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承曰∶宜入草部。

      【释名】兜娄婆香。

      时珍曰∶豆叶曰藿,其叶似之,故名。《楞严经》云∶坛前以兜娄婆香煎水洗浴。即此。

      《法华经》谓之多摩罗跋香,《金光明经》谓之钵怛罗香,皆兜娄二字梵言也。涅又谓之迦算香。

      【集解】禹锡曰∶按《南州异物志》云∶藿香出海边国,形如都梁,叶似水苏,可着衣服中。嵇含《南方草木状》云∶出交、九真、武平、兴古诸地,吏民自种之,榛生,五、六月采,晒干乃芬香。

      颂曰∶藿香岭南多有之,人家亦多种。二月生苗,茎梗甚密,作丛,叶似桑而小薄,六月、七月采之,须黄色乃可收。《金楼子》及《俞益期笺》皆云∶扶南国人言五香共是一木。

      其根是旃檀,节是沈香,花是鸡舌,叶是藿香,胶是熏陆。故本草以五香共条,义亦出此。

      今南中藿香乃是草类,与嵇含所说正相符合。范晔《合香方》云∶零藿虚燥。古人乃以合熏香,即此扶南之说,似涉欺罔也。

      时珍曰∶藿香方茎有节中虚,叶微似茄叶。洁古、东垣惟用其叶,不用枝梗。今人并枝梗用之,因叶多伪故耳。《唐史》云∶顿逊国出藿香,插枝便生,叶如都梁者,是也。刘欣期《交州记》,言藿香似苏合香者,谓其气相似,非谓形状也。

      枝叶【气味】辛,微温,无毒。

      元素曰∶辛、甘。又曰∶甘、苦,气浓味薄,浮而升,阳也。

      杲曰∶可升可降,阳也。入手、足太阴经。

      【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止霍乱心腹痛(《别录》)。脾胃吐逆为要药(苏颂)。助胃气,开胃口,进饮食(元素)。温中快气,肺虚有寒,上焦壅热,饮酒口臭,煎汤漱口(好古)。

      【发明】杲曰∶芳香之气助脾胃,故藿香能止呕逆,进饮食。好古曰∶手、足太阴之药。

      故入顺气乌药散,则补肺;入黄、四君子汤,则补脾也。

      【附方】新六。升降诸气∶藿香一两,香附(炒)五两,为末,每以白汤点服一钱。(《经效济世方》)霍乱吐泻垂死者,服之回生。用藿香叶、陈皮各半两,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百一选方》)暑月吐泻∶滑石(炒)二两,藿香二钱半,丁香五分为末。每服一二钱,淅米泔调服。(禹讲师《经验方》)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二钱。

      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之。(《圣惠》)香口去臭∶藿香洗净,煎汤,时时噙漱。(《摘玄方》)

      冷露疮烂∶藿香叶、细茶等分,烧灰,油调涂叶上,贴之。(《应验方》)

      

    零陵香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零陵香内容:(宋《开宝》)

      【释名】蕙草(《别录》)、香草(《开宝》)、时珍曰∶古者烧香草以降神,故曰薰,曰蕙。薰者熏也,蕙者和也。《汉书》云∶薰以香自烧,是矣。或云∶古人祓除,以此草熏之,故谓之薰,亦通。范成《大虞衡志》言∶零陵即今永州,不出此香。惟融、宜等州甚多,土人以编席荐,性暖宜人。谨按∶零陵旧治在今全州。全乃湘水之源,多生此香,今人呼为广零陵香者,乃真薰草也。若永州、道州、武冈州,皆零陵属地也。今镇江、丹阳皆莳而刈之,以酒洒制货之,芬香更烈,谓之香草,与兰草同称。《楚辞》云∶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则古人皆栽之矣。张揖《广雅》云∶卤,薰也。其叶谓之蕙。而黄山谷言一干数花者为蕙。盖因不识兰草、蕙草,强以兰花为分别也。郑樵《修本草》,言兰即蕙,蕙即零陵香,亦是臆见,殊欠分明。但兰草、蕙草,乃一类二种耳。

      【集解】《别录》曰∶薰草,一名蕙草,生下湿地,三月采阴干,脱节者良。又曰∶蕙实,生鲁山平泽。

      弘景曰∶《桐君药录》∶薰草叶如麻,两两相对。《山海经》云∶浮山有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气如蘼芜,名曰薰草,可以已疠。今俗人皆呼燕草状如茅而香者为薰草,人家颇种之者,非也。诗书家多用蕙,而竟不知是何草,尚其名而迷其实,皆此类也。

      藏器曰∶薰草即是零陵香,薰乃蕙草根也。

      志曰∶零陵香生零陵山谷,叶如罗勒。《南越志》云∶土人名燕草,又名薰草,即香草也。《山海经》薰草即是此。

      颂曰∶零陵香今湖岭诸州皆有之,多生下湿地,叶如麻,两两相对,茎方,常以七月中旬开花至香,古云薰草是也。岭南人皆作窑灶,以火炭焙干,令黄色乃佳。江淮亦有土生者,亦可作香,但不及湖岭者,至枯槁香尤芬熏耳。古方但用薰草,不用零陵香。今合香家及面脂、澡豆诸法皆用之。都下市肆货之甚便。

      时珍曰∶今惟吴人栽造,货之亦广。

      

    薰草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薰草内容:(《别录》中品)

      【气味】甘,平,无毒。权曰∶苦,无毒。

      曰∶辛,温,无毒。不宜多服,令人气喘。

      【主治】明目止泪,疗泄精,去臭恶气,伤寒头痛,上气腰痛(《别录》)。单用,治鼻 中息肉,鼻 (甄权)。零陵香∶主恶气疰心腹痛满,下气,令体香,和诸香作汤丸用,得 酒良(《开宝》)。主风邪冲心,虚劳疳 。得升麻、细辛煎饮,治牙齿肿痛善(李 )。治血 气腹胀,茎叶煎酒服(大明)。妇人浸油饰发,香无以加 【发明】时珍曰∶薰草芳馨,其气辛散上达,故心腹恶气齿痛鼻塞皆用之。脾胃喜芳 香,芳香可以养鼻是也。多服作喘,为能耗散真气也。

      【附方】新十。

      伤寒下痢∶蕙草汤∶用蕙草、当归各二两,黄连四两,水六升,煮二升服,日三服。(《范 汪方》)伤寒狐惑,食肛者。蕙草、黄连各四两。 咀,以白酸浆一斗,渍一宿,煮取二升, 分三服。(《短剧方》)头风旋运,痰逆恶心懒食。真零陵香、霍香叶、莎草根(炒)等分, 为末。每服二钱,茶下,日三服。(《本事方》)小儿鼻塞头热。用薰草一两,羊髓三两。铫 内慢火熬成膏,去滓,日摩背上三、四次。(《圣惠方》)

      头风白屑∶零陵香、白芷等分,水煎汁,入鸡子白搅匀,敷数十次,终身不生。(《圣 惠方》)。

      牙齿疼痛∶零陵香梗叶煎水,含漱之。(《普济方》)

      风牙疳牙∶零陵香(洗炙)、荜茇(炒)等分,为末掺之。(《普济方》)

      梦遗失精∶薰草汤∶用薰草、人参、白术、白芍药、生地黄各二两,茯神、桂心、甘草 (炙)各二两,大枣十二枚,水八升,煮三升,分二服。(《外台秘要》)

      妇人断产∶零陵香为末,酒服二钱。每服至一两,即一年绝孕。盖血闻香即散也。(《医 林集要》)

      五色诸痢∶返魂丹∶用零陵香草去根,以盐酒浸半月,炒干。每两入广木香一钱半,为 末。里急腹痛者,用冷水服一钱半,通了三、四次,用热米汤服一钱半,止痢。只忌生梨一 味。(《集简方》)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明目补中(《别录》)。

      \x根茎中涕\x 【主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别录》)。主五痔脱肛有虫(时 珍。出《千金》)。

      

    兰草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兰草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 (音闲)、水香(《本经》)、香水兰(《开宝》)、女兰(《纲目》)、香草(《纲 目》)、燕尾香(《开宝》)、大泽兰(《炮炙论》)、煎泽草(弘景)、兰泽草(《唐本》)、省 头草(《纲目》)、都梁香(李当之)、孩儿菊(《纲目》)、千金草。

      志曰∶叶似马兰,故名兰草。其叶有歧,俗呼燕尾香。时人煮水以浴,疗风,故又名香 水兰。藏器曰∶兰草生泽畔,妇人和油泽头,故云兰泽。盛弘之《荆州记》云∶都梁有山, 下 时珍曰∶都梁即今之武冈州也,又临淮盱眙县亦有都梁山,产此香。兰乃香草,能辟不 祥。陆玑《诗疏》言∶郑俗,三月男女秉 于水际,以自祓除。盖兰以阑之, 以闲之,其 义一也。《淮南子》云∶男子种兰,美而不芳。则兰须女子种之,女兰之名,或因乎此。其 叶似菊,女子、小儿喜佩之,则女兰、孩菊之名,又或以此也。《唐瑶经验方》言∶江南人 家种之,夏月采置发中,令头不 ,故名省头草。其说正合煎泽之义。古人兰蕙皆称香草, 如零陵香草、都梁香草。后人省之,通呼为香草尔。近世但知兰花,不知兰草。惟虚谷方回 考订,极言古之兰草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儿菊者,其说可据。详下正误。

      【集解】《别录》曰∶兰草生太吴池泽,四月、五月采。

      弘景曰∶方药俗人并不识用。太吴应是吴国太伯所居,故呼太吴。今东间有煎泽草,名 兰香,或者此也。李当之云∶是今人所种都梁香草也。泽兰亦名都梁香。

      恭曰∶兰即兰泽香草也。圆茎紫萼,八月花白。俗名兰香,煮以洗浴。生溪涧水旁,人 间亦多种之,以饰庭池。陶所引煎泽草、都梁香者是也,而不能的识。

      保升曰∶生下湿地,叶似泽兰,尖长有歧,花红白色而香。

      藏器曰∶兰草、泽兰二物同名,陶不能知,苏亦浪别。兰草生泽畔,叶光润,阴小紫, 五月、六月采阴干,即都梁香也。泽兰叶尖微有毛,不光润,茎方节紫,初采微辛,干之亦 辛。苏云八月花白者,即泽兰也,以注兰草,殊误矣。

      时珍曰∶兰草、泽兰一类二种也。俱生水旁下湿处。二月宿根生苗成丛,紫茎素枝,赤 节绿叶,叶对节生,有细齿。但以茎圆节长,而叶光有岐者,为兰草;茎微方,节短而叶有 毛者,为泽兰。嫩时并可 而佩之,八、九月后渐老,高者三四尺,开花成穗,如鸡苏花, 红白色,中有细子。雷 《炮炙论》所谓大泽兰,即兰草也;小泽兰,即泽兰也。《礼记》 佩兰 ,《楚辞》纫秋兰以为佩,《西京杂记》载汉时池苑种兰以降神,或杂粉藏衣书中辟 蠹者,皆此二兰也。今吴人莳之,呼为香草,夏月刈取,以酒油洒制,缠作把子,货为头泽 佩带,与《别录》所出太吴之文正相符合。诸家不知二兰乃一物二种,但功用有气血之分, 故无定指,惟寇氏、朱氏之误尤甚,故考证于下。或云家莳者为兰草,野生者为泽兰,亦通。

      【正误】寇宗 曰∶兰草诸家之说异同,乃未的识,故无定论。今江陵、鼎、澧州山谷 之间颇有之,山外平田即无,多生阴地幽谷。叶如麦门冬而阔且韧,长及一、二尺,四时常 青。花黄绿色,中间瓣上有细紫点。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淡。开时满室 尽香,与他花香又别。

      朱震亨曰∶兰叶禀金水之气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贵,而不知其叶有药方。盖其叶能 散久积陈郁之气甚有力,即今之栽置座右者。

      时珍曰∶二氏所说,乃近世所谓兰花,非古之兰草也。兰有数种,兰草、泽兰生水旁, 山兰即兰草之生山中者。兰花亦生山中,与三兰迥别。兰花生近处者,叶如麦门冬而春花; 生福建者,叶如菅茅而秋花。黄山谷所谓一干一花为兰,一干数花为蕙者,盖因不识兰草、 蕙草,遂以兰花强生分别也。兰草与泽兰同类,故陆玑言∶兰似泽兰,但广而长节。《离骚》 言∶其绿叶紫茎素枝,可纫可佩可藉可膏可浴。《郑诗》言∶士女秉 ;应劭《风俗通》言∶ 尚书奏事,怀香握兰。《礼记》言∶诸侯贽薰,大夫贽兰。《汉书》言∶兰以香自烧也。若夫 兰花,有叶无枝,可玩而不可纫佩藉浴秉握膏焚。故朱子《离骚辨证》言∶古之香草必花叶 俱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佩。今之兰蕙,但花香而叶乃无气,质弱易萎,不可刈佩,必非 古人所指甚明。古之兰似泽兰,而蕙即今之零陵香。今之似茅而花有两种者,不知何时误也?

      熊太古《冀越集》言∶世俗之兰,生于深山穷谷,决非古时水泽之兰也。《遁斋闲览》言∶ 楚骚之兰,或以为都梁香,或以为泽兰,或以为猗兰,当以泽兰为正。今人所种如麦门冬者, 名幽兰,非真兰也。故陈止斋着《盗兰说》以讥之。方虚谷《订兰说》言∶古之兰草,即今 之千金草,俗名孩儿菊者。今之所谓兰,其叶如茅而嫩者,根名土续断,因花馥郁,故得兰 名也。杨升庵云∶世以如蒲萱者为兰,九畹之受诬久矣。又吴草庐有《兰说》甚详,云兰为 医经上品之药,有枝有茎,草之植者也。今所谓兰,无枝无茎,因黄山谷称之,世遂谬指为 《离骚》之兰。寇氏《本草》亦溺于俗,反疑旧说为非。夫医经为实用,岂可误哉?今之兰 ,果可利水杀蛊而除痰癖乎?其种盛于闽,朱子乃闽人,岂不识其土产而反辨析如此?世俗 至今犹以非兰为兰,何其惑之难解也?呜呼!观诸儒之明析如此,则寇、朱二氏之误可知, 而医家用兰草者当不复疑矣。

      \x叶\x 【修治】见泽兰下。

      【气味】辛,平,无毒。杲曰∶甘、寒。

      【主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本经》)。除胸中痰 癖(《别录》)。生血,调气,养营(雷 )。其气清香,生津止渴,润肌肉,治消渴胆瘅(李 杲)。煮水,浴风病(马志)。消痈肿,调月经。煎水,解中牛马毒(时珍)。主恶气,香泽 可作膏涂发(藏器)。

      【发明】时珍曰∶按《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气。津液在脾 ,令人口甘,此肥美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云∶辛能 发散故也。李东垣治消渴生津饮,用兰叶,盖本于此,详见泽兰下。又此草浸油涂发,去风 垢,令香润。《史记》所谓罗襦襟解,微闻香泽者是也。崔实《四时月令》作香泽法∶用清 油浸兰香、藿香、鸡舌香、苜蓿叶四种,以新绵裹,浸胡麻油,和猪脂纳铜铛中,沸定,下 少许青蒿,以绵幂瓶,铛嘴泻出,瓶收用之。

      【附方】新一。

      食牛马毒杀人者。省头草(连根叶),煎水服,即消。(《唐瑶经验方》)

      

    泽兰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泽兰内容:(《本经》中品)

      【校正】并入《嘉 》地笋。

      【释名】水香(《吴普》)、都梁香(弘景)、虎兰(《本经》)、虎蒲(《别录》)、龙枣(《本 经》)、孩儿菊(《纲目》)、风药(《纲目》),根名地笋(《嘉 》)。弘景曰∶生于泽旁, 故名泽兰,亦名都梁香。时珍曰∶此草亦可为香泽,不独指其生泽旁也。齐安人呼为风药, 《吴普本草》一名水香,陶氏云亦名都梁,今俗通呼为孩儿菊,则其与兰草为一物二种,尤 可证矣。其根可食,故曰地笋。

      【集解】《别录》曰∶泽兰生汝南诸大泽旁,三月三日采,阴干。普曰∶生下地水旁, 叶如兰,二月生苗,赤节,四叶相值枝节间。弘景曰∶今处处有之。多生下湿地。叶微香, 可煎油及作浴汤。人家多种之,而叶小异。今山中又有一种甚相似,茎方,叶小强,不甚香。

      既云泽兰,则山中者为非,而药家乃采用之。恭曰∶泽兰茎方节紫,叶似兰草而不甚香,今 京下用者是也。陶说乃是兰草,茎圆紫萼白花,殊非泽兰也。颂曰∶今荆、徐、随、寿、蜀 、梧州、河中府皆有之。根紫黑色,如粟根。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茎干青紫色,作四棱。

      叶生相对,如薄荷,微香。七月开花,带紫白色,萼通紫色,亦似薄荷花。三月采苗阴干。

      荆湖岭南人家多种之。寿州出者无花子。此与兰草大抵相类。但兰草生水旁,叶光润,阴小 紫,五、六月盛;而泽兰生水泽中及下湿地,叶尖,微有毛,不光润,方茎紫节,七月八 月初采微辛,此为异尔。 曰∶凡使须别雌雄。大泽兰茎叶皆圆,根青黄,能生血调气 ;与荣合小泽兰迥别,叶上斑,根头尖,能破血,通久积。

      宗 曰∶泽兰出土,便分枝梗,叶皆如菊,但尖长尔。吴普言叶似兰,误矣。今兰叶如 麦门冬,殊不相似。

      时珍曰∶吴普所说,乃真泽兰也。雷 所说,大泽兰即兰草也;小泽兰即此泽兰也。寇 宗所说泽兰则是,而破吴普之说则非,盖由误认兰花为兰草也。详见兰草正误下。

      \x叶\x 【修治】 曰∶凡用大、小泽兰,细锉,以绢袋盛,悬于屋南畔角上,令干用。

      【气味】苦,微温,无毒。《别录》曰∶甘。普曰∶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酸,无 毒。李当之∶小温。权曰∶苦、辛。

      之才曰∶防己为之使。

      【主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 (《本经》)。产后金疮内塞(《别录》)。产后腹痛,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羸,妇人血沥腰 痛(甄权)。产前产后百病,通九窍,利关节,养血气,破宿血,消症瘕,通小肠,长肌肉, 消扑损瘀血,治鼻血吐血,头风目痛,妇人劳瘦,丈夫面黄(大明)。

      【发明】颂曰∶泽兰,妇人方中最为急用。古人治妇人泽兰丸甚多。

      时珍曰∶兰草、泽兰气香而温,味辛而散,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也。脾喜芳香, 肝宜辛散。脾气舒,则三焦通利而正气和;肝郁散,则营卫流行而病邪解。兰草走气道,故 能利水道,除痰癖,杀蛊辟恶,而为消渴良药;泽兰走血分,故能治水肿,涂痈毒,破瘀血, 消症瘕,而为妇人要药。虽是一类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药,补泻皆不同也。雷 言∶雌者调气生血,雄者破血通积,正合二兰主治。大泽兰之为兰草,尤可凭据。血生于 气,故曰调气生血也。又荀子云∶泽芷以养鼻,谓泽兰、白芷之气,芳香通乎肺也。

      【附方】旧一,新四。产后水肿,血虚浮肿。泽兰、防己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醋汤 下。(张文仲《备急方》)

      疮肿初起∶泽兰,捣封之,良。(《集简方》)

      损伤瘀肿∶方同上。

      产后阴翻∶产后阴户燥热,遂成翻花。泽兰四两,煎汤熏洗二、三次,再入枯矾煎洗之, 即安。(《集简方》)

      \x地笋\x (宋《嘉 》)

      【气味】甘、辛,温,无毒。

      【主治】利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藏器)。止鼻洪吐血,产后心腹痛。产妇可作蔬 菜食,佳(大明)。

      \x子\x 【主治】妇人三十六疾(《千金方》承泽丸中用之)。

      

    马兰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马兰内容:(《日华》)

      【释名】紫菊。

      时珍曰∶其叶似兰而大,其花似菊而紫,故名。俗称物之大者,为马也。

      【集解】藏器曰∶马兰生泽旁,如泽兰而气臭,《楚词》以恶草喻恶人,北人见其花呼 为紫菊,以其似单瓣菊花而紫也。又有山兰,生山侧,似刘寄奴,叶无桠,不对生,花心微 黄赤。亦大破血,皆可用。

      时珍曰∶马兰,湖泽卑湿处甚多。二月生苗,赤茎白根,长叶有刻齿,状似泽兰,但不 香尔。南人多采 晒干,为蔬及馒馅。入夏高二三尺,开紫花,花罢有细子。《楚辞》无马 兰之名,陈氏指为恶草,何据?

      \x根、叶\x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破宿血,养新血,止鼻衄吐血,合金疮,断血痢,解酒疸及诸菌毒、蛊毒。生 捣,涂蛇咬(大明)。主诸疟及腹中急痛,痔疮( 【发明】时珍曰∶马兰辛平,能入阳明血分,故治血与泽兰同功。近人用治痔漏云有效, 春夏取生,秋冬取干者,不用盐醋,白水煮食,并饮其汁。或以酒煮焙研,糊丸,米饮日日 服之。仍用煎水入盐少许,日日熏洗之。《医学集成》云∶治痔用马兰根,捣敷片时,看肉 平即去之。稍迟,恐肉反出也。

      【附方】新六。

      诸疟寒热∶赤脚马兰捣汁,入水少许,发日早服,或入少糖亦可。(《圣济总录》)绞肠 沙痛∶马兰根叶,细嚼咽汁,立安。(《寿域神方》)

      打伤出血∶竹节草即马兰,同旱莲草、松香、皂子叶(即柜子叶,冬用皮)。为末。搽 入刀口。(《摘玄方》)

      喉痹口紧∶用地白根即马兰根,或叶捣汁,入米醋少许,滴鼻孔中,或灌喉中,取痰自 开。(孙一松《试效方》)

      水肿尿涩∶马兰菜一虎口,黑豆、小麦各一撮。酒、水各一钟,煎一钟,食前温服以利 小水,四五日愈。(杨起《简便方》)

      缠蛇丹毒∶马兰、甘草擂醋搽之。(《济急方》)

      【附录】麻伯 《别录》有名未用曰∶味酸、无毒。主益气出汗。一名君莒,一名衍草, 一名道止,一名自死。生平陵,如兰,叶黑浓白裹茎,实赤黑。九月采根。相乌又曰∶味苦。

      主阴痿。一名乌葵。如兰香,赤茎,生山阳,五月十五日采,阴干。天雄草又曰∶味甘,温, 无毒。主益气阴痿。生山泽中,状如兰,实如大豆,赤色。

      

    益奶草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益奶草内容:(《拾遗》)

      藏器曰∶味苦,平,无毒。主五痔脱肛,止血。炙令香,浸酒服。生永嘉山谷,叶如泽 兰,茎赤,高二、三尺也。

      

    香薷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香薷内容:(音柔。《别录》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释名】香柔(《食疗》)、香茸(同上)、 香菜(《千金》)、蜜蜂草(《纲目》)。

      时珍曰∶薷,本作 。《玉篇》云∶ 菜苏之类,是也。其气香,其叶柔,故以名之。

      草初生曰茸,孟诜《食疗》作香戎者,非是。俗呼蜜蜂草,象其花房也。

      【集解】弘景曰∶家家有此,作菜生食。十月中取干之。

      颂曰∶所在皆种,但北土差少,似白苏而叶更细,寿春及新安皆有之。彼间又有一种石 香,生石上,茎叶更细,色黄而辛香弥甚,用之尤佳。吴人以为茵陈用之。

      宗 曰∶香薷生山野间,荆湖南北、二川皆有之,汴、洛作圃种之,暑月亦作菜蔬。叶 如茵陈,花茸紫,连边成穗,凡四、五十房为一穗,如荆芥穗,别是一种香气。

      时珍曰∶香薷有野生,有家莳。中州人三月种之,呼为香菜,以充蔬品。丹溪朱氏惟取 大叶者为良,而细叶者香烈更甚,今人多用之。方茎,尖叶有刻缺,颇似黄荆叶而小,九月 开紫花成穗。有细子细叶者,仅高数寸,叶如落帚叶,即石香薷也。

      【修治】 曰∶凡采得去根留叶,锉曝干,勿令犯火。服至十两,一生不得食白山桃也。

      时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别录》)。去热风,猝转筋者。煮 为末水服,止鼻衄(孟诜)。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大明)。春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 调中温胃。含汁漱口,去臭气(汪颖)。主香港脚寒 【发明】弘景曰∶霍乱煮饮无不瘥者,作煎除水肿尤良。

      颂曰∶霍乱转筋者,单煮服之。若四肢烦冷,汗出而渴者,加蓼子同煮服。

      震亨曰∶香薷属金与水,有彻上彻下之功。解暑利小便,又治水甚捷,以大叶者浓煎丸 服。肺得之,清化行而热自降也。

      时珍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 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 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 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 而又济之以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 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前说梦也。且其性温,不可热饮, 反致吐逆。饮者惟宜冷服,则无拒格之患。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一士妻自腰以下 肿,面 目亦肿,喘急欲死,不能伏枕,大便溏泄,小便短少,服药罔效。时珍诊其脉沉而大,沉主 水,大主虚,乃病后冒风所致,是名风水也。用《千金》神秘汤加麻黄,一服喘定十之五。

      再以胃苓汤吞深师薷术丸,二日小便长,肿消十之七,调理数日全安。益见古人方皆有至理, 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

      【附方】旧四,新六。

      一切伤暑∶《和剂局方》香薷饮∶治暑月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真邪相干,便致吐利, 或发热头痛体痛,或心腹痛,或转筋,或干呕,或四肢逆冷,或烦闷欲死,并主之。用香薷 一斤,浓朴(姜汁炙)、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每服五钱,水二盏,酒半盏,煎一 盏,水中沉冷,连进二服立效。《活人书》 水病洪肿∶胡洽居士香薷煎∶用干香薷五十斤(锉)。入釜中,以水淹过三寸,煮使气 力都尽,去滓澄之,微火煎至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五丸,日三服,日渐增之,以小便利 则愈。(苏颂《图经本草》)

      通身水肿∶深师薷术丸∶治暴水风水气水,通身皆肿,服至小便利为效。用香薷叶一斤, 水一斗,熬极烂去滓,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米饮下,日五、 夜一服。(《外台秘要》)四时伤寒,不正之气。用水香薷为末,热酒调服一、二钱,取汗。

      (《卫生易简方》)心烦胁痛,连胸欲死者。香薷捣汁一二升服。(《肘后》)

      鼻衄不止∶香薷研末,水服一钱。(《圣济总录》)舌上出血如钻孔者。香薷煎汁服一升, 日三服(《肘后方》)。

      口中臭气∶香薷一把,煎汁含之。(《千金方》)

      小儿发迟∶陈香薷二两,水一盏,煎汁三分,入猪脂半两,和匀,日日涂之。(《永类 钤方》)

      白秃惨痛∶即上方入胡粉,和涂之。(《子母秘录》)

      

    石香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石香内容:(宋《开宝》附)

      【释名】石苏。

      【集解】志曰∶石香 ,生蜀郡陵、荣、资、简、州,及南中诸处,生山岩石缝中。二 月、八月采,苗茎花实俱可用。

      宗 曰∶处处有之,但山中临水附崖处或有之,不必山岩石缝也。九月、十月尚有花 时珍曰∶香薷、石香薷,一物也,但随所生而名尔。生平地者,叶大;崖石者叶细, 可通用之。

      【气味】辛香,温,无毒。

      【主治】调中温胃,止霍乱吐泻,心腹胀满,脐腹痛肠鸣,(《开宝》)。功比香薷更胜(萧 炳)。制硫黄(时珍)。

      

    爵床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爵床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爵麻(《吴普》)、香苏(《别录》)、赤眼老母草(《唐本》)。

      时珍曰∶爵床不可解。按吴氏本草作爵麻,甚通。

      【集解】别录曰∶爵床生汉中川谷及田野。恭曰∶此草生平泽熟田近道旁,似香 ,叶 长而大,或如荏且细,俗名赤眼老母草。时珍曰∶原野甚多。方茎对节,与大叶香薷一样。

      但香薷搓之气香,而爵床搓之不香微臭,以此为别。

      \x茎叶\x 【气味】咸,寒,无毒。时珍曰∶微辛。

      【主治】腰脊痛,不得着床,俯仰艰难,除热,可作浴汤。(本经)疗血胀下气。治杖 疮,捣汁涂之立瘥。(苏恭) 赤车使者(唐本草)

      【释名】小锦枝(炮炙论。)

      【集解】恭曰∶赤车使者,苗似香 、兰香,叶茎赤,根紫赤色,八月、九月采根,晒 干。

      保升曰∶生荆州、襄州,根紫如茜根,二月、八月采。时珍曰∶此与爵床相类,但以根 色紫赤为别尔。

      \x根\x 【修治】 曰∶此草原名小锦枝。凡用并粗捣,以七岁童子小便拌蒸,晒干入药。

      【气味】辛、苦,温,有毒。(权曰∶有小毒。)

      【主治】风冷邪疰,蛊毒症瘕,五脏积气。(苏恭)治恶风冷气。服之悦泽肌皮,好颜 色(甄权)。

      【发明】颂曰∶古方治大风风痹,有赤车使者酒。今人稀用,鲜有识者。

      时珍曰∶上古辟瘟疫邪气,有赤车使者丸。此药不怪,苟加询采,必能得之,但古今名 称或不同耳。

      

    假苏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假苏内容:(《本经》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释名】姜芥(《别录》)、荆芥(《吴普》)、鼠 (《本经》)。

      弘景曰∶假苏方药不复用。

      恭曰∶此即菜中荆芥也,姜芥声讹尔。先居草部,今录入菜部。

      士良曰∶荆芥本草呼为假苏。假苏又别是一物。叶锐圆,多野生,以香气似苏,故呼为 苏。

      颂曰∶医官陈巽言∶江左人谓假苏、荆芥实两物。苏恭以本草一名姜芥,荆姜声讹,谓 为荆芥,非矣。

      时珍曰∶按《吴普本草》云∶假苏一名荆芥,叶似落藜而细,蜀中生啖之。普乃东汉末 人,去《别录》时未远,其言当不谬,故唐人苏恭祖其说。而陈士良、苏颂复启为两物之疑, 亦臆说尔。曰苏、曰姜、曰芥,皆因气味辛香,如苏、如姜、如芥也。

      【集解】《别录》曰∶假苏生汉中川泽。

      颂曰∶今处处有之,叶似落藜而细,初生香辛可啖,人取作生菜。古方稀用,近世医家 为要药,并取花实成穗者,曝干入药。又有胡荆芥,俗呼新罗荆芥。又有石荆芥,生山石间。

      体性相近,入药亦同。

      时珍曰∶荆芥原是野生,今为世用,遂多栽莳。二月布子生苗,炒食辛香。方茎细叶, 似独帚叶而狭小,淡黄绿色。八月开小花,作穗成房,房如紫苏房,内有细子如葶苈子状, 黄赤色,连穗收采用之。

      【正误】藏器曰∶张鼎《食疗本草》,荆芥一名析 ,误矣。菥 自有本条,见草部。

      时珍曰∶汪机《本草会编》,言假苏是白苏,亦误矣。白苏乃荏也。见后。

      \x茎穗\x 【气味】辛,温,无毒。

      诜曰∶作菜食久,动渴疾,熏人五脏神。反驴肉、无鳞鱼,详后发明下。

      【主治】寒热鼠 ,瘰 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本经》)。去邪,除劳渴 冷风,出汗,煮汁服之。捣烂醋和,敷疔肿肿毒(藏器)。单用治恶风贼风,口面 斜,遍 身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辟邪毒瓦斯,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助脾胃(甄权)。

      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香港脚,筋骨烦疼,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 眩,手足筋急(士良)。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熟皆可食,并煎茶饮之。以豉汁 煎服,治暴伤寒,能发汗(《日华》)。治妇人血风及疮疥,为要药(苏颂)。产后中风身强直, 研末酒服(孟诜)。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 , 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时珍)。

      【发明】元素曰∶荆芥辛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

      好古曰∶肝经气分药也。能搜肝气。

      时珍曰∶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 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其治风也,贾丞相称为再生丹,许学 士谓有神圣功,戴院使许为产后要药,萧存敬呼为一捻金,陈无择隐为举卿古拜散,夫岂无 故而得此隆誉哉?按《唐韵》∶荆字,举卿切,芥字古拜切。盖二字之反切,隐语以秘其方 也。

      又曰∶荆芥反鱼蟹河豚之说,本草医方并未言及,而稗官小说往往载之。按李廷飞《延 寿书》云∶凡食一切无鳞鱼,忌荆芥。食黄 鱼后食之,令人吐血,惟地浆可解。与蟹同 食,动风。又《蔡绦铁围山丛话》云∶予居岭峤,见食黄颡鱼犯姜芥者立死,甚于钩吻。洪 迈《夷坚志》云∶吴人魏几道,啖黄颡鱼羹,后采荆芥和茶饮。少顷足痒,上彻心肺,狂走, 足皮欲裂。急服药,两日乃解。陶九成《辍耕录》云∶凡食河豚,不可服荆芥药,大相反。

      予在江阴见一儒者,因此丧命。《苇航纪谈》云∶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杨诚斋曾见一人 ,立致于死也。时珍按∶荆芥乃日用之药,其相反如此,故详录之,以为警戒。又按《物类 相感志》言∶河豚用荆芥同煮,三五次换水,则无毒。其说与诸书不同,何哉?大抵养生者 ,宁守前说为戒可也。

      【附方】旧四,新二十七。

      头项风强∶八月后,取荆芥穗作枕,及铺床下,立春日去之。(《千金方》)

      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永类钤方》)

      风热牙痛∶荆芥根、乌 根、葱根等分煎汤频含漱之。小儿惊痫一百二十种。用荆芥穗 二两,白矾(半生半枯)一两,为末,糊丸黍米大,朱砂为衣。每姜汤下二十丸,日二服。

      (《医学集成》)一切偏风,口眼 斜。用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同入砂盆内研烂,生绢 绞汁,于瓷器中煎成膏,漉去滓三分之一,将二分晒干,为末,以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 丸,白汤下,早暮各一服。忌动风物。(《经验后方》)

      中风口噤∶荆芥穗为末,酒服二钱,立愈,名荆芥散。贾似道云∶此方出《曾公谈录》, 前后用之甚验。其子名顺者,病此已革,服之立定,真再生丹也。

      产后中风∶华佗愈风散∶治妇人产后中风口噤,手足螈 如角弓,或产后血运,不省人 事,四肢强直,或筑心眼倒,吐泻欲死。用荆芥穗子,微焙为末。每服三钱,豆淋酒调服, 或童子小便服之。口噤则挑齿灌之,龈噤则灌入鼻中,其效如神。大抵产后太暖,则汗出而 腠理疏,则易于中风也。

      时珍曰∶此方诸书盛称其妙。姚僧坦《集验方》以酒服,名如圣散,云药下可立待应效 。陈氏方名举卿古拜散。萧存敬方用古老钱煎汤服,名一捻金。王贶《指迷方》加当归等分 ,水煎服。许叔微《本事方》云∶此药委有奇效神圣之功。一妇人产后睡久,及醒则昏昏如 醉,不省人事。医用此药及交加散,云∶服后当睡,睡中必以左手搔头。用之果然。昝殷《产 宝方》云∶此病多因怒气伤肝,或忧气内郁,或坐草受风而成,急宜服此药也。戴原礼《证 治要诀》名独行散。贾似道《悦生随抄》呼为再生丹。产后迷闷,因怒气发热迷闷者。独行 散∶用荆芥穗,以新瓦半炒半生为末。童子小便服一二钱。若角弓反张,以豆淋酒下。或锉 散,童尿煎服极妙。盖荆芥乃产后要药,而角弓反张,乃妇人急候,得此证者,十存一二而 已。(戴原礼《要诀》)

      产后血运∶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取干荆芥穗捣筛末。每用二钱匕,童子小便一酒盏, 调匀,热服。立效。口噤者挑齿,口闭者灌鼻中,皆效。近世名医用之,无不如神也。(《图 经本草》)产后血眩风虚,精神昏冒。荆芥穗一两三钱,桃仁五钱(去皮尖)。炒为末。水服 三钱。若喘加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炒)

      产后下痢∶大荆芥四、五穗(于盏内烧存性,不得犯油火),入麝香少许。以沸汤些须 调下。此药虽微,能愈大病,不可忽之。(《深师方》)

      产后鼻衄∶荆芥(焙)研末。童子小便服二钱,《海上方》也。(《妇人良方》)

      九窍出血∶荆芥煎酒,通口服之。(《直指方》)口鼻出血如涌泉,因酒色太过者。荆芥 烧研,陈皮汤服二钱,不过二服也。

      吐血不止∶《经验方》∶用荆芥(连根,洗),捣汁半盏服。干穗为末亦可。《圣惠方》∶ 用荆芥穗为末。生地黄汁调服二钱。

      小便尿血∶荆芥、缩砂等分,为末。糯米饮下三钱,日三服。(《集简》)

      崩中不止∶荆芥穗(于麻油灯上烧焦,为末)。每服二钱,童子小便服。此夏太君娘娘 方也。(《妇人良方》)

      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简易方》)大便下血∶《经验方》∶用荆芥(炒)为 末,每米饮服二钱,妇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馄饨食之。《简便方》∶用荆芥二两,槐花一两, 同炒紫为末。每服三钱,清茶送下。

      小儿脱肛∶荆芥、皂角等分,煎汤洗之,以铁浆涂上。亦治子宫脱出。(《经验方》)

      阴 肿痛∶荆芥穗(瓦焙)为散。酒服二钱,即消。(《寿域神方》)

      小儿脐肿∶荆芥煎汤洗净,以煨葱刮薄出火毒,贴之即消。(《海上方》)

      瘰 溃烂∶ 疮牵至胸前两腋,块如茄子大,或牵至两肩上,四、五年不能疗者,皆治 之,其效如神。武进县朱守仁传,云其项不能回头,用此数日减可。如疮烂破者,用荆芥根 下一段剪碎,煎沸汤温洗,良久,看烂破处紫黑,以针一刺去血,再洗三四次愈。用樟脑、 雄黄等分,为末,麻油调,扫上出水。次日再洗再扫,以愈为度。(《活法机要》)

      疔肿诸毒∶荆芥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冷冻饮料。(《药性论》)

      一切疮疥∶荆芥末,以地黄自然汁熬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茶酒任下。(《普 济方》)

      脚桠湿烂∶荆芥叶捣敷之。(《简便方》)

      缠脚生疮∶荆芥烧灰,葱汁调敷,先以甘草汤洗之。(《摘玄方》)小儿风寒,烦热有痰, 不省人事。荆芥穗半两(焙),麝香、片脑各一字,为末。每茶服半钱。大人亦治。(《普济 方》)

      头目诸疾∶一切眼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荆芥穗为末,每酒服三钱。(《龙 树论》)癃闭不通,小腹急痛,无问久新。荆芥、大黄(为末)等分,每温水服三钱。小便 不通,大黄减半;大便不通, 荆芥减半。名倒换散。(《普济方》)

      

    薄荷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薄荷内容:(《唐本草》)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释名】菝 (音跋活)、蕃荷菜(蕃,音鄱)、吴菝 (《食性》)、南薄荷(《衍义》)、 金钱薄荷。

      时珍曰∶薄荷,俗称也。陈士良《食性本草》作菝 ,扬雄《甘泉赋》作茇 ,吕忱《字 林》作茇 ,则薄荷之为讹称可知矣。孙思邈《千金方》作蕃荷,又方音之讹也。今人药用, 多以苏州者为胜,故陈士良谓之吴菝 ,以别胡菝 也。

      宗 曰∶世称此为南薄荷,为有一种龙脑薄荷,所以别之。

      机曰∶小儿方多用金钱薄荷,谓其叶小颇圆如钱也,书作金银误矣。

      【集解】颂曰∶薄荷处处有之。茎叶似荏而尖长,经冬根不死,夏秋采茎叶曝干。古方 稀用,或与薤作齑食。近世治风寒为要药,故人家多莳之。又有胡薄荷,与此相类,但味少 甘为别。生江浙间,彼人多以作茶饮之,欲呼新罗薄荷。近汴洛僧寺或植一、二本者,《天 宝单方》所谓连钱草者是也。又有石薄荷,生江南山石间,叶微小,至冬紫色,不闻有别功 用。

      恭曰∶薄荷,人家种之,亦堪生食。一种蔓生者,功用相似。

      时珍曰∶薄荷,人多栽莳。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茎赤色,其叶对生,初时 形长而头圆,及长则尖。吴、越、川、湖人多以代茶。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江西者, 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药以苏产为胜。《物类相感志》云∶凡收薄荷,须隔夜以粪水浇之, 雨后乃可刈收,则性凉,不尔不凉也。野生者,茎叶气味都相似。

      \x茎叶\x 【气味】辛,温,无毒。

      思邈曰∶苦、辛,平。元素曰∶辛、凉。 曰∶茎性燥。

      甄权曰∶同薤作齑食,相宜。新病瘥人勿食之,令人虚汗不止。瘦弱人久食之,动消渴 病。

      【主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之,发汗,大 解劳乏,亦堪生食(《唐本》)。作菜久食,却肾气,辟邪毒,除劳气,令人口气香洁。煎汤 洗漆疮(思邈)。通利关节,发毒汗,去愤气,破血止痢(甄权)。疗阴阳毒,伤寒头痛,四 季宜食(士良)。治中风失音吐痰(《日华》)。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及小儿风涎,为要药 (苏颂)。杵汁服,去心脏风热(孟诜)。清头目,除风热(李杲)。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 疮疥,风瘙瘾疹。捣汁含漱,去舌 苔语涩。 叶塞鼻 【发明】元素曰∶薄荷辛凉,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故能去高巅及皮肤风热。

      士良曰∶薄荷能引诸药入营卫,故能发散风寒。

      宗 曰∶小儿惊狂壮热,须此引药。又治骨蒸热劳,用其汁与众药熬为膏。猫食薄荷则 醉,物相感尔。

      好古曰∶薄荷,手、足厥阴气分药也。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

      时珍曰∶薄荷入手太阴、足厥阴,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 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 疮疥,为要药。戴原礼氏治猫咬,取其汁涂之有效,盖取 其相制也。

      陆农师曰∶薄荷,猫之酒也。犬,虎之酒也。桑椹,鸠之酒也。 草,鱼之酒也。昝殷 《食医心镜 【附方】旧二,新八。

      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风热。以薄荷末,炼蜜丸芡子大。每噙一丸。白砂糖和之亦可。

      (《简便单方》)

      风气瘙痒∶用大薄荷、蝉蜕等分,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永类钤 舌苔语蹇∶薄荷自然汁,和白蜜、姜汁擦之。(《医学集成》)

      眼弦赤烂∶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晒干为末。每用一钱,沸汤炮洗。(《明目经验方》)

      瘰结核,或破未破。以新薄荷二斤(取汁),皂荚一挺(水浸去皮,捣取汁)。同于银石器 内熬膏。入连翘末半两,连白青皮、陈皮,黑牵牛(半生半炒)各一两,皂荚仁一两半,同 捣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连翘汤下。(《济生方》)

      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干者水煮,绵裹塞鼻。(许学士《本事方》)

      血痢不止∶薄荷叶煎汤常服。(《普济》)

      水入耳中∶薄荷汁滴入立效。(《经验方》)

      蜂虿螫伤∶薄荷叶 贴之。(《外台秘要》)

      火毒生疮∶冬间向火,火气入内,两股生疮,汁水淋漓者。用薄荷煎汁频涂,立愈。(张 杲《医说》)

      

    积雪草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积雪草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胡薄荷(《天宝方》)、地钱草(《唐本》)、连钱草(《药图》)、海苏。

      弘景曰∶积雪草方药不用,想此草以寒凉得名耳。

      恭曰∶此草叶圆如钱,荆楚人谓为地钱草,徐议《药草图》名连钱草,余见下。

      【集解】《别录》曰∶积雪草,生荆州川谷。

      恭曰∶此草叶圆大如钱,茎细而劲,蔓生溪涧侧,生处亦稀。

      颂曰∶今处处有之,八九月采苗叶,阴干用。段成式《酉阳杂俎》云∶地钱叶圆茎细,有蔓延地,一曰积雪草,一曰连钱草。谨按∶《天宝单行方》云∶连钱草生咸阳下湿地,亦生临淄郡、济阳郡池泽中,甚香。俗间或云圆叶似薄荷,江东吴越丹阳郡极多,彼人常充生菜食之。河北柳城郡尽呼为海苏,好近水生,经冬不死,咸阳、洛阳亦有之。或名胡薄荷,所在皆有。单服疗女子小腹疼。

      宗曰∶积雪草南方多有,生阴湿地,不必荆楚。形如水荇而小,面亦光洁,微尖为异。

      叶叶各生。今人谓之连钱草,盖取象也。

      时珍曰∶按苏恭注薄荷云∶一种蔓生,功用相似。苏颂《图经》云∶胡薄荷与薄荷相类,但味少甘,生江浙间,彼人多以作茶饮,俗呼为新罗薄荷,《天宝方》所用连钱草是也。据二说,则积雪草即胡薄荷,乃薄荷之蔓生者尔。又《仙庚辛玉册》云∶地钱,阴草也。生荆、楚、江、淮、闽、浙间,多在宫院寺庙砖砌间,叶圆似钱,引蔓铺地,香如细辛,不见开花也。

      茎叶【气味】苦,寒,无毒。大明曰∶苦,辛。颂曰∶甘,平,无毒。

      时珍曰∶取汁结草砂,伏硫黄。

      【主治】大热,恶疮痈疽,浸淫赤,皮肤赤,身热(《本经》)。捣敷热肿丹毒(苏恭)。

      主暴热,小儿寒热,腹内热结,捣汁服之(藏器)。单用治瘰鼠漏,寒热时节来往(甄权)。

      以盐贴肿毒,并风疹疥癣(《日华》)。胡菝∶主风气壅并攻胸膈,作汤饮之立效(士良)。

      研汁,点暴赤眼,良(时【附方】旧二,新二热毒痈肿∶秋后收连钱草。阴干为末。水调敷之。生捣亦可。(寇氏《衍义》)

      女子少腹痛∶颂曰∶《天宝单行方》云∶女子忽得小腹中痛,月经初来,便觉腰中切痛连脊间,如刀锥所刺,不可忍者。众医不别,谓是鬼疰,妄服诸药,终无所益,其疾转增。

      审察前状相当,即用此药。其药夏五月正放花时,即采曝干,捣筛为散。每服二方寸匕,和好醋二小合,搅匀,平旦空腹顿服之。每旦一服,以知为度。如女子阴冷者,即取前药五两,加桃仁二百枚(去皮尖),熬捣为散,以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旦空腹米饮及酒下三十丸,日再服,以愈为度。忌麻子、荞麦。(《图经本草》方)。

      男女血病∶九仙驱红散∶治呕吐诸血及便血、妇人崩中神效。用积雪草五钱,当归(酒洗)、栀子仁(酒炒)、蒲黄(炒)、黄连(炒)、条黄芩(酒炒)、生地黄(酒洗)、陈槐花(炒)

      各一钱。上部加藕节一钱五分,下部加地榆一钱五分,水二钟,煎一钟服,神效。此方得之甚秘,此草与本草主治不同,不可晓也。(董炳《集验方》)

      牙痛塞耳∶用连钱草(即积雪草),和水沟污泥同捣烂,随左右塞耳内。(《摘玄方》)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苏内容:(《别录》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释名】紫苏(《食疗》)、赤苏(《肘后方》)、桂荏时珍曰∶苏从酥,音酥,舒畅也。

      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曰紫苏者,以别白苏也。苏乃荏类,而味更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

      【集解】弘景曰∶苏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其无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苏,不堪用。

      颂曰∶苏,紫苏也。处处有之,以背面皆紫者佳。夏采茎叶,秋采子。有数种,水苏、鱼苏、山鱼苏皆是荏类,各有别条。

      时珍曰∶紫苏、白苏,皆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茎方,其叶团而有尖,四围有锯齿,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苏,乃荏也。紫苏嫩时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俎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五、六月连根采收,以火煨其根,阴干则经久叶不落。八月开细紫花,成穗作房,如荆芥穗。九月半枯时收子,子细如芥子而色黄赤,亦可取油如荏油。《务本新书》云∶凡地畔近道可种苏,以遮六畜。收子打油燃灯甚明,或熬之以油器物。《丹房镜源》云∶苏子油,能柔五金八石。《沙州记》云∶乞弗虏之地,不种五谷,惟食苏子。故王祯云∶苏有遮护之功,又有灯油之用,不可阙也。今有一种花紫苏,其叶细齿密纽,如剪成之状,香色茎子并无异者,人称回回苏云。

      曰∶薄荷根茎真似紫苏,但叶不同尔。薄荷茎燥,紫苏茎和。入药须以刀刮去青薄皮锉之。

      茎叶【气味】辛,温,无毒。

      李廷飞曰∶不可同鲤鱼食,生毒疮。

      【主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别录》)。除寒热,治一切冷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止香港脚,通大小肠(《日华》)。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苏颂)。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鱼蟹毒,治蛇犬伤(时珍)。以叶生食作羹,杀一切鱼肉毒(甄权)。

      【发明】颂曰∶若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尤良。

      时珍曰∶紫苏,近世要药也。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同芎、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浓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香港脚;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也。

      久则泄人真气焉。

      宗曰∶紫苏其气香,其味微辛甘能散。今人朝暮饮紫苏汤,甚无益。医家谓芳草致豪贵之疾者,此有一焉。若脾胃寒人,多致滑泄,往往不觉。

      【正误】颂曰∶苏主鸡瘕,《本经》不着。南齐褚澄治李道念食白沦鸡子成瘕,以苏煮服,吐出鸡雏而愈也。

      时珍曰∶按《南齐书》,褚澄所用者蒜也,非苏也。盖二字相似,誉录误耳,苏氏欠考矣。详见蒜下。

      【附方】旧二,新一十三。

      感寒上气∶苏叶三两,橘皮四两,酒四升,煮一升半,分再服。(《肘后方》)

      伤寒气喘不止∶用赤苏一把,水三升,煮一升,稍稍饮之。(《肘后》)劳复食复欲死者。

      苏叶煮汁二升,饮之。亦可入生姜、豆豉同煮饮。(《肘后》)卒不止香苏浓煮,顿服三升,良。(《千金》)霍乱胀满,未得吐下。用生苏捣汁饮之,佳。干苏煮汁亦可。(《肘后方》)

      诸失血病∶紫苏不限多少,入大锅内,水煎令干,去滓熬膏,以炒熟赤豆为末,和丸梧子大。每酒下三、五十丸,常服之。(《斗门方》)金疮出血不止。以嫩紫苏叶、桑叶同捣贴之。(《永类钤方》)

      颠扑伤损∶紫苏捣敷之。疮口自合。(《谈野翁试验方》)伤损血出不止。以陈紫苏叶蘸所出血,烂敷之。血不作脓,且愈后无瘢,甚妙也。(《永疯狗咬伤∶紫苏叶嚼敷之。(《千金方》)

      蛇虺伤人∶紫苏叶捣饮之。(《千金方》)

      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二升。(《金匮要略》)飞丝入目,令人舌上生泡。用紫苏叶嚼烂,白汤咽之。(危氏《得效方》)

      乳痈肿痛∶紫苏煎汤频服,并捣封之。(《海上仙方》)

      咳逆短气∶紫苏茎叶二钱,人参一钱。水一钟,煎服。(《普济》)

      子【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下气,除寒温中(《别录》)。治上气咳逆,冷气及腰脚中湿风结气。研汁煮粥长食,令人肥白身香(甄权)。调中,益五脏,止霍乱呕吐反胃,补虚劳,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症结,消五膈,消痰止嗽,润心肺(《日华》)。治肺气喘急(宗)。治风顺气,利膈宽肠,解鱼蟹毒【发明】弘景曰∶苏子下气,与橘皮相宜。

      时珍曰∶苏子与叶同功。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利上下则宜用子也。

      【附方】旧三,新六。

      顺气利肠∶紫苏子、麻子仁等分,研烂,水滤取汁,同米煮粥食之。(《济生方》)

      治风顺气,利肠宽中。用紫苏子一升,微炒杵,以生绢袋盛,于三斗清酒中浸三宿,少少饮之。(《圣惠》)

      一切冷气∶紫苏子、高良姜、橘皮等分,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空心酒下。(《药性论》)

      风湿香港脚∶方同上。风寒湿痹,四肢挛急,脚肿不可践地。用紫苏子二两,杵碎。以水三升,研取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葱、椒、姜、豉食之。(《圣惠方》)消渴变水,服此令水从小便出。用紫苏子(炒)三两,萝卜子(炒)三两,为末。每服二钱,桑根白皮煎汤服,日三次。(《圣济总录》)

      梦中失精∶苏子一升。熬杵研末,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外台秘要》)

      食蟹中毒∶紫苏子煮汁饮之。(《金匮要略》)

      上气咳逆∶紫苏子入水研滤汁,同粳米煮粥食。(《简便方》)荏(别录上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释名】KT(音鱼。)(弘景)白苏(图经弘景曰∶荏状如苏,东人呼为KT,以其似苏字,但除禾边故也。颂曰∶苏有数种∶有水苏、白苏、鱼苏、山鱼苏。皆是荏类。)

      【集解】别录曰∶荏叶,九月采,阴干。弘景曰∶荏状如苏,高硕白色,不甚香。其子研之,杂米作糜,甚肥美,下气补益。笮其子作油,日煎之,即今油帛及和漆所用者,服食断谷亦用之,名为重油。恭曰∶荏叶人常生食,其子故不及苏也。藏器曰∶江东以荏子为油,北土以大麻为油,此二油俱堪油物。若其和漆,荏者为强尔。炳曰∶又有大荏,形似野荏,高硕。叶大小荏一倍,不堪食。人收其子,以充油绢帛,与大麻子同。其小荏子欲熟,人采其角食之,甚香美。大荏叶不堪食。颂曰∶白苏,方茎圆叶,不紫,亦甚香,实亦入药。鱼苏,似茵陈,大叶而香,吴人以煮鱼者,一名鱼。生山石间者名山鱼苏,主休息痢,大小溲频数。干末,米饮调服之,效。诜曰∶可蒸令熟,烈日干之,当口开,舂取米食之,亦可休粮。

      叶【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调中,去臭气。(别录)捣敷虫咬及男子阴肿。(藏器)调气,润心肺,长肌肤,益颜色,消宿食,止上气咳嗽,去狐臭,敷虫咬。(日华)

      【附方】(旧二)男女阴肿(男子∶荏叶生捣,和醋封之。女人∶绵裹内,三四易。孟诜食疗。)蛇虺中人(以荏叶烂杵,猪脂和,薄敷上。梅师方。)

      子【气味】辛,温,无毒。(诜曰∶亦少破气。多食,发心闷。)

      【主治】咳逆,下气,温中补体。(别录)生食,止渴润肺。(蒸熟晒干,舂取米食,补中益气,通血脉,填精髓)。(孟诜)止嗽。(日华)。

      

    水苏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水苏内容:(《本经》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释名】鸡苏(《吴普》)、香苏(《肘后》)、龙脑薄荷(《日用》)、芥(音祖)、芥苴(并《别录》)。

      时珍曰∶此草似苏而好生水旁,故名水苏。其叶辛香,可以煮鸡,故有龙脑、香苏、鸡苏诸名。芥、芥苴当作芥苏,乃是一名而误录尔,亦因味辛如芥,故名。宋《惠民和剂局方》,有龙脑薄荷丸,专治血病。元吴瑞《日用本草》,谓即水苏,必有所据也。周定王《救荒本草》,言薄荷即鸡苏,以生东平龙脑冈者为良,故名;陈嘉谟《本草蒙筌》,以薄荷种于苏州府学地名龙脑者,得名俱不同,何哉?

      【集解】《别录》曰∶水苏生九真池泽。七月采。

      弘景曰∶方药不用,莫能识;九真辽远,亦无能访之。

      恭曰∶此苏生下泽水侧,苗似旋复,两叶相当,大香馥。青、齐、河间人名为水苏,江左名为荠,吴会谓之鸡苏,而陶氏更于菜部出鸡苏,误矣。

      保升曰∶叶似白薇,两叶相当,花生节间,紫白色,味辛而香,六月采茎叶,晒干。

      颂曰∶水苏处处有之,多生水岸旁。南人多以作菜。江北甚多,而人不取食。又江左人谓鸡苏、水苏是两种。陈藏器谓荠自是一物,非水苏。水苏叶有雁齿,气香而辛,荠叶上有毛,稍长,气臭也。又茵陈注云∶江南所用茵陈,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味甘辛,俗名龙脑薄荷。

      宗曰∶水苏气味与紫苏不同。辛而不和,然状一如苏,但面不紫,及周遭槎牙如雁齿耳。

      瑞曰∶水苏即鸡苏,俗呼为龙脑薄荷。

      时珍曰∶水苏、荠一类二种尔。水苏气香,荠气臭为异。水苏三月生苗,方茎中虚,叶似苏叶而微长。密齿,面皱色青,对节生,气甚辛烈,六七月开花成穗,如苏穗,水红色。

      穗中有细子,状如荆芥子,可种易生,宿根亦自生。沃地者苗高四五尺。

      茎叶【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恶气。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本经》)。主吐血衄血血崩(《别录》)。治肺痿血痢,崩中带下(《日华》)。主诸气疾及脚肿(苏颂)。酿酒渍酒及酒煮汁常服,治头昏目眩,及产后中风。恶血不止,服之弥妙(孟诜)。作生菜食,除胃间酸水(藏器)。

      【发明】时珍曰∶鸡苏之功,专于理血下气,清肺辟恶消谷,故《太平和剂局方》治吐血衄血、唾血咳血、下血血淋、口臭口苦、口甜喉腥、邪热诸病,有龙脑薄荷丸方,药多不录。用治血病,果有殊效也。

      【附方】旧六,新九。

      漏血欲死∶鸡苏煮汁一升,服之。(《梅师方》)

      吐血下血∶鸡苏茎叶,煎汁饮之。(《梅师方》)

      吐血咳嗽∶龙脑薄荷焙研末。米饮服一钱,取效。

      衄血不止∶《梅师方》∶用鸡苏五合,香豉二合,同捣,搓如枣核大,纳鼻孔中,即止。

      《用龙脑薄荷、生地黄等分,为末,冷水服。脑热鼻渊,肺壅多涕。鸡苏叶、麦门冬、川芎、桑白皮(炒)、黄(炙)、甘草(炙)、生地黄(焙)等分,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人参汤下。(《圣济总录》)

      风热头痛∶热结上焦,致生风气、痰厥头痛。用水苏叶五两,皂荚(炙去皮子)三两,芫花(醋炒焦)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荆芥汤下。(《圣惠方》)

      耳猝聋闭∶鸡苏叶生捣,绵裹塞之。(孟诜《食疗》)

      沐发令香∶鸡苏煮汁,或烧灰淋汁,沐之。(《食疗》)

      头生白屑∶方同上。暑月目昏,多眵泪生。龙脑薄荷叶捣烂,生绢绞汁,点之。(《圣济总录》)

      中诸鱼毒∶香苏浓煮汁饮之,良。(《肘后方》)

      蛇虺螫伤∶龙脑薄荷叶研末,酒服,并涂之。(《易简方》)

      

      

      本草纲目 ->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荠内容:(《拾遗》)

      【释名】臭苏(《日华》)、青白苏。

      时珍曰∶《日华子》释水苏云∶一名臭苏,一名青白苏,正此草也,误作水苏尔。其形似水苏而臭,似白苏而青,故有二名。

      【集解】藏器曰∶按∶苏恭言∶江左名水苏为荠。按∶水苏叶有雁齿,气香而辛。荠叶稍长,其上有毛,气臭,亦可为生菜。

      时珍曰∶荠处处平地有之。叶似野苏而稍长,有毛气臭。山人茹之,叶不甚佳。

      茎叶【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冷气泄痢。生食,除胃间酸水。

      【附录】石荠藏器曰∶味辛,温,无毒。主风冷气,疮疥瘙痒,痔下血,煮汁服之。生山石间,细叶紫花,高一、二尺,山人用之。

      

    草之四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内容:隰草类上五十三种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菊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节华(《本经》)、女节(《别录》)、女华(《别录》)、女茎(《别录》)、日精(《别录》)、更生(《别录》)、傅延年(《别录》)、治蔷(《尔雅》)、金蕊(《纲目》)、阴成(《别录》)、周盈(《别录》)。

      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菊本作,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

      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节华之名,亦取其应节候也。崔实《月令》云∶女节、女华,菊华之名也。治蔷、日精,菊根之名也。《抱朴子》云∶仙方所谓日精、更生、周盈,皆一菊而根、茎、花、实之名异也。颂曰∶唐《天宝单方图》载白菊云∶原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川人呼为回蜂菊,汝南【集解】《别录》曰∶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弘景曰∶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华正相似,惟以甘苦别之。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之,取种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惟花白,五月取之。仙经以菊为妙用,但难多得,宜常服之。藏器曰∶白菊生平泽,五月花,紫白色。

      颂曰∶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初春布地生细苗,夏茂,秋花,冬实。然种类颇多。惟紫茎气香,叶浓至柔者,嫩时可食,花微小,味甚甘者,为真;其茎青而大,叶细气烈似蒿艾,花大味苦者,名苦薏,非真也。南阳菊亦有两种∶白菊叶大如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黄菊叶似茼蒿,花蕊都黄。今服饵家多用白者。又有一种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谓之珠子菊,云入药亦佳。

      宗曰∶菊花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九月应候而开者是也。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皆医经不用。

      瑞曰∶花大而香者,为甘菊;花小而黄者,为黄菊;花小而气恶者,为野菊。

      时珍曰∶菊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宋人刘蒙泉、范致能、史正志皆有《菊谱》,亦不能尽收也。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其叶有大、小、浓、薄、尖、秃之异,其花有千叶单叶、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间色深浅、大小之别,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单叶味甘者入药,《菊谱》所载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甘菊始生于山野,今则人皆栽植之。其花细碎,品不甚高。

      蕊如蜂窠,中有细子,亦可捺种。嫩叶及花皆可炸食。白菊花稍大,味不甚甘,亦秋月采之。

      菊之无子者,谓之牡菊。烧灰撒地中,能死蛙黾。说出《周礼》。

      花(叶、根、茎、实并同)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甘。

      损之曰∶甘者入药,苦者不入药。

      杲曰∶苦、甘,寒,可升可降,阴中微阳也。

      时珍曰∶《本经》言菊花味苦,《别录》言菊花味甘。诸家以甘者为菊,苦者为苦薏,惟取甘者入药。谨按∶张华《博物志》,言菊有两种,苗花如一,惟味小异,苦者不中食。

      范致能《谱》序,言惟甘菊一种可食,仍入药饵。其余黄白二花,皆味苦,虽不可饵,皆可入药。其治头风,则白者尤良。据此二说则是菊类自有甘苦二种,食品须用甘菊,入药则诸菊皆可,但不得用野菊名苦薏者尔。故景焕《牧竖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泄人。

      正如黄精益寿、钩吻杀人之意。之才曰∶术及枸杞根、桑根白皮、青葙叶为之使。

      【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本经》)。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别录》。陶陶,纵缓貌)。治头目风热,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一切游风令消散,利血脉,并无所忌(甄权)。作枕明目,叶亦明目,生熟并可食(大明)。养目血,去翳膜(元素)。主肝气不足【气味】苦、辛,平,无毒。

      【主治】风眩,能令头不白(弘景)。染髭发令黑。和巨胜、茯苓蜜丸服之,去风眩,变白不老,益颜色(藏器)。

      【发明】震亨曰∶黄菊花属土与金,有水与火,能补阴血,故养目。

      时珍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皆可入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前贤比之君子,神农列之上品,隐士采入酒,骚人餐其落英。费长房言∶九日饮菊酒,可以辟不祥。《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荆州记》言∶胡广久病风羸,饮菊潭水多寿。菊之贵重如此,是岂群芳可伍哉?钟会《菊有五美赞》云∶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发,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贞质也;杯中体轻,神仙食也。《西京杂记》言∶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附方】旧五,新六。

      服食甘菊∶《玉函方》云∶王子乔变白增年方∶用甘菊,三月上寅日采苗,名曰玉英;六月上寅日采叶,名曰容成;九月上寅日采花,名曰金精;十二月上寅日采根茎,名曰长生。

      四味并阴干,百日取等分,以成日合捣千杵为末,每酒服一钱匕。或以蜜丸梧子大。酒服七丸,一日三服。百日,身轻润泽;一年,发白变黑;服之二年,齿落再生;五年,八十岁老翁,变为儿童也。孟诜云∶正月采叶,五月五日采茎,九月九日采花。服食白菊∶《太清灵宝方》引∶九月九日白菊花二斤,茯苓一斤。并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服。

      或以炼过松脂和丸鸡子大,每服一丸。主头眩,久服令人好颜色不老。藏器曰∶《抱朴子》言刘生丹法,用白菊汁、莲花汁、地血汁、樗汁,和丹蒸服也。白菊花酒∶《天宝单方》∶治丈夫、妇人久患头风眩闷,头发干落,胸中痰壅,每发即头旋眼昏,不觉欲倒者,是其候也。

      先灸两风池各二七壮,并服此酒及散,永瘥。其法∶春末夏初,收白菊软苗,阴干捣末,空腹取一方寸匕和无灰酒服之,日再服,渐加三方寸匕。若不饮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亦得。

      秋八月合花收曝干,切取三大斤,以生绢袋盛,贮三大斗酒中,经七日服之,日三次,常令酒气相续为佳。(苏颂《图经》)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简便方》)

      痘入目生翳障∶用白菊花、谷精草、绿豆皮等分,为末。每用一钱,以干柿饼一枚,粟米泔一盏,同煮候泔尽,食柿,日食三枚。浅者五七日,远者半月,见效。(《仁斋直指方》)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大人小儿皆宜,屡验。(《救急方》)疔肿垂死∶菊花一握,捣汁一升,入口即活,此神验方也。冬月采根。(《肘后方》)女人阴肿∶甘菊苗捣烂煎汤,先熏后洗。(危氏《得效方》)酒醉不醒∶九月九日真菊花为末,饮服方寸匕。(《外台秘要》)眼目昏花∶双美丸∶用甘菊花一斤,红椒(去目)六两,为末,用新地黄汁和丸梧子大。每花上水【主治】益色壮阳,治一切风(大明)。

      

    野菊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野菊内容:(《拾遗》)

      【释名】苦薏。时珍曰∶薏乃莲子之心,此物味苦似之,故与之同名。

      【集解】藏器曰∶苦薏生泽畔,茎如马兰,花如菊。菊甘而薏苦,语曰苦如薏是也。

      时珍曰∶苦薏处处原野极多,与菊无异,但叶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窠状,气味苦辛惨烈。

      根、叶、茎、花【气味】苦、辛,温,有小毒。

      【主治】调中止泄,破血,妇人腹内宿血宜之(藏器)。治痈肿疔毒,瘰眼息(时珍)。

      【附方】新四。痈疽疔肿∶一切无名肿毒。《孙氏集效方》∶用野菊花连茎捣烂,酒煎热服取汗,以渣敷之即愈。《卫生易简方》∶用野菊花茎叶、苍耳草各一握,共捣,入酒一碗,绞汁服,以渣敷之,取汗即愈。或六月六日采苍耳叶,九月九日采野菊花,为末。每酒服三钱,亦可。天泡湿疮∶野菊花根、枣木,煎汤洗之。(《医学集成》)瘰未破∶野菊花根捣烂,煎酒服,以渣敷之。自消,不消亦自破也。(《瑞竹堂经验方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庵内容:(音淹闾《本经》上品)

      【释名】覆闾。

      时珍曰∶庵,草屋也。闾,里门也。此草乃蒿属,老茎可以盖覆庵闾,故以名之。《贞元广利方》谓之庵蒿云。又史注云∶庵庐,军行宿室也。则闾似当作庐。

      【集解】《别录》曰∶庵子生雍州川谷,亦生上党及道边,十月采实阴干。弘景曰∶状如蒿艾之类,近道处处有之,仙经亦时用之,人家种此辟蛇也。颂曰∶今江淮亦有之。春生苗,叶如艾蒿,高二、三尺。七月开花,八月结实,九月采实。时珍曰∶庵叶不似艾,似菊叶而薄,多细丫,面背皆青。高者四、五尺,其茎白色,如艾茎而粗。八、九月开细花,淡黄色。结细实如艾实,中有细子,极易繁衍。艺花者以之接菊。

      子【气味】苦,微寒,无毒。《别录》曰∶微温。普曰∶神农、雷公、桐君、岐伯∶苦,小温,无毒。李当之∶温。权曰∶辛,苦。

      之才曰∶荆实、薏苡为之使。

      【主治】五脏瘀血,腹中水气,胪胀留热,风寒湿痹,身体诸痛。久服轻身延年不老(《本经》)。疗心下坚,隔中寒热,周痹,妇人月水不通,消食明目。食之神仙(《别录》)。益气,主男子阴痿不起,治心腹胀满(甄权)。腰脚重痛,膀胱痛,及骨节烦痛,不下食(大明)。擂酒饮,治闪挫腰痛,及妇人产后血气痛(时珍)。

      【发明】颂曰∶《本经》言久服轻身不老,而古方少有服食者,惟入诸杂治药中,如胡洽治惊邪狸骨丸之类,大方中用之。孙思邈《千金翼》、《韦宙独行方》,主折瘀血,并单用庵煮汁服,亦可末服。今人治打扑多用此法,或饮或散,其效最速。

      时珍曰∶《吴普本草》及《名医别录》,并言食庵神仙,此亦谓其多寿尔。

      乃兽名,似骡而小,前足长,后足短,不能自食,每负蹶鼠为之啮食。

      【附方】旧一,新二。

      月水不通,妇人宿有风冷,留血积聚,月水不通∶庵子一升,桃仁二升(酒浸去皮尖)。

      研匀入瓶内,以酒二斗浸,封五日后,每饮三合,日三服。(《圣惠方》)

      产后血痛∶庵子一两。水一升,童子小便二杯,煎饮。(《频湖集简方》)

      【附录】对庐《别录》有名未用曰∶味苦,寒,无毒。主疥疮久不瘳,生死肌,除大热,煮汁洗之。似庵。八月采。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蓍内容:(音尸。《本经》上品)

      【释名】时珍曰∶按班固《白虎通》载孔子云∶蓍之为言也。老人历年多,更事久,事能尽知也。陆佃《埤雅》云∶草之多寿者,故字从。《博物志》言∶蓍千岁而三百茎,其本已老,故知吉凶。

      【集解】《别录》曰∶蓍实生少室山谷,八月、九月采实,日干。

      恭曰∶此草所在有之,其茎可为筮。陶氏误以楮实为之。楮实味甘,此味苦,今正之。

      颂曰∶今蔡州上蔡县白龟祠旁,其生如蒿作丛,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茎,至多者五十茎,生便条直,所以异于众蒿也。秋后有花,出于枝端,红紫色,形如菊花,结实如艾实。《史记·龟策传》云∶龟千岁乃游于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所生之处,兽无虎野狼,虫无毒螫。徐广注云∶刘向言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一本生百茎也。褚先生云∶蓍满百茎,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传》云∶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茎长丈,其丛生满百茎。方今取蓍者,八十茎以上,长八尺者,即已难得。但得满六十茎以上,长六尺者,即可用矣。今蔡州所上,皆不言如此。则此类亦神物,故不常有也。

      时珍曰∶蓍乃蒿属,神草也。故《易》曰∶蓍之德,圆而神。天子蓍长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张华《博物志》言∶以末大于本者为主,次蒿,次荆,皆以月望浴之。然则无蓍揲卦,亦可以荆、蒿代之矣。

      实【气味】苦、酸,平,无毒。

      【主治】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慧先知。久服不饥不老轻身(《本经》)。

      叶【主治】痞疾(时珍)。

      【附方】新一。

      腹中痞块∶蓍叶、独蒜、穿山甲(末)、食盐。同以好醋捣成饼,量痞大小贴之,两炷香为度。其痞化为脓血,从大便出。(刘松石《保寿堂方》)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艾内容:(《别录》中品)

      【释名】冰台(《尔雅》)、医草(《别录》)、黄草(《埤雅》)、艾蒿。

      时珍曰∶王安石《字说》云∶艾可疾,久而弥善,故字从。陆佃《埤雅》云∶《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其以此乎?医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一灼谓之一壮,以壮人为法也。

      【集解】《别录》曰∶艾叶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曝干。

      颂曰∶处处有之,以复道及四明者为佳,云此种灸百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叶背白,以苗短者为良。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曝干。陈久方可用。

      时珍曰∶艾叶本草不着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此草多生山原。

      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丫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浓。七、八月,叶间出穗如车前穗,细花,结实累累盈枝,中有细子,霜后始枯。皆以五月五日连茎刈取,曝干收叶。先君月池子讳言闻,尝着《蕲艾传》一卷。有赞云∶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又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瓦斯。其茎干之,染麻油引火点灸炷,滋润灸疮,至愈不疼。亦可代蓍策,及作烛心。

      叶【修治】宗曰∶艾叶干捣,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末少许,谓之硫黄艾,灸家用之。

      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用。

      时珍曰∶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故《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入妇人丸散,须以熟艾,用醋煮干,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斋随笔》云∶艾难着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时可作细末,亦一异也。

      【气味】苦,微温,无毒。恭曰∶生寒;熟热。元素曰∶苦温,阴中之阳。时珍曰∶苦而辛,生温熟热,可升可降,阳也。入足太阴、厥阴、少阴之经。苦酒、【主治】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作煎勿令见风(《别录》)。捣汁服,止伤血,杀蛔虫(弘景)。主衄血、下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苏恭)。止崩血、肠痔血,拓金疮,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癣甚良。捣汁饮,治心腹一切冷气、鬼气(甄权)。治带下,止霍乱转筋,痢后寒热(大明)。

      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温中、逐冷、除湿(时珍)。

      【发明】诜曰∶春月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又以嫩艾作干饼子,用生姜煎服,止泻痢及产后泻血,甚妙。

      颂曰∶近世有单服艾者,或用蒸木瓜和丸,或作汤空腹饮,甚补虚羸。然亦有毒发则热气冲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

      震亨曰∶妇人无子,多由血少不能摄精,俗医谓子宫虚冷,投以辛热,或服艾叶。不知艾性至热,入火灸则气下行;入药服,则气上行。本草止言其温,不言其热。世人喜温,率多服之,久久毒发,何尝归咎于艾哉!予考苏颂《图经》而因默有感焉。

      时珍曰∶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苏恭言其生寒,苏颂言其有毒。一则见其能止诸血,一则见其热气上冲,遂谓其性寒有毒,误矣。盖不知血随气而行,气行则血散,热因久服致火上冲之故尔。夫药以治病,中病则止。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带漏之人,以艾和归、附诸药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服艾不辍,助以辛热,药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谁之咎欤,于艾何尤?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诸痛,调女人诸病,颇有深功。胶艾汤治虚痢,及妊娠产后下血,尤着奇效。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香港脚,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附方】旧二十三,新二十九。

      伤寒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盛。以干艾叶三升。水一斗,煮一升,顿服取汗。(《肘后方》)妊娠伤寒壮热,赤斑变为黑斑,溺血∶用艾叶如鸡子大,酒三升,煮二升半,分为二服。(《伤寒类要》)妊娠风寒卒中,不省人事,状如中风∶用熟艾三两,米醋炒极热,以绢包熨脐下,良久即苏。(《妇人良方》)中风口∶以苇筒长五寸,一头刺入耳内,四面以面密封,不透风,一头以艾灸之七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胜金方》)中风口噤∶熟艾灸承浆一穴,颊车二穴,各五壮。(《千金方》)中风掣痛,不仁不随∶并以干艾斛许,揉团纳瓦甑中,并下塞诸孔,独留一目,以痛处着舌缩口噤∶以生艾捣敷之。干艾浸湿亦可。(《圣济录》)咽喉肿痛∶《医方大成》∶同嫩艾捣汁,细咽之。《经验方》∶用青艾和茎叶一握,同醋捣烂,敷于喉上。冬月取干艾亦得。李亚所传方也。癫痫诸风∶熟艾于阴囊下谷道正门当中间,随年岁灸之。(《斗门方》)鬼击中恶,卒然着人,如刀刺状,胸胁腹内刺切痛不可按,或即吐血、鼻中出血、下血,一名鬼排∶以熟艾如鸡子大三枚,水五升,煎二升,顿服。(《肘后方》)小儿脐风撮口∶艾叶烧灰填脐中,以帛缚定效。或隔蒜灸之,候口中有艾气立愈。(《简便方》)狐惑虫病患齿无色,舌上白,或喜睡不知痛痒处,或下痢,宜急治下部。不晓此者,但攻其上,而下部生虫,食其肛,烂见五脏,便死也。烧艾于管中,熏下部令烟入,或少加雄黄更妙。罂中烧烟亦可。

      (《肘后方》)头风久痛∶蕲艾揉为丸,时时嗅之,以黄水出为度。(《青囊杂纂》)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叶二两,醋一斤,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一、两上。(心腹恶气∶艾叶捣汁饮之。(《药性论》)脾胃冷痛∶白艾末,沸汤服二钱。(《卫生易简方》)

      蛔虫心痛如刺,口吐清水∶白熟艾一升。水三升,煮一升服,吐虫出。或取生艾捣汁,五更食香脯一片,乃饮一升,当下虫出。(《肘后方》)

      口吐清水∶干蕲艾煎汤啜之。(《怪证奇方》)。

      霍乱洞下不止∶以艾一把。水三升,煮一升,顿服。(《外台秘要》)

      老小白痢∶艾姜丸∶用陈北艾四两,干姜(炮)三两,为末,醋煮仓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七诸痢久下∶艾叶、陈皮等分,煎汤服之。亦可为末,酒煮烂饭和丸,每盐汤下二、三十丸暴泄不止∶陈艾一把,生姜一块,水煎热服。(《生生编》)

      粪后下血∶艾叶、生姜煎浓汁,服三合。(《千金方》)

      野鸡痔病∶先以槐柳汤洗过,以艾灸上七壮,取效。郎中王及乘骡入西川,数日病痔大作五壮,忽觉一道热气入肠中,因大转泻,血秽并出,泻后遂失胡瓜所在矣。(《经验方》)

      妊娠下血∶张仲景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下血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并宜胶艾汤清酒三升,煮取三升,乃纳胶令消尽,每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

      妊娠胎动或腰痛,或抢心,或下血不止,或倒产子死腹中∶艾叶一鸡子大,酒四升,煮二升,分二服。(《肘后方》)

      胎动迫心作痛∶艾叶鸡子大。以头醋四升,煎二升,分温服。(《子母秘录》)

      妇人崩中连日不止∶熟艾鸡子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盏,先煮艾姜至二盏半,倾出,入胶烊化,分三服,一日服尽。(初虞世《古今录验》)

      产后泻血不止∶干艾叶半两,炙熟老生姜半两,浓煎汤,一服止,妙。(孟诜《食疗本草》)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矣。(《杨诚经验方》)忽然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内崩∶熟艾三团,水五升,煮二升服。一方∶烧灰水服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圣惠方》)

      盗汗不止∶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温服。(《通妙真人方》)

      火眼肿痛∶以艾烧烟起,用碗覆之,候烟尽,碗上刮煤下,以温水调化洗眼,即瘥。更入面上∶艾灰、桑灰各三升,以水淋汁,再淋至三遍,以五色布纳于中,同煎,令可丸妇人面疮,名粉花疮∶以定粉五钱,菜子油调泥碗内,用艾一、二团,烧烟熏之,候烟尽身面疣目∶艾火灸三壮即除。(《圣惠方》)

      鹅掌风病∶蕲艾(真者)四、五两,水四五碗,煮五、六滚,入大口瓶内盛之,用麻布二层缚之,将手心放瓶上熏之,如冷再热,如神。(陆氏《积德堂方》)

      疮疥熏法∶熟蕲艾一两,木鳖子三钱,雄黄二钱,硫黄一钱。为末,揉入艾中,分作四条。每以一条安阴阳瓦中,置被里烘熏,后服通圣散。(《医方摘要》)

      小儿疳疮∶艾叶一两,水一升,煮取四合,分三服。(《备急方》)

      小儿烂疮∶艾叶烧灰,敷之,良。(《子母秘录》)

      疮口冷不合∶熟艾烧烟熏之。(《经验方》)

      白癞风疮∶干艾随多少,以浸曲酿酒如常法,日饮之,觉痹即瘥。(《肘后方》)

      疔疮肿毒∶艾蒿一担烧灰,于竹筒中淋取汁,以一、二合,和锻石如糊。先以针刺疮至痛,乃点药三遍,其根自拔。玉山韩光以此治人神验。贞观初,衢州徐使君访得此方。予用治三十余人,得效。(孙真人《千金方》)

      发背初起未成,及诸热肿∶以湿纸拓上,先干处是头,着艾灸之。不论壮数,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乃止。其毒即散,不散亦免内攻,神方也。(李绛《兵部手集》)

      痈疽不合,疮口冷滞∶以北艾煎汤洗后,白胶熏之。(《直指方》)

      咽喉骨哽∶用生艾蒿数升,水、酒共一斗,煮四升,细细饮之,当下。(《外台秘要》)

      误吞铜钱∶艾蒿一把,水五升,煎一升,顿服便下。(钱相公《箧中方》)

      诸虫蛇伤∶艾灸数壮甚良。(《集简方》)

      风虫牙痛∶化蜡少许,摊纸上,铺艾,以箸卷成筒,烧烟,随左右熏鼻,吸烟令满口,呵实【气味】苦、辛,暖,无毒。

      【主治】明目,疗一切鬼气(甄权)。壮阳,助水脏腰膝,及暖子宫(大明)。

      【发明】诜曰∶艾子和干姜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每服三十丸,以饭三、五匙压之,日再服。治百恶气,其鬼神速走出。田野之人,与此甚相宜也。

      【附录】夏台《别录》有名未用曰∶味甘,主百疾,济绝气。

      弘景曰∶此药神奇乃尔,不复识用,可恨也。

      时珍曰∶艾名冰台,此名夏台,艾灸百病能回绝气,此主百病济绝气,恐是一物重出也,故附于艾后。

      

    千年艾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千年艾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千年艾出武当太和山中。小茎高尺许。其根如蓬蒿。其叶长寸余,无尖丫,面青背白。秋开黄花,如野菊而小,结实如青珠丹颗之状。三伏日采叶曝干。叶不似艾,而作艾香,搓之即碎,不似艾叶成茸也。羽流以充方物。

      叶【气味】辛、微苦,温,无毒。

      【主治】男子虚寒,妇人血气诸痛,水煎服之(时珍)。

      

    茵陈蒿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茵陈蒿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藏器曰∶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后加蒿字耳。

      时珍曰∶按∶张揖《广雅》及《吴普本草》并作因尘,不知何义?

      【集解】《别录》曰∶茵陈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

      弘景曰∶今处处有之,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

      韩保升曰∶叶似青蒿而背白。

      大明曰∶茵陈出和州及南山岭上,一名石茵陈。

      颂曰∶近道皆有之,不及太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江宁府一种茵陈,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阶州一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以为茵陈入药。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着其说云∶山茵陈,汴京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苦,干则色黑。江南所用者,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龙脑薄荷。吴中所用,乃石香也,叶至细,色黄味辛,甚香烈,性温。若误作解脾药服,大茵陈是也。大体世方用山茵陈疗脑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倦最要详本草正经,惟疗黄胆、利小便,与世方都不应。今试取汴京所用山茵陈为解肌发汗药,然少效;江南山茵陈疗伤寒脑痛绝胜。比见诸医议论,谓家茵陈亦能解肌下隔,去胸中烦。

      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饮服之。本草所无,自出俗方。茵陈蒿当别是一物,主疗自异,不得为山茵陈也。此说亦未可据。但以功较之,则江南者为胜;以经言之,则非本草所出。医方所用,更当考论尔。

      曰∶凡使须用叶有八角者,阴干,去根细锉,勿令犯火。

      时珍曰∶茵陈昔人多莳为蔬,故入药用山茵陈,所以别家茵陈也。《洪舜俞老圃赋》云∶酣糟紫姜之掌,沐醯青陈之丝,是也。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后人各据方士所传,遂致淆乱。今山茵陈二月生苗,其茎如艾。其叶如淡色青蒿而背白,叶歧紧细而扁整。九月开细花黄色,结实大如艾子,花实并与庵花实相似,亦有无花实者。

      茎叶【气味】苦,平、微寒,无毒。普曰∶神农、岐伯、雷公∶苦,无毒;黄帝∶辛,无毒。

      权曰∶苦、辛,有小毒。

      大明曰∶石茵陈∶苦,凉,无毒。伏砂。

      张元素曰∶苦、甘,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

      【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白兔食之仙(《本经》)。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别录》)。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藏器)。

      石茵陈∶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疼,瘴疟。女人症瘕,并闪损乏绝(大明)。

      【发明】弘景曰∶《仙经》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陈乃云此,恐是误耳。

      宗曰∶张仲景治伤寒热甚发黄,身面悉黄者,用之极效。一僧因伤寒后发汗不彻,有留热,面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陈、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为散。每用三钱,水四合,煎二合,去滓,食后温服,以知为度。此药以山茵陈为本,故书之。

      王好古曰∶张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柏皮汤,治燥热也。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韩只和、李思训治阴黄,用茵陈附子汤。大抵以茵陈为君主,而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也。

      【附方】旧二,新六。

      茵陈羹∶除大热黄胆,伤寒头痛,风热瘴疟,利小便。以茵陈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食医心镜》)

      遍身风痒生疮疥∶用茵陈煮浓汁洗之,立瘥。(《千金方》)

      疡风病∶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行功《纂要》)

      风疾挛急∶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曲三斤,和匀,如常法酿酒服之。(《圣济总录》)

      痫黄如金,好眠吐涎∶茵陈蒿、白藓皮等分,水二钟,煎服,日二服。(《三十六黄方》)

      遍身黄胆∶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于胸前四肢,日日擦之。

      男子酒疸∶用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秘方也。

      眼热赤肿∶山茵陈、车前子等分。煎汤调(茶调散),服数服。(《直指方》)

      

    青蒿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青蒿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草蒿(《本经》)、方溃(《本经》)、(音牵去声)、蒿(《蜀本》)、香蒿(《衍义》)。

      保升曰∶草蒿,江东人呼为蒿,为其气臭似也。北人呼为青蒿。《尔雅》云∶蒿,也。孙炎注云∶荆楚之间,谓蒿为。郭璞注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是也。

      时珍曰∶《晏子》云∶蒿,草之高者也。按《尔雅》诸蒿,独得单称为蒿,岂以诸蒿叶背皆白,而此蒿独青,异于诸蒿故耶?

      【集解】《别录》曰∶青蒿生华阴川泽。

      弘景曰∶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

      保升曰∶嫩时醋淹为菹,自然香。叶似茵陈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四月、五月采,日干入药。《诗》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即此蒿也。

      颂曰∶青蒿春生苗,叶极细,可食。至夏高四、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采子,阴干。根、茎、子、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

      宗曰∶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根赤叶香。沈括《梦溪笔谈》云∶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本草谓之青蒿,亦有所别也。陕西银绥之间,蒿丛中时有一两窠,迥然青色者,土人谓之香蒿。茎叶与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深青,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犹青,其气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为胜。不然,诸蒿何尝不青?

      时珍曰∶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

      【修治】曰∶凡使,惟中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采得叶,用七岁儿七个溺,浸七日七夜,漉出晒干。

      叶、茎、根、子【气味】苦,寒,无毒。

      时珍曰∶伏硫黄。

      【主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治留热在骨节间,明目(《本经》)。鬼气尸疰伏连,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汁服。亦曝干为末,小便入酒和服(藏器)。补中益气,轻身补劳,驻颜色,长毛发,令黑不老,兼去蒜发,杀风毒。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贴之(大明)。治疟疾寒热(时珍)。生捣敷金疮,止血止疼良(苏恭)。

      烧灰隔纸淋汁,和锻石煎,治恶疮息肉瘢(孟诜)。

      【发明】颂曰∶青蒿治骨蒸热劳为最,古方单用之。

      时珍曰∶青蒿得春木少阳之气最早,故所主之证,皆少阳、厥阴血分之病也。按《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青蒿悬于门庭内,可辟邪气。阴干为末,冬至、元旦各服二钱亦良。观此,则青蒿之治鬼疰伏尸,盖亦有所伏也。

      【附方】旧四,新十四。

      男妇劳瘦∶青蒿细锉,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取二升半。去滓入器中煎成膏,丸如梧子大。每空心及卧时,温酒吞下二十丸。(《斗门方》)

      虚劳寒热,肢体倦疼,不拘男妇∶八、九月青蒿成实时采之,去枝梗,以童子小便浸三日,晒干为末。每服二钱,乌梅一个,煎汤服。(《灵苑方》)

      骨蒸鬼气∶童子小便五大斗(澄清),青蒿五斗(八、九月拣带子者最好,细锉)。相和,纳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大斗,去滓,溉釜令净,再以微火煎可二大斗,入猪胆一枚,同煎一大斗半,去火待冷,以瓷器盛之。每欲服时,取甘草二、三两,炙熟为末,以煎和捣千杵为丸。

      空腹粥饮下二十丸,渐增至三十丸止。(崔元亮《海上方》)

      骨蒸烦热∶青蒿一握,猪胆汁一枚,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炒)。以童子小便一大盏,煎五分,空心温服。(《十便良方》)

      虚劳盗汗,烦热口干∶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参末、麦门冬末各一两,熬至可丸,丸如梧子大,每食后米饮服二十丸,名青蒿丸。(《圣方总录》)

      疟疾寒热∶《肘后方》∶用青蒿一握,水二升,捣汁服之。《仁存方》∶用五月五日天未明时采青蒿(阴干)四两,桂心一两。为末。未发前,酒服二钱。《经验方》∶用端午日采青蒿叶(阴干),桂心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先寒用热酒;先热用冷酒,发日五更服之。切忌发物。

      温疟痰甚,但热不寒∶用青蒿二两(童子小便浸焙),黄丹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仁存方》)

      赤白痢下∶五月五日采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作饼,日干,名蒿豉丹。每用一饼,以水一盏半煎服。(《圣济总录》)

      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并塞鼻中,极验。(《卫生易简方》)

      酒痔便血∶青蒿(用叶不用茎,用茎不用叶),为末。粪前冷水,粪后水酒调服。(《永类钤方》)

      金疮扑损∶《肘后方》∶用青蒿捣封之,血止则愈。一方∶用青蒿、麻叶、锻石等分,五月五日捣和晒干。临时为末,搽之。

      牙齿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济急方》)

      毒蜂螫人∶嚼青蒿封之即安。(《肘后方》)

      耳出浓汁∶青蒿末,绵裹纳耳中。(《圣惠方》)

      鼻中息肉∶青蒿灰、锻石等分,淋汁熬膏点之。(《圣济总录》)

      子【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明目开胃,炒用。治劳瘦,壮健人小便浸用之。治恶疮疥癣风疹,煎水洗之(大明)。治鬼气,为末酒服方寸匕(孟诜)。功同叶(时珍)。

      【附方】新一。

      积热眼涩∶三月三日或五月五日,采青蒿花或子,阴干为末,每井华水空心服二钱。久服明目,可夜看书,名青蒿散。(《十便良方》)

      节间虫∶见虫部。

      

    黄花蒿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黄花蒿内容:(《纲目》)

      【释名】臭蒿【集解】大明曰∶臭蒿一名草蒿。

      时珍曰∶香蒿臭蒿通可名草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人家采以罨酱黄酒曲者是也。

      叶【气味】辛、苦,凉,无毒。

      【主治】小儿风寒惊热(时珍)。

      子【气味】辛,凉,无毒。

      【主治】治劳,下气开胃,止盗汗及邪气鬼毒(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