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崖棕内容:(宋《图经》)

      【集解】颂曰∶生施州石崖上。苗高一尺以来,其状如棕,四季有叶无花。土人采根去粗皮,入药。

      【气味】甘、辛,温,无毒。

      【主治】妇人血气并五劳七伤。以根同半天回、鸡翁藤、野兰根四味洗焙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丈夫无所忌,妇人忌鸡、鱼、湿面(苏颂)。

      【附录】鸡翁藤颂曰∶生施州。蔓延大木上,有叶无花。味辛,性温,无毒。采无时半天回颂曰∶生施州。春生苗,高二尺以来,赤斑色,至冬苗枯。土人夏月采根,味苦、涩,性温,无毒。

      野兰根颂曰∶生施州。丛生,高二尺以来,四时有叶无花。其根味微苦,性温,无毒。采无时。

      方并见上。

      

    紫背金盘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紫背金盘草内容:(宋《图经》)

      【集解】颂曰∶生施州。苗高一尺以来,叶背紫,无花。土人采根用。

      时珍曰∶湖湘水石处皆有之,名金盘藤。似醋筒草而叶小,背微紫。软茎引蔓似黄丝,搓之即断,无汁可见。方士用以制汞。他处少有。醋筒草∶叶似木芙蓉而偏,茎空而脆,味酸,开白花。广人以盐醋淹食之。

      【气味】辛,涩,热,无毒。

      【主治】妇人血气痛,洗焙研末,酒服半钱。孕妇勿服,能消胎气。忌鸡、鱼、羊血、湿面(苏颂)。

      

    白龙须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白龙须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刘松石《保寿堂方》云∶白龙须生近水旁有石处,寄生搜风树节,乃树之余精也。细如棕丝,直起无枝叶,最难得真者。一种万缠草,生于白线树根,细丝相类,但有枝茎,稍粗为异。误用不效。愚案∶所云二树名皆隐语,无从考证。

      【气味】缺平,无毒。

      【主治】男子妇人风湿腰腿疼痛,左瘫右痪,口目斜,及产后气血流散,胫骨痛,头目昏暗,腰腿痛不可忍,并宜之。惟虚劳瘫痿不可服。研末,每服一钱,气弱者七分,无灰酒下。密室随左右贴床卧,待汗出自干,勿多盖被,三日勿下床见风。一方∶得疾浅者,用末三钱,瓷瓶煮酒一壶。每日先服桔梗汤少顷,饮酒二盏。早一服,晚一服(《保寿堂方》)。

      【发明】时珍曰∶《保寿方》云∶成化十二年,卢玄真道士六十七岁,六月偶得瘫痪,服白花蛇丸,牙齿尽落。三年扶病入山,得此方,服百日,复旧,寿至百岁乃卒。凡男妇风湿腰腿痛,先服小续命汤及渗湿汤后,乃服此。凡女人产后腰腿肿痛,先服四物汤二服,次日服此。若瘫痪年久,痰老气微者,服前药出汗,三日之后,则日服龙须末一分,好酒下。

      隔一日服二分,又隔一日服三分,又隔一日服四分,又隔一日服五分。又隔一日,复从一分起,如前法,周而复始。至月余,其病渐愈。谓之升阳降气,调髓蒸骨,追风逐邪,排血安神。忌房事、鱼、鹅、鸡、羊、韭、蒜、虾、蟹,及寒冷动风之物。又不可过饮酒及面食,只宜米粥、菜蔬。

      【附方】新一。

      诸风瘫痪,筋骨不收∶用白龙须根皮一两,闹羊花(即老虎花)七分,好烧酒三斤,封固,煮一炷香,埋土中一夜。能饮者三杯,不能饮者一杯,卧时服。服至三、五杯,见效。但知痛者可治。(坦仙《皆效方》)

      

    草之十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内容:(苔类一十六种)

      

    陟厘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陟厘内容:(《别录》中品)

      【释名】侧梨(恭)、水苔(《开宝》)、石发(同)、石衣(《广雅》)、水衣(《说文》)、水绵(《纲目》)、(音覃)。

      恭曰∶《药对》云∶河中侧梨。侧梨、陟厘,声相近也。王子年《拾遗记》∶晋武帝赐张华侧理纸,乃水苔为之,后人讹陟厘为侧理耳。此乃水中粗苔,作纸青黄色,名苔纸,体涩。

      《范东阳方》云∶水中石上生者,如毛,绿色。石发之名以此。

      时珍曰∶郭璞曰∶,水苔也。一名石发。江东食之。案∶石发有二∶生水中者为陟厘,生陆地者为乌韭。

      【集解】《别录》曰∶陟厘生江南池泽。

      弘景曰∶此即南人用作纸者,惟合断下药用之。

      志曰∶此即石发也。色类苔而粗涩为异。水苔性冷,浮水中;陟厘性温,生水中石上。

      宗曰∶陟厘,今人干之,治为苔脯,堪,青苔亦可作脯食,皆利人。汴京市中甚多颂曰∶石发干之作菜,以齑之尤美。苔之类有井中苔、垣衣、昔邪、屋游,大抵主疗略同。陆龟蒙《苔赋》云∶高有瓦松,卑有泽葵。散岩窦者曰石发,补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药曰陟厘。是矣。泽葵,凫葵也。虽异类,而皆感瓦石之气而生,故推类而云耳。

      时珍曰∶陟厘有水中石上生者,蒙茸如发;有水污无石而自生者,缠牵如丝绵之状,俗名水绵。其性味皆同。《述异记》言∶苔钱谓之泽葵,与凫葵同名异物。苏氏指为凫葵者,误矣。《苔赋》所述,犹未详尽。盖苔衣之类有五∶在水曰陟厘,在石曰石濡,在瓦曰屋游,在墙曰垣衣,在地曰地衣。其蒙翠而长数寸者亦有五∶在石曰乌韭,在屋曰瓦松,在墙曰土马鬃,在山曰卷柏,在水,曰也。

      【气味】甘,大温,无毒。

      【主治】心腹大寒,温中消谷,强胃气,止泄痢(《别录》)。捣汁服,治天行病心闷(《日华》)。作脯食,止渴疾,禁食盐(宗)。捣涂丹毒赤游。(时珍)

      

    干苔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干苔内容:(《食疗》)

      【集解】藏器曰∶干苔,海族之流也。

      时珍曰∶此海苔也。彼人干之为脯。海水咸,故与陟厘不同。张华《博物志》云∶石发生海中者,长尺余,大小如韭叶,以肉杂蒸食极美。张勃《吴录》云∶江蓠生海水中,正青似乱发,乃海苔之类也。苏恭以此为水苔者,不同。水苔不甚咸。

      【气味】咸,寒,无毒。大明曰∶温。弘景曰∶柔苔寒干苔热。

      诜曰∶苔脯食多,发疮疥,令人痿黄少血色。

      瑞曰∶有饮嗽人不可食。

      【主治】瘿瘤结气(弘景)。治痔杀虫,及霍乱呕吐不止,煮汁服(孟诜)。心腹烦闷者,冷水研如泥,饮之即止(藏器)。下一切丹石,杀诸药毒。纳木孔中,杀蠹(《日华》)。消茶积(瑞)。烧末吹鼻,止衄血。汤浸捣,敷手背肿痛(时珍)。

      【发明】时珍曰∶洪氏《夷坚志》云∶河南一寺僧尽患瘿疾。有洛阳僧共寮,每食取苔脯同餐。经数月,僧项赘皆消。乃知海物皆能除是疾也。

      

    井中苔及萍蓝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井中苔及萍蓝内容:(《别录》中品)

      【集解】弘景曰∶废井中多生苔萍,及砖土间多生杂草莱。蓝既解毒,在井中者尤佳,非别一物也。

      【气味】甘,大寒,无毒。

      【主治】漆疮热疮水肿。井中蓝∶杀野葛、巴豆诸毒(《别录》)。疗汤火灼疮(弘景)

      

    船底苔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船底苔内容:(《食疗》)

      【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鼻洪吐血淋疾,同炙甘草、豉汁,浓煎汤呷之(孟诜)。解天行热病伏热,头目不清,神志昏塞,及诸大毒。以五两,和酥饼末一两半,面糊丸梧子大。每温酒下五十丸(时珍)。

      【发明】时珍曰∶案方贤《奇效方》云∶水之精气,渍船板木中,累见风日,久则变为青色,盖因太阳晒之,中感阴阳之气。故服之能分阴阳,去邪热,调脏腑。物之气味所宜也。

      【附方】旧二。

      小便五淋∶船底苔一团,鸡子大,水煮饮。(陈藏器)。

      乳石发动,小便淋沥,心神闷乱∶船底青苔半鸡子大,煎汁温服,日三、四次。(《圣惠

    石蕊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石蕊内容:(《拾遗》)

      【校正】并入有名未用《别录》石濡。

      【释名】石濡(《别录》)、石芥(同)、云茶(《纲目》)、蒙顶茶。

      时珍曰∶其状如花蕊,其味如茶,故名。石芥乃茶字之误。

      【集解】藏器曰∶石蕊生太山石上,如花蕊,为丸散服之。今时无复有此也,王隐《晋书》∶庾褒入林虑山,食木实,饵石蕊,遂得长年,即此也。又曰∶石濡生石之阴,如屋游、垣衣之类,得雨即展,故名石濡。早春青翠,端开四叶。山人名石芥。

      时珍曰∶《别录》石濡,具其功用,不言形状。陈藏器言是屋游之类,复出石蕊一条,功同石濡。盖不知其即一物也。此物惟诸高山石上者为良。今人谓之蒙顶茶,生兖州蒙山石上,乃烟雾熏染,日久结成,盖苔衣类也,彼人春初刮取曝干馈人,谓之云茶。其状白色轻薄如花蕊,其气香如蕈,其味甘涩如茗。不可煎饮,止宜咀嚼及浸汤啜,清凉有味。庾褒入山饵此,以代茗而已。长年之道,未必尽缘此物也。

      【气味】甘,温,无毒。时珍曰∶甘、涩,凉。

      【主治】石濡∶明目益精气。令人不饥渴,轻身延年(《别录》)。石蕊∶主长年不饥(藏器)。生津润咽,解热化痰(时珍)。

      

    地衣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地衣草内容:(《日华》)

      【校正】并入《拾遗》土部仰天皮。

      【释名】仰天皮(《拾遗》)、掬天皮(《拾遗》)。

      【集解】大明曰此乃阴湿地被日晒起苔藓也。

      藏器曰∶即湿地上苔衣如草状者耳。

      【气味】苦,冷,微毒。藏器曰∶平,无毒。

      【主治】卒心痛中恶,以人垢腻为丸,服七粒。又主马反花疮,生油调敷(大明)。明目(藏器)。研末,新汲水服之,治中暑(时珍)。

      【附方】新三。

      身面丹肿,如蛇状者∶以雨滴阶上苔痕水花,涂蛇头上,即愈。(危氏《得效方》)。

      雀目夜昏∶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取地衣草,阴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一月愈。

      (崔知悌方)。

      阴上粟疮∶取停水湿处干卷皮,为末。敷之,神效。(《外台秘要》)

      

    垣衣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垣衣内容:(《别录》中品)

      【释名】垣嬴(《别录》)、天韭(《别录》)、鼠韭(《别录》)、昔邪(《别录》)。

      【集解】《别录》曰∶垣衣生古垣墙阴或屋上。三月三日采,阴干。

      恭曰∶此即古墙北阴青苔衣也。其生石上者名昔邪,一名乌韭;生屋上者名屋游。

      形并相似,为疗略同。江南少墙,故陶弘景云∶方不复用,俗中少见也。

      时珍曰∶此乃砖墙城垣上苔衣也。生屋瓦上者,即为屋游。

      【气味】酸,冷,无毒。

      【主治】黄胆心烦,咳逆血气,暴热在肠胃,暴风口噤,金疮内塞,酒渍服之。久服补中益气,长肌肉,好颜色(《别录》)。捣汁服,止衄血。烧灰油和,敷汤火伤(时珍)。

      

    屋游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屋游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瓦衣(《纲目》)、瓦苔(《嘉》)、瓦藓(《纲目》)、博邪。

      【集解】《别录》曰∶屋游生屋上阴处。八月、九月采。

      弘景曰∶此古瓦屋上青苔衣也。剥取用之。

      时珍曰∶其长数寸者,即为瓦松也。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浮热在皮肤,往来寒热,利小肠膀胱气(《别录》)。止消渴(之才)。小儿痫热,时气烦闷(《开宝》)。煎水入盐漱口,治热毒牙龈宣露。研末,新汲水调服二钱,止鼻衄(时珍)。

      【发明】时珍曰∶《别录》主治之证,与《本经》乌韭文相同,盖一类,性气不甚辽远也。

      【附方】新一。

      犬咬∶旧屋瓦上刮下青苔屑,按之即止。(《经验方》)

      

    昨叶何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昨叶何草内容:(《唐本草》【释名】瓦松(《唐本》)、瓦花(《纲目》)、向天草(《纲目》),赤者名铁脚婆罗门草(《纲目》)、天王铁塔草。

      时珍曰∶其名殊不可解。

      颂曰∶瓦松,如松子作层,故名。

      【集解】恭曰∶昨叶何草生上党屋上,如蓬。初生高尺余,远望如松栽。

      志曰∶处处有之。生年久瓦屋上。六月、七月采苗,晒干。

      【气味】酸,平,无毒。

      时珍曰∶按∶《庚辛玉册》云∶向天草即瓦松,阴草也。生屋瓦上及深山石缝中。茎如漆圆锐,叶背有白毛。有大毒。烧灰淋汁沐发,发即落。误入目,令人瞽。捣汁能结草砂,伏雌、雄、砂、汞、白矾。其说与本草无毒及生眉发之说相反,不可不知。

      【主治】口中干痛,水谷血痢,止血(《唐本》)。生眉发膏为要药(马志)。行女子经络(苏颂)。大肠下血,烧灰,水服一钱。又涂诸疮不敛(时珍)。

      【附方】旧一,新九。

      小便沙淋∶瓦松(即屋上无根草),煎浓汤乘热熏洗小腹,约两时即通。(《经验良方》)。

      通经破血∶旧屋阴处瓦花(活者)五两(熬膏),当归须、干漆一两(烧烟尽),当门子二钱。

      为末,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红花汤下。(《摘玄方》)。

      染乌髭发∶干瓦松一斤半,生麻油二斤,同煎令焦,为末。另以生麻油浸涂,甚妙。(《圣济录》)。

      头风白屑∶瓦松曝干,烧灰淋汁热洗,不过六、七次。(《圣惠方》)。

      牙龈肿痛∶瓦花、白矾等分,水煎。漱之立效。(《摘玄方》)。

      唇裂生疮∶瓦花、生姜,入盐少许,捣涂。(《摘玄方》)。

      汤火灼伤∶瓦松、生柏叶,同捣敷。干者为末。(《医方摘要》)。

      灸疮不敛∶瓦松,阴干为末。先以槐枝、葱白汤洗,后掺之。立效。(《济生秘览》)。

      恶疮不敛∶方同上。

      风狗咬伤∶瓦松、雄黄,研贴,即不发。(《生生编》)

      【附录】紫衣(《拾遗》)

      藏器曰∶味苦,无毒。主黄胆暴热,目黄沉重,下水,亦止热痢,煮服之。作灰淋汁,沐头长发。此古木锦花也,石、瓦皆有之,堪染褐。

      

    乌韭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乌韭内容:(《本经》下品)

      【校正】移入有名未用《别录》鬼。

      【释名】石发(《唐本》)、石衣(《日华》)、石苔(《唐本》)、石花(《纲目》)、石马鬃(《纲目》)、鬼与丽同。

      弘景曰∶垣衣,亦名乌韭,而为疗异,非此种类也。

      时珍曰∶《别录》主疗之证,与垣衣相同,则其为一类,通名乌韭,亦无害也。但石发与陟厘同名,则有水、陆之性,稍有不同耳。

      【集解】《别录》曰∶乌韭生山谷石上。又曰∶鬼丽,生石上。之日柔,为沐。

      恭曰∶石苔也。又名石发。生岩石之阴,不见日处,与卷柏相类。

      藏器曰∶生大石及木间阴处,青翠茸茸者,似苔而非苔也。

      大明曰∶此即石衣也。长者可四、五寸。

      【气味】甘,寒,无毒。

      大明曰∶冷,有毒。垣衣为之使。

      【主治】皮肤往来寒热,利小肠膀胱气(《本经》)。疗黄胆,金疮内塞,补中益气(《别录》)。烧灰沐头,长发令黑(大明)。

      【附方】新三。

      腰脚风冷∶石花,浸酒饮之。(《圣惠方》)。

      妇人血崩∶石花、细茶(焙为末)、旧漆碟(烧存性)各一匙。以碗盛酒,放锅内煮一滚。

      乃汤火伤灼∶石苔焙研,敷之。(《海上方》)

      【附录】百蕊草(宋《图经》)

      颂曰∶生河中府、秦州、剑州。根黄白色,形如瓦松,茎叶俱青,有如松叶。无花。三月生苗,四月长及五、六寸许。四时采根,晒用。下乳汁,顺血脉,调气甚佳。

      时珍曰∶乌韭,是瓦松之生于石上者;百蕊草,是瓦松之生于地下者也。

      

    土马鬃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土马鬃内容:(宋《嘉》)

      【集解】禹锡曰∶所在背阴古墙垣上有之。岁多雨则茂盛。或以为垣衣,非也。垣衣、生垣墙之侧。此生垣墙之上,比垣衣更长,故谓之马鬃,苔之类也。

      时珍曰∶垣衣乃砖墙上苔衣,此乃土墙上乌韭也。

      【气味】甘、酸,寒,无毒。

      【主治】骨热败烦,热毒壅衄鼻(《嘉》)。沐发令长黑,通大小便(时珍)。

      【附方】新五。

      九窍出血∶墙头苔,塞之。(《海上方》)。

      鼻衄不止∶寸金散∶用墙上土马鬃二钱半,石州黄药子五钱。为末。新水服二钱,再服立止。(《卫生宝鉴》)。

      二便不通∶土马鬃,水淘净,瓦爆过,切。每服二钱,水一盏,煎服。(《普济》)。

      耳上湿疮∶土马鬃、井中苔等分。为末。灯盏内油和,涂之。(《圣济录》)。

      少年发白∶土马鬃、石马鬃、五倍子、半夏各一两,生姜二两,胡桃十个,胆矾半两为末,捣作一块。每以绢袋盛一弹子,用热酒入少许,浸汁洗发。一月神效。(《圣济录》)

      

    卷柏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卷柏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万岁(《本经》)、长生不死草(《纲目》)、豹足(《吴普》)、求股(《别录》)、交时(《别录》)。

      时珍曰∶卷柏、豹足,象形也。万岁、长生,言其耐久也。

      【集解】《别录》曰∶卷柏生常山山谷石间。五月、七月采,阴干。

      弘景曰∶今出近道。丛生石土上,细叶似柏,屈藏如鸡足,青黄色。用之,去下近沙石处。

      禹锡曰∶出建康。

      《范子计然》曰∶出三辅。

      颂曰∶今关陕及沂、兖诸州亦有之。宿根紫色多须。春生苗,似柏叶而细,拳挛如鸡足,高三、五寸。无花、子,多生石上。

      【修治】时珍曰∶凡用,以盐水煮半日,再以井水煮半日,晒干焙用。

      【气味】辛,温,无毒。《别录》曰∶甘,平。普曰∶神农∶辛,平;桐君、雷公∶甘,微寒。

      【主治】五脏邪气,女子阴中寒热痛,症瘕血闭绝子。久服轻身和颜色(《本经》)。止咳逆,治脱肛,散淋结,头中风眩,痿蹶,强阴益精,令人好容颜(《别录》)。通月经,治尸疰鬼疰腹痛,百邪鬼魅啼泣(甄权)。镇心,除面头风,暖水脏。生用破血,炙用止血(大明)。

      【附方】新二。

      大肠下血∶卷柏、侧柏、棕榈等分。烧存性为末。每服三钱,酒下。亦可饭丸服。(《仁存方》)

      远年下血∶卷柏、地榆(焙)等分。每用一两,水一碗,煎数十沸,通口服。(《百一选方【附录】地柏(宋《图经》)

      颂曰∶主脏毒下血。与黄等分为末,米饮每服二钱。蜀人甚神此方。其草生蜀中山谷,河中府亦有之。根黄,状如丝,茎细,上有黄点子,无花、叶。三月生,长四、五寸许,四月采,曝干用。蜀中九月采,市多货之。

      时珍曰∶此亦卷柏之生于地上者耳。

      含生草(《拾遗》)

      藏器曰∶生国。叶如卷柏而大。性平,无毒。主妇人难产,含之咽汁,即生。

      

    玉柏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玉柏内容:(《别录》有名未用)

      【释名】玉遂(《别录》)。

      藏器曰∶旧作玉伯,乃传写之误。

      【集解】《别录》曰∶生石上,如松。高五、六寸,紫花。用茎叶。

      时珍曰∶此即石松之小者也。人皆采置盆中养,数年不死,呼为千年柏、万年松。

      【气味】酸,温,无毒。

      【主治】轻身,益气,止渴(《别录》)。

      

    石松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石松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天台山石上。似松,高一、二尺。山人取根茎用。

      时珍曰∶此即玉柏之长者也。名山皆有之。

      【气味】苦、辛,温,无毒。

      【主治】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久服去风血风瘙,好颜色,变白不老。浸酒饮,良(藏器)。

      

    桑花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桑花内容:(《日华》)

      【释名】桑藓(《纲目》)、桑钱。

      【集解】大明曰∶生桑树上白藓,如地钱花样。刀刮取炒用。不是桑椹花也。

      【气味】苦,暖,无毒。

      【主治】健脾涩肠,止鼻洪吐血,肠风,崩中带下(大明)。治热咳(时珍)。

      【附方】新一。

      大便后血∶桑树上白藓花,水煎服,或末服。亦止吐血。(《圣惠方》)

      【附录】艾纳时珍曰∶艾纳,生老松树上绿苔衣也。一名松衣。和合诸香烧之,烟清而聚不散。别有艾纳香,与此不同。又岭南海岛中,槟榔木上有苔,如松之艾纳。单极臭,用合泥香,则能发香,如甲香也。《霏雪录》云∶金华山中多树衣,僧家以为蔬,味极

    马勃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马勃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马(音屁)、马(,音庀)、灰菰(《纲目》)、牛屎菰。

      【集解】《别录》曰∶马勃,生园中久腐处。

      弘景曰∶俗呼马勃是也。紫色虚软,状如狗肺,弹之粉出,宗曰∶生湿地及腐木上,夏秋采之。有大如斗者,小亦如升杓。韩退之所谓牛溲、马勃【修治】时珍曰∶凡用以生布张开,将马勃于上摩擦,下以盘承,取末用。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恶疮马疥(《别录》)。敷诸疮,甚良(弘景)。去膜,以蜜拌揉,少以水调呷,治喉痹咽疼(宗)。清肺,散血,解热毒(时珍)。

      【发明】时珍曰∶马勃轻虚,上焦肺经药也。故能清肺热、咳嗽、喉痹、衄血、失音诸病。李东垣治大头病,咽喉不利,普济消毒饮亦用之。

      【附方】新九。

      咽喉肿痛,咽物不得∶马勃一分,蛇蜕皮一条烧,细研为末。绵裹一钱,含咽立瘥。(《圣惠方》)

      走马喉痹∶马屁勃(即灰菰)、焰硝一两。为末。每吹一字,吐涎血即愈。(《经验良方》)。

      声失不出∶马勃、马牙硝等分,研末,沙糖和丸芡子大。噙之。(《摘玄方》)。

      久嗽不止∶马勃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汤下,即愈。(《普济方》)。

      鱼骨哽咽∶马勃末,蜜丸弹子大。噙咽。(《圣济录》)。

      积热吐血∶马屁勃为末,沙糖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冷水化下。(《袖珍方》)。

      妊娠吐衄不止。马勃末,浓米饮服半钱。(《圣惠方》)。

      斑疮入眼∶马屁勃、蛇皮各五钱,皂角子十四个,为末,入罐内,盐泥固济,烧存性,研疮不敛∶葱盐汤洗净拭干,以马屁勃末敷之,即愈。(仇远《稗史》)。

      

    草之十一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一内容:(杂草九种,有名未用一百五十三种)。

      时珍曰∶诸草尾琐。或无从考证,不可附属,并《本经》及《别录》有名未用诸草难遗者,通汇于此以备考。

      

    杂草九种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一杂草九种内容:百草(《拾遗》)

      藏器曰∶五月五日采一百种草,阴干烧灰,和锻石为团,研,敷金疮止血,亦敷犬咬。

      又主腋臭,烧灰和井华水作团,白,以酽醋和作饼,腋下夹之,干即易,当抽一身尽痛闷,疮出即止,以小便洗之,不过三度愈。

      时珍曰∶按∶《千金方》治洞注下痢,以五月五日百草灰吹入下部。又治瘰已破,五月五日采一切杂草,煮汁洗之。

      百草花(《拾遗》)

      藏器曰∶主治百病,长生神仙,亦煮汁酿酒服。按《异类》云∶凤刚者,渔阳人。常采百花水渍,泥封埋百日,煎为丸。卒死者,纳口中即活也。刚服井口边草(《拾遗》)

      藏器曰∶小儿夜啼,私着席下,勿令母知。

      思邈曰∶五月五树孔中草(《纲目》)

      时珍曰∶主小儿腹痛夜啼,暗着户上即止。(出《圣惠方》)

      产死妇人冢上草(《拾遗》)

      藏器曰∶小儿醋疮。取之勿回顾,作汤浴之,不过三度瘥

    燕蓐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一燕蓐草内容:(宋《嘉》)

      藏器曰∶即燕窠中草也。无毒。主眠中遗尿。烧黑研末,水进方寸匕。亦止哕。

      时珍曰∶《千金方》∶治丈夫妇人无故尿血。用胡燕窠中草,烧末,酒服半钱匕。《圣惠方》∶消渴饮水。燕窠中草(烧灰)一两,牡蛎()二两,白羊肺一具。切晒研末。每于食后,新汲水调下三钱。又一切疮痕不灭。用燕蓐草(烧灰)、鹰屎白等分。人乳和涂,日三、五次。

      又浸淫疮出黄水,烧灰敷之。

      

    鸡窠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一鸡窠草内容:(宋《嘉》)

      大明曰∶小儿夜啼。安席下,勿令母知。

      藏器曰∶小儿白秃疮。和白头翁花烧灰,腊月猪脂和敷之。疮先以酸泔洗净。

      时珍曰∶《千金方》∶治产后遗尿。烧末,酒服一钱。又《不自秘方》∶治天丝入目。烧灰淋汁,洗之。

      猪窠草大明曰∶小儿夜啼。密安席下,勿令母知。

      牛草见兽部牛下。

      

    《神农本经》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一《神农本经》内容:(已下有名未用)

      屈草《本经》曰∶味苦,微寒,无毒。主胸胁下痛,邪气,肠间寒热,阴痹。久服轻身益气耐老。

      《别录》曰∶生汉中川泽。五月采。

      别羁《本经》曰∶味苦,微温,无毒。主风寒湿痹身重,四肢疼酸,寒邪历节痛。

      《别录》曰∶一名别枝。生蓝田川谷。二月、八月采。弘景曰∶方家时有用处,今亦绝矣。

      

    《名医别录》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一《名医别录》内容:(七十八种)

      离楼草《别录》曰∶味咸,平,无毒。主益气力,多子,轻身长年。生常山。七月、神护草《别录》曰∶生常山北。八月采。可使独守,叱咄人,寇盗不敢入门。

      时珍曰∶《物类志》谓之护门草,一名灵草。彼人以置门上,人衣过,草必叱之。

      王筠诗云∶霜被守宫槐,风惊护门草。即此也。而不着其形状,惜哉。

      黄护草《别录》曰∶无毒。主痹,益气,令人嗜食。生陇西。

      雀医草《别录》曰∶味苦,无毒。主轻身益气,洗烂疮,疗风水。一名白气。春生,秋花白,冬实黑。

      木甘草《别录》曰∶主疗痈肿盛热,煮洗之。生木间,三月生,大叶如蛇状,四四相值。但折枝种之便生。五月花白,实核赤。三月三日采之。

      益决草《别录》曰∶味辛,温,无毒。主咳逆肺伤。生山阴。根如细辛。

      九熟草《别录》曰∶味甘,温,无毒。主出汗,止泄疗闷。一名乌粟,一名雀粟。生人家庭中,叶如枣,一岁九熟。七月采。

      兑草《别录》曰∶味酸,平,无毒。主轻身益气长年。冬生蔓草木上,叶黄有毛。

      异草《别录》曰∶味甘,无毒,主痿痹寒热,去黑子。生篱木上,叶如葵,茎旁有角灌草《别录》曰∶一名鼠肝。叶滑青白。主痈肿。

      KT草《别录》曰∶味辛,无毒。主伤金疮。KT,音起。

      莘草《别录》曰∶味甘,无毒。主盛伤痹肿。生山泽,如蒲黄,叶如芥。

      英草华《别录》曰∶味辛,平,无毒。主痹气,强阴,疗女劳疸,解烦,坚筋骨。疗风头,可作沐药。生蔓木上。一名鹿英。九月采,阴干。

      封华《别录》曰∶味甘,有毒。主疥疮,养肌去恶肉。夏至日采。

      华(音腆)

      《别录》曰∶味甘,无毒。主上气,解烦,坚筋骨。

      节华《别录》曰∶味苦,无毒。主伤中,痿痹,溢肿。皮∶主脾中客热气。一名山节,一名达节,一名通漆。十月采,曝干。

      让实《别录》曰∶味酸。主喉痹,止泄痢。十月采,阴干。

      羊实《别录》曰∶味苦,寒。主头秃恶疮,疥瘙痂癣。生蜀郡。

      桑茎实《别录》曰∶味酸,温,无毒。主乳孕余病。轻身益气。一名草王。叶如荏。方茎大叶。

      生园中。十月采。

      可聚实《别录》曰∶味甘,温,无毒。主轻身益气,明目。一名长寿。生山野道中,穗如麦,叶如艾。五月采。

      满阴实《别录》曰∶味酸,平,无毒。主益气,除热止渴,利小便,轻身长年。生深山及园中,茎如芥,叶小,实如樱桃。七月成。普曰∶蔓如瓜。

      马颠《别录》曰∶味甘,有毒。疗浮肿。不可多食。

      马逢《别录》曰∶味辛,无毒。主癣虫。

      兔枣《别录》曰∶味酸,无毒。主轻身益气。生丹阳陵地,高尺许,实如枣。

      鹿良《别录》曰∶味咸,臭。主小儿惊痫,贲豚,螈,大人。五月采。

      鸡涅《别录》曰∶味甘,平,无毒。主明目,目中寒风,诸不足,水肿邪气,补中,止泄痢,疗女子白沃。一名阴洛,生鸡山。采无时。

      犀洛《别录》曰∶味甘,无毒。主癃疾。一名星洛,一名泥洛。

      雀梅《别录》曰∶味酸,寒,有毒。主蚀恶疮。一名千雀。生海水石谷间。

      弘景曰∶叶与实俱如麦李。

      燕齿《别录》曰∶主小儿痫、寒热。五月五日采。

      土齿《别录》曰∶味甘,平,无毒。主轻身,益气,长年。生山陵地中,状如马牙。

      金茎《别录》曰∶味苦,平,无毒。主金疮内漏。一名叶金草,生泽中高处。

      白背《别录》曰∶味苦,平,无毒。主寒热,洗恶疮疥。生山陵,根似紫葳,叶如燕卢。采无时。

      青雌《别录》曰∶味苦。主恶疮秃败疮火气,杀三虫。一名虫损,一名孟推。生方白辛《别录》曰∶味辛,有毒。主寒热。一名脱尾,一名羊草。生楚山。三月采根,赤举《别录》曰∶味甘,无毒。主腹痛。一名羊饴,一名陵渴。生山阴,二月花锐蔓草上,五月实黑中有核。三月三日采叶,阴干。

      赤涅《别录》曰∶味甘,无毒。主疰崩中,止血益气。生蜀郡山石阴地湿处,采无赤赫《别录》曰∶味苦,寒,有毒。主痂疡恶败疮,除三虫邪气。生益州川谷。二月、八月采。

      黄秫《别录》曰∶味苦,无毒。主心烦,止汗出。生如桐根。

      黄辩《别录》曰∶味甘,平,无毒。主心腹疝瘕、口疮脐伤。一名经辩。

      紫给《别录》曰∶味咸。主毒风头泄注。一名野葵。生高陵下地。三月三日采根,根紫蓝《别录》曰∶味咸,无毒。主食肉得毒,能消除之。

      粪蓝《别录》曰∶味苦。主身痒疮、白秃、漆疮,洗之。生房陵。

      巴朱《别录》曰∶味甘,无毒。主寒,止血、带下。生洛阳。

      七紫《别录》曰∶味苦。主小腹痛,利小腹,破积聚,长肌肉,久服轻身长年。生冤句。

      二月、七月采。

      文石《别录》曰∶味甘。主寒热心烦。一名黍石。生东郡山泽中水下,五色,有汁润路石《别录》曰∶味甘、酸,无毒。主心腹,止汗,生肌、酒痂,益气耐寒,实骨髓。一名陵石。生草石上,天雨独干,日出独濡,花黄茎赤黑,三岁一实,赤如麻子。五月、十月采茎叶,阴干。

      旷石《别录》曰∶味甘,平,无毒。主益气养神,除热止渴。生江南,如石草。

      败石《别录》曰∶味苦,无毒。主渴、痹。

      石剧《别录》曰∶味甘,无毒。主渴、消中。

      石芸《别录》曰∶味甘,无毒。主目痛淋露,寒热溢血。一名螫烈,一名顾啄。三月、五月采茎叶,阴干。

      竹付《别录》曰∶味甘,无毒。止痛除血。

      秘恶《别录》曰∶味酸,无毒。主疗肝邪气。一名杜逢。

      卢精《别录》曰∶味平。治虫毒。生益州。

      唐夷《别录》曰∶味苦,无毒。主疗折。

      知杖《别录》曰∶味甘,无毒。疗疝。

      河煎《别录》曰∶味酸。主结气痈在喉颈者。生海中。八月、九月采。

      区余《别录》曰∶味辛,无毒。主心腹热癃。

      王明《别录》曰∶味苦。主身热邪气,小儿身热,以浴之。生山谷。一名王草。

      师系《别录》曰∶味甘,无毒。主痈肿恶疮,煮洗之。一名臣尧,一名巨骨,一名鬼芭。生平泽。八月采。

      并苦《别录》曰∶主咳逆上气,益肺气,安五脏。一名蜮熏,一名玉荆。三月采。阴干。蜮,音或。

      索千《别录》曰∶味苦,无毒。主易耳。一名马耳。

      良达《别录》曰∶主齿痛,止渴轻身。生山阴,茎蔓延,大如葵,子滑小。

      弋共《别录》曰∶味苦,寒,无毒。主惊气伤寒,腹痛羸瘦,皮中有邪气,手足寒无色。生益州山谷。恶玉札、蜚KT。

      船虹《别录》曰∶味酸,无毒。主下气,止烦满。可作浴汤,药色黄。生蜀郡。立秋姑活《别录》曰∶味甘,温,无毒。主大风邪气,湿痹寒痛,久服轻身益寿耐老。一名冬葵子。生河东。

      弘景曰∶药无用者,乃有固活丸,即是野葛之名。冬葵,亦非菜之冬葵子也。

      恭曰∶《别本》一名鸡精。

      白女肠《别录》曰∶味辛,温,无毒。主泄痢肠,疗心痛,破疝瘕。生深山谷,叶如蓝,实赤,赤女肠同。

      白扇根《别录》曰∶味苦,寒,无毒。主疟,皮肤寒热,出汗,令人变。

      黄白支《别录》曰∶生山陵。三月、四月采根,曝干。

      父陛根《别录》曰∶味辛,有毒。以熨痈肿肤胀。一名膏鱼,一名梓藻。

      疥拍腹《别录》曰∶味辛,温,无毒。主轻身疗痹。五月采,阴干。

      五母麻《别录》曰∶味苦,有毒。主痿痹不便,下痢。一名鹿麻,一名归泽麻,一名天麻,一名若草。生田野。五月采。时珍曰∶茺蔚之白花者,亦名天麻草。

      五色符《别录》曰∶味苦,微温。主咳逆,五脏邪气,调中益气,明目杀虫。青符、白符、赤符、黑符、黄符,各随色补其脏。白符,一名女木,生巴郡山谷。

      救赦人者《别录》曰∶味甘,有毒。主疝痹,通气,诸不足。生人家宫室。五月、十月采常吏之生(《蜀本》,吏作更)

      《别录》曰∶味苦,平,无毒。主明目。实有刺,大如载《别录》曰∶味酸,无毒。主诸恶气。

      庆《别录》曰∶味苦,无毒。主咳嗽。

      (音户瓦切)

      《别录》曰∶味甘,无毒。主益气延年。生山谷中。白顺理,十月采芥《别录》曰∶味苦,寒,无毒。主消渴,止血,妇人疾,除痹。一名梨。叶如大青

    《本草拾遗》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一《本草拾遗》内容:(一十三种)

      鸩鸟浆藏器曰∶生江南林木下,高一、二尺,叶阴紫色,冬不凋,有赤子如珠。味甘,温,无毒。能解诸毒,故名。山人浸酒服,主风血羸老。

      颂曰∶鸩鸟威,生信州山野中,春生青叶,九月有花如蓬蒿菜,花淡黄色,不结实。疗痈肿疖毒。采无时。

      七仙草藏器曰∶生山足。叶尖细长。主杖疮,捣枝叶敷之。

      吉祥草藏器曰∶生西域,胡人将来也。味甘,温,无毒。主明目强记,补心力。

      时珍曰∶今人种一种草,叶如漳兰,四时青翠,夏开紫花成穗,易繁。亦名吉祥草。非此吉祥也。

      鸡脚草藏器曰∶生泽畔,赤茎对叶,如百合苗。味苦,平,无毒。主赤白久痢成疳。

      兔肝草藏器曰∶初生细叶,软似兔肝。一名鸡肝。味甘,平,无毒。主金疮,止血生肉,解丹石发热。

      断罐草藏器曰∶主疔疮。合白牙KT菜、半夏、地骨皮、青苔、蜂窠、小儿发、绯帛等分。

      五月五日烧灰。每汤服一钱。拔根也。KT,音畜,羊蹄根也。

      千金镉草藏器曰∶生江南,高二、三尺。主蛇蝎虫咬毒,捣敷疮上,生肌止痛。

      土落草藏器曰∶生岭南山谷,叶细长。味甘,温,无毒。主腹冷气痛癖。酒煎服,亦捣汁温服。

      倚待草藏器曰∶生桂州如安山谷。叶圆,高二、三尺。八月采。味甘,温,无毒。主血气虚劳,腰膝疼弱,风缓羸瘦,无颜色,绝阳无子,妇人老血。浸酒服,逐病极速,故名药王草藏器曰∶苗茎青色,叶摘之有乳汁。味甘,平,无毒。解一切毒,止鼻衄、吐血,祛烦躁。

      筋子根藏器曰∶生四明山,苗高尺余,叶圆浓光润,冬不凋,根大如指。亦名根子。味苦,温,无毒。主心腹痛,不问冷热远近,恶鬼气注刺痛,霍乱蛊毒暴下血。酒饮磨服。

      颂曰∶根子生威州山中。味苦、辛,温。主心中结块,久积气攻脐下痛。

      药藏器曰∶生胡地,似干茅,黄赤色。味咸,温,无毒。主折伤内损血瘀,生肤止痛,治五脏,除邪气,补虚损,产后血病。水煮服之,亦捣敷伤处。

      时珍曰∶《外台秘要》∶治堕马内损,取药末一两,牛乳一盏,煎服。

      无风独摇草(《拾遗》)

      曰∶生大秦国及岭南,五月五日采,诸山野亦往往有之。头若弹子,尾若鸟尾,两片开合,见人自动,故曰独摇。性温,平,无毒。主头面游风,遍身痒,煮汁淋洗。

      藏器曰∶带之令夫妇相爱。

      时珍曰∶羌活、天麻、鬼臼、薇衔四者,皆名无风独摇草,而物不同也。段成式《酉阳杂俎》言∶雅州出舞草,独茎三叶,叶如决明,一叶在茎端,两叶居茎之半相对。人近之歌讴及抵掌,则叶动如舞。按此即虞美人草,亦无风独摇之类也。又按∶《山海经》云∶姑KT之山,帝女死焉,化为KT草。其叶相重,花黄,实如兔丝。服之媚人。郭璞注云∶一名荒夫草。此说与陈藏器佩之相爱之语相似,岂即一物欤?

      

    唐《海药本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一唐《海药本草》内容:(一种)

      宜南草曰∶生广南山谷。有荚长二尺许,内有薄片似纸,大小如蝉翼。主邪。小男女以绯绢袋盛,佩之臂上,辟恶止惊。此草生南方,故名。与萱草之宜男不同。

      

    宋《开宝本草》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一宋《开宝本草》内容:(一种)

      陀得花志曰∶味甘,温,无毒。主一切风血,浸酒服。生西域,胡人将来,胡人采此花以酿酒,呼为三勒浆。

      

    宋《图经》外类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一宋《图经》外类内容:(二十种)

      建水草颂曰∶生福州。枝叶似桑,四时常有。土人取叶焙干研末,温酒服,治走注风百药祖颂曰∶生天台山中,冬夏常青。土人冬采叶,治风有效。

      催风使颂曰∶生天台山中,冬夏常青。土人秋采叶,治风有效。

      时珍曰∶五加皮,亦名催风使。

      刺虎颂曰∶生睦州,凌冬不凋。采根、叶、枝入药。味甘。主一切肿痛风疾,锉焙为末,酒服一钱。时珍曰∶《寿域方》∶治丹瘤,用虎刺(即寿星草),捣汁涂之。又伏牛花,一名隔虎刺。

      石逍遥草颂曰∶生常州,冬夏常有,无花实。味苦,微寒,无毒。主瘫痪诸风,手足不遂。为末,炼蜜丸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二服,百日瘥。久服,益气轻身。初服时微有黄寮郎颂曰∶生天台山中,冬夏常青。土人采根,治风有效。

      时珍曰∶按《医学正传》云∶黄寮郎,俗名倒摘刺。治喉痛,用根擂汁,入少酒,滴之即愈。又《医学集成》云∶牙痛者,取倒摘刺刀上烧之,取烟煤,绵蘸塞痛处,即止。

      黄花了颂曰∶生信州,春生青叶,三月开花,似辣菜花,黄色,秋中结实。采无时,治咽喉口齿病,效。

      百两金颂曰∶生戎州、河中府、云安军。苗高二、三尺,有干如木,凌冬不凋,叶似荔枝,初生背面俱青,秋后背紫面青;初秋开花青碧色。结实如豆大,生青、熟赤。无时采根,去心用。味苦,性平,无毒。治壅热,咽喉肿痛,含一寸咽汁。其河中出者,根赤如蔓菁,茎细青色,四月开碎黄花,似星宿花。五月采根,长及一寸,晒干用。治风涎。

      地茄子颂曰∶生商州,三月开花结子。五、六月采,阴干。味微辛,温,有小毒。主中风痰涎麻痹,下热毒瓦斯,破坚积,利膈,消痈肿疮疖,散血堕胎。

      田母草颂曰∶生临江军,无花实。三月采根。性凉。主烦热,及小儿风热,尤效。

      田麻颂曰∶生信州田野及沟涧旁。春夏生青叶,七八月中生小荚。冬三月采叶。治痈芥心草颂曰∶生淄州,引蔓白色,根黄色。四月采苗叶。捣末,治疮疥,甚效。

      苦芥子颂曰∶生秦州,苗长一尺余,茎青,叶如柳,开白花似榆荚,其子黑色。味苦,大寒,无毒。明目,治血风烦躁。

      布里草颂曰∶生南恩州原野中,茎高三、四尺,叶似李而大,至夏不花而实,食之泻人。采根皮,焙为末。味苦,寒,有小毒。油和涂治疮疥、杀虫。

      茆质汗颂曰∶生信州,叶青花白。七月采根。治风肿行血,有效。

      胡堇草颂曰∶生密州东武山田中,科叶似小堇菜,花紫色,似翘轺花,一科七叶,花出两、三茎。春采苗。味辛,滑,无毒。主五脏营卫肌肉皮肤中瘀血,止痛散血,捣汁涂金疮。凡打扑损伤筋骨,恶痈疖肿破。用同松枝、乳香、乱发灰、花桑柴炭同捣,丸弹子大。每酒服一丸,其痛立止。

      小儿群颂曰∶生施州,丛高一尺以来,春夏生苗叶,无花,冬枯。其根味辛,性凉,无毒。同左缠草(即旋花根)焙干,等分为末。每酒服一钱。治淋疾,无忌。

      独脚仙颂曰∶生福州,山林旁阴泉处多有之。春生苗,叶圆,上青下紫,脚长三、四寸,秋冬叶落。夏连根叶采,焙为末。酒煎半钱服。治妇人血块。

      撮石合草颂曰∶生眉州平田中,茎高二尺以来,叶似谷叶,十二月萌芽,二月有花,不结实。其苗味甘,无毒。二月采,疗金疮。

      露筋草颂曰∶生施州,株高三尺以来,春生苗,随即开花,结子碧绿色,四时不凋。其根味辛、涩,性凉,无毒。主蜘蛛、蜈蚣伤。焙研,以白矾水调贴之。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 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一《本草纲目》内容:(三十八种)

      九龙草时珍曰∶生平泽,生红子,状如杨梅。其苗解诸毒,治喉痛,捣汁灌之。折伤骨筋者,捣罨患处。蛇虺伤者,捣汁,入雄黄二钱服,其痛立止。又杨清叟《外科》云∶喉风重舌,牙关紧闭者,取九龙草,一名金钗草,单枝上者为妙,只用根不用皮,打碎,绵裹箸上,擦牙关,即开。乃插深喉中,取出痰涎。乃以火炙热,带盐点之,即愈。

      荔枝草时珍曰∶《卫生易简方》∶治蛇咬犬伤及破伤风。取草一握,约三两,以酒二碗,煎一碗服,取汗出效。

      水银草时珍曰∶《卫生易简方》∶治眼昏。每服三钱,入木贼少许,水一盏,煎八分透骨草时珍曰∶治筋骨一切风湿,疼痛挛缩,寒湿脚风。孙氏《集效方》∶治疠风,遍身疮癣。

      用透骨草、苦参、大黄、雄黄各五钱。研末煎汤,于密室中席围,先熏至汗出如雨,淋洗之。

      《普济方》∶治反胃吐食。透骨草、独科苍耳、生牡蛎各一钱,姜三片。水煎服。杨诚《经验方》∶治一切肿毒初起。用透骨草、漏卢、防风、地榆等分。煎汤,绵蘸乘热不住荡之,二、三日即消。

      蛇眼草时珍曰∶生古井及年久阴下处,形如淡竹叶,背后皆是红圈,如蛇眼状。唐瑶《经验方》∶治蛇咬,捣烂敷患处。

      鹅项草时珍曰∶仙《寿域方》∶治咽喉生疮。取花,同白芷、椒根皮研末,吹疮口蛇鱼草时珍曰∶戴原礼《证治要诀》云∶治金疮血出不止。捣敷之。

      九里香草时珍曰∶傅滋《医学集成》∶治肚痈。捣碎,浸酒服。

      白筵草时珍曰∶香草也,虫最畏之。孙真人《千金方》∶治诸虫疮疥癞。取根叶煎水,隔日一洗。

      环肠草时珍曰∶张子和《儒门事亲》方∶治蛊胀。晒干煎水,日服,以小便利为度。

      扎耳草时珍曰∶王执中《资生经》∶治气聋方中用之。

      铜鼓草时珍曰∶范成大《虞衡志》云∶出广西,其实如瓜,治疡毒。

      蚕茧草时珍曰∶《摘玄方》∶治肿胀。用半斤,同冬瓜皮半斤,紫苏根叶半斤,生姜皮三两。煎汤熏洗,暖卧取汗。洗三次,小便清长,自然胀退。

      野草时珍曰∶《摘玄方》∶治痞满。用五斤,以一半安乌盆内,置鸡子十个在草上,以草一半盖之,米醋浸二宿,鸡子壳软,乃取于饭上蒸熟顿食之,块渐消也。(《经验纤霞草时珍曰∶陈巽《经验方》∶元脏虚冷,气攻脐腹痛。用砂一两,生乌头(去皮)二两,纤霞草二两。为末,以小沙罐固济,慢火烧赤,以此草拌入内,不盖口,顶火一秤之。

      炉冷取出,同乌头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三丸,醋汤下。

      牛脂时珍曰∶《经验良方》∶治七孔出血。为粗末,每服一勺,瓦器煎服。以纱盖头项,并扎小指根。

      鸭脚青时珍曰∶《普济方》∶治疔疮如连珠者,同鱼苏研烂,糖水拌,刷之。

      天仙莲时珍曰∶《卫生易简方》∶治恶毒、疮疖,捣叶敷之。

      双头莲时珍曰∶一名催生草。主妇人产难,左手把之,即生。又主肿胀,利小便。《卫生易简方》∶治大人小儿牙疳,捣烂,贴之。

      猪蓝子时珍曰∶《卫生易简方》∶治耳内有脓,名通耳。用子为末,筒吹入,不过二天芥菜时珍曰∶生平野。小叶如芥状。味苦。一名鸡粘。主蛇伤,同金沸草,入盐捣敷之。

      王玺《医林集要》∶治腋下生肿毒,以盐、醋同捣、敷之。散肿止痛,脓已成者亦安。亦治一切肿毒。

      佛掌花时珍曰∶《普济方》∶治疔疮如樱桃者。用根,同生姜、蜜,研汁服之。外以郭公刺时珍曰∶一名光骨刺,取叶捣细,油调敷天泡疮。虞抟《医学正传》∶治哮喘,取根锉,水煎服,即止。

      笾箕柴时珍曰∶生山中。王永辅《惠济方》∶治疮,取皮煎汤服,须臾痒不可忍,以手爬破,出毒瓦斯即愈。

      碎米柴时珍曰∶主痈疽发背,取叶,入敷药用。

      羊屎柴时珍曰∶一名牛屎柴,生山野,叶类鹤虱,四月开白花,亦有红花者,结子如羊屎状,名铁草子。根可毒鱼。夏用苗叶,冬用根。主痈疽发背,捣烂敷之,能合疮口,散脓血。干者为末,浆水调敷。又治下血如倾水。取生根一斤,生白酒二斗,煮一斗,空心随量饮。

      山枇杷柴时珍曰∶危亦林《得效方》∶治汤火伤。取皮焙研末,蜜调敷之。

      三角风时珍曰∶一名三角尖。取石上者尤良。主风湿流注疼痛,及痈疽肿毒。

      叶下红时珍曰∶主飞丝入目,肿痛。同盐少许,绢包滴汁入目,仍以塞鼻,左,塞右;右,塞左。

      满江红时珍曰∶主痈疽,入膏用。

      隔山消时珍曰∶出太和山,白色。主腹胀积滞。孙天仁《集效方》∶治气膈噎食转食。用隔山消二两,鸡肫皮一两,牛胆南星、朱砂各一两,急性子二钱。为末,炼蜜丸小豆大。每服一钱,淡姜汤下。

      石见穿时珍曰∶主骨痛,大风痈肿。

      醒醉草时珍曰∶《天宝遗事》∶玄宗于兴庆池边植之。丛生,叶紫而心殷,醉客摘草嗅之,立醒。

      故名墓头回时珍曰∶董炳《集验方》∶治崩中,赤白带下。用一把,酒水各半盏,童尿半盏,新红花一捻,煎七分,卧时温服。日近者一服,久则三服愈,其效如神。一僧用此治蔡大羊茅时珍曰∶羊喜食之,故名。《普济方》∶治喉痹肿痛,捣汁咽之。

      阿只儿时珍曰∶刘郁《西使记》云∶出西域,状如苦参。主打扑伤损,妇人损胎。用豆许咽之,自阿息儿时珍曰∶《西使记》云∶出西域,状如地骨皮。治妇人产后衣不下,又治金疮脓不出。

      嚼烂涂之,即出。

      奴哥撒儿时珍曰∶《西使记》云∶出西域,状如桔梗。治金疮,及肠与筋断者。嚼烂敷之,自续也。

      

    谷部第二十二卷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内容:李时珍曰∶太古民无粒食,茹毛饮血。神农氏出,始尝草别谷,以教民耕;又尝草别药,以救民疾夭。轩辕氏出,教以烹饪,制为方剂,而后民始得遂养生之道。周官有五谷、六谷、九谷之名,诗人有八谷、百谷之咏,谷之类可谓繁矣。《素问》云∶五谷为养。麻、麦、稷、黍、豆,以配肝、心、脾、肺、肾。职方氏辨九州之谷,地官辨土宜KT之种,以教稼穑树,皆所以重民天也。五方之气,九州之产,百谷各异其性,岂可终日食之而不知其气味损益乎?于是集草实之可粒食者为谷部,凡七十三种,分为四类∶曰麻麦稻,曰稷粟,曰菽豆,曰造酿。旧本米谷部三品共五十九种。今并入九种,移一种入菜部,自草部移入一种。

      《神农本草经》七种(梁陶弘景注)《名医别录》一十九种(陶弘景注)《唐本草》三本草》一种(唐李)《食疗本草》三种(唐孟诜)《开宝本草》二种(宋马志)《嘉本草》三种(宋掌禹锡)《图经本草》二种(宋苏颂)《日用本草》一种(元吴瑞)《本草补遗》一种(元朱震亨)《救荒本草》一种(周定王)《食鉴本草》一种(明宁原)《食物本草》三种(明汪颖)《本草纲目》一十五种(明李时珍)

      【附注】魏李当之《药录》《吴普本草》宋雷《炮炙》齐徐之才《药对》唐杨损之《删繁》萧炳《四声》孙思邈《千金》南唐陈士良《食性》蜀韩保升《重注》宋寇宗《衍义》金张元素《珍珠囊》元李杲《法象》王好古《汤液》明王纶《集要》汪机《会编》陈嘉谟《蒙筌》

    谷之一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内容:(麻麦稻类十二种)

      

    胡麻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胡麻内容:(《别录》上品)

      【校正】今据沈存中、寇宗二说,并入《本经》青及《嘉》新立白油麻、胡麻油为一条。

      【释名】巨胜(《本经》)、方茎(《吴普》)、狗虱(《别录》)、油麻(《食疗》)、脂麻(《衍义》。俗作芝麻,非)。叶名青(音箱)。茎名麻(音皆,亦作秸)。

      时珍曰∶按∶沈存中《笔谈》云∶胡麻即今油麻,更无他说。古者中国止有大麻,其实为。汉使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以别中国大麻也。寇宗《衍义》,亦据此释胡麻,故今并入油麻焉。巨胜即胡麻之角巨如方胜者,非二物也。方茎以茎名,狗虱以形名,油麻、脂麻谓其多脂油也。按张揖《广雅》∶胡麻一名藤弘,弘亦巨也。《别录》一名鸿藏者,乃藤弘之误也。又杜宝《拾遗记》云∶隋大业四年,改胡麻曰交麻。

      【集解】《别录》曰∶胡麻一名巨胜,生上党川泽,秋采之。青,巨胜苗也,生中原川谷。

      弘景曰∶胡麻,八谷之中,惟此为良。纯黑者名巨胜。巨者,大也。本生大宛,故名胡麻。又以茎方者为巨胜,圆者为胡麻。

      恭曰∶其角作八棱者为巨胜,四棱者为胡麻。都以乌者为良,白者为劣。

      诜曰∶沃地种者八棱,山田种者四棱。土地有异,功力则同。

      曰∶巨胜有七棱,色赤味酸涩者,乃真。其八棱者,两头尖者,色紫黑者,及乌油麻,并呼胡麻,误矣。

      颂曰∶胡麻处处种之,稀复野生。苗梗如麻,而叶圆锐光泽。嫩时可作蔬,道家多食之。

      《本经》谓胡麻一名巨胜。陶弘景以茎之方圆分别,苏恭以角棱多少分别,仙方有服胡麻、巨胜二法,功用小别,是皆以为二物矣。或云即今油麻,本生胡中,形体类麻,故名胡麻。

      八谷之中最为大胜,故名巨胜,乃一物二名。如此则是一物而有二种,如天雄、附子之类。

      故葛洪云∶胡麻中有一叶两尖者为巨胜。《别录》序例云∶细麻即胡麻也,形扁扁尔。其茎方者名巨胜,是也。今人所用胡麻之叶,如荏而狭尖。茎高四、五尺。黄花,生子成房,如胡麻角而小。嫩时可食,甚甘滑,利大肠。皮亦可作布,类大麻,色黄而脆,俗亦谓之黄麻。其实黑色,如韭子而粒细,味苦如胆,杵末略无膏油。其说各异。此乃服食家要药,乃尔差误,岂复得效也?

      宗曰∶胡麻诸说参差不一,止是今人脂麻,更无他义。以其种来自大宛,故名胡麻。

      今胡地所出者皆肥大,其纹鹊,其色紫黑,取油亦多。《嘉本草》白油麻与此乃一物,但以色言之,比胡地之麻差淡,不全白尔。今人通呼脂麻,故二条治疗大同。如川大黄、上党人参之类,特以其地所宜立名,岂可与他土者为二物乎?

      时珍曰∶胡麻即脂麻也。有迟、早二种,黑、白、赤三色,其茎皆方。秋开白花,亦有带紫艳者。节节结角,长者寸许。有四棱、六棱者,房小而子少;七棱、八棱者,房大而子多,皆随土地肥瘠而然。苏恭以四棱为胡麻,八棱为巨胜,正谓其房胜巨大也。其茎高者三、四尺,有一茎独上者,角缠而子少;有开枝四散者,角繁而子多,皆因苗之稀稠而然也。

      其叶有本团而末锐者。有本团而末分三丫如鸭掌形者,葛洪谓一叶两尖为巨胜者指此。盖不知乌麻、白麻,皆有二种叶也。

      按∶《本经》胡麻一名巨胜,《吴普本草》一名方茎,《抱朴子》及《五符经》并云巨胜一名胡麻,其说甚明。至陶弘景始分茎之方圆。雷又以赤麻为巨胜,谓乌麻非胡麻。《嘉本草》复出白油麻,以别胡麻。并不知巨胜即胡麻中丫叶巨胜而子肥者,故承误启疑如此。惟孟诜谓四棱、八棱为土地肥瘠。寇宗据沈存中之说,断然以脂麻为胡麻,足以证诸家之误矣。又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收胡麻法,即今种收脂麻之法,则其为一物尤为可据。

      今市肆间,因茎分方圆之说,遂以茺蔚子伪为巨胜,以黄麻子及大藜子伪为胡麻,误而又误矣。茺蔚子长一分许,有三棱。黄麻子黑如细韭子,味苦。大藜子状如壁虱及酸枣核仁,味辛甘,并无脂油,不可不辨。梁简文帝《劝医文》有云∶世误以灰涤菜子为胡麻。则胡麻之讹,其来久矣。

      慎微曰∶俗传胡麻须夫妇同种则茂盛。故《本事诗》云∶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

      胡麻【修治】弘景曰∶服食胡麻,取乌色者,当九蒸九曝,熬捣饵之。断谷,长生,充饥。

      虽易得,而学人未能常服,况余药耶?蒸不熟,令人发落。其性与茯苓相宜。俗方用之甚少,时以合汤丸尔。

      曰∶凡修事以水淘去浮者,晒干,以酒拌蒸,从巳至亥,出摊晒干。臼中舂去粗皮,留薄皮。以小豆对拌,同炒,豆熟,去豆用之。

      【气味】甘,平,无毒。

      士良曰∶初食利大小肠,久食即否,去陈留新。

      《镜源》曰∶巨胜可煮丹砂。

      【主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本经》)。

      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延年。疗金疮止痛,及伤寒温疟大吐后,虚热羸困(《别录》)。

      补中益气,润养五脏,补肺气,止心惊,利大小肠,耐寒暑,逐风湿气、游风、头风,治劳气,产后羸困,催生落胞。细研涂发令长。白蜜蒸饵,治百病(《日华》)。炒食,不生风。

      病风人久食,则步履端正,语言不謇(李廷飞)。生嚼涂小儿头疮,煎汤浴恶疮、妇人阴疮,大效(苏恭)。

      

    白油麻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白油麻内容:(《嘉》)

      【气味】甘,大寒,无毒。

      宗曰∶白脂麻,世用不可一日阙者,亦不至于大寒也。

      原曰∶生者性寒而治疾,炒者性热而发病,蒸者性温而补人。

      诜曰∶久食抽人肌肉。其汁停久者,饮之发霍乱。

      【主治】治虚劳,滑肠胃,行风气,通血脉,去头上浮风,润肌肉。食后生啖一合,终身勿辍。又与乳母服之,孩子永不生病。客热,可作饮汁服之。生嚼,敷小儿头上诸疮,良(孟诜)。仙方蒸以辟谷(苏颂)。

      【发明】甄权曰∶巨胜乃《仙经》所重。以白蜜等分合服,名静神丸。治肺气,润五脏,其功甚多。亦能休粮,填人精髓,有益于男子。患人虚而吸吸者,加而用之。

      时珍曰∶胡麻取油以白者为胜。服食以黑者为良,胡地者尤妙。取其黑色入通于肾,而能润燥也。赤者状如老茄子,壳浓油少,但可食尔,不堪服食。唯钱乙治小儿痘疹变黑归肾,百祥丸,用赤脂麻煎汤送下,盖亦取其解毒耳。《五符经》有巨胜丸,云∶即胡麻,本生大宛,五谷之长也。服之不息,可以知万物,通神明,与世常存。《参同契》亦云∶巨胜可延年,还丹入口中。古以胡麻为仙药,而近世罕用,或者未必有此神验,但久服有益而已耶?

      刘、阮入天台,遇仙女,食胡麻饭。亦以胡麻同米作饭,为仙家食品焉尔。又按苏东坡与程正辅书云∶凡痔疾,宜断酒肉与盐酪、酱菜、浓味及粳米饭,唯宜食淡面一味。及以九蒸胡麻(即黑脂麻),同去皮茯苓,入少白蜜为食之。日久气力不衰而百病自去,而痔渐退。

      此乃长生要诀,但易知而难行尔。据此说,则胡麻为脂麻尤可凭矣。其用茯苓,本陶氏注胡麻之说也。近人以脂麻擂烂去滓,入绿豆粉作腐食。其性平润,最益老人。

      【附方】旧十六,新十五。

      服食胡麻∶《抱朴子》云∶用上党胡麻三斗,淘净甑蒸,令气遍,日干,以水淘去沫再蒸,如此九度,以汤脱去皮,簸净,炒香为末,白蜜或枣膏丸弹子大。每温酒化下一丸,日三服。忌毒鱼、狗肉、生菜。服至百日,能除一切痼疾;一年,身面光泽不饥;二年,白发返黑;三年,齿落更生;四年,水火不能害;五年,行及奔马;久服,长生。若欲下之,饮葵菜汁。孙真人云∶用胡麻三升,去黄褐者,蒸三十遍,微炒香为末。入白蜜三升,杵三百下,丸梧桐子大。每旦服五十丸。人过四十以上,久服明目洞视,肠柔如筋也。

      《神仙传》云∶鲁女生服胡麻饵术,绝谷八十余年,甚少壮,日行三百里,走及獐鹿。

      服食巨胜,治五脏虚损,益气力,坚筋骨。用巨胜,九蒸九曝,收贮。每服二合,汤浸布去皮再研,水滤汁煎饮,和粳米煮粥食之。时珍曰∶古有服食胡麻、巨胜二法。方不出于一人,故有二法,其实一物也。

      白发返黑∶乌麻,九蒸九晒,研末,枣膏丸,服之。(《千金方》)。

      腰脚疼痛∶新胡麻一升,熬香杵末。日服一小升,服至一斗永瘥。温酒、蜜汤、姜汁皆可手脚酸痛微肿∶用脂麻五升熬研,酒一升,浸一宿。随意饮。(《外台》)

      入水肢肿作痛∶生胡麻捣涂之。(《千金》)

      偶感风寒∶脂麻炒焦,乘热擂酒饮之,暖卧取微汗出良。

      中暑毒死∶救生散∶用新胡麻一升,微炒令黑,摊冷为末,新汲水调服三钱。或丸弹子大呕不止∶白油麻一大合,清酒半升,煎取三合,去麻顿服。(《近效方》)。

      牙齿痛肿∶胡麻五升,水一斗,煮汁五升。含漱吐之,不过二剂,神良。(《肘后》)。

      热淋茎痛∶乌麻子、蔓荆子各五合,炒黄,绯袋盛,以井华水三升浸之。每食前服一钱。

      (《圣惠方》)。

      小儿下痢赤白∶用油麻一合捣,和蜜汤服之。(《外台》)。

      解下胎毒∶小儿初生,嚼生脂麻,绵包,与儿咂之,其毒自下。

      小儿急疳∶油麻嚼敷之。(《外台》)。

      小儿软疖∶油麻炒焦,乘热嚼烂敷之。(谭氏《小儿方》)。

      头面诸疮∶脂麻生嚼敷之。(《普济》)

      小儿瘰∶脂麻、连翘等分。为末。频频食之。(《简便方》)

      疔肿恶疮∶胡麻(烧灰)、针砂等分,为末。醋和敷之,日三。(《普济方》)。

      痔疮风肿作痛∶胡麻子煎汤洗之,即消。

      坐板疮疥∶生脂麻嚼敷之。(笔峰《杂兴》)。

      阴痒生疮∶胡麻嚼烂敷之,良。(《肘后》),乳疮肿痛∶用脂麻炒焦,研末。以灯窝油调涂,即安。

      妇人乳少∶脂麻炒研,入盐少许,食之。(唐氏)。

      汤火伤灼∶胡麻生研如泥,涂之。(《外台》)。

      蜘蛛咬疮∶油麻研烂敷之。(《经验后方》)。

      诸虫咬伤∶同上。

      蚰蜒入耳∶胡麻炒研,作袋枕之。(《梅师》)

      谷贼尸咽,喉中痛痒,此因误吞谷芒,抢刺痒痛也。谷贼属咽,马喉风属喉,不可不分∶用痈疮不合∶乌麻炒黑,捣敷之。(《千金》)。

      小便尿血∶胡麻三升杵末,以东流水二升浸一宿,平旦绞汁,顿热服。(《千金方》)。

      

    胡麻油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胡麻油内容:(即香油)

      弘景曰∶生榨者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然灯耳,不入药用。

      宗曰∶炒熟乘热压出油,谓之生油,但可点照;须再煎炼,乃为熟油,始可食,不中点照,亦一异也。如铁自火中出而谓之生铁,亦此义也。

      时珍曰∶入药以乌麻油为上,白麻油次之,须自榨乃良。若市肆者,不惟已经蒸炒,而又杂之以伪也。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利大肠,产妇胞衣不落。生油摩疮肿,生秃发(《别录》)。去头面游风(孙思邈)。主天行热,肠内结热。服一合,取利为度(藏器)。主喑哑,杀五黄,下三焦热毒瓦斯,通少时,即泻下热毒,甚良(孟诜)。陈油∶煎膏,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日华》)。

      治痈疽热病(苏颂)。解热毒、食毒、虫毒,杀诸虫蝼蚁(时珍)。

      【发明】藏器曰∶大寒,乃常食所用。而发冷疾,滑精髓,发脏腑渴,困脾脏。令人体重损声。

      士良曰∶有牙齿疾及脾胃疾人,切不可吃。治饮食物,须逐日熬熟用之。若经宿,即动气也。

      刘完素曰∶油生于麻,麻温而油寒,同质而异性也。

      震亨曰∶香油乃炒熟脂麻所出,食之美,且不致疾。若煎炼过,与火无异矣。

      时珍曰∶张华《博物志》言∶积油满百石,则自能生火。陈霆《墨谈》言∶衣绢有油,蒸热则出火星。是油与火同性矣。用以煎炼食物,尤能动火生痰。陈氏谓之大寒,珍意不然。

      但生用之,有润燥解毒、止痛消肿之功,似乎寒耳。且香油能杀虫,而病发症者嗜油;炼油能自焚,而气尽则反冷。此又物之玄理也。

      【附方】旧十,新二十七。

      发症饮油∶《外台》云∶病发症者,欲得饮油。用油一升,入香泽煎之。盛置病患头边,令气入口鼻,勿与饮之。疲极眠睡,虫当从口出。急以锻石粉手捉取抽尽,即是发也。初出,如不流水中浓菜形。又云∶治胸喉间觉有症虫上下,尝闻葱、豉食香,此乃发症虫也。二日不食,开口而卧。以油煎葱、豉令香,置口边。虫当出,以物引去之,必愈。

      发瘕腰痛∶《南史》云∶宋明帝宫人腰痛牵心,发则气绝。徐文伯诊曰∶发瘕也。以油灌之。吐物如发,引之长三尺,头已成蛇,能动摇,悬之滴尽,唯一发尔。

      吐解蛊毒∶以清油多饮,取吐。(《岭南方》)。

      解河豚毒∶一时仓卒无药。急以清麻油多灌,取吐出毒物,即愈。(《卫生易简方》)。

      解砒石毒∶麻油一碗,灌之。(《卫生方》)。

      大风热疾∶《近效方》云∶婆罗门僧疗大风疾,并热风手足不遂,压丹石热毒。用硝石一两,生乌麻油二大升,同纳铛中。以土墼盖口,纸泥固济,细火煎之。初煎气腥,药熟则香气发。更以生脂麻油二大升和合,微煎之。以意斟量得所,即内不津器中。凡大风人,用纸屋子坐病患,外面烧火发汗,日服一大合,壮者日二服。三七日,头面疮皆灭也。(《图经》)。

      伤寒发黄∶生乌麻油一盏,水半盏,鸡子白一枚,和搅服尽。(《外台》)。

      小儿发热∶不拘风寒饮食时行痘疹,并宜用之∶以葱涎入香油内,手指蘸油摩擦小儿五心、头面、项背诸处,最能解毒凉肌。(《直指》)。

      预解痘毒∶《外台》云∶时行暄暖,恐发痘疮。用生麻油一小盏,水一盏,旋旋倾下油内,柳枝搅稠如蜜。每服二、三蚬壳,大人二合,卧时服之。三、五服,大便快利,疮自不生小儿初生大小便不通。用真香油一两,皮硝少许,同煎滚。冷定,徐徐灌入口中,咽下即通。(《蔺氏经验方》)。

      卒热心痛∶生麻油一合,服之良。(《肘后方》)。

      鼻衄不止∶纸条蘸真麻油入鼻取嚏,即愈。有人一夕衄血盈盆,用此而效。(《普济方》)。

      胎死腹中∶清油和蜜等分,入汤顿服。(《普济方》)。

      漏胎难产∶因血干涩也。用清油半两,好蜜一两,同煎数十沸,温服,胎滑即下。他药无产肠不收∶用油五斤,炼熟盆盛。令妇坐盆中,饭久。先用皂角(炙,去皮)研末。吹少许痈疽发背,初作即服此,使毒瓦斯不内攻∶以麻油一斤,银器煎二十沸,和醇醋二碗。分五肿毒初起∶麻油煎葱黑色,趁热通手旋涂,自消。(《百一选方》)

      喉痹肿痛生油一合灌之,立愈。(《总录》)。

      丹石毒发,发热者∶不得食热物,不用火为使。但着浓衣暖卧,取油一匙,含咽。戒怒二去滓。合酒每服三合,百日气血充盛也。

      身面疮疥∶方同下。

      梅花秃癣∶用清油一碗,以小竹子烧火入内煎沸,沥猪胆汁一个,和匀,剃头擦之,二、三日即愈。勿令日晒。(《普济方》)。

      赤秃发落∶香油、水等分,以银钗搅和。日日擦之,发生乃止。(《普济方》)。

      发落不生∶生胡麻油涂之。(《普济方》)。

      令发长黑∶生麻油、桑叶煎过,去滓。沐发,令长数尺。(《普济》)。

      滴耳治聋∶生油日滴三、五次。候耳中塞出,即愈。(《总录》)。

      蚰蜒入耳∶刘禹锡《传信方》∶用油麻油作煎饼,枕卧,须臾自出。李元淳尚书在河阳日,蚰蜒入耳,无计可为。脑闷有声,至以头击门柱。奏状危困,因发御药疗之,不验。忽有人献此方,乃愈。(《图经》)。

      蜘蛛咬毒∶香油和盐,掺之。(《普济方》)。

      冬月唇裂∶香油频频抹之。(《相感志》)。

      身面白癜∶以酒服生胡麻油一合,一日三服,至五斗瘥。忌生冷、猪、鸡、鱼、蒜等百日。(《千金》)。

      小儿丹毒∶生麻油涂之。(《千金》)。

      打扑伤肿∶熟麻油和酒饮之,以火烧热地卧之,觉即疼肿俱消。松阳民相殴,用此法,经官验之,了无痕迹。(赵葵《行营杂录》)。

      虎爪伤人∶先吃清油一碗,仍以油淋洗疮口。(赵原阳《济急方》)。

      毒蜂螫伤∶清油搽之妙。(同上)。

      毒蛇螫伤∶急饮好清油一二盏解毒,然后用药也。(《济急良方》)

      灯盏残油【主治】能吐风痰食毒,涂痈肿热毒。又治犬咬伤,以灌疮口,甚良(麻枯饼时珍曰∶此乃榨去油麻滓也。亦名麻糁(音辛)。荒岁人亦食之。可以养鱼肥田,亦《周礼》草人强坚用之义。

      【附方】新二。

      揩牙乌须∶麻枯八两,盐花三两,用生地黄十斤取汁,同入铛中熬干。以铁盖覆之,盐泥泥之,赤,取研末。日用三次,揩毕,饮姜茶。先从眉起,一月皆黑也。(《养老书》)。

      疽疮有虫∶生麻油滓贴之,绵裹,当有虫出。(《千金方》)。

      青(音穣。《本经》上品)恭曰∶自草部移附此。

      【释名】梦神,巨胜苗也。生中原山谷。(《别录》)。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益气,补脑髓,坚筋骨。久服,耳目聪明,不饥不老增寿(《本经》)。主伤暑热(思邈)。作汤沐头,去风润发,滑皮肤,益血色(《日华》)。治崩中血凝注者,生捣一升,热汤绞汁半升服,立愈(甄权)。祛风解毒润肠。又治飞丝入咽喉者,嚼之即愈(时珍)。

      【发明】宗曰∶青即油麻叶也。以汤浸,良久涎出,稠黄色,妇人用之梳发,与《日华》作汤沐发之说相符,则胡麻之为脂麻无疑。

      弘景曰∶胡麻叶甚肥滑,可沐头。但不知云何服之?《仙方》并无用此,亦当阴干为丸散尔。

      时珍曰∶按∶服食家有种青作菜食法,云∶秋间取巨胜子种畦中,如生菜之法。候苗出采食,滑美不减于葵。则本草所着者,亦茹蔬之功,非入丸散也。

      胡麻花思邈曰∶七月采最上标头者,阴干用之。

      藏器曰∶阴干渍汁,溲面食,至韧滑。

      【主治】生秃发(思邈)。润大肠。人身上生肉疔者,擦之即愈(时珍)。

      【附方】新一。

      眉毛不生乌麻花阴干为末,以乌麻油渍之,日涂。(《外台秘要》)。

      麻秸【主治】烧灰,入点痣去恶肉方中用(时珍)。

      【附方】新二。

      小儿盐哮∶脂麻秸,瓦内烧存性,出火毒,研末。以淡豆腐蘸食之。(《摘玄方》)。

      耳出脓∶白麻秸刮取一合,花胭脂一枚,为末。绵裹塞耳中。(《圣济总录》)。

      

    亚麻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亚麻内容:(宋《图经》)

      【释名】鸦麻(《图经》)、壁虱胡麻(《纲目》)。

      【集解】颂曰∶亚麻子出兖州、威胜军。苗叶俱青,花白色。八月上旬采其实用。

      时珍曰∶今陕西人亦种之,即壁虱胡麻也。其实亦可榨油点灯,气恶不堪食。其茎穗颇似茺蔚,子不同。

      子【气味】甘,微温,无毒。

      【主治】大风疮癣(苏颂)。

      

    大麻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大麻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火麻(《日用》)、黄麻(俗名)、汉麻(《尔雅翼》),雄者名麻(《诗疏》)、牡麻(同上),雌者名苴麻(同上)、麻(音字)。花名麻(《本经》)、麻勃。

      时珍曰∶麻从两KT在广下,象屋下派麻之形也。KT音派,广音俨。余见下注。云汉麻者【集解】【正误】《本经》曰∶麻一名麻勃,麻花上勃勃者。七月七日采之良。麻子九月采。

      入土者损人。生太山川谷。

      弘景曰∶麻即牡麻,牡麻则无实。今人作布及履用之。

      恭曰∶即麻实,非花也。《尔雅》云∶,实。《仪礼》云∶苴,麻之有者。注云∶有子之麻为苴。皆谓子也。陶以为麻勃,谓勃勃然如花者,复重出麻子,误矣。既以为米谷上品,花岂堪食乎?

      藏器曰∶麻子,早春种为春麻子,小而有毒;晚春种为秋麻子,入药佳。压油可以油物。

      宗曰∶麻子,海东毛罗岛来者,大如莲实,最胜;其次出上郡、北地者,大如豆;南地者,子小。

      颂曰∶麻子处处种之,绩其皮以为布者。农家择其子之有斑黑文者,谓之雌麻,种之则结子繁。他子则不然也。《本经》麻、麻子所主相同,而麻花非所食之物,苏恭之论似当矣。然《本草》朱字云,麻味辛,麻子味甘,又似二物。疑《本草》与《尔雅》、《礼记》称谓有不同者。又《药性论》用麻花,云味苦,主诸风、女经不利。然则也、子也、花也,其三物乎?

      时珍曰∶大麻即今火麻,亦曰黄麻。处处种之,剥麻收子。有雌有雄∶雄者为,雌者为苴。大科如油麻。叶狭而长,状如益母草叶,一枝七叶或九叶。五、六月开细黄花成穗,随即结实,大如胡荽子,可取油。剥其皮作麻。其秸白而有棱,轻虚可为烛心。《齐民要术》云∶麻子放勃时,拔去雄者。若未放勃,先拔之,则不成子也。其子黑而重,可捣治为烛。即此也。《本经》有麻、麻子二条,谓即麻勃,谓麻子入土者杀人。苏恭谓是麻子,非花也。苏颂谓、子、花为三物。疑而不决。谨按∶《吴普本草》云∶麻勃一名麻花,味辛无毒。麻蓝一名麻,一名青葛,味辛甘有毒。麻叶有毒,食之杀人。麻子中仁无毒,先藏地中者,食之杀人。据此说则麻勃是花,麻是实,麻仁是实中仁也。普三国时人,去古未远,说甚分明。

      《神农本经》以花为,以藏土入土杀人,其文皆传写脱误尔。陶氏及唐宋诸家,皆不考究而臆度疑似,可谓疏矣。今依吴氏改正于下。

      麻勃普曰∶一名麻花。

      时珍曰∶观《齐民要术》有放勃时拔去雄者之文,则勃为花明矣。

      【气味】辛,温,无毒。

      甄权曰∶苦,微热,无毒。畏牡蛎。入行血药,以虫为之使。

      【主治】一百二十种恶风,黑色遍身苦痒,逐诸风恶血,治女人经候不通(《药性》)。

      治健忘及金疮内漏(时珍)。

      【发明】弘景曰∶麻勃方药少用。术家合人参服之,逆知未来事。

      时珍曰∶按∶《范汪方》有治健忘方∶七月七日收麻勃一升,人参二两,为末,蒸令气遍。每临卧服一刀圭,能尽知四方之事。此乃治健忘,服之能记四方事也。陶云逆知未来事,过言矣。又《外台》言生疔肿人,忌见麻勃,见之即死者,用胡麻、针砂、烛烬为末,醋和敷之。不知麻勃与疔何故相忌?亦如人有见漆即生疮者,此理皆不可晓。

      【附方】旧一,新二。

      瘰初起∶七月七日麻花、五月五日艾叶,等分,作炷,灸之百壮。(《外台秘要》)。

      金疮内漏∶麻勃一两,蒲黄二两,为末。酒服一钱匕,日三,夜一。(同上)。

      风病麻木∶麻花四两,草乌一两,炒存性为末,炼蜜调成膏。每服三分,白汤调下。

      麻普曰∶一名麻蓝,一名青葛。

      时珍曰∶此当是麻子连壳者,故《周礼》朝事之笾供、《月令》食麻,与大麻可食、可供稍有分别,壳有毒而仁无毒也。

      【气味】辛,平,有毒。

      普曰∶神农∶辛。雷公∶甘。岐伯∶有毒。畏牡蛎、白薇。

      【主治】五劳七伤。多服,令人见鬼狂走(《本经》。诜曰∶要见鬼者,取生麻子、菖蒲、鬼臼等分,杵丸弹子大。每朝向日服一丸。满百日即见鬼也)。利五脏,下血,寒气,破积止痹散脓。久服,通神明,轻身(《别录》)。

      【附方】旧一。

      风癫百病∶麻子四升,水六升,猛火煮令芽生,去滓煎取二升,空心服之。或发或不发,或多言语,勿怪之。但令人摩手足,顷定。进三剂愈。(《千金》)。

      麻仁【修治】宗曰∶麻仁极难去壳。取帛包置沸汤中,浸至冷出之。垂井中一夜,勿令着水。次日日中曝干,就新瓦上去壳,簸扬取仁,粒粒皆完。张仲景麻仁丸,即此大麻子中仁也。

      【气味】甘,平,无毒。诜曰∶微寒。

      普曰∶先藏地中者,食之杀人。

      士良曰∶多食损血脉,滑精气,痿阳气。妇人多食即发带疾。畏牡蛎、白薇,恶茯【主治】补中益气。久服,肥健不老,神仙(《本经》)。治中风汗出,逐水气,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余疾。沐发,长润(《别录》)。下气,去风痹皮顽,令人心欢,炒香,浸小便,绞汁服之。妇人倒产,吞二、七枚即正(藏器)。润五脏,利大肠风热结燥及热淋(士良)。补虚劳,逐一切风气,长肌肉,益毛发,通乳汁,止消渴,催生难产(《日华》)。取汁煮粥,去五脏风,润肺,治关节不通,发落(孟诜)。利女人经脉,调大肠下痢。

      涂诸疮癞,杀虫。取汁煮粥食,止呕逆(时珍)。

      【发明】弘景曰∶麻子中仁,合丸药并酿酒,大善。但性滑利。

      刘完素曰∶麻,木谷也而治风,同气相求也。

      好古曰∶麻仁,手阳明、足太阴药也。阳明病汗多、胃热、便难,三者皆燥也。故用之以通润也。

      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脾润燥。

      【附方】旧十九,新十九。

      服食法∶麻子仁一升,白羊脂七两,蜜蜡五两,白蜜一合,和杵蒸食之,不饥耐老。(《食疗》)。

      耐老益气,久服不饥∶麻子仁二升,大豆一升,熬香为末,蜜丸。日二服。(《药性论》)。

      大麻仁酒,治骨髓风毒疼痛,不可运动∶用大麻仁水浸,取沉者一大升曝干,于银器中旋旋慢炒香熟,入木臼中捣至万杵,待细如白粉即止,平分为十帖。每用一帖,取家酿无灰酒一大碗,同麻粉,用柳槌蘸入砂盆中擂之,滤去壳,煎至减半。空腹温服一帖。轻者四五帖见效,甚者不出十帖,必失所苦,效不可言。(《箧中方》)。

      麻子仁粥,治风水腹大,腰脐重痛,不可转动∶用冬麻子半斤,研碎,水滤取汁,入粳米老人风痹∶麻子煮粥,上法食之。

      五淋涩痛∶麻子煮粥,如上法食之。(同上)。

      大便不通∶麻子煮粥,如上法服之。(《肘后方》)。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便秘而小便数∶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浓朴一尺,大黄、枳实各一斤,杏仁一升,熬研,炼蜜丸梧桐子大。每以浆水下十丸,日三服。不知再加。(张仲景方)。

      产后秘塞∶许学士云∶产后汗多则大便秘,难于用药,惟麻子苏子粥最稳。不惟产后可服,凡老人诸虚风秘,皆得力也。用大麻子仁、紫苏子各二合,洗净研细,再以水研,滤取汁一产后瘀血不尽∶麻子仁五升,酒一升渍一夜,明旦去滓温服一升,先食服不瘥,夜再服一升,不吐不下。不得与男子通一月,将养如初产法。(《千金方》)。

      胎损腹痛∶冬麻子一升,杵碎熬香,水二升煮汁,分服。(《心镜》)。

      妊娠心痛烦闷∶麻子仁一合(研),水二盏,煎六分,去滓服。(《圣惠》)。

      月经不通,或两三月,或半年、一年者用麻子仁二升,桃仁二两,研匀,熟酒一升,浸一夜。日服一升。(《普济》)。

      呕逆不止∶麻仁三合杵熬,水研取汁,着少盐,吃立效。李谏议常用,极妙。(《外台》)。

      虚劳内热,下焦虚热,骨节烦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数,少气吸吸,口燥热淋∶用大麻仁五合(研),水二升,煮减半,分服。四五剂瘥。(《外台》)。

      补下治渴∶麻子仁一升,水三升,煮四五沸去滓,冷服半升,日二。(《药性论》)。

      消渴饮水,日至数斗,小便赤涩∶用秋麻子仁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饮汁,不过五乳石发渴∶大麻仁三合,水三升,煮二升,时时呷之。(《外台》)。

      饮酒咽烂,口舌生疮∶大麻仁一升,黄芩二两,为末,蜜丸。含之。(《千金方》)。

      香港脚肿渴∶大麻仁熬香,水研取一升,别以水三升,煮一升赤小豆,取一升汁,即内麻汁,更煎三五沸。食豆饮汁。(《外台秘要》)。

      香港脚腹痹∶大麻仁一升(研碎)。酒三升,渍三宿,温服大良。(《外台》)。

      血痢不止∶《必效方》∶用麻子仁汁煮绿豆。空心食,极效。(《外台》)。

      小儿痢下赤白,体弱大困者∶麻子仁三合,炒香研细末。每服一钱,浆水服,立效。(《子母秘录》)。

      截肠怪病,大肠头出寸余,痛苦,干则自落,又出,名为截肠病,若肠尽即不治∶但初觉截时,用器盛脂麻油坐浸之,饮大麻子汁数升,即愈也。(夏子益《奇疾方》)。

      金疮瘀血在腹中∶用大麻仁三升,葱白十四枚,捣熟,水九升,煮一升半,顿服。血出不尽,更服。(《千金》)。

      腹中虫病∶大麻子仁三升,东行茱萸根八升,渍水。平旦服二升,至夜虫下。(《食疗》)。

      小儿疳疮∶嚼麻子敷之,日六、七度。(《子母秘录》)。

      小儿头疮∶麻子五升。研细,水绞汁,和蜜敷之。(《千金》)。

      白秃无发∶麻子三升炒焦研末,猪脂和涂,发生为度。(《普济方》)。

      发落不生∶麻子汁煮粥,频食之。(《圣济总录》)。

      耳出脓∶麻子一合,花胭脂一分。研匀,作梃子,绵裹塞之。(《圣惠方》)。

      大风癞疾∶大麻仁三升淘晒,以酒一斗浸一夜,研取白汁,滤入瓶中,重汤煮数沸收之。

      每饮一小盏,兼服茄根散、乳香丸,取效。(《圣惠方》。

      卒被毒箭∶麻仁数升,杵汁饮。(《肘后》)。

      解射罔毒∶大麻子汁,饮之良。(《千金》)。

      辟禳温疫∶麻子仁、赤小豆各二七枚,除夜着井中。饮水良。(《龙鱼河图》)。

      赤游丹毒∶麻仁捣末,水和敷之。(《千金方》)。

      湿癣肥疮∶大麻敷之,五日瘥。(《千金方》)。

      瘭疽出汁,生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状∶剥净,以大麻子炒研末摩之。(《千金方》)。

      油【主治】熬黑压油,敷头,治发落不生。煎熟,时时啜之,治硫黄毒发身热(时珍。出《千金方》、《外台秘要》)。

      【附方】新一。

      尸咽痛痒∶麻子烧取脂,酒调一钱服之。(《圣济总录》)。

      叶【气味】辛,有毒。

      【主治】捣汁服五合,下蛔虫;捣烂敷蝎毒,俱效(苏恭)。浸汤沐发长润,令白发不生甄权曰∶以叶一握,同子五升捣和,浸三日,去滓沐发。

      【发明】时珍曰∶按∶郭文《疮科心要》∶乌金散治痈疽疔肿,时毒恶疮。方中用火麻头,同麻黄诸药发汗,则叶之有毒攻毒可知矣。《普济方》用之截疟,尤可推焉。

      【附方】新二。

      治疟不止∶火麻叶,不问荣枯,锅内容武火慢炒香,连锅取下,以纸盖之,令出汗尽,为临发前用茶或酒下。移病患原睡处,其状如醉,醒即愈。又方∶火麻叶(如上法为末)

      一两,加缩砂、丁香、陈皮、木香各半两,酒糊丸梧子大。每酒、茶任下五七丸。能治诸疟,壮元气。(《普济方》)

      黄麻【主治】破血,通小便(时珍)。

      【附方】新二。

      热淋胀痛∶麻皮一两,炙甘草三分,水二盏,煎一盏服,日二,取效。(《圣惠方》)。

      跌扑折伤疼痛∶接骨方∶黄麻(烧灰)、头发灰各一两,乳香五钱,为末。每服三钱,温麻根【主治】捣汁或煮汁服,主瘀血石淋(陶弘景)。治产难衣不出,破血壅胀,带下崩中不止者,以水煮服之,效(苏恭)。治热淋下血不止,取三、九枚,洗净,水五升,煮三升,分服,血止神验(《药性》)。根及叶捣汁服,治挝打瘀血,心腹满气短,及折骨痛不可忍者,皆效。无则以麻煮汁代之(苏颂。出韦宙《独行方》)。

      沤麻汁【主治】止消渴,治瘀血(苏恭)。

      

    小麦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小麦内容:(《别录》中品)

      【校正】《拾遗》麦、苗并归为一。

      【释名】来。

      时珍曰∶来亦作KT。许氏《说文》云∶天降瑞麦,一来二,象芒刺之形,天所来也。

      如足行来,故麦字从来从。音绥,足行也。《诗》云∶“贻我来牟”是矣。又云∶来象其实,象其根。《梵书》名麦曰迦师错。

      【集解】颂曰∶大、小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地暖处亦可春种,至夏便收。然比秋种者,四气不足,故有毒。

      时珍曰∶北人种麦漫撒,南人种麦撮撒。北麦皮薄面多,南麦反此。或云∶收麦以蚕沙和之,辟蠹。或云∶立秋前以苍耳锉碎同晒收,亦不蛀。秋后则虫已生矣。盖麦性恶湿,故久雨水潦,即多不熟也。

      小麦【气味】甘,微寒,无毒。入少阴、太阳之经。

      甄权曰∶平,有小毒。

      恭曰∶小麦作汤,不许皮坼。坼则性温,不能消热止烦也。

      藏器曰∶小麦秋种夏熟,受四时气足,兼有寒热温凉。故麦凉、曲温、麸冷、面热,宜其然也。河渭之西,白麦面亦凉,以其春种,阙二气也。

      时珍曰∶新麦性热,陈麦平和。

      【主治】除客热,止烦渴咽燥,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别录》)

      。养心气,心病宜食之(思邈)。煎汤饮,治暴淋(宗)。熬末服,杀肠中蛔虫(《药性》)。

      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伤灼(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素问》云∶麦属火,心之谷也。郑玄云∶麦有孚甲,属木。许慎云∶麦属金,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三说各异。而《别录》云∶麦养肝气,与郑说合。孙思邈云∶麦养心气,与《素问》合。夷考其功,除烦、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当以《素问》为准。盖许以时,郑以形,而《素问》以功性,故立论不同尔。

      震亨曰∶饥年用小麦代谷,须晒燥,以少水润,舂去皮,煮为饭食,可免面热之患。

      【附方】旧二,新五。

      消渴心烦∶用小麦作饭及粥食。(《心镜》)

      老人五淋,身热腹满∶小麦一升,通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升,饮之即愈。(《奉亲书》)

      项下瘿气∶用小麦一升,醋一升,渍之,晒干为末。以海藻洗,研末三两,和匀。每以酒服方寸匕,日三。(《短剧》)。

      眉炼头疮∶用小麦烧存性,为末。油调敷。(《儒门事亲》)。

      白癜风癣∶用小麦摊石上,烧铁物压出油,搽之甚效。(《医学正传》)。

      汤火伤灼,未成疮者∶用小麦炒黑,研入腻粉,油调涂之。勿犯冷水,必致烂。(《袖珍方》)。

      金疮肠出∶用小麦五升,水九升,煮取四升,绵滤取汁,待极冷。令病患卧席上,含汁使肠自入。十日中,但略食羹物。慎勿惊动,即杀人。(《刘涓子鬼遗方》)。

      浮麦(即水淘浮起者,焙用)。

      【气味】甘、咸,寒,无毒。

      【主治】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时珍)。

      麦麸【主治】时疾热疮,汤火疮烂,扑损伤折瘀血,醋炒贴之(《日华》)。和面作饼,止泄痢,调中去热健人。以醋拌蒸热,袋盛,包熨人马冷失腰脚伤折处,止痛散血(藏器)。

      醋蒸,熨手足风湿痹痛,寒湿香港脚,互易至汗出,并良。末服,止虚汗(时珍)。

      【发明】时珍曰∶麸乃麦皮也。与浮麦同性,而止汗之功次于浮麦,盖浮麦无肉也。

      凡人身体疼痛及疮疡肿烂沾渍,或小儿暑月出痘疮,溃烂不能着席睡卧者,并用夹褥盛麸缝合藉卧,性凉而软,诚妙法也。

      【附方】新七。

      虚汗盗汗∶《卫生宝鉴》∶用浮小麦(文武火炒),为末。每服二钱半,米饮下,日三服。

      或煎汤代茶饮。一方∶以猪觜唇煮熟切片,蘸食亦良。

      产后虚汗∶小麦麸、牡蛎等分,为末。以猪肉汁调服二钱,日二服。(胡氏《妇人方》)。

      走气作痛∶用酽醋拌麸皮炒热,袋盛熨之。(《生生编》)。

      灭诸瘢痕∶春夏用大麦麸,秋冬用小麦麸,筛粉和酥敷之。(《总录》)。

      小儿眉疮∶小麦麸炒黑,研末,酒调敷之。

      小便尿血∶面麸炒香,以肥猪肉蘸食之。《集玄》。

      面【气味】甘,温,有微毒。不能消热止烦(《别录》)。

      大明曰∶性壅热,小动风气,发丹石毒。

      思邈曰∶多食,长宿,加客气。畏汉椒、萝卜。

      【主治】补虚。久食,实人肤体,浓肠胃,强气力(藏器)。养气,补不足,助五脏(《日华》)。水调服,治人中暑,马病肺热(宗)。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

      水调服,止鼻衄吐血(时珍)。

      【发明】诜曰∶面有热毒者,多是陈黝之色,又为磨中石末在内故也。但杵食之,即良藏器曰∶面性热,惟第二磨者凉,为其近麸也。河渭以西,白麦面性凉,以其春种,阙二气也。

      颖曰∶东南卑湿,春多雨水,麦已受湿气,又不曾出汗,故食之作渴,动风气,助湿发热。西北高燥,春雨又少,麦不受湿,复入地窖出汗,北人禀浓少湿,故常食而不病也。

      时珍曰∶北面性温,食之不渴;南面性热,食之烦渴;西边面性凉,皆地气使然也。吞汉椒、食萝卜,皆能解其毒,见萝卜条。医方中往往用飞罗面,取其无石末而性平易尔。陈麦面,水煮食之,无毒。以糟发胀者,能发病发疮,惟作蒸饼和药,取其易消也。按∶李鹏飞《延寿书》云∶北多霜雪,故面无毒;南方雪少,故面有毒。顾元庆《檐曝偶谈》云∶江南麦花夜发,故发病;江北麦花昼发,故宜人。又曰∶鱼稻宜江淮,羊面宜京洛,亦五方有宜不宜也。面性虽热,而寒食日以纸袋盛悬风处,数十年亦不坏,则热性皆去而无毒矣,入药尤良。

      【附方】旧六,新二十三。

      热渴心闷∶温水一盏,调面一两,饮之。(《圣济总录》)。

      中卒死∶井水和面一大抄,服之。(《千金》)。

      夜出盗汗∶麦面作弹丸,空心、卧时煮食之。次早服妙香散一帖取效。

      内损吐血∶飞罗面略炒,以京墨汁或藕节汁,调服二钱。(《医学集成》)。

      大衄血出∶口耳皆出者。用白面入盐少许,冷水调服三钱。(《普济方》)。

      中蛊吐血∶小麦面二合,水调服。半日当下出。(《广记》)。

      呕哕不止∶醋和面,作弹丸二、三十枚,以沸汤煮熟,漉出投浆水中,待温吞三、两枚。

      哕定,即不用再吞。未定,至晚再吞。(《兵部手集》)。

      寒痢白色∶炒面,每以方寸匕入粥中食之。能疗日泻百行,师不救者。(《外台》)。

      泄痢不固∶白面一斤,炒焦黄。每日空心温水服一、二匙。(《正要》)。

      诸疟久疟∶用三姓人家寒食面各一合,五月五日午时采青蒿,擂自然汁,和丸绿豆大。

      临头皮虚肿,薄如蒸饼,状如裹水∶以口嚼面敷之良。(《梅师方》)。

      咽喉肿痛,卒不下食∶白面和醋,涂喉外肿处。(《普济方》)。

      妇人吹奶∶水调面煮糊,欲熟,即投无灰酒一盏,搅匀热饮。令人徐徐按之,药行即瘳。

      (《经验方》)。

      乳痈不消∶白面半斤炒黄,醋煮为糊,涂之即消。(《圣惠方》)。

      破伤风病∶白面、烧盐各一撮。新水调,涂之。(《普济方》)。

      金疮血出不止∶用生面干敷,五、七日即愈。(《蔺氏经验方》)。

      远行脚趼成泡者∶水调生面涂之,一夜即平。(《海上》)。

      折伤瘀损∶白面、栀子仁同捣,以水调,敷之即散。

      火燎成疮∶炒面,入栀子仁末,和油敷之。(《千金》)。

      疮中恶肉∶寒食面二两,巴豆五分。水和作饼,烧末掺之。(《仙传外科》)。

      白秃头疮∶白面、豆豉和研,酢和敷之。(《普济方》)。

      小儿口疮∶寒食面五钱,硝石七钱,水调半钱,涂足心,男左女右。(《普济方》)。

      妇人断产∶白面一升,酒一升,煮沸去渣,分三服。经水至时前日夜、次日早及天明服之阴冷闷痛,渐入腹肿满∶醋和面熨之。(《千金方》)。

      一切漏疮∶盐、面和团,烧研敷之。(《千金方》)。

      瘭疽出汁,生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剥净,以酒和面敷之。(《千金方》)。

      一切疔肿∶面和腊猪脂封之良。(《梅师方》)。

      伤米食积∶白面一两,白酒曲二丸,炒为末。每服二匙,白汤调下。如伤肉食,山楂汤下。(《简便方》)

      麦粉【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补中,益气脉,和五脏,调经络。又炒一合,汤服,断下痢(孟诜)。醋熬成膏,消一切痈肿、汤火伤(时珍)。

      【发明】时珍曰∶麦粉乃是麸面,面洗筋澄出浆粉。今人浆衣多用之,古方鲜用。按∶万表《积善堂方》云∶乌龙膏∶治一切痈肿发背,无名肿毒,初发热未破者,取效如神。

      用隔年小粉,愈久者愈佳,以锅炒之。初炒如饧,久炒则干,成黄黑色,冷定研末。陈米醋调成糊,熬如黑漆,瓷罐收之。用时摊纸上,剪孔贴之,即如冰冷,疼痛即止。少顷觉痒,干亦不能动。久则肿毒自消,药力亦尽而脱落,甚妙。此方苏州杜水庵所传,屡用有验。药易而功大,济生者宜收藏之。

      面筋【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解热和中,劳热人宜煮食之(时珍)。宽中益气(宁原)。

      【发明】时珍曰∶面筋,以麸与面水中揉洗而成者。古人罕知,今为素食要物,煮食甚良。今人多以油炒,则性热矣。

      宗曰∶生嚼白面成筋,可粘禽、虫。

      麦(即糗也。以麦蒸,磨成屑)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消渴,止烦(《蜀本》)。

      

    麦苗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麦苗内容:(《拾遗》)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消酒毒暴热,酒疸目黄,并捣烂绞汁日饮之。又解蛊毒,煮汁滤服(藏器)。

      除麦奴藏器曰∶麦穗将熟时,上有黑霉者也。

      【主治】热烦,天行热毒。解丹石毒(藏器)。治阳毒温毒,热极发狂大渴,及温疟(时珍)。

      【发明】时珍曰∶朱肱《南阳活人书》∶治阳毒温毒热极发狂发斑大渴倍常者,用黑奴丸,水化服一丸,汗出或微利即愈。其方用小麦奴、梁上尘、釜底煤、灶突墨,同黄芩、麻黄、硝、黄等分为末,蜜丸弹子大。盖取火化者从治之义也。麦乃心之谷,属火,而奴则麦实将成,为湿热所蒸,上黑霉者,与釜煤、灶墨同一理也。其方出陈延之《短剧方》,名麦奴丸,初虞世《古今录验》名高堂丸、水解丸,诚救急良药也。

      秆【主治】烧灰,入去疣痣、蚀恶肉膏中用(时珍)。

      

    大麦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大麦内容:(《别录》中品)

      【释名】牟麦。

      时珍曰∶麦之苗粒皆大于来,故得大名。牟亦大也。通作。

      【集解】弘景曰∶今稞麦一名牟麦,似麦,惟皮薄尔。

      恭曰∶大麦出关中,即青稞麦,形似小麦而大,皮浓,故谓大麦,不似麦也。

      颂曰∶大麦今南北皆能种莳。麦有二种∶一种类小麦而大,一种类大麦而大。

      藏器曰∶大、二麦,前后两出。盖麦是连皮者,大麦是麦米,但分有壳、无壳也。

      苏以青稞为大麦,非矣。青稞似大麦,天生皮肉相离,秦陇巴西种之。今人将当大麦米之,不能分也。

      陈承曰∶小麦,今人以磨面日用者为之。大麦,今人以粒皮似稻者为之,作饭滑,饲马良。麦,今人以似小麦而大粒,色青黄,作面脆硬,食多胀人,汴洛、河北之间又呼为黄稞。关中一种青稞,比近道者粒微小,色微青,专以饲马,未见入药用。然大、二麦,其名差互。今之麦似小麦而大者,当谓之大麦;今之大麦不似小麦而矿脆者,当谓之麦。

      不可不审。

      时珍曰∶大、二麦,注者不一。按∶《吴普本草》∶大麦一名麦,五谷之长也。

      王祯《农书》云∶青稞有大、小二种,似大、小麦,而粒大皮薄,多面无麸,西人种之,不过与大、小麦异名而已。郭义恭《广志》云∶大麦有黑麦。有KT麦(出凉州,似大麦)。

      有赤麦(赤色而肥)。据此则麦是大麦中一种皮浓而青色者也。大抵是一类异种,如粟、粳之种近百,总是一类,但方土有不同尔。故二麦主治不甚相远。大麦亦有粘者,名糯麦,可以酿酒。

      【气味】咸,温、微寒,无毒。为五谷长,令人多热。

      诜曰∶暴食似脚弱,为下气故也。久服宜人。熟则有益,带生则冷而损人。石蜜为之使。

      【主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别录》)。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止泄,不动风气。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为面,胜于小麦,无躁热(士良)。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满(苏恭)。久食,头发不白。和针砂、没石子等,染发黑色(孟诜)。宽胸下【发明】宗曰∶大麦性平凉滑腻。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用此面作稀糊,令咽以助胃气而平。三伏中,朝廷作,以赐臣下。

      震亨曰∶大麦初熟,人多炒食。此物有火,能生热病,人不知也。

      时珍曰∶大麦作饭食,响而有益。煮粥甚滑。磨面作酱甚甘美。

      【附方】旧三,新六。

      食饱烦胀,但欲卧者∶大麦面熬微香,每白汤服方寸匕,佳。(《肘后方》)。

      膜外水气∶大麦面、甘遂末各半两,水和作饼,炙熟食,取利。(《总录》)。

      小儿伤乳,腹胀烦闷欲睡∶大麦面生用,水调一钱服。白面微炒亦可。(《保幼大全》)。

      蠼尿疮∶大麦嚼敷之,日三上。(《伤寒类要》)。

      肿毒已破∶青大麦(去须,炒),暴花为末,敷之。成靥,揭去又敷。数次即愈。

      麦芒入目∶大麦煮汁洗之,即出。(孙真人方)。

      汤火伤灼∶大麦炒黑,研末,油调搽之。

      被伤肠出∶以大麦粥汁洗肠推入,但饮米糜,百日乃可。(《千金》)。

      卒患淋痛∶大麦三两煎汤,入姜汁、蜂蜜,代茶饮。(《圣惠方》)。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麦内容:(见米下)。

      苗【主治】诸黄,利小便,杵汁日日服(《类要》)。冬月面目手足皴瘃,煮汁洗之(《时珍》)。

      【附方】新一。

      小便不通∶陈大麦秸,煎浓汁,频服。(《简便方》)

      大麦奴【主治】解热疾,消药毒(藏器)。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麦内容:(音矿。《别录》中品)

      【释名】时珍曰∶之壳浓而粗矿也。

      【集解】弘景曰∶麦是马所食者。服食家并食大、二麦,令人轻健。

      炳曰∶麦西川人种食之。山东、河北人正月种之,名春。形状与大麦相似。

      时珍曰∶麦有二种∶一类小麦而大,一类大麦而大。

      颂曰∶麦,即大麦一种皮浓者。陈藏器谓即大麦之连壳者,非也。按∶《别录》自有麦功用,其皮岂可食乎?详大麦下。

      【气味】甘,微寒,无毒。

      弘景曰∶此麦性热而云微寒,恐是作屑与合壳异也。

      恭曰∶麦性寒,陶云性热,非矣。江东少有故也。

      大明曰∶暴食似动冷气,久即益人。

      【主治】轻身除热。久服,令人多力健行。作,温中消食(《别录》)。补中,不动风气。作饼食,良(萧炳)。

      【发明】时珍曰∶《别录》麦附见麦下,而大麦下无之,则作当以为良也。今人通用,不复分别矣。

      

    雀麦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雀麦内容:(《唐本草》)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燕麦(《唐本》)、(音药)、杜姥草(《外台》)、牛星草。

      时珍曰∶此野麦也。燕雀所食,故名。《日华本草》谓此为瞿麦者,非矣。

      【集解】恭曰∶雀麦在处有之,生故墟野林下。苗叶似小麦而弱,其实似麦而细。

      宗曰∶苗与麦同,但穗细长而疏。唐·刘梦得所谓“菟葵燕麦,动摇春风”者也。周定王曰∶燕麦穗极细,每穗又分小叉十数个,子亦细小。舂去皮,作面蒸食,及作饼食,皆可救荒。

      【附方】旧三。

      胎死腹中,胞衣不下上抢心∶用雀麦一把,水五升,煮二升,温服。(《子母秘录》)。

      齿并虫,积年不瘥,从少至老者∶用雀麦,一名杜姥草,俗名牛星草。用苦瓠叶三十枚,洗净。取草剪长二寸,以瓠叶作五包包之,广一寸,浓五分。以三年酢渍之。至日中,以两包火中炮令热,纳口中,熨齿外边,冷更易之。取包置水中解视,即有虫长三分。老者黄色,少者白色。多即二、三十枚,少即一、二十枚。此方甚妙。(《外台秘要》)

      米【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充饥滑肠(时珍)。

      苗【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女人产不出,煮汁饮之(苏恭)。

      

    荞麦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荞麦内容:(宋《嘉》)

      【释名】麦(音翘)、乌麦(吴瑞)、花荞。

      时珍曰∶荞麦之茎弱而翘然,易长易收,磨面如麦,故曰荞曰,而与麦同名也。俗亦呼为甜荞,以别苦荞。杨慎《丹铅录》,指乌麦为燕麦,盖未读《日用本草》也。

      【集解】炳曰∶荞麦作饭,须蒸使气馏,烈日曝令开口,舂取米仁作之。

      时珍曰∶荞麦南北皆有。立秋前后下种,八、九月收刈,性最畏霜。苗高一、二尺,赤茎绿叶,如乌树叶。开小白花,繁密粲粲然。结实累累如羊蹄,实有三棱,老则乌黑色。

      王祯《农书》云∶北方多种。

      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细如粉,亚于麦面。南方亦种,但作粉饵食,乃农家居冬谷也。

      【气味】甘,平,寒,无毒。

      思邈曰∶酸,微寒。食之难消。久食动风,令人头眩。作面和猪、羊肉热食,不过八、九顿,即患热风,须眉脱落,还生亦希。泾、以北,多此疾。又不可合黄鱼食。

      【主治】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孟诜)。作饭食,压丹石毒,甚良(萧炳)。以醋调粉,涂小儿丹毒赤肿热疮(吴瑞)。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以沙糖水调炒面二钱服,治痢疾。炒焦,热水冲服,治绞肠沙痛(时珍)。

      【发明】颖曰∶本草言荞麦能炼五脏滓秽。俗言一年沉积在肠胃者,食之亦消去也。

      时珍曰∶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非所宜矣。孟诜云∶益气力者,殆未然也。

      按∶杨起《简便方》云∶肚腹微微作痛,出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数行者。用荞麦面一味作饭,连食三、四次即愈。予壮年患此两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气药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转用皆效,此可征其炼积滞之功矣。《普济》治小儿天吊及历节风方中亦用之。

      【附方】新十六。

      咳嗽上气∶荞麦粉四两,茶末二钱,生蜜二两,水一碗,顺手搅千下。饮之,良久下气不十水肿喘∶生大戟一钱,荞麦面二钱,水和作饼,炙熟为末。空心茶服,以大小便利为度男子白浊∶魏元君济生丹∶用麦炒焦为末,鸡子白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日三服。

      赤白带下∶方同上。

      禁口痢疾∶荞麦面每服二钱,沙糖水调下。(坦仙方)。

      痈疽发背,一切肿毒∶麦面、硫黄各二两,为末,井华水和作饼,晒收。每用一饼,磨疮头黑凹∶荞麦面煮食之,即发起。(《直指》)。

      痘疮溃烂∶用荞麦粉频频敷之。(《痘疹方》)。

      汤火伤灼∶用荞麦面,炒黄研末,水和敷之,如神。(《奇效方》)。

      蛇盘瘰,围接项上∶用荞麦(炒去壳)、海藻、白僵蚕(炒去丝)等分,为末。白梅浸汤,取肉减半,和丸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后、临卧米饮下,日五服。其毒当从大便泄去积聚败血∶通仙散∶治男子败积,女人败血,不动真气。用麦面三钱,大黄二钱半,为头风畏冷∶李楼云∶一人头风,首裹重绵,三十年不愈。予以荞麦粉二升,水调作二饼,更互合头上,微汗即愈。(《怪证奇方》)。

      头风风眼∶荞麦作钱大饼,贴眼四角,以米大艾炷灸之,即效如神。

      染发令黑∶荞麦、针砂各二钱,醋和,先以浆水洗净涂之,荷叶包至一更,洗去。再以无去即黑。(《普济》)

      绞肠沙痛∶荞麦面一撮,炒黄,水烹服。(《简便方》)。

      小肠疝气∶荞麦仁(炒去尖)、胡卢巴(酒浸,晒干)各四两,小茴香(炒)一两。为末,酒糊叶【主治】作茹食,下气,利耳目。多食即微泄(士良。孙思邈曰∶生食,动刺风,令人身痒)。

      秸【主治】烧灰淋汁取碱熬干,同锻石等分,蜜收。能烂痈疽,蚀恶肉,去靥痣,最良。穣作荐,辟壁虱(时珍。《日华》曰∶烧灰淋汁,洗六畜疮,并驴、马躁蹄。)。

      【附方】新二。

      噎食∶荞麦秸(烧灰淋汁,入锅内煎取白霜)一钱,入蓬砂一钱。研末。每酒服半钱。

      (《壁虱蜈蚣∶荞麦秸作荐,并烧烟熏之。

      

    苦荞麦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苦荞麦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苦荞出南方,春社前后种之。茎青多枝,叶似荞麦而尖,开花带绿色,结实亦似荞麦,稍尖而棱角不峭。其味苦恶,农家磨捣为粉,蒸使气馏,滴去黄汁,乃可作为糕饵食之,色如猪肝。谷之下者,聊济荒尔。

      【气味】甘、苦,温,有小毒。

      时珍曰∶多食伤胃,发风动气,能发诸病,黄疾人尤当禁之。

      【附方】新一。

      明目枕∶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菊花,同作枕,至老明目。(邓才《杂兴》)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稻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音杜)、糯(亦作)。

      时珍曰∶稻者,粳、糯之通称。《物理论》所谓“稻者溉种之总称”是矣。本草则专指糯以为稻也。稻从舀(音函),象人在臼上治稻之义。则方言稻音之转尔。其性粘软,故谓之糯。

      颖曰∶糯米缓筋,令人多睡,其性懦也。

      【集解】弘景曰∶道家方药有稻米、粳米俱用者,此则两物也。稻米白如霜,江东无此,故通呼粳为稻耳,不知色类复云何也?

      恭曰∶稻者,、谷之通名。《尔雅》云∶,稻也。粳者不粘之称,一曰。胜之云∶三月种粳稻,四月种秫稻。即并稻也,陶谓为二,盖不可解也。

      志曰∶此稻米即糯米也。其粒大小似米,细糠白如雪。今通呼、糯二谷为稻,所以惑之。按∶李含光《音义》引《字书》解粳字云∶稻也。字云∶稻属也,不粘。粢字云∶稻饼也。粢盖糯也。

      禹锡曰∶《尔雅》云∶,稻。郭璞注云∶别二名也。今沛国呼。周颂云∶丰年多黍多。《礼记》云∶牛宜。《幽风》云∶十月获稻。皆是一物也。《说文》云∶,稻属也。

      沛国谓稻为糯。《字林》云∶糯,粘稻也。,不粘稻也。然、糯甚相类,以粘不粘为异尔。当依《说文》以稻为糯。颜师古《刊谬正俗》云∶本草稻米,即今之糯米也。或通呼粳、糯为稻。孔子云∶食夫稻。周官有稻人。汉有稻田使者。并通指、糯而言。所以后人混称,不知稻即糯也。

      宗曰∶稻米,今造酒糯稻也。其性温,故可为酒。酒为阳,故多热。西域记∶天竺国土溽热,稻岁四熟,亦可验矣。

      时珍曰∶糯稻,南方水田多种之。其性粘,可以酿酒,可以为粢,可以蒸糕,可以熬饧,可以炒食。其类亦多,其谷壳有红、白二色,或有毛,或无毛。其米亦有赤、白二色,赤者酒多糟少,一种粒白如霜,长三、四分者。《齐民要术》糯有九格、雉木、大黄、马首、虎皮、火色等名是矣。古人酿酒多用秫,故诸说论糯稻,往往费辩也。秫乃糯粟,见本条。

      稻米【气味】苦,温,无毒。思邈曰∶味甘。宗曰∶性温。

      颂曰∶糯米性寒,作酒则热,糟乃温平,亦如大豆与豉、酱之性不同也。

      诜曰∶凉。发风动气,使人多睡,不可多食。

      藏器曰∶久食令人身软,缓人筋也。小猫、犬食之,亦脚屈不能行。马食之,足重。妊妇杂肉食之,令子不利。

      萧炳曰∶拥诸经络气,使四肢不收,发风昏昏。

      士良曰∶久食发心悸,及痈疽疮疖中痛。合酒食之,醉难醒。

      时珍曰∶糯性粘滞难化,小儿、病患最宜忌之。

      【主治】作饭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别录》)。能行营卫中血积,解芫青、斑蝥毒(士良)。益气止泄(思邈)。补中益气。止霍乱后吐逆不止,以一合研水服之(大明)。以骆驼脂作煎饼食,主痔疾(萧炳)。作糜一斗食,主消渴(藏器)。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时珍)。

      【发明】思邈曰∶糯米味甘,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

      杨士瀛曰∶痘疹用米,取其解毒,能酿而发之也。

      时珍曰∶糯米性温,酿酒则热,熬饧尤甚,故脾肺虚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孟诜、苏颂或言其性凉、性寒者,谬说也。《别录》已谓其温中坚大便,令人多热,是岂寒凉者乎?今人冷泄者,炒食即止。老人小便数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温肺暖脾可验矣。痘证用之,亦取此义。

      【附方】旧五,新十六。

      霍乱烦渴不止∶糯米三合,水五升,蜜一合,研汁分服,或煮汁服。(杨氏《产乳》)。

      消渴饮水∶方同上。

      三消渴病∶梅花汤∶用糯谷(炒出白花)、桑根白皮等分。每用一两,水二碗,煎汁饮之。

      下痢禁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壳,用姜汁拌湿再炒),为末。每服一匙,汤下,三服久泄食减∶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沥干,慢炒熟,磨筛,入怀庆山药一两。每日清晨用半盏,入砂糖二匙,胡椒末少许,以极滚汤调食。其味极佳,大有滋补。久服令人精暖有子,秘方也。(《松篁经验方》)。

      鼻衄不止,服药不应∶独圣散∶用糯米微炒黄,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仍吹少许劳心吐血∶糯米半两,莲子心七枚,为末,酒服。孙仲盈云∶曾用多效。或以墨汁作丸服自汗不止∶糯米、小麦麸同炒,为末。每服三钱,米饮下。或煮猪肉点食。

      小便白浊∶白糯丸∶治人夜小便脚停白浊,老人、虚人多此证,令人卒死,大能耗人精液,主头昏重。用糯米五升(炒赤黑),白芷一两,为末,糯粉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木馒头煎汤下。无此,用《局方》补肾汤下。若后生禀赋怯弱,房室太过,小便太多,水管蹇涩,小便如膏脂,入石菖蒲、牡蛎粉甚效。(《经验良方》)。

      女人白淫∶糙糯米、花椒等分。炒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前醋汤下。

      (杨起《简便方》)。

      胎动不安,下黄水∶用糯米一合,黄、芎各五钱,水一升,煎八合,分服。(《产宝》)。

      小儿头疮∶糯米饭烧灰,入轻粉,清油调敷。(《普济方》)。

      缠蛇丹毒∶糯米粉和盐,嚼涂之。(《济急方》)。

      打扑伤损诸疮∶寒食日浸糯米,逐日易水,至小满取出,日干为末,用水调涂之。(《便民图纂》)。

      金疮痈肿,及竹木签刺等毒∶用糯米三升,于端午前四十九日,以冷水浸之,一日两换水,轻淘转,勿令搅碎。至端午日取出阴干,绢袋盛,挂通风处。每用旋取,炒黑为末,冷水调如膏药,随疮大小,裹定疮口,外以布包定勿动,直候疮瘥。若金疮犯生水作脓肿甚者,急裹一、二食久,即不作脓肿也。若痈疽初发,才觉肿,急贴之,一夜便消。(《灵苑方》)。

      喉痹吒腮∶用前膏贴项下及肿处,一夜便消。干即换之,常令湿为妙。

      竹木签刺∶用前膏贴之,一夜刺出在药内也。

      颠犬咬伤∶糯米一合,斑蝥七枚同炒,蝥黄去之;再入七枚,再炒黄去之;又入七枚,待米出烟,去蝥为末。油调敷之,小便利下佳。(《医方大成》)。

      荒年代粮∶稻米一斗淘汰,百蒸百曝,捣末。日食一飧,以水调之。服至三十日止,可一年不食。(《肘后》)。

      虚劳不足∶糯米,入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日日服之。

      腰痛虚寒∶糯米二升,炒熟,袋盛,拴靠痛处。内以八角茴香研酒服。(谈野翁《试验方》)

      米泔【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益气,止烦渴霍乱,解毒。食鸭肉不消者,顿饮一盏,即消(时珍)。

      【附方】旧一。

      烦渴不止∶糯米泔任意饮之,即定。研汁亦可。(《外台》)

      糯稻花【主治】阴干,入揩牙、乌须方用(时珍)。

      

    稻穣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稻穣内容:(即稻秆)

      【气味】辛、甘,热,无毒。

      【主治】黄病如金色,煮汁浸之;仍以谷芒炒黄为末,酒服(藏器)。烧灰,治坠扑伤损【发明】颂曰∶稻秆灰方,出刘禹锡《传信方》。云∶湖南李从事坠马扑伤损,用稻秆烧灰,以新熟酒连糟入盐和,淋取汁,淋痛处,立瘥也。

      时珍曰∶稻穣煮治作纸,嫩心取以为,皆大为民利。其纸不可贴疮,能烂肉。按∶《江湖纪闻》云∶有人壁虱入耳,头痛不可忍,百药不效。用稻秆灰煎汁灌入,即死而出也。

      【附方】旧一,新八。

      消渴饮水∶取稻穣中心烧灰。每以汤浸一合,澄清饮之。(危氏)

      喉痹肿痛∶稻草烧取墨烟,醋调吹鼻中,或灌入喉中,滚出痰,立愈。(《普济》)。

      热病余毒,攻手足疼痛欲脱∶用稻穣灰,煮汁渍之。(《肘后方》)。

      下血成痔∶稻烧灰淋汁,热渍三、五度,瘥。(崔氏《纂要》)。

      汤火伤疮∶用稻草灰,冷水淘七遍,带湿摊上,干即易。若疮湿者,焙干油敷,二、三次恶虫入耳∶香油合稻秆灰汁,滴入之。(《圣济总录》)。

      噎食不下∶赤稻细梢,烧灰,滚汤一碗,隔绢淋汁三次,取汁,入丁香一枚,白豆蔻半枚,米一盏,煮粥食,神效。(《摘玄妙方》)。

      小便白浊∶糯稻草,煎浓汁,露一夜,服之。(同上)。

      解砒石毒∶稻草烧灰,淋汁,调青黛三钱服。(《医方摘要》)。

      谷颖(谷芒也。作稳,非)

      【主治】黄病,为末酒服。(藏器)又解蛊毒,煎汁饮(《日糯糠【主治】齿黄,烧取白灰,旦旦擦之(时珍)。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粳内容:(音庚。《别录》中品)

      【释名】(与粳同)。

      时珍曰∶粳乃谷稻之总名也,有早、中、晚三收。诸本草独以晚稻为粳者,非矣。粘者为糯,不粘者为粳。糯者懦也,粳者硬也。但入解热药,以晚粳为良尔。

      【集解】弘景曰∶粳米,即今人常食之米,但有白、赤、小、大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可作廪米。

      诜曰∶淮、泗之间最多。襄、洛土粳米,亦坚实而香。南方多收火稻,最补益人。诸处虽多粳米,但充饥耳。

      时珍曰∶粳有水、旱二稻。南方土下涂泥,多宜水稻。北方地平,惟泽土宜旱稻。西南夷亦有烧山地为田种旱稻者,谓之火米。古者惟下种成畦,故祭祀谓稻为嘉蔬,今人皆拔秧栽插矣。其种近百,名各不同,俱随土地所宜也。其谷之光、芒、长、短、大、细,百不同也。其米之赤、白、紫、乌、坚、松、香、否,不同也。其性之温、凉、寒、热,亦因土产形色而异也。真腊有水稻,高丈许,随水而长。南方有一岁再熟之稻。苏颂之香粳,长白如玉,可充御贡。皆粳之稍异者也。

      粳米【气味】甘、苦,平,无毒。

      思邈曰∶生者寒,燔者热。

      时珍曰∶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凡人嗜生米,久成米瘕,治之以鸡屎白。

      颖曰∶新米乍食,动风气。陈者下气,病患尤宜。

      诜曰∶常食干粳饭,令人热中,唇口干。不可同马肉食,发痼疾。不可和苍耳食,令人卒心痛,急烧仓米灰和蜜浆服之,不尔即死。

      【主治】益气,止烦止渴止泄(《别录》)。温中,和胃气,长肌肉(《蜀本》)。补中,壮筋骨,益肠胃(《日华》)。煮汁,主心痛,止渴,断热毒下痢(孟诜)。合芡实作粥食,益精强志,聪耳明目(好古)。通血脉,和五脏,好颜色(时珍。出《养生集要》)。常食干粳饭【发明】诜曰∶粳米赤者粒大而香,水渍之有味益人。大抵新熟者动气,经再年者亦发病。惟江南人多收火稻贮仓,烧去毛,至春舂米食之,即不发病宜人,温中益气,补下元也。

      宗曰∶粳以白晚米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平和五脏,补益胃气,其功莫逮。然稍生则复不益脾,过熟乃佳。

      颖曰∶粳有早、中、晚三收,以晚白米为第一。各处所产,种类甚多,气味不能无少异,而亦不大相远也。天生五谷,所以养人,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惟此谷得天地中和之气,同造化生育之功,故非他物可比。入药之功在所略尔。

      好古曰∶《本草》言粳米益脾胃,而张仲景白虎汤用之入肺。以味甘为阳明之经,色白为西方之象,而气寒入手太阴也。少阴证桃花汤,用之以补正气。竹叶石膏汤,用之以益不足。

      时珍曰∶粳稻六、七月收者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晚粳。

      北方气寒,粳性多凉,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粳性多温,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迟粳、晚粳得金气多,故色白者入肺而解热也。早粳得土气多,故赤者益脾而白者益胃。若滇、岭之粳则性热,惟彼土宜之耳。

      【附方】旧二,新十。

      霍乱吐泻,烦渴欲绝∶用粳米二合研粉,入水二盏研汁,和淡竹沥一合,顿服。(《普济》)。

      赤痢热躁∶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蜡纸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吴内翰家乳母病此,服之有效。(《普济方》)。

      自汗不止∶粳米粉绢包,频频扑之。

      五种尸病∶粳米二升,水六升,煮一沸服,日三。(《肘后》)。

      卒心气痛∶粳米二升。水六升,煮六、七沸,服。(《肘后方》)。

      米症嗜米,有人好哑米,久则成症,不得米则吐出清水,得米即止,米不消化,久亦毙人∶用白米五合,鸡屎一升,同炒焦为末。水一升,顿服。少时吐出症,如研米汁,或白沫淡水,乃愈也。(《千金方》)。

      小儿初生三日,应开肠胃、助谷神者∶碎米浓作汁饮,如乳酪,频以豆许与儿饮之。二七日可与哺,慎不得与杂药也。(《肘后方》)。

      初生无皮色赤,但有红肉,乃受胎未足也∶用早白米粉扑之,肌肤自生。(《普济方》)。

      小儿甜疮,生于面耳∶令母频嚼白米,卧时涂之。不过三、五次,即愈。

      荒年辟谷∶粳米一斗,酒三升渍之,曝干又渍,酒尽止。取出稍食之,可辟三十日。

      足一斛三升,辟谷一年。(《肘后方》)。

      胎动腹痛,急下黄汁∶用粳米五升,黄六两,水七升,煎二升,分四服。(《圣惠》)。

      赤根疔肿∶白粉熬黑,和蜜敷之。(《千金方》)。

      淅二泔【释名】米沈。

      时珍曰∶淅,音锡,洗米也。沈,汁也。泔,甘汁也。第二次者,清而可用,故曰淅二泔。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时珍)。

      【发明】戴原礼曰∶风热赤眼,以淅二泔睡时冷调洗肝散、菊花散之类,服之。

      【附方】新四。

      吐血不止∶陈红米泔水,温服一钟,日三次。(《普济方》)

      鼻出衄血∶频饮淅二泔,仍以真麻油或萝卜汁滴入之。(《证治要诀》)

      鼻上酒∶以淅二泔食后冷冻饮料。外以硫黄入大菜头内,煨碾涂之。(《证治要诀》)。

      服药过剂,闷乱者∶粳米沈饮之。(《外台》)。

      炒米汤【主治】益胃除湿。不去火毒,令人作渴(时珍)。

      粳谷奴(谷穗煤黑者)

      【主治】走马喉痹,烧研,酒服方寸匕,立效(时珍。出《千金禾秆【主治】解砒毒,烧灰,新汲水淋汁滤清,冷服一碗,毒当下出(时珍。出《卫生易简方》)。

      

    谷之一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内容:(音仙。《纲目》)

      【释名】占稻(《纲目》)、早稻。

      时珍曰∶,亦粳属之先熟而鲜明之者,故谓之。种自占城国,故谓之占。俗作粘者,非矣。

      【集解】时珍曰∶似粳而粒小,始自闽人,得种于占城国。宋真宗遣使就闽取三万斛,分给诸道为种,故今各处皆有之。高仰处俱可种,其熟最早,六、七月可收。品类亦多,有赤、白二色,与粳大同小异。

      米【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温中益气,养胃和脾,除湿止泄(时珍)。

      秆【主治】反胃,烧灰淋汁温服,令吐。盖胃中有虫,能杀之也(《普济》)。

      

    谷之二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三卷谷之二内容:(稷粟类一十八种)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三卷\谷之二稷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音祭)、粢(音咨)。

      时珍曰∶稷,从禾从,音即,谐声也。又进力治稼也。《诗》云良耜是矣。种稷者必进力也。南人承北音,呼稷为,谓其米可供祭也。《礼记》∶祭宗庙稷曰明粢。

      《尔雅》云∶粢,稷也。罗愿云∶稷、、粢皆一物,语音之轻重耳。赤者名KT,白者名芑,黑者名。注见黍下。

      【集解】弘景曰∶稷米人亦不识,书记多云黍与稷相似。又注黍米云∶米与黍米相似,而粒殊大,食之不宜人,言发宿病。《诗》云∶黍稷稻粱,禾麻菽麦。此八谷也,俗犹莫能辨证,况芝英乎?

      苏恭曰∶《吕氏春秋》云∶饭之美者,有阳山之。高诱注云∶关西谓之KT音糜),冀州谓之(音牵,去声)。《广雅》云∶,也。《礼记》云∶稷曰明粢。《尔雅》云∶粢,稷也。《说文》云∶“稷乃五谷长”,田正也。此乃官名,非谷号也。先儒以稷为粟类,或言粟之上者,皆说其义,而不知其实也。按∶胜之《种植书》,有黍不言稷本草有稷不载,即稷也。楚人谓之稷,关中谓之糜,呼其米为黄米。其苗与黍同类,故呼黍为秫。

      陶言与黍相似者,得之矣。

      藏器曰∶稷、,一物也,塞北最多,如黍黑色。

      诜曰∶稷在八谷之中,最为下苗。黍乃作酒,此乃作饭,用之殊涂。

      颂曰∶稷米,出粟处皆能种之。今人不甚珍此,惟祠事用之。农家惟以备他谷之不熟,则为粮耳。

      宗曰∶稷米,今谓之米,先诸米熟,其香可爱,故取以供祭祀。然发故疾,只堪作饭,不粘,其味淡。

      时珍曰∶稷与黍,一类二种也。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稷可作饭,黍可酿酒。犹稻之有粳与糯也。陈藏器独指黑黍为稷,亦偏矣。稷黍之苗似粟而低小有毛,结子成枝而殊散,其粒如粟而光滑。三月下种,五、六月可收,亦有七、八月收者。其色有赤、白、黄、黑数种,黑者禾稍高,今俗通呼为黍子,不复呼稷矣。北边地寒,种之有补。河西出者,颗粒尤硬。稷熟最早,作饭疏爽香美,为五谷之长而属土,故祠谷神者以稷配社。五谷不可遍祭,祭其长以该之也。上古以厉山氏之子为稷主,至成汤始易以后稷,皆有功于农事者云。

      【正误】吴瑞曰∶稷苗似芦,粒亦大,南人呼为芦。孙炎《正义》云∶稷即粟也。

      时珍曰∶稷黍之苗虽颇似粟,而结子不同。粟穗丛聚攒簇,稷黍之粒疏散成枝。孙氏谓稷为粟,误矣。芦即蜀黍也,其茎苗高硕如芦。而今之祭祀者,不知稷即黍之不粘者,往往以芦为稷,故吴氏亦袭其误也。今并正之。

      稷米【气味】甘,寒,无毒。

      诜曰∶多食,发三十六种冷病气。不与瓠子同食,发冷病,但饮黍穣汁即瘥。又不可与附子同服。

      【主治】益气,补不足(《别录》)。治热,压丹石毒发热,解苦瓠毒(《日华》)。作饭食,安中利胃宜脾(《心镜》)。凉血解暑(时珍。《生生编》)。

      【发明】时珍曰∶按∶孙真人云∶稷,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胜之云∶烧黍稷则瓠死,此物性相制也。稷米、黍穣,能解苦瓠之毒。《淮南万毕术》云∶祠冢之黍,啖儿令不思母。此亦有所厌耶?

      【附方】新四。

      补中益气∶羊肉一脚,熬汤,入河西稷米、葱、盐,煮粥食之。(《饮膳正要》)。

      卒不止∶粢米粉,井华水服之良。(《肘后》)。

      痈疽发背∶粢米粉熬黑,以鸡子白和涂练上,剪孔贴之,干则易,神效。(葛氏方)。

      辟除瘟疫,令不相染∶以米为末,顿服之。(《肘后方》)

      根【主治】心气痛,产难(时珍)。

      【附方】新二。

      心气疼痛∶高粱根煎汤温服,甚效。

      横生难产∶重阳日取高粱根(名瓜龙)阴干,烧存性,研末。酒服二钱,即下。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三卷\谷之二黍内容:(《别录》中品)

      【校正】《别录》中品丹黍米,今并为一。

      【释名】赤黍曰(音门)、曰KT(音糜),白黍曰芑(音起),黑黍曰(音距),一稃二米曰(音。并《尔雅》)。

      时珍曰∶按∶许慎《说文》云∶黍可为酒,从禾入水为意也。魏子才《六书精蕴》云∶禾下从氽,象细粒散垂之形。胜之云∶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诗》云∶诞降嘉种,维维,维维芑。即,音转也。郭璞以芑为粱粟,以即黑黍之二米者,罗愿以为来牟,皆非矣。

      【集解】弘景曰∶黍,荆、郢州及江北皆种之。其苗如芦而异于粟,粒亦大。今人多呼秫粟为黍,非矣。北人作黍饭,方药酿黍米酒,皆用秫黍也。《别录》丹黍米,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间,江东时有,而非土所宜,多入神药用。又有黑黍名,酿酒,供祭祀用。

      恭曰∶黍有数种。其苗亦不似芦,虽似粟而非粟也。

      颂曰∶今汴、洛、河、陕间皆种之。《尔雅》云∶,赤苗。芑,白苗。,黑黍。是也。李巡云∶是黑黍中一稃有二米者。古之定律者,以上党黍之中者累之,以生律度衡量。后人取此黍定之,终不能协律。或云∶乃黍之中者,一稃二米之黍也。此黍得天地中和之气而生,盖不常有。有则一穗皆同,二米粒并均匀无小大,故可定律。他黍则不然。

      地有肥瘠,岁有凶穣,故米有大小不常矣。今上党民间,或值丰岁,往往得二米者。但稀阔,故不以充贡尔。

      时珍曰∶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白、黄、黑数种,其苗色亦然。郭义恭《广志》有赤黍、白黍、黄黍、大黑黍、牛黍、燕颔、马革、驴皮、稻尾诸名。俱以三月种者为上时,五月即熟。四月种者为中时,七月即熟。五月种者为下时,八月乃熟。《诗》云鬯一卣,则黍之为酒尚也。白者亚于糯,赤者最粘,可蒸食,俱可作饧。古人以黍粘履,以黍雪桃,皆取其粘也。菰叶裹成粽食,谓之角黍。《淮南万毕术》云∶获黍置沟,【正误】颂曰∶粘者为秫,可以酿酒,北人谓为黄米,亦曰黄糯;不粘者为黍,可食。

      如稻之有粳、糯也。

      时珍曰∶此误以黍为稷,以秫为黍也。盖稷之粘者为黍,粟之粘者为秫,粳之粘者为糯。《别录》本文着黍、秫、糯、稻之性味功用甚明,而注者不谙,往往谬误如此。今俗不知分别,通呼秫与黍为黄米矣。

      黍米(此通指诸黍米也)

      【气味】甘,温,无毒。久食令人多热烦(《别录》)。

      诜曰∶性寒,有小毒,发故疾。久食昏五脏,令人好睡,缓人筋骨,绝血脉。小儿多食,令久不能行。小猫、犬食之,其脚屈。合葵菜食,成痼疾。合牛肉、白酒食,生寸白李鹏飞曰∶五种黍米,多食闭气。

      【主治】益气,补中(《别录》)。烧灰和油,涂杖疮,止痛,不作瘢(孟诜)。嚼浓汁,涂小儿鹅口疮,有效(时珍)。

      【发明】思邈曰∶黍米,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主益气。

      时珍曰∶按∶罗愿云∶黍者,暑也。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盖黍最粘滞,与糯米同性,其气温暖,故功能补肺,而多食作烦热,缓筋骨也。孟氏谓其性寒,非矣。

      【附方】旧二,新二。

      男子阴易∶黍米二两,煮薄粥,和酒饮,发汗即愈。(《圣济总录》)。

      心痛不瘥,四十年者∶黍米淘汁,温服随意。(《经验方》)

      汤火灼伤,未成疮者∶黍米、女曲等分,各炒焦研末,鸡子白调涂之。煮粥亦可。(《肘后方》)。

      闪肭脱臼,赤黑肿痛∶用黍米粉、铁浆粉各半斤,葱一斤,同炒存性,研末。以醋调服三

    丹黍米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三卷\谷之二丹黍米内容:(《别录》中品)

      即赤黍也。《尔雅》谓之。

      瑞曰∶浙人呼为红莲米。江南多白黍,间有红者,呼为赤虾米。

      宗曰∶丹黍皮赤,其米黄。惟可为糜,不堪为饭,粘着难解。

      原曰∶穗熟色赤,故属火。北人以之酿酒作糕。

      【气味】甘,微寒,无毒。思邈曰∶微温。

      大明曰∶温,有小毒。不可合蜜及葵同食。

      宗曰∶动风性热,多食难消。余同黍米。

      【主治】咳逆上气,霍乱,止泄利,除热,止烦渴(《别录》)。下气,止咳嗽,退热(大明)。治鳖瘕,以新熟者淘泔汁,生服一升,不过三、二度愈(孟诜)。

      【附方】旧二,新二。

      男子阴易∶用丹黍米三两,煮薄饮,酒和饮之,令发汗即愈。(《伤寒类要》)。

      小儿鹅口,不乳者∶丹黍米嚼汁涂之。(《子母秘录》)。

      饮酒不醉∶取赤黍渍以狐血,阴干。酒饮时,取一丸置舌下含之,令人不醉。(《万毕术》方)。

      令妇不妒∶取(即赤黍也),同薏苡等分,为丸。常服之。(同上)。

      穣茎并根【气味】辛,热,有小毒。

      诜曰∶醉卧黍穣,令人生厉。人家取其茎穗作提拂扫地,用以煮汁入药,更佳。

      【主治】煮汁饮之,解苦瓠毒。浴身,去浮肿。和小豆煮汁服,下小便(孟诜)。烧灰酒【附方】旧一,新三。

      通身水肿∶以黍茎扫帚煮汤浴之。

      香港脚冲心∶黍穣一石,煮汁,入椒目一升,更煎十沸,渍脚,三四度愈。(《外台秘要》)。

      天行豌疮,不拘人畜∶用黍穣浓煮汁洗之。一茎者是穣,不可用。(《千金》)。

      疮肿伤风,中水痛剧者∶黍穣烧烟,熏令汗出,愈。(《千金方》)

      

    蜀黍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三卷\谷之二蜀黍内容:(《食物》)

      【释名】蜀秫(俗名)、芦(《食物》)、芦粟(并俗)、木稷(《广雅》)、荻粱(同上)、高粱。

      时珍曰∶蜀黍不甚经见,而今北方最多。按∶《广雅》∶荻粱,木稷也。盖此亦黍稷之类,而高硕如芦荻者,故俗有诸名。种始自蜀,故谓之蜀黍。

      【集解】颖曰∶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缺粮,余及牛马。谷之最长者。南人呼为芦。

      时珍曰∶蜀黍宜下地。春月布种,秋月收之。茎高丈许,状似芦荻而内实。叶亦似芦。

      穗大如帚。粒大如椒,红黑色。米性坚实,黄赤色。有二种∶粘者可和糯秫酿酒作饵;不粘者可以作糕煮粥。可以济荒,可以养畜,梢可作帚,茎可织箔席、编篱、供爨,最有利于民者。今人祭祀用以代稷者,误矣。其谷壳浸水色红,可以红酒。《博物志》云∶地种蜀黍,年久多蛇。

      米【气味】甘,涩,温,无毒。

      【主治】温中,涩肠胃,止霍乱。粘者与黍米功同(时珍)。

      根【主治】煮汁服,利小便,止喘满。烧灰酒服,治产难有效(时珍)。

      【附方】新一。

      小便不通,止喘∶红秫散∶用红秫黍根二两,扁蓄一两半,灯心百茎,上捣罗。每服半两

    玉蜀黍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三卷\谷之二玉蜀黍内容:(《纲目》)

      【释名】玉高粱。

      【集解】时珍曰∶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

      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

      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状。

      米【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调中开胃(时珍)。

      根叶【气味】原缺【主治】小便淋沥沙石,痛不可忍,煎汤频饮(时珍)。

      

      

      本草纲目 -> 谷部第二十三卷\谷之二粱内容:(《别录》中品)

      【校正】《别录》中品有青粱米、黄粱米、白粱米,今并为一。

      【释名】时珍曰∶粱者,良也,谷之良者也。或云种出自梁州,或云粱米性凉,故得粱名,皆各执己见也。粱即粟也。考之《周礼》,九谷、六谷之名,有粱无粟可知矣。自汉以后,始以大而毛长者为粱,细而毛短者为粟。今则通呼为粟,而粱之名反隐矣。今世俗称粟中之大穗长芒,粗粒而有红毛、白毛、黄毛之品者,即粱也。黄、白、青、赤,亦随色命名耳。郭义恭《广志》有解粱、贝粱、辽东赤粱之名,乃因地命名也。

      【集解】弘景曰∶凡云粱米,皆是粟类,惟其牙头色异为分别耳。胜之云∶粱是秫粟,则不尔也。黄粱出青、冀州,东间不见有。白粱处处有之,襄阳竹根者为佳。青粱江东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