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火带疮绕腰生者,采花或叶捣烂,蜜调涂之。为末亦可(时珍,出《证治要诀》)。

      

    金盏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金盏草内容:(《救荒》)

      【校正】并入宋《图经》杏叶草。

      【释名】杏叶草(《图经》)、长春花。

      时珍曰∶金盏,其花形也。长春,言耐久也。

      【集解】颂曰∶杏叶草,一名金盏草,生常州。蔓生篱下,叶叶相对。秋后有子如鸡头实,其中变生一小虫,脱而能行。中夏采花。

      周定王曰∶金盏儿花,苗高四五寸。叶似初生莴苣叶,浓而狭,抱茎而生。茎柔脆。茎头开花,大如指头,金黄色,状如盏子,四时不绝。其叶味酸,炸熟水浸过,油盐拌食。

      时珍曰∶夏月结实,在萼内,宛如尺蠖虫数枚蟠屈之状,故苏氏言其化虫,实非虫也。

      【气味】酸,寒,无毒。

      【主治】肠痔下血久不止(苏颂)。

      

    葶苈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葶苈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丁历(《别录》)、蒿(,音典)、大室(《本经》)、大适(《本经》)、(《郭璞》)。

      时珍曰∶名义不可强解。

      【集解】《别录》曰∶葶苈生城平泽及田野,立夏后采实,阴干。

      弘景曰∶出彭城者最胜,今近道亦有。母即公荠也。子细黄至苦,用之当熬。

      颂曰∶今汴东、陕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尤佳。初春生苗叶,高六七寸,似荠。

      根白色,枝茎俱青。三月开花,微黄。结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长,黄色。《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许慎、郑玄注皆云靡草,荠、葶苈之属是也。一说葶苈单茎向上,叶端出角,粗且短。又有一种狗芥草,叶近根下作歧,生角细长。取时必须分别此二种也。

      曰∶凡使勿用赤须子,真相似,只是味微甘苦耳。葶苈子之苦,入顶也。

      时珍曰∶按《尔雅》云∶,葶苈也。

      郭璞注云∶实叶皆似荠,一名狗荠。然则狗荠即是葶苈矣。盖葶苈有甜苦二种。狗荠味微甘,即子【修治】曰∶凡使葶苈,以糯米相合,置于燠上,微焙,待米熟,去米,捣用。

      【气味】辛,寒,无毒。《别录》曰∶苦,大寒。得酒良。

      权曰∶酸,有小毒。入药炒用。

      杲曰∶沉也,阴中阳也。

      张仲景曰∶葶苈敷头疮,药气入脑,杀人。

      之才曰∶榆皮为之使,得酒良,恶白僵蚕、石龙芮。

      时珍曰∶宜大枣。

      【主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本经》)。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壅上气咳嗽,止喘促,【发明】杲曰∶葶苈大降气,与辛酸同用,以导肿气。《本草十剂》云∶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此二味皆大苦寒,一泄血闭,一泄气闭。盖葶苈之苦寒,气味俱浓,不减大黄,又性过于诸药,以泄阳分肺中之闭,亦能泄大便,为体轻、象阳故也。

      宗曰∶葶苈有甜、苦二种,其形则一也。《经》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复更入药也。

      大概治体皆以行水走泄为用,故曰久服令人虚,盖取苦泄之义,《药性论》不当言味酸。

      震亨曰∶葶苈属火性急,善逐水。病患稍涉虚者,宜远之。且杀人甚捷,何必久服而后致虚也。

      好古曰∶苦、甜二味,主治不同。仲景泻肺汤用苦,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

      大抵苦则下泄,甜则少缓,量病患虚实用之,不可不审。本草虽云治同,而甜苦之味安得不异?

      时珍曰∶甘、苦二种,正如牵牛,黑、白二色,急、缓不同,又如壶芦,甘、苦二味,良、毒亦异。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缓,虽泄肺而不伤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易伤胃,故以大枣辅之。然肺中水气满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则止,不云∶大戟去水,葶苈愈胀,用之不节,乃反成病。亦在用之有节。

      【附方】旧十,新十。

      (炒研末),汉防己末二两,以绿头鸭血及头,合捣万杵,丸梧子大。甚者,空腹白汤下十丸,轻者五丸,日三四服,五日止,小便利为验。一加猪苓末二两。(《经验方》)

      通身肿满∶苦葶苈(炒)四两,为末,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桑白皮汤下,日三服。此方,人不甚信,试之自验。

      水肿尿涩∶《梅师方》∶用甜葶苈二两,炒为末,以大枣二十枚,水一大升,煎一小升,去枣,入葶苈末,煎至可丸如梧子大。每饮服六十丸,渐加,以微利为度。崔氏方∶用葶苈三两,绢包饭上蒸熟,捣万杵,丸梧子大,不须蜜和。每服五丸,渐加至七丸,以微利为佳。

      不可多服,令人不堪。若气发,服之得利,气下即止。此方治水气无比。萧驸马水肿,服此得瘥。《外科精义》∶治男妇大小头面手足肿。用苦葶苈炒研,枣肉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煎麻子汤下,日三服。五七日小便多,则消肿也。忌咸酸生冷。

      大腹水肿∶《肘后方》∶用苦葶苈二升,炒为末,割雄鸡血及头,合捣丸梧子每小豆汤下十丸,日三服。又方∶葶苈二升,春酒五升,渍一夜。稍服一合,小盒饭利。

      又方∶葶苈一两,杏仁二十枚,并熬黄色,捣。分十服,小便去当瘥。

      腹胀积聚∶葶苈子一升(熬),以酒五升浸七日,日服三合。(《千金方》)

      肺湿痰喘∶甜葶苈(炒)为末,枣肉丸服。(《摘玄方》)

      痰饮咳嗽∶含膏丸∶用曹州葶苈子一两(纸衬炒令黑),知母一两,贝母一两,为末,枣肉半两,砂糖一两半,和丸弹子大。每以新绵裹一丸,含之咽津。甚者不过三丸。(《箧中方》)

      气肿,或单面肿,或足肿,并主之∶葶苈子三升,微火熬研,以绢袋盛,浸清酒五升中,冬七日,夏三日。初服如胡桃许大,日三夜一,冬月日二夜二。量其气力,取微利一、二为度。如患急者,不待日满,亦可绞服。(崔知悌方)

      肺痈喘急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葶苈炒黄捣末,蜜丸弹子大。每用大枣二十枚,水三升,煎取二升,乃入葶苈一丸,更煎取一升,顿服。亦主支饮不得息。(仲景《金匮玉函方》)

      月水不通∶葶苈一升,为末,蜜丸弹子大,绵裹纳阴中二寸,一宿易之,有汁出,止。

      (《千金方》)

      卒发颠狂∶葶苈一升,捣三千杵,取白犬血和丸麻子大。酒服一丸,三服取瘥。(《肘后》)

      头风疼痛∶葶苈子为末,以汤淋汁沐头,三四度即愈。(《千金翼》)

      疳虫蚀齿∶葶苈、雄黄等分,为末,腊月猪脂和成,以绵裹槐枝蘸点。(《金匮要略》)

      白秃头疮∶葶苈末涂之。(《子母秘录》)

      瘰已溃∶葶苈二合,豉一升,捣作饼子,如钱大,浓二分,安疮孔上,艾作炷灸之,令温热,不可破肉,数易之而灸。但不可灸初起之疮,恐葶苈气入脑伤人也。(《永类方》)

      马汗毒瓦斯入腹∶葶苈子一两(炒研),水一升浸汤服,取下恶血。(《续十全方》)

      

    车前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车前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当道(《本经》)、苡(《诗疏》)、车轮菜(《救荒》)、时珍曰∶按《尔雅》云∶苡,马舄。马舄,车前。陆玑《诗疏》云∶此草牛马迹中,故有车前、当道、马舄、牛遗之名。舄,足履也。幽州人谓之牛舌草。蛤蟆喜藏伏于下,故江东称为蛤蟆衣。又《韩诗外传》言∶直曰车前;瞿曰苡,恐亦强说也生于两旁者。

      【集解】《别录》曰∶车前生真定平泽丘陵阪道中,五月五日采,阴干。

      弘景曰∶人家及路边甚多。《韩诗》言苡是木似李,食其实宜子孙者,谬矣。

      恭曰∶今出开州者胜。

      颂曰∶今江湖、淮甸、近汴、北地处处有之。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长及尺余。中抽数茎,作长穗如鼠尾。花甚细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赤黑色。今人五月采苗,七月、八月采实。人家园圃或种之,蜀中尤尚。北人取根日干,作紫菀卖之,甚误所用。陆玑言嫩苗作茹大滑,今人不复啖之。

      时珍曰∶王《山居录》,有种车前剪苗食法,则昔人常以为蔬矣。今野人犹采食之。

      子【修治】时珍曰∶凡用须以水淘洗去泥沙,晒干。入汤液,炒过用;入丸散,则以酒浸一夜,蒸熟研烂,作饼晒干,焙研。

      【气味】甘,寒,无毒。《别录》曰∶咸。权曰∶甘,平。

      大明曰∶常山为之使。

      【主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久服轻身耐老(《本经》)。

      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令人有子,明目疗赤痛(《别录》)。去风毒,肝中风热,毒风冲眼,赤痛障翳,脑痛泪出,压丹石毒,去心胸烦热(陆玑)。导小肠热,止暑湿泻痢(时珍)。

      【发明】弘景曰∶车前子性冷利,仙经亦服饵之,云令人身轻,能跳越岸谷,不老长生也。

      颂曰∶车前子入药最多。驻景丸用车前、菟丝二物,蜜丸食下服,古今以为奇方也。

      好古曰∶车前子,能利小便而不走气,与茯苓同功。

      时珍曰∶按《神仙服食经》云∶车前一名地衣,雷之精也,服之形化,八月采之。今车前五月子已老,而云七八月者,地气有不同尔。唐《张籍诗》云∶开州午月皆道有神。惭愧文君怜病眼,三千里外寄闲人。观此亦以五月采开州者为良,又可见其治目之功。大抵入服食,须佐他药,如六味地黄丸之用泽泻可也。若单用则泄太过,恐非久服之物。欧阳公常得暴下病,国医不能治。夫人买市人药一帖,进之而愈。力叩其方,则车前子一味为末,米饮服二钱匕。云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而谷藏自止矣。

      【附方】旧六,新六。

      小便血淋作痛∶车前子晒干为末,每服二钱,车前叶煎汤下。(《普济方》)

      石淋作痛∶车前子二升,以绢袋盛,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之,须臾石下。(《肘后方》)。

      老人淋病,身体热甚∶车前子五合,绵裹煮汁,入青粱米四合,煮粥食。常亲养老书》)

      孕妇热淋∶车前子五两,葵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服,以利为度。

      (《梅师方》)

      滑胎易产∶车前子为末。酒服方寸匕。不饮酒者,水调服。《诗》云∶采采苡,能令妇人乐有子也。陆玑注云∶治妇人产难横产不出∶车前子末,酒服二钱。(《子母秘录》)

      阴冷闷疼,渐入囊内,肿满杀人∶车前子末,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隐疹入腹,体肿舌强∶车前子末粉之,良。(《千金方》)

      阴下痒痛∶车前子煮汁频洗。(《外台秘要》)

      久患内障∶车前子、干地黄、麦门冬等分,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服之。累试有效。(《圣惠方》)

      补虚明目∶驻景丸∶治肝肾俱虚,眼昏黑花,或生障翳,迎风有泪,久服补肝肾,增目力∶车前子、熟地黄(酒蒸焙)各三两,菟丝子(酒浸)五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温酒下三十丸,日二服。(《和剂局方》)

      风热目暗涩痛∶车前子、宣州黄连各一两,为末。食后温酒服一钱,日二服。(《圣惠草及根【修治】曰∶凡使须一窠有九叶,内有蕊,茎可长一尺二寸者。和蕊叶根,去土了,称一镒者,力全。使叶勿使蕊茎,锉细,于新瓦上摊干用。

      【气味】甘,寒,无毒。

      土宿真君曰∶可伏硫黄,结草砂,伏五矾、粉霜。

      【主治】金疮,止血衄鼻,瘀血血瘕,下血,小便赤,止烦下气,除小虫(《别录》)。

      主阴(之才)。叶∶主泄精病,治尿血,能补五脏,明目,利小便,通五淋(甄权)。

      【发明】弘景曰∶其叶捣汁服,疗泄精甚验。

      宗曰∶陶说大误矣。此药甘滑,利小便,泄精气。有人作菜频食,小便不禁,几为所误也。

      【附方】旧四,新七。

      小便不通∶车前草一斤,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服。一方∶入冬瓜汁。一方∶入桑叶汁。

      (《百一方》)

      初生尿涩不通∶车前捣汁,入蜜少许,灌之。(《全幼心鉴》)

      小便尿血∶车前草(捣汁)五合,空心服。(《外台秘要》)

      鼻衄不止∶生车前叶,捣汁饮之甚善。(《图经本草》)

      金疮血出∶车前叶捣敷之。(《千金方》)

      热痢不止∶车前叶捣汁一盏,入蜜一合,煎温服。(《圣惠方》)

      产后血渗,入大小肠∶车前草(汁)一升,入蜜一合,和煎一沸,分二服。(崔氏方)

      湿气腰痛∶蛤蟆草(连根)七科,葱白(连须)七科,枣七枚,煮酒一瓶,常服,终身不发。(《简便方》)

      喉痹乳蛾∶蛤蟆衣、凤尾草擂烂,入霜梅肉、煮酒各少许,再研绞汁,以鹅翎刷患处,随手目赤作痛∶车前草自然汁,调朴硝末,卧时涂眼胞上,次早洗去。小儿目痛,车前草汁,和竹沥点之。(《圣济总录》)

      目中微翳∶车前叶、枸杞叶等分,手中揉汁出,以桑叶两重裹之,悬阴处一夜,破桑叶取点,不过三、五度。(《十便良方》)

      

    狗舌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狗舌草内容:(《唐本草》)

      【集解】恭曰∶狗舌生渠堑湿地,丛生,叶似车前而无纹理,抽茎开花,黄白色。四月、五月采茎,曝干。

      【气味】苦,寒,有小毒。

      【主治】蛊疥瘙疮,杀小虫。为末和涂之,即瘥(苏恭)。

      

    马鞭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马鞭草内容:(《别录》下品)

      【校正】并入《图经》龙牙草。

      【释名】龙牙草(《图经》)、凤颈草。

      恭曰∶穗类鞭鞘,故名马鞭。

      藏器曰∶此说未近,乃其节生紫花如马鞭节耳。

      时珍曰∶龙牙、凤颈,皆因穗取名。苏颂《图经》外类重出龙牙,今并为一。又今方士谬立诸草为各色龙牙之名,甚为淆乱,不足凭信。

      【集解】弘景曰∶村墟陌甚多。茎似细辛,花紫色,叶微似蓬蒿也。

      恭曰∶苗似野狼牙及茺蔚,抽三、四穗,紫花,似车前,穗类鞭鞘,都不似蓬蒿也。

      保升曰∶花白色,七月、八月采苗叶,日干用。

      颂曰∶今衡山、庐山、江淮州郡皆有之。苗类益母而茎圆,高二、三尺。又曰∶龙牙草生施州,高二尺以来。春夏有苗叶,至秋冬而枯。采根洗净用。

      时珍曰∶马鞭下地甚多。春月生苗,方茎,叶似益母,对生,夏秋开细紫花,作穗如车前穗,其子如蓬蒿子而细,根白而小。陶言叶似蓬蒿,韩言花色白,苏言茎圆,皆误矣。

      苗叶【气味】苦,微寒,无毒(保升)。大明曰∶辛,凉,无毒。

      权曰∶苦,有毒。伏丹砂、硫黄。

      【主治】下部疮(《别录》)。症癖血瘕,久疟,破血杀虫。捣烂煎取空亨)。捣涂痈肿及蠼尿疮【附方】旧六,新九。

      疟痰寒热∶马鞭草捣汁五合,酒二合,分二服。(《千金方》)

      鼓胀烦渴,身干黑瘦∶马鞭草细锉,曝干,勿见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滓温服。

      以六月中旬,雷鸣时采者有效。

      大腹水肿∶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再煎令稠,以粉和丸大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四、五丸,神效。(《肘后方》)

      男子阴肿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马鞭草捣涂之。(《集验方妇人疝痛,名小肠气∶马鞭草一两,酒煎滚服,以汤浴身,取汗甚妙。(《纂要奇方》)

      妇人经闭,结成瘕块,肋胀大欲死者∶马鞭草(根苗)五斤(锉细)。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熬成膏。每服半匙,食前温酒化下,日二服。(《圣惠方》)

      酒积下血∶马鞭草(灰)四钱,白芷(灰)一钱,蒸饼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十玄方》)

      金方》)马喉痹风,深肿连颊,吐气数者∶马鞭草一握,勿见风,截去两头,捣汁饮之,良。

      (《千金方》)

      乳痈肿痛∶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姜一块,擂汁服,渣敷之。(《卫生易简方》)

      白癞风疮∶马鞭草为末,每服一钱,食前荆芥、薄荷汤下,日三服。忌铁器。(《太平圣惠方》)

      人疥马疥∶马鞭草不犯铁器,捣自然汁半盏,饮尽,十日内愈,神效。

      赤白下痢∶龙牙草五钱,陈茶一撮,水煎服,神效。(《医方摘要》)

      发背痈毒,痛不可忍∶龙牙草捣汁饮之,以滓敷患处。(《集简方》)

      杨梅恶疮∶马鞭草煎汤,先熏后洗,气到便爽,痛肿随减。(陈嘉谟《本草蒙筌》)

      根【气味】辛、涩,温,无毒。

      【主治】赤白下痢初起,焙捣罗末,每米饮服一钱匕,无所忌。(苏颂)。

      

    蛇含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蛇含内容:(《本经》下品)

      【校正】并入《图经》紫背龙牙。

      【释名】蛇衔(《本经》)、威蛇(大明)、小龙牙恭曰∶陶氏本草作蛇合,合乃含字之误也。含衔义同。见古本草。

      时珍曰∶按刘敬叔《异苑》云∶有田父见一蛇被伤,一蛇衔一草着疮上,经日伤蛇乃去。

      田父因取草治蛇疮皆验,遂名曰蛇衔草也。其叶似龙牙而小,背紫色,故俗名小龙牙,又名紫背龙牙。苏颂《图经》重出紫背龙牙,今并为一。

      【集解】《别录》曰∶蛇含出益州山谷,八月采,阴干。

      弘景曰∶蛇衔处处有之。有两种,并生石上,亦生黄土地。当用细叶有黄花者。

      颂曰∶出益州,今近处亦有。生土石上,或下湿地。蜀中人家亦种之,辟蛇。一茎五叶或七叶。有两种。八月采根阴干。

      《日华子》云∶茎叶俱用。五月采之。又曰∶紫背龙牙,生蜀中,春夏生叶,采无时。

      时珍曰∶此二种∶细叶者名蛇衔;大叶者名龙衔。龙衔亦入疮膏用。

      曰∶蛇衔只用叶晒干,勿犯火。根茎不用。勿误用有尖叶者,号竟命草,其味酸涩。

      误服令人吐血不止,速服知时子解。

      【气味】苦,微寒,无毒。权曰∶有毒。颂曰∶紫背龙牙∶辛,寒,无毒。

      【主治】惊痫。寒热邪气,除热,金疮疽痔,鼠恶疮头疡(《本经》)。疗心腹邪气,腹痛湿痹,养胎,利小儿(《别录》)。

      敷蛇虺蜂毒(大明)。

      紫背龙牙∶解一切蛇毒。治咽喉中痛,含咽之便效(苏颂)。

      【发明】藏器曰∶蛇含治蛇咬。今以草纳蛇口中,纵伤人亦不能有毒也。种之,亦令无蛇。颂曰∶古今治丹毒疮肿方通用之。《古今录验》治赤疹,用蛇衔草,捣极烂敷之即瘥。

      赤疹由冷湿搏于肌中,甚即为热,乃成赤疹。天热则剧,冷则减是也。

      时珍曰∶按∶葛洪《抱朴子》云∶蛇衔膏连已断之指。今考葛洪《肘后方》载蛇衔膏云∶治痈肿瘀血,产后积血,耳目诸病,牛领马鞍疮。用蛇衔、大黄、附子、芍药、大戟、细辛、独活、黄芩、当归、莽草、蜀椒各一两,薤白十四枚。上为末,以苦酒淹一宿,以猪膏二斤,七星火上煎沸,成膏收之。每温酒服一弹丸,日再服。病在外,摩之敷之;在耳,绵裹塞之;在目,点之。若入龙衔藤一两,则名龙衔膏也。所谓连断指者,不知即此膏否?

      【附方】旧三,新一。

      产后泻痢∶小龙牙根一握,浓煎服之甚效,即蛇含是也。(《斗门方》)

      金疮出血∶蛇含草捣敷之。(《肘后方》)

      身面恶癣∶紫背草,入生矾研。敷二、三次断根。(《直指方》)

      蜈蚣蝎伤∶蛇衔,敷之。(《古今录验》)

      

    女青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女青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雀瓢(《本经》)。

      【集解】《别录》曰∶女青,蛇衔根也。生朱崖,八月采,阴干。

      弘景曰∶若是蛇衔根,不应独生朱崖。俗用者是草叶,别是一物,未详孰是?

      术云∶带此屑一两,则疫疠不犯,弥宜识真者。又云∶今市人用一种根,形状如续断,茎恭曰∶此草即雀瓢也。生平泽。叶似萝摩,两叶相对。子似瓢形,大如枣许,故名雀瓢。

      根似白薇。茎叶并臭。其蛇衔都非其类。又《别录》云∶叶嫩时似萝摩,圆端大茎,实黑,茎叶汁黄白。亦与前说相似。若是蛇衔根,何得苗生益州,根在朱崖,相去万里余也?萝摩叶似女青,故亦名雀瓢。

      藏器曰∶萝摩是白环藤,雀瓢是女青,二物相似,不能分别,终非一物也。

      机曰∶萝摩以子言,女青以根言,蛇衔以苗言,三者气味功用大有不同。诸注因其同名雀瓢,而疑为一物;又因其各出州郡,而复疑为二物。本草明言女青是蛇衔根,岂可以根苗异地而致疑?如靡芜、芎所产不同,亦将分为二物乎?如赤箭、徐长卿同名鬼督邮,亦将合为一物耶?

      时珍曰∶女青有二∶一是藤生,乃苏恭所说似萝摩者;一种草生,则蛇衔根也。蛇衔有大、小二种∶叶细者蛇衔,用苗茎叶;大者为龙衔,用根。故王焘《外台秘要》龙衔膏,用龙衔根煎膏治痈肿金疮者,即此女青也。陈藏器言女青、萝摩不能分别,张揖《广雅》言女青是葛类,皆指藤生女青,非此女青也。《别录其生朱崖致疑,非矣。方土各有相传不有男青似女青。此则不知是草生藤生者也。

      根【气味】辛,平,有毒。

      权曰∶苦,无毒。蛇衔为使。

      【主治】蛊毒,逐邪恶气,杀鬼温疟,辟不祥(《本经》)。

      【附方】旧三。

      人卒暴死∶捣女青屑一钱,安咽中,以水或酒送下,立活也。(《南岳魏夫人内传》)

      吐利卒死,及大人小儿,卒腹皮青黑赤,不能喘息∶即急用女青末纳口中,酒送下。(《子母秘录》)

      辟禳瘟疫∶正月上寅日,捣女青末,三角绛囊盛,系帐中,大吉。(《肘后方》)

      

    鼠尾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鼠尾草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音)、山陵时珍曰∶鼠尾以穗形命名。《尔雅》云∶,鼠尾也。可以染皂,故名乌草,又曰水青。

      苏颂《图经》谓鼠尾一名陵时者,乃陵翘之误也。

      【集解】《别录》曰∶鼠尾生平泽中,四月采叶,七月采花,阴干。

      弘景曰∶田野甚多,人采作滋染皂。

      保升曰∶所在下湿地有之,惟黔中人采为药。叶如蒿,茎端夏生四五穗,穗若车前,花有赤、白二种。

      藏器曰∶紫花,茎叶俱可染皂用。

      花、叶【气味】苦,微寒,无毒。藏器曰∶平。

      【主治】鼠寒热,下痢脓血不止。白花者主白下;赤花者主赤下水蛊(时珍)。

      【发明】弘景曰∶古方疗痢多用之。当浓煮令可丸服之,或煎如饴服。今人亦用作饮,或末服亦得,日三服。

      【附方】旧一,新二。

      大腹水蛊∶方见马鞭草下。久痢休息,时止时作∶鼠尾草花捣末。饮服一钱。(《圣惠方》)

      下血连年∶鼠尾草、地榆各二两。水二升,煮一升,顿服。二十年者,不过再服。亦可为末,饮服之。(《千金方》)

      反花恶疮,内生恶肉,如饭粒,破之血出,随生反出于外。鼠尾草根切,同猪脂捣敷。

      (《圣济总录》)

      

    野狼把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野狼把草内容:(宋《开宝》)

      【校正】并入《拾遗》郎耶草。

      【释名】郎耶草。

      时珍曰∶此即陈藏器《本草》郎耶草也。闽人呼爷为郎罢,则野狼把当作郎罢乃通。又方士言此草即鼠尾草,功用亦近之,但无的据耳。

      【集解】藏器曰∶野狼把草生山道旁,与秋穗子并可染皂。又曰∶郎耶草生山泽间,高三、四尺,叶似雁齿,如鬼针苗。鬼针,即鬼钗也。其叶有丫,如钗脚状。

      禹锡曰∶野狼把草出近世,古方未见用者,惟陈藏器言之而不详。太宗皇帝御书记其主疗血痢,甚为精至。谨用书于《本草图经》外类篇首。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黑人发,令人不老。又云∶郎耶草∶主赤白久痢,小儿大腹痞满,丹毒寒热。取根茎煮汁服(藏器)。野狼把草∶主丈夫血痢,不疗妇人。根∶治积年疳痢。取草二斤,捣绞取汁一小升,纳白面半鸡子许,和匀,空腹顿服。极重者,不过三服。或收苗阴干,捣末,蜜水半盏,服一方寸匕(《图经》)。可染须发,治积年癣,天阴即痒,搔出黄水者,捣末掺之(时珍)。

      

    狗尾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狗尾草内容:(《纲目》)

      【释名】莠(音酉)、光明草(《纲目》)、时珍曰∶莠草秀而不实,故字从秀。穗形象狗尾,故俗名狗尾。其茎治目痛,故方士称为光明草、阿罗汉草。

      【集解】时珍曰∶原野垣墙多生之。苗叶似粟而小,其穗亦似粟,黄白色而无实。采茎筒盛,以治目病。恶莠之乱苗,即此也。

      茎【主治】疣目,贯发穿之,即干灭也。凡赤眼拳毛倒睫者,翻转目睑,以一二茎蘸水戛去恶血,甚良(时珍)。

      

    鳢肠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鳢肠内容:(《唐本草》)

      【释名】莲子草(《唐本》)、旱莲草(《图经)、墨头草(《纲目》)、墨菜(《纲目》)、猢孙头(《必用》)、猪牙草。

      时珍曰∶鳢,乌鱼也,其肠亦乌。此草柔茎,断之有墨汁出,故名,俗呼墨菜是也。细实颇如莲房状,故得莲名。

      【集解】恭曰∶鳢肠生下湿地,所在坑渠间多有。苗似旋复。二月、八月采,阴干。

      颂曰∶处处有之,南方尤多。此有二种,一种叶似柳而光泽,茎似马齿苋,高一、二尺,开花细而白,其实若小莲房,苏恭谓似旋复者是也,一种苗梗枯瘦,颇似莲花而黄色,实亦作房而圆,南人谓之连翘者。二种折其苗皆有汁出,须臾而黑,俗谓之旱莲子,亦谓之金陵草。

      时珍曰∶旱莲有二种∶一种苗似旋复而花白细者,是鳢肠;一种花黄紫而结房如莲房者,乃是小莲翘也,炉火家亦用之,见连翘条。

      草【气味】甘、酸,平,无毒。

      【主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已。汁涂眉发,生速而繁(《唐本》)。

      乌髭发,益肾阴(时珍)。止血排脓,通小肠,敷一切疮并蚕(大明)。膏点鼻中,添脑(萧炳)。

      【附方】旧一,新十一。

      金陵煎,益髭发,变白为黑∶金陵草一秤,六月以后收采,拣青嫩无泥土者。不用洗,摘去黄叶,烂捣,新布绞取汁,以纱绢滤过,入通油器钵盛之,日中煎五日。又取生姜一斤绞汁,白蜜一斤合和,日中煎,以柳本篦搅勿停手,待如稀饧,药乃成矣。每旦日及午后各服一匙,以温酒一盏化下。如欲作丸,日中再煎,令可丸,大如梧子,每服三十丸。及时多合为佳,其效甚速。(孙真人《千金月令方》)

      乌须固齿∶《摄生妙用方》∶七月取旱莲草(连根)一斤(用无灰酒洗净),青盐四两(腌三宿)。同汁入油锅中,炒存性,研末。日用擦牙,连津咽之。又法∶旱莲取汁,同盐炼干,研末擦牙。《寿亲养老新书》旱莲散∶乌髭固牙。温尉云∶纳合相公用此方,年七十须发不白,恳求始得。后遇张经历朝请,始传分两也。旱莲草一两半,麻枯饼三两,升麻、青盐各三两半,诃子(连核)二十个,皂角三梃,月蚕砂二两。为末,薄醋面糊丸弹子大,晒干入泥瓶中,火煨令烟出存性,取出研末。日用揩牙。

      偏正头痛∶鳢肠草汁滴鼻中。(《圣济总录》)

      一切眼疾,翳膜遮障,凉脑,治头痛,能生发。五月五日平旦合之∶莲子草一握,蓝叶一握,油一斤。同浸,密封四十九日。每卧时,以铁匙点药摩顶上,四十九遍,久久甚佳。(《圣济总录》)

      系臂截疟∶旱莲草捶烂,男左女右,置寸口上,以古文钱压定,帛系住,良久起小泡,谓之天灸。其疟即止,甚效。(王执中《资生经》)

      小便溺血∶金陵草(一名墨头草)、车前草各等分,杵取自然汁,每空心服三杯,愈乃止。(《医学正传》)

      肠风脏毒,下血不止∶旱莲子草,瓦上焙,研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家藏经验方》)

      痔漏疮发∶旱莲草一把,连根须洗净,用石臼擂如泥,以极热酒一盏冲入,取汁饮之,滓敷患处,重者不过三服即安。太仆少卿王鸣凤患此,策杖方能移步,服之得瘥。累治有验。(刘松石《保寿堂方》)

      疔疮恶肿∶五月五日收旱莲草阴干,仍露一夜收。遇疾时嚼一叶粘贴,外以消毒膏护之,二三日疔脱。(《圣济总录》)

      风牙疼痛∶猢孙头草,入盐少许,于掌心揉擦即止。(《集玄方》)

      

    连翘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连翘内容:(《本经》下品)

      【校正】并入有名未用《本经》翘根。

      【释名】连(《尔雅》)、异翘(《尔雅》)、旱莲子(《药性》)、兰华(《本经》)、经》),根名连轺(仲景)、折根恭曰∶其实似莲作房,翘出众草,故名。

      宗曰∶连翘亦不翘出众草。太山山谷间甚多。其子折之,片片相比如翘,应以此得名耳。

      时珍曰∶按《尔雅》云∶连,异翘。则是本名连,又名异翘,人因合称为连翘矣。连轺亦作连苕,即《本经》下品翘根是也。唐苏恭《修本草》退入有名未用中,今并为一。旱莲乃小翘,人以为鳢肠者,故同名。

      【集解】《别录》曰∶连翘生太山山谷,八月采,阴干。

      弘景曰∶处处有之。今用茎连花实。

      恭曰∶此物有两种∶大翘,小翘。大翘生下湿地,叶狭长如水苏,花黄可爱,着子似椿实之未开者,作房翘出众草。其小翘生冈原之上,叶花实皆似大翘而小细。山南人并用之,今长安惟用大翘子,不用茎花也。

      颂曰∶今近汴京及河中、江宁、润、淄、泽、兖、鼎、岳、利诸州,南康军皆有之。有大、小二种∶大翘生下湿地或山冈上,青叶狭长,如榆叶、水苏辈,茎赤色,高三、四尺,独茎,梢间开花黄色,秋结实似莲,花叶实皆似大翘而细。南方生者,叶狭而小,茎短,才高一、二尺,花亦黄,实房黄黑,内含黑子如粟粒,亦名旱莲,南人用花叶。今南方医家说云∶连翘有两种∶一种似椿实之未开者,壳小坚而外完,无跗萼,剖之则中解,气甚芳馥,其实才干,振之皆落,不着茎也;一种乃如菡萏,壳柔,外有跗萼抱之,而无解脉,亦无香气,干之虽久,着茎不脱,此甚相异,此种江南下泽间极多。如椿实者,乃自蜀中来,入用胜似江南者。据本草则亦当蜀中者为胜,然未见其茎叶也。

      【气味】苦,平,无毒。

      元素曰∶性凉味苦,气味俱薄,轻清而浮,升也阳也。手搓用之。

      好古曰∶阴中阳也。入手足少阳手阳明经,又入手少阴经。

      时珍曰∶微苦、辛。

      【主治】寒热鼠瘰,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本经》)。去白虫(《别录》)。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甄权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李杲)。泻心火,除脾胃湿热,治中部血证,以为使(震亨浑浑【发明】元素曰∶连翘之用有三∶泻心经客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为疮家圣药,三也。

      杲曰∶十二经疮药中不可无此,乃结者散之之义。

      好古曰∶手足少阳之药,治疮疡瘤瘿结核有神,与柴胡同功,但分气血之异尔。与鼠粘子同用治疮疡,别有神功。

      时珍曰∶连翘状似人心,两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乃少阴心经、厥阴包络气分主药也。

      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故为十二经疮家圣药,而兼治手足少阳手阳明三经气分之热也。

      【附方】旧一,新二。

      瘰结核∶连翘、脂麻等分,为末,时时食之。(《简便方》)

      项边马刀,属少阳经∶用连翘二斤,瞿麦一斤,大黄三两,甘草半两。每用一两,以水一碗半,煎七分,食后热服。十余日后,灸临泣穴二七壮,六十日决效。(张洁古《活法机要》)

      痔疮肿痛∶连翘煎汤熏洗,后以刀上飞过绿矾入麝香贴之。(《集验方》)

      茎叶【主治】心肺积热(时珍)。

      翘根【气味】甘,寒、平,有小毒。普曰∶神农、雷公∶甘,有毒。李当之∶苦。好古曰∶苦,寒。

      【主治】下热气,益阴精,令人面悦好,明目。久服轻身耐老(《本经》)。以作蒸饮酒病患(《别录》)。治伤寒瘀热欲发黄(时珍)。

      【发明】《本经》曰∶翘根生嵩高平泽,二月、八月采。

      弘景曰∶方药不用,人无识者。

      好古曰∶此即连翘根也。能下热气,故张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之。

      注云∶即连翘根也。

      【附方】新一。

      痈疽肿毒∶连翘草及根各一升,水一斗六升,煮汁三升服取汗。(《外台秘要》)

      

    陆英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陆英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解见下文。

      【集解】《别录》曰∶陆英生熊耳川谷及冤句,立秋采。

      恭曰∶此即蒴也。古方无蒴,惟言陆英。后人不识,浪出蒴条。此叶似芹及接骨花,志曰∶苏恭以陆英、蒴为一物。今详陆英味苦寒无毒,蒴味酸温有毒,既此不同,难谓一种,盖其类尔。

      宗曰∶蒴与陆英性味及出产皆不同,治疗又别,自是二物,断无颂曰∶本草陆英生熊耳川谷及冤句。蒴不载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所在有之春抽苗,茎有节,节间生枝,叶大似水芹。春夏采叶,秋冬采根茎。陶苏皆以为一物。马志以性味不同,疑非一种,亦不能细别。但《尔雅》∶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谓之秀;荣而不实时珍曰∶陶、苏本草、甄权《药性论》,皆言陆英即蒴,必有所据。马志、寇宗虽破其说,而无的【气味】苦,寒,无毒。

      权曰∶陆英,一名蒴,味苦、辛,有小毒。

      【主治】骨间诸痹,四肢拘挛疼酸,膝寒痛,阴痿,短气不足,脚肿风毒,香港脚上冲,心烦闷绝,水气虚肿。风瘙皮肌恶痒,煎汤入少酒浴之,妙(甄权)。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蒴内容:(音朔吊。《别【释名】堇草(《别录》)、芨(《别录》)、【集解】《别录》曰∶蒴生田野。春夏采叶,弘景曰∶田野墟村甚多。

      恭曰∶此陆英也,剩出此条。《尔雅》云∶芨,堇草。郭璞注云∶乌头苗也。

      检三堇别名亦无此者。《别录》言此一名堇草,不知所出处。

      宗曰∶蒴花白,子初青如绿豆颗,每朵如盏面大,又平生,有一、二百子,十月方熟红。

      时珍曰∶每枝五叶。说见陆英下。

      【气味】酸,温,有毒。大明曰∶苦,凉,有毒。

      【主治】风瘙隐疹,身痒湿痹,可作浴汤(《别录》)。

      【附方】旧十二,新七。

      手足偏风∶蒴叶,火燎,浓铺床上,趁热眠于上,冷复易之。冬月取根,舂碎熬热用。

      (《外台秘要》)

      风湿冷痹∶方同上。

      寒湿腰痛∶方同上。

      香港脚胫肿骨疼∶蒴根研碎,和酒糟三分,根一分,合蒸热,封裹肿上,日二即消。亦治不仁。(《千金方》)

      浑身水肿,坐卧不得∶取蒴根去皮,捣汁一合,和酒一合,暖服,当微吐利。(《梅师方》)

      头风作痛∶蒴根二升,酒二升,煮服,汗出止。(《千金方》)

      头风旋晕,起倒无定∶蒴、独活、白石膏各一两,枳实(炒)七钱半。每服三钱,酒一盏,煎六分服。(《圣惠方》)

      煎半升,分二服。或小便产后恶露不除∶续骨木二十两(锉)。水一斗,煮三升,分三服,即下。(《千金方》)

      疟疾不止∶蒴一大握,炙令黄色,以水浓煎一盏,欲发前服。(《斗门方》)

      卒暴症块坚如石,作痛欲死∶取蒴根一小束,洗净细擘,以酒二升,渍三宿,温服五合至一升,日三服。若欲速用,于热灰中温出药味服之。此方无毒,已愈十六人矣,神验。药尽再作之。(《古今录验》)

      鳖瘕坚硬,肿起如盆,眠卧不得∶蒴根白皮一握。捣汁和水服。(《千金方下部闭塞∶蒴根一把。捣汁水和,绞去滓。强人每服一升。(《外台秘一切风疹∶蒴煮汤,和少酒涂之,无不瘥。(《梅师方》)

      小儿赤游,上下游行,至心即死∶蒴,煎汁洗之。(《子母秘录》)

      五色丹毒∶蒴叶,捣敷之。(《千金方》)

      痈肿恶肉不消者∶蒴灰、锻石各淋取汁,合煎如膏。敷之,能蚀恶肉,亦去痣疵。此药过十日即不中用也。(《千金方》)

      手足疣目∶蒴赤子,揉烂,涂目上。(《圣惠方》)

      熊罴伤人∶蒴一大把。以水一升渍,须臾,取汁饮,以滓封之。(张文仲《备急方》)

      

    水英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水英内容:(宋《图经》)

      【释名】鱼津草。

      颂曰∶唐《天宝单方图》言∶此草原生永阳池泽及河海边。临汝人呼为牛荭草,河北信都人名水节,河内连内黄呼为水棘,剑南、遂宁等郡名龙移草,淮南诸郡名海荏。岭南亦有,土地尤宜,茎叶肥大,名海精木,亦名鱼津草。

      时珍曰∶此草不着形状气味,无以考证。芹菜亦名水英,不知是此否也?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骨风(苏颂)。

      【发明】颂曰∶蜀人采其花合面药。凡丈夫、妇人无故两脚肿满连膝胫中痛,屈申急强者,名骨风。其疾不宜针灸及服药,惟每日取此草五斤,以水一石,煮三斗,及热浸脚,并淋膝上,日夜三、四度。不经,五日即瘥,数用神验。其药春取苗,夏采叶及花,秋冬用根。

      肿甚者,加生椒目三升,水二斗。用毕,即摩粉避风。忌油腻、生菜、猪、鱼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蓝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月令》∶仲夏令民无刈蓝以郑玄言∶恐伤长养之气也。然则刈蓝先王有禁,制字从监,以此故也。

      【集解】《别录》曰∶蓝实生河内平泽,其茎叶可以染青。

      弘景曰∶此即今染碧所用者,以尖叶者为胜。

      恭曰∶蓝有三种∶一种叶围径二寸许,浓三、四分者,堪染青,出岭南,太常名为木蓝子;陶氏所说不堪为淀,惟作碧色尔。

      颂曰∶蓝处处有之,人家蔬圃作畦种。至三月、四月生苗,高三、二尺许,叶似水蓼,花红白色,实亦若蓼子而大,黑色。五月、六月采实。但可染碧,不堪作淀,此名蓼蓝,即医方所用者也。别有木蓝,出岭南,不入药。有菘蓝,可为淀,亦名马蓝,《尔雅》所谓“,马蓝”是也。又福州一种马蓝,四时俱有,叶类苦菜,土人连根采服,治败血。江宁一种吴蓝,二月内生,如蒿,叶青花白,亦解热毒。此二种虽不类,而俱有蓝名,且古方多用吴蓝,或恐是此,故并附之。

      宗曰∶蓝实即大蓝实也。谓之蓼蓝者,非是。乃《尔雅》所谓马蓝者。解诸药毒不可阙也。实与叶两用。注不解实,只解叶,为未尽。

      时珍曰∶蓝凡五种,各有主治,惟蓝实专取蓼蓝者。蓼蓝∶叶如蓼,五、六月开花,成穗细小,浅红色,子亦如蓼,岁可三刈,故先王禁之。菘蓝∶叶如白菘。马蓝∶叶如苦,即郭璞所谓大叶冬蓝,俗中所谓板蓝者。二蓝花子并如蓼蓝。吴蓝∶长茎如蒿而花白,吴人种之。木蓝∶长茎如决明,高者三四尺,分枝布叶,叶如槐叶,七月开淡红花,结角长寸许,累累如小豆角,其子亦如马蹄决明子而微小,迥与诸蓝不同,而作淀则一也。别有甘蓝,可食,见本条。苏恭以马蓝为木蓝,苏颂以菘蓝为马蓝,宗以蓝实为大叶蓝之实,皆非矣。今并开列于下。

      蓝实【气味】苦,寒,无毒。权曰∶甘。

      【主治】解诸毒,杀蛊疰鬼螫毒。久服头不白,轻身(《本经》。音其,小儿鬼也)。

      填骨髓,明耳目,利五脏,调六腑,通关节,治经络中结气,使人健少睡,益心力(甄权)。

      疗毒肿(苏颂)。

      蓝叶汁(此蓼蓝也)

      【气味】苦、甘,寒,无毒。

      【主治】杀百药毒,解野狼毒、射罔毒(《别录》。弘景曰∶解毒不得生蓝汁,以青布渍汁亦善)。汁涂五心,珍)。

      

    马蓝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马蓝内容:【主治】妇人败血。连根焙捣下筛,酒服一钱匕(苏颂)。

      吴蓝【气味】苦、甘,冷,无毒。

      【主治】寒热头痛,赤眼,天行热狂,疔疮,游风热毒,肿毒风疹除烦止渴,杀疳,解毒药毒箭,金疮血闷,毒刺虫蛇伤,鼻衄吐血,排脓,产后血晕,小儿壮热,解金石药毒、野狼毒、射罔毒(大明)。

      【发明】震亨曰∶蓝属水,能使败血分归经络。

      时珍曰∶诸蓝形虽不同,而性味不远,故能解毒除热。惟木蓝叶力似少劣,蓝子则专用蓼蓝者也。至于用淀与青布,则是刈蓝浸水入锻石澄成者,性味不能不少异,不可与蓝汁一概论也。有人病呕吐,服玉壶诸丸不效,用蓝汁入口即定,盖亦取其杀虫降火尔。如此之类,不可不知。

      颂曰∶蓝汁治虫豸伤。刘禹锡《传信方》着其法云∶取大蓝汁一碗,入雄黄、麝香二物少许,以点咬处,仍细服其汁,神异之极也。张荐员外在剑南为张延赏判官,忽被斑蜘蛛咬项上。

      一宿,咬处有二道赤色,细如箸,绕项上,从胸前下至心。经两宿,头面肿痛,大如数升碗,肚渐肿,几至不救。张公出钱五百千,并荐家财又数百千,募能疗者。忽一人应召,云可治。

      张公甚不信之,欲验其方。其人云∶不惜方,但疗人性命尔。遂取大蓝汁一碗,以蜘蛛投之,至汁而死。又取蓝汁加麝香、雄黄,更以一蛛投入,随化为水。张公因甚异之,遂令点于咬处。两日悉平,作小疮而愈。

      【附方】旧十,新七。

      小儿赤痢∶捣青蓝汁二升,分四服。(《子母秘录》)

      小儿中蛊,下血欲死∶捣青蓝汁,频服之。(《圣惠方》)

      阴阳易病,伤寒初愈,交合阴阳,必病拘急,手足拳,小腹急热,头不能举,名阴阳易,当汗之。满四日难治∶蓝一把,雄鼠屎三十枚,水煎服,取汗。(《肘后方》)

      惊痫发热∶干蓝、凝水石等分。为末,水调敷头上。(《圣惠方》)

      上气咳嗽,呷呀息气,喉中作声,唾粘∶以蓝叶水浸捣汁一升,空腹频服。须臾以杏仁研汁,煮粥食之。一两日将息,依前法更服,吐痰尽方瘥。(《梅师方》)

      飞血赤目热痛∶干蓝叶(切)二升,车前草半两,淡竹叶(切)三握。水四升,煎二升,去滓温洗。冷即再暖,以瘥为度。(《圣济总录》)

      腹中鳖症∶蓝叶一斤(捣)。以水三升,绞汁服一升,日二次。(《千金方》)

      应声虫病,腹中有物作声,随人语言,名应声虫病∶用板蓝汁一盏。分五服,效。(夏子益《奇疾方》)

      卒中水毒∶捣蓝青汁,敷头身令匝。(《肘后方》)

      服药过剂烦闷,及中毒烦闷欲死。捣蓝汁服数升。(《肘后方》)

      卒自缢死∶以蓝汁灌之。(《千金方》)

      毒箭伤人∶蓝青捣饮并敷之。如无蓝,以青布渍汁饮。(《肘后方》)

      唇边生疮,连年不瘥∶以八月蓝叶一斤。捣汁洗之,不过三度瘥。(《千金方》)

      齿肿痛∶紫蓝,烧灰敷之,日五度。(《广济方》)

      白头秃疮∶粪蓝,煎汁频洗。(《圣济录》)

      天泡热疮∶蓝叶捣敷之,良。(《集简方》)

      疮疹不快∶板蓝根一两,甘草一分。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取雄鸡冠血三、二点,同温酒少许调下。(《钱氏小儿方》)

      

    蓝淀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蓝淀内容:(《纲目》)

      【释名】时珍曰∶,石殿也,其滓澄殿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锻石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搅起浮沫,掠出阴干,谓之靛花,即青黛,见下。

      【气味】辛、苦,寒,无毒。

      【主治】解诸毒,敷热疮,小儿秃疮热肿(藏器)。止血杀虫,治噎膈(时珍)。

      【发明】时珍曰∶淀乃蓝与锻石作成,其气味与蓝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杀虫之功,似胜于蓝。按《广五行记》云∶唐永徽中,绛州一僧,病噎不下食数年,临终命其徒曰∶吾死后,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苦我如此?及死,其徒依命,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悉似肉鳞。安钵中,跳跃不已。戏投诸味,虽不见食,皆化为水。又投诸毒物,亦皆销化。一僧方作蓝淀,因以少淀投之,即怖惧奔走,须臾化成水。世传淀水能治噎疾,盖本于此。今方士或以染缸水饮人治噎膈,皆取其杀虫也。

      【附方】旧三,新一。

      时行热毒,心神烦躁∶用蓝淀一匙。新汲水一盏服。(《圣惠方》)

      小儿热丹∶蓝淀,敷之。(《子母秘录方》)

      口鼻急疳,数日欲死∶以蓝淀敷之,令遍,日十度,夜四度。(《千金翼》)

      误吞水蛭∶青靛调水饮,即泻出。(《普济方》)

      

    青黛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青黛内容:(宋《开宝》)

      【释名】靛花(《纲目》)、青蛤粉。

      时珍曰∶黛,眉色也。刘熙《释名》云∶灭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谓之黛。

      【集解】志曰∶青黛从波斯国来。今以太原并庐陵、南康等处,染淀瓮上沫紫碧色者用之,与青黛同功。

      时珍曰∶波斯青黛,亦是外国蓝靛花,既不可得,则中国靛花亦可用。或不得已,用青布浸汁代之。货者复以干淀充之,然有锻石,入服饵药中当详之。

      【气味】咸,寒,无毒。权曰∶甘,平。

      【主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寒热,并水研服之。亦磨敷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开宝》)。解小儿疳热,杀虫(甄权)。

      小儿丹热,和水服之。同鸡子白、大黄末,敷疮痈、蛇虺螫毒(藏器)。泻肝,散五脏郁火,【发明】宗曰∶青黛乃蓝为之者。有一妇人患脐下腹上,下连二阴,遍生湿疮,状如马爪疮,他处并无,热痒而痛,大小便涩,出黄汁,食亦减,身面微肿。医作恶疮治,用鳗鲡鱼、松脂、黄丹之药涂之,热痛甚。问其人嗜酒食,喜鱼蟹发风等物。急令洗其膏药。以马齿苋四两,杵烂,入青黛一两,再研匀涂之。即时热减,痛痒皆去。仍以八正散,日三服之,分败客热。药干即上。如此二日,减三分之一,五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愈。此盖中下焦蓄风热毒瓦斯也。若不出,当作肠痈内痔。仍须禁酒色发风物。然不能禁,后果患内痔。

      【附方】旧三,新十。

      心口热痛∶姜汁调青黛一钱服之。(《医学正传》)

      内热吐血∶青黛二钱,新汲水下。(《圣惠方》)

      肺热咯血∶青饼子∶用青黛一两,杏仁(以牡蛎粉炒过)一两。研匀,黄蜡化和,作三十饼子。

      每服一饼,以干柿半个夹定,湿纸裹,煨香嚼食,粥饮送下,日三服。(华佗《中藏经》)

      小儿惊痫∶青黛量大小,水研服之。(《生生编》)

      小儿夜啼∶方同上。

      小儿疳痢∶宫气方歌云∶孩儿杂病变成疳,不问强羸女与男。

      烦热毛焦鼻口燥,皮肤枯槁四肢瘫。腹中时时更下痢,青黄赤白一般般。眼涩面黄鼻孔赤,谷道开张不可看。此方便是青黛散,孩儿百病服之安。

      耳疳出汁∶青黛、黄柏末,干搽。(《谈野翁方》)

      烂弦风眼∶青黛、黄连泡汤,日洗。(《明目方》)

      产后发狂∶四物汤加青黛,水煎服。(《摘玄》)

      伤寒赤斑∶青黛二钱。水研服。(《活人书》)

      豌豆疮毒,未成脓者∶波斯青黛一枣许。水研服。(《梅师方》)

      瘰未穿∶靛花、马齿苋同捣。日日涂敷,取效。(《简便方》)

      诸毒虫伤∶青黛、雄黄等分,研末,新汲水服二钱。(《古今录验》)

      【附录】雀翘《别录》有名未用曰∶味咸。益气明目。生蓝中。叶四月实,锐黄中黑。五月采,阴干。一名去母,一名更生。

      

    甘蓝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甘蓝内容:(《拾遗》)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释名】蓝菜(《千金》)

      【集解】藏器曰∶此是西土蓝也。叶阔可食。

      时珍曰∶此亦大叶冬蓝之类也。按胡洽居士云∶河东、陇西羌胡多种食之,汉地少有。

      其叶长大而浓,煮食甘美。经冬不死,春亦有英。其花黄,生角结子。其功与蓝相近也。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久食,大益肾,填髓脑,利五脏六腑,利关节,通经络中结气,去心下结伏气,明耳目,健人,少睡,益心力,壮筋骨。作菹经宿色黄,和盐食,治黄毒子【主治】人多睡(思邈)。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蓼内容:(《本经》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释名】时珍曰∶蓼类皆高扬,故字从,音料【集解】《别录》曰∶蓼实生雷泽川泽。

      弘景曰∶此类多人所食。有三种∶一是青蓼,人家常用,其叶有圆有尖,以圆者为胜,所用即此也;一是紫蓼,相似而紫色;一是香蓼,相似而香,并不甚辛,好食。

      保升曰∶蓼类甚多,有青蓼、香蓼、水蓼、马蓼、紫蓼、赤蓼、木蓼七种。紫、赤二蓼,叶小狭而浓;青、香二蓼,叶亦相似而俱薄;马、水二蓼,叶俱阔大,上有黑点;木蓼,一名天蓼,蔓生,叶似柘叶。六蓼花皆红白,子皆大如胡麻,赤黑而尖扁;惟木蓼花黄白,子皮青滑。诸蓼并冬死,惟香蓼宿根重生,可为生菜。

      颂曰∶木蓼亦有大小二种,皆蔓生。陶氏以青蓼入药,余亦无用。

      《三茅君传》有作白蓼酱方,药谱无白蓼,疑即青蓼也。

      宗曰∶蓼实即草部下品水蓼之子也。彼言水蓼是用茎,此言蓼实是用子也。春初以壶芦盛水浸湿,高挂火上,日夜使暖,遂生红芽,取为蔬,以备五辛盘。

      时珍曰∶韩保升所说甚明。古人种蓼为蔬,收子入药。故《礼记》烹鸡、豚、鱼、鳖,皆实蓼于其腹中,而和羹脍亦须切蓼也。后世饮食不用,人亦不复栽,惟造酒曲者用其汁耳。

      今但以平泽所生香蓼、青蓼、紫蓼为良。

      实【气味】辛,温,无毒。

      诜曰∶多食吐水,壅气损阳。

      【主治】明目温中,耐风寒,下水气,面目浮肿痈疡(《本经》)。

      疡,止霍乱,治小儿头疮(甄权)。

      【附方】旧二,新二。

      伤寒劳复,因交后卵肿,或缩入腹痛∶蓼子一把。水汁,饮一升。(《肘后方》)

      霍乱烦渴∶蓼子一两,香薷二两。每服二钱,水煎服。(《圣济录》)

      小儿头疮∶蓼子为末,蜜和鸡子白同涂之,虫出不作痕。(《药性论》)

      蜗牛咬毒,毒行遍身者∶蓼子煎水浸之,立愈。不可近阴,令弱也。(陈藏器《本草》)

      苗叶【气味】辛,温,无毒。

      思邈曰∶黄帝云∶食蓼过多,有毒,发心痛。和生鱼食,令人脱气,阴核痛求死。二月食蓼,伤人肾。扁鹊云∶久食令人寒热,损髓减气少精。妇人月事来时食蓼、蒜,喜为淋。

      与大麦面相宜。

      【主治】归舌,除大小肠邪气,利中益志(《别录》)。干之酿酒,主风冷,大良(弘景)。

      作生菜食,能入腰脚。煮汤捋脚暴软,赤蓼烧灰淋汁浸之,以桑叶蒸,立愈(大明)。杀虫伏砒(时珍)

      【附方】旧四,新三。

      蓼汁酒,治胃脘冷,不能饮食,耳目不聪明,四肢有气,冬卧足冷∶八月三日取蓼日干,如五升大,六十把,水六石,煮取一石,去滓,拌米饭,如造酒法,待熟,日饮之。十日后,目明气壮也。(《千金方》)

      肝虚转筋吐泻∶赤蓼茎叶(切)三合。水一盏,酒三合,煎至四合,分二服。(《圣惠方》)

      霍乱转筋∶蓼叶一升。水三升,煮取汁二升,入香豉一升,更煮一升半,分三服。(《药性论》)

      夏月死∶浓煮蓼汁一盏服。(《外台》)

      小儿冷痢∶蓼叶,捣汁服。(《千金》)

      血气攻心,痛不可忍∶蓼根洗锉,浸酒饮。(《斗门》)

      恶犬咬伤∶蓼叶,捣泥敷。(《肘后》)

      水蓼(《唐本草》)

      【释名】虞蓼(《尔雅》)、泽蓼。

      志曰∶生于浅水泽中,故名水蓼。

      时珍曰∶按《尔雅》云∶蔷,虞蓼也。山夹水曰虞。

      【集解】恭曰∶水蓼生下湿水旁。叶似马蓼,大于家蓼,茎赤色,水食之,胜于蓼子。

      宗曰∶水蓼,大概与水荭相似,但枝低耳。今造酒取叶,以水浸汁,和面作曲,亦取其辛耳。

      时珍曰∶此乃水际所生之蓼,叶长五六寸,比水荭叶稍狭,比家蓼叶稍大,而功用仿佛。

      故寇氏谓蓼实即水蓼之子者,以此故。

      茎叶【气味】辛,无毒。大明曰∶冷。

      【主治】蛇伤,捣敷之。绞汁服之,止蛇毒入腹心闷。又治香港脚肿痛成疮,水煮汁渍捋之(《唐本》)。

      马蓼(《纲目》)

      【释名】大蓼(《纲目》)、墨记草。

      时珍曰∶凡物大者,皆以马名之,俗呼大蓼是也。高四五尺,有大、小二种。但每叶中间有黑迹,如墨点记,故方士呼为墨记草。

      【集解】弘景曰∶马蓼生下湿地,茎斑,叶大有黑点。亦有二、三种,其最大者名茏,即水荭也。

      茎叶【气味】辛,温,无毒。

      时珍曰∶伏丹砂、雌黄。

      【主治】去肠中蛭虫,轻身(《本经》)。

      

    荭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荭草内容:(《别录》中品)

      【校正】并入有名未用《别录》天蓼。

      【释名】鸿(音缬)、茏古(一作鼓)、游龙(《诗经》)、石龙(《别录》)、录》)、大蓼。

      时珍曰∶此蓼甚大而花亦繁红,故曰荭,曰鸿。鸿亦大也。《别录》有名未用,草部中有天蓼,云一名石龙,生水中。陈藏器解云∶天蓼即水荭,一名游龙,一名大蓼。据此,则二条乃一指其实,一指茎叶而言也。今并为一。

      【集解】《别录》曰∶荭生水旁,如马蓼而大,五月采实。

      弘景曰∶今生下湿地甚多,极似马蓼而甚长大。《诗》称隰有游龙,郭璞云∶即茏古也。

      颂曰∶荭即水荭也,似蓼而叶大,赤白色,高丈余。《尔雅》云∶荭,茏古。其大者(音诡)

      时珍曰∶其茎粗如拇指,有毛。其叶大如商陆。花色浅红,成穗。秋深子成,扁如酸枣仁而小,其色赤黑而肉白,不甚辛,炊炒可食。

      实【气味】咸,微寒,无毒。

      【主治】消渴,去热明目益气(《别录》)。

      【附方】旧一,新一。

      瘰∶水荭子不以多少,一半微炒,一半生用,同研末。食后好酒调服二钱,日三服。

      已破癖痞腹胀及坚硬如杯碗者∶用水荭花子一升,另研独颗蒜三十个(去皮),新狗脑一个,皮硝再贴二、三次。倘有脓溃,勿怪。仍看虚实,日逐间服钱氏白饼子、紫霜丸、塌气丸、消积丸,利之磨之。服至半月,甚者一月,无不瘥矣。以喘满者,为实;不喘者,为虚。(《蔺氏经验方》)

      花【主治】散血,消积,止痛(时珍)。

      【附方】新三。

      胃脘血气作痛∶水荭花一大撮。水二钟,煎一钟服。百户毛菊庄屡验方也。(董炳避《水集验方》)

      心气痛∶水荭花为末。热酒服二钱。又法∶男,用酒水各半煎服;女,用醋水各半煎服。一妇年三十病此,一服立效。(《摘玄方》)

      腹中痞积∶水荭花或子一碗。以水三碗,用桑柴文武火煎成膏,量痞大小摊贴,仍以酒调膏服。忌腥荤油腻之物。(刘松石《保寿堂方》)

      

    天蓼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天蓼内容:(《别录》)

      时珍曰∶此指茎叶也。

      【气味】辛,有毒。

      【主治】恶疮,去痹气(《别录》)。根茎∶除恶疮肿,水气香港脚,煮浓汁渍之(苏颂)。

      【附方】新一。

      生肌肉水荭花根,煎汤淋洗,仍以其叶晒干研末,撒疮上,每日一次。(《谈野翁试验方》)

      

    毛蓼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毛蓼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毛蓼生山足,似马蓼,叶上有毛,冬根不死。

      时珍曰∶此即蓼之生于山麓者,非泽隰之蓼也。

      茎叶【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痈肿疽瘰,杵碎纳疮中,引脓血,生肌。亦作汤,洗疮,兼濯足,治香港脚(藏器)。

      

    海根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海根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会稽海畔山谷,茎赤,叶似马蓼,根似菝而小,胡人蒸而用之也。

      根【气味】苦,小温,无毒。

      【主治】霍乱中恶心腹痛,鬼气疰忤飞尸,喉痹蛊毒,痈疽恶肿,赤白游疹,蛇咬犬毒。

      酒及水磨服,并敷之(藏器)。

      

    火炭母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火炭母草内容:(宋《图经》)

      【集解】颂曰∶生南恩州原野中。茎赤而柔,似细蓼。叶端尖,近梗形方。夏有白花。

      秋实如菽,青黑色,叶甘可食。

      叶【气味】酸,平,有毒。

      【主治】去皮肤风热,流注骨节,痈肿疼痛。不拘时采,于器中捣烂,以盐酒炒,敷肿痛处,经宿一易之(苏颂)。

      

    三白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三白草内容:(《唐本草》)

      【释名】弘景曰∶叶上有三白点,俗因以名。又见下。

      【集解】恭曰∶三白草生池泽畔,高尺许。叶似水荭,亦似蕺,又似菝。

      叶上有三黑点,非白也。古人秘之,隐黑为白尔。根如芹根,黄白色而粗大。

      藏器曰∶此草初生无白,入夏叶端半白如粉。农人候之莳田,三叶白则草便秀,故谓之三白。若云三黑点,苏未识矣。其叶如薯蓣,亦不似水荭。

      保升曰∶今出襄州,二月、八月采根用。

      时珍曰∶三白草生田泽畔,三月生苗,高二、三尺。茎如蓼,叶如商陆及青葙。四月其颠三叶面上,三次变作白色,余叶仍青不变。俗云∶一叶白,食小麦;二叶白,食梅杏;三叶白,食黍子。五月开花成穗,如蓼花状,而色白微香。结细实。根长白虚软,有节须,状如泥菖蒲根。《造化指南》云∶五月采花及根,可制雄黄。苏恭言似水荭,有三黑点者,乃马蓼,非三白也。藏器所说虽是,但叶亦不似薯蓣。

      【气味】甘、辛,寒,有小毒。

      【主治】水肿香港脚,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积聚,消疔肿(《唐本》)。

      捣绞汁服,令人吐逆,除疟及胸膈热痰,小儿痞满(藏器)。根∶疗香港脚风毒胫肿,捣酒服,亦甚有验。又煎汤,洗癣疮(时珍)。

      

    蚕网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蚕网草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湿地,如蓼大,茎赤花白。东土亦有之。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诸虫如蚕类咬人,恐毒入腹,煮服之。亦捣敷诸疮(藏器)。

      

    蛇网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蛇网草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平地,叶似苦杖而小,节赤,高一、二尺,种之辟蛇。又一种草,茎圆似苎,亦敷蛇毒。

      慎微曰∶按《百一方》云∶东关有草状如苎,茎方节赤,敷蛇毒,如摘却然,名蛇网草。又有鼠网草,即后莽草。

      【气味】缺。

      【主治】蛇虺毒虫等螫。取根叶捣敷咬处,当下黄水(藏器)。

      

    虎杖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虎杖内容:(《别录》中品)

      【释名】苦杖(《拾遗》)、大虫杖(《药性》)、斑杖(《日华》)、酸杖。时珍曰∶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或云一名杜牛膝者,非也。一种斑杖似头者,与此同名异物。

      【集解】弘景曰∶田野甚多,状如大马蓼,茎斑而叶圆。保升曰∶所在有之。生下湿地,作树高丈余,其茎赤根黄。二月、八月采根,日干。

      颂曰∶今出汾州、越州、滁州,处处有之。三月生苗,茎如竹笋状,上有赤斑点,初生便分枝丫。叶似小杏叶。七月开花,九月结实。南中出者,无花。根皮黑色,破开即黄,似柳根。

      亦有高丈余者。《尔雅》云∶,虎杖。郭璞注云∶似荭草而粗大,有细刺,可以染赤。是也。

      宗曰∶此草药也。《蜀本》言作木高丈余者,非矣。大率皆似寒菊,然花、叶、茎、蕊差大为异。仍茎叶有淡黑斑。六、七月旋旋开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差大而外微深。陕西山麓水次甚多。

      曰∶凡使勿误用天蓝及斑袖根,二味根形味皆相似也。

      机曰∶诸注或云似荭、似杏、似寒菊,各不相侔,岂所产有不同耶?

      时珍曰∶其茎似荭蓼,其叶圆似杏,其枝黄似柳,其花状似菊,色似桃花。合而观之,未尝不同也。

      根【修治】曰∶采得细锉,却用叶包一夜,晒干用。

      【气味】微温。权曰∶甘,平,无毒。

      宗曰∶味微苦。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为饮。不得甘草,则不堪饮。本文不言味。《药性论》云∶甘。是甘草之味,非虎杖味也。

      【主治】通利月水,破留血症结(《别录》)。渍酒服,主暴瘕(弘景)。风在骨节间,及血瘀,煮汁作酒服之(藏器)。

      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甄权)。治产后血晕,恶血不下,心腹胀满,排脓,主疮疖痈毒,扑损瘀血,破风毒结气(大明)。烧灰,贴诸恶疮。焙研炼蜜为丸,陈米饮服,治肠痔下血(苏颂)。研末酒服,治产后瘀血血痛,及坠扑昏闷有效(时珍)。

      【发明】权曰∶暑月以根和甘草同煎为饮,色如琥珀可爱,甚甘美。

      瓶置井中,令冷澈如冰,时人呼为冷冻饮料子,啜之且尊于茗,极解暑毒。其汁染米作糜糕益美。捣末浸酒常服,破女子经脉不通。有孕人勿服。

      时珍曰∶孙真人《千金方》∶治女人月经不通,腹内积聚,虚胀雷鸣,四肢沉重,亦治丈夫积聚,有虎杖煎∶取高地虎杖根,锉二斛,水二石五斗,煮取一斗半,去滓,入醇酒五升,煎如饧。每服一合,以知为度。又许学士《本事方》∶治男妇诸般淋疾。用苦杖根洗净,锉一合,以水五盏,煎一盏,去滓,入乳香、麝香少许服之。鄞县尉耿梦得,内人患沙石淋,已十三年。每漩痛楚不可忍,溺器中小便下沙石剥剥有声。百方不效,偶得此方服之,一夕而愈。乃予目击者。

      【附方】旧三,新四。

      小便五淋∶苦杖为末。每服二钱,用饭饮下。(《集验方》)

      月水不利∶虎杖三两,凌霄花、没药一两。为末。热酒每服一钱。又方∶治月经不通,腹大如瓮,气短欲死∶虎杖一斤(去头曝干,切),土瓜根汁、牛膝汁二斗。水一斛,浸虎杖一宿,煎取二斗,入二汁,同煎如饧。每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当下。(《圣惠方》)

      时疫流毒攻手足,肿痛欲断∶用虎杖根锉,煮汁渍之。(《肘后方》)

      腹中暴症硬如石,痛如刺,不治,百日内死∶取虎杖根,勿令影临水上,可得石余,洗,干捣末,米五升炊饭,纳入搅之,好酒五斗渍之,封候药消饭浮,可饮一升半,勿食鱼及盐。但取一斗干者,薄酒浸饮,从少起,日三服,亦佳,症当下也。此方治症,胜诸大药也。

      (《外台秘要》)气奔怪病,人忽遍身皮底混混如波浪声,痒不可忍,抓之血出不能解,谓之气奔∶以苦杖、人参、青盐、白术、细辛各一两。作一服,水煎,细饮尽便愈。(夏子益《奇疾方》)

      服二钱,日三次。忌酒色鱼面酱生冷。(《卫生家宝方》)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莸内容:(《拾遗》)

      【校正】并入有名未用《别录》马唐。

      【释名】马唐(《别录》)、马饭(《别录》)、羊麻(《别录》)、羊粟(《别录》)、蔓于(《尔雅》)、轩于。

      藏器曰∶马食之如糖如饭,故名马唐、马饭。

      时珍曰∶羊亦食之,故曰羊麻、羊粟。其气臭,故谓之莸。莸者,此草茎颇似蕙而臭。故《左传》云∶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是也。孙升《谈圃》以为香薷者,误矣。即《别录》马唐也,今并为一。

      【集解】《别录》曰∶马唐生下湿地,茎有节生根,五月采。

      藏器曰∶生南方废稻田中,节节有根,着土如结缕草,堪饲马。又曰∶莸生水田中,状如结缕草而叶长,马食之。

      【气味】甘,寒,无毒。藏器曰∶大寒。

      【主治】马唐∶调中,明耳目(《别录》)。煎取汁,明目润肺。又曰∶莸∶消水气湿痹,香港脚顽痹虚肿,小腹急,小便赤涩,并合赤小豆煮食,勿与盐。绞汁服,止消渴,捣叶,敷毒肿(藏器)。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蓄内容:(音畜。《本经》下品)

      【释名】扁竹(弘景)、扁辨(《吴普》)、扁蔓(《吴普》)、粉节草(《纲目》)、道生草。

      时珍曰∶许慎《说文》作扁筑,与竹同音。节间有粉,多生道旁,故方士呼为粉节草、道生草。

      【集解】《别录》曰∶蓄,生东莱山谷,五月采,阴干。

      弘景曰∶处处有之,布地而生,花节间白,叶细绿,人呼为扁竹。

      颂曰∶春中布地生道旁,苗似瞿麦,叶细绿如竹,赤茎如钗股,节间花出甚细,微青黄色,根如蒿根。四、五月采苗,阴干。《蜀图经》云∶二月、八月采苗日干。郭璞注《尔雅》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又杀虫,是时珍曰∶其叶似落帚叶而不尖,弱茎引蔓,促节。三月开细红花,如蓼蓝花,结细子,炉火家烧灰炼霜用。一种水扁筑,名KT(音督),出《说文》。

      【气味】苦,平,无毒。权曰∶甘、涩。

      【主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本经》)。疗女子阴蚀(《别录》)。煮汁饮小儿,疗蛔虫有验(甄权)。治霍乱黄胆,利小便,小儿病(时珍)。

      【附方】旧七,新二。

      热淋涩痛∶扁竹煎汤频饮。(《生生编》)

      热黄胆疾∶扁竹捣汁,顿服一升。多年者,日再服之。(《药性论》)

      霍乱吐利∶扁竹入豉汁中,下五味,煮羹食。(《食医心镜》)

      丹石冲眼,服丹石人毒发,冲眼肿痛∶扁竹根一握,洗,捣汁服之。(《食疗本草》)

      蛔咬心痛∶《食疗》∶治小儿蛔咬心痛,面青,口中沫出临死者∶取扁竹十斤(锉)。

      以水一石,煎至一斗,去滓煎如饧。隔宿勿食,空心服一升,虫即下也。仍常煮汁作饭食。《海上歌》云∶心头急痛不能当,我有仙人海上方。蓄醋煎通口咽,管教时刻便安康。

      虫食下部,虫状如蜗牛,食下部作痒∶取扁竹一把。水二升,煮熟。五岁儿,空腹服三、五合。(《杨氏产乳》)

      痔发肿痛∶扁竹捣汁,服一升。一、二服未瘥,再服。亦取汁和面作煮食,日三次。

      (《药性论》)

      恶疮痂痒作痛∶扁竹捣封,痂落即瘥。(《肘后方》)

      

    荩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荩草内容:(音烬。《本经》下品)

      【释名】黄草(《吴普》)、绿竹(《唐本》)、草时珍曰∶此草绿色,可染黄,故曰黄、曰绿也。、,乃北人呼绿字音转也。古者贡草入染人,故谓之王刍,而进忠者谓之荩臣也。《诗》云∶终朝文》云∶草可以染黄。《汉书》云∶诸侯绶。晋灼注云∶草出琅琊,似艾可染,因以名绶。皆谓此草也。

      禹锡曰∶《尔雅》∶绿,王刍。孙炎注云∶即绿蓐草也。今呼为鸱脚莎。《诗》云∶绿竹猗【集解】《别录》曰∶荩草,生青衣川谷,九月、十月采,可以染作金色。

      普曰∶生太山山谷。

      恭曰∶青衣县名,在益州西。今处处平泽溪涧侧皆有。叶似竹而细薄,茎亦圆小。荆襄人煮以染黄,色极鲜好。俗名绿蓐草。

      【气味】苦,平,无毒。普曰∶神农、雷公∶苦。

      之才曰∶畏鼠负。

      【主治】久咳上气喘逆,久寒惊悸,痂疥白秃疡气,杀皮肤小虫(《本经》)。

      治身热邪气,小儿身热(吴普)。洗一切恶疮,有效(大明)。

      

    蒺藜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蒺藜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茨(《尔雅》)、旁通(《本经》)、屈人(《本经》)、止行(《本经》)、豺羽(《本经》)、升推。

      弘景曰∶多生道上及墙上,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人行多着木履。

      今军家乃铸铁作之,以布敌路,名铁蒺藜。《易》云∶据于蒺藜,言其凶伤;《诗》云∶墙有茨,不可扫也,以刺梗秽。方用甚稀。

      时珍曰∶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屈人、止行,皆因其伤人也。

      【集解】《别录》曰∶蒺藜子生冯翊平泽或道旁。七月、八月采实,曝干。

      颂曰∶冬月亦采之,黄白色。郭璞注《尔雅》云∶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人,是也。又一种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绿叶细蔓,绵布沙上。七月开花黄紫色,如豌豆花而小。九月结实作荚,子便可采。其实味甘而微腥,褐绿色,与蚕种子相类而差大。又与马子酷相类,但马子微大宗曰∶蒺藜有二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者。开小黄花,结芒刺。一种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马处。子如羊内肾,大如黍粒,补肾药,今人多用。风家惟用刺蒺藜也。

      时珍曰∶蒺藜叶如初生皂荚叶,整齐可爱。刺蒺藜状如赤根菜子及细菱,三角四刺,实有仁。其白蒺藜结荚长寸许,内子大如脂麻,状如羊肾而带绿色,今人谓之沙苑蒺藜。以此分别。

      子【修治】曰∶凡使拣净蒸之,从午至酉,日干,木臼舂令刺尽,用酒拌再蒸,从午至酉,日干用。

      大明曰∶入药不计丸散,并炒去刺用。

      【气味】苦,温,无毒。《别录》曰∶辛,微寒。权曰∶甘,有小毒。

      志曰∶其性宣通,久服不冷而无壅热,当以性温为是。

      之才曰∶乌头为之使。

      【主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本经》)。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溃,可作摩粉(《别录》)。治诸风疡,疗吐脓,去燥热(甄权)。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堕胎,益精,疗水藏冷,小便多,止遗沥泄珍)。

      【附方】旧九,新八。

      服食法∶蒺藜子一石(七、八月熟时收取)。日干,舂去刺,杵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日三服,勿令中绝,断谷长生。服之一年以后,冬不寒,夏不热;二年,老者复少,发白复黑,齿落更生。服之三年,身轻长生。(《神仙秘旨》)

      腰脊引痛∶蒺藜子捣末,蜜和丸胡豆大。酒服二丸,日三服。(《外台秘要》)

      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

      (《圣惠方》)卒中五尸∶蒺藜子捣末,蜜丸胡豆大。每服二丸,日三服。(《肘后方》)大便风秘∶蒺藜子(炒)一两,猪牙皂荚(去皮,酥炙)五钱。为末。每服一钱,盐茶汤下。(《普济方》)月经不通∶杜蒺藜、当归等分,为末,米饮每服三钱。(《儒门事亲》)

      催生下衣,难产,胎在腹中,并包衣不下及胎死者∶蒺藜子、贝母各四两。为末,米汤服三钱。少顷不下,再服。(《梅师方》)

      蛔虫心痛吐清水∶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阴干,烧作灰,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外台秘要其汁煎如饴,服之。三十年失明∶补肝散∶用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阴干捣散。食后水服方寸匕,日二。(《外台秘要》)牙齿动摇,疼痛及打动者∶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钱,淡浆水半碗。蘸水入盐温漱,甚效。或以根烧灰,贴牙即牢固也。(《御药院方》)牙齿出血不止,动摇∶白蒺藜末,旦旦擦之。

      (《道藏经》)打动牙疼∶蒺藜子或根为末,日日揩之。(《瑞竹堂方》)

      鼻塞出水,多年不闻香臭∶蒺藜二握,当道车碾过,以水一大盏,煮取半盏。仰卧,先满口含饭,以汁一合灌鼻中。不过再灌,嚏出一两个息肉,似赤蛹虫,即愈。(《圣惠方》)面上瘢痕∶蒺藜子、山栀子各一合。为末。醋和,夜涂旦洗。

      (《救急方》)白癜风疾∶白蒺藜子六两,生捣为末。每汤服二钱,日二钱。一月绝根。

      服至半月,白处见红点,神效。(《孙真人食忌》)

      一切疔肿∶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醋和封头上,拔根。(《外台秘要》)

      花【主治】阴干为末,每温酒服二、三钱,治白癜风(宗)。

      苗【主治】煮汤,洗疥癣风疮作痒(《千金》)。

      【附方】旧二,新一。

      鼻流清涕∶蒺藜苗二握,黄连二两,水五升,煎一升,少少灌鼻中取嚏,不过再灌。(《圣济录》)

      诸疮肿毒∶蒺藜蔓洗,三寸截之,取得一斗。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铜器中,又煮取一升,纳小器中,煮如饴状,以涂肿处。(《千金方》)

      蠼尿疮,绕身匝即死∶以蒺藜叶捣敷之。无叶用子。(《备急方》)

      

    白蒺藜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白蒺藜内容:【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乏(时珍)。

      【发明】颂曰∶古方皆用有刺者,治风明目最良。神仙方亦有单服蒺藜法,云不问黑白,但取坚实者,舂去刺用。

      时珍曰∶古方补肾治风,皆用刺蒺藜。后世补肾多用沙苑蒺藜,或以熬膏和药,恐其功亦不甚相远也。刺蒺藜炒黄去刺,磨面作饼,或蒸食,可以救荒。

      

    谷精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谷精草内容:(宋《开宝》)

      【释名】戴星草(《开宝》)、文星草(《纲目时珍曰∶谷田余气所生,故曰谷精。

      志曰∶白花似星,故有戴星诸名。

      【集解】颂曰∶处处有之。春生于谷田中,叶茎俱青,根花并白色。

      二月、三月采花用,花白小圆似星。可马令肥根微赤,出秦陇间。

      时珍曰∶此草收谷后,荒田中生之,江湖南北多有。一科丛生,叶似嫩谷秧。抽细茎,高四、五寸。茎头有小白花,点点如乱星。九月采花,阴干。云二、三月采者,误也。

      花【气味】辛,温,无毒。藏器曰∶甘,平。

      大明曰∶可结水银成砂子。

      【主治】喉痹,齿风痛,诸疮疥(《开宝》)。头风痛,目盲翳膜,痘后生翳,止血(时珍)。

      【发明】时珍曰∶谷精体轻性浮,能上行阳明分野。凡治目中诸病,加而用之,甚良。

      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也。

      【附方】旧一,新九。

      脑痛眉痛∶谷精草二钱,地龙三钱,乳香一钱,为末。每用半钱,烧烟筒中,随左右熏鼻。(《圣济录》)

      偏正头痛∶《集验方》∶用谷精草一两为末,以白面糊调摊纸花上,贴痛处,干换。

      《圣济方》∶用谷精草末、铜绿各一钱,硝石半分。随左右搐鼻。

      鼻衄不止∶谷精草为末,熟面汤服二钱。(《圣惠方》)

      目中翳膜∶谷精草、防风等分。为末。米饮服之,甚验。(《明目方》)

      痘后目翳,隐涩泪出,久而不退∶用谷精草为末,以柿或猪肝片蘸食。一方∶加蛤粉等分,同入猪肝内煮熟,日食之。又方∶见夜明沙。(邵真人《济急方》)

      小儿雀盲,至晚忽不见物∶用羯羊肝一具(不用水洗,竹刀剖开),入谷精草一撮,瓦罐煮熟,日食之。屡效。忌铁器。如不肯食,炙熟,捣作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茶下。(《卫生家宝方》)

      幼大全》)

      

    海金沙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海金沙内容:(宋《嘉》)

      【释名】竹园荽。

      时珍曰∶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者,神异之也。俗名竹园荽,象叶形也。

      【集解】禹锡曰∶出黔中郡,湖南亦有。生作小株,高一、二尺。七月收其全科,于日中暴之,小干,以纸衬承,以杖击之,有细沙落纸上,且暴且击,以尽为度。

      时珍曰∶江浙、湖湘、川陕皆有之,生山林下。茎细如线,引于竹木上,高尺许。其叶细如园荽叶而甚薄,背面皆青,上多皱纹。皱处有沙子,状如蒲黄粉,黄赤色。不开花,细根坚强。其沙及草皆可入药。方士采其草取汁,煮砂、缩贺。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通利小肠。得栀子、马牙硝、蓬沙,疗伤寒热狂。或丸或散(《嘉》)。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瓦斯【发明】时珍曰∶海金沙,小肠、膀胱血分药也。热在二经血分者宜之。

      【附方】旧一,新五。

      热淋急痛∶海金沙草阴干为末,煎生甘草汤,调服二钱,此陈总领方也。一加滑石。(《夷坚志》)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蜡面茶半两,捣碎。每服三钱,生姜甘草煎汤下,日二服。亦可末服。(《图经本草》)

      膏淋如油∶海金沙、滑石各一两,甘草梢二钱半。为末。每服二钱,麦门冬煎汤服,日二次。

      (《仁存方》)血淋痛涩,但利水道,则清浊自分∶海金沙末,新汲水或砂糖水服一钱。(《普济方》)脾湿肿满,腹胀如鼓,喘不得卧∶海金沙散∶用海金沙三钱,白术四两,甘草半两,黑牵牛痘疮变黑归肾∶用竹园荽草煎酒,敷其身,即发起。(《直指方》)

      

    地杨梅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地杨梅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江东湿地,苗如莎草,四、五月有子,似杨梅也。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赤白痢,取茎、子煎汤服(藏器)。

      

    水杨梅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水杨梅内容:(《纲目》)

      【释名】地椒【集解】时珍曰∶生水边,条叶甚多,生子如杨梅状。《庚辛玉册》云∶地椒,一名水杨梅,多生近道阴湿处,荒田野中亦有之。丛生,苗叶似菊,茎端开黄花,实类椒而不赤。

      实可结伏三黄、白矾,制丹砂、粉霜。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疔疮肿毒(时珍)。

      

    地蜈蚣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地蜈蚣草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生村落塍野间。左蔓延右,右蔓延左。其叶密而对生,如蜈蚣形,其穗亦长,俗呼过路蜈蚣。其延上树者,呼飞天蜈蚣。根、苗皆可用。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解诸毒,及大便不通,捣汁。疗痈肿,捣涂,并末服,能消毒排脓。蜈蚣伤者,入盐少许捣涂,或末敷之(时珍)。

      【附方】新一。一切痈疽,及肠痈奶痈,赤肿未破,或已破而脓血不散,发热疼痛能食者,并宜排脓托里散∶用地蜈蚣、赤芍药、当归、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和剂局方》)

      

    半边莲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半边莲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半边莲,小草也。生阴湿塍堑边。就地细梗引蔓,节节而生细叶。秋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又呼急解索。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蛇虺伤,捣汁饮,以滓围涂之。又治寒气喘,及疟疾寒热,同雄黄各二钱,捣泥,碗内覆之,待色

    紫花地丁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紫花地丁内容:(《纲目》)

      【释名】箭头草(《纲目》)、独行虎(《纲目【集解】时珍曰∶处处有之。其叶似柳而微细,夏开紫花结角。

      平地生者起茎;沟壑边生者起蔓。《普济方》云∶乡村篱落生者,夏秋开小白花,如铃儿倒垂,叶微似木香花之叶。此与紫花者相戾,恐别一种也。

      【气味】苦、辛,寒,无毒。

      【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无名肿毒恶疮(时珍)。

      【附方】新九。

      黄胆内热∶地丁末。酒服三钱。(《乾坤秘韫》)稻芒粘咽,不得出者∶箭头草嚼咽下。(同上方)

      痈疽恶疮∶紫花地丁(连根)、同苍耳叶等分。捣烂,酒一钟,搅汁服。(杨诚《经验方》)

      痈疽发背,无名诸肿,贴之如神∶紫花地丁草,三伏时收。以白面和成,盐醋浸一夜贴之。

      昔有一尼发背,梦得此方,数日而痊。(孙天仁《集效方》)

      一切恶疮∶紫花地丁根,日干,以罐盛,烧烟对疮熏之。出黄水,取尽愈。(《卫生易简方》)

      瘰疔疮,发背诸肿∶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为末,油和涂神效。(《乾坤秘韫》)

      疔疮肿毒∶《千金方》∶用紫花地丁草捣汁服,虽极者亦效。杨氏方∶用紫花地丁草、葱头、生蜜共捣贴之。若瘤疮,加新黑牛屎。

      喉痹肿痛∶箭头草叶,入酱少许,研膏,点入取吐。(《普济方》)

      

    鬼针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鬼针草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池畔,方茎,叶有丫,子作钗脚,着人衣如针。北人谓之鬼针,南人谓之鬼钗。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蜘蛛、蛇咬,杵汁服,并敷(藏器)。涂蝎虿伤(时珍)。

      【附方】新一。

      割甲伤肉不愈∶鬼针草苗、鼠粘子根捣汁,和腊猪脂涂。(《千金》)

      

    独用将军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独用将军内容:(《唐本草》)

      【集解】恭曰∶生林野中,节节穿叶心生苗,其叶似楠,不时采根、叶用。

      【气味】辛,无毒。

      【主治】毒肿乳痈,解毒,破恶血(恭)。

      【附方】新一。

      下痢噤口∶独将军草根,有珠如豆者,取珠捣汁三匙,以白酒半杯和服。(《简便方》)

      【附录】留军待恭曰∶生剑州山谷,叶似楠而细长,采无时。味辛,温,无毒。主肢节风痛,筋脉不遂,折伤瘀血,五缓挛痛。

      

    见肿消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见肿消内容:(宋《图经》)

      【集解】颂曰∶生筠州。春生苗叶,茎紫色,高一、二尺,叶似桑而光,面青紫赤色,采无时。

      【气味】酸、涩,有微毒。

      【主治】消痈肿及狗咬,捣叶贴之(苏颂)。

      【附方】新一。

      一切肿毒及伤寒遗毒,发于耳之前后,及项下肿硬∶用见肿消草、生白芨、生白蔹、土大黄、生大蓟根、野苎麻根捣成饼,入芒硝一钱,和贴留头,干即易之。若加金线重楼及山慈菇尤妙。(《伤寒蕴要》)

      

    攀倒甑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攀倒甑内容:(《图经》)

      【集解】颂曰∶生宜州郊野。茎叶如薄荷。一名斑杖,一名接骨。

      时珍曰∶斑杖,名同虎杖;接骨,名同蒴,不知是一类否?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解利风热,烦渴狂躁,捣汁服,甚效(苏颂)。

      

    水甘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水甘草内容:(《图经》)

      【集解】颂曰∶生筠州,多在水旁。春生苗,茎青,叶如柳,无花。土人七月、八月采。

      单用,不入众药。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小儿风热丹毒,同甘草煎饮(苏颂)。

      

    草之六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内容:毒草类四十七种

    大黄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大黄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黄良(《本经》)、将军(当之)、火参(《吴普》)、肤如(《吴普》)。

      弘景曰∶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

      杲曰∶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所以有将军之号。

      【集解】《别录》曰∶大黄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

      普曰∶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二月卷生黄赤,其叶四四相当,茎高三尺许。三月花黄,五月实黑,八月采根。根有黄汁,切片阴干。

      弘景曰∶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虽非河西、陇西,好者犹作紫地锦色,味甚苦涩,色至浓黑。西川阴干者胜。北部日干,亦有火干者,皮小焦不如,而耐蛀堪久。此药至劲利,粗者便不中服。

      恭曰∶叶、子、茎并似羊蹄,但茎高六、七尺而脆,味酸堪生啖,叶粗长而浓。根细者亦似宿羊蹄,大者乃如碗,长二尺。其性湿润而易蛀坏,火干乃佳。作时烧石使热,横寸截着石上爆之,一日微燥,以绳穿晾干。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者皆佳。幽并以北者渐细,气力不及蜀中者。陶言蜀地不及陇西,误矣。

      藏器曰∶凡用当分别之。若取和浓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紧硬者;若取泻泄骏快、推陈去热者,当取河西锦纹者。

      颂曰∶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纹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番大黄。

      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其细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开黄花,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茎青紫色,形如竹。二、八月采根,去黑皮,切作横片,火干。蜀大黄乃作竖片如牛舌形,谓之牛舌大黄。二者功用相等。江淮出者曰土大黄,二月开花,结细实。

      时珍曰∶宋祁《益州方物图》,言蜀大山中多有之,赤茎大叶,根巨若碗,药市以大者为枕,紫地锦纹也。今人以庄浪出者为最,庄浪,即古泾原陇西地,与《别录》相合。

      【正误】颂曰∶鼎州出一种羊蹄大黄,治疥瘙甚效。初生苗叶如羊蹄,累年长大,即叶似商陆而狭尖。四月内抽条出穗,五、七茎相合,花叶同色。结实如荞麦而轻小,五月熟即黄色,呼为金荞麦。三月采苗,五月采实,阴干。九月采根,破之亦有锦纹。亦呼为土大黄。

      时珍曰∶苏说即老羊蹄根也。因其似大黄,故谓之羊蹄大黄,实非一类。又一种酸模,乃山大黄也。状似羊蹄而生山上,所谓土大黄或指此,非羊蹄也。俱见本条。

      根【修治】雷曰∶凡使细切,以纹如水旋斑紧重者,锉片蒸之,从巳至未,晒干,又洒腊水蒸之,从未至亥,如此凡七次。晒干,却洒淡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必如乌膏样,乃晒干用。

      藏器曰∶凡用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

      承曰∶大黄采时,皆以火石爆干货卖,更无生者,用之亦不须更多炮炙蒸煮。

      【气味】苦,寒,无毒。《别录》曰∶大寒。普曰∶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当之∶小寒。

      元素曰∶味苦气寒,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用之须酒浸煨熟者,寒因热用。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

      杲曰∶大黄苦峻下走,用之于下必生用。若邪气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下。如物在高巅,必射以取之也。若用生者,则遗至高之邪热,是以愈后或目赤,或喉痹,或头肿,或膈上热疾生也。

      时珍曰∶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并勿轻用。其性苦寒,能伤元气、耗阴血故也。

      之才曰∶黄芩为之使,无所畏。

      权曰∶忌冷水,恶干漆。

      【主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别录》)。通女子经候,利水肿,利大小肠。贴热肿毒,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甄权)。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温瘴热疟(大明)。泻诸实热不通,除下焦湿热,消宿食,泻心下痞满(元素)。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胆诸火疮(时珍)。

      【发明】之才曰∶得芍药、黄芩、牡蛎、细辛、茯苓,疗惊恚怒,心下悸气。得硝石、紫石英、桃仁,疗女子血闭。

      宗曰∶张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黄连。或曰心气既不足,而不用补心汤,更用泻心何也?答曰∶若心气独不足,则当不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热,以苦补其心,盖一举而两得之。有是证者,用之无不效,惟在量其虚实而已。

      震亨曰∶大黄苦寒善泄,仲景用之泻心汤者,正因少阴经不足,本经之阳亢甚无辅,以致阴血妄行飞越。故用大黄泻去亢甚之火,使之平和,则血归经而自安。夫心之阴气不足,非一日矣,肺与肝俱各受火而病作。故黄芩救肺,黄连救肝。肺者阴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合也。肝肺之火既退,则阴血复其旧矣。寇氏不明说而云邪热客之,何以明仲景之意而开悟后人也?

      时珍曰∶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气分用之,是谓诛伐无过矣。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阳明胃之邪火有余也。虽曰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之伏火也。又仲景治心下痞满、按之软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作痞满,乃寒伤营血,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于心,故曰泻心,实泻脾也。《素问》云∶太阴所至为痞满。又云∶浊气在上,则生胀,是矣。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则成结胸,乃热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分野。仲景大陷胸汤丸皆用大黄,亦泻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浊气也。若结胸在气分,则只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则用半夏泻心汤矣。成无己注释《伤寒论》,亦不知分别此义。

      成无己曰∶热淫所胜,以苦泄之。大黄之苦,以荡涤瘀热,下燥结而泄胃强。

      颂曰∶本草称大黄推陈致新,其效最神,故古方下积滞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用处尤多。

      古人用毒药攻病,必随人之虚实寒热而处置,非一切轻用也。梁武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姚僧坦曰∶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可轻用。帝弗从,几至委顿。梁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坦曰∶脉洪而实,此有宿妨,非用大黄无瘥理。帝从之,遂愈。

      以此言之,今医用一毒药而攻众病,其偶中,便谓此方神奇;其差误,则不言用药之失,可不戒哉?

      【附方】旧十三,新四十二。

      吐血衄血,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水三升,煮一升,热服取利。(张仲景《金匮玉函》)

      吐血刺痛∶川大黄一两,为散。每服一钱,以生地黄汁一合,水半盏,煎三、五沸,无时服伤寒痞满,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心下满而不痛,按之濡,此为痞也,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汁,分作二次温服。(仲景《伤寒论》)

      热病谵狂∶川大黄五两,锉,炒微赤,为散。用腊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半匙,冷水下。(《圣惠方》)

      伤寒发黄∶方同上。气壮者,大黄一两。水二升,渍一宿,平旦煎汁一升,入芒硝一两,缓服,须臾当利下。(《伤寒类要》)

      腰脚风气作痛∶大黄二两,切如棋子,和少酥炒干,勿令焦,捣筛。每用二钱,空心以水三大合,入姜三片,煎十余沸,取汤调服。当下冷脓恶物,即痛止。(崔元亮《海上方》)

      一切壅滞∶《经验后方》∶治风热积壅,化痰涎,治痞闷消食,化气导血∶用大黄四两,牵牛子(半炒半生)四两,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白汤下,并不损人。如要微利,加一、二十丸。《卫生宝鉴》∶用皂荚熬膏和丸,名坠痰丸,又名全真丸。金宣宗服之有验,赐名保安丸。

      痰为百病∶滚痰丸∶治痰为百病,惟水泻、胎前产后不可服用∶大黄(酒浸,蒸熟切晒)

      八两,生黄芩八两,沉香半两,青礞石二两。

      以焰硝二两,同入砂罐固济,红研末二两。上各取末,以水和丸梧子大。常服一、二十丸,小病五、六十丸,缓病七、八十丸,急病一百二十丸,温水吞下,即卧勿动,候药逐上焦痰滞。次日先下糟粕,次下痰涎,未下再服。王隐君岁合四十余斤,愈疾数万也。(《养生主论》)

      男女诸病∶无极丸∶治妇人经血不通,赤白带下,崩漏不止,肠风下血,五淋,产后积血,症瘕腹痛,男子五劳七伤,小儿骨蒸潮热等证,其效甚速。

      分作四分∶一分用童尿一碗,食盐二钱,浸一日,切晒;一分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晒,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黄,去豆不用;一分用红花四两,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晒;一分用当归四两,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归,切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取下恶物为验;未下再服。此武当高士孙碧云方也。(《医林集要》)

      心腹诸疾∶三物备急丸∶治心腹诸疾,卒暴百病∶用大黄、巴豆、干姜各一两。捣筛,蜜和捣一千杵,丸小豆大,每服三丸。凡中恶客忤,心腹胀满,痛如者,以暖水或酒服之,或灌之。未知更服三丸,腹中鸣转,当吐下便愈。若口已噤者,折齿灌之,入喉即瘥。此乃仲景方,司空裴秀改为散用,不及丸也。(《图经本草》)

      腹中痞块∶大黄十两为散,醋三升,蜜两匙和煎,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吐利为度。(《外台秘要》)

      腹胁积块∶风化石(灰末)半斤,瓦器炒极热,稍冷,入大黄(末)一两炒热,入桂心(末)半两略炒,下米醋搅成膏,摊布贴之。又方∶大黄二两,朴硝一两,为末,以大蒜同捣膏和贴之。或加阿魏一两,尤妙。(《丹溪心法》)

      久患积聚,二便不利,气上抢心,腹中胀满,害食∶大黄、白芍各二两。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汤下四十丸,日三,以知为度。(《千金方》)

      脾癖疳积,不拘大人小儿∶锦纹大黄三两为末,醋一盏,沙锅内容武火熬成膏,倾瓦上,日晒夜露三日,再研。用舶上硫黄一两(形如琥珀者),官粉一两,同研匀。十岁以下小儿半钱,大人一钱半,米饮下。忌一切生冷、鱼肉,只食白粥半月。如一服不愈,半月之后再服。若不忌口,不如勿服。(《圣济总录》)

      小儿无辜闪癖瘰,或头干黄耸,或乍痢乍瘥,诸状多者,大黄煎主之∶大黄九两(锦纹新实者,若微朽即不中用),削去皮,捣筛为散。以好米醋三升,和置瓦碗中,于大铛内浮汤上,炭火慢煮,候至成膏,可丸,乃贮器中。三岁儿一服七丸,梧子大,日再服,以下出青赤脓为度。若不下,或下少,稍稍加丸。若下多,又须减之。病重者七、八剂方尽根。大人亦可用之。此药惟下宿脓,不令儿利也。须禁食毒物,乳母亦禁之。一加木香一两半。(崔知悌方)

      小儿诸热∶大黄(煨熟)、黄芩各一两,为末,炼蜜丸麻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蜜汤下。加黄连,名三黄丸。(《钱氏小儿方》)

      骨蒸积热,渐渐黄瘦∶大黄四分,以童子小便五、六合,煎取四合,去滓。空腹分为二服,如人行五里,再服。(《广利方》)

      赤白浊淋∶好大黄为末。每服六分,以鸡子一个,破顶入药,搅匀蒸熟,空心食之。不过三服愈。(《简便方》)

      相火秘结∶大黄(末)一两,牵牛头(末)半两,每服三钱。

      有厥冷者,酒服;无厥冷,五心烦,蜜汤服。(刘河间《保命集》)

      诸痢初起∶大黄(煨熟)、当归各二、三钱(壮人各一两)。水煎服,取利。或加槟榔。

      (《集热痢里急∶大黄一两。浸酒半日,煎服取利。(《集简方》)

      忽喘闷绝,不能语言,涎流吐逆,牙齿动摇,气出转大,绝而复苏,名伤寒并热霍乱∶大黄食已即吐,胸中有火也∶大黄一两,甘草二钱半,水一升,煮半升,温服。(仲景《金匮玉函方》)

      妇人血癖作痛∶大黄一两,酒二升,煮十沸,顿服取利。(《千金翼》)

      产后血块∶大黄末一两,头醋半升,熬膏,丸梧子大。每服五丸,温醋化下,良久当下。

      (《千金方》)

      干血气痛∶绵纹大黄(酒浸晒干)四两,为末,好醋一升,熬成膏,丸芡子大。卧时酒化一丸服,大便利一、二行,红漏自下,乃调经仙药也。或加香附妇人嫁痛,小户肿痛也∶大黄一两,酒一升,煮一沸,顿服。(《千金方》)

      男子偏坠作痛∶大黄末和醋涂之,干则易。(《梅师方》)

      湿热眩晕不可当者∶酒炒大黄为末,茶清服二钱,急则治其标也。(《丹溪纂要》)

      小儿脑热,常欲闭目∶大黄一分。水三合,浸一夜。一岁儿每日服半合,余者涂顶上,干即再上。《姚和众《至宝方》)

      暴赤目痛∶四物汤加熟大黄,酒煎服之。(《传信适用方》)

      胃火牙痛∶口含冰水一口,以纸捻蘸大黄末,随左右搐鼻,立止。(《儒门事亲》)

      风热牙痛∶紫金散∶治风热积壅,一切牙痛,去口气,大有奇效∶好大黄瓶内烧存性,为末,早晚揩牙,漱去。都下一家专货此药,两宫常以数千赎之,其门如市也。(《千金家藏方》)

      风虫牙痛,龈常出血,渐至崩落,口臭,极效∶大黄(米泔浸软)、生地黄各旋切一片,合定粘贴,一夜即愈,未愈再贴。忌说话,恐引入风。(《本事方》)

      口疮糜烂∶大黄、枯矾等分,为末,擦之吐涎。(《圣惠方》)

      鼻中生疮∶生大黄、杏仁捣匀,猪脂和涂。又方∶生大黄、黄连各一钱,麝香少许,为末,生油调搽。(《圣惠方》)

      伤损瘀血∶《三因方》鸡鸣散∶治从高坠下,木石压伤,及一切伤损,血瘀凝积,痛不可忍,并以此药推陈致新。

      鸡鸣时服。至晚取下瘀血,即愈。《和剂方》∶治跌压瘀血在内胀满。大黄、当归等分,炒研,每服四钱,温酒服,取下恶物愈。打扑伤痕,瘀血滚注,或作潮热者∶大黄末,姜汁调涂。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濒湖集简方》)

      杖疮肿痛∶大黄末,醋调涂之。童尿亦可调。(《医方摘玄》)

      金疮烦痛,大便不利∶大黄、黄芩等分,为末,蜜丸。先食水下十丸,日三服。(《千金方》)

      冻疮破烂∶大黄末,水调涂之。(《卫生宝鉴》)

      汤火伤灼∶庄浪大黄生研,蜜调涂之。不惟止痛,又且灭瘢。此乃金山寺神人所传方。

      (洪迈《夷坚志》)灸疮飞蝶,因艾灸讫,火痂便退,疮内鲜肉片飞如蝶形而去,痛不可忍,是火毒也∶大黄、朴硝各半两,为末,水服取利即愈。(张杲《医说》)

      蠼咬疮∶大黄末涂之。(《医说》)

      火丹赤肿遍身者∶大黄磨水,频刷之。(《急救方》)

      肿毒初起∶大黄、五倍子、黄柏等分,为末。新汲水调涂,日四、五次。(《简便方》)

      痈肿热作痛∶大黄末,醋调涂之。燥即易,不过数易即退,甚验神方也。(《肘后方》)

      乳痈肿毒∶金黄散∶用川大黄、粉草各一两。为末,好酒熬成膏收之。以绢摊贴疮上,仰卧。仍先以温酒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恶物。(《妇人经验方》)

      大风癞疮∶大黄(煨)一两,皂荚刺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空心温酒下,取出恶毒物如鱼脑状。未下再服,即取下如乱发之虫。取尽,乃服雄黄花蛇药。名通天再造散。(《十便良方》)

      叶【气味】酸,寒,无毒。

      【主治】置荐下,辟虱虫(《相感志》)。

      

    商陆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商陆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音逐汤)、当陆(《开宝》)、章柳(《图经》)、白昌(《开宝》)、马尾(《广雅》)、夜呼(《本经》)。

      时珍曰∶此物能逐荡水气,故曰。讹为商陆,又讹为当陆,北音讹为章柳。或云枝枝相值,叶叶相当,故曰当陆。或云多当陆路而生也。

      【集解】《别录》曰∶商陆生咸阳山谷。如人形者有神。

      恭曰∶此有赤白二种∶白者入药用;赤者见鬼神,甚有毒。

      保升曰∶所在有之。叶大如牛舌而浓脆,赤花者,根赤;白花者,根白。二月、八月采根,日干。颂曰∶俗名章柳根,多生于人家园圃中。春生苗,高三、四尺,青叶如牛舌而长。茎青赤,至柔脆。夏秋开红紫花,作朵。根如萝卜而长,八、九月采之。《尔雅》谓之,《广雅曰∶一种赤昌,苗叶绝相类,不可服之,有伤筋骨消肾之毒。惟章陆花白年多者,仙人采之作脯,可下酒也。

      时珍曰∶商陆昔人亦种之为蔬,取白根及紫色者擘破,作畦栽之,亦可种子。根、苗、茎并可洗蒸食,或用灰汁煮过亦良,服丹砂、乳石人食之尤利。其赤与黄色者有毒,不可食。按∶周定王《救荒本草》云∶章柳干粗似鸡冠花干,微有线楞,色微紫赤,极易生植根【修治】曰∶取花白者根,铜刀刮去皮,薄切,以东流水浸两宿,漉出,架甑蒸,以黑豆叶一重,商陆一重,如此蒸之,从午至亥,取出去豆叶,曝干锉用。无豆叶,以豆代之。

      【气味】辛,平,有毒。《别录》曰∶酸。

      权曰∶甘,有大毒。忌犬肉。

      大明曰∶白者苦冷,得大蒜良。赤者有毒,能伏砂、砒石、雌黄,拔锡。

      恭曰∶赤者但可贴肿,服之伤人,痢血不已杀人,令人见鬼神。

      张仲景曰∶商陆以水服,杀人。

      杲曰∶商陆有毒,阳中之阴。其味酸辛,其形类人。其用疗水,其效如神。

      【主治】水肿疝瘕痹,熨除痈肿,杀鬼精物(《本经》)。疗胸中邪气,水肿痿痹,腹满洪直,疏五脏,散水气(《别录》)。泻十种水病。喉痹不通,薄切醋炒,涂喉外,良(甄权)。

      通大小肠,泻蛊毒,堕胎,肿毒,敷恶疮(大明)。

      【发明】弘景曰∶方家不甚干用,惟疗水肿,切生根,杂生鲤鱼煮作汤服。道家乃散用之,及煎酿服,皆能去尸虫,见鬼神。其实子亦入神药。花名花,尤良。

      颂曰∶古方术家多用之,亦可单服。五月五日采根,竹盛,挂屋东北角阴干百日,捣筛,井华水调服,云神仙所秘法也。

      时珍曰∶商陆苦寒,沉也,降也,阴也。其性下行,专于行水,与大戟、甘遂,盖异性而同功,胃气虚弱者不可用。方家治肿满、小便不利者,以赤根捣烂,入麝香三分,贴于脐心,以帛束之,得小便利即肿消。又治湿水,以指画肉上,随散不成纹者。用白商陆、香附子炒干,出火毒,以酒浸一夜,日干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或以大蒜同商陆煮汁服亦可。

      其茎叶作蔬食,亦治肿疾。

      嘉谟曰∶古赞云∶其味酸辛,其形类人。疗水贴肿,其效如神。斯言尽之矣。

      【附方】旧九,新六。

      湿气脚软∶章柳根切小豆大,煮熟,更以绿豆同煮为饭。每日食之,以瘥为度,最效。

      (《斗门方》)水气肿满∶《外台秘要》∶用白商陆根去皮,切如豆大,一大盏,以水三升,煮一升,更以粟米一大盏,同煮成粥。每日空心服之,取微利,不得杂食。千金髓∶用白商陆六两,取汁半合,和酒半升,看人与服。当利下水,取效。《梅师方》∶用白商陆一升,羊肉六两。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和葱、豉作食之。

      腹中暴症,有物如石,痛刺啼呼,不治,百日死∶多取商陆根捣汁或蒸之,以布藉腹上,安药,衣物覆,冷即易,昼夜勿息。(孙真人《千金方》)癖如石,在胁下坚硬∶生商陆根汁一升,杏仁一两(浸去皮尖,捣如泥)。以商陆汁绞杏泥,火煎如饧。每服枣许,空腹热酒服,以利下恶物为度。(《圣惠方》)

      产后腹大坚满,喘不能卧∶白圣散∶用章柳根三两,大戟一两半,甘遂(炒)一两,为末。

      每服二、三钱,热汤调下,大便宣利为度。此乃主水圣药也。(洁古《保命集》)

      五尸注痛∶腹痛胀急,不得喘息,上攻心胸,旁攻两胁,痛或磊块涌起∶用商陆根熬,以囊盛,更互熨之,取效。(《肘后方》)小儿痘毒,小儿将痘发热,失表,忽作腹痛,及膨胀弩气,干霍乱,由毒瓦斯与胃气相搏,欲出不得出也。以商陆根和葱白捣敷脐上,斑止痘出,方免无虞。(《摘玄方》)

      喉卒攻痛∶商陆切根炙热,隔布熨之,冷即易,立愈。(《图经本草》)

      瘰喉痹攻痛∶生商陆根捣作饼,置上,以艾炷于上灸三、四壮良。(《外台秘要》)

      一切毒肿∶商陆根和盐少许,捣敷,日再易之。(孙真人《食忌》)

      石痈如石,坚硬不作脓者∶生商陆根捣擦之,燥即易,取软为度。亦治湿漏诸疖。(张文仲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花内容:【主治】人心昏塞,多忘喜卧,取花阴干百日,捣末,日暮水服方寸匕,乃卧思念所欲事,即于眠中醒悟也(苏颂)。

      

    野狼毒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野狼毒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时珍曰∶观其名,知其毒矣。

      【集解】《别录》曰∶野狼毒生秦亭山谷及奉高。二月、八月采根,阴干。陈而沉水者良。

      弘景曰∶宕昌亦出之。乃言止有数亩地生,蝮蛇食其根,故为难得。亦用太山者。今用出汉中及建平。云与防葵同根,但置水中沉者是野狼毒,浮者是防葵。俗用亦稀,为疗腹内要药耳。

      恭曰∶今出秦州、成州,秦亭原在二州之界。秦陇地寒,元无蝮蛇。此物与防葵都不同类,生处又别,太山、汉中亦不闻有,陶说谬矣。

      志曰∶野狼毒叶似商陆及大黄,茎叶上有毛,根皮黄,肉白。以实重者为良,轻者为力劣。

      秦亭在陇西,奉高是太山下县。陶云∶沉者是野狼毒,浮者是防葵,此不足为信。假使防葵秋冬采者坚实,得水皆沉;野狼毒春夏采者轻虚,得水皆浮。且二物全别,不可比类。此与麻黄、橘皮、半夏、枳实、吴茱萸为六陈也。

      颂曰∶今陕西州郡及辽、石州亦有之。状如马志所说。

      时珍曰∶野狼毒出秦、晋地。今人往往以草茹为之,误矣。见根【气味】辛,平,有大毒。甄权曰∶苦、辛,有毒。

      之才曰∶大豆为之使,宜醋炒,恶麦句姜,畏占斯、密陀僧也。

      【主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恶疮鼠疽蚀,鬼精蛊毒,杀飞鸟走兽(《本经》)。除胁下积癖(《别录》)。

      治痰饮症瘕,亦杀鼠(甄权)。合野葛纳耳中,治聋(《抱朴子》)。

      【附方】旧四,新六。

      心腹连痛作胀∶用野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筛,蜜丸梧子大。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止;又从一丸起,至三丸止,以瘥为度。(《肘后方》)

      九种心痛,一虫,二蛀,三风,四悸,五食,六饮,七冷,八热,九气也。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及落马堕车,瘀血中恶等证∶九痛丸∶用野狼毒(炙香)、吴茱萸(汤泡)、巴豆(去心,炒取霜)、干姜(炮)、人参各一两,附子(泡去皮)三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空腹温酒下一丸。(《千金方》)

      食∶用野狼毒三两,附子一两,旋复花三两,捣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丸,食前白汤下,日三服。(《肘后方》)

      以蜜丸梧子大。每两胁气结∶方同腹中冷痛方。

      一切虫病∶用野狼毒杵末,每服一钱,用饧一皂子大,沙糖少许,以水化开,卧时空腹服之,次早即下虫也。(《集效方》)

      以猪油、马油调搽患处。方睡勿以被蒙头,恐药气伤面。此维扬潘氏所传方。(《蔺氏经验方》)

      瓦器内,以津液擦化为末,同以清油浸药,高一寸,三日,待药沉油清,遇夜不见灯火,蘸油涂疮上,仍以口鼻于药盏上吸气,取效。(《永类方》)

      积年干癣恶疾风疮∶野狼毒、秦艽等分。为末。每服方寸匕,温酒下,日一、二服。(《千金方》)

      

    防葵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防葵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房苑(《吴普》)、梨盖(《本经》)、恭曰∶根叶似葵花子根,香味似防风,故名防葵。

      【集解】《别录》曰∶防葵生临淄川谷,及嵩高、太山、少室。三月三日采根,曝干。

      普曰∶茎叶如葵,上黑黄。二月生根,根大如桔梗根,中红白。六月花白,七月、八月实白。三月采根。

      恭曰∶此物亦稀有,襄阳、望楚、山东及兴州西方有之。兴州者乃胜南者,为邻蜀地也。

      颂曰∶今惟出襄阳地,他郡不闻也。其叶似葵,每茎三叶,一本十数茎,中发一干,其端开花,如葱花、景天辈而色白,六月开花即结实。根似防风,香味亦如之,依时采者乃沉水。

      今乃用枯朽野狼毒当之,极为谬矣。

      时珍曰∶唐时陇西成州贡之。苏颂所说,详明可据。

      【正误】弘景曰∶防葵,今用建平者。本与野狼毒同根,犹如三建,其形亦相似,但置水中不沉尔。而野狼毒陈久者,亦不能沉矣。

      曰∶凡使防葵,勿误用野狼毒,缘真相似,而验之有异,效又不同,切须审之,恐误人疾。其防葵在蔡州沙土中生,采恭曰∶野狼毒与防葵都不同类,生处亦别。

      藏器曰∶二物,一是上品,一是下品,善恶不同,形质又别。陶氏以浮沉为别,后人因而用之,将以防葵破坚积为下品之物,与野狼毒同功。今古因循,遂无甄别,殊为谬误。

      根【修治】曰∶凡使须拣去末,用甘草汤浸一宿,漉出曝干,用黄精自然汁一、二升拌了,土器中炒至汁尽用。

      【气味】辛,寒,无毒。《别录》曰∶甘、苦。普曰∶神农∶辛、小寒;桐君、扁鹊∶无毒;岐伯、雷公、黄帝∶辛、苦,无毒。权曰∶有小毒。

      【主治】疝瘕肠泄,膀胱热结,溺不下,咳逆温疟,癫痫惊邪狂走。久服坚骨髓,益气轻身(《本经》)。疗五脏虚气,小腹支满胪胀,口干,除肾邪,强志。中火者不可服,令人恍惚见鬼(《别录》)。久服主邪气惊狂(苏恭)。

      主癖气块,膀胱宿水,血气瘤大如碗者,悉能消散。治鬼疟,百邪鬼魅精怪,通气(甄权)。

      【发明】时珍曰∶防葵乃神农上品药,黄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鹊、吴普皆言其无毒;独《别录》言中火者服之,令人恍惚见鬼。陈延之《短剧方》云∶防葵多服,令人迷惑恍惚如狂。按《难经》云∶重阳者狂,脱阳者见鬼,是岂上品养性所宜乎?是岂寒而无毒者乎?不然,则《本经》及苏恭所列者,是防葵功用;而《别录》所列者,乃似防葵之野狼毒功用,非防葵也。野狼毒之乱防葵,其来亦远矣,不可不辨。古方治蛇瘕、鳖瘕大方中,多用防葵,皆是野狼毒也。

      【附方】旧一,新二。

      肿满洪大∶防葵研末,温酒服一刀圭,至二、三服,身及小不仁为效。(《肘后方》)

      癫狂邪疾∶方同上。

      伤寒动气,伤寒汗下后,脐左有动气∶防葵散∶用防葵一两,木香、黄芩、柴胡各半两。

      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云岐子《保命集》)

      

    野狼牙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野狼牙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牙子(《本经》)、野狼齿(《别录》)、野狼子(《别录》)、犬牙(《吴普》)、抱牙(《吴普》)、支兰(李当之)。

      弘景曰∶其牙似兽之齿牙,故有诸名。

      【集解】《别录》曰∶野狼牙生淮南川谷及冤句。八月采根,曝干。中湿腐烂生衣者,杀人。

      普曰∶叶青,根黄赤,六七月华,八月实黑,正月、八月采根。

      保升曰∶所在有之。苗似蛇莓而浓大,深绿色。根黑,若兽之牙。三月、八月采根,日干。

      颂曰∶今江东、汴东州郡多有之。

      时珍曰∶《范子计然》云∶出建康及三辅,色白者善。

      根【气味】苦,寒,有毒。《别录》曰∶酸。普曰∶神农、黄帝∶苦,有毒。桐君∶辛;岐伯、雷公、扁鹊∶苦,无毒。

      之才曰∶芜荑为之使,恶地榆、枣肌。

      【主治】邪气热气,疥瘙恶疡疮痔,去白虫(《本经》)。治浮风瘙痒,煎汁洗恶疮(甄权)。杀腹脏一切虫,止赤白痢,煎【附方】旧六,新四。

      金疮出血∶野狼牙草茎叶,熟捣贴之。(《肘后方》)

      小便溺血∶金粟野狼牙草(焙干,入蚌粉炒)、槐花、百药煎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米泔空心调服。亦治酒病。(《卫生易简方》)

      寸白诸虫∶野狼牙五两。捣末,蜜丸麻子大。隔宿不食,明旦以浆水下一合,服尽即瘥。

      (《虫疮瘙痒∶六月以前采野狼牙叶,以后用根,生咀,以木叶裹之,火之,冷即止。(杨炎《南行方》)

      小儿阴疮∶野狼牙草,浓煮汁洗之。(《千金方》)

      妇人阴痒∶野狼牙二两,蛇床子三两,煎水热洗。(《外台秘要》)

      妇人阴蚀疮烂者∶野狼牙汤∶用野狼牙三两,水四升,煎取半升,以箸缠绵浸汤沥洗,日四、五遍。(张仲景《金匮玉函》)

      耳出汁∶野狼牙研末,绵裹,日塞之。(《圣惠方》)

      毒蛇伤螫∶独茎野狼牙根或叶,捣烂,腊猪脂和涂,立瘥。(崔氏方)

      射工中人有疮∶野狼牙,冬取根,夏取叶,捣汁饮四五合,并敷之。(《千金方》)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茹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离娄(《别录》)、掘据(音结居),时珍曰∶茹本作,其根牵引之貌。掘据,当作拮据,《诗》云∶予手拮据,手口共作之状也。

      【集解】《别录》曰∶茹生代郡川谷。五月采根阴干。黑头者,良。普曰∶草高四五尺,叶圆黄,四四相当。四月华黄,五月实黑。根黄,有汁亦黄色。

      三月采叶,四月、五月采根。

      弘景曰∶今第一出高丽,色黄。初断时汁出凝黑如漆,故云漆头。

      次出近道,名草茹,色白,皆烧铁烁头令黑,以当漆头,非真也。

      颂曰∶今河阳、淄、齐州亦有之。二月生苗,叶似大戟而花黄色。根如萝卜,皮赤黄,肉白。

      初断时,汁出凝黑如漆。三月开浅红花,亦淡黄色,不着子。陶隐居谓出高丽者,此近之。

      又有一种草茹,色白。古方两用之。故姚僧坦治痈疽生恶肉,有白茹散,敷之看肉尽便停止,但敷诸膏药。若不生肉,又敷黄散。恶肉仍不尽者,可以漆头赤皮和白闾茹散三钱合敷之。观此,则赤白皆可用也。

      时珍曰∶《范子计然》云∶茹出武都,黄色者善。草茹出建康,白色。今亦处处有之,生山原中。春初生苗,高二、三尺。根长大如萝卜、蔓荆状,或有歧出者,皮黄赤,肉白色,破之有黄浆汁。茎叶如大戟,而叶长微阔,不甚尖,折之有白汁。抱茎有短叶相对,团而出尖。叶中出茎,茎中分二三小枝。二、三月开细紫花,结实如豆大,一颗三粒相合,生青熟黑,中有白仁如续随子之状。今人往往皆呼其根为野狼毒,误矣。野狼毒叶似商陆、大黄辈,根无浆汁。

      根【气味】辛,寒,有小毒。《别录》曰∶酸。普曰∶神农∶辛;岐伯∶酸、咸,有毒;李当之∶大寒。

      之才曰∶甘草为之使,恶麦门冬。

      【主治】蚀恶肉败疮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乐(《本经》)。去热痹,破症瘕,除【发明】宗曰∶治马疥尤善,服食方用至少。

      时珍曰∶《素问》∶治妇人血枯痛,用乌骨、茹二物丸服,方见乌鱼下。王冰言∶茹取其散恶血。又《齐书》云∶郡王子隆年二十,身体过充。徐嗣伯合茹丸服之自消。

      则茹亦可服食,但要斟酌尔。《孟诜必效方》∶治甲疽生于脚趾边肿烂。用二两,苦酒浸一宿,以猪脂五合合煎,取膏三合。日三涂之,即消。又《圣惠方》∶治头风旋眩,鸱头丸中亦用之。

      【附方】旧二,新二。

      缓疽肿痛∶茹一两,为散。温水服二钱匕。(《圣惠方》)

      伤寒咽痛,毒攻作肿∶真茹爪甲大,纳口中,嚼汁咽之,当微觉为佳。(张文仲《备急方中焦热痞,善忘不禁∶茹三分,甘草(炙)二两,硝石。为末。每服一钱,鸡鸣时温酒下,以知为度。(《圣惠方》)

      疥疮瘙痒∶茹末,入轻粉,香油调敷之。(《多能鄙事》)

      

    大戟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大戟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巨(《尔雅》)、下马仙(《纲目》)。

      时珍曰∶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今俚人呼为下马仙,言利人甚速也。郭璞注《尔雅》云∶荞,巨,即大戟也。

      【集解】《别录》曰∶大戟生常山。十二月采根,阴干。

      保升曰∶苗似甘遂而高硕,叶有白汁,花黄。根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五月采苗,二月、八月采根用。

      颂曰∶近道多有之。春生红芽,渐长作丛,高一尺以来。叶似初生杨柳小团。三月、四月开黄紫花,团圆似杏花,又似芜荑。根似细苦参,秋冬采根阴干。淮甸出者茎圆,高三、四尺,花黄,叶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叶似芍药。

      时珍曰∶大戟生平泽甚多。直茎高二、三尺,中空,折之有白浆。叶长狭如柳叶而不团,其梢叶密攒而上。杭州紫大戟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方绵大戟色白,其根皮柔韧如绵,甚峻利,能伤人。弱者服之,或至吐血,不可不知。

      根【修治】曰∶凡使勿用附生者,误服令人泄气不禁,即煎荠汤解之。采得后,于槐砧上细锉,与海芋叶拌蒸,从巳至申,去芋叶时珍曰∶凡采得以浆水煮软,去骨,晒干用。海芋叶麻而有毒,恐不可用也。

      【气味】苦,寒,有小毒。《别录》曰∶甘,大寒。权曰∶苦、辛,有大毒。

      元素曰∶苦、甘、辛,阴中微阳。泻肺,损真气。

      时珍曰∶得枣即不损脾。

      之才曰∶反甘草,用菖蒲解之。

      恭曰∶畏菖蒲、芦苇、鼠屎。

      大明曰∶赤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主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本经》)。

      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便(《别录》)。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结(大明)。

      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热淋,取愈(苏颂)。

      【发明】成无己曰∶大戟、甘遂之苦以泄水者,肾所主也。

      好古曰∶大戟与甘遂同为泄水之药,湿胜者苦燥除之也。

      时珍曰∶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成癫痫,妄言妄见;入于肺,则塞窍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于肝,则留伏蓄聚,而成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颈项胸背腰胁手足牵引隐痛。陈无择《三因方》,并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凝滞而为痰为饮为涎为涕为癖。大戟能泄脏腑之水湿,甘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又钱仲阳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而复云痘疮变黑归肾一证,用百祥圆下之以泻肾,非泻肾也,泻其腑则水,故曰泻其腑则脏自不实,腑者膀胱也。窃谓百祥非独泻腑,正实则泻其子也,肾邪实而泻其肝也。大戟味苦涩,浸水色青绿,肝胆之药也。故百祥圆又治嗽而吐青绿水。夫青绿者,少阳风木之色也。仲景亦云∶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十枣汤主之。其中亦有大戟。夫干呕胁痛,非肝胆之病乎?则百祥之泻肝胆也,明矣。肝乃东方,宜泻不宜补。况泻青、泻黄皆泻其子,同一泻也,何独肾只泻腑乎?洁古老人治变黑归肾证,用宣风散代百祥圆,亦是泻子之意。盖毒胜火炽则水益涸,风挟火势则土受亏。故津血内竭,不能化脓,而成青黑干陷之证。泻其风火之毒,所以救肾扶脾也。或云脾虚肾旺,故泻肾扶脾者,非也。

      肾之真水不可泻,泻其陷伏之邪毒尔。

      【附方】旧一,新一十。

      百祥圆,治嗽而吐青绿水,又治痘疮归肾,紫黑干陷,不发寒者,宜下之。不黑者,慎勿下∶红芽大戟不以多少,阴干,浆水煮极软,去骨日干,复纳原汁中煮,汁尽,焙为末,水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闭结。用大戟一两,枣三枚。水一碗同煮,曝干,去大戟,以枣肉焙丸服,从少至多,以利为度。

      骨牵引,钓痛走易,及皮肤麻痹,似乎瘫痪,不可误作风气风毒及疮疽施治。又治头痛不可举,或白甘遂、白芥子(微炒)各一两,为末,姜汁打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或二十丸,以津液咽下。若取利,则服五六十丸。(《三因方》)

      水肿喘急,小便涩及水蛊∶大戟(炒)二两,干姜(炮)半两,为散。每服三钱,姜汤下。大小便利为度。(《圣济总录》)

      水病肿满,不问年月浅深∶大戟、当归、橘皮各一两(切)。以水二升,煮取七合,顿服。利下水二三斗,勿怪。至重者,不过再服便瘥。禁毒食一年,永不复作。此方出张尚客。

      (李绛《兵部手集》)

      水气肿胀∶大戟一两,广木香半两。为末。五更酒服一钱半,取下碧水后,以粥补之。

      忌咸物。《简便方》∶用大戟烧存性,研末,每空心酒服一钱匕。

      水肿腹大如鼓,或遍身浮肿∶用枣一斗,入锅内以水浸过,用大戟根苗盖之,瓦盆合定,煮熟,取枣无时食之,枣尽决愈。又大戟散∶用大戟、白牵牛、木香等分,为末。每服一钱,以猪腰子一对,批开掺末在内,湿纸煨熟,空心食之。

      左则塌左,右则塌右。(张洁古《活法机要》)

      牙齿摇痛∶大戟咬于痛处,良。(《生生编》)

      中风发热∶大戟、苦参四两,白酢浆一斗,煮熟洗之,寒乃止。(《千金方》)

      

    泽漆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泽漆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漆茎(《别录》)、猫儿眼睛草(《纲弘景曰∶是大戟苗。生时摘叶有白汁,故名泽漆,亦啮人肉。余见下。

      【集解】《别录》曰∶泽漆,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泽。三月三日、七月七日,采茎叶阴干。

      大明曰∶此即大戟花也。川泽中有。茎梗小,花黄色,叶似嫩菜,四、五月采之。

      颂曰∶今冀州、鼎州、明州及近道皆有之。

      时珍曰∶《别录》、陶氏皆言泽漆是大戟苗,《日华子》又言是大戟花,其苗可食。然大戟苗泄人,不可为菜。今考《土宿本草》及《宝藏论》诸书,并云泽漆是猫儿眼睛草,一名绿叶绿花草,一名五凤草。江湖原泽平陆多有之。

      春生苗,一科分枝成丛,柔茎如马齿苋,绿叶如苜蓿叶,叶圆而黄绿,颇似猫睛,故名猫儿眼。茎头凡五叶中分,中抽小茎五枝,每枝开细花青绿色,复有小叶承之,齐整如一,故又名五凤草、绿叶绿花草。掐茎有白汁黏人,其根白色有硬骨。或以此为大戟苗者,误也。五月采水蛊、香港脚有效,尤与神农本文相合。自汉人集《别录》,误以为大戟苗,故诸家袭之尔。

      用者宜审。

      茎叶【气味】苦,微寒,无毒。《别录》曰∶辛。大明曰∶冷,有小毒。之才曰∶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主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本经》)。利大小肠,明目轻身(《别录》)。主蛊毒【发明】时珍曰∶泽漆利水,功类大戟,故人见其茎有白汁,遂误以为大戟。然大戟根苗皆有毒泄人,而泽漆根硬不可用,苗亦无毒,可作菜食而利丈夫阴气,甚不相侔也。

      【附方】旧二,新六。

      肺咳上气脉沉者,泽漆汤主之∶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入半夏半升,紫参、白前、生姜各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心各三两,煎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服。(张仲景《金匮要略方》)心下伏瘕大如杯,不得食者∶泽漆四两,大黄、葶苈(熬)各三两。

      十种水气∶泽漆十斤,夏月取嫩茎叶,入酒一斗,研汁约二斗,于银锅内,慢火熬如稀饧,水气蛊病∶生鲜猫眼睛草,晒干为末,枣肉丸弹子大。每服二丸,白汤化下,日二服。

      觉腹中暖,小便利,为度。(《乾坤秘韫》)

      香港脚赤肿,行步脚痛∶猫儿眼睛草、鹭鸶藤、蜂窠等分。每服一两,水五碗,煎三碗,熏洗之。(《卫生易简方》)

      牙齿疼痛∶猫儿眼睛草一搦,研烂,汤泡取汁,含漱吐涎。(《卫生易简方》)

      男妇瘰∶猫儿眼睛草一二捆,井水二桶,五月五日午时,锅内熬至一桶,去滓,澄清再熬至一碗,瓶收。每以椒、葱、槐枝煎汤洗疮净,乃搽此膏,数次愈。(《便民图纂方》)

      癣疮有虫∶猫儿眼睛草,晒干为末,香油调搽之。(《卫生易简方》)

      

    甘遂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甘遂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甘(《别录》)、陵(《吴普》)、重泽时珍曰∶诸名义多未详。

      【集解】《别录》曰∶甘遂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

      普曰∶二月、八月采。

      弘景曰∶中山在代郡。第一本出太山、江东。比来用京口者,大不相似。赤皮者胜,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赝伪者也。

      恭曰∶甘遂苗似泽漆,其根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良。草甘遂乃是蚤休,疗体全别,苗亦不同,俗名重台,叶似鬼臼、蓖麻,根皮白色。

      大明曰∶西京者上,汴、沧、吴者次之,形似和皮甘草。

      颂曰∶今陕西、江东亦有之。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赤肉白,作连珠,大如指头。

      根【修治】曰∶凡采得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荠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乃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时珍曰∶今人多以面裹煨熟用,以去其毒。

      【气味】苦,寒,有毒。《别录》曰∶甘,大寒。普曰∶神农、桐君∶苦,有毒;岐伯、雷公∶甘,有毒。

      元素曰∶纯阳也。

      之才曰∶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主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本经》)。

      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别录》)。能泻十二种水疾,去痰水(甄权)。泻肾经及隧道水湿,香港脚,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时珍)。

      【发明】宗曰∶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

      元素曰∶味苦气寒。

      苦性泄,寒胜热,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泄水之圣药。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汤用之。但有毒不可轻用。

      时珍曰∶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甘遂能泄肾经湿气,治痰之本也。不可过服,但中病则止可也。张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立功也。刘河间《保命集》云∶凡水肿服药未全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水,其肿便去。又王《百一选方》云∶香港脚上攻,结成肿核,及一切肿毒。用甘遂末,水调敷肿处,即浓煎甘草汁服,其肿即散。二物相反,而感应如此。清流韩咏病脚疾用此,一服病去七八,再服而愈也。

      【附方】旧三,新一十九。

      水肿腹满∶甘遂(炒)二钱二分,黑牵牛一两半,为末。水煎,时时呷之。(《普济方》)

      膜外水气∶甘遂末、大麦面各半两,水和作饼,烧熟食之,取利。(《圣济总录》)

      身面洪肿∶甘遂二钱半,生研为末。以猪肾一枚,分为七脔,入末在内,湿纸包煨,令熟食之,日一服。至四、五服,当觉腹鸣,小便利,是其效也。(《肘后方》)

      肾水流注,腿膝挛急,四肢肿痛∶即上方加木香四钱。每用二钱,煨熟,温酒嚼下。当利黄水,为验。(《御药院方》传)

      正水胀急,大小便不利欲死∶甘遂五钱(半生半炒),胭脂坏子十文,研匀。每以一钱,白面四两,水和作棋子大,水煮令浮,淡食之。大小便利后,用平胃散加熟附子,每以二钱煎服。

      (《普济方》)

      小儿疳水∶珠子甘遂(炒)、青橘皮等分。为末。三岁用一钱,以麦芽汤下,以利为度。

      忌酸咸三、五日。名水宝散。(《总微论》)

      水蛊喘胀∶甘遂、大戟各一两,慢火炙研。每服一字,水半盏,煎三、五沸服。不过十服。(《圣济录》)

      水肿喘急,大小便不通∶十枣丸∶用甘遂、大戟、芫花等分。为末,以枣肉和丸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侵晨热汤下,利去黄水为度。否则次午再服。(《三因方》)

      妊娠肿满,气急少腹满,大小便不利,已服猪苓散不瘥者∶用太山赤皮甘遂二两,捣筛,白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得微下,仍服猪苓散不下再服之。猪苓散,见猪苓下(《短剧方》)

      心下留饮,坚满脉伏,其人欲自利反快∶甘遂半夏汤∶用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个,以水一升,煮半升,去滓。入芍药五枚,甘草一节,水二升,煮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同煎八合,顿服取利。(张仲景《金匮玉函》)

      木鳖子仁四个,为末。猪腰子一个,去皮膜,切片,用药四钱掺在内,湿纸包煨熟,空心食之,米饮下。服后便伸两足。大便行后,吃白粥二三日为妙。(《本事方》)

      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调敷脐中及丹田内,仍艾三壮,饮甘草汤,以通为度。又太山赤皮甘遂末一两,炼蜜和匀,分作四服,日一服取利。(《圣惠方》)

      小便转脬∶甘遂末一钱,猪苓汤调下,立通。(《笔峰杂兴方》)

      疝气偏肿∶甘遂、茴香等分。为末,酒服二钱。(《儒门事亲》)

      妇人血结,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大黄二两,甘遂、阿胶各一两,水一升半,煮半升,顿服,其血当下。(张仲景方)

      膈气哽噎∶甘遂(面煨)五钱,南木香一钱,为末。壮者一钱,弱者五分,水酒调下。

      (《怪病奇方》)。

      痞证发热盗汗,胸背疼痛∶甘遂面包,浆水煮十沸,去面,以细糠火炒黄为末。大人三钱,小儿一钱,冷蜜水卧时服。忌油腻鱼肉。

      消渴引饮∶甘遂(麸炒)半两,黄连一两,为末,蒸饼丸绿豆大。每薄荷汤下二丸。忌甘草。(《杨氏家藏方》)

      癫痫心风∶遂心丹∶治风痰迷心,癫痫,及妇人心风血邪∶用甘遂二钱,为末。以猪心取三管血和药,入猪心内缚定,纸裹煨熟,取末,入辰砂末一钱,分作四丸。每服一丸,将心煎汤调下。大便下恶物为效,不下再服。(《济生方》)

      马脾风病,小儿风热喘促,闷乱不安,谓之马脾风∶甘遂(面包煮)

      一钱半,辰砂(水飞)二钱半,轻粉一角,为末。每服一字,浆水少许,滴油一小点,抄药在上,沉下,去浆灌之。名无价散。(《全幼心鉴》)

      麻木疼痛∶万灵膏∶用甘遂二两,蓖麻子仁四两,樟脑一两,捣作饼贴之。内饮甘草汤。

      (《摘玄方》)

      耳卒聋闭∶甘遂半寸,绵裹插入两耳内,口中嚼少甘草,耳卒自然通也。(《永类方》)

      

    续随子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续随子内容:(宋《开宝》)

      【释名】千金子(《开宝》)、千两金(《日华 联步。

      颂曰∶叶中出茎,数数相续而生,故名。冬月始长,故又名拒冬。

      【集解】志曰∶续随子生蜀郡,处处亦有之。苗如大戟。

      颂曰∶今南中多有,北土产少。苗如大戟,初生一茎,茎端生叶,叶中复出数茎相续。

      花亦类大戟,自叶中抽干而生,实青有壳。人家园亭中多种以为饰。秋种冬长,春秀夏实。

      时珍曰∶茎中亦有白汁,可结水银。

      【修治】时珍曰∶凡用去壳,取色白者,以纸包,压去油,取霜用。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妇人血结月闭,瘀血症瘕 癖,除蛊毒鬼疰,心腹 肠,下恶滞物(《开宝》)。积聚痰饮,不下食,呕逆,及腹内诸疾。研碎酒服,不过三颗, 当下恶物(《蜀本》)。宣一切宿滞,治肺气水气,日服十粒。泻多,以酸浆水或薄醋粥吃, 即止。又涂疥癣疮(大明)。

      【发明】颂曰∶续随下水最速。然有毒损人,不可过多。

      时珍曰∶续随与大戟、泽漆、甘遂茎叶相似,主疗亦相似,其功皆长于利水。惟在用之 得法,亦皆要药也。

      【附方】旧二,新四。

      小便不通,脐腹胀痛不可忍,诸药不效者,不过再服∶用续随子(去皮)一两,铅丹半 两。同 少蜜捣作团,瓶盛埋阴处,腊月至春末取出,研,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木通汤下, 化破尤妙。病急亦可旋合。(《圣济录》)

      水气肿胀∶联步一两,去壳研,压去油,重研、分作七服,每治一人用一服,丈夫生饼 子酒 下,妇人荆芥汤下,五更服之。当下利,至晓自止。后以浓朴汤补之。频吃益善。忌盐、醋 一百日,乃不复作。联步即续随子也。(《斗门方》)

      阳水肿胀∶续随子(炒去油)二两,大黄一两,为末,酒水丸绿豆大。每白汤下五十丸, 以去陈 。(《摘玄方》)

      涎积症块∶续随子三十枚,腻粉二钱,青黛(炒)一钱。研匀,糯米饭丸芡子大。每服 一丸, 打破,以大枣一枚,烧熟去皮核,同嚼,冷茶送下。半夜后,取下积聚恶物为效。(《圣济 录》)蛇咬肿闷欲死∶用重台六分,续随子仁七粒,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兼唾和少许, 涂咬处,立效。(崔元亮《海上方》)

      黑子疣赘∶续随子熟时涂之,自落。(《普济方》)

      

    叶及茎中白汁

      

      本草纲目 ->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叶及茎中白汁内容:【主治】剥人面皮,去 (《开宝》)。敷白癜 疡(大明)。捣叶,敷蝎螫,立止(时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