨花石,其中一块大如柿子,形状扁圆,上面的色彩绚丽错杂,纹路丝丝缕缕,即便是最上等的锦缎也不及它的华美。米万钟珍爱如命,却恰恰在一次经过燕子矶时,失手把它掉落水中,费尽周折也没捞上来。这让米万钟悔恨不已。第二年又经过这里,他凝神看江面上有五色光芒,就告诉旁边的人自己的石头肯定掉到了这里。众人笑他痴,结果下水一捞,果然找到了那块石头。米万钟逝世以后,这块石头就做了陪葬品。此事颇具传奇色彩,真假如何无从判定,但雨花石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米万钟经常亲自到灵岩山区采集雨花石,还出很高的价钱收购奇石。在他行动的感召下,六合人开始重视他们习以为常的雨花石。一时之间,采石、赏石、收藏雨花石的风气开始兴起。在《六合县志》中记载,当时的六合石子,有的高达一千钱一枚,是当时文人雅士“书室净几不可缺之物”。有些痴爱此石的人不惜竞价争购,许多穷人也开始靠采石为生。有时候得到一枚好的石头,大家争相品评,一整天都沉浸在欢欣之中。有些石头,更是被赋予风雅之名,如“琅邪古雪”“雨中春树万人家”等等。诗人笔下,画家眼中,六合雨花石从此尽染风雅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