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见菜部。

      

    石南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石南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风药。

      时珍曰∶生于石间向阳之处,故名石南。桂阳呼为风药,充茗及浸酒饮能愈头风,故名。

      按∶《范石湖集》云∶修江出栾茶,治头风。今南人无所谓栾茶者,岂即【集解】《别录》曰∶石南生华阴山谷。三月、四月采叶,八月采弘景曰∶今东间皆有之,叶如枇杷叶。方用亦稀。

      恭曰∶叶似草,凌冬不凋。关中者叶细为好。江山以南者,叶长大如枇杷叶,无气味,殊不任用。保升曰∶终南斜谷有石处甚饶。今市人以石苇为之,误矣。颂曰∶今南北皆有之。

      生于石上,株极有高硕者。江湖间出者,叶如枇杷,上有小刺,凌冬不凋。春生白花成簇,秋结细红实。关陇间出者,叶似莽草,青黄色,背有紫点,雨多则并生,长及二、三寸。根横,细紫色。无花实,叶至茂密。南北人多移植亭院间,阴翳可爱,不透日气。入药以关中叶细者为良。魏王《花木志》云∶南方石南树野生。二月开花,连着实。实如燕覆子,八月熟。民采取核,和鱼羹尤美。今无用者。宗曰∶石南叶似枇杷叶之小者,而背无毛,光而不皱。正、二月间开花。冬有二叶为花苞,苞既开,中有十五余花,大小如椿花,甚细碎。

      每一苞约弹许大,成一球。一花六叶,一朵有七、八球,淡白绿色,叶末微淡赤色。花既开,蕊满花,但见蕊不见花。花才罢,去年绿叶尽脱落,渐生新叶。京洛、河北、河东、山东颇少,人故少用。湖南北、江东西、二浙甚多,故人多用。

      叶【气味】辛、苦,平,有毒。

      之才曰∶五加皮为使。恶小蓟。

      【主治】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本经》)

      可久服,令思男(《别录》)。能添肾气,治软脚烦闷疼,杀虫,逐诸风(甄权)。浸酒饮,治头风(时珍)。

      【发明】恭曰∶石南叶为疗风邪丸散之要,今医家不复用其实矣。

      权曰∶虽能养肾,亦令人阴痿。

      时珍曰∶古方为治风痹肾弱要药。今人绝不知用,识者亦少,盖由甄氏《药性论》有令阴痿之说也。殊不知服此药者,能令肾强,嗜欲之人借此放恣,以致痿弱,归咎于药,良可慨也。毛文锡《茶谱》云∶湘人四月采杨桐草,捣汁浸水蒸,作为饭食;必采石南芽为茶饮,乃去风也。暑月尤宜。杨桐即南烛也。

      【附方】新三。

      鼠不合∶石南、生地黄、茯苓、黄连、雌黄等分,为散。日再敷之。(《肘后方》)。

      小儿通睛∶小儿误跌,或打着头脑受惊,肝系受风,致瞳仁不正,观东则见西,观西则见东。宜石南散,吹鼻通顶。石南一两,藜芦三分,瓜丁五、七个。为末。每吹少许入鼻,一日三度。内服牛黄平肝药。(《普济方乳石发动,烦热∶石南叶为末。新汲水服一钱。(《圣惠方》)。

      实(一名鬼目)

      【主治】杀蛊毒,破积聚,逐风痹

    牡荆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牡荆内容:(《别录》上品)。

      【校正】并入(《别录》)有名未用荆茎。

      【释名】黄荆(《图经》)、小荆(《本经》)、弘景曰∶既是牡荆,不应有子。小荆应是牡荆。牡荆子大于蔓荆子,而反呼小荆,恐以树形为言。不知蔓荆树亦高硕也。

      恭曰∶牡荆作树,不为蔓生,故称为牡,非无实之谓也。蔓荆子大,牡荆子小,故呼荆。时珍曰∶古者刑杖以荆,故字从刑。其生成丛而疏爽,故又谓之楚(从林,从匹,匹即疏字也),济楚之义取此。荆楚之地,因多产此而名也。

      【集解】《别录》曰∶牡荆实生河间、南阳、冤句山谷,或平寿、都乡高岸上及田野中。

      八月、九月采实,阴干。弘景曰∶论蔓荆即应是今作杖棰之荆。其子殊细,正如小麻子,色青黄。牡荆乃出北方,如乌豆大,正圆黑。仙术多用牡荆,今人都无识者。李当之《药录》言∶溲疏一名杨栌,一名牡荆,理白中虚,断植即生。按∶今溲疏主疗与牡荆都不同,形类乖异。而仙方用牡荆,云能通神见鬼,非惟其实,枝叶并好。又云∶荆树必枝叶相对者是牡荆,不对者即非牡荆也。并莫详虚实,更须博访。恭曰∶牡荆即作棰杖者,所在皆有之。实细黄色,茎劲作树生。《汉书·郊祀志》以牡荆茎为幡竿,则明知非蔓荆也。有青、赤二种,以青者为佳。今人相承多以牡荆为蔓荆,此极误也。颂曰∶牡荆,今眉州、蜀州及近汴京亦有之,俗名黄荆是也。枝茎坚劲,作科不作蔓。叶如蓖麻,更疏瘦。花红作穗。实细而黄,如麻子大。或云即小荆也。按∶陶隐居《登真隐诀》云∶荆木之叶、花,通神见鬼精。注云∶荆有三种。荆木即今作棰杖者,叶香,亦有花、子,子不入药。方术则用牡荆,其子入药,北人无识其木者。天监三年,天子将合神仙饭。奉敕论牡荆曰∶荆,花白多子,子粗大。历历疏生,不过三、两茎,多不能圆,或扁或异,或多似竹节。叶与余荆不殊。蜂多采牡荆,牡荆汁冷而甜。余荆被烧,则烟火气苦。牡荆体慢汁实,烟火不入其中,主治心风第一。于时远近寻觅,遂不值也。保升曰∶陶氏不惟不别蔓荆,亦不识牡荆。蔓荆蔓生,牡荆树生,理自明矣。时珍曰∶牡荆处处山野多有,樵采为薪。年久不樵者,其树大如碗也。其木心方,其枝对生,一枝五叶或七叶。叶如榆叶,长而尖,有锯齿。五月杪间开花成穗,红紫色。其子大如胡荽子,而有白膜皮裹之。苏颂云叶似蓖麻者,误矣。有青、赤二种∶青者为荆,赤者为。嫩条皆可为囤。古者贫妇以荆为钗,即此二木也。按∶裴渊《广州记》云∶荆有三种∶金荆可作枕,紫荆可作床,白荆可作履。与他处牡荆、蔓荆全异。宁浦有牡荆,指病自愈。节不相当者,月晕时刻之,与病患身齐等,置床下,病虽危亦无害也。杜宝《拾遗录》云∶南方林邑诸地,在海中。山中多金荆,大者十围,盘屈瘤蹙,纹如美锦,色如真金。

      工人用之,贵如沉、檀。此皆荆之别类也。《春秋运斗枢》云∶玉衡星散实【气味】苦,温,无毒。时珍曰∶辛,温。

      之才曰∶防风为之使,恶石膏。

      【主治】除骨间寒热,通利胃气,止咳逆,下气(《别录》)。

      得柏实、青葙、术,疗风(之才)。炒焦为末,饮服,治心痛及妇人白带(震亨)。

      用半升炒熟,入酒一盏,煎一沸,热服,治小肠疝气甚效。浸酒饮,治耳聋(时珍)。

      【附方】新一。

      湿痰白浊∶牡荆子炒为末。每酒服二钱。(《集简方》)

      叶【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久痢,霍乱转筋,血淋,下部疮,湿薄脚,主香港脚肿满(《别录》)。

      【发明】崔元亮《海上集验方》∶治腰脚风湿痛,蒸法∶用荆叶不限多少,蒸令熟热,置大瓮中,其下着火温之。以病患置叶中,须臾当汗出。蒸时旋旋吃饭,稍倦即止。便以被盖避风,仍进葱豉酒及豆酒并得,以瘥为度。时珍曰∶蒸法虽妙,只宜施之野人。李仲南《永类方》云∶治香港脚诸病,用荆茎于坛中烧烟,熏涌泉穴及痛处,使汗出则愈。此法贵贱皆可用者。又谈野翁《试验方》∶治毒蛇、望板归螫伤,满身洪肿发泡。用黄荆嫩头捣汁涂泡上,渣咬处,即消。此法乃出于葛洪《肘后方》(治诸蛇,以荆叶捣烂袋盛,薄于肿上)者也。

      《物类相感志》云∶荆叶逼蚊。

      【附方】九窍出血∶荆叶,捣汁,酒和,服二合。(《千金方》)。

      小便尿血∶荆叶汁,酒服二合。(《千金方》)。

      根【气味】甘、苦,平,无毒。时珍曰∶苦、微辛。

      【主治】水煮服,治心风头风,肢体诸风,解肌发汗(《别录》)。

      【发明】时珍曰∶牡荆苦能降,辛温能散;降则化痰,散则祛风,故风痰之病宜之。其解肌发汗之功,世无知者。按∶王氏《奇方》云∶一人病风数年。予以七叶黄荆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汤日服,遂愈。盖得此意也。

      荆茎《别录》有名未用云∶八月、十月采,阴干。

      藏器曰∶即今荆杖也。煮汁堪染。

      【主治】灼烂(《别录》)。洗灼疮及热焱疮,有效风牙痛(时珍)。

      【附方】新一。

      青盲内障∶春初取黄荆嫩头(九蒸九曝)半斤,用乌鸡一只,以米饲五日,安净板上,饲以大麻子,二、三日,收粪曝干,入瓶内熬黄,和荆头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陈米饮下,日二。(《圣济总录》)

      荆沥【修治】时珍曰∶取法∶用新采荆茎,截尺五长,架于两砖上,中间烧火炙之,两头以器承取,热服,或入药中。又法∶截三、四寸长,束入瓶中,仍以一瓶合住固,外以糠火煨烧,其汁沥入下瓶中,亦妙。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饮之,去心闷烦热,头风旋晕目眩,心头欲吐,猝失音,小儿心热惊痫,止消渴,除痰唾,令人不睡(藏器)。除风热,开经络,导痰涎,行血气,解热【发明】时珍曰∶荆沥气平味甘,化痰去风为妙药。故孙思邈《千金翼》云∶凡患风人多热,常宜以竹沥、荆沥、姜汁各五合,和匀热服,以瘥为度。陶弘景亦云∶牡荆汁治心风为第一。《延年秘录》云∶热多用竹沥,寒多用荆沥。震亨曰∶二汁同功,并以姜汁助送,则不凝滞。但气虚不能食者,用竹沥;气实能食者【附方】旧六,新一。

      中风口噤∶荆沥,每服一升。(《范汪方》)。

      头风头痛∶荆沥,日日服之。(《集验方》)。

      喉痹疮肿∶荆沥,细细咽之。或以荆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

      目中猝痛∶烧荆木,取黄汁点之。

      心虚惊悸羸瘦者∶荆沥二升。火煎至一升六合,分作赤白下痢五、六年者∶荆沥,每日服五合。(《外台秘要》)。

      湿疮癣∶荆木,烧取汁,日涂之。(《深师方》)

      

    蔓荆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蔓荆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恭曰∶蔓荆苗蔓生,故名。

      【集解】恭曰∶蔓荆生水滨。苗茎蔓延长丈余。春因旧枝而生小叶,五月叶成,似杏叶。六月有花,红白色,黄蕊。九月有实,黑斑,大如梧子而虚轻。冬则叶凋。今人误以小荆为蔓荆,遂将蔓荆为牡荆也。

      大明曰∶海盐亦有之。大如豌豆,蒂有轻软小盖子,六、七、八月采之。

      颂曰∶近汴京及秦、陇、明、越州多有之。苗茎高四、五尺,对节生枝。叶类小楝,至夏盛茂。有花作穗淡红色,蕊黄白色,花下有青萼,至秋结子。旧说蔓生,而今所有并非蔓也。

      宗曰∶诸家所解,蔓荆、牡荆,纷不一。《经》既言蔓荆明是蔓生,即非高木也;既言牡荆,则自木上生,又何疑焉?

      时珍曰∶其枝小弱如蔓,故曰蔓生。

      实【修治】曰∶凡使,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时,蒸时珍曰∶寻常只去膜打碎用之。

      【气味】苦,微寒,无毒。《别录》曰∶辛,平、温。

      元素曰∶味辛,温,气清,阳中之阴,入太阳经。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之才曰∶恶乌头、石膏。

      【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久服,轻身耐老。小荆实亦等(《本经》)。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髭发(甄权)。利关节,治痫疾、赤眼(大明)。

      太阳头痛,头沉昏闷,除目暗,散风邪,凉诸经血,止目睛内痛(元素)。搜肝风古)。

      【发明】恭曰∶小荆实即牡荆子,其功与蔓荆同,故曰亦等也。

      时珍曰∶蔓荆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

      【附方】新三。

      令发长黑∶蔓荆子、熊脂等分,醋调涂之。(《圣惠方》)。

      头风作痛∶蔓荆子一升。为末。绢袋盛,浸一斗酒中七日。温饮三合,日三次。(《千金方乳痈初起∶蔓荆子,炒,为末。酒服方寸匕,渣敷之。(危氏《得效方》)

      

    栾荆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栾荆内容:(《唐本草》)

      【释名】顽荆(《图经》)。

      【集解】恭曰∶栾荆茎、叶都似石南,干亦反卷,经冬不死,叶上有细黑点者,真也,今雍州所用者是。而洛州乃用石荆当之,非也。俗方大用,而本草不载,亦无别名。但有栾华,功用又别,非此物花也。

      颂曰∶栾荆今生东海及淄州、汾州。所生者皆枝茎白,叶小圆而青色,颇似榆叶而长,冬夏不凋。六月开花,花有紫、白二种。子似大麻。四月采苗叶,八月采子。

      宗曰∶栾荆即牡荆也,子青色如茱萸,不合更立此条。苏恭又称石荆当之,转见穿凿时珍曰∶按∶许慎《说文》云∶栾,似木兰。木兰叶似桂,与苏恭所说叶似石南者相近。苏颂所图者即今牡荆,与《唐本草》者不合。栾荆是苏恭收入本草,不应自误。盖后人不识子【气味】辛、苦,温,有小毒。

      权曰∶甘、辛,微热,无毒。决明为之使。恶石膏。

      【主治】大风,头面手足诸风,癫痫狂痉,湿痹寒冷疼痛(《唐本》)。四肢不遂,通血脉,明目,益精光(甄权)。

      合油同熬,涂人畜疮疥

    石荆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石荆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石荆似荆而小,生水旁,《广济方》一名水荆是也。苏颂言洛人以当栾荆者,非也。

      【主治】烧灰淋汁浴头,生发令长(藏器)。

      

    紫荆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紫荆内容:(宋《开宝》)

      【校正】并入(《拾遗》)紫珠。

      【释名】紫珠(《拾遗》),皮名肉红(《纲目》)、内消。时珍曰∶其木似黄荆而色紫,故名。其皮色红而消肿,故疡科呼为肉红,又曰内消,与何首乌同名。

      【集解】颂曰∶紫荆处处有之,人多种于庭院间。木似黄荆,叶小无丫,花深紫可爱。

      藏器曰∶即田氏之荆也。至秋子熟,正紫,圆如小珠,名紫珠。江东林泽间尤多。

      宗曰∶春开紫花甚细碎,共作朵生,出无常处,或生于木身之上,或附根上枝下,直出花。花罢叶出,光紧微圆。园圃多植之。

      时珍曰∶高树柔条,其花甚繁,岁二、三次。其皮入药,以川中浓而紫色、味苦如胆者为胜。

      木并皮【气味】苦,平,无毒。藏器曰∶苦,寒。

      大明曰∶皮、梗及花,气味功用并同。

      【主治】破宿血,下五淋,浓煮汁服(《开宝》)。通小肠(大明)。解诸毒物,痈疽喉痹,飞尸蛊毒,肿下,蛇、虺、虫、蚕、狂犬毒,并煮汁服。亦以汁洗疮肿,除血长肤(藏器)。

      活血行气,消肿解毒,治妇人血气疼痛,经水凝涩【发明】时珍曰∶紫荆气寒味苦,色紫性降,入手、足厥阴血分。

      寒胜热,苦走骨,紫入营。故能活血消肿,利小便而解毒。杨清叟《仙传方》有冲和膏,以紫荆为君,盖亦得此意也。其方治一切痈疽发背流注诸肿毒,冷热不明者。紫荆皮(炒)

      三两,独活(去节,炒)三两,赤芍药(炒)二两,生白芷一两,木蜡(炒)一两,为末。用葱汤调,热敷。血得热则行,葱能散气也。疮不甚热者,酒调之。痛甚者,加乳香。筋不伸者,亦加乳香。大抵痈疽流注,皆是气血凝滞所成,遇温则散,遇凉则凝。此方温平,紫荆皮乃木之精,破血消肿。独活乃土之精,止风动血,引拔骨中毒,去痹湿气。芍药乃火之精,生血止痛。木蜡乃水之精,消肿散血,同独活能破石肿坚硬。白芷乃金之精,去风生肌止痛。盖血生则不死,血动则流通,肌生则不烂,痛止则不,风去则血自散,气破则硬可消,毒自除。

      五者交治,病安有不愈者乎?

      【附方】新九。

      妇人血气∶紫荆皮为末,醋糊丸樱桃大。每酒化服一丸。(熊氏《补遗》)。

      鹤膝风挛∶紫荆皮三钱,老酒煎服,日二次。(《直指方》)。

      伤眼青肿∶紫荆皮,小便浸七日,晒研,用生地黄汁、姜汁调敷。不肿用葱汁。(《永类方》)。

      犬咬伤∶紫荆皮末,沙糖调涂,留口退肿。口中仍嚼咽杏仁去毒。(《仙传外科》)。

      鼻中疳疮∶紫荆花阴干为末,贴之。(《卫生易简方》)。

      发背初生,一切痈疽皆治∶单用紫荆皮为末,酒调箍住,自然撮小不开。内服柞木饮子。

      乃救贫良剂也。(《仙痈疽未成∶用白芷、紫荆皮等分。为末。酒调服。外用紫荆皮、木蜡、赤芍药等分。为末。酒调作箍药。(同上)。

      痔疮肿痛∶紫荆皮五钱。新水食前煎服。(《直指方》)。

      产后诸淋∶紫荆皮五钱。半酒半水煎,温服。(熊氏《补遗》)。

      

    木槿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木槿内容:(《日华》)

      【释名】椴(音徒乱切)、榇(音衬)、(音舜)、日及(《纲目》)、朝开暮落花(《纲目》)、藩篱草(《纲目》)、花奴、王蒸。时珍曰∶此花朝开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犹仅荣一瞬之义也。《尔雅》云∶椴,木槿。榇,木槿。郭璞注云∶别二名也。或云∶白曰椴,赤曰榇。齐鲁谓之王蒸,言其美而多也。《诗》云“颜如舜华”即此。

      【集解】宗曰∶木槿花如小葵,淡红色,五叶成一花,朝开暮敛。湖南北人家多种植为篱障。花与枝两用。

      花小而艳,或白或是也。结实轻虚,大叶可茹,作饮代茶。今疡医用皮治疮癣,多取川中来者,浓而色红。

      皮并根【气味】甘,平,滑,无毒。大明曰∶凉。

      【主治】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藏器)。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时珍)。

      【发明】时珍曰∶木槿皮及花,并滑如葵花,故能润燥。色如紫荆,故能活血。川中来者,气浓力优,故尤有效。

      【附方】新六。

      赤白带下∶槿根皮二两(切),以白酒一碗半,煎一碗,空心服之。白带要奇方》)。

      头面钱癣∶槿树皮为末,醋调,重汤顿如胶,内敷之。(王仲勉《经效方》)。

      牛皮风癣∶川槿皮一两,大风子仁十五个,半夏五钱,锉,河水、井水各一碗,浸露七宿,入轻粉一钱,入水中,秃笔扫涂,覆以青衣,数日有臭涎出,妙。忌浴澡。夏月用尤妙。

      (《扶寿方》)。

      癣疮有虫∶川槿皮煎,入肥皂浸水,频频擦之。或以槿皮浸汁磨雄黄,尤妙。(《简便方》)。

      痔疮肿痛∶藩蓠草根煎汤,先熏后洗。(《直指方》)。

      大肠脱肛∶槿皮或叶,煎汤熏洗,后以白矾、五倍末敷之。(《救急方》)。

      花【气味】同皮。

      【主治】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焙入药。作汤代茶,治风(大明)。消疮肿,利小便,除湿热(时珍)。

      【附方】新三。

      下痢噤口∶红木槿花去蒂,阴干为末。先煎面饼二个,蘸末食之。(赵宜真《济急方》)。

      风痰拥逆∶木槿花晒干焙研。每服一、二匙,空心沸汤下。白花尤良。(《简便方》)。

      反胃吐食∶千叶白槿花,阴干为末。陈糯米汤调送三、五口。不转再服。(《袖珍方》)。

      子【气味】同皮。

      【主治】偏正头风,烧烟熏患处。又治黄水脓疮,烧存性,猪骨髓调涂之(时珍)。

      

    扶桑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扶桑内容:(《纲目》)

      【释名】佛桑(《霏雪录》)、朱槿(《草木状时珍曰∶东海日出处有扶桑树。此花光艳照日,其叶似桑,因以比之。后人讹为佛桑,乃木槿别种,故日及诸名亦与之同。

      【集解】时珍曰∶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绿,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嵇含《草木状》云∶朱槿一名赤槿,一名日及,出高凉郡。花、茎、叶皆如桑。其叶光而浓。木高四、五尺,而枝叶婆娑。其花深红色,五出,大如蜀葵,重敷柔泽。有蕊一条,长于花叶,上缀金屑,日光所烁,疑若焰生。一丛之上,日开数百朵,朝开暮落。自二月始,至中冬乃歇。插枝即活。

      叶及花【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痈疽腮肿,取叶或花,同白芙蓉叶、牛蒡叶、白蜜研膏敷之,即散(时

    木芙蓉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木芙蓉内容:(《纲目》)

      【校正】并入《图经》地芙蓉。

      【释名】地芙蓉(《图经》)、木莲(《纲目》)

      时珍曰∶此花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名。八、九月始开,故名拒霜。俗呼为皮树。《相如赋》谓之华木。注云∶皮可为索也。苏东坡诗云∶唤作拒霜犹未称,看来却是最宜霜。苏颂《图经本草》有地芙蓉,云出鼎州,九月采叶,治疮【集解】时珍曰;木芙蓉处处有之,插条即生,小木也。其干丛生如荆,高者丈许。

      其叶大如桐,有五尖及七尖者,冬凋夏茂。秋半始着花,花类牡丹、芍药,有红者、白者、黄者、千叶者,最耐寒而不落。不结实。山人取其皮为索。川、广有添色拒霜花,初开白色,次日稍红,又明日则深红,先后相间如数色。霜时采花,霜后采叶,阴干入药。

      叶并花【气味】微辛,平,无毒。

      【主治】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时【发明】时珍曰∶芙蓉花并叶,气平而不寒不热,味微辛而性滑涎粘,其治痈肿之功,殊有神效。近时疡医秘其名为清凉膏、清露散、铁箍散,皆此物也。其方治一切痈疽发背,乳痈恶疮,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并用芙蓉叶,或根皮,或花,或生研,或干研末,以蜜调涂于肿处四围,中间留头,干则频换。初起者,即觉清凉,痛止肿消。已成者,即脓聚毒出。已穿者,即脓出易敛。妙不可言。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附方】新十。

      久咳羸弱∶九尖拒霜叶为末,以鱼蘸食,屡效。(危氏《得效方》)。

      赤眼肿痛∶芙蓉叶末,水和,贴太阳穴。名清凉膏。(《鸿飞集》)。

      经血不止∶拒霜花、莲蓬壳等分。为末。每用米饮下二钱。(《妇人良方》)。

      偏坠作痛∶芙蓉叶、黄柏各三钱,为末。以木鳖子仁一个磨醋,调涂阴囊,其痛自止(《简便方》)。

      杖疮肿痛∶芙蓉花叶研末,入痈疽肿毒∶重阳前取芙蓉叶研末,端午前取苍耳烧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调,涂四围,其毒自不走散。名铁井阑。(《简便方》)。

      疔疮恶肿∶九月九日采芙蓉叶阴干为末,每以井水调贴。次日用蚰蜒螺一个,捣涂之。

      (《普济方》)。

      头上癞疮∶芙蓉根皮,为末。香油调敷。先以松毛、柳枝煎汤洗之。(傅滋《医学集成》)。

      汤火灼疮∶油调芙蓉末,敷之。(《奇效方》)。

      灸疮不愈∶芙蓉花研末,敷之。(《奇效方》)。

      一切疮肿∶木芙蓉叶、菊花叶,同煎水,频熏洗之。(《多能鄙事》)

      

    山茶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山茶内容:(《纲目》)

      【释名】时珍曰∶其叶类茗,又可作饮,故得茶名。

      【集解】时珍曰∶山茶产南方。树生,高者丈许,枝干交加。叶颇似茶叶,而浓硬有棱,中阔头尖,面绿背淡。深冬开花,红瓣黄蕊。《格古论》云∶花有数种∶宝珠者,花簇如珠,最胜。海榴茶花蒂青,石榴茶中有碎花,踯躅茶花如杜鹃花,宫粉茶、串珠茶皆粉红色。又有一捻红、千叶红、千叶白等名,不可胜数,叶各小异。或云亦有黄色者。《虞衡志》广中有南山茶,花大倍中州者,色微淡,叶薄有毛。结实如梨,大如拳,中有数核,如肥皂子大。周定王《救荒本草》云∶山茶嫩叶炸熟水淘可食,亦可蒸晒作饮。

      花【气味】缺。

      【主治】吐血衄血,肠风下血,并用红者为末,入童溺、姜汁及酒调服,可代郁金(震亨)。汤火伤灼,研末,麻油调涂子【主治】妇人发,研

    蜡梅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蜡梅内容:(《纲目》)

      【释名】黄梅花。

      时珍曰∶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集解】时珍曰∶蜡梅小树,丛枝尖叶。种凡三种∶以子种出不经接者,腊月开小花而香淡,名狗蝇梅;经接而花疏,开时含口者,名磬口梅;花密而香浓,色深黄如紫檀者,名檀香梅,最佳。结实如垂铃,尖长寸余,子在其中。其树皮浸水磨墨,有光采。

      花【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解暑生津(时珍)。

      

    伏牛花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伏牛花内容:(宋《开宝》)

      【校正】并入《图经》虎刺。

      【释名】隔虎刺花(未详)。

      【集解】颂曰∶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有,今惟益州蜀地有之,,似黄柏叶而不光。茎赤有刺。开花淡黄色作穗,似杏花而小,三月采,阴干。又睦州所生虎刺,云凌冬不凋,彼人无时采根、叶,治风肿疾。

      花【气味】苦、甘,平,无毒。

      【主治】久风湿痹,四肢拘挛,骨肉疼痛。

      作汤,治风眩头痛,五痔下血(《开宝》)。

      【发明】时珍曰;伏牛花治风湿有名,而用者颇少。杨子建《护命方》有伏牛花散,治男女一切头风,发作有时,甚则大腑热秘。用伏牛花、山茵陈、桑寄生、白牵牛、川芎、白僵蚕、蝎梢各二钱,荆芥穗四钱,为末。每服二钱,水煎一沸,连滓服。

      根、叶、枝【主治】一切肿痛风疾,细锉焙研,每服一钱匕,用温酒调下(颂)。

      

    密蒙花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密蒙花内容:(宋《开宝》)

      【校正】慎微曰∶自草部移入木部。

      【释名】水锦花(《炮炙论》)。

      时珍曰∶其花繁密蒙茸如簇锦,故名。

      【集解】颂曰∶密蒙花,蜀中州郡皆有之。树高丈余。叶似冬青叶而浓,背白有细毛,又似橘叶。花微紫色。二月、三月采花,曝干用。

      宗曰∶利州甚多。叶冬不凋,亦不似冬青,柔而不光洁,不深绿。其花细碎,数十房成一朵,冬生春开。

      花【修治】曰∶凡使拣净,酒浸一宿,漉出候干,拌蜜令润,蒸之从卯至酉,晒干再拌蒸,如此三度,晒干用。每一两用酒八两,蜜半两。

      【气味】甘,平、微寒,无毒。

      【主治】青盲肤翳,赤涩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小儿麸豆及疳气攻眼(《开宝羞明怕日(刘守真)。入肝经气、血分,润肝燥【附方】新一。

      目中障翳∶密蒙花、黄柏根各一两,为末,水丸梧桐子大。每卧时汤服十丸至十五丸。

      (《圣济录》)

      

    木绵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木绵内容:(《纲目》)

      【释名】古贝(《纲目》)、古终。

      时珍曰∶木绵有二种∶似木者名古贝,似草者名古终。

      或作吉贝者,乃古贝之讹也。梵书谓之婆,又曰迦罗婆劫。

      【集解】时珍曰∶木绵有草、木二种。交广木绵,树大如抱。其枝似桐。其叶大,如胡桃叶。入秋开花,红如山茶花,黄蕊,花片极浓,为房甚繁,逼侧相比。结实大如拳,实中有白绵,绵中有子。今人谓之斑枝花,讹为攀枝花。李延寿《南史》所谓林邑诸国出古贝花,中如鹅毳,抽其绪,纺为布;张勃《吴录》所谓交州、永昌木绵树高过屋,有十余年不换者,实大如杯,花中绵软白,可为絮及毛布者,皆指似木之木绵也。江南、淮北所种木绵,四月下种,茎弱如蔓,高者四、五尺,叶有三尖如枫叶,入秋开花黄色,如葵花而小,亦有红紫者,结实大如桃,中有白绵,绵中有子,大如梧子,亦有紫绵者,八月采,谓之绵花;李延寿《南史》所谓高昌国有草,实如茧,中丝为细,名曰白叠,取以为帛,甚软白;沈怀远《南越志》所谓桂州出古终藤,结实如鹅毳,核如珠,治出其核,纺如丝绵,染为斑布者,皆指似草之木绵也。此种出南番,宋末始入江南,今则遍及江北与中州矣。不蚕而绵,不麻而布,利被天下,其益大哉。又《南越志》言∶南诏诸蛮不养蚕,惟收娑罗木子中白絮,纫为丝,织为幅,名娑罗笼段。祝穆《方舆志》言∶平缅出娑罗树,大者高三、五丈,结子有绵,纫绵织为白毡兜罗锦。此亦斑枝花之类,各方称呼不同耳。

      白绵及布【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血崩金疮,烧灰用(时珍)。

      子油(用两瓶合烧取沥。)

      【气味】辛,热,微毒。

      【主治】恶疮疥癣。燃灯,损目(时珍)。

      

    柞木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柞木内容:(宋《嘉》)

      【释名】凿子木。

      时珍曰∶此木坚韧,可为凿柄,故俗名凿子木。方书皆作柞木,盖昧此义也。柞乃橡栎之名,非此木也。

      【集解】藏器曰∶柞木生南方,细叶,今之作梳者是也。

      时珍曰∶此木处处山中有之,高者丈余。叶小而有细齿,光滑而韧。其木及叶丫皆有针刺,经冬不凋。五月开碎白花,不结子。其木心理皆白色。

      木皮【气味】苦,平,无毒。时珍曰∶酸,涩。

      【主治】黄胆病,烧末,水服方寸匕,日三(藏器)。治鼠难产,催生利窍【附方】新二。

      鼠∶柞木皮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服,当有宿肉出而愈。乃张子仁方也。(《外台秘要》)。

      妇人难产∶催生柞木饮∶不拘横生倒产,胎死腹中,用此屡效,乃上蔡张不愚方也。用大柞木枝一大握(长一尺,洗净),大甘草五寸,并寸折。以新汲水三升半,同入新沙瓶内,以纸三重紧封,文武火煎至一升半。待腰腹重痛,欲坐草时,温饮一小盏,便觉心下开豁。

      如渴,又饮一盏,至三、四盏,觉下重便生,更无诸苦。切不可坐草太早,及坐婆乱为也。

      (《妇人良方》)

      叶【主治】肿毒痈疽(时珍)。

      【附方】新一。

      柞木饮∶治诸般痈肿发背。用干柞木叶四两、干荷叶中心蒂、干萱草根、甘草节、地榆各一两,细锉。每用半两,水二碗,煎一碗,早晚各一服。已成者其脓血自渐干涸,未成者其毒自消散也。忌一切饮

    黄杨木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黄杨木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黄杨生诸山野中,人家多栽种之。枝叶攒簇上耸,叶似初生槐芽而青浓,不花不实,四时不凋。其性难长,俗说岁长一寸,遇闰则退。今试之,但闰年不长耳。其木坚腻,作梳剜印最良。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世重黄杨,以其无火也。用水试之,沉则无火。凡取此木,必以阴晦,夜无一星,伐之则不裂。

      叶【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妇人难产,入达生散中用。又主暑月生疖,捣烂涂之(时珍)

      

    不凋木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不凋木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太白山岩谷。树高二、三尺,叶似槐,茎赤有毛如棠梨,四时不凋。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调中补衰,治腰脚,去风气,却老变白(藏器)。

      

    卖子木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卖子木内容:(《唐本草》)

      【释名】买子木。

      【集解】恭曰∶卖子木出岭南、邛州山谷中。其叶似柿。

      颂曰∶今惟川西、渠州岁贡,作买子木。木高五、七尺,径寸许。春生嫩枝条,叶尖,长一、二寸,俱青绿色,枝梢淡紫色。四、五月开碎花,百十枝围攒作大朵,焦红色。随花便生子如椒目,在花瓣中黑而光洁,每株花裁三、五大朵尔。五月采其枝叶用。

      时珍曰∶《宋史》渠州贡买子木并子,则子亦当与枝叶同功,而本草缺载,无从考访。

      木【修治】曰∶凡采得粗捣,每一两用酥五钱,同炒干入药。

      【气味】甘、微咸,平,无毒。

      【主治】折伤血内溜,续绝补骨髓,止痛安胎(《唐本》)。

      

    木天蓼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木天蓼内容:(《唐本草》)

      【校正】并入《拾遗》小天蓼。

      【释名】时珍曰∶其树高而味辛如蓼,故名。又马蓼亦名天蓼而物异。

      【集解】恭曰∶木天蓼所在皆有,生山谷中。今安州、申州作藤蔓,叶似柘,花白,子如枣许,无定形,中瓤似茄子,味辛,啖之以当姜、蓼。

      藏器曰∶木蓼,今时所用出山南凤州。树高如冬青,不凋。不当以藤天蓼为注,既云木蓼,岂是藤生?自有藤蓼耳。藤蓼生江南、淮南山中,藤着树生,叶如梨,光而薄,子如枣,即苏恭以为木天蓼者。又有小天蓼,生天目山、四明山,树如栀子,冬月不凋,野兽食之。是有三天蓼,俱能逐风,而小者为胜。

      颂曰∶木天蓼今出信阳。木高二、三丈。三月、四月开花似柘花。五月采子,子作球形似麻,子可藏作果食。苏恭所说自是藤天蓼也。

      时珍曰∶天蓼虽有三种,而功用仿佛,盖一类也。其子可为烛,其芽可食。故陆机云∶木蓼为烛,明如胡麻。薛田《咏蜀诗》有“地丁叶嫩和岚采,天蓼芽新入粉煎”之句。

      枝叶【气味】辛,温,有小毒。

      【主治】症结积聚,风劳虚冷,细切酿酒饮(《唐本》)。

      【附方】旧一,新三。

      天蓼酒∶治风,立有奇效。木天蓼一斤,去皮细锉,以生绢盛,入好酒三斗浸之,春夏一七,秋冬二七日。每空心、日午、下晚各温一盏饮。

      若常服,只饮一次。老幼临时加减。(《圣惠方》)。

      气痢不止∶寒食一百五日,采木蓼曝干。用时为末,粥饮服一钱。(《圣惠方》)。

      大风白癞∶天蓼(刮去粗皮,锉)四两,水一斗,煎汁一升,煮糯米作粥,空心食之。

      病在上吐出,在中汗出,在下泄出。避风。又方∶天蓼三斤,天麻一斤半。生锉,以水三斗五升,煎一斗,去滓,石器慢煎如饧。每服半匙,荆芥、薄荷酒下,日二夜一,一月见效。(《圣惠方》)

      小天蓼【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一切风虚羸冷,手足疼痹,无论老幼轻重,浸酒及煮汁服之。十许日,觉皮肤间风出如虫行(藏器)。

      【发明】藏器曰∶木天蓼出深山中,人云久服损寿,以其逐风损气故也。藤天蓼、小天蓼三者,俱能逐风。

      其中优劣,小者为胜。

      子【气味】苦、辛,微热,无毒。

      【主治】贼风口面斜,冷癖气块,女子虚劳(甄权)。

      根【主治】风虫牙痛,捣丸塞之,连易四、五次,除根。勿咽汁(时珍,出《普济》)。

      

    放杖木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放杖木内容:(《拾遗》)

      【释名】【集解】藏器曰∶生温、括、睦、婺诸州山中。树如木天蓼。老人服之,一月放杖,故以为名。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一切风血,理腰脚,轻身变白不老,浸酒服之(藏器)。

      

    接骨木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接骨木内容:(《唐本草》)

      【释名】续骨木(《纲目》)、木蒴。

      颂曰∶接骨以功而名。花、叶都类蒴、陆英、水芹辈,故一名木蒴。

      【集解】恭曰∶所在皆有之。叶如陆英,花亦相似。但作树高一、二丈许,木体轻虚无心。斫枝插之便生,人家亦种之。

      【气味】甘、苦,平,无毒。

      藏器曰∶捣汁亦吐人,有小毒。

      【主治】折伤,续筋骨,除风痒龋齿,可作浴汤(《唐本》)。

      根皮∶主痰饮,下水肿及痰疟,煮汁服之,当利下及吐出。不可多服(藏器)。打伤瘀血【附方】旧一,新一。

      折伤筋骨∶接骨木半两,乳香半钱,芍药、当归、芎、自然铜各一两,为末。化黄蜡四两,投药搅匀,众手丸如芡子大。若止伤损,酒化一丸。若碎折筋骨,先用此敷贴,乃服。

      (《卫生易简》)。

      产后血晕,五心烦热,气力欲绝,及寒热不禁∶以接骨木(破如子)一握,用水一升,煎取半升,分服。或小便频数,恶血不止,服之即瘥。此木煮之三次,其力一般。乃起死妙方。(《产书》)。

      叶【主治】痰疟,大人七叶,小儿三叶,生捣汁服,取吐(藏器)。

      

    灵寿木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灵寿木内容:(《拾遗》)

      【释名】扶老杖(孟康)、椐。

      【集解】藏器曰∶生剑南山谷。圆长皮紫。《汉书》∶孔光年老,赐∶木似竹有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理。作杖,令人延年益寿。

      时珍曰∶陆氏《诗疏》云∶椐即也。节中肿,似扶老,即今灵寿也。人以作杖及马鞭。

      弘农郡共北山有之。

      根皮【气味】苦,平。

      【主治】止水(藏器)。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木内容:(音葱。《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江南山谷。高丈余,直上无枝,茎上有刺。山人折取头茹食,谓之吻头。

      时珍曰∶今山中亦有之。树顶丛生叶,山人采食,谓之鹊不踏,以其多刺而无枝故也。

      白皮【气味】辛,平,有小毒。

      【主治】水,煮汁服一盏,当下水。如病已困,取根捣碎,坐之取气,水自下。又能烂人牙齿,有虫者取片许内孔中,当自烂落(藏器)。

      

    木麻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木麻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江南山谷林泽。叶似胡麻相对,山人取以酿酒饮。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老血,妇人月闭,风气羸瘦症瘕。久服,令人有子

    大空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大空内容:(《唐本草》)

      【集解】恭曰∶大空生襄州,所在山谷中亦有之,秦陇人名独空。作小树,抽条高六、七尺。叶似楮,小圆浓。根皮赤色。

      时珍曰∶小树大叶,似桐叶而不尖,深绿而皱纹。根皮虚软,山人采杀虱极妙。捣叶筛蔬圃中,杀虫。

      根皮【气味】辛、苦,平,有小毒。

      【主治】杀三虫。作末和油涂发,虮虱皆死(藏器)。

      

    木之四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四内容:(寓木类一十二种)

      

    茯苓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四茯苓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伏灵(《纲目》)、伏菟(《本经》)、松腴、不死面(《记事珠》),抱根者名伏神(《别录》)。

      宗曰∶多年樵斫之松根之气味,抑郁未绝,精英未沦。其精气盛者,发泄于外,结为茯苓,故不抱根,离其本体,有零之义也。津气不盛,只能附结本根,既不离本,故曰伏神。

      时珍曰∶茯苓,《史记·龟策传》作伏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伏灵、伏神也。《仙经》言∶伏灵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灭,则神灵之气,亦可征矣。俗作苓者,传下有伏灵,上有菟丝,故又名伏兔。或云“其形如兔,故名”,亦通。

      【集解】《别录》曰∶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弘景曰∶今出郁州。大者如三、四升器,外皮黑而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

      虚赤者不佳。性无朽蛀,埋地中三十年,犹色理无异也。

      恭曰∶今泰山亦有茯苓,白实而块小,不复采用。第一出华山,形极粗大。雍州南山亦有,不如华山。

      保升曰∶所在大松处皆有,惟华山最多。生枯松树下,形块无定,以似龟、鸟形者为佳禹锡曰∶《范子计然》言∶茯苓出嵩山及三辅。《淮南子》言∶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典术》言∶松脂入地千岁为茯苓,望松树赤者下有之。《广志》言∶茯神乃松汁所作,胜于茯颂曰∶今太、华、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作块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数斤,有赤、白二种。或云松脂变成,或云假松气而生。今东人见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其枯折槎,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拨。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

      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乃掘取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着根。其包根而轻虚者为茯神。则假气生者,其说胜矣。《龟策传》云∶茯苓在菟丝之下,状如飞鸟之形。

      新雨已霁,天静无风,以火夜烧菟丝去之,即篝烛此地罩之,火灭即记其处。明乃掘取,入地四尺或七尺得矣。此类今不闻有之。宗曰∶上有菟丝之说,甚为轻信。时珍曰∶下有茯苓,则上有灵气如丝之状,山人亦时见之,非菟丝子之菟丝也。注《淮南子》者,以菟丝子及女萝为说,误矣。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尔。

      刘宋·王微《茯苓赞》云∶皓苓下居,彤丝上荟。中状鸡凫,其容龟蔡。神侔少司,保延幼艾。终志不移,柔红可佩。观此彤丝,即菟丝之证矣。寇氏未解此义。

      【修治】曰∶凡用,去皮、心,捣细,于水盆中搅浊,浮者滤去之。此是茯苓赤筋,若误服饵,令人瞳子并黑睛点小,兼盲目。

      弘景曰∶作丸散者,先煮二、三沸乃切,曝干用。

      【气味】甘,平,无毒。

      元素曰∶性温,味甘而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

      之才曰∶马间为之使。得甘草、防风、芍药、紫石英、麦门冬,共疗五脏。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米醋及酸物。

      弘景曰∶药无马间,或者马茎也。

      恭曰∶李氏《本草》∶马刀为茯苓使。间字草书似刀字,传讹尔。

      志曰∶二注恐皆非也。当是马蔺字。

      【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本经》)。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别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胀满,小儿惊痫,女人热淋(甄权)。补五劳七伤,开心益志,止健忘,暖腰膝,安胎(大明)。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元素)。逐水缓脾,生津导气,平火止泄,除虚热,开腠理(李杲)。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好古)。

      赤茯苓【主治】破结气(甄权)。泻心、小肠、膀胱茯苓皮【主治】水肿肤胀,开水道,开腠理(时珍)。

      【发明】弘景曰∶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俗用甚多,仙方服食亦为至要。云其通神而致灵,和魂而炼魄,利窍而益肌,浓肠而开心,调营而理卫,上品仙药也。善能断谷不饥。

      宗曰∶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元素曰∶茯苓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气味俱薄,性浮而升。其用有五∶利小便也;开腠理也,生津液也,除虚热也,止泻也。如小便利或数者,多服则损人目。汗多人服之,亦损元气,夭人寿,为其淡而渗也。又云∶淡为天之阳,阳当上行,何以利水而泻下?气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泻下。不离阳之体,故入手太阳。杲曰∶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味甘而淡,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六∶利窍而除湿,益气而和中,治惊悸,生津液,小便多者能止,小便结者能通。又云∶湿淫所胜,小便不利。淡以利窍,甘以助阳。甘平能益脾逐水,乃除湿之圣药也。好古曰∶白者入手太阴、足太阳、少阳经气分,赤者入足太阴、手少阴、太阳气分。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元。味甘而平,如何是利小便耶?震亨曰∶茯苓,得松之余气而成,属金,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宜。此物有行水之功,久服损人。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接引他药归就肾经,去胞中久陈积垢,为搬运之功尔。时珍曰∶茯苓本草又言利小便,伐肾邪。

      至李东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涩者能通,同朱砂能秘真元。而朱丹溪又言阴虚者不宜用,义似相反,何哉?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素问》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观此,则知淡渗之药,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异。《素问》云∶肺气盛则小便数而欠;虚则欠KT、小便遗数。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胞移热于膀胱则遗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厥阴病则遗溺闭癃。所谓肺气盛者,实热也。其人必气壮脉强,宜用茯苓甘淡以渗其热,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肺虚、心虚、胞热、厥阴病者,皆虚热也。

      其人必上热下寒,脉虚而弱。法当用升阳之药,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约、下焦虚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脱阳之症。其人必肢冷脉迟。法当用温热之药,峻补其下,交济坎离。二症皆非茯苓辈淡渗之药所可治,故曰∶阴虚者不宜用也。仙家虽有服食之法,亦当因人而用焉。

      茯神【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辟不祥,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别录》)。

      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人虚而小肠不利者,加而用之(甄权)。

      神木(即伏神心内木也。又名黄松节)

      【主治】偏痛,诸筋牵缩(时珍)。

      【发明】弘景曰∶仙方只云茯苓而无茯神,为疗既同,用应无嫌。

      时珍曰∶《神农本草》只言茯苓,《名医别录》始添茯神,而主治皆同。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云∶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亦未尝不治心病也。陶弘景始言茯苓赤泻白补。

      李杲复分赤入丙丁、白入壬癸。此其发前人之秘者。时珍则谓茯苓、茯神,只当云赤入血分,则白茯神不能治心病,赤茯苓不能入膀胱矣。张元素不分赤白之说,于理欠通。《圣济录》松节散∶用茯神心中木一两,乳香一钱,石器炒,研为末。每服二钱,木瓜酒下。治风寒冷湿搏于筋骨,足筋挛痛,行步艰难,但是诸筋挛缩疼痛并主之。

      【附方】旧六,新二十。

      服茯苓法∶颂曰∶《集仙方》多单饵茯苓。其法∶取白茯苓五斤,去黑皮,捣筛,以熟绢囊盛,于二斗米下蒸之,米熟即止,曝干又蒸,如此三遍。乃取牛乳二斗和合,着铜器中,微火煮如膏,收之。每食,以竹刀割,随性饱食,辟谷不饥也如欲食谷,先煮葵汁饮之。又茯苓酥法∶白茯苓三十斤(山之阳者甘美,山之阴者味苦),去皮薄切,曝干蒸之。以汤淋去苦味,淋之不止,其汁当甜。乃曝干筛末,用酒三石、蜜三升相和,置大瓮中,搅之百匝,密封勿泄气。冬五十日,夏二十五日,酥自浮出酒上。掠取,其味极甘美。作掌大块,空室中阴干,色赤如枣。饥时食一枚,酒送之,终日不食,名神仙度世之法。又服食法∶以茯苓合白菊花(或合桂心,或合术)为散、丸自任。皆可常服,补益殊胜。《儒门事亲》方∶用茯苓四两,头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三两煎熟。饱食一顿,便绝食辟谷。至三日觉难受,以后气力渐生也。《经验后方》服法∶用华山挺子茯苓,削如枣大方块,安新瓮内,好酒浸之,纸封三重,百日乃开,其色当如饧糖。可日食一块,至百日肌体润泽,一年可夜视物,久久肠化为筋,延年耐老,面若童颜。《嵩高记》∶用茯苓、松脂各二斤,淳酒浸之,和以白蜜。日三服之,久久通灵。又法∶白茯苓去皮,酒浸十五日,漉出为散。每服三钱,水调下,日三服。孙真人《枕中记》云∶茯苓久服,百日病除,二百日昼夜不眠,二年役使鬼神,四年后玉女来侍。葛洪《抱朴子》云∶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玉女从之,能隐能彰,不食谷,灸瘢灭,面体玉泽。又黄初起服茯苓五万日,能坐在立亡,日中无影。交感丸∶方见草部莎根下。吴仙丹∶方见果部吴茱萸下。胸胁气逆胀满∶茯苓一两,人参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日三。(《圣济总录》)

      养心安神∶朱雀丸∶治心神不定,恍惚健忘不乐,火不下降,水不上升,时复振跳。常服,消阴养火,全心气。茯神二两(去皮),沉香半两,为末,炼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人参汤下。(《百一选方》)。

      血虚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日服一钱。(《证治要诀》)。

      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苏东坡方也。(《直指方》)。

      虚滑遗精∶白茯苓二两,缩砂仁一两,为末,入盐二钱。精羊肉批片,掺药炙食,以酒送下。(《普济方》)。

      漏精白浊∶方见菜部薯蓣下。浊遗带下∶威喜丸∶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小便下浊,余沥常流,梦寐多惊,猪苓四钱半,入内煮二十余沸,取出晒干,择去猪苓,为末,化黄蜡搜和,丸弹子大。每嚼一丸,空心津下,以小便清为度。忌米醋。李时珍曰∶《抱朴子》言∶茯苓千万岁,其上生小木,状似莲花,名曰木威喜芝。夜视有光,烧之不焦,带之辟兵,服之长生。《和剂局方》威喜丸之名,盖取诸此。小便频多∶白茯苓(去皮)、干山药(去皮,以白矾水瀹过,焙)等分,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儒门事亲》方)。

      小便不禁∶茯苓丸∶治心肾俱虚,神志不守,小便不禁。用白茯苓、赤茯苓等分,为末。

      以新汲水洗去筋,控干,以酒煮地黄汁捣膏搜和,丸弹子大。每嚼一丸,空心盐酒下。(《三因方》)。

      小便淋浊∶由心肾气虚,神志不守,小便淋沥或梦遗白浊。赤、白茯苓等分。为末。新汲水飞去沫,控干。以地黄汁同捣,酒熬作膏,和丸弹子大。空心盐汤嚼下一丸。(《三因方》)

      下虚消渴∶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渴症。白茯苓一斤,黄连一斤,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温汤下五十丸。(《德生堂经验方》)。

      下部诸疾∶龙液膏∶用坚实白茯苓去皮焙研,取清溪流水浸去筋膜,复焙,入瓷罐内,以好蜜和匀,入铜釜内,重汤桑柴灰煮一日,取出收之。每空心白汤下二、三匙,解烦郁燥渴。一切下部疾,皆可除。(《积善堂方》)

      飧泄滑痢不止∶白茯苓一两,木香(煨)半两,为末。紫苏木瓜汤下二钱。(《百一选方》)。

      妊娠水肿,小便不利,恶寒∶赤茯苓(去皮)、葵子各半两,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下。

      (《禹讲师方》)。

      面雀斑∶白茯苓末,蜜和,夜夜敷之,二七日愈。(姚僧坦《集验方》)。

      猪鸡骨哽∶五月五日,取楮子(晒干)、白茯苓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乳香汤下。一方不用楮子,以所哽骨煎汤下。(《经验良方》)。

      痔漏神方∶赤、白茯苓(去皮)、没药各二两,破故纸四两,石臼捣成一块。春、秋酒浸三日,夏二日,冬五日;取出木笼蒸熟,晒干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酒服二十丸,渐加至五十丸。(董炳《集验方》)。

      血余怪病∶手十指节断坏,惟有筋连,无节肉,虫出如灯心,长数尺,遍身绿毛卷,名曰血余。以茯苓、胡黄连煎汤,饮之愈。(夏子益《奇疾方》)。

      水肿尿涩∶茯苓皮、椒目等分,煎汤,日饮取效。(《普济方》)

      

    琥珀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四琥珀内容:(《别录》上品)

      【释名】江珠。

      时珍曰∶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谓之虎魄。俗文从玉,以其类玉也。

      梵书谓之阿湿摩揭婆。

      【集解】《别录》曰∶琥珀生永昌。

      弘景曰∶旧说松脂沦入地千年所化。今烧之亦作松气。亦有中有一蜂,形色如生者。《博物志》乃云“烧蜂巢所作”,恐非实也。此或蜂为松脂所沾,因坠地沦没尔。亦有煮鸡子及青鱼枕作者,并非真。惟以手心摩热拾芥为真。今并从外国来,而出茯苓处并无,不知出琥珀处复有茯苓否也?

      曰∶琥珀是海松木中津液,初若桃胶,后乃凝结。复有南珀,不及保升曰∶枫脂入地千年变为琥柏,不独松脂变也。大抵木脂入地千年皆化,但不及枫、松有脂而多经年岁尔。蜂巢既烧,安有蜂形尚在其间?

      宗曰∶今西戎亦有,其色差淡而明澈。南方者色深而重浊,彼土人多碾为物形。若谓千年茯苓所化,则其沾着蜂、蚁宛然具在,极不然也。《地理志》云∶海南林邑多出琥珀,松脂沦入地所化。有琥珀则旁无草木。入土浅者五尺,深者八、九尺。大者如斛,削去皮乃成。此说为胜。但土地有所宜、不宜,故有能化、不化。烧蜂之说,不知何据?承曰∶诸家所说茯苓、琥珀,虽有小异同,皆云松脂所化。但茯苓、茯神,乃大松摧折或斫伐,而根瘢不朽,津液下流而结成,故治心肾,通津液也。若琥珀乃是松树枝节荣盛时,为炎日所灼,流脂出树身外,日渐浓大,因堕土中,津润岁久,为土所渗泄,而光莹之体独存。今可拾芥,尚有粘性。故其虫蚁之类,乃未入土时所粘者。二物皆自松出,而所禀各异。茯苓生于阴而成于阳,琥珀生于阳而成于阴,故皆治营安心而利水也。曰∶凡用,须分红松脂、石珀、水珀、花珀、物象珀、珀、琥珀。其红松脂如琥珀,只是浊,大脆,纹横。水珀多无红,色如浅黄,多皱纹。石珀如石重,色黄不堪用。花珀纹似新马尾松心纹,一路赤,一路黄。

      物象珀其内自有物命,入用神妙。珀是众珀之长。琥珀如血色,以布拭热,吸得芥子者,真也。时珍曰∶琥珀拾芥,乃草芥,即禾草也。雷氏言拾芥子,误矣。《唐书》载西域康乾河松木,入水一、二年化为石,正与松、枫诸木沉入土化珀,同一理也。今金齿、丽江亦有之。其茯苓千年化琥珀之说,亦误传也。按∶曹昭《格古论》云∶琥珀出西番、南番,乃枫木津液多年所化。色黄而明莹者名蜡珀,色若松香红而且黄者名明珀,有香者名香珀,出高丽、倭国者色深红。有蜂、蚁、松枝者尤好。

      【修治】曰∶入药,用水调侧柏子末,安瓷锅中,置琥珀于内煮之,从巳至申,当有异光,捣粉筛用。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别录》)。

      壮心,明目磨翳,止心痛癫邪,疗蛊毒,破结瘕,治产后血枕痛(大明)。止血生肌,合金【发明】震亨曰∶古方用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脾能运化,肺气下降,故小便可通。

      若血少不利者,反致其燥急之苦。

      弘景曰∶俗中多带之辟恶。刮屑服,疗瘀血至验。《仙经》无正用。藏器曰∶和大黄、鳖甲作散,酒下方寸匕,下恶血、妇人腹内血,尽即止。宋高祖时,宁州贡琥珀枕,碎以赐军士,敷金疮。

      【附方】旧四,新五。

      琥珀散∶止血生肌,镇心明目,破症瘕气块,产后血晕闷绝,儿枕痛,并宜饵此方。琥珀一两,鳖甲一两,京三棱一两,延胡索半两,没药半两,大黄六铢,熬捣为散。空心酒服三钱匕,日再服。神验莫及。产后即减大黄。(《海药本草》)

      小儿胎惊∶琥珀、防风各一钱,朱砂半钱,为末。猪乳调一字,入口中,最妙。(《指方》)。

      小儿胎痫∶琥珀、朱砂各少许,全蝎一枚。为末。麦门冬汤调一字服。(《直指方》小便转胞∶真琥珀一两,为末。用水四升,葱白十茎,煮汁三升,入珀末二钱,温服。

      沙石诸淋,三服皆效。(《圣惠方》)。

      小便淋沥∶琥珀为末二钱,麝香少许。白汤服之,或萱草煎汤服。老人、虚人,以人参汤下。亦可蜜丸,以赤茯苓汤下。(《普济方》)

      小便尿血∶琥珀为末。每服二钱,灯心汤下。(《直指方》)。

      从高坠下,有瘀血在内∶刮琥珀屑,酒服方寸匕。或入蒲黄三、二匕,日服四、五次。

      (《外台秘要》)。

      金疮闷绝不识人∶琥珀研粉,童子小便调一钱。三服瘥。(《鬼遗方》)。

      鱼骨哽咽,六、七日不出∶用琥珀珠一串,推入哽所,牵引之即出。(《外台秘要》)。

      

    木之四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四内容:(音黟。宋《嘉》)

      【释名】珀。

      曰∶是众珀之长,故号珀。

      时珍曰∶亦作KT。其色黑,故名。

      【集解】恭曰∶古来相传松脂千年为茯苓,又千年为琥珀,又千年为。二物烧之皆有松气。状似玄玉而轻。出西戎,而有茯苓处无此物。今西州南三百里碛中得者,大则方尺,黑润而轻,烧之腥臭。高昌人名为木,谓玄玉为石。洪州土石间得者,烧作松气,功同琥珀,见风拆破,不堪为器。恐此二种及琥珀,或非松脂所为也。慎微曰∶《梁四公记》∶杰公云∶交河之间平碛中,掘深一丈,下有珀,黑逾纯漆,或大如车轮。末服,攻妇人小肠症瘕诸疾。时珍曰∶即琥珀之黑色者,或因土色熏染,或者一种木沉结成,未必是千年琥珀复化也。《玉策经》言∶松脂千年作茯苓,茯苓千年作琥珀,琥珀千年作石胆,石胆千年作威喜。大抵皆是神异之说,未可深凭。雷琥珀下所说诸珀可据。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补心安神,破血生肌,治妇人症瘕(《唐本》)。小儿带之辟恶,磨滴目翳赤障(藏器)。

      

    猪苓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四猪苓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猪屎(《本经》)、豕橐(《庄子》)、地乌桃(《图经》)。

      弘景曰∶其块黑似猪屎,故以名之。司马彪注《庄子》云∶豕橐一名苓,其根似猪矢。是也。

      时珍曰∶马屎曰通,猪屎曰零(即苓字),其块零落而下故也。

      【集解】《别录》曰∶猪苓生衡山山谷,及济阴冤句。二月、八月弘景曰∶是枫树苓,其皮黑色,肉白而实者佳,削去皮用。

      颂曰∶今蜀州、眉州亦有之。生土底,不必枫根下始有也。

      时珍曰∶猪苓亦是木之余气所结,如松之余气结茯苓之义。他木皆有,枫木为多耳。

      【修治】曰∶采得,铜刀削去粗皮,薄切,以东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细切,以升麻叶对蒸一日,去叶,晒干用。

      时珍曰∶猪苓取其行湿,生用更佳。

      【气味】甘,平,无毒。

      普曰∶神农∶甘。雷公∶苦,无毒。

      权曰∶微热。

      元素曰∶气平味甘,气味俱薄,升而微降,与茯苓同。

      杲曰∶淡、甘,平,降也,阳中阴也。

      好古曰∶甘重于苦,阳也。入足太阳、足少阴经。

      【主治】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本经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甄权)。治渴除湿,去心中懊(元素)。泻膀胱【发明】颂曰∶张仲景治消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者,猪苓散发其汗。病欲饮水而复吐,名为水逆,冬时寒嗽如疟状者,亦与猪苓散,此即五苓散也。猪苓、茯苓、术各三分,泽泻五分,桂二分,细捣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饮暖水,汗出即愈。利水道诸汤剂,无若此快,今人皆用之。

      杲曰∶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故能除湿利小便。

      宗曰∶猪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久服者宜详审之。

      元素曰∶猪苓淡渗,大燥亡津液,无湿症者勿服之。

      时珍曰∶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附方】旧五。

      伤寒口渴∶邪在脏也,猪苓汤主之。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一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每服七合,日三服。呕而思水者,亦主之。(张仲景方)。

      小儿秘结∶猪苓一两,以水少许,煮鸡屎白一钱,调服,立通。(《外台秘要》)。

      通身肿满,小便不利∶猪苓五两,为末。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杨氏《产乳》)。

      妊娠肿渴∶从脚至腹,小便不利,微渴引饮。方同上法。(《子母秘录》)。

      妊娠子淋∶方同上法,日三夜二,以通为度。(《短剧方》)

      壮年梦遗∶方见草部半夏下。

      

    雷丸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四雷丸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雷实(《别录》)、雷矢(同上)、时珍曰∶雷斧、雷楔,皆霹雳击物精气所化。此物生土中,无苗叶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竹之余气所结,故曰竹苓。苓亦屎也,古者屎、苓字通用。

      【集解】《别录》曰∶雷丸生石城山谷及汉中土中。八月采根,曝干弘景曰∶今出建平、宜都间。累累相连如丸。

      恭曰∶雷丸,竹之苓也。无有苗蔓,皆零,无相连者。今出房州、金州。

      时珍曰∶雷丸大小如栗,状如猪苓而圆,皮黑肉白,甚坚实。

      【修治】曰∶凡使,用甘草水浸一夜,铜刀刮去黑皮,破作四、五片。以甘草水再浸一宿,蒸之,从巳至未,晒干。酒拌再蒸,晒干用。

      大明曰∶入药炮用。

      【气味】苦,寒,有小毒。

      《别录》曰∶咸,微寒,有小毒。赤者杀人,白者善。

      普曰∶神农∶苦;黄帝、岐伯、桐君∶甘,有毒;扁鹊∶甘,无毒。

      李当之∶大寒。

      权曰∶苦,有小毒。

      时珍曰∶甘、微苦,平。

      之才曰∶荔实、浓朴、芫花为之使,恶蓄根、葛根。

      【主治】杀三虫,逐毒瓦斯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本经》)。

      作摩膏,除小儿百病,逐邪气恶风汗出,除皮中热结积蛊毒,白虫寸白自出不止。久服,令人阴痿(《别录》)。逐风,主癫痫狂走(甄权)。

      【发明】弘景曰∶《本经》云利丈夫,《别录》曰∶久服阴痿,于事相反。

      志曰∶《经》言利丈夫不利女子,乃疏利男子元气,不疏利女子脏气,故曰久服令人阴痿也。

      时珍曰∶按∶范正敏《遁斋闲览》云∶杨中年得异疾,每发语,腹中有小声应之,久渐声大。有道士见之曰∶此应声虫也。但读本草,取不应者治之。读至雷丸,不应。遂顿服数粒而愈。

      【附方】旧一,新一。

      小儿出汗有热∶雷丸四两,粉半斤,为末扑之。(《千金方》)。

      下寸白虫∶雷丸,水浸去皮,切焙为末。五更初,食炙肉少许,以稀粥饮服一钱匕。须上半月服,虫乃下。(《经验前方》)。

      筋肉化虫∶方见石部雄黄下。

      

    桑上寄生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四桑上寄生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寄屑(《本经》)、寓木(《本经》)、时珍曰∶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于上,故曰寄生、寓木、茑木。俗呼为寄生草。《东方朔传》云∶【集解】《别录》曰∶桑上寄生,生弘农川谷桑树上。三月三日采茎弘景曰∶寄生松上、杨上、枫上皆有,形类是一般,但根津所因处为异,则各随其树名之。生树枝间,根在枝节之内。叶圆青赤,浓泽易折。旁自生枝节。冬夏生,四月花白。五月实赤,大如小豆。处处皆有,以出彭城者为胜。俗呼为续断用之,而《本经》续断别在上品,主疗不同,市人混杂无识者。

      恭曰∶此多生枫、槲、榉柳、水杨等树上。叶无阴阳,如细柳叶而浓脆。茎粗短。子黄色,大如小枣。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九月始熟,黄色。陶言五月实赤,大如小豆,盖未见也。江南人相承用其茎为续断,殊不相关。

      保升曰∶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云是乌鸟食一物子,粪落树上,感气而生。叶如橘而浓软,茎如槐而肥脆。处处虽有,须桑上者佳。然非自采,即难以别。可断茎视之,色深黄者为验。又《图经》云∶叶似龙胆而浓阔。茎短似鸡脚,作树形。三月、四月花,黄白色。六月、七月结子,黄绿色,如小豆,以汁稠粘者良也。

      大明曰∶人多收榉树上者为桑寄生。桑上极少,纵有,形与榉上者亦不同。次即枫树上者,力与榉树上者相同,黄色。七月、八月采。

      宗曰∶桑寄生皆言处处有之。从官南北,处处难得。岂岁岁斫践之,苦不能生耶?

      抑方宜不同耶?若以为鸟食物子落枝节间感气而生,则麦当生麦,谷当生谷,不当生此一物也。自是感造化之气,别是一物。古人惟取桑上者,是假其气尔。第以难得真者,真者下咽,必验如神。向有求此于吴中诸邑者。予遍搜不可得,遂以实告之。邻邑以他木寄生送上,服之震亨曰∶桑寄生药之要品,而人不谙其的,惜哉。近海州邑及海外之境,其地暖而不蚕,桑无采捋之苦,气浓意浓,自然生出也。何尝节间可容他子耶?时珍曰∶寄生,高者二、三尺。其叶圆而微尖,浓而柔,面青而光泽,背淡紫而有茸。人言川蜀桑多,时有生者。他处鲜得。须自采或连桑采者乃可用。世俗多以杂树上者充之,气性不同,恐反有害也。按∶郑樵《通志》云∶寄生有两种∶一种大者,叶如石榴叶;一种小者,叶如麻黄叶。其子皆相似。大者曰茑,小者曰女萝。今观《蜀本》、韩氏所说亦是两种,与郑说同。

      【修治】曰∶采得,铜刀和根、枝、茎叶细锉,阴干用。勿见火。

      【气味】苦,平,无毒。

      《别录》曰∶甘,无毒。

      【主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安胎(《本经》)。去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主金疮,去痹(《别录》)。助筋骨,益血脉(大明)。主怀妊漏血不止,令胎牢固(甄权)。

      【附方】新四。膈气∶生桑寄生捣汁一盏,服之。(《集简方》)。胎动腹痛∶桑寄生一两半,阿胶(炒)半两,艾叶半两,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或去艾叶。(《圣惠方》)。

      毒痢脓血∶六脉微小,并无寒热。宜以桑寄生二两,防风、大芎二钱半,炙甘草三铢。

      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杨子建《护命方》)。

      下血后虚∶下血止后,但觉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桑寄生为末。每服一钱,非时白汤点服。(杨子建《护命方实【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明目,轻身,通神(《本经》)。

      

    松萝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四松萝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女萝(《别录》)、松上寄生。

      时珍曰∶名义未详。

      【集解】《别录》曰∶松萝生熊耳山谷松树上。五月采,阴干。

      弘景曰∶东山甚多。生杂树上,而以松上者为真。《诗》云∶茑与女萝,施于松上。茑是寄生,以桑上者为真,不用松上者,互有异同尔。

      时珍曰∶按∶毛苌《诗注》云∶女萝,菟丝也。《吴普本草》∶菟丝一名松萝。陶弘景谓茑是桑上寄生,松萝是松上寄生。陆佃《埤雅》言∶茑是松、柏上寄生,女萝是松上浮蔓。

      又言∶在木为女萝,在草为菟丝。郑樵《通志》言∶寄生有二种∶大曰茑,小曰女萝。陆机《诗疏》言∶菟丝蔓生草上,黄赤如金,非松萝也。松萝蔓延松上生枝正青,与菟丝殊异。

      罗愿《尔雅翼》云∶女萝色青而细长,无杂蔓。故《山鬼》云∶“被薜荔兮带女萝”,谓青长如带也。菟丝黄赤不相类。然二者皆附木而生,有时相结。故《古乐府》云∶南山幂幂菟丝花,北陵青青女萝树。由来花叶同一根,今日枝条分两处。《唐乐府》云∶菟丝故无情,随风任颠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据此诸说,则女萝之为松上蔓,当以二陆、罗氏之说为的。其曰菟丝者,误矣。

      【气味】苦、甘,平,无毒。

      【主治】嗔怒邪气,止虚汗头风,女子阴寒肿痛(《本经》)。疗痰热温疟,可为吐汤,利水道(《别录》)。治寒热,吐胸中客痰涎,去头疮、项上瘤瘿,令人【发明】时珍曰∶松萝能平肝邪,去寒热。同瓜蒂诸药则能吐痰,非松萝能吐人也。葛洪《肘后方》∶治胸中有痰,头痛不欲食,气壮者。用松萝、杜蘅各三两,瓜蒂三十枚,酒一升二合渍再宿。旦饮一合,取吐。不吐,晚再服一合。孙思邈《千金方》∶治胸膈痰积热,断膈汤∶用松萝、甘草各一两,恒山三两,瓜蒂二十一枚,水、酒各一升半,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取吐。

      

    枫柳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四枫柳内容:(《唐本草》)

      【集解】恭曰∶枫柳出原州。叶似槐,茎赤根黄。子六月熟,绿色而细。剥取茎皮用。

      时珍曰∶苏恭言枫柳有毒,出原州。陈藏器驳之,以为枫柳皮即今枫树皮,性涩能止水痢。按∶《斗门方》言即今枫树上寄生,其叶亦可制粉霜,此说是也。若是枫树,则处处甚多,何必专出原州耶?陈说误矣。枫皮见前枫香脂下。

      皮【气味】辛,大热,有毒。

      【主治】风,龋齿痛(《唐本》)。积年痛风不可忍,久治无效者。

      细锉焙,不限多少,入脑、麝浸酒常服,以醉为度(《斗门方》)。

      

    桃寄生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四桃寄生内容:(《纲目》)

      【气味】苦,辛,无毒。

      【主治】小儿中蛊毒,腹内坚痛,面目青黄,淋露骨立。取二两为末,如茶点服,日四、五服(时珍。《圣惠方》)。

      

    柳寄生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四柳寄生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此即寄生之生柳上者。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膈气刺痛,捣汁服一杯(时珍)。

      

    占斯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四占斯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炭皮(《别录》)、良无极(《纲目》)

      时珍曰∶占斯,《范汪方》谓之良无极,《刘涓子鬼遗方》谓之木占斯,盛称其功,而《别录》一名炭皮,【集解】《别录》曰∶占斯生太山山谷。采无时。

      弘景曰∶李当之云∶是樟树上寄生,树大衔枝在肌肉。今人皆以胡桃皮为之,非是真也。按∶《桐君采药录》云∶生上洛。是木皮,状如浓朴,色似桂白,其理一纵一横。今市人皆削,乃似浓朴,而无正纵横理。不知此复是何物,莫测真假也。

      【气味】苦,温,无毒。

      权曰∶辛,平,无毒。茱萸为之使。

      【主治】邪气湿痹,寒热疽疮,除水坚积血症,月闭无子,小儿不能行,诸恶疮痈肿,止腹痛,令女人有子(《别录》)。主脾热,洗手【附方】新一。

      木占斯散∶治发背肠痈疽痔,妇人乳痈,诸产症瘕,无有不疗。

      服之肿去痛止脓消,已溃者便早愈也。木占斯、甘草(炙)、浓朴(炙)、细辛、栝蒌、防风、干姜、人参、桔梗、败酱各一两。为散。酒服方寸匕,昼七、夜四,以多为善。此药入咽,当觉流入疮中,令化为水也。痈疽灸不发败坏者,尤可服之。内痈在上者,当吐脓血;在下者,当下脓血。其疮未坏及长服者,去败酱。一方加桂心。(《刘涓子鬼遗方》)

      

    石刺木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四石刺木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石刺木乃木上寄生也。生南方林间。其树江西人呼为靳刺,亦种为篱院,树似棘而大,枝上有逆钩。

      根皮【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破血,产后余血结瘕。煮汁服,神验不可言(藏器)。

      

    木之五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五内容:(苞木类四种)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五竹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时珍曰∶竹字象形。许慎《说文》云∶“竹,冬生草也”。

      故字从倒草。戴凯之《竹谱》云∶植物之中,有名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实虚,大同节目。

      【集解】弘景曰∶竹类甚多,入药用竹,次用淡、苦竹。

      又一种薄壳者,名甘竹,叶最胜。又有实中竹、篁竹,并以笋为佳,于药无用。颂曰∶竹处处有之。其类甚多,而入药惟用竹、淡竹、苦竹三种,人多不能尽别。按∶《竹谱》∶竹坚而促节,体圆而质劲,皮白如霜,大者宜刺船,细者可为笛。苦竹有白有紫。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然今之刺船者多用桂竹。竹笛自有一种,亦不名竹。苦竹亦有二种∶一出江西、闽中,本极粗大,笋味殊苦,不可啖;一出江浙,肉浓而叶长阔,笋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笋是也。今南人入药烧沥,惟用淡竹一品,肉薄,节间有粉者。时珍曰∶竹,惟江河之南甚多,故曰九河鲜有,五岭实繁。大抵皆土中苞笋,各以时而出,旬日落箨而成竹也。

      茎有节,节有枝;枝有节,节有叶。叶必三之,枝必两之。根下之枝,一为雄,二为雌,雌者生笋。其根鞭喜行东南,而宜死猫,畏皂刺、油麻。以五月十三日为醉日。六十年一花,花结实,其竹则枯。竹枯曰,竹实曰筱,小曰KT,大曰。其中皆虚,而有实心竹出滇广;其外皆圆,而有方竹出川蜀。其节或暴或无,或促或疏。暴节竹出蜀中,高节,即筇竹也。无节竹出溱州,空心直上,即通竹也。竹一尺数节,出荆南。笛竹一节尺余,出吴楚。竹一节近丈,出南广。其干或长或短,或巨或细。交广由吾竹长三、四丈,其肉薄,可作屋柱。竹大至数围,其肉浓,可为梁栋。永昌汉竹可为桶斛,竹可为舟船。

      严州越王竹高只尺余。辰州龙孙竹细仅如针,高不盈尺。其叶或细或大。凤尾竹叶细三分,龙公竹叶若芭蕉,百叶竹一枝百叶。其性或柔或劲,或滑或涩。涩者可以错甲,谓之。

      滑者可以为席,谓之桃枝。劲者可以为戈刀箭矢,谓之矛竹、箭竹、筋竹、石麻。柔者可为绳索,谓之竹、弓竹、苦竹、把发。其色有青有黄,有白有赤,有乌有紫。有斑斑者驳纹点染,紫者黯色黝然,乌者黑而害母,赤者浓而直,白者薄而曲,黄者如金,青者如玉。其别种有棘竹,一名竹,芒棘森然,大者围二尺,可御盗贼。棕竹一名实竹,其叶似棕,可为柱杖。慈竹一名义竹,丛生不散,人栽为玩。广人以筋竹丝为竹布,甚脆。

      竹叶【气味】苦,平,无毒。

      《别录》曰∶大寒。

      【主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本经》)。除烦热风痉,喉痹呕吐煎汤,熨霍乱转筋(时珍)。

      淡竹叶【气味】辛,平、大寒,无毒。

      权曰∶甘,寒。

      【主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别录》)。吐血,热毒风,止消渴,压丹石毒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止惊悸,温疫迷闷,妊妇头旋倒地,小儿惊痫天吊喉痹,鬼疰恶气,烦热,杀小虫(孟诜)。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元素)。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时珍)

      苦竹叶【气味】苦,冷,无毒。

      【主治】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别录》)。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烦热,发汗,疗中风喑哑(大明)。杀虫。烧末,和猪胆,涂小儿头疮耳疮疥癣;和鸡子白,涂一切恶疮,频用取效(时珍)。

      【发明】弘景曰∶甘竹叶最胜。

      诜曰∶竹叶∶、苦、淡、甘之外,余皆不堪入药,不宜人。淡竹为上,甘竹次之。宗曰∶诸竹笋性皆微寒,故知其叶一致也。张仲景竹叶汤,惟用淡竹。元素曰∶竹叶苦平,阴中微阳。杲曰∶竹叶辛苦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二∶除新久风邪之烦热,止喘促气胜【附方】新二。

      上气发热,因奔趁走马后,饮冷水所致者。竹叶三斤,橘皮三两,水一斗,煮五升,细服。三日一剂。(《肘后方》)。时行发黄∶竹叶五升(切),小麦七升,石膏三两,水一斗半,煮取七升,细服,尽剂愈。(《肘后方》)

      竹根【主治】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本经》)。

      消毒(《别录》)。

      淡竹根【主治】除烦热,解丹石发热渴,煮汁服(藏器)。

      消痰去风热,惊悸迷闷,小儿惊痫(大明)。同叶煎汤,洗妇人子宫下脱苦竹根【主治】下心肺五脏热毒瓦斯。锉一斤,水五升,煮汁一升,分三服(孟诜)。

      甘竹根【主治】煮汁服,安胎,止产后烦热(时珍)。

      【附方】新一。

      产后烦热逆气∶用甘竹根(切)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入小麦二,复煮麦熟三、四沸,入甘草一两,麦门冬一升,再煎至二升。每服五合。(《妇人良方》)

      淡竹茹【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呕,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别录》)。

      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甄权)。噎膈(孟诜)。伤寒劳复,小儿热痫,妇人胎动(时珍)。

      苦竹茹【主治】下热壅(孟诜)。水煎服,止尿血竹茹【主治】劳热(大明)。

      【附方】旧五,新五。

      伤寒劳复∶伤寒后交接劳复,卵肿腹痛。竹皮一升,水三升,煮五沸,服汁。(朱肱《南阳活人书》)

      妇人劳复,病初愈,有所劳动,致热气冲胸,手足搐搦拘急,如中风状∶淡竹青茹半斤,栝蒌二两,水二升,煎一升,分二服。(《活人书》)。

      产后烦热,内虚短气∶甘竹茹汤∶用甘竹茹一升,人参、茯苓、甘草各二两,黄芩二两。

      水六升,煎二升,分服,日三服。(《妇人良方》)。

      妇人损胎∶孕八、九月,或坠伤,牛马惊伤,心痛。用青竹茹五两,酒一升,煎五合服。

      (《子母秘录》)。

      月水不断∶青竹茹微炙,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服。(《普济方》)。

      小儿热痛,口噤体热。竹青茹三两,醋三升,煎一升,服一合。(《子母秘录》)。

      齿血不止∶生竹皮,醋浸,令人含之,其背上三过。以茗汁漱牙齿宣露∶黄竹叶、当归尾,研末,煎汤,入盐含漱。(《永类方》)。

      饮酒头痛∶竹茹二两,水五升,煮三升,纳鸡子三枚,煮三沸,食之。(《千金方》)。

      伤损内痛∶兵杖所加,木石所迮,血在胸、背、胁中刺痛。用青竹茹、乱发各一团,炭火炙焦为末。酒一升,煮三沸,服之。三服愈。(《千金方》)

      淡竹沥【修治】机曰∶将竹截作二尺长,劈开。以砖两片对立,架竹于上。以火炙出其沥,以盘承取。时珍曰∶一法∶以竹截长五、六寸,以瓶盛,倒悬,下用一器承之,周遭以炭火逼之,【气味】甘,大寒,无毒。

      时珍曰∶姜汁为之使。

      【主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别录》)。中风失音不养血清痰,风痰虚痰在胸膈,使人癫狂,痰在经络四肢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达不行(震亨)。

      治子冒风,解射罔毒(时珍)。

      竹沥【主治】风(《别录》)。

      苦竹沥【主治】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别录》)。

      功同淡竹(大明)。治牙疼(时珍)。

      慈竹沥【主治】疗热风,和粥饮服(孟诜)。

      【发明】弘景曰∶凡取竹沥,惟用淡、苦、竹者。

      雷曰∶久渴心烦,宜投竹沥。

      震亨曰∶竹沥滑痰,非助以姜汁不能行。诸方治胎产金疮口噤,与血虚自汗,消渴小便多,皆是阴虚之病,无不用之。产后不碍虚,胎前不损子。本草言其大寒,似与石膏、黄芩同类。而世俗因大寒二字,弃而不用。《经》云∶阴虚则发热。竹沥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寒而能补,与薯蓣寒补义同。大寒言其功,非独言其气也。世人食笋,自幼至老,未有因其寒而病者。沥即笋之液也,又假于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但能食者用荆沥,不能食者用竹沥。

      时珍曰∶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笋性滑利,多食泻人,僧家谓之刮肠篦,即此义也。丹溪朱氏谓大寒言其功不言其气,殊悖于理。谓大寒为气,何害于功?《淮南子》云∶槁竹有火,不钻不然。今苗僚人以干竹片相戛取火,则竹性虽寒,亦未必大寒也。《神仙传》云∶离娄公服竹汁饵桂,得长生。盖竹汁性寒,以桂济之,亦与用姜汁佐竹沥之意相同。淡竹今人呼为水竹,有大小二种,此竹汁【附方】旧十四,新七。

      中风口噤∶竹沥、姜汁等分,日日饮之。(《千金方》)

      小儿口噤体热∶用竹沥二合。暖饮,分三、四服。(《兵部手集》)。

      产后中风,口噤,身直面青,手足反张∶竹沥饮一、二升,即苏。(《梅师方》)。

      破伤中风∶凡闪脱折骨诸疮,慎不可当风用扇,中风则发,口噤项沥二、三升。忌冷冻饮料食及酒。竹沥卒难得,可合十许束并烧取之。(《外台秘要》)。

      金疮中风,口噤欲死∶竹沥半升,微微暖服。(《广利方》)。

      大人喉风∶竹油,频饮之。(《集简方》)。

      小儿重舌∶竹沥渍黄柏,时时点之。(《简便方》)。

      小儿伤寒∶淡竹沥、葛根汁各六合。细细与服。(《千金方》)。

      小儿狂语,夜后便发∶竹沥夜服二合。(姚和众《至宝方》)。

      妇人胎动∶孕妇子烦∶杨氏产乳∶竹沥,频频饮之。《梅师方》∶茯苓二两,竹沥一升,水四升,煎二时气烦躁,五、六日不解∶青竹沥半盏,新水半盏,相和令匀,非时服。(消渴尿多∶竹沥恣饮,数日愈。(《肘后方》)。

      咳嗽肺痿∶大人、小儿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脓。用淡竹沥一合,服之,日三、五次,以愈为度。(李绛《兵部手集》)。

      产后虚汗∶淡竹沥三合,暖服,须臾再服。(昝殷《产宝》)。

      小儿吻疮∶竹沥和黄连、黄柏、黄丹敷之。(《全幼心鉴》)。

      小儿赤目∶淡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

      赤目痛不得开者,肝经实热所致,或生障翳∶用苦竹沥五合,黄连二分。绵裹浸一宿,频点之,令热泪出。(《梅猝牙齿痛∶苦竹烧一头,其一头汁出,热揩之。(姚僧坦《集验方》)。

      丹石毒发∶头眩耳鸣,恐惧不安。淡竹沥,频服二、三升。(《古今录验》)

      竹笋见菜部。

      慈竹箨【主治】小儿头身恶疮,烧散和油涂之。或入轻粉少许(时珍)。

      竹实【主治】通神明,轻身益气(《本经》)。

      【发明】《别录》曰∶竹实出益州。

      弘景曰∶竹实出蓝田。江东乃有花而无实,顷来斑斑有实,状如小麦,可为饭食。

      承曰∶旧有竹实,鸾凤所食。今近道竹间,时见开花小白如枣花,亦结实如小麦子,无气味而涩。江浙人号为竹米,以为荒年之兆,其竹即死,必非鸾凤所食者。近有余干人言∶竹实大如鸡子,竹叶层层包裹,味甘胜蜜,食之令人心膈清凉,生深竹林茂盛蒙密处。顷因得之,但日久汁枯干而味尚存尔。乃知鸾凤所食,非常物也。

      时珍曰∶按∶陈藏器《本草》云∶竹肉,一名竹实,生苦竹枝上,大如鸡子,似肉脔,有大毒。须以灰汁煮二度,炼讫,乃依常菜茹食。炼不熟,则戟人喉出血,手爪尽脱也。此说与陈承所说竹实相似,恐即一物,但苦竹上者有毒尔。与竹米之竹实不同。

      山白竹(即山间小白竹也)

      【主治】烧灰,入腐烂痈疽爆竹【主治】辟妖气山魈。

      慎微曰∶李畋《该闻集》云∶仲叟者,家为山魈所祟,掷石开户。畋令旦夜于庭中爆竹数十竿,若除夕然,其祟遂止。

      

    竹黄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五竹黄内容:(宋《开宝》)

      【释名】竹膏。

      志曰∶天竺黄生天竺国。今诸竹内往往得之。人多烧诸骨及葛粉等杂之。

      大明曰∶此是南海边竹内尘沙结成者。

      宗曰∶此是竹内所生,如黄土着竹成片者。

      时珍曰∶按∶吴僧赞宁云∶竹黄生南海镛竹中。此竹极大,又名天竹。其内有黄,可以疗疾。本草作天竺者,非矣。竹亦有黄。此说得之。

      【气味】甘,寒,无毒。

      大明曰∶平。伏粉霜。

      【主治】小儿惊风天吊,去诸风热,镇心明目,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开宝》)。治中风痰壅,猝失音不语,小儿客忤痫疾(大明【发明】宗曰∶天竹黄凉心经,去风热。作小儿药尤宜,和缓故也。

      时珍曰∶竹黄出于大竹之津气结成,其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

      【附方】新一。

      小儿惊热∶天竹黄二钱,雄黄、牵牛末各一钱,研匀,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汤下。(钱乙方)

      

    仙人杖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五仙人杖内容:(宋《嘉》)

      【集解】藏器曰∶此是笋欲成竹时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苦竹、桂竹多生此。别有仙人杖草,见草部。又枸杞亦名仙人杖,与此同名。

      【气味】咸,平,无毒。大明曰∶冷。

      【主治】哕气呕逆,小儿吐乳,大人吐食反胃,辟,并水煮服之(藏器)。小儿惊痫及夜啼,置身伴睡良。又烧为末,水服方寸匕,主痔病。忌牛肉(大明)。

      煮汁服,下鱼骨鲠(时珍)。

      

    鬼齿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五鬼齿内容:(《拾遗》)

      【释名】鬼针。

      藏器曰∶此腐竹根先入地者。为其,贼恶,故隐其名。草部亦有鬼针。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中恶注忤,心腹痛,煮汁服之(藏器)。煮汁服,下骨鲠。烧存性,入轻粉少许,油调,涂小儿头疮(时珍)。

      【附方】新二。

      鱼骨鲠咽∶篱脚朽竹,去泥研末,蜜丸芡子大。绵裹含之,其骨自消也。(王《百一选方》)

      小便尿血∶篱下竹根,入土多年者,不拘多少,洗净煎汤,并服数碗,立止。(《救急良

    木之六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六内容:(杂木类七种,附录一十九种)

      

    淮木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六淮木内容:(《本经》下品)

      【校正】并入《别录》有名未用城里赤柱。

      【释名】百岁城中木(《本经》)、城里赤柱。

      《别录》曰∶淮木生晋阳平泽。又云∶城里赤柱生晋·平阳。

      时珍曰∶按∶《吴普本草》∶淮木生晋·平阳、河东平泽,与《别录》城里赤柱出处及主治相同,乃一物也。即古城中之木,晋人用之,故云生晋·平阳及河东。今并为一,但淮木字恐有差讹耳。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辛。

      普曰∶神农、雷公∶无毒。

      【主治】久咳上气,伤中虚羸。女子阴蚀漏漏血,白沃阴蚀,湿痹邪气,补中益气(并《别录》)。煮汤服,主难

    城东腐木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六城东腐木内容:(《别录》有名未用)

      【校正】并入《拾遗》腐木、地主二条。

      【释名】地主。

      藏器曰∶城东腐木,即城东古木在土中腐烂者,一名地主。城东者,犹东墙土之义也。

      《杜正伦》方∶用古城柱木煮汤服,治难产。即其类也。

      【气味】咸,温,无毒。藏器曰∶平。

      【主治】心腹痛,止泄、便脓血(《别录》)。主鬼气腐木渍汁涂之,亦可研末和醋敷之(藏器)。凡手足掣痛,不仁不随者,朽木煮汤,热渍痛处,甚良(时珍)。

      

    东家鸡栖木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六东家鸡栖木内容:(《拾遗》)

      【释名】时珍曰∶《酉阳杂俎》作东门鸡栖木。

      【主治】无毒。主失音不语,烧灰,水服,尽一升效(藏器)。

      

    古厕木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六古厕木内容:(《拾遗》。厕筹附)

      【主治】鬼魅传尸温疫,魍魉神祟,以太岁所在日时,当户烧熏。又熏杖疮,令冷风不入(藏器)。

      【附录】厕筹见服器部器物类。

      

    古榇板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六古榇板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此古冢中棺木也。弥古者佳,杉材最良。千岁者通神,宜作琴底。《尔雅注》云∶杉木作棺,埋之不腐。

      【主治】无毒。主鬼气注忤中恶,心腹痛,背急气喘,恶梦悸,常为鬼神所祟挠者。水及酒和东引桃枝煎服,当得吐下(藏器)。

      【附方】新一。

      小儿夜啼∶死人朽棺木,烧明照之,即止。(《圣济》)

      

    震烧木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六震烧木内容:(《拾遗》)

      【释名】霹雳木。

      时珍曰∶此雷所击之木也。方士取刻符印,以召鬼神。周日用注《博物志》云∶用击鸟影,其鸟必自堕也。

      【主治】火惊失心,煮汁服之。又挂门户,大厌火灾(藏器)。

      

    河边木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六河边木内容:(《拾遗》)

      【主治】令人饮酒不醉。五月五日,取七寸投酒中二遍,饮之,必能饮也

    附录诸木一十九种

      

      本草纲目 -> 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六附录诸木一十九种内容:新雉木《别录》曰∶味苦,香,温,无毒。主风眩痛,可作沐药。

      合新木《别录》曰∶味辛,平,无毒。解心烦,止疮痛。生辽东。

      俳蒲木《别录》曰∶味甘,平,无毒。主少气,止烦。生陵谷。叶遂阳木《别录》曰∶味甘,无毒。主益气。生山中。如白杨叶。三月实,十月熟赤可食。

      学木核《别录》曰∶味甘,寒,无毒。主胁下留饮,胃气不平,除热。如蕤核。五月采,阴干。

      (音荀)核《别录》曰∶味苦。疗水,身面痈肿。五月采。

      木核《别录》曰∶疗肠。花∶疗不足。子∶疗伤中。根∶疗心腹逆气,止渴。十月采。

      荻皮《别录》曰∶味苦。止消渴白虫,益气。生江南。如松叶,有闸极木皮曰∶味苦,温,无毒。主霍乱吐泻,小儿吐乳,暖胃正气,并宜水煎服。按∶《广志》云∶生广南山野。其树如桑。

      干陀木皮曰∶按∶《西域记》云∶生西国。彼人用染僧褐,故名。干陀,褐色也。树大皮浓,叶如樱桃。安南亦有。温,平,无毒。主症瘕气块,温腹暖胃,止呕逆,并良。破宿血,妇人血闭,腹内血块,酒煎服之。马疡木根皮藏器曰∶有小毒。主恶疮,疥癣有虫。为末,和油涂之。出江南山谷。树如枥也。角落木皮藏器曰∶味苦,温,无毒。主赤白痢,煮汁服之。生江西山谷。似茱萸独茎也。树藏器曰∶有大毒。主风痹偏枯,筋骨挛缩瘫缓,皮肤不仁疼冷等。取枝叶捣碎,大甑蒸热,铺床上卧之,冷更易。骨节间风尽出,当得大汗。

      用补药及羹粥食之。慎风冷劳复。生江南深山。叶长浓,冬月不凋。山人识之。

      白马骨藏器曰∶无毒。主恶疮。和黄连、细辛、白调、牛膝、鸡桑皮、黄荆等,烧末淋汁。取治瘰恶疮,蚀息肉,白癜风,揩破涂之。又单取茎叶煮汁服,止水痢。生江东。似石榴而短小,对节。慈母枝叶藏器曰∶炙香作饭,下气止渴,令人不睡。主小儿痰痞。生山林间。

      叶如樱桃而小,树高丈余。山人并识之。黄屑藏器曰∶味苦,寒,无毒。主心腹痛,霍乱破血,酒煎服之。酒疸目黄,及野鸡病,热痢下血,并水煮服之。从西南来者,并作屑,染黄用之。树如檀。

      那耆悉藏器曰∶味苦,寒,无毒。主结热热黄,大小便涩赤,丹毒诸热,明目。取汁洗目,主赤烂热障。生西南诸国。一名龙花。帝休藏器曰∶主不愁,带之愁自销。生少室山、嵩高山。《山海经》云∶少室山有木名帝休,其枝五衢,黄花黑实,服之不愁。今嵩山应有此木,人未识,固宜求之,亦如萱草之忘忧也。大木皮颂曰∶生施州。四时有叶无花,树之高下大小不定。其皮味苦涩,性温,无毒。采无时。土人与苦桃皮、樱桃皮,三皮刮洗净,焙干,等分捣罗,酒服一钱,治一切热毒瓦斯。服食无忌。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内容:李时珍曰∶敝帷敝盖,圣人不遗,木屑竹头,贤者注意,无弃物也。中流之壶拯溺,雪窖之毡救危,无微贱也。服帛器物,虽属尾琐,而仓猝值用,亦奏奇功,岂可藐视而漫不经神耶?旧本散见草、木、玉石、虫鱼、人部。今集其可备医用者,凡七十九种,为服器部。

      分为二部∶曰服帛,曰器物。草部十六种,木部十九种,玉石部二种,虫鱼部五种,人部一种,共四十三种。

      《名医别录》四种(梁陶弘景注)《唐本草》三种(唐苏恭)《本草拾遗》三十四种(草》一种(【附注】∶魏《吴普本草》唐李《海药》蜀韩保升《重注》宋苏颂《图经》宋唐慎微《证类》寇宗《衍义》元朱震亨《补遗》

    服器之一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内容:(服帛类二十五种)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锦内容:(《拾遗》)

      【释名】时珍曰∶锦以五色丝织成文章,故字从帛,从金,谐声,且贵之也。禹贡·兖州【主治】故锦∶煮汁服,疗蛊毒。烧灰,敷小儿口中热疮(藏器)。烧灰,主失血、下血【附方】新二。

      吐血不止∶红锦三寸烧灰,水服。(《圣惠方》)

      上气喘急∶故锦一寸烧灰,茶服神效。(《普济方》)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绢内容:(《纲目》)

      【释名】时珍曰∶绢,疏帛也。生曰绢,熟曰练。入药用黄丝绢,乃蚕吐黄丝所织,非染色也。

      【主治】黄丝绢∶煮汁服,止消渴,产妇脬损,洗痘疮溃烂。烧灰,止血痢、下血、吐血、血崩。(时珍)

      绯绢∶烧灰,入疟药。(时珍)

      【附方】新三。

      妇人血崩∶黄绢灰五分,棕榈灰一钱,贯众灰、京墨灰、荷叶灰各五分,水、酒调服,即止。(《集简方》)

      产妇脬损∶小便淋沥不断。黄丝绢三尺,以炭灰淋汁,煮至极烂,清水洗净。入黄蜡半两效,名固脬散。又方∶产时伤脬,终日不小便,只淋湿不断。用生丝黄绢一尺,白牡丹根皮末、白芨末各一钱,水二碗,煮至绢烂如饧,服之。不宜作声。(《妇人良方》)。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帛内容:(《拾遗》)

      【释名】时珍曰∶素丝所织,长狭如巾,故字从白巾。浓者曰缯,双丝者曰缣。后人以染丝造之,有五色帛。

      【主治】绯帛∶烧研,敷初生儿脐未落时肿痛,又疗恶疮疔肿,诸疮有根者,入膏用为上。仍以掌大一片,同露蜂房、棘刺钩、烂草节、乱发等分烧研,空腹服,饮下方寸匕(藏器)。主坠马及一切筋骨损(好古)。烧研,疗血崩,金疮出血,白驳风(时珍)。

      五色帛∶主盗汗,拭干讫,弃道头(藏器)。

      【附方】新一。肥脉瘾疹∶曹姓帛拭之愈。(《千金方》)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布内容:(《拾遗》)

      【释名】时珍曰∶布有麻布、丝布、木绵布。字从手,从巾,会意也。

      【主治】新麻布∶能逐瘀血,妇人血闭腹痛、产后血痛。以数重包白盐一合,研,温酒服之。旧麻布∶同旱莲草等分,瓶内泥固研。日用揩齿,能固牙乌须(时珍)。

      白布∶治口唇紧小,不能开合饮食。不治杀人。作大炷安刀斧上,烧令汗出,拭涂之,日三五度。仍以青布烧灰,酒服(时珍)。青布∶解诸物毒,天行烦毒,小儿寒热丹毒,并水渍取汁饮之。浸汁和生姜汁服,止霍乱。烧灰,敷恶疮经年不瘥者,及灸疮止血,令不伤风、水。烧烟,熏嗽,杀虫,熏虎野狼咬疮,能出水毒。入诸膏药,疗疔肿、狐尿等恶疮(藏器)。烧灰酒服,主唇裂生疮口臭。仍和脂涂之,与蓝靛同功(时珍)。

      【附方】旧二,新六。

      恶疮防水∶青布和蜡烧烟筒中熏之,入水不烂。(陈藏器《本草》)

      疮伤风水∶青布烧烟于器中,以器口熏疮,得恶汁出,知痛痒,瘥。(陈藏器《本草》)

      疮溃烂∶陈艾五钱,雄黄二钱,青布卷作大炷,点火熏之。热水流数次愈。(邓笔峰《杂兴方》。

      霍乱转筋∶入腹,无可奈何者。以酢煮青布,拓之。冷则易。(《千金方》)

      伤寒阳毒狂乱甚者∶青布一尺,浸冷水,贴其胸前。(《活人书》)

      目痛碜涩不得瞑∶用青布炙热,以时熨之,仍蒸大豆作枕。(《千金方》)

      病后目赤有方同上∶《千金方》∶用冷水渍青布掩之,数易。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绵内容:(《拾遗》)

      【集解】时珍曰∶古之绵絮,乃茧丝缠延,不可纺织者。今之绵絮,则多木绵也。入药仍用丝绵。

      【主治】新绵∶烧灰,治五野鸡病,每服酒二钱。衣中故绵絮∶主下血,及金疮出血不止,以一握煮汁服(藏器)。绵灰∶主吐血衄血,下血崩中,赤白带下,疳疮脐疮,耳(时珍)。

      【附方】新十。

      霍乱转筋腹痛∶以苦酒煮絮裹之。(《圣惠方》)

      吐血咯血∶新绵一两(烧灰),白胶(切片,炙黄)一两。每服一钱,米饮下。(《普济方》)

      吐血衄血∶好绵烧灰,打面糊,入清酒调服之。(《普济方》)

      肠风泻血∶破絮(烧灰)、枳壳(麸炒)等分,麝香少许,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圣惠方》)

      血崩不止∶好绵及妇人头发共烧存性,百草霜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温酒下。或加棕灰。

      东垣方∶用白绵子、莲花心、当归、茅花、红花各一两,以白纸裹定,黄泥固济,烧存性,为末。每服一钱,入麝香少许,食前好酒服。《乾坤秘韫》∶用旧绵絮(去灰土)一斤,新五气结淋病不通∶用好绵四两(烧灰),麝香半分。每服二钱,温葱酒连进三服。(《圣惠方》)

      脐疮不干∶绵子烧灰,敷之。(傅氏《活婴方》)

      耳出汁∶故绵烧灰,绵裹塞之。(《圣惠方》)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裆内容:(《拾遗》)

      【释名】裤(《纲目》)、犊鼻(《纲目》)、触衣(《纲目》)、小衣。

      时珍曰∶亦作,亵衣也。以浑复为之,故曰。其当隐处者为裆,缝合者为裤,短者为犊鼻。犊鼻,穴名也,在膝下。

      【主治】洗汁∶解毒箭并女劳复(《别录》)。阴阳易病,烧灰服之。并取所交女人衣裳覆之(藏器)。主女劳疸,及中恶鬼忤(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张仲景云∶阴阳易病,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散主之。取中近隐处烧灰,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男用女,女用男。

      成无己解云∶此以导阴气也【附方】新四。

      金疮伤重被惊者∶以女人中衣旧者,炙裆熨之。(李筌《太白阴经》)

      胞衣不下∶以本妇覆井上。或以所着衣笼灶上。(《千金方》)

      房劳黄病∶体重不眠,眼赤如朱,心下块起若瘕,十死一生。宜先烙上脘及心俞,次烙舌下,灸关元,下廉百壮。以妇人内衣烧灰,酒服二钱。(《三十六黄方》)

      中鬼昏厥,四肢拳冷,口鼻出血。用久污溺衣烧灰。每服二钱,沸汤下。男用女,女用男【附录】月经衣见人部天癸下。

      

    汗衫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汗衫内容:(《纲目》)

      【释名】中单(《纲目》)、裆、羞袒。

      时珍曰∶古者短襦为衫,今谓长衣亦曰衫矣。王睿《炙毂子》云∶汉王与项羽战,汗透中单,改名汗衫。刘熙《释名》云∶汗衣《诗》谓之泽,受汗泽也。或曰鄙袒,或曰羞用六尺裁,足覆胸背。言羞鄙于袒,故衣此尔。又前当胸,后当背,故曰裆。

      【主治】卒中忤恶鬼气,卒倒不知人,逆冷,口鼻出清血,或胸胁腹内绞急切痛,如鬼击之状,不可按摩,或吐血衄血。用久垢汗衫烧灰,百沸汤或酒服二钱。男用女,女用男。

      中衬衣亦可(时珍)。

      【附方】新一。

      小儿夜啼∶用本儿初穿毛衫儿,放瓶内,自不哭也。(《生生编》)

      

    孝子衫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孝子衫内容:(《拾遗》)

      【释名】时珍曰∶麻布所为者。

      【主治】面,烧灰敷之(藏器)。帽∶主鼻上生疮,私窃拭之,勿令人知(时珍)。

      

    病患衣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病患衣内容:(《纲目》)

      【主治】天行疫瘟。取初病患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时珍)。

      

    衣带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衣带内容:(《拾遗》)

      【主治】妇人难产及日月未至而产。临时取夫衣带五寸,烧为末,酒服之。带最佳(藏器)。疗小儿下痢客忤,妊妇下痢难产(时珍)。

      【附方】新五。

      小儿客忤卒中者∶烧母衣带三寸,并发灰少许,乳汁灌之。(《外台秘要》)

      小儿下痢,腹大且坚∶用多垢故衣带切一升,水五升,煮一升,分三服。(《千金方》)

      妊娠下痢∶中衣带三寸烧研,水服。(《千金方》)

      金疮犯内,血出不止∶取所交妇人中衣带三寸烧末,水服。(《千金方》)

      令病不复∶取女中下裳带一尺烧研,米饮服,即免劳复。(《肘后方》)

      

    头巾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头巾内容:(《纲目》)

      【释名】时珍曰∶古以尺布裹头为巾。后世以纱、罗、布、葛缝合,方者曰巾,圆者曰帽,加以漆制曰冠。又束发之帛曰,覆发之巾曰帻,罩发之络曰网巾,近制也。

      【主治】故头巾∶治天行劳复后渴。取多腻者浸汁,暖服一升(时珍。《千金方》)。

      【附方】新四。

      霍乱吐利∶偷本人头缯,以百沸汤泡汁,服一呷,勿令知之。(《集玄方》)

      猝忽心痛∶三年头,沸汤淋汁饮之。以碗覆于闲地。周时即愈。(《圣惠方》)

      恶气心痛∶破网巾(烧灰一钱,猫屎烧灰五分,温酒服。《马氏方》)

      下蚀疳疮∶破丝网(烧存性)、孩儿茶各等分。研末。以浓茶洗净,之,三五次效。

      忌生冷、房事、发物。(《集简方》)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头内容:(《纲目》)

      【释名】时珍曰∶头,朝服也。北周武帝始用漆纱制之,至唐又有纱帽之制,逮今用之。

      【主治】烧烟,熏产后血晕。烧灰水服,治血崩及妇人交肠病(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陈总领方》,治暴崩下血,琥珀散用漆纱帽灰,云取阳气冲上义。又夏子益《奇疾方》云∶妇人因生产,阴阳易位,前阴出粪,名曰交肠病。取旧扑头烧灰,酒服。仍间服五苓散分利之。如无扑头,凡旧漆纱帽皆可代之。此皆取漆能行败血之义耳。

      

    皮巾子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皮巾子内容:(《纲目》)

      【主治】下血及大风疠疮。烧灰入药(时珍)。

      【附方】新一。

      积年肠风泻血,百药不瘥。败皮巾子(烧灰)、白矾(烧)各一两,人指甲(烧焦)、麝香各

    皮腰袋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皮腰袋内容:(《纲目》)

      【主治】大风疠疮。烧灰入药(时珍)。

      

    缴脚布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缴脚布内容:(《拾遗》)

      【释名】时珍曰∶即裹脚布也。李斯书云“天下之士裹足不入秦”是矣。古名行滕。

      【气味】无毒。主天行劳复,马骏风黑汗出者,洗汁服之。多垢者佳(藏器)。妇人欲回

    败天公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败天公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笠。

      弘景曰∶此乃人所戴竹笠之败者。取竹烧灰用。

      时珍曰∶笠乃贱者御雨之具。以竹为胎,以箬叶夹之。《穹天论》云∶天形如笠,而冒地之表。则天公之名,盖取于此。近代又以牛马尾、棕毛、皂罗漆制以蔽日者,亦名笠子,乃古所谓子者也。

      【主治】平。主鬼疰精魅,烧灰酒服(《别录》)。

      

    故蓑衣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故蓑衣内容:(《拾遗》)

      【释名】(音泼适)。

      时珍曰∶蓑草结衣,御雨之具。《管子》云∶农夫首戴茅蒲,身服。即此也。

      【主治】蠼溺疮,取故蓑衣结烧灰,油和敷之(藏器)。

      

    毡屉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毡屉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KT(音替)、(音燮)。

      时珍曰∶凡履中荐,袜下毡,皆曰屉,可以代替也。

      【主治】瘰。烧灰五匕,酒一升和,平旦向日服,取吐良(思邈)。

      【附方】新三。

      痔疮初起,痒痛不止∶用毡袜烘热熨之。冷又易。(《集玄方》)

      一切心痛∶毡袜后跟一对,烧灰酒服。男用女,女用男。(《寿域方》)

      断酒不饮∶以酒渍毡屉一宿,平旦饮,得吐即止也。(《千金方》)

      

    皮靴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皮靴内容:(《纲目》)

      【释名】靴。

      时珍曰∶靴,皮履也,所以华足,故字从革、华。刘熙《释名》云∶靴,跨也。便于跨马也。本胡服。赵武灵王好着短靴,后世乃作长靴。入药当用牛皮者。

      【主治】癣疮,取旧靴底烧灰,同皂矾末掺之。先以葱椒汤洗净(时珍)。

      【附方】新六。

      牛皮癣疮∶旧皮鞋底烧灰,入轻粉少许,麻油调抹。(《直指方》)

      小儿头疮∶《圣惠方》∶用皮鞋底洗净煮烂,洗讫敷之。又方∶旧皮鞋面烧灰,入轻粉少许,生油调敷。

      瘰已溃∶牛皮油靴底烧灰,麻油调敷之。(《集玄方》)

      身项粉瘤∶旧皮鞋底洗净,煮烂成冻子,常食之。瘤自破如豆腐,极臭。(《直指方》)

      肠风下血∶皮鞋底、蚕茧蜕、核桃壳、红鸡冠花等分,烧灰。每酒服一钱。(《圣惠方》)

      

    麻鞋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麻鞋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履(《纲目》)、(音费)、(音先立切)。

      时珍曰∶鞋,古作,即履也。古者以草为屦,以帛为履。周人以麻为鞋。刘熙《释名》云∶鞋者解也,缩其上,易舒解也。履者礼也,饰足为礼也。者袭也,履头深袭也。皮底曰,者皮也。木底曰舄,干腊不畏湿也。入药当用黄麻、苎麻结者。

      【主治】旧底洗净煮汁服,止霍乱吐下不止,及食牛马肉毒,腹胀吐利不止,又解紫石英发毒(苏恭)。煮汁服,止消渴(藏器)。

      【附方】旧六,新六。

      霍乱转筋∶故麻鞋底烧赤,投酒中,煮取汁服。(陈藏器《本草》)

      疟疾不止∶故鞋底去两头烧灰,井华水服之。(《千金方》)

      鼻塞不通∶麻鞋烧灰吹之,立通。(《经验方》)

      鼻中衄血∶鞋烧灰吹之,立效。(《贞元广利方》)

      小便遗床∶麻鞋尖头二七枚,烧灰,岁朝井华水服之。(《近效方》)

      大肠脱肛∶炙麻鞋底,频按入。仍以故麻鞋底、鳖头各一枚,烧鳖头,研敷之,将履底按入,即不出也。(《千金方》)

      子死腹中∶取本妇鞋底炙热,熨腹上下,二七次即下。(《集玄方》)

      胎衣不下∶方同上。

      夜卧禁魇∶凡卧时,以鞋一仰一覆,则无魇及恶梦。(《起居杂忌》)

      折伤接骨∶市上乞儿破鞋底一只(烧灰)、白面等分,好醋调成糊,敷患处,以绢束之,杉片夹定。须臾痛止,骨节有声,为效。(杨诚《经验方》)

      白驳癜风∶麻鞋底烧灰,擦之。(《圣惠》)

      蜈蚣伤螫∶麻履底炙热揩之,即安。(《外台秘要》)

      

    草鞋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草鞋内容:(《拾遗》【释名】草屦(《纲目》)、(音跷)、不借(《纲目》)、千里马。

      时珍曰∶世本言黄帝之臣始作屦,即今草鞋也。刘熙《释名》云∶屦者拘也,所以拘也。者跷也,着之跷跷轻便也。不借者,贱而易得,不假借人也。

      【主治】破草鞋,和人乱发烧灰,醋调,敷小儿热毒游肿(藏器)。催生,治霍乱(时珍)

      【附方】新五。

      产妇催生∶路旁破草鞋一只,洗净烧灰,酒服二钱。如得左足生男,右足生女,覆者儿死霍乱吐泻∶出路在家应急方∶用路旁破草鞋,去两头,洗三、四次,水煎汤一碗,滚服之,即愈。(《事海文山》)

      浑身骨痛∶破草鞋烧灰,香油和,贴痛处,即止。(《救急方》)

      行路足肿,被石垫伤者∶草鞋浸尿缸内半日,以砖一块烧红,置鞋于上,将足踏之,令热疮溃烂∶《海上方》诗云∶左脚草鞋将棒挑,水中洗净火中烧。细研为末加轻粉,洗以盐汤敷即消。

      

    屐屉鼻绳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屐屉鼻绳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木屐。

      时珍曰∶屐乃木履之下有齿者,其施铁者曰(音局)。刘熙《释名》云∶屐者支也,支以踏泥也。

      志曰∶别本注云∶屐屉,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江北不识也。久着断烂者,乃堪入药。

      【主治】哽咽,心痛,胸满,烧灰水服(《唐本》)。

      【附方】旧一,新五。

      妇人难产∶路旁破草鞋鼻子,烧灰,酒服。(《集玄方》)

      睡中尿床∶麻鞋纲带及鼻根等(惟不用底)七两,以水七升,煮二升,分再服。(《外台秘要》)

      尸咽痛痒,声音不出∶履鼻绳烧灰,水服之。(葛洪《肘后方》)

      燕口吻疮∶木履尾,火中煨热,取拄两吻,各二七遍。(《千金方》)

      小儿头疮∶草鞋鼻子烧灰,香油调,敷之。(《圣济录》)

      手足疮∶故履系烧灰,敷之。(《千金方》)

      狐尿刺疮∶麻鞋纲绳如枣大,妇人内衣(有血者)手大一片,钩头棘针二七枚,并烧研。

      以

    自经死绳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自经死绳内容:(《拾遗》)

      【主治】卒发颠狂,烧末,水服三指撮。陈蒲煮汁服亦佳(藏器)。

      【发明】时珍曰∶按张耒《明道杂志》云∶蕲水一富家子,游倡宅,惊走仆于刑人尸上,大骇发狂。明医庞安常取绞死囚绳烧灰,和药与服,遂愈。观此则古书所载冷僻之物,无不可用者,在遇圆机之士耳。

      

    灵床下鞋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灵床下鞋内容:(《拾遗》)

      【主治】香港脚(藏器)。

      

    死人枕席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死人枕席内容:(《拾遗》)

      【主治】尸疰、石蛔。又治疣目,以枕及席拭之二七遍令烂,去疣(藏器)。疗自汗盗汗【发明】藏器曰∶有妪人患冷滞,积年不瘥。宋·徐嗣伯诊之,曰∶此尸疰也。当以死人枕煮服之,乃愈。于是往古冢中取枕,枕已一边腐缺。妪服之,即瘥。张景声十五岁,患腹胀面黄,众药不能治,以问嗣伯。嗣伯曰∶此石蛔尔,极难疗,当取死人枕煮服之。得大蛔虫,头坚如石者五六升,病即瘥。沈僧翼患眼痛,又多见鬼物。

      嗣伯曰∶邪气入肝,可觅死人枕煮服之,竟可埋枕于故处。如其言,又愈。王晏问曰∶三病不同,皆用死人枕而俱瘥,何也?

      答曰∶尸疰者,鬼气也,伏而未起,故令人沉滞。得死人枕治之,魂气飞越,不复附体,故用死人枕煮服之。邪气入肝,则使人眼痛而见魍魉,须邪物以钩之,故用死人枕之气。因不去之,故令埋于故处也。

      时珍曰∶按谢士泰《删繁方》∶治尸疰,或见尸,或闻哭声者。取死人席(斩棺内余弃路上者)一虎口(长三寸),水三升,煮一升服,立效。此即用死人枕之意也,故附之。

      服器之二(器物类五十四种)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纸内容:(《纲目》)

      【释名】时珍曰∶古者编竹炙青书字,谓之汗青,故简策字皆从竹。至秦汉间以缯帛书事,谓之幡纸,故纸字从糸,或从巾也。从氏,谐声也。刘熙《释名》云∶纸者砥也,其平如砥也。东汉和帝时,耒阳蔡伦始采树皮、故帛、鱼网、麻缯,煮烂造纸,天下乃通用之。苏易简《纸谱》云∶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KT、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又云∶凡烧药,以墨涂纸裹药,最能拒火。

      药品中有闪刀纸,乃折纸之际,一角叠在纸中,匠人不知漏裁者,医人取入药用。今方中未见用此,何欤?

      【气味】诸纸∶甘,平,无毒。

      【主治】楮纸∶烧灰,止吐血、衄血、血崩、金疮出血(时珍)。

      竹纸∶包犬毛烧末,酒服,止疟(《圣惠》)。

      藤纸∶烧灰,敷破伤出血,及大人小儿内热,衄血不止。用故藤纸(瓶中烧存性)二钱,入麝香少许,酒服。仍以纸捻包麝香,烧烟熏鼻(时珍)。

      草纸∶作捻,痈疽,最拔脓。蘸油燃灯,照诸恶疮浸淫湿烂者,出黄水,数次取效(时珍)。

      麻纸∶止诸失血,烧灰用(时珍)。

      纸钱∶主痈疽将溃,以筒烧之,乘热吸患处。其灰止血。其烟久嗅,损人肺气(时珍)。

      【附方】旧二,新六。

      吐血不止∶白薄纸五张烧灰,水服。效不可言。(《普济方》)

      衄血不止∶屏风上故纸烧灰,酒服一钱,即止。(《普济方》)

      皮肤血溅出者∶以煮酒坛上纸,扯碎如杨花,摊在出血处,按之即止。(王《百一选方》)

      血痢不止∶白纸三张,裹盐一匙,烧赤研末。分三服,米饮下。(《圣惠方》)

      月经不绝来无时者∶案纸三十张烧灰,清酒半升和服,顿定。冬月用暖酒服之。(刘锡《传信方》)

      产后血晕∶上方服之立验。已毙经一日者,去板齿灌之,亦活。

      诸虫入耳∶以纸塞耳鼻,留虫入之耳不塞,闭口勿言,少顷虫当出也。(《集玄方》)

      老小尿床∶白纸一张铺席下,待遗于上,取纸晒烧,酒服。(《集简方》)

      

    青纸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青纸内容:(《纲目》)

      【主治】妒精疮,以唾粘贴,数日即愈,且护痛也。弥久者良。上有青黛,杀虫解毒(时珍)。

      

    印纸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印纸内容:(《拾遗》)

      【主治】令妇人断产无子,剪有印处烧灰,水服一钱匕效(藏器)。

      

    桐油伞纸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桐油伞纸内容:(《纲目》)

      【主治】蛀干阴疮。烧灰,出火毒一夜,敷之,便结痂(时珍)。

      【附方】新一。

      疔疮发汗∶千年锻石(炒)十分,旧黑伞纸烧灰一分。每用一小匙,先以齑水些少,次倾

    历日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历日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太昊始作历日,是有书。《礼记》∶十二月天子颁朔于诸侯。

      【主治】邪疟。用隔年全历,端午午时烧灰,糊丸梧子大。发日早用无根水,下五十丸(

    钟馗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钟馗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逸史》云∶唐高祖时,钟馗应举不第,触阶而死。后明皇梦有小鬼盗玉笛,一大鬼(破帽蓝袍)捉鬼啖之。上问之。对曰∶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蒙赐袍带之葬,誓除天下虚耗之鬼。乃命吴道子图象,传之天下。时珍谨按《尔雅》云∶钟馗,菌名也。

      《考工记注》云∶终葵,椎名也。菌似椎形,椎似菌形,故得同称。俗画神执一椎击鬼,故【主治】辟邪止疟。(时珍)。

      【附方】新二。

      妇人难产∶钟馗左脚烧灰,水服。(杨起《简便方》)

      鬼疟来去∶画钟馗纸烧灰二钱,阿魏、砒霜、丹砂各一皂子大,为末。寒食面和,丸小豆大。每服一丸,发时冷水下。正月十五日、五月初五日修合。(《圣济录》)

      

    桃符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桃符内容:(《药性》)

      【集解】时珍曰∶《汉旧仪》云∶东海度朔山有大桃,蟠屈千里。其北有鬼门,二神守之,曰神荼、郁垒,主领众鬼。黄帝因立桃板于门,画二神以御凶鬼。《典术》云∶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气恶,故能厌伏邪气,制百鬼。今人门上用桃符辟邪,以此也。

      【主治】中恶,精魅邪气,煮汁服(甄权)。

      【发明】时珍曰∶钱乙《小儿方》有桃符丸,疏取积热及结胸。用巴豆霜、黄柏、大黄各一钱一字,轻粉、砂各半钱,为末,面糊丸粟米大。量大小,用桃符汤下。无则以桃枝代之。盖桃性快利大肠,兼取厌伏邪恶之义耳。

      

    桃橛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桃橛内容:(《拾遗》)

      【释名】桃。

      时珍曰∶橛音厥,即也。人多削桃木钉于地上,以镇家宅。三载者尤良。许慎云∶羿死于桃。,杖也。故鬼畏桃,而今人以桃梗作橛,以辟鬼也。《礼记》云∶王吊则巫祝以桃前引,以辟不祥。者,桃枝作帚也。《博物志》云∶桃根为印,可以召鬼。《甄异传》云∶鬼但畏东南桃枝尔。观诸说,则桃之辟鬼祟疰忤,其来有由矣。

      【主治】卒心腹痛,鬼疰,破血,辟邪恶气,腹满,煮汁服之,与桃符同功(藏器)。

      风

    救月杖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救月杖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即月食时,救月,击物木也。

      【主治】月蚀疮及月割耳,烧为灰,油和敷之(藏器)。乃治之神药(思邈)。

      

    拨火杖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拨火杖内容:(《拾遗》)

      【释名】火槽头(《拾遗》)、火柴头。

      时珍曰∶拨火之杖,烧残之柴,同一理。

      【主治】蝎螫,以横井上立愈。其上立炭,刮敷金疮,止血生肉。带之,辟邪恶鬼。带火纳水底,取得水银着出(藏器)。止小儿惊忤夜啼(时珍)。

      【附方】新一。

      客忤夜啼∶用本家厨下烧残火柴头一个,削平焦处。向上朱砂书云∶拨火杖!拨火杖!

      天上五雷公,差来作神将。捉住夜啼鬼,打杀不要放。急急如律令。书毕,勿令人知,安立床前脚下,男左女右。(《岣嵝神书》)

      

    吹火筒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吹火筒内容:(《纲目》)

      【主治】小儿阴,被蚯蚓呵肿,令妇人以筒吹其肿处,即消(时珍)。

      

    凿柄木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凿柄木内容:(《拾遗》)

      【释名】千椎草《纲目》。

      【主治】难产。取入铁孔中木,烧末酒服(藏器)。刺在肉中,烧末,酒服二方寸匕(思邈)。

      【发明】时珍曰∶女科有千椎草散∶用凿柄承斧处打卷者,烧灰,淋汁饮。李魁甫言其有验,此亦取下往之义耳。

      【附方】新一。

      反胃吐食∶千槌花一枚烧研,酒服。(《卫生易简方》)

      

    铁椎柄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铁椎柄内容:(《拾遗》)

      【主治】鬼打,及强鬼排突人中恶者,和桃奴、鬼箭等,作丸服之(藏器。时珍曰∶务成子治瘟疾鬼病,萤火丸中亦用之)。

      

    铳楔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铳楔内容:(《纲目》)

      【主治】难产,烧灰酒服。又辟忤恶邪气(时珍)。

      

    刀鞘

      

      本草纲目 -> 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刀鞘内容:(《拾遗》)

      【主治】鬼打卒得,取二三寸烧末,水服。腰刀者弥佳(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