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山慈菇内容:(宋《嘉》)

      【释名】金灯(《拾遗》)、鬼灯檠(《纲目》)、朱姑(《纲目》)、鹿蹄草(《纲目》)、无义草。时珍曰∶根状如水慈菇,花状如灯笼而朱色,故有诸名。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金灯之花与叶不相见,人恶种之,谓之无义草。又有试剑草,亦名鹿蹄草,与此同名,见后草之五。

      【集解】藏器曰∶山慈菇生山中湿地,叶似车前,根如慈菇。大明曰∶零陵间有一种团慈菇,根如小蒜,所主略同。时珍曰∶山慈菇处处有之。冬月生叶,如水仙花之叶而狭。二月中抽一茎,如箭杆,高尺许。茎端开花白色,亦有红色、黄色者,上有黑点,其花乃众花簇成一朵,如丝纽成可爱。三月结子,有三棱。四月初苗枯,即掘取其根,状如慈菇及小蒜,迟则苗腐难寻矣。根苗与老鸦蒜极相类,但老鸦根无毛,慈菇有毛壳包裹为异尔。用之,去毛壳。

      根【气味】甘、微辛,有小毒。

      【主治】痈肿疮、瘰结核等,醋磨敷之。亦剥人面皮,除(藏器)。主疔肿,攻毒破皮,解诸毒蛊毒,蛇虫狂犬伤(时珍)。

      【附方】新五。粉牙龈肿痛∶红灯笼枝根,煎汤漱吐。(孙天仁《集效方》)痈疽疔肿,恶疮及黄胆。慈菇连根同苍耳草等分,捣烂,以好酒一钟,滤汁温服。或干之为末,每酒服三钱。(《乾坤生意》)

      风痰痫疾∶金灯花根(似蒜者)一个,以茶清研如泥,日中时以茶调下,即卧日中,良久,吐出鸡子大物,永不发。如不吐,以热茶投之。(《奇效良方》)

      万病解毒丸∶一名太乙紫金丹,一名玉枢丹。解诸毒,疗诸疮,利关节,治百病,起死回生,不可尽述。凡居家远出,行兵动众,不可无此。山慈菇(去皮洗极净,焙)二两,川五倍子(洗刮,焙)二两,千金子仁(白者,研,纸压去油)一两,红芽大戟(去芦洗,焙)

      一两半,麝香三钱。以端午七夕重阳或天德、月德、黄道上吉日,预先斋戒盛服,精心治药,为末,陈设拜祷,乃重罗令匀,用糯米浓饮和之,木臼杵千下,作一钱一锭。病甚者连服;取利一二行,用温粥补之。凡一切饮食药毒,蛊毒瘴气,河豚、土菌、死牛马等毒,并用凉水磨服一锭,或吐或利即愈。痈疽发背,疔肿杨梅等,一切恶疮,风疹赤游,痔疮,并用凉水或酒磨涂,日数次,立消。阴阳二毒伤寒,狂乱瘟疫,喉痹喉风,并用冷水入薄荷汁数匙化下。心气痛并诸气,用淡酒化下。泄泻痢下,霍乱绞肠沙,用薄荷汤下。中风中气,口紧眼歪,五癫五痫,鬼邪鬼胎,筋挛骨痛,并暖酒下。自缢、溺水、鬼迷,心头温者,冷水磨灌之。传尸痨瘵,凉水化服,取下恶物虫积为妙。久近疟疾,将发时,东流水煎桃枝汤化服。

      女人经闭,红花酒化服。小儿惊风,五疳五痢,薄荷汤下。头风头痛,酒研贴两太阳上。诸腹鼓胀,麦芽汤化下。风虫牙痛,酒磨涂之,亦吞少许。打扑伤损,松节煎酒下;汤火伤,毒蛇恶犬,一切虫伤,并冷水磨涂,仍服之。(王《百一选方》)

      叶【主治】疮肿,入蜜捣涂疮口,候清血出,效(慎微)。涂乳痈、便毒,尤妙(时珍)。

      【附方】新一。中溪毒生疮∶朱菇叶捣烂涂之。生东间,叶如蒜叶。(《外台秘要》)

      花【主治】小便血淋涩痛,同地柏花阴干,每用三钱,水煎服(《圣惠》)。

      

    石蒜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石蒜内容:(宋《图经》)

      【释名】乌蒜(《纲目》)、老鸦蒜(《救荒》)、蒜头草(《纲目》)、婆婆酸(《纲目》)、一【集解】颂曰∶水麻生鼎州、黔州,其根名石蒜,九月采之。或云金灯花根,亦名石蒜,即此类也。时珍曰∶石蒜,处处下湿地有之,古谓之乌蒜,俗谓之老鸦蒜、一枝箭是也。春初生叶,如蒜秧及山慈菇叶,背有剑脊,四散布地。七月苗枯,乃于平地抽出一茎如箭杆,长尺许。茎端开花四、五朵,六出红色,如山丹花状而瓣长,黄蕊长须。其根状如蒜,皮色紫赤,肉白色。此有小毒,而《救荒本草》言其可炸熟水浸过食,盖为救荒尔。一种叶如大韭,四、五月抽茎,开花如小萱花黄白色者,谓之铁色箭,功与此同。二物并抽茎开花,后乃生叶,叶、花不相见,与金灯同。

      根【气味】辛、甘,温,有小毒。

      【主治】敷贴肿毒(苏颂)。疔疮恶核,可水煎服取汗,及捣敷之。又中溪毒者,酒煎半升服,取吐良(时珍)。

      【附方】新三。

      便毒诸疮∶一枝箭,捣烂涂之即消。若毒太甚者,冼净,以生白酒煎服,得微汗即愈。

      (王永辅《济世方》)产肠脱下∶老鸦蒜(即酸头草)一把。以水三碗,煎一碗半,去滓熏洗,神效。(危氏《得效方》)小儿惊风∶大叫一声就死者,名老鸦惊。以散麻缠住胁下及手心足心,以灯火爆之。用老鸦蒜(晒干)、车前子等分,为末,水调贴手足心。仍以灯心淬手足心,及肩膊、眉心、鼻

    水仙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水仙内容:(《会编》)

      【释名】金盏银台。时珍曰∶此物宜卑湿处,不可缺水,故名水仙。金盏银台,花之状也。

      【集解】机曰∶水仙花叶似蒜,其花香甚清。九月初栽于肥壤,则花茂盛,瘦地则无花。

      五月初收根,以童尿浸一宿,晒干,悬火暖处。若不移宿根更旺。时珍曰∶水仙丛生下湿处。

      其根似蒜及薤而长,外有赤皮裹之。冬月生叶,似薤及蒜。春初抽茎,如葱头。茎头开花数朵,大如簪头,状如酒杯,五尖上承,黄心,宛然盏样,其花莹韵,其香清幽。一种千叶者,花皱,下轻黄而上淡白,不作杯状,人重之,指为真水仙,盖不然,乃一物二种尔。亦有红花者。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捺祗出拂林国,根大如鸡卵,苗长三四尺,叶似蒜叶,中心抽条,茎端开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子,冬生夏死。取花压油,涂身去风气。据此形状,与水仙仿佛,岂外国名谓不同耶?

      根【气味】苦、微辛,滑,寒,无毒。土宿真君曰∶取汁伏汞,煮雄黄,拒火。

      【主治】花【气味】缺。

      【主治】作香泽,涂身理发,去风气。又疗妇人五心发热,同干荷叶、赤芍药等分,为末,白汤每服二钱,热自退也(时珍,出《卫生易简方》)。

      

    白茅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白茅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根名茹根(《本经》)、兰根(《本经》)、地筋(《别录》)。时珍曰∶茅叶如矛,故谓之茅。其根牵连,故谓之茹。《易》曰∶拔茅连茹,是也。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录》不分茅、菅乃二种,谓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盖二物之根状皆如筋,可通名地筋,不可并名菅也,正之。

      【集解】《别录》曰∶茅根,生楚地山谷田野,六月采根。

      弘景曰∶此即今白茅菅,《诗》云∶露彼菅茅,是也。其根如渣芹甜美。

      颂曰∶处处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针,俗谓之茅针,亦可啖,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六月采之。又有菅,亦茅类也。陆玑《草木疏》云∶菅,似茅而滑无毛,根下五寸中有白粉者,柔韧宜为索,沤之尤善。其未沤者名野菅,入药与茅功等。

      时珍曰∶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俗呼丝茅,可以苫盖,及供祭祀苞苴之用,《本经》所用茅根是也。其根干之,夜视有光,故腐则变为萤火。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长,入秋抽茎,开花成穗如荻花,结实尖黑,长分许,粘衣刺人。其根短硬如细竹根,无节而微甘,亦可入药,功不及白茅,《尔雅》所谓白华野菅是也。黄茅似菅茅,而茎上开叶,茎下有白粉,根头有黄毛,根亦短而细硬无节。秋深开花穗如菅,可为索,古名黄菅,《别录》所用菅根是也。香茅,一名菁茅,一名琼茅,生湖南及江淮间,叶有三脊,其气香芬,可以包藉及缩酒,禹贡所谓荆州苞匦菁茅是也。芭茅丛生,叶大如蒲,长六、七尺,有二种,即芒也。见后芒下。

      茅根【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本经》)。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久服利人(《别录》)。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大明)。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胆,解酒毒(时珍)。

      【发明】弘景曰∶茅根,服食断谷甚良。俗方稀用,惟煎汁疗淋及崩中尔。时珍曰∶白茅根甘,能除伏热,利小便,故能止诸血哕逆、喘急消渴,治黄胆水肿,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剂,致伤冲和之气,乌足知此哉?

      【附方】旧二,新一十三。

      山中辟谷∶凡辟难无人之境,取白茅根冼净,咀嚼,或石上晒焦捣末,水服方寸匕,可辟谷不饥。(《肘后方》)温病冷∶因热甚饮水成暴冷者。茅根(切)、枇杷叶(拭去毛,炙香)各半斤。水四升,煎二升,去滓,稍热饮之。(庞安常《伤寒总病论》)

      温病热哕∶乃伏热在胃,令人胸满则气逆,逆则哕,或大下后,胃中虚冷,亦致哕也。

      茅反胃上气,食入即吐。茅根、芦根二两。水四升,煮二升,顿服得下,良。(《圣济总录肺热气喘∶生茅根一握。咀,水二盏,煎一盏,食后温服。甚者三服止,名如神汤。

      (虚后水肿∶因饮水多,小便不利。用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水三升,煮干,去茅食豆,水随小便下也。(《肘后方》)

      五种黄病∶黄胆、谷疸、酒疸、女疸、劳疸也。黄汗者,乃大汗出入水所致,身体微肿,汗出如黄柏汁。用生茅根一把,细切,以猪肉一斤,合作羹食。(《肘后》)

      解中酒毒,恐烂五脏。茅根汁,饮一升。(《千金方》)

      小便热淋∶白茅根四升,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适冷暖饮之,日三服。(《肘后方》)

      小便出血∶茅根煎汤,频饮为佳。(《谈野翁方》)

      劳伤溺血∶茅根、干姜等分。入蜜一匙,水二钟,煎一钟,日一服。

      鼻衄不止∶茅根为末,米泔水服二钱。(《圣惠方》)

      吐血不止∶《千金翼》∶用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妇人良方》∶用根洗捣汁,日饮一合。

      竹木入肉∶白茅根烧末,猪脂和涂之。风入成肿者,亦良。(《肘后方》)

      茅针(即初生苗也。《拾遗》)

      【气味】甘,平,无毒。大明曰∶凉。

      【主治】下水(《别录》)。治消渴,能破血(甄权)。通小肠,治鼻衄及暴下血,水煮服之。恶疮痈肿、软疖未溃花【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煎饮,止吐血衄血,并塞鼻。又敷灸疮不合,刀箭金疮,止血并痛(大明)。

      屋上败茅【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猝吐血,锉三升,酒浸煮一升服。和酱汁研,敷斑疮及蚕啮疮(藏器)。屋四角【发明】时珍曰∶按《陈文中小儿方》∶治痘疮溃烂,难靥不干。多年墙屋上烂茅,择洗焙干,为末掺之。此盖取其性寒而解毒,又多受雨露霜雪之气,兼能燥湿也。

      【附方】新三。

      妇人阴痒∶墙头烂茅、荆芥、牙皂等分。煎水频熏洗之。(《摘玄方》)大便闭塞,服药不通者。沧盐三钱,屋檐烂草节七个。为末。每用一钱,竹筒吹入肛内一寸即通,名提金散。

      (《圣济录》)卒中五尸∶其状腹痛胀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旁攻两胁,或涌起,或牵引腰脊,此乃身中尸鬼接引为害。取屋上四角茅,入铜器中,以三赤布覆腹,着器布上,烧茅令热,随痛追逐,跖下痒即瘥也。(《肘后方》)

      

    地筋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地筋内容:(《别录》有名未用)

      【释名】菅根(《别录》)、土筋(同)。

      【集解】《别录》曰∶地筋生泽中,根有毛。三月生,四月实白,三月三日采根。弘景曰∶疑此即是白茅而小异也。藏器曰∶地筋如地黄,根叶并相似,而细多毛,生平泽,功用亦同地黄,李邕方中用之。时珍曰∶此乃黄菅茅之根也,功与白茅根相同,详见白茅下。陈藏器所说,别是一物,【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益气止渴,除热在腹脐,利筋(《别录》)。根、苗、花,功与白茅同(时珍)。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芒内容:(《拾遗》)

      【校正】并入《拾遗》石芒、败芒箔。

      【释名】杜荣(《尔雅》)、笆芒(《寰宇志》)、笆茅。

      时珍曰∶芒,《尔雅》作。今俗谓之笆茅,可以为篱笆故也。

      【集解】藏器曰∶《尔雅》∶,杜荣。郭璞注云∶草似茅,皮可为绳索履也。今东人多以为箔。又曰∶石芒生高山,如芒而节短,江西呼为折草,六、七月生穗如荻。时珍曰∶芒有二种,皆丛生,叶皆如茅而大,长四、五尺,甚快利,伤人如锋刃。七月抽长茎,开白花成穗,如芦苇花者,芒也;五月抽短茎,开花如芒者,石芒也。并于花将放时剥其箨皮,可为绳箔草履诸物,其茎穗可为扫帚也。

      茎【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人畜为虎野狼等伤,恐毒入内,取茎杂葛根浓煮汁服,亦生取汁服。(藏器)。煮汁服,散血(时珍)。

      败芒箔【主治】产妇血满腹胀痛,血渴,恶露不尽,月闭,止好血,下恶血,去鬼气疰痛症结,酒煮服之。亦烧末,酒下。弥久着烟者佳(藏器)。

      

    龙胆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龙胆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陵游(《本经》)。志曰∶叶如龙葵,味苦如胆,因以为名。

      【集解】《别录》曰∶龙胆生齐朐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今出近道,以吴兴者为胜。根状似牛膝,其味甚苦。

      颂曰∶宿根黄白色,下抽根十余条,类牛膝而短。直上生苗,高尺余。四月生叶如嫩蒜,细茎如小竹枝。七月开花,如牵牛花,作铃铎状,青碧色。冬后结子,苗便枯。俗呼草龙胆。又有山龙胆,味苦涩,其叶经霜雪不凋。山人用治四肢疼痛,与此同类而别种也。采无时。

      根【修治】曰∶采得阴干。用时,铜刀切去须,土,头了,锉细,甘草汤浸一宿,漉出,曝干用。

      【气味】苦、涩,大寒,无毒。

      曰∶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

      之才曰∶贯众、小豆为之使,恶地黄、防葵。

      【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本经》)。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别录》)

      。治小儿壮热骨热,惊痫入心,时疾热黄,痈肿口疮(甄权)。客忤疳气,热病狂语,明目止烦,治疮疥(大明)。去目中黄及睛赤肿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元素)。退肝经邪热,除下焦湿热之肿,泻膀胱火(李杲)。疗咽喉痛,风热盗汗(时珍)。

      【发明】元素曰∶龙胆味苦性寒,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足厥阴、少阳经气分药也。其用有四∶除下部风湿,一也;及湿热,二也;脐下至足肿痛,三也;寒湿香港脚,四也。

      下行之功与防己同,酒浸则能上行,外行以柴胡为主,龙胆为使治眼中疾必用之药。好古曰∶益肝胆之气而泄火。时珍曰∶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但大苦大寒,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别录》久服轻身之说,恐不足信。

      【附方】旧四,新六。

      伤寒发狂∶草龙胆为末,入鸡子清、白蜜,化凉水服二钱。(《伤寒蕴要》)

      四肢疼痛∶山龙胆根,细切,用生姜自然汁浸一宿,去其性,焙干捣末,水煎一钱匕,温谷疸劳疸∶谷疸,因食而得;劳疸,因劳而得。用龙胆一两,苦参三两。为末,牛胆汁和丸梧子大。先食以麦饮服五丸,日三服,不愈稍增。劳疸,加龙胆一两,栀子仁三七枚,以猪胆和丸。(《删繁方》)

      一切盗汗∶妇人、小儿一切盗汗,又治伤寒后盗汗不止。龙胆草研末,每服一钱,猪胆汁三两,点入温酒少许调服。(《杨氏家藏方》)小儿盗汗身热。龙胆草、防风各等分。为末。

      每服一钱,米饮调下。亦可丸服,及水煎咽喉热痛∶龙胆,擂水服之。(《集简方》)

      暑行目涩∶生龙胆(捣汁)一合,黄连(二寸切烂浸汁)一匙,和点之。(危氏《得效方》)

      眼中漏脓龙胆草、当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水下。(《鸿飞集》)蛔虫攻心刺痛,吐清水。龙胆一两,去头锉,水二盏,煮一盏,隔宿勿食,平旦顿服之。(《圣惠方》)猝然下血不止。龙胆一虎口,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五服。(姚僧坦《集验方》)

      

    细辛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细辛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小辛(《本经》)、少辛。

      颂曰∶华州真细辛,根细而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

      时珍曰∶小辛、少辛,皆此义也。按《山海经》云,浮戏之山多少辛。《管子》云,五沃之土,群药生少辛,是矣。

      【集解】《别录》曰∶细辛,生华阴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弘景曰∶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华阴、高丽者。用之去其头节。当之曰∶细辛如葵赤黑,一根一叶相连。颂曰∶今处处有之,皆不及华阴者为真,其根细而极辛。今人多以杜衡为之,杜衡根似饭帚密闹,细长四、五寸,微黄白色,江淮呼为马蹄香,不可误用。宗曰∶细辛,叶如葵,赤黑色,非此则杜衡也。杜衡叶如马蹄之下,故俗名马蹄香。盖根似白前,又似细辛。按∶沈括《梦溪笔谈》云∶细辛出华山,极细而直,柔韧,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而更甚于椒。本草云∶细辛水渍令直,是以杜衡伪为之也。东南所用细辛,皆杜衡也。

      杜衡黄白色,拳曲而脆,干则作团,又谓之马蹄。襄汉间又有一种细辛,极细而直,色黄白,乃是鬼督邮,亦非细辛也。时珍曰∶《博物志》言杜衡乱细辛,自古已然矣。沈氏所说甚详。大抵能乱细辛者,不止杜衡,皆当以根苗色味细辨之。叶似小葵,柔茎细根,直而色紫,味极辛者,细辛也。叶似马蹄,茎微粗,根曲而黄白色,味亦辛者,杜衡也。一茎直上,茎端生叶如伞,根似细辛,微粗直而黄白色,味辛微苦者,鬼督邮也。似鬼督邮而色黑者,及己也。叶似小桑,根似细辛,微粗长而黄色,味辛而有臊气者,徐长卿也。叶似柳而根似细辛,粗长黄白色而味苦者,白薇也。似白薇而白直味甘者,白前也。

      根【修治】曰∶凡使细辛,切去头、土了,以瓜水浸一宿,曝干用。须拣去双叶者,服之害人。

      【气味】辛,温,无毒。普曰∶神农、黄帝、雷公、桐君∶辛,小温;岐伯∶无毒;李当之∶小寒。权曰∶苦、辛。之才曰∶曾青、枣根为之使。得当归、芍药、白芷、芎、牡丹、本、甘草,共疗妇人;得决明、鲤鱼胆、青羊肝,共疗目痛。恶黄、野狼毒、山茱萸,忌生菜、狸肉,畏硝石、滑石,反藜芦。

      【主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本经》)。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滞结,除喉痹鼻不闻香臭,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别录》)。添胆气、治嗽,去皮风湿痒,风眼泪下,除齿痛,血闭,妇人血沥腰痛(甄权)。含之,去口臭(弘景)。润肝燥,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好古)。治口舌【发明】宗曰∶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元素曰∶细辛气温,味大辛,气浓于味,阳也,升也,入足厥阴、少阴血分,为手少阴引经之药。香味俱细,故入少阴,与独活相类。以独活为使,治少阴头痛如神。亦止诸阳头痛,诸风通用之。味辛而热,温少阴之经,散水气以去内寒。成无己曰∶水停心下不行,则肾气燥,宜辛以润之。细辛之辛,以行水气而润燥。杲曰∶胆气不足,细辛补之。又治邪气自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时珍曰∶气之浓者能发热,阳中之阳也。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齿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之。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之。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承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近年开平狱中尝治此,不可不记。非本有毒,但不识多寡耳。

      【附方】旧二,新六。暗风猝倒,不省人事。细辛末,吹入鼻中。(危氏《得效方》)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下。小儿客忤口不能言。细辛、桂心末等分,以少许纳口中。(《外台秘要》)小儿口疮∶细辛末,醋调,贴脐上。(《卫生家宝方》)口舌生疮∶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掺之,漱涎甚效,名兼金散。

      一方用细辛、黄柏。(《三因方》)口臭齿肿痛。细辛煮浓汁,热含冷吐,取瘥。(《圣惠方》)鼻中息肉∶细辛末,时时吹之。(《圣惠方》)诸般耳聋∶细辛末,溶黄蜡丸鼠屎大,绵裹一丸塞之,一、二次即愈。须戒怒气,名聪耳丸。(龚氏《经验方》)

      

    杜衡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杜衡内容:(《别录》中品)

      【释名】杜葵(《纲目》)、马蹄香(《唐本》)、土卤(《尔雅》)、土细辛(《纲目》)。

      恭曰∶杜衡,叶似葵,形似马蹄,故俗名马蹄香。颂曰∶《尔雅》杜又名土卤,然杜若亦名杜衡,或疑是杜若。而郭璞注云∶似葵,当是杜衡也。

      【集解】《别录》曰∶杜衡生山谷,三月三日采根,熟洗曝干。弘景曰∶根叶都似细辛,惟气小异尔。处处有之。方药少用,惟道家服之。令人身衣香。恭曰∶生山之阴,水泽下湿地。叶似葵,形如马蹄。根似细辛、白前等。今俗以及己代之,谬矣。及己独茎,茎端四叶,叶间白花,殊无芳气。有毒,服之令人吐,惟疗疮疥,不可乱杜衡也。颂曰∶今江淮间皆有之。春初于宿根上生苗,叶似马蹄下状,高二、三寸,茎如麦稿粗细,每窠上有五七叶,或八九叶,别无枝蔓。又于茎叶间罅内芦头上贴地生紫花,其花似见不见,暗结实如豆大,窠内有碎子,似天仙子。苗叶俱青,经霜即枯,其根成空,有似饭帚密闹,细长四五寸,粗于细辛,微黄白色,味辛,江淮俗呼为马蹄香。谨按《山海经》云∶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郭璞注云∶带之可以走马。或曰∶马得之而健走也。宗曰∶杜衡用根似细辛,但根色白,叶如马蹄之下。市人往往以乱细辛,将二物相对,便见真伪。况细辛惟出华州者良。杜衡色黄,拳局而脆,干则作团。详细辛下。

      时珍曰∶按《土宿本草》云∶杜细辛,叶圆如马蹄,紫背者良,江南、荆、湖、川、陕、闽、广俱有之。取自然汁,可伏硫、砒,制汞。

      根【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风寒咳逆。作浴汤,香人衣体(《别录》)。止气奔喘促,消痰饮,破留血、项间瘿瘤之疾(甄权)。下气杀虫(时珍)。

      【发明】时珍曰∶古方吐药往往用杜衡者,非杜衡也,乃及己也。及己似细辛而有毒,吐人。昔人多以及己当杜衡,杜衡当细辛,故尔错误也。杜衡则无毒,不吐人,功虽不及细辛,而亦能散风寒,下气消痰,行水破血也。

      【附方】新六。风寒头痛∶伤风伤寒,头痛发热,初觉者。马蹄香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少顷饮热茶一碗,催之出汗即愈,名香汗散。(王英《杏林摘要》)饮水停滞∶大热行极,及食热饼后,饮冷水过多不消,停滞在胸不利,呼吸喘息者。杜衡三分,瓜蒂二分,人参一分。为末。汤服一钱,日二服,取吐为度。(《肘后方》)痰气哮喘∶马蹄香焙研,每服二、三钱,正发时淡醋调下,少顷吐出痰涎为验。(《普济方》)噎食膈气∶马蹄香四两。

      为末,好酒三升,熬膏。每服二匙,好酒调下,日三服。(孙氏《集效方》)吐血瘀聚∶凡吐血后,心中不闷者必止;若烦躁闷乱刺胀者,尚有瘀血在胃,宜吐之。方同饮水停滞。喉闭肿痛∶草药金锁匙,即马蹄草,以根捣,井华水调下即效。(《救急方》)

      【附录】木细辛藏器曰∶味苦,温,有毒。主腹内结聚症瘕,大便不利,推陈去恶,破冷气。未可轻服,令人利下至困。生终南山,冬月不凋,苗如大戟,根似细辛。

      

    及己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及己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獐耳细辛。时珍曰∶及己名义未详。二月生苗,先开白花,后方生叶三片,状如獐耳,根如细辛,故名獐耳细辛。

      【集解】恭曰∶及己生山谷阴虚软地。其草一茎,茎头四叶,隙着白花。根似细辛而黑,有根【气味】苦,平,有毒。恭曰∶入口使人吐血。

      【主治】诸恶疮疥痂蚀,及牛马诸疮(《唐本》)。头疮白秃风瘙,皮肤虫痒,可煎汁浸并敷之(大明)。杀虫(时珍)。

      【发明】弘景曰∶今人以合疮疥膏,甚验。时珍曰∶今人不知及己,往往以当杜衡,却以杜衡当细辛,故杜衡诸方多是及己也。辩见细辛、杜衡二条。

      【附方】新一。头疮白秃∶獐耳细辛,其味香辣,为末,以槿木煎油调搽。(《活幼全书》)

      

    鬼督邮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鬼督邮内容:(《唐本草》)

      【释名】独摇草(《唐本》)。时珍曰∶此草独茎而叶攒其端,无风自动,故曰鬼独摇草,后人讹为鬼督邮尔。因其专主鬼病,犹司鬼之督邮也。古者传舍有督邮之官主之。徐长卿、赤箭皆治鬼病,故并有鬼督邮之名,名同而物异。

      【集解】恭曰∶鬼督邮所在有之。有必丛生,苗唯一茎,茎端生叶若伞状,根如牛膝而细黑。今人以徐长卿代之,非也。保升曰∶茎似细箭杆,高二尺以下。叶生茎端,状如伞。

      花生叶心,黄白色。根横生而无须,二月、八月采根。徐长卿、赤箭并有鬼督邮之名,而主治不同,宜审用之。时珍曰∶鬼督邮与及己同类,根苗皆相似。但以根如细辛而色黑者,为及己;根如细辛而色黄白者,为鬼督邮。

      根【修治】曰∶凡采得细锉,用生甘草水煮一伏时【气味】辛、苦,平,无毒。时珍曰∶有小毒。

      【主治】鬼疰卒忤中恶,心腹邪气,百精毒,温疟疫疾,强腰脚,益膂力(《唐本》)。

      【发明】时珍曰∶按东晋《深师方》,治上气嗽、饮嗽、邪嗽、燥嗽、冷嗽,四满丸,用鬼督邮同蜈蚣、芫花、踯躅诸毒药为丸,则其有毒可知矣。非毒药不能治鬼疰邪恶之病,《唐本》云无毒,盖不然。

      

    徐长卿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徐长卿内容:(《本经》上品)

      【校正】今据《吴氏本草》,并入石下长卿。

      【释名】鬼督邮(《本经》)、别仙踪(苏颂)。

      时珍曰∶徐长卿,人名也,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名医别录》于有名未用复出石下长卿条,云一名徐长卿。陶弘景注云∶此是误尔。方家无用,亦不复识。今考二条功疗相似。按《吴普本草》云∶徐长卿一名石下长卿。其为一物甚明,但石间生者为良。前人欠气亦相似。今狗脊散用鬼督邮者,取其强悍宜腰脚,故知是徐长卿,而非鬼箭、赤箭。

      【集解】《别录》曰∶徐长卿,生泰山山谷及陇西,三月采。又曰∶石下长卿生陇西山谷池泽,三月采。恭曰∶所在川泽有之。叶似柳,两叶相当,有光泽。根如细辛,微粗长,黄色而有臊气。今俗以代鬼督邮,非也。鬼督邮自有本条。保升曰∶生下湿川泽之间。苗似小桑,两叶相对。三月苗青,七月、八月着子,似萝摩子而小。九月苗黄,十月凋。八月采根,晒干。颂曰∶今淄、齐、淮、泗间皆有之,三月、四月采,谓之别仙踪。时珍曰∶鬼督邮、及己之乱杜衡,其功不同,苗亦不同也。徐长卿之乱鬼督邮,其苗不同,其功同也。杜衡之乱细辛,则根苗功用皆仿佛,乃弥近而大乱也。不可不审。

      根【修治】曰∶凡采得粗杵,拌少蜜令遍,以瓷器盛,蒸三伏时,晒干用。

      【气味】辛,温,无毒。《别录》曰∶石下长卿∶咸,平,有毒。普曰∶徐长卿一名石下长卿。神农、雷公∶辛。时珍曰∶治鬼之药多有毒,当从《别录》。

      【主治】鬼物百精蛊毒,疫疾邪恶气,温疟。久服强悍轻身(《本经》)。益气延年。又曰∶石下长卿∶主鬼疰精物邪恶气,杀百精蛊毒,老魅注易,亡走啼哭,悲伤恍惚(《别录【发明】时珍曰∶《抱朴子》言∶上古辟瘟疫有徐长卿散,良效。今人不知用此。

      【附方】新二。

      小便关格∶徐长卿汤∶治气壅关格不通,小便淋结,脐下妨闷。徐长卿(炙)半两,茅根三分,木通、冬葵子一两,滑石二两,槟榔一分,瞿麦穗半两。每服五钱,水煎,入朴硝一钱,温服,日二服。(《圣惠方》)注车注船∶凡人登车船烦闷,头痛欲吐者。宜用徐长卿、石长生、车前子、车下李根皮各等分。捣碎,以方囊系半合于衣带及头上,则免此患。(《肘后方》)

      

    白薇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白薇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薇草(《别录》)、白幕(《别录》)、春草(《别录》)、(音尾)、骨美。时珍曰∶薇,细也。其根细而白也。按∶《尔雅》∶,春草也。薇、音相近,则白薇又音之转也。《别录》以为莽草之名,误矣。

      【集解】《别录》曰∶白薇生平原川谷。三月三日采根阴干。弘景曰∶近道处处有之。

      颂曰∶今陕西诸郡及舒、滁、润、辽州亦有之。茎叶俱青,颇类柳叶。六、七月开红花,八月结实。其根黄白色,类牛膝而短小,今人八月采之。

      根【修治】曰∶凡采得,以糯米泔汁浸一宿,取出去髭,于槐砧上细锉,蒸之,从巳至申,晒干用。时珍曰∶后人惟以酒洗用。

      【气味】苦、咸,平,无毒。《别录》曰∶大寒。之才曰∶恶黄、大黄、大戟、干姜、大枣、干漆、山茱萸。

      【主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本经》)。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久服利人(《别录》)。治惊邪风狂病,百邪鬼魅(弘景)。风温灼热多眠,及热淋遗尿,金疮出血(时珍)。

      【发明】好古曰∶古方多用治妇人,以本草有疗伤中淋露之故也。

      时珍曰∶白薇古人多用,后世罕能知之。按∶张仲景治妇人产中虚烦呕逆,安中益气,竹皮丸方中,用白薇同桂枝各一分,竹皮、石膏各三分,甘草七分。枣肉为大丸,每以饮化一丸服。云有热者,倍白薇,则白薇性寒,乃阳明经药也。徐之才《药对》言白薇恶大枣,而此方又以枣肉为丸,盖恐诸药寒凉伤脾胃尔。朱肱《活人书》治风温发汗后,身犹灼热,自汗身重多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者,葳蕤汤中亦用之。孙真人《千金方》,有诏书发汗白薇散焉。

      【附方】新五。

      肺实鼻塞,不知香臭。白薇、贝母、款冬花各一两,百部二两。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普济方》)妇人遗尿,不拘胎前产后。白薇、芍药各一两。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

      血淋热淋∶方同上。妇人血厥∶人平居无疾苦,忽如死人,身不动摇,目闭口噤,或微知人,眩冒,称时方寤,此名血厥,亦名郁冒。出汗过多,血少,阳气独上,气塞不行,故身如死。气过血还,阴阳复通,故移时方寤。妇人尤多此证。宜服白薇汤∶用白薇、当归各一两,人参半两,甘草二钱半。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本事方》)

      金疮血出∶白薇为末,贴之。(《儒门事亲》)

      

    白前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白前内容:(《别录》中品)

      【释名】石蓝(《唐本》)、嗽药(同上)。时珍曰∶名义未详。

      【集解】弘景曰∶白前出近道,根似细辛而大,色白不柔易折,气嗽方多用之。恭曰∶苗高尺许,其叶似柳,或似芫花,根长于细辛,白色。生州渚沙碛之上,不生近道。俗名石蓝,又名嗽药。今用蔓生者味苦,非真也。志曰∶根似白薇、牛膝辈,二月、八月采,阴干用。

      嘉谟曰∶似牛膝,粗长坚直易断者,白前也。似牛膝,短小柔软能弯者,白薇也。近道俱有,形色颇同,以此别之,不致差误。

      根【修治】曰∶凡用,以生甘草水浸一伏时,漉出,去头须了,焙干收用。

      【气味】甘,微温,无毒。权曰∶辛。恭曰∶微寒。

      【主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呼吸欲绝(《别录》)。主一切气,肺气烦闷,奔豚肾气(大【发明】宗曰∶白前能保定肺气,治嗽多用,以温药相佐使尤佳。时珍曰∶白前色白而味微辛甘,手太阴药也。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若虚而长哽气者,不可用也。

      张【附方】旧二,新一。

      久嗽唾血∶白前、桔梗、桑白皮三两(炒),甘草一两(炙)。水六升,煮一升,分三服。

      忌猪肉、菘菜。(《外台》)久咳上气体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常作水鸡声者,白前汤主之。白前二两,紫菀、半夏各三两,大戟七合。以水一斗,渍一宿,煮取三升,分作三服。禁食羊肉、饧糖大佳。(《深师方》)

      久患暇呷∶咳嗽,喉中作声,不得眠。取白前焙捣为末,每温酒服二钱。(《梅师方》)

      

    草犀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草犀内容:(《拾遗》)

      【释名】时珍曰∶其解毒之功如犀角,故曰草犀。

      【集解】藏器曰∶草犀生衢、婺、洪、饶间。苗高二、三尺,独茎,根如细辛。生水中者名水犀。

      曰∶《广州记》云∶生岭南及海中,独茎对叶而生,如灯台草,根若细辛。

      根【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解一切毒瓦斯,虎野狼虫虺所伤,溪毒野蛊恶刺等毒,并宜烧研服之,临死者亦得活(李)。天行疟瘴寒热,咳嗽痰壅,飞尸喉痹疮肿,小儿寒热丹毒,中恶注忤,痢血等病,煮汁服之。岭南及睦、婺间中毒者,以此及千金藤并解之(藏器)。

      

    钗子股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钗子股内容:(《海药》)

      【校正】并入《拾遗》金钗股。

      【释名】金钗股。时珍曰∶石斛名金钗花,此草状似之,故名。

      【集解】藏器曰∶金钗股生岭南及南海山谷,根如细辛,每茎三四十根。曰∶忠州、万州者亦佳,草茎功力相似。缘岭南多毒,家家贮之。时珍曰∶按《岭表录》云∶广中多蛊毒,彼人以草药金钗股治之,十救八、九,其状如石斛也。又忍冬藤解毒,亦号金钗股,与此同名云。

      根【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解毒痈疽神验,以水煎服(李)。解诸药毒,煮汁服。亦生研,更烈,必大吐下。如无毒,亦吐去热痰。疟瘴天行,蛊毒喉痹(藏器)。

      

    吉利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吉利草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按嵇含《南方草木状》云∶此草生交广,茎如金钗股,形类石斛,根类芍药。吴黄武中,江夏李俣徙合浦遇毒,其奴吉利偶得此草与服,遂解,而吉利即遁去。

      俣以此济人,不知其数也。又高凉郡产良耀草,枝叶如麻黄,花白似牛李,秋结子如小粟,煨食解毒,功亚于吉利草。始因梁耀得之,因以为名,转梁为良耳。

      根【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解蛊毒,极验(时珍)。

      

    朱砂根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朱砂根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朱砂根生深山中,今惟太和山人采之。苗高尺许,叶似冬青叶,背甚 赤,夏月长茂。根大如箸,赤色,此与百两金仿佛。

      \x根\x 【气味】苦,凉,无毒。

      【主治】咽喉肿痹,磨水或醋咽之,甚良(时珍)。

      

    辟虺雷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辟虺雷内容:(《唐本草》)

      【释名】辟蛇雷(《唐本》)。时珍曰∶此物辟蛇虺有威,故以雷名之。

      【集解】恭曰∶辟虺雷状如粗块苍术,节中有眼。时珍曰∶今川中峨嵋、鹤鸣诸山皆有 之。根状如苍术,大者若拳。彼人以充方物,苗状当俟访问。

      \x根\x 【气味】苦,大寒,无毒。

      【主治】解百毒,消痰,祛大热,疗头痛,辟瘟疫(《唐本》)。治咽喉痛,痹解蛇虺毒 (时

    锦地罗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锦地罗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锦地罗出广西庆远山岩间,镇安、归顺、柳州皆有之。根似萆 及栝 蒌根状。彼人颇重之,以充方物。

      \x根\x 【气味】微苦,平,无毒。

      【主治】山岚瘴毒疮毒,并中诸毒。以根研生酒服一钱匕,即解(时珍)。

      

    紫金牛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紫金牛内容:(宋《图经》)

      【集解】颂曰∶生福州。叶如茶叶,上绿下紫。结实圆,红色如丹朱。根微紫色,八月 采根,去心曝干,颇似巴戟。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时疾膈气,去风痰(苏颂)。解毒破血(时珍)。

      

    拳参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拳参内容:(宋《图经》)

      【集解】颂曰∶生淄州田野,叶如羊蹄,根似海虾,黑色,土人五月采之。

      【气味】缺。

      【主治】为末,淋渫肿气(苏颂)。

      

    铁线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铁线草内容:(宋《图经》)

      【集解】颂曰∶生饶州,三月采根阴干。时珍曰∶今俗呼 蓄为铁线草,盖同名耳。

      【气味】微苦,平,无毒。

      【主治】疗风消肿毒,有效(苏颂)。

      【附方】新一。男女诸风,产后风尤妙。铁线草根五钱,五加皮一两,防风二钱。为末。

      以乌骨鸡一斤重者,水内淹死,去毛肠,砍作肉松,入药剁匀,下麻油些少,炒黄色,随人 量入酒煮熟。先以排风藤煎浓汤,沐浴头身,乃饮酒食鸡,发出粘汗即愈。如不沐浴,必发 出风丹,乃愈。(滑伯仁《撄宁心要》)

      

    金丝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金丝草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金丝草出庆阳山谷,苗状当俟访问。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吐血咳血,衄血下血,血崩瘴气,解诸药毒,疗痈疽疔肿恶疮,凉血散热 (时珍)。

      【附方】新四。

      妇人血崩∶金丝草、海柏枝、砂仁、花椒、蚕退纸、旧锦灰,等分,为末,煮酒空心服。

      陈光述传。(《谈野翁方》)痈疽疔肿,一切恶疮。金丝草、忍冬藤、五叶藤、天荞麦等分。

      煎汤温洗。黑色者,加醋。又铁箍散∶用金丝草灰二两(醋拌晒干),贝母五两(去心),白 芷二两,为末,以凉水调贴疮上,香油亦可。或加龙骨少许。天蛇头毒落苏(即金丝草)、 金银花藤、五叶紫葛、天荞 麦,等分。切碎,用绝好醋浓煎,先熏后洗。(《救

    草之三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内容:\x芳草类五十六种\x

    当归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当归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干归(《本经》)、山蕲(《尔雅》)、白蕲(《尔雅》)、文无(《纲目》)。颂曰∶ 按 而粗大。许慎《说文》云∶生山中者,名薜,一名山蕲。然则当归,芹类也。在平地者名芹 ,生山中粗大者,名当归也。宗 曰∶今川蜀皆以畦种,尤肥好多脂,不以平地、山中为等 差也。时珍曰∶当归本非芹类,特以花叶似芹,故得芹名。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 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正与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之旨相 同。崔豹《古今注》云∶古人相赠以芍药,相招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芍药一名将离故也 。承曰∶当归治妊妇产后恶血上冲,仓猝取效。气血昏乱者,服之即定。能使气血各有所归 ,恐当归之名必因此出也。

      【集解】《别录》曰∶当归生陇西川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弘景曰∶今陇西四阳 黑水当归,多肉少枝气香,名马尾当归。西川北部当归,多根枝而细。历阳所出者,色白而 气味薄,不相似,呼为草当归,缺少时亦用之。恭曰∶今出当州、宕州、翼州、松州,以宕 州者最胜。有二种∶一种似大叶芎 者,名马尾当归,今人多用;一种似细叶芎 者,名蚕 头当归,即陶称历阳者,不堪用,茎叶并卑下于芎 。颂曰∶今川蜀、陕西诸郡及江宁府、 滁州皆有之,以蜀中者为胜。春生苗,绿叶有三瓣。七八月开花似莳萝,浅紫色。根黑黄色, 以肉浓而不枯者为胜。时珍曰∶今陕、蜀、秦州、汶州诸处人多栽莳为货。以秦归头圆尾多 色紫气香肥润者,名马尾归,最胜他处;头大尾粗色白坚枯者,为搀头归,止宜入发散药尔。

      韩言∶川产者力刚而善攻,秦产者力柔而善补,是矣。

      \x根\x 【修治】 曰∶凡用去芦头,以酒浸一宿入药。止血破血,头尾效各不同。若要破血, 即使头一节硬实处。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若一并用,服食无效,不如不使,惟单使妙也 。元素曰∶头,止血;尾,破血;身,和血;全用,即一破一止也。先以水洗净土。治上, 酒浸;治外,酒洗过,或火干、晒干入药。

      杲曰∶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

      时珍曰∶雷、张二氏所说头尾功效各异。凡物之根,身半以上,气脉上行,法乎天;身 半以下,气脉下行,法乎地。人身法象天地,则,治上当用头,治中当用身,治下当用尾, 通治则全用,乃一定之理也。当以张氏之说为优。凡晒干乘热纸封瓮收之,不蛀。

      【气味】甘,温,无毒。《别录》曰∶辛,大温。普曰∶神农、黄帝、桐君、扁鹊∶甘, 无毒;岐伯、雷公∶辛,无毒;李当之∶小温。杲曰∶甘、辛,温,无毒。气浓味薄,可升 可降,阳中微阴,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经血分。之才曰∶恶 茹、湿面,畏菖蒲、海藻、 牡蒙、生姜,制雄黄。

      【主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汁饮之 (《本经》)。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 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 肉(《别录》)。止呕逆,虚劳寒热,下痢腹痛齿痛,女人沥血腰痛,崩中,补诸不足(甄权)。

      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症癖,肠胃冷(大明)。治头痛,心腹 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时珍)。主痿癖嗜卧,足下热而痛。

      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

      【发明】权曰∶患人虚冷者,加而用之。承曰∶世俗多谓惟能治血,而《金匮》、《外台》 、《千金》诸方皆为大补不足、决取立效之药。古方用治妇人产后恶血上冲,取效无急于此 。凡气血昏乱者,服之即定。可以补虚,备产后要药也。宗 曰∶《药性论》补女子诸不足 一说,尽当归之用矣。成无己曰∶脉者血之府,诸血皆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故 张仲景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用当归之苦温以助心血。元素曰∶其用有三∶一,心经 本药;二,和血;三,治诸病夜甚。凡血受病,必须用之。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之甘温能 和血,辛温能散内寒,苦温能助心散寒,使气血各有所归。

      好古曰∶入手少阴,以其心生血也。入足太阴,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 也。头,能破血;身,能养血,尾能行血。全用,同人参、黄 ,则补气而生血;同牵牛、 大 治头痛,诸痛皆属木,故以血药主之。

      机曰∶治头痛,酒煮服清,取其浮而上也。治心痛,酒调末服,取其浊而半沉半浮也。

      治小便出血,用酒煎服,取其沉入下极也。自有高低之分如此。王海藏言当归血药,如何治 胸中咳逆上气?按∶当归其味辛散,乃血中气药也。况咳逆上气,有阴虚阳无所附者,故用 血药补阴,则血和而气降矣。

      韩 曰∶当归主血分之病。川产力刚可攻,秦产力柔宜补。凡用,本病宜酒制,有痰以 姜制,导血归源之理。血虚以人参、石脂为佐,血热以生地黄、条芩为佐,不绝生化之源。

      血积配以大黄。要之,血药不容舍当归。故古方四物汤以为君,芍药为臣,地黄为佐,芎 为使也。

      【附方】旧八,新一十九。血虚发热∶当归补血汤∶治肌热燥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 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力,此血虚之候也。得于饥困劳役,证象白虎,但脉不 长实为异耳。若误服白虎汤即死,宜此主之。当归身(酒洗)二钱,绵黄 (蜜炙)一两。

      作一服。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温服,日再服。(东垣《兰室秘藏》)失血眩运∶凡伤胎去血, 产后去血,崩中去血,金疮去血,拔牙去血,一切去血过多,心烦眩运,闷绝不省人事。当 归二两,芎 一两。每用五钱,水七分,酒三分,煎七分,热服,日再。(《妇人良方》)

      衄血不止∶当归(焙)研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圣济录》)

      小便出血∶当归四两(锉),酒三升,煮取一升,顿服。(《肘后》)

      头痛欲裂∶当归二两,酒一升,煎取六合,饮之,日再服。(《外台秘要》方)

      内虚目暗∶补气养血。用当归(生晒)六两,附子(火炮)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温酒下,名六一丸。(《圣济总录》)心下痛刺∶当归为末,酒服方寸匕。(《必 效方》)手臂疼痛∶当归三两(切),酒浸三日,温饮之。饮尽,别以三两再浸,以瘥为度。

      (《事林广记》)温疟不止∶当归一两。水煎饮,日一服。(《圣济总录》)久痢不止∶当归二 两, ( 妇人百病,诸虚不足者。当归四两,地黄二两,为末,蜜丸梧子大。每食前,米饮下十五丸 。(《太医支法存方》)月经逆行,从口鼻出。先以京墨磨汁服,止之。次用当归尾、红花各 三钱。水一钟半,煎八分,温服,其经即通。(《简便方》)室女经闭∶当归尾、没药各一钱。

      为末,红花浸酒,面北饮之,一日一服。(《普济方》)妇人血气,脐下气胀,月经不利,血 气上攻欲呕,不得睡。当归四钱,干漆(烧存性)二钱,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 温酒下。(《永类方》)堕胎下血不止。当归(焙)一两,葱白一握。每服五钱,酒一盏半, 煎八分,温服。(《圣济总录》)妊娠胎动,神妙。佛手散∶治妇人妊娠伤动,或子死腹中, 血下疼痛,口噤欲死。服此探之,不损则痛止,已损便立下,此乃徐王神验方也。当归二两, 芎一两。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令泣泣欲干,投酒一盏,再煎一沸,温服,或灌 之。如人行五里,再服。不过三、五服,便效。(张文仲《备急方》)产难胎死,横生倒生。

      用当归三两,芎 一两。为末,先以大黑豆炒焦,入流水一盏,童便一盏,煎至一盏,分为 二服。未效再服。(《妇人良方》)倒产子死不出。当归末,酒服方寸匕。(《子母秘录》)产 后血胀,腹痛引胁。当归二钱,干姜(炮)五分。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八分,入盐、 酢少许,热服。(《妇人良方》)产后腹痛如绞。当归末五钱,白蜜一合,水一盏,煎一盏, 分为二服。未效再服。(《妇人良方》)产后自汗∶壮热,气短,腰脚痛不可转。当归三钱, 黄、白芍药(酒炒)各二钱,生姜五片。水一盏半,煎七分,温服。(《和剂局方》)产后 中风∶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手足螈 。当归、荆芥穗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酒 少许,童尿少许,煎七分,灌之,下咽即有生意,神效。(《圣惠方》)小儿胎寒好啼,昼夜 不止,因此成痫。当归末一小豆大,以乳汁灌之,日夜三四度。(《肘后方》)小儿脐湿不早 治,成脐风。或肿赤,或出水。用当归末敷之。一方,入麝香少许。一方,用胡粉等分。试 之最验。若愈后因尿入复作,再敷即愈。(《圣惠方》)汤火伤疮, 赤溃烂,用此生肌,拔 热止痛。当归、黄蜡各一两,麻油四两。以油煎当归焦黄,去滓,纳蜡搅成膏,出火毒,摊 贴之。(《和剂局方》)

      白黄色枯∶舌缩、恍惚若语乱者死。当归、白术二两,水煎,入生 汁、蜜和服。(《三 十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芎内容:(音穷穹。《本经》上品)

      【释名】胡 (《别录》)、川芎(《纲目》)、香果(《别录》)、山鞠穷(《纲目》)。

      时珍曰∶芎本作营,名义未详。或云∶人头穹窿穷高,天之象也。此药上行,专治头脑 诸疾,故有芎 之名。以胡戎者为佳,故曰胡芎。古人因其根节状如马衔,谓之马衔芎 。

      后世因其状如雀脑,谓之雀脑芎。其出关中者,呼为京芎,亦曰西芎;出蜀中者,为川芎; 出天台者,为台芎;出江南者,为抚芎,皆因地而名也。《左传》∶楚人谓萧人曰∶有麦曲乎?

      有山鞠穷乎?河鱼腹疾柰何?二物皆御湿,故以谕之。丹溪朱氏治六郁越鞠丸中用越桃、鞠 穷,故以命名。《金光明经》谓之 莫迦。

      【集解】《别录》曰∶芎 叶名蘼芜,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岭。三月、四月,采根,曝 干。

      普曰∶芎 ,或生胡无桃山阴,或泰山。叶细香,青黑纹,赤如 本,冬夏丛生,五月 花赤,七月实黑,附端两叶。三月采根,有节如马衔。弘景曰∶武功、斜谷西岭,俱近长安。

      今出历阳,处处亦有,人家多种之。叶似蛇床而香,节大茎细,状如马衔,谓之马衔芎 。

      蜀中亦有而细。恭曰∶今出秦州,其历阳出者不复用。其人间种者,形块大,重实多脂。山 中采者,瘦细。味苦、辛。以九月、十月采之为佳,若三月、四月虚恶非时也。颂曰∶关陕、 川蜀、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四五月生叶,似水芹、胡荽、蛇床辈,作丛而茎 细。其叶倍香,江东、蜀人采叶作饮。七八月开碎白花,如蛇床子花。根坚瘦,黄黑色。关 中出者形块重实,作雀脑状者为雀脑芎,最有力。

      时珍曰∶蜀地少寒,人多栽莳,深秋茎叶亦不萎也。清明后宿根生苗,分其枝横埋之, 则节节生根。八月根下始结芎 ,乃可掘取,蒸曝货之。《救荒本草》云∶叶似芹而微细窄, 有丫叉,又似白芷,叶亦细,又似胡荽叶而微壮,一种似蛇床叶而亦粗。嫩叶可炸食。

      宗 曰∶凡用,以川中大块,里色白,不油,嚼之微辛甘者佳。他种不入药,止可为末, 煎汤沐浴而已。

      \x根\x 【气味】辛,温,无毒。普曰∶神农、黄帝、岐伯、雷公∶辛,无毒。扁鹊∶ 酸,无毒;李当之∶生温,熟寒。

      元素曰∶性温,味辛苦,气浓味薄,浮而升,阳也。少阳本经引经药,入手、足厥阴气 分。

      之才曰∶白芷为之使,畏黄连,伏雌黄。得细辛,疗金疮止痛;得牡蛎,疗头风吐 逆。

      【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本经》)。除脑中冷动, 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猝急肿痛,胁风痛, 温中内寒(《别录》)。腰脚软弱,半身不遂,胞衣不下(甄权)。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 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吐血鼻血溺血,脑痈发背,瘰 瘿赘,痔 疮疥,长肉排脓,消瘀血(大明)。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好古)。

      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时珍)。蜜和大丸,夜服,治风痰殊效(苏颂)。齿根出血,含之 多瘥(弘景)。

      【发明】宗 曰∶今人用此最多,头面风不可缺也,然须以他药佐之。

      元素曰∶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故清神及四物汤皆用之。能散肝经之风,治少阳厥 阴经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也。其用有四∶为少阳引经,一也;诸经头痛,二也;助清阳 之气,三也;去湿气在头,四也。

      杲曰∶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 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是也。

      震亨曰∶郁在中焦,须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气升则郁自降。故抚芎总解诸郁,直达三 焦,为通阴阳气血之使。

      时珍曰∶芎 ,血中气药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 宜之。《左传》言∶麦曲鞠穷御湿,治河鱼腹疾。予治湿泻每加二味,其应如响也。血痢已 通而痛不止者,乃阴亏气郁,药中加芎为佐,气行血调,其病立止。此皆医学妙旨,圆机之 士,始可语之。

      宗 曰∶沈括《笔谈》云∶一族子旧服芎 ,医郑叔熊见之云∶芎 不可久服,多令人 暴死。后族子果无疾而卒。又朝士张子通之妻,病脑风,服芎 甚久,一旦暴亡。皆目见者。

      此皆单服既久,则走散真气。若使他药佐使,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则焉能至此哉?

      虞搏曰∶骨蒸多汗,及气弱之人,不可久服。其性辛散,令真气走泄,而阴愈虚也。

      时珍曰∶五味入胃,各归其本脏。久服则增气偏胜,必有偏绝,故有暴夭之患。若药具 五味,备四气,君臣佐使配合得宜,岂有此害哉?如芎 ,肝经药也。若单服既久,则辛喜 归肺,肺气偏胜,金来贼木,肝必受邪,久则偏绝,岂不夭亡?故医者贵在格物也。

      【附方】旧七,新一十三。

      生犀丸∶宋真宗赐高相国,去痰清目,进饮食。生犀丸∶用川芎十两,紧小者,粟米泔 浸二日换,切片子,晒干为末,分作两料。每料入麝、脑各一分,生犀半两,重汤煮,蜜和 丸小弹子大。茶、酒嚼下一丸。痰,加朱砂半两;膈壅,加牛黄一分,水飞铁粉一分。头目 昏眩,加细辛一分。口眼 斜,加炮天南星一分。(《御药院方》)

      气虚头痛∶真川芎 为末,腊茶调服二钱,甚捷。曾有妇人产后头痛,一服即愈。(《集 简方》)气厥头痛∶妇人气盛头痛,及产后头痛。川芎 、天台乌药等分,为末。每服二钱, 葱茶调下。《御药院方》∶加白术,水煎服。

      风热头痛∶川芎一钱,茶叶二钱,水一钟,煎五分,食前热服。(《简便方》)

      头风化痰∶川芎洗切,晒干为末,炼蜜丸如小弹子大。不拘时嚼一丸,茶清下。(《经 验后方》)

      偏头风痛∶京芎细锉,浸酒日饮之。(《斗门方》)

      风热上冲∶头目运眩,或胸中不利。川芎、槐子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用茶清调下。

      胸中不利,以水煎服。(张洁古《保命集》)首风旋运及偏正头疼,多汗恶风,胸膈痰饮。川 芎一斤,天麻四两,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嚼一丸,茶清下。(刘河间《宣明方》)

      失血眩晕∶方见当归下。一切心痛∶大芎一个,为末,烧酒服之。一个住一年,两个住 二年。(《孙氏集效方》)经闭验胎∶经水三个月不行。验胎法∶川芎生为末,空心煎艾汤服 一匙。腹内微动者是有胎不动者非也。(《灵苑方》)

      损动胎气∶因跌扑举重,损胎不安,或子死腹中者。芎 为末,酒服方寸匕,须臾一二 服。立出。(《续十全方》)崩中下血,昼夜不止。《千金方》∶用芎 一两,清酒一大盏,煎 取五分,徐徐进之。《圣惠》∶加生地黄汁二合,同煎。酒癖胁胀,时复呕吐,腹有水声。川 芎、三棱(炮)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葱白汤下。(《圣济总录》)小儿脑热好闭目, 或太阳痛,或目赤肿。川芎 、薄荷、朴硝各二钱,为末,以少许吹鼻中。(《全幼心鉴》)

      齿败口臭∶水煎芎 ,含之。(《广济方》)

      牙齿疼痛∶大川芎 一个,入旧糟内藏一月,取焙,入细辛同研末,揩牙。(《本事方》)

      诸疮肿痛∶抚芎 研,入轻粉,麻油调涂。(《普济方》)

      产后乳悬∶妇人产后,两乳忽长,细小如肠,垂过小肚,痛不可忍,危亡须臾,名曰乳 悬。将芎 、当归各一斤。以半斤锉散,于瓦石器内,用水浓煎,不拘多少频服;仍以一斤 半锉块,于病患桌下烧烟,令将口鼻吸烟。用尽未愈,再作一料。仍以蓖麻子一粒,贴其顶 心。(夏子益《奇疾方》)

      

    蘼芜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蘼芜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薇芜(《本经》)、蕲 、 颂曰∶蕲 ,古芹芷字也。时珍曰∶蘼芜,一作 芜,其茎叶靡弱而繁芜,故以名之。

      当归名蕲,白芷名蓠。其叶似当归,其香似白芷,故有蕲 、江蓠之名。王逸云∶蓠草生江 中,故曰江蓠,是也。余见 【集解】《别录》曰∶芎 叶名蘼芜。又曰∶蘼芜,一名江蓠,芎 苗也。生雍州川泽 及冤句,四月、五月采叶曝干。

      弘景曰∶今出历阳,处处人家多种之。叶似蛇床而香,骚人借以为譬,方药稀用。

      恭曰∶此有二种∶一种似芹叶,一种似蛇床。香气相似,用亦不殊。

      时珍曰∶《别录》言∶蘼芜一名江蓠,芎 苗也。而司马相如《子虚赋》称∶芎 菖 蒲,江蓠蘼芜。《上林赋》云∶被以江蓠,揉以蘼芜。似非一物,何耶?盖嫩苗未结根时, 则为蘼芜;既结根后,乃为芎 。大叶似芹者为江蓠,细叶似蛇床者为蘼芜。如此分别,自 明白矣。《淮南子》云∶乱人者,若芎 之与 本,蛇床之与蘼芜。亦指细叶者言也。《广志》 云∶蘼芜香草,可藏衣中。《管子》云∶五沃之土生蘼芜。郭璞赞云∶蘼芜香草,乱之蛇床。

      不损其真,自烈以芳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咳逆,定惊气,辟邪恶,除蛊毒鬼疰,去三虫。久服通神(《本经》)。

      主身中老风,头中久风、风眩(《别录》)。作饮,止泄泻(苏颂)。

      \x花\x 【主治】入面脂用(时珍)。

      

    蛇床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蛇床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蛇粟(《本经》)、蛇米(《本经》)、 (《别录》,又名思益、绳毒、枣棘)。

      时珍曰∶蛇虺喜卧于下食其子,故有蛇床、蛇粟诸名。其叶似蘼芜,故曰墙蘼。《尔雅》 云∶盱,虺床也。

      【集解】《别录》曰∶蛇床,生临淄川谷及田野。五月采实阴干。

      弘景曰∶田野墟落甚多,花叶正似蘼芜。

      保升曰∶叶似小叶芎 ,花白,子如黍粒,黄白色。生下湿地,所在皆有,以扬州、襄 州者为良。

      颂曰∶三月生苗,高三二尺,叶青碎,作丛似蒿枝。每枝上有花头百余,结同一窠,似 马芹类。四五月乃开白色,又似伞状。子黄褐色,如黍米,至轻虚。

      时珍曰∶其花如碎米攒簇。其子两片合成,似莳罗子而细,亦有细棱。凡花实似蛇床者 ,当归、芎 、水芹、 本、胡萝卜是也。

      \x子\x 【修治】 曰∶凡使,须用浓蓝汁并百部草根自然汁,同浸一伏时,漉出晒干。却用生 地黄汁相拌蒸之,从巳至亥,取出晒干用。

      大明曰∶凡服食,即 去皮壳,取仁微炒杀毒,即不辣也。作汤洗浴,则生用之。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辛、甘,无毒。权曰∶有小 毒。之才曰∶恶牡丹、贝母、巴豆。伏硫黄。

      【主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久服轻身(《本 经》)。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久服好颜色,令人有子(《别录》)。治男子 女人虚湿痹,毒风 痛,去男子腰痛,浴男子阴,去风冷,大益阳事(甄权)。暖丈夫阳气, 助女人阴气,治腰胯酸疼,四肢顽痹,缩小便,去阴汗湿癣齿痛,赤白带下,小儿惊痫,扑 损瘀血,煎汤浴大风身痒(大明)。

      【发明】 曰∶此药令人阳气盛数,号曰鬼考也。

      时珍曰∶蛇床乃右肾命门、少阳三焦气分之药,神农列之上品,不独辅助男子,而又有 益妇人。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贱目贵耳乎?

      【附方】旧四,新十二。

      阳事不起∶蛇床子、五味子、菟丝子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 日三服。(《千金方》)赤白带下,月水不来。用蛇床子、枯白矾等分,为末,醋面糊丸弹子 大,胭脂为衣,绵裹纳入阴户。如热极,再换,日一次。(《儒门事亲》方)子宫寒冷,温阴 中坐药。蛇床子散∶取蛇床子仁为末,入粉少许,和匀如枣大,绵裹纳之,自然温也。(《金 匮玉函方》)

      妇人阴痒∶蛇床子一两,白矾二钱。煎汤频洗。(《集简方》)

      产后阴脱∶绢盛蛇床子,蒸热熨之。又法∶蛇床子五两,乌梅十四个。煎水,日洗五六 次 妇人阴痛∶方同上。

      大肠脱肛∶蛇床子、甘草各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白汤下,日三服。并以蛇床末敷之。

      (《经验方》)

      小儿癣疮∶蛇床子杵末,和猪脂涂之。(《千金方》)小儿甜疮,头面耳边连引,流水极 痒,久久不愈者。蛇床子一两,轻粉三钱。为细末,油调搽之。(《普济方》)

      耳内湿疮∶蛇床子、黄连各一钱,轻粉一字。为末吹之。(《全幼心鉴》)

      风虫牙痛∶《千金》∶用蛇床子、烛烬。同研,涂之。《集简方》∶用蛇床子煎汤,乘热漱 数次,立止。冬月喉痹肿痛,不可下药者。蛇床子烧烟于瓶中,口含瓶嘴吸烟,其痰自出。

      (《圣惠方》)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本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 茇(《纲目》)、鬼卿(《本经》)、 恭曰∶根上苗下似禾 ,故名 本。本,根也。

      时珍曰∶古人香料用之,呼为 本香。《山海经》名 茇。

      【集解】《别录》曰∶ 本,生崇山山谷。正月、二月采根曝干,三十日成。

      弘景曰∶俗中皆用芎 根须,其形气乃相类。而《桐君药录》说芎 苗似 本,论说花 实皆不同,所生处又异。今东山别有 本,形气甚相似,惟长大耳。

      恭曰∶ 本茎叶根味与芎 小别。今出宕州者佳。

      颂曰∶今西川、河东州郡及兖州、杭州皆有之。叶似白芷香,又似芎 ,但芎 似水芹 而大, 本叶细尔。五月有白花,七、八月结子。根紫色。

      时珍曰∶江南深山中皆有之。根似芎 而轻虚,味麻,不堪作饮也。

      \x根\x 【气味】辛,温,无毒。《别录》曰∶微寒。权曰∶微温。

      元素曰∶气温,味苦、大辛,无毒。气浓味薄,升也,阳也。足太阳本经药。

      之才曰∶恶 茹,畏青葙子。

      【主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本经》)。

      辟雾露润泽,疗风邪 曳金疮,可作沐药面脂(《别录》)。治一百六十种恶风鬼疰,流入腰 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头风 (甄权)。治皮肤疵 ,酒 粉刺,痫疾(大明)。治太 阳头痛巅顶痛,大寒犯脑,痛连齿颊(元素)。头面身体皮肤风湿(李杲)。督脉为病,脊强 而厥(好古)。治痈疽,排脓内塞(时珍)。

      【发明】元素曰∶ 本乃太阳经风药,其气雄壮,寒气郁于本经,头痛必用之药。巅 顶痛非此不能除。与木香同用,治雾露之清邪中于上焦;与白芷同作面脂。既治风,又治湿, 亦各从其类也。时珍曰∶《邵氏闻见录》云∶夏英公病泄,太医以虚治不效。霍翁曰∶风客 于胃也。饮以 本汤而止。盖 本能去风湿故耳。

      【附方】新三。

      大实心痛∶以用利药,用此彻其毒。 本半两,苍术一两。作二服。水二钟,煎一钟, 温服。(《活法机要》)

      干洗头屑∶ 本、白芷等分。为末,夜擦旦梳,垢自去也。(《便民图纂》)

      小儿疥癣∶ 本煎汤浴之,并以浣衣。(《保幼大全》)

      \x实\x 【主治】风邪流入四肢(《别录》)。

      【附录】徐黄 《别录》有名未用曰∶味辛,平,无毒。主心腹积瘕。茎,主恶疮,生 泽中,大茎细叶,香如 本。

      

    蜘蛛香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蜘蛛香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蜘蛛香,出蜀西茂州松潘山中,草根也。黑色有粗须,状如蜘蛛 及本、芎 ,气味芳香,彼人亦重之。或云猫喜食之。

      \x根\x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辟瘟疫,中恶邪精,鬼气尸疰(时珍)。

      

    白芷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白芷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白 (音止,又昌海切)、 (许骄切)、莞(音官),叶名 麻(音力)、药 时珍曰∶徐锴云∶初生根干为芷,则白芷之义取乎此也。王安石《字说》云∶ 香可以 养鼻,又可养体,故 字从臣。臣音怡,养也。许慎《说文》云∶晋谓之 ,齐谓之 ,楚 谓之蓠,又谓之药。生于下泽,芬芳与兰同德,故骚人以兰 为咏,而本草有芬香、泽芬之 名,古人谓之香白芷云 【集解】《别录》曰∶白芷生河东川谷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处处有之,东间甚多。叶可合香。

      颂曰∶所在有之,吴地尤多。根长尺余,粗细不等,白色。枝干去地五寸以上。春生叶, 相对婆娑,紫色,阔三指许。花白微黄。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以黄泽者为佳。

      曰∶凡采勿用四条一处生者,名丧公藤。又勿用马兰根。

      \x根\x 【修治】 曰∶采得刮去土皮,细锉,以黄精片等分,同蒸一伏时,晒干去黄精用。

      时珍曰∶今人采根洗刮寸截,以锻石拌匀,晒收,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入药微焙。

      【气味】辛,温,无毒。

      元素曰∶气温,味苦、大辛。气味俱轻,阳也。手阳明引经本药,同升麻则通行手、足 阳明经,亦入手太阴经。

      之才曰∶当归为之使,恶旋复花,制雄黄、硫黄。

      【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 面脂(《本经》)。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可作膏药(《别录》)。治 目赤弩肉,去面 疵瘢,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 ,肠风痔 ,疮痍疥 癣,止痛排脓(大明)。能蚀脓,止心腹血刺痛,女人沥血腰痛,血崩(甄权)。解利手阳明 头痛,中风寒热,及肺经风热,头面皮肤风痹燥痒(元素)。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 大肠风秘,小便去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时珍)。

      【发明】杲曰∶白芷疗风通用,其气芳香,能通九窍,表汗不可缺也。

      刘完素曰∶治正阳明头痛,热厥头痛,加而用之。

      好古曰∶同辛夷、细辛用治鼻病,入内托散用长肌肉,则入阳明可知矣。

      时珍曰∶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阳明庚金;性温气浓,行足阳明戊土;芳香上达,入 手太阴肺经。肺者,庚之弟,戊之子也。故所主之病不离三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 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为阳明主 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按王 《百一选方》云∶王定国病风头痛,至都 梁求名医杨介治之,连进三丸,即时病失。恳求其方,则用香白芷一味,洗晒为末,炼蜜丸 弹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荆芥汤化下。遂命名都梁丸。其药治头风眩运,女人胎前产后, 伤风头痛,血风头痛,皆效。戴原礼《要诀》亦云∶头痛挟热,项生磊块者,服之甚宜。又 《仙神隐书》言∶种白芷能辟蛇,则《夷坚志》所载治腹蛇伤之方,亦制以所畏也,而本 草不曾言及。

      宗 曰∶《药性论》言白芷能蚀脓。今人用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 遂致脐腹冷痛,皆由败脓血所致,须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白芍药、白枯 矾各半两。为末,以蜡化丸梧子大。每空心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脓尽,乃以他 药补之。

      【附方】旧一,新三十四。

      一切伤寒∶神白散,又名圣僧散∶治时行一切伤寒,不问阴阳轻重、老少男女孕妇,皆 可服之。用白芷一两,生甘草半两,姜三片,葱白三寸,枣一枚,豉五十粒。水二碗,煎服 取汗。不汗再服。病至十余日未得汗者,皆可服之。此药可卜人之好恶也。如煎得黑色,或 误打翻,即难愈;如煎得黄色,无不愈者。煎时要至诚,忌妇人鸡犬见。(《卫生家宝方》)

      一切风邪∶方同上。

      风寒流涕∶香白芷一两,荆芥穗一钱。为末,蜡茶点服二钱。(《百一选方》)小儿流涕, 是风寒也。白芷末、葱白。捣丸小豆大。每茶下二十丸。仍以白芷末,姜汁调,涂太阳穴, 乃食热葱粥取汗。(《圣惠方》)

      小儿身热∶白芷煮汤浴之。取汗避风。(《子母秘录》)头面诸风∶香白芷切,以萝卜汁 浸透,晒干为末。每服二钱,白汤下。或以搐鼻。(《直指方》)偏正头风,百药不治,一服 便可,天下第一方也。香白芷(炒)二两五钱,川芎(炒)、甘草(炒)、川乌头(半生半熟)

      各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细茶、薄荷汤调下。(《谈野翁试效方》)

      头风眩运∶都梁丸,见发明下。

      眉棱骨痛∶属风热与痰。白芷、片芩(酒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丹 溪纂要》)

      风热牙痛∶香白芷一钱,朱砂五分。为末,蜜丸芡子大。频用擦牙。此乃濠州一村妇以 医人者,庐州郭医云∶绝胜他药也。或以白芷、吴茱萸等分。浸水漱涎。(《医林集要》)

      一切眼疾∶白芷、雄黄为末,炼蜜丸龙眼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食后茶下,日二服。

      名还睛丸。(《普济方》)

      口齿气臭∶《百一选方》∶用香白芷七钱。为末。食后井水服一钱。《济生方》∶用白芷、 川芎等分。为末,蜜丸芡子大,日噙之。

      盗汗不止∶太平白芷一两,辰砂半两。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屡验。(《朱氏集验 方》)血风反胃∶香白芷一两(切片,瓦炒黄)。为末。用猪血七片,沸汤泡七次,蘸末食之, 日一次。(《妇人良方》)

      香港脚肿痛∶白芷、芥子等分,为末。姜汁和,涂之效。(《医方摘要》)

      妇人白带∶白芷四两,以锻石半斤,淹三宿,去灰切片,炒研末。酒服二钱,日二服。

      (《医学集成》)

      妇人难产∶白芷五钱,水煎服之。(唐瑶《经验》)胎前产后 乌金散∶治胎前产后虚损, 月经不调,崩漏及横生逆产。用白芷、百草霜等分。为末。以沸汤入童子小便同醋调服二钱。

      丹溪加滑石,以芎归汤调之。(《普济方》)

      大便风秘∶香白芷。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入蜜少许,连进二服。(《十便良方》)

      小便气淋,结涩不通。白芷(醋浸焙干)二两,为末。煎木通、甘草,酒调下一钱,连进二 服。

      (《普济方》)

      鼻衄不止∶就以所出血调白芷末,涂山根,立止。(《简便方》)

      小便出血∶白芷、当归等分,为末,米饮每服二钱。(《经验方》)

      肠风下血∶香白芷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神效。(余居士《选奇方》)

      痔漏出血∶方同上,并煎汤熏洗。(《直指方》)

      痔疮肿痛∶先以皂角烟熏之,后以鹅胆汁调白芷末涂之,即消。(《医方摘要》)

      肿毒热痛∶醋调白芷末敷之。(《卫生易简方》)乳痈初起白芷、贝母各二钱。为末,温 酒服之。(《秘传外科方》)

      疔疮初起∶白芷一钱,生姜一两。擂酒一盏,温服取汗,即散。此陈指挥方也。(《袖 珍方》)

      痈疽赤肿∶白芷、大黄等分。为末,米饮服二钱。(《经验方》)小儿丹瘤,游走入腹必 死。初发,急以截风散截之。白芷、寒水石为末,生葱汁调涂。(《全幼心鉴》)

      刀箭伤疮∶香白芷嚼烂涂之。(《集简方》)

      解砒石毒∶白芷末,井水服二钱。(《事林广记》)

      诸骨哽咽∶白芷、半夏等分。为末。水服一钱,即呕出。(《普济方》)

      毒蛇伤螫∶临川有人被蝮伤,即昏死,一臂如股,少顷遍身皮胀,黄黑色。一道人以新 汲水调香白芷末一斤,灌之。觉脐中 然,黄水自口出,腥秽逆人,良久消缩如故云。以 麦门冬汤调尤妙,仍以末搽之。又经山寺僧为蛇伤,一脚溃烂,百药不愈。一游僧以新水数 洗净腐败,见白筋、挹干,以白芷末,入胆矾、麝香少许掺之,恶水涌出。日日如此,一月 平复。(洪迈《夷坚志》)

      \x叶\x 【主治】作浴汤,去尸虫(《别录》)。浴丹毒瘾疹风瘙(时珍)。

      【附方】新一。

      小儿身热∶白芷苗、苦参等分。煎浆水,入盐少许洗之。(《卫生总微论》)

      

    芍药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芍药内容:(芍音杓,又音勺。《本经》中品)

      【释名】将离(《纲目》)、犁食(《别录》)、白术(《别录》)、余容(《别录》)、 铤(《别录》),白者名金芍药(《图经》), 时珍曰∶芍药,犹 约也。 约,美好貌。此草花容 约, 雅翼言》∶制食之毒,莫良于芍,故得药名,亦通。郑风诗云∶伊芳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韩诗外传》云∶芍药,离草也。董子云∶芍药一名将离,故将别赠之。俗呼其花之 千叶者,为小牡丹;赤者为木芍药,与牡丹同名也。

      【集解】《别录》曰∶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尺许。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

      志曰∶此有赤白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二色。

      颂曰∶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 二尺。夏初开花,有红白紫数种,结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崔豹《古今注》云∶芍药 有二种∶有草芍药、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矣。《安期生服炼法》∶芍药 有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

      承曰∶《本经》芍药生丘陵。今世多用人家种植者,乃欲其花叶肥大,必加粪壤。每岁 八、九月取根分削,因利以为药。今淮南真阳尤多,根虽肥大而香味不佳,入药少效。

      时珍曰∶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亦多取扬州者。十月生芽, 至春乃长,三月开花。其品凡三十余种,有千叶、单叶、楼子之异。入药宜单叶之根,气味 全浓。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

      \x根\x 【修治】 曰∶凡采得,竹刀刮去皮并头土,锉细,以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

      时珍曰∶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人血药以醋炒耳。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酸,微寒,有小毒。普曰∶神农∶苦;桐君∶甘, 无毒;岐伯∶咸;雷公∶酸。李当之∶小寒。

      元素曰∶性寒,味酸,气浓味薄,升而微降,阳中阴也。

      杲曰∶白芍药酸,平,有小毒,可升可降,阴也。

      好古曰∶味酸而苦,气薄味浓,阴也,降也,为手足太阴行经药,入肝脾血分。

      之才曰∶须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禹锡曰∶别本须丸作雷丸。时珍∶同白术补脾,同芎 泻肝,同人参补气,同当归补血, 以酒炒补阴,同甘草止腹痛,同黄连 【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经》)。通 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 痛(《别录》)。治脏腑壅气,强五脏,补肾气,治时疾骨热,妇人血闭不通,能蚀脓(甄权)。

      女人一切病,胎前产后诸疾,治风补劳,退热除烦 ,发背疮疥(大明)。泻肝,安脾肺,收胃气,止泻利,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敛逆 气(元素)。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 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止下痢腹痛后重(时 珍)。

      【发明】志曰∶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

      大明曰∶赤者补气,白者补血。

      弘景曰∶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不减当归。白者道家亦服食之,及煮石用。

      成无己曰∶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故酸甘相合,用补阴血。

      收逆气而除肺燥。又云∶芍药之酸,敛津液而益营血,收阴气而泄邪热。

      元素曰∶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与姜同用,温经散湿通塞, 利腹中痛,胃气不通。白芍入脾经补中焦,乃下利必用之药。盖泻利皆太阴病,故不可缺此。

      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痛,夏月少加黄芩,恶寒加桂,此仲景神方也。其用凡六∶安脾经, 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痢,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

      宗 曰∶芍药须用单叶红花者为佳,然血虚寒人禁之。古人云∶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 可忽。

      震亨曰∶芍药泻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脉凝涩,亦必酒炒用。

      然止能治血虚腹痛,余并不治。为其酸寒收敛,无温散之功也。下痢腹痛必炒用,后重者不 炒。产后不可用者,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必不得已,亦酒炒用之。

      时珍曰∶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日华子》言∶赤 补气,白治血,欠审矣。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故禁之。酸寒之药多矣,何独避芍药耶?

      以此 杲曰∶或言古人以酸涩为收,《本经》何以言利小便?曰∶芍药能益阴滋湿而停津液, 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曰∶又言缓中何也?曰∶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故四物汤 用芍药。大抵酸涩者为收敛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经收敛之体,又能治血海而入于九地之 下,后至厥阴经。白者色在西方,故补;赤者色在南方,故泻。

      【附方】旧六,新一十。

      服食法∶颂曰∶安期生服炼芍药法云∶芍药有二种∶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其木 芍药,色紫瘦多脉。若取审看,勿令差错。凡采得,净洗去皮,以东流水煮百沸,阴干。停 三日,又于木甑内蒸之,上覆以净黄土,一日夜熟,出阴干,捣末。以麦饮或酒服三钱匕, 日三。服满三百日,可以登岭绝谷不饥。(《图经本草》)

      腹中虚痛∶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 寒,再加桂一钱。水二盏,煎一半,温服。(《洁古用药法象》)风毒骨痛在髓中。芍药二分, 虎骨一两(炙),为末,夹绢袋盛,酒三升,渍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经验后方》)

      香港脚肿痛∶白芍药六两,甘草一两。为末,白汤点服。(《事林广记》)

      消渴引饮∶白芍药、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水煎服,日三服。鄂渚辛 之患此九 年,服药止而复作。苏朴授此方,服之七日顿愈。古人处方,殆不可晓,不可以平易而忽之 也。(陈日华《经验方》)

      小便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空 心服。(《博济方》)

      衄血不止∶赤芍药为末,水服二钱匕。(《事林广记》)

      衄血咯血∶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为末。新水服一钱匕,血止为限。(《古今录 验》)

      煎六合,入酒五合,再煎七合,空心分为两服。亦可为末,酒服二钱。(《圣惠方》)

      经水不止∶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之。(《熊氏补遗》)

      血崩带下∶赤芍药、香附子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盐一捻,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日二服。十服见效,名如神散。(《良方》)赤白带下,年深月久不瘥者。取白芍药三两,并 干姜半两。锉熬令黄,捣末。空心水饮服二钱匕,日再服。《广济方》∶只用芍药炒黑,研末, 酒服之。(《贞元广利方》)

      金疮血出∶白芍药一两。熬黄为末。酒或米饮服二钱,渐加之。仍以末敷疮上即止,良 验。(《广利方》)

      痘疮胀痛∶白芍药为末,酒服半钱匕。(《痘疹方》)木舌肿满,塞口杀人。红芍药、甘 草煎水热漱。(《圣济总录》)

      鱼骨哽咽∶白芍药嚼细咽汁。(《事林广记》)

      

    牡丹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牡丹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鼠姑(《本经》)、鹿韭(《本经》)、百两金(《唐本》)、木芍药(《纲目》)、 花王。时珍曰∶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唐人谓之木芍药, 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也。群花品中,以牡丹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 药为花相。欧阳修《花谱》所载,凡三十余种。其名或以地,或以人,或以色,或以异,详 见本书。

      【集解】《别录》曰∶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今东间亦有,色赤者为好。

      恭曰∶生汉中、剑南。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实圆绿,冬实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 药,肉白皮丹。土人谓之百两金,长安谓之吴牡丹者,是真也。今俗用者异于此,别有臊气 也。

      炳曰∶今出合州者佳,和州、宣州者并良。白者补,赤者利。

      大明曰∶此便是牡丹花根也。巴、蜀、渝、合州者上,海盐者次之。

      颂曰∶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但花有黄紫红白数色。此当是山牡丹, 其茎梗枯燥,黑白色。二月于梗上生苗叶,三月开花。其花叶与人家所种者相似,但花瓣止 五六叶尔。五月结子黑色,如鸡头子大。根黄白色,可长五七寸,大如笔管。近世人多贵重, 欲其花之诡异,皆秋冬移接,培以壤土,至春盛开,其状百变。故其根性殊失本真,药中不 可用此,绝无力也。

      宗 曰∶牡丹花亦有绯者、深碧色者。惟山中单叶花红者,根皮入药为佳。市人或以枝 梗皮充之,尤谬。

      时珍曰∶牡丹,惟取红白单瓣者入药。其千叶异品,皆人巧所致,气味不纯,不可用。

      《花谱》载丹州、延州以西及褒斜道中最多,与荆棘无异,土人取以为薪,其根入药尤妙。

      凡栽花者,根下着白蔹末辟虫,穴中点硫黄杀蠹,以乌贼骨针其树必枯,此物性,亦不可不 知也。

      \x根皮\x 【修治】 曰∶凡采得根晒干,以铜刀劈破去骨,锉如大豆许,用清酒拌蒸,从巳至未, 晒干用。

      【气味】辛,寒,无毒。《别录》曰∶苦,微寒。普曰∶神农、岐伯∶辛。雷公、桐君∶ 苦,无毒。黄帝∶苦,有毒。

      好古曰∶气寒,味苦、辛,阴中微阳,入手厥阴、足少阴经。

      之才∶畏贝母、大黄、菟丝子。大明曰∶忌蒜、胡荽,伏砒。

      【主治】寒热,中风螈 ,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本经》)。

      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癞疾(《别录》)。久服轻身益寿(吴普)。治冷气, 散诸痛,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痛(甄权)。通关腠血脉,排脓,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 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大明)。治神志不足,无汗之骨蒸,衄血吐血(元素)。

      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 【发明】元素曰∶牡丹乃天地之精,为群花之首。叶为阳,发生也;花为阴,成实也。

      丹者赤色,火也。故能泻阴胞中之火。四物汤加之,治妇人骨蒸。又曰∶牡丹皮入手厥阴、 足少阴,故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阴、手少阳,故治有汗之骨蒸。神不足者手少阴 ,志不足者足少阴,故仲景肾气丸用之,治神志不足也。又能治肠胃积血,及吐血、衄血 ,必用之药,故犀角地黄汤用之。

      杲曰∶心虚,肠胃积热,心火炽甚,心气不足者,以牡丹皮为君。

      时珍曰∶牡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

      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后人乃专以黄柏治相火,不知牡丹之功更胜也。此 乃千载秘奥,人所不知,今为拈出。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人亦罕悟,宜分别之。

      【附方】旧三,新三。

      疝偏坠,气胀不能动者。牡丹皮、防风等分。为末,酒服二钱,甚效。(《千金方》)

      辨疑》)

      伤损瘀血∶牡丹皮二两,虻虫二十一枚(熬过同捣末。)每旦温酒服方寸匕,血当化为 水下。(《贞元广利方》)

      金方》)

      解中蛊毒∶牡丹根捣末,服一钱匕,日三服。(《外台秘要》)

      【附录】鼠姑《别录》曰∶味苦,平,无毒。主咳逆上气,寒热鼠 ,恶疮邪气。一 名,生丹水。弘景曰∶今人不识,而牡丹一名鼠姑,鼠妇亦名鼠姑,未知孰是?

      

    木香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木香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蜜香(《别录》)、青木香(弘景)

      时珍曰∶木香,草类也。本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也。缘沉香中有蜜香,遂讹此为木香 尔。昔人谓之青木香。后人因呼马兜铃根为青木香,乃呼此为南木香、广木香以别之。今人 又呼一种蔷薇为木香,愈乱真矣。《三洞珠囊》云∶五香者,即青木香也。一株五根,一茎 五枝,一枝五叶,叶间五节,故名五香,烧之能上彻九天也。古方治痈疽有五香连翘汤,内 用青木香。《古乐府》云∶氍毹 五木香,皆指此也。颂曰∶《修养书》云∶正月一日取五 木煮汤以浴,令人至老须发黑。徐锴注云∶道家谓青木香为五香,亦云五木,多以为浴是矣。

      《金光明经》谓之矩琵佗香。

      弘景曰∶此即青木香也。永昌不复贡,今多从外国舶上来,乃云出大秦国。今皆以合香, 不入药用。

      恭曰∶此有二种,当以昆仑来者为佳,西胡来者不善。叶似羊蹄而长大,花如菊花,结 实黄黑,所在亦有之,功用极多。陶云不入药用,非也。

      权曰∶《南州异物志》云∶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状如甘草也。

      颂曰∶今惟广州舶上来,他无所出。根窠大类茄子,叶似羊蹄而长大,亦有叶如山药而 根大开紫花者。不拘时月,采根芽为药。以其形如枯骨,味苦粘牙者为良。江淮间亦有此种, 名土青木香,不堪药用。《蜀本草》言∶孟昶苑中亦尝种之,云苗高三、四尺,叶长八、九 寸,皱软而有毛,开黄花,恐亦是土木香种也。

      曰∶其香是芦蔓根条,左盘旋。采得二十九日,方硬如朽骨。其有芦头丁盖子色青者, 是木香神也。

      宗 曰∶常自岷州出塞,得青木香,持归西洛。叶如牛蒡,但狭长,茎高二、三尺,花 黄一如金钱,其根即香也。生嚼极辛香,尤行气。

      承曰∶木香今多从外国来,陶说为是。苏颂《图经》所载广州者,乃是木类。又载滁州、 海州者,乃是马兜铃根。治疗冷热,殊不相似,皆误图耳。

      时珍曰∶木香,南方诸地皆有。《一统志》云∶叶类丝瓜,冬月取根,晒干。

      \x根\x 【修治】时珍曰∶凡入理气药,只生用,不见火。若实大肠,宜面煨熟用。

      【气味】辛,温,无毒。

      元素曰∶气热,味辛、苦,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

      杲曰∶苦、甘、辛,微温,降也,阴也。

      好古曰∶辛、苦,热,味浓于气,阴中阳也。

      【主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本经》)。消毒,杀鬼 精物,温疟蛊毒,气劣气不足,肌中偏寒,引药之精(《别录》)。治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 呕逆反胃,霍乱泄泻痢疾,健脾消食,安胎(大明)。九种心痛,积年冷气, 癖症块胀痛, 壅气上冲,烦闷羸劣,女人血气刺心,痛不可忍,末酒服之(甄权)。散滞气,调诸气,和 胃气,泄肺气(元素)。行肝经气。煨熟,实大肠(震亨)。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主脬渗 小便秘(好古)。

      【发明】弘景曰∶青木香,大秦国人以疗毒肿、消恶气有验。今惟制蛀虫丸用之。常以 煮汁沐浴大佳。

      宗 曰∶木香专泄决胸腹间滞塞冷气,他则次之。得橘皮、肉豆蔻、生姜相佐使绝佳, 效尤速。

      元素曰∶木香除肺中滞气,若治中、下二焦气结滞,及不转运,须用槟榔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