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赤爪子(侧巧切,《唐本》)、鼠楂《唐本》、猴楂(危氏)、茅楂(《日用》)、子(音求)、梅(音计。并《尔雅》)、羊(《唐本》)、棠子(《图经》)、山里果(《食鉴》)。

      时珍曰∶山楂,味似楂子,故亦名楂。世俗皆作查字,误矣。查(音槎)乃水中浮木,与楂何关?郭璞注《尔雅》云∶(音求)树如梅。其子大如指头,赤色似小柰,可食,此即山楂也。世俗作字,亦误矣。乃栎实,于何关?楂、之名,见于《尔雅》。自晋、宋以来,不知其原,但用查、耳。此物生于山原茅林中,猴、鼠喜食之,故又有诸名也。《唐本草》赤爪木当作赤枣,盖枣、爪音讹也,楂状似赤枣故尔。范成大《虞衡志》有赤枣子。王《百一选方》云∶山里红果,俗名酸枣,又名鼻涕团。正合此义矣。

      【集解】恭曰∶赤爪木,赤楂也。出山南、申、安、随诸州。小树高五、六尺,叶似香。子似虎掌,大如小林檎,赤色。

      藏器曰∶赤爪草,即鼠楂也。生高原,似小楂而赤,人食之。

      颂曰∶棠子生滁州。三月开白花,随便结实,采无时。彼人用治下痢及腰疼有效。他处亦有,不入药用。

      时珍曰∶赤爪、棠、山楂,一物也。古方罕用,故《唐本》虽有赤爪,后人不知即此也。自丹溪朱氏始着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其类有二种,皆生山中。一种小者,山人呼为棠子、茅楂、猴楂,可入药用。树高数尺,叶有五尖。丫间有刺。三月开五出小白花。

      实有赤、黄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头,九月乃熟,小儿采而卖之。闽人取熟者去皮核,捣和糖、蜜,作为楂糕,以充果物。其核状如牵牛子,黑色甚坚。一种大者,山人呼为羊子。树高丈余,花叶皆同,但实稍大而色黄绿,皮涩肉虚为异尔。初甚酸涩,经霜乃可食。功用相同,而采药者不收。

      实【修治】时珍曰∶九月霜后取带熟者,去核曝干,或蒸熟去皮核,捣作饼子,日干【气味】酸,冷,无毒。

      时珍曰∶酸、甘,微温。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也。

      【主治】煮汁服,止水痢。沐头洗身,治疮痒(《唐本》)。煮汁洗漆疮,多瘥(弘景)。

      治腰痛有效(苏颂)。消食积,补脾,治小肠疝气,发小儿疮疹(吴瑞)。健胃,行结气。

      治妇人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煎汁入沙糖服之,立效(震亨)。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时珍)。化血块气块,活血(宁原)。

      【发明】震亨曰∶山楂大能克化饮食。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则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

      时珍曰∶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按∶《物类相感志》言∶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肉积之功,盖可推矣。珍邻家一小儿,因食积黄肿,腹胀如鼓。偶往羊树下,取食之至饱。归而大吐痰水,其病遂愈。羊乃山楂同类,医家不用而有此效,则其功应相同矣。

      【附方】新七。

      偏坠疝气∶山棠肉、茴香(炒)各一两,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

      老人腰痛及腿痛∶用棠子、鹿茸(炙)等分,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日二服。肠风下血,用寒药、热药及脾弱药俱不效者∶独用山里果(俗名酸枣,又名鼻涕团)干者,痘疹不快∶干山楂为末,汤点服之,立出红活。又法∶猴楂五个,酒煎入水,温服即出。

      痘疮干黑危困者∶用棠子为末,紫草煎酒,调服一钱。(《全幼心鉴》)

      食肉不消∶山楂肉四两,水煮食之,并饮其汁。(《简便方》)

      核【主治】吞之,化食磨积,治疝(时珍)。

      【附方】新一。

      难产∶山楂核七七粒,百草霜为衣,酒吞下。(《海上方》)

      阴肾肿∶方见橄榄。

      

    赤爪木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赤爪木内容:【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水痢,头风身痒(《唐本》)。

      根【主治】消积,治反胃(时珍)。

      茎、叶【主治】煮汁,洗漆疮(时珍。出《肘后》)。

      

    庵罗果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庵罗果内容:(宋《开宝》)

      【释名】庵摩罗迦果(出佛书)、香盖。

      时珍曰∶庵罗,梵音二合者也。庵摩罗,梵音三合者也。华言清净是也。

      【集解】志曰∶庵罗果,树生,若林檎而极大。

      宗曰∶西洛甚多,梨之类也。其状似梨,先诸梨熟,七夕前后已堪啖。色黄如鹅梨,才熟便松软,入药亦希。

      时珍曰∶按∶《一统志》云∶庵罗果俗名香盖,乃果中极品。种出西域,亦柰类也。叶似茶叶,实似北梨,五、六月熟,多食亦无害。今安南诸地亦有之。

      【气味】甘,温,无毒。士良曰∶酸,微寒。

      志曰∶动风疾。凡天行病及食饱后,俱不可食。同大蒜、辛物食,令人患黄病。

      【主治】食之止渴(《开宝》)。主妇人经脉不通,丈夫营卫中血脉不行。久食,令人不饥(士良)。

      叶【主治】渴疾,煎汤饮(士良)。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柰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频婆(音波)。

      时珍曰∶篆文柰字,象子缀于木之形。梵言谓之频婆,今北人亦呼之,犹云端好也。

      【集解】弘景曰∶柰,江南虽有,而北国最丰。作脯食之,不宜人。林檎相似而小,俱不益人。

      士良曰∶此有三种∶大而长者为柰,圆者为林檎,皆夏熟;小者味涩为,秋熟,一名楸子。

      时珍曰∶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压。有白、赤、青三色。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为绿柰,皆夏熟。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孔氏《六帖》言∶凉州白柰,大如兔头。《西京杂记》言∶上林苑紫柰,大如升,核紫花青。其汁如漆,着衣不可浣,名脂衣柰。此皆异种也。郭义恭《广志》云∶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以为蓄积,谓之频婆粮。亦取柰汁为豉用。其法∶取熟柰纳瓮中,勿令蝇入;六、七日待烂,以酒腌,痛拌令如粥状,下水更拌,滤去皮子;良久,去清汁,倾布上,以灰在下引汁尽,划开,晒干,为末,调物甘酸得所也。刘熙《释名》载∶柰油,以柰捣汁涂缯上,曝燥取下,色如油也。今关西人以赤柰、楸子取汁涂器中,曝干,名果单是矣。味甘酸,可以馈远。杜恕《笃论》云∶日给之花似柰,柰实而日给零落,虚伪与真实相似也。则日给乃柰之不实者。而《王羲之帖》云∶来禽、日给,皆囊盛为佳果。则又似指柰为日给矣。木槿花亦名日及,或同名耳。

      实【气味】苦,寒,有小毒。多食令人肺壅、胪胀,有病患尤甚(《别录》)。

      思邈曰∶酸、苦,寒,涩,无毒。

      时珍曰∶案∶《正要》云∶频婆∶甘,无毒。

      【主治】补中焦诸不足气,和脾。治猝食饱气壅不通者,捣汁服(孟诜)。益心气,耐饥

    林檎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林檎内容:(宋《开宝》)

      【校正】并入《拾遗》文林郎果。

      【释名】来禽(《法帖》)、文林郎果。

      《藏器》曰∶文林郎生渤海间。云其树从河中浮来,有文林郎拾得种之,因以为名。

      曰∶文林郎,南人呼为是矣。

      时珍曰∶案∶洪玉父云∶此果味甘,能来众禽于林,故有林禽、来禽之名。又唐高宗时,纪王李谨得五色林檎似朱柰以贡。帝大悦,赐谨为文林郎。人因呼林檎为文林郎果。又《述征记》云∶林檎实佳美。其微大而状丑,有毛而香,关辅乃有,江南甚希。据此,则林檎是文林郎,非也。

      【集解】志曰∶林檎,在处有之。树似柰,皆二月开粉红花。子亦如柰而差圆,六月、七月熟。

      颂曰∶亦有甘、酢二种∶甘者,早熟而味脆美;酢者,差晚,须烂熟乃堪啖。今医家干之入治伤寒药,谓之林檎散。

      时珍曰∶林檎,即柰之小而圆者。其味酢者,即楸子也。其类有金林檎、红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黑者色似紫柰。有冬月再实者。林檎熟时,晒干研末点汤服甚美,谓之林檎。僧赞宁《物类相感志》云∶林檎树生毛虫,埋蚕蛾于下,或以洗鱼水浇之即止。皆物性之妙也。

      【气味】酸、甘,温,无毒。

      思邈曰∶酸、苦,平,涩,无毒。多食令人百脉弱。

      志曰∶多食发热及冷痰涩气,令人好唾,或生疮疖,闭百脉。其子食之,令人烦心。

      【主治】下气消痰,治霍乱肚痛(大明)。消渴者,宜食之(苏颂)。疗水谷痢、泄精(孟诜)。小儿闪癖(时珍)。

      【附方】旧三。

      水痢不止∶林檎(半熟者)十枚。水二升,煎一升,并林檎食之。(《食医心镜》)

      小儿下痢∶林檎、构子同杵汁,任意服之。(《子母秘录》)

      小儿闪癖,头发竖黄,瘰瘦弱者∶干林檎脯研末,和醋敷之。(同上)

      东行根【主治】白虫、蛔虫,消渴好唾(孟诜)。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柿内容:(音士。《别录》中品)

      【释名】时珍曰∶从KT,音滓,谐声也。俗作,非矣。(音肺),削木片也。

      胡名镇头【集解】颂曰∶柿南北皆有之,其种亦多。红柿所在皆有。黄柿生汴、洛诸州。朱柿出华山,似红柿而圆小,皮薄可爱,味更甘珍。柿色青,可生啖。诸柿食之皆美而益人。又有一种小柿,谓之软枣,俗呼为牛奶柿。世传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宾,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也。

      宗曰∶柿有数种∶着盖柿,于蒂下别有一重。又有牛心柿,状如牛心。蒸饼柿,状如市卖蒸饼。华州朱柿,小而深红。塔柿,大于诸柿,去皮挂木上,风晒干之佳。火干者,味不甚佳。其生者,可以温水养去涩味也。

      时珍曰∶柿高树大叶,圆而光泽。四月开小花,黄白色。结实青绿色,八、九月乃熟。

      生柿置器中自红者谓之烘柿,晒干者谓之白柿,火干者谓之乌柿,水浸藏者谓之柿。其核形扁,状如木鳖子仁而硬坚。其根甚固,谓之柿盘。案《事类合璧》云∶柿,朱果也。大者如碟,八棱稍扁;其次如拳;小或如鸡子、鸭子、牛心、鹿心之状。一种小而如拆二钱者,谓之猴枣。皆以核少者为佳。

      烘柿∶时珍曰∶烘柿,非谓火烘也。即青绿之柿,收置器中,自然红熟如烘成,涩味尽去,其甘如蜜。欧阳修《归田录》言∶襄、邓人以楂或或橘叶于中则熟,亦不必。

      【气味】甘,寒,涩,无毒。

      弘景曰∶生柿性冷,鹿心柿尤不可食,令人腹痛。

      宗曰∶凡柿皆凉,不至大寒。食之引痰,为其味甘也。晒干者,食多动风。

      颂曰∶凡柿同蟹食,令人腹痛作泻,二物俱寒也。

      时珍曰∶按∶王《百一选方》云∶一人食蟹,多食红柿,至夜大吐,继之以血,昏不省人。一道者云∶惟木香可解。乃磨汁灌之,即渐苏醒而愈也。

      【主治】通耳鼻气,治肠不足。解酒毒,压胃间热,止口干(《别录》)。续经脉气(诜)。

      【发明】藏器曰∶饮酒食红柿,令人易醉或心痛欲死。《别录》言解酒毒,失之矣白柿、柿霜【修治】时珍曰∶白柿即干柿生霜者。其法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晒夜露至干,内瓮中,待生白霜乃取出。今人谓之柿饼,亦曰柿花。其霜谓之柿霜。

      【气味】甘,平,涩,无毒。

      弘景曰∶晒干者性冷,生柿弥冷。火熏者性热。

      【主治】补虚劳不足,消腹中宿血,涩中浓肠,健脾胃气(诜)。开胃涩肠,消痰止渴,治吐血,润心肺,疗肺痿心热咳嗽,润声喉,杀虫(大明)。温补。多食,去面(藏器)。

      治反胃咯血,血淋肠,痔漏下血(时珍)。霜∶清上焦心肺热,生津止渴,化痰宁嗽,治咽喉【发明】震亨曰∶干柿属金而有土,属阴而有收意。故止血治咳,亦可为助也。

      时珍曰∶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盖大肠者,肺之合而胃之子也。真正柿霜,乃其精液,入肺病上焦药尤佳。按∶方勺《泊宅编》云∶外兄刘掾云∶病脏毒下血,凡半月,自分必死。得一方,只以干柿烧灰,饮服二钱,遂愈。又王《百一方》云∶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亦用此方一服而愈。为散、为丸皆可,与本草治肠、消宿血、解热毒之义相合。则柿为太阴血分之药,益可证矣。

      又《经验方》云∶有人三世死于反胃病,至孙得一方∶用干柿饼同干饭日日食之,绝不用水饮,如法食之,其病遂愈。此又一证也。

      【附方】旧四,新十二。

      肠风脏毒∶方说见上。

      小便血淋∶叶氏∶用干柿三枚(烧存性),研末。陈米饮服。《经验方》∶用白柿、乌豆、盐花煎汤,入墨汁服之。

      热淋涩痛∶干柿、灯心等分。水煎日饮(《朱氏方》)

      小儿秋痢∶以粳米煮粥,熟时入干柿末,再煮三、两沸食之,奶母亦食之。(《食疗》)

      反胃吐食∶干柿三枚,连蒂捣烂,酒服甚效。切勿以他药杂之。

      腹薄食减,凡男女脾虚腹薄,食不消化,面上黑点者∶用干柿三斤,酥一斤,蜜半斤。

      以酥、蜜煎匀,下柿煮十余沸,用不津器贮之。每日空腹食三、五枚,甚良。(孟诜《食疗》)

      痰嗽带血∶青州大柿饼,饭上蒸熟批开。每用一枚,掺真青黛一钱,卧时食之,薄荷汤下。(《丹溪纂要》)

      产后咳逆,气乱心烦。用干柿切碎,水煮汁呷。(《产宝》)

      妇人蒜发∶干柿五枚,以茅香(煮熟)、枸杞子(酒浸,焙研)各等分。捣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茅香汤下,日三。(《普济》)

      面生∶干柿,日日食之。(《普济方》)

      鼻窒不通∶干柿同粳米煮粥,日食。(《圣济》)

      耳聋鼻塞∶干柿三枚细切,以粳米三合,豆豉少许煮粥,日日空心食之。(《圣惠》)

      痘疮入目∶白柿,日日食之,良。

      胫烂疮∶用柿霜、柿蒂等分烧研,敷之甚效。(笔峰《杂兴》)

      解桐油毒∶干柿饼食之。(《普济》)

      乌柿(火熏干者)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杀虫,疗金疮、火疮,生肉止痛(《别录》)。治狗啮疮,断下痢(弘景)。服药口苦及呕逆者,食少许即止(藏器)。

      柿(音览)

      【修治】瑞曰∶水藏者性冷,盐藏者有毒。

      时珍曰∶,藏柿也。水收、盐浸之外,又有以熟柿用灰汁澡三、四度,令汁尽着器中,经十余日即可食,治病非宜。

      【主治】涩下焦,健脾胃,消宿血(诜)。

      柿糕【修治】时珍曰∶案∶李氏《食经》云∶用糯米(洗净)一斗,大干柿五十个,同捣粉蒸食,如干,入煮枣泥和拌之。

      【主治】作饼及糕与小儿食,治秋痢(诜)。黄柿和米粉作糗蒸,与小儿食,止下痢、下血有效(《藏器》)。

      柿蒂【气味】涩,平,无毒。

      【主治】咳逆哕气,煮汁服(诜)。

      【发明】震亨曰∶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时珍曰∶咳逆者,气自脐下冲脉直上至咽膈,作呃忒蹇逆之声也。朱肱《南阳书》以哕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为咳逆,皆误矣。哕者,干呕有声也。咳逆有伤寒吐下后,及久病产后,老人虚人,阴气大亏,阳气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伤寒失下,及平人痰气抑遏而然者。当视其虚实阴阳,或温或补,或泄热,或降气,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至易水张氏又益以人参,治病后虚人咳逆,亦有功绩。丹溪朱氏但执以寒治热之理,而不及从治之法,矫枉之过矣。若陈氏《三因》又加以良姜之类,是真以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

      【附方】新一。

      咳逆不止∶《济生》柿蒂散∶治咳逆胸满。用柿蒂、丁香各二钱,生姜五片。水煎服。

      或》加青皮、陈皮。王氏《易简》加半夏、生姜。

      木皮【主治】下血。晒焙研末,米饮服二钱,两服可止(颂)。汤火疮,烧灰,油调敷(时珍)。

      根【主治】血崩,血痢,下血(时珍)。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柿内容:(音卑士。宋《开宝》)

      【释名】漆柿(《日华》)、绿柿(《日用》)、青(《广志》)、乌(《开宝》)、花(《日用》)、赤棠。

      时珍曰∶乃柿之小而卑者,故谓之。他柿至熟则黄赤,惟此虽熟亦青黑色。捣碎浸汁谓之柿漆,可以染罾、扇诸物,故有漆柿之名。

      【集解】志曰∶柿生江淮以南,似柿而青黑。潘岳《闲居赋》所谓“梁侯乌之柿”

      是也。

      颂曰∶柿出宣歙、荆襄、闽广诸州。柿大如杏,惟堪生啖,不可为干也。

      【气味】甘,寒,涩,无毒。

      弘景曰∶生啖性冷,服石家宜之,不入药用。不可与蟹同食。

      【主治】压丹石药发热,利水,解酒毒,去胃中热。久食,令人寒中(《开宝》)。止烦渴,润心肺,除腹脏冷热(《日华》)。

      

    君迁子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君迁子内容:(《拾遗》)

      【释名】KT枣(《千金》作软枣)、枣(《广志》。音逞)、牛奶柿(《名苑》)、丁香柿时珍曰∶君迁之名,始见于左思《吴都赋》,而着其状于刘欣期《交州记》,名义莫详。KT枣,其形似枣而软也。司马光《名苑》云∶君迁子似马奶,即今牛奶柿也,以形得名。崔豹《古今注》云∶牛奶柿即KT枣,叶如柿,子亦如柿而小。唐宋诸家,不知君迁、KT枣【集解】藏器曰∶君迁子生海南,树高丈余,子中有汁,如乳汁甜美。《吴都赋》平仲君迁是也。

      时珍曰∶君迁即KT枣,其木类柿而叶长。但结实小而长,状如牛奶,干熟则紫黑色。

      一种小圆如指顶大者,名丁香柿,味尤美。《救荒本草》以为羊矢枣,误矣。其树接大柿最佳。《广志》云∶KT枣,小柿也。肌细而浓,少核,可以供御。即此。

      【气味】甘、涩,平,无毒。

      【主治】止消渴,去烦热,令人润泽(《藏器》)。镇心。久服,悦人颜色,令人轻健()。

      

    安石榴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安石榴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若榴(《广雅》)、丹若(《古今注》)、金罂。

      时珍曰∶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瘤也。《博物志》云∶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又按∶《齐民要术》云∶凡植榴者须安僵石枯骨于根下,即花实繁茂。则安石之名义或取此也。若木乃扶桑之名,榴花丹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称。傅玄《榴赋》所谓“灼若旭日栖扶桑”者是矣。《笔衡》云∶五代吴越王钱改榴为金罂。《酉阳杂俎》言∶榴甜者名天浆。道家书谓榴为三尸酒,言三尸虫得此果则醉也。故范成大诗云∶玉池咽清肥,三彭迹如扫。

      【集解】弘景曰∶石榴花赤可爱,故人多植之,尤为外国所重。有甜、酢二种,医家惟用酢者之根、壳。榴子乃服食者所忌。

      颂曰∶安石榴,本生西域,今处处有之。木不甚高硕,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丛。种极易息,折其条盘土中便生也。花有黄、赤二色。实有甘、酢二种,甘者可食,酢者入药。又一种山石榴,形颇相类而绝小,不作房生,青、齐间甚多,不入药,但蜜渍以当果甚美。

      宗曰∶石榴有酸、淡二种。旋开单叶花,旋结实,实中子红,孙枝甚多,秋后经霜则自坼裂。一种子白,莹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谓之水晶石榴。惟酸石榴入药,须老木所结,收留陈久者乃佳。

      时珍曰∶榴五月开花,有红、黄、白三色。单叶者结实。千叶者不结实,或结亦无子也。实有甜、酸、苦三种。《抱朴子》言∶苦者出积石山。或云即山石榴也。《酉阳杂俎》言∶南诏石榴皮薄如纸。《琐碎录》言∶河阴石榴名三十八者,其中只有三十八子也。又南中有四季榴,四时开花,秋月结实,实方绽,随复开花。有火石榴赤色如火。海石榴高一、二尺即结实。皆异种也。案∶《事类合璧》云∶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淡红色,亦有洁白如雪者。潘岳赋云∶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酲止醉。

      甘石榴【气味】甘、酸,温,涩,无毒。多食损人肺(《别录》)。

      诜曰∶多食损齿令黑。凡服食药物人忌食之。

      震亨曰∶榴者,留也。其汁酸性滞,粘膈成痰。

      【主治】咽喉燥渴(《别录》)。能理乳石毒(段成式)。制三尸虫(时珍)。

      酸石榴【气味】酸,温,涩,无毒。

      【主治】赤白痢腹痛,连子捣汁,顿服一枚(孟诜)。止泻痢崩中带下(时珍)。

      【发明】时珍曰∶榴受少阳之气,而荣于四月,盛于五月,实于盛夏,熟于深秋。丹花赤实,其味甘酸,其气温涩,具木火之象。故多食损肺、齿而生痰涎。酸者则兼收敛之气,故入断下、崩中之药。或云∶白榴皮治白痢,红榴皮治红痢,亦通。

      【附方】新五。

      肠滑久痢∶黑神散∶用酸石榴一个。烟尽,出火毒一夜,研末。仍以酸榴一块,煎汤服久泻不止∶方同上。(并《普济方》)

      痢血五色或脓或水,冷热不调∶酸石榴五枚(连子)。捣汁二升,每服五合,神妙。(《圣济》)

      小便不禁∶酸石榴烧存性(无则用枝烧灰代之)。每服二钱,用柏白皮(切,焙)四钱,煎汤捻须令黑∶酸石榴结成时,就东南枝上拣大者一个,顶上开一孔,内水银半两于中,原皮(《普济》)

      酸榴皮【修治】曰∶凡使榴皮、叶、根,勿犯铁,并不计干湿,皆以浆水浸一夜,取出用,其水如墨汁也。

      【气味】同实。

      【主治】止下痢漏精(《别录》)。治筋骨风,腰脚不遂,行步挛急疼痛,涩肠。取汁点目,止泪下(权)。煎服,下蛔虫(《藏器》)。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时珍)。

      【附方】旧六,新四。

      赤白痢下腹痛,食不消化者∶《食疗本草》∶用醋榴皮,炙黄为末,枣肉或粟米饭和丸梧桐子大。每空腹米饮服三十丸,日三服,以知为度。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肘后方》∶用皮烧存性,为末。每米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效乃止。

      粪前有血,令人面黄∶用酢石榴皮(炙),研末。每服二钱,用茄子枝煎汤服。(孙真人方)

      肠滑久痢,神妙无比方也∶用石榴一个劈破,炭火簇烧存性,出火毒,为末。每服一钱,别以酸石榴一瓣,水一盏,煎汤调服。(《经验方》)

      久痢久泻∶陈石榴皮酢者,焙研细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患二、三年或二、三月,百方小儿风痫∶大生石榴一枚,割去顶,剜空,入全蝎五枚,黄泥固济,存性,为末。每服猝病耳聋∶八、九月间,取石榴一个,上作孔如球子大,内米醋令满,以原皮盖之,水和面裹煨熟,取起去盖,入少黑李子、仙沼子末,取水滴耳中,勿动。脑中若痛,勿惊。如此三夜,再作必通。案∶唐慎微《本草》收采此方,云出孙真人。而黑李子不知为何物也,其仙沼子即预知子。

      食榴损齿∶石榴黑皮,炙黄,研末,枣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日空腹三丸,白汤下,日二服疔肿恶毒∶以针刺四畔,用榴皮着疮上,以面围四畔,灸之,以痛为度。仍纳榴末敷上急脚肚生疮初起如粟,搔之渐开,黄水浸淫,痒痛溃烂,遂致绕胫而成痼疾∶用酸榴皮煎汤,冷定,日日扫之,取愈乃止。(《医学正宗》)

      酸榴东行根【气味】同皮。

      【主治】蛔虫、寸白(《别录》)。青者,入染须用(权)。治口齿病(颂)。止涩泻痢、带【附方】旧三,新二。

      金蚕蛊毒,吮白矾味甘,嚼黑豆不腥者,即是中蛊也∶石榴根皮,煎浓汁服,即吐出活蛊寸白蛔虫∶酢石榴东引根一握。洗锉,用水三升,煎取半碗,五更温服尽,至明取下虫一女子经闭不通∶用酢榴根(东生者)一握(炙干)。水二大盏,浓煎一盏,空心服之。

      未通再服。(《斗门》)

      赤白下痢∶方同上。

      榴花【主治】阴干为末,和铁丹服,一年变白发如漆(藏器。铁丹,飞铁为丹也,亦铁粉之属)。千叶者,治心热吐血。又研末吹鼻,止衄血,立效。亦敷金疮出血(苏颂)。

      【附方】旧一,新二。

      金疮出血∶榴花半斤,锻石一升。捣和阴干。每用少许敷之,立止。(崔元亮方)

      鼻出衄血∶酢榴花二钱半,黄蜀葵花一钱。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服,效乃止。

      (九窍出血∶石榴花(揉)塞之取效。叶亦可。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橘内容:(《本经》上品)

      【校正】志曰∶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时珍曰∶橘,从音鹬,谐声也。又云五色为庆,二色为。云外赤内黄、非烟非雾、郁郁纷纷之象。橘实外赤内黄,剖之香雾纷郁,有似乎云。橘之从,又取此意也。

      【集解】《别录》曰∶橘、柚,生江南及山南山谷,十月采。

      恭曰∶柚之皮浓味甘,不似橘皮味辛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酸者名胡柑。今俗谓橙为柚,非矣。案∶郭璞云∶柚似橙而实酢,大于橘。孔安国云∶小曰橘,大曰柚,皆为柑也。

      颂曰∶橘、柚,今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与枳无辨,刺出茎间。

      夏初生白花,六、七月成实,至冬黄熟。旧说小为橘,大为柚。今医家乃用黄橘、青橘,不言柚。岂青橘是柚之类乎?

      宗曰∶橘、柚自是两种。《本草》云∶一名橘皮。后人误加柚字,妄生分别。且青橘、黄橘治疗尚殊,况柚为别种乎?惟郭璞所言,乃真识橘、柚者。若不如此分别,误以柚皮为橘皮,是贻无穷之患矣。

      时珍曰∶橘、柚,苏恭所说甚是。苏颂不知青橘即橘之未黄者,乃以为柚,误矣。夫橘、柚、柑三者相类而不同。橘实小,其瓣味微酢,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柑大于橘,其瓣味甘,其皮稍浓而黄,味辛而甘。柚大小皆如橙,其瓣味酢,其皮最浓而黄,味甘而不甚辛。如此分之,即不误矣。按∶《事类合璧》云∶橘树高丈许,枝多生刺。其叶两头尖,绿色光面,大寸余,长二寸许。四月着小白花,甚香。结实至冬黄熟,大者如杯,包中有瓣,瓣中有核也。宋韩彦直着《橘谱》三卷甚详,其略云∶柑橘出苏州、台州,西出荆州,南出闽、广、抚州,皆不如温州者为上也。柑品有八,橘品十有四,多是接成。惟种成者,气味尤胜。黄橘,扁小而多香雾,乃橘之上品也;朱橘,小而色赤如火;绿橘,绀碧可爱,不待霜后,色味已佳,隆冬采之,生意如新;乳橘,状似乳柑,皮坚瓤多,味绝酸芳;塌橘,状大而扁,外绿心红,瓣巨多液,经春乃甘美;包橘,外薄内盈,其脉瓣隔皮可数;绵橘,微小,极软美可受,而不多结;沙橘,细小甘美;油橘,皮似油饰,中坚外黑,乃橘之下品也;早黄橘,秋半已丹;冻橘,八月开花,冬结春采;穿心橘,实大皮光,而心虚可穿;荔枝橘,出衡阳,肤理皱密如荔子也。俗传橘下埋鼠,则结实加倍。故《物类相感志》曰∶橘见尸而实繁。《涅经》云∶如橘见鼠,其果实多。《周礼》言∶橘逾淮而北∶变为枳,地气然也。

      余见柑下。

      橘实【气味】甘、酸,温,无毒弘景曰∶食之多痰,恐非益也。

      原曰∶多食粘膈生痰,滞肺气。

      瑞曰∶同螃蟹食,令人患软痈。

      【主治】甘者润肺,酸者聚痰(藏器)。止消渴,开胃,除胸中膈气(大明)。

      【发明】时珍曰∶橘皮,下气消痰,其肉生痰聚饮,表里之异如此,凡物皆然。今人以蜜煎橘充果食甚佳,亦可酱菹也。

      黄橘皮【释名】红皮(《汤液》)、陈皮(《食疗》)。

      弘景曰∶橘皮疗气大胜。以东橘为好,西江者不如。须陈久者为良。

      好古曰∶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去白者曰橘红也。

      【修治】曰∶凡使勿用柚皮、皱子皮,二件用不得。凡修事,须去白膜一重,锉细,以鲤鱼皮裹一宿,至明取用。

      宗曰∶《本草》橘、柚作一条,盖传误也。后世不知,以柚皮为橘皮,是贻无穷之患矣。此乃六陈之一,天下日用所须。今人又多以乳柑皮乱之,不可不择也。柑皮不甚苦,橘皮极苦,至熟亦苦。或以皮之紧慢分别,又因方土不同,亦互有紧慢也。

      时珍曰∶橘皮,纹细色红而薄,内多筋脉,其味苦辛;柑皮,纹粗色黄而浓,内多白膜,其味辛甘;柚皮,最浓而虚,纹更粗,色黄,内多膜无筋,其味甘多辛少。但以此别之,即不差矣。橘皮性温,柑、柚皮性冷,不可不知。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江西者次之。

      然亦多以柑皮杂之。柑皮犹可用,柚皮则悬绝矣。凡橘皮,入和中理胃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其说出于《圣济经》。去白者,以白汤入盐洗润透,刮去筋膜,晒干用。亦有煮焙者,各随本方。

      【气味】苦、辛,温,无毒。

      【主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本经》)。下气,止呕咳,治气冲胸中,吐逆霍乱,疗脾不能消谷,止泄,除膀胱留热停水,五淋,利小便,去寸白虫(《别录》)。清痰涎,治上气咳嗽,开胃,主气痢,破症瘕癖(甄权)。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疟,大肠秘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时珍)。

      【发明】杲曰∶橘皮,气薄味浓,阳中之阴也。可升可降,为脾、肺二经气分药。留白则补脾胃,去白则理肺气;同白术则补脾胃,同甘草则补肺,独用则泻肺损脾。其体轻浮,一能导胸中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加青皮减半用之,去滞气,推陈致新。但多用久服,能损元气也。

      原曰∶橘皮,能散、能泻、能温、能补、能和,化痰治嗽,顺气理中,调脾快膈,通五淋,疗酒病,其功当在诸药之上。

      时珍曰∶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

      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洁古张氏云∶陈皮、枳壳利其气而痰自下,盖此义也。同杏仁治大肠气秘,同桃仁治大肠血秘,皆取其通滞也。详见杏仁下。按方勺《泊宅编》云∶橘皮宽膈降气,消痰饮,极有殊功。他药贵新,惟此贵陈。外舅莫强中令丰城时得疾,凡食已辄胸满不下,百方不效。偶家人合橘红汤,因取尝之,似相宜,连日饮之。一日忽觉胸中有物坠下,大惊目瞪,自汗如雨。须臾腹痛,下数块如铁弹子,臭不可闻。自此胸次廓然,其疾顿愈,盖脾之冷积也。其方∶用橘皮(去穣)一斤,甘草、盐花各四两。水五碗,慢火煮干,焙研为末,白汤点服。名二贤散,治一切痰气特验。世医徒知半夏、南星之属,何足以语此哉?珍按∶二贤散,丹溪变之为润下丸,用治痰气有效。惟气实人服之相宜,气不足者不宜用之也。

      【附方】旧八,新二十。

      润下丸∶治湿痰,因火泛上,停滞胸膈,咳唾稠粘。陈橘皮半斤(入砂锅内,下盐五钱,化水淹过,煮干),粉甘草二两(去皮,蜜炙)。各取净末,蒸饼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汤下。(丹溪方)

      宽中丸∶治脾气不和,冷气客于中,壅遏不通,是为胀满。用橘皮四两,白术二两。为末橘皮汤∶治男女伤寒并一切杂病呕哕,手足逆冷者。用橘皮四两,生姜一两。水二升,煎嘈杂吐水∶真橘皮去白为末,五更安五分于掌心舐之,即睡,三日必效。皮不真则不验。

      (《怪证奇方》)

      霍乱吐泻∶不拘男女,但有一点胃气存者,服之再生。广陈皮(去白)五钱,真藿香五钱。水二盏,煎一盏,时时温服。出《百一选方》。《圣惠》∶用陈橘皮末二钱,汤点服(不省反胃吐食∶真橘皮,以日照西壁土炒香,为末。每服二钱,生姜三片,枣肉一枚,水二钟猝然食噎∶橘皮一两。汤浸去瓤,焙为末。以水一大盏,煎半盏,热服。(《食医心镜》)

      诸气呃噫∶橘皮二两。去瓤,水一升,煎五合,顿服。或加枳壳尤良。(孙尚药方)

      痰膈气胀∶陈皮三钱。水煎热服。(杨氏《简便方》)

      猝然失声∶橘皮半两,水煎,徐呷。(《肘后方》)

      经年气嗽∶橘皮、神曲、生姜(焙干)等分。为末,蒸饼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化食消痰,胸中热气∶用橘皮半两。微熬,为末。水煎代茶,细呷。(《心镜》)

      下焦冷气∶干陈橘皮一斤。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食前温酒下三十丸。(《食疗本草》)

      香港脚冲心或心下结硬,腹中虚冷∶陈皮一斤,和杏仁五两(去皮尖)熬,少加蜜,捣和丸老人气秘∶方同上。(《济生》)

      大肠秘塞∶陈皮连白,酒煮,焙,研末。每温酒服二钱,一方米饮下。(《普济》)

      途中心痛∶橘皮去白,煎汤饮之,甚良。(谈野翁方)

      食鱼蟹毒∶方同上。(《肘后》)

      风痰麻木,凡手及十指麻木,大风麻木,皆是湿痰死血∶用橘红一斤,逆流水五碗,煮烂脾寒诸疟不拘老少孕妇,只两服便止∶真橘皮(去白,切),生姜自然汁浸过一指,银器内重汤煮,焙干,研末。每服三钱,用隔年青州枣十个,水一盏,煎半盏,发前服,以枣下之。(《适用方》)

      小儿疳瘦,久服消食和气,长肌肉∶用陈橘皮一两,黄连(以米泔水浸一日)一两半。

      研末,入麝三分,用猪胆盛药,以浆水煮熟取出,用粟米饭和丸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饮下。(钱氏《小儿方》)

      产后尿秘不通者∶陈皮一两,去白为末。每空心温酒服二钱,一服即通。此张不愚方也。(《妇人良方》)

      产后吹奶∶陈皮一两,甘草一钱。水煎服,即散。

      妇人乳痈,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溃,痛不可忍者即不疼,神验不可云喻也∶用真陈橘皮,汤浸去白晒,面炒微黄,为末。每服二钱,麝香调酒下。初发者一服见效。名橘香散。

      (耳出汁∶陈皮(烧研)一钱,麝香少许。为末。日掺。名立效散。

      鱼骨鲠咽∶橘皮,常含,咽汁即下。(《圣惠方》)

      嵌甲作痛不能行履者∶浓煎陈皮,汤浸良久,甲肉自离,轻手剪去,以虎骨末敷之即安。(《医林集要》)

      青橘皮【修治】时珍曰∶青橘皮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薄而光,其气芳烈。今人多以小柑、小柚、小橙伪为之,不可不慎辨之。入药以汤浸去瓤,切片醋拌,瓦炒过用。

      【气味】苦、辛,温,无毒。

      【主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颂)。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治左胁肝经积气(元素)。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痛,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时珍)。

      【发明】元素曰∶青橘皮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入厥阴、少阳经,治肝胆之病。

      杲曰∶青皮,乃足厥阴引经之药,能引食入太阴之仓,破滞削坚,皆治在下之病。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真气。

      好古曰∶陈皮治高,青皮治低,与枳壳治胸膈、枳实治心下同意。

      震亨曰∶青皮,乃肝胆二经气分药。故人多怒有滞气,胁下有郁积,或小腹疝疼,用之以疏通二经,行其气也。若二经实者,当先补而后用之。又云∶疏肝气加青皮,炒黑则入血分也。

      时珍曰∶青橘皮,古无用者,至宋时医家始用之。其色青气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陈皮浮而升,入脾、肺气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胆气分。一体二用,物理自然也。小儿消积多用青皮,最能发汗,有汗者不可用。说出杨仁斋《直指方》,人罕知之。

      嘉谟曰∶久疟热甚,必结癖块,宜多服清脾汤。内有青皮疏利肝邪,则癖自不结也。

      【附方】旧二,新七。

      快膈汤治冷膈气及酒食后饱满∶用青橘皮一斤,作四分∶四两用盐汤浸,四两用百沸汤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酒浸。各三日取出,去白切丝,以盐一两炒微焦,研末。每用二钱,以茶末五分,水煎温服。亦可点服。《经验后方》理脾快气∶青橘皮一斤(晒干焙研末),甘草末一两,檀香末半两。和匀收之。每用一、二法制青皮∶常服安神调气,消食解酒益胃,不拘老人小儿。宋仁宗每食后咀数片,乃邢和璞真人所献,名万年草,刘改名延年草,仁宗以赐吕丞相。用青皮一斤(浸去苦味,去瓤,炼净),白盐花五两,炙甘草六两,舶茴香四两。甜水一斗,煮之,不住搅,勿令着底,候水尽,慢火焙干,勿令焦,去甘草、茴香,只取青皮,密收用。(王氏《易简方》)

      疟疾寒热∶青皮一两。烧存性,研末。发前,温酒服一钱,临时再服。(《圣惠方》)

      伤寒呃逆,声闻四邻∶四花青皮全者,研末。每服二钱,白汤下。(《医林集要》)

      产后气逆∶青橘皮为末。葱白、童子小便煎二钱,服。(《经验后方》)

      妇人乳癌∶因久积忧郁,乳房内有核如指头,不痛不痒,五、七年成痈,名乳癌,不可治耳出汁∶青皮烧研末,绵包塞之。

      唇燥生疮∶青皮,烧研,猪脂调涂。

      橘瓤上筋膜【主治】口渴、吐酒。炒熟,煎汤饮,甚效(大明)。

      橘核【修治】时珍曰∶凡用,须以新瓦焙香,去壳取仁,研碎入药。

      【气味】苦,平,【主治】肾疰腰痛,膀胱气痛,肾冷。炒研,每温酒服一钱,或酒煎服之(大明)。治酒风、鼻赤。炒研,每服一钱,胡桃肉一个,擂酒服,以知为度(宗)。小肠疝气及阴核肿【发明】时珍曰∶橘核入足厥阴,与青皮同功,故治腰痛疝在下之病,不独取象于核也。《和剂局方》治诸疝痛及内,卵肿偏坠,或硬如石,或肿至溃,有橘核丸,用之有效。品味颇多,详见本方。

      【附方】新一。

      腰痛∶橘核、杜仲各二两(炒)。研末。每服二钱,盐酒下。(《简便方》)

      叶【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导胸膈逆气,入厥阴,行肝气,消肿散毒,乳痈胁痛,用之行经(震亨)。

      【附方】新一。

      肺痈∶绿橘叶,洗,捣绞汁一盏,服之。吐出脓血即愈。(《经验良方》)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柑内容:(宋《开宝》)

      【释名】木奴。

      志曰∶柑,未经霜时犹酸,霜后甚甜,故名柑子。

      时珍曰∶汉李衡种柑于武陵洲上,号为木奴焉。

      【集解】炳曰∶乳柑出西戎者佳。

      志曰∶柑生岭南及江南,树似橘,实亦似橘而圆大,皮色生青熟黄赤。惟乳柑皮入药,山藏器曰∶柑有朱柑、黄柑、乳柑、石柑、沙柑。橘有朱橘、乳橘、塌橘、山橘、黄淡子。此辈皮皆去气调中,实俱堪食,就中以乳柑为上也。

      时珍曰∶柑,南方果也,而闽、广、温、台、苏、抚、荆州为盛,川蜀虽有不及之。其树无异于橘,但刺少耳。柑皮比橘色黄而稍浓,理稍粗而味不苦。橘可久留,柑易腐败。柑树畏冰雪,橘树略可。此柑、橘之异也。柑、橘皮,今人多混用,不可不辨,详见橘下。案∶韩彦直《橘谱》云∶乳柑,出温州诸邑,惟泥山者为最,以其味似乳酪故名。彼人呼为真柑,似以它柑为假矣。其木婆娑,其叶纤长,其花香韵,其实圆正,肤理如泽蜡,其大六、七寸,其皮薄而味珍,脉不粘瓣,食不留滓,一颗仅二、三核,亦有全无者,擘之香雾人,为柑中绝品也。生枝柑,形不圆,色青肤粗,味带微酸,留之枝间,可耐久也,俟味变甘,乃带叶折,故名。海红柑,树小而颗极大,有围及尺者,皮浓色红,可久藏,今狮头柑亦是其类也。洞庭柑,种出洞庭山,皮细味美,其熟最早也。甜柑,类洞庭而大,每颗必八瓣,不待霜而黄也。木柑,类洞庭,肤粗顽,瓣大而少液,故谓之木也。朱柑,类洞庭而大,色绝嫣红,其味酸,人不重之。馒头柑,近蒂起如馒头尖,味香美也。

      【气味】甘,大寒,无毒。颂曰∶冷。

      志曰∶多食令人肺冷生痰,脾冷发痼癖,大肠泻利,发阴汗。

      【主治】利肠胃中热毒,解丹石,止暴渴,利小便(《开宝》)。

      【附方】新一。

      难产∶柑橘瓤,阴干,烧存性,研末。温酒服二钱。(《集效》)

      皮【气味】辛、甘,寒,无毒。

      时珍曰∶橘皮苦辛温,柑皮辛甘寒。外形虽似,而气味不同。

      诜曰∶多食令肺燥。

      【主治】下气调中(藏器)。解酒毒及酒渴,去白,焙研末,点汤入盐饮之(大明)。治产后肌浮,为末酒服(藏器)。伤寒饮食劳复者,浓煎汁服(时珍)。山柑皮∶治咽喉痛,效(《核【主治】作涂面药(《苏颂》)。

      叶【主治】耳流水或脓血。取嫩头七个,入水数滴,杵取汁滴之,即愈(蔺氏)。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橙内容:(宋《开宝》)

      【释名】金球、鹄壳。

      时珍曰∶案∶陆佃《埤雅》云∶橙,柚属也。可登而成之,故字从登。又谐声也。

      【集解】志曰∶橙,树似橘而叶大,其形圆,大于橘而香,皮浓而皱,八月熟。

      时珍曰∶橙产南土,其实似柚而香,叶有两刻,缺如两段,亦有一种气臭者。柚乃柑属 之大者,早黄难留;橙乃橘属之大者,晚熟耐久,皆有大小二种。案∶《事类合璧》云∶橙 树高枝,叶不甚类橘,亦有刺。其实大者如碗,颇似朱栾,经霜早熟,色黄皮浓,蹙衄如沸 ,香气馥郁。其皮可以熏衣,可以 鲜,可以和菹醢,可以为酱齑,可以蜜煎,可以糖制为 橙丁,可以蜜制为橙膏。嗅之则香,食之则美,诚佳果也。

      宗 曰∶橙皮,今只以为果,或合汤待宾,未见入药。宿酒未解者,食之速醒。

      【气味】酸,寒,无毒。

      士良曰∶暖。多食伤肝气,发虚热。与 肉同食,发头旋恶心。

      时珍曰∶ 乃水獭之属也。诸家本草皆作槟榔,误矣。

      【主治】洗去酸汁,切和盐、蜜,煎成贮食,止恶心,能去胃中浮风恶气(《开宝》)。

      行风气,疗瘿气,发瘰 ,杀鱼、蟹毒(士良)。

      \x皮\x 【气味】苦、辛,温,无毒。

      【主治】作酱、醋香美,散肠胃恶气,消食下气,去胃中浮风气(《开宝》)。和盐贮食 ,止恶心,解酒病(孟诜)。糖作橙丁,甘美,消痰下气,利膈宽中,解酒(时珍)。

      【附方】新二。

      香橙汤∶宽中快气,消酒。用橙皮二斤(切片),生姜五两(切,焙,擂烂),入炙甘草 末一 痔疮肿痛∶隔年风干橙子,桶内烧烟熏之,神效。(《医方摘要》)

      \x核\x 【主治】面 粉刺,湿研,夜夜涂之(时珍)。

      【附方】新一。

      闪挫腰痛∶橙子核,炒研,酒服三钱,即愈。(《摄生方》)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柚内容:(音又。《日华》)

      【释名】 (与柚同)、条(《尔雅》)、壶柑(《唐本》)、臭橙(《食性》)、朱栾。

      时珍曰∶柚,色油然,其状如卣,故名。壶亦象形。今人呼其黄而小者为蜜筒,正此意 也。其大者谓之朱栾,亦取团栾之象。最大者谓之香栾。《尔雅》谓之 (音废),又曰 ( 音贾)。《广雅》谓之镭柚,镭亦壶也。《桂海志》谓之臭柚,皆一物。但以大小、古今方 言称呼不同耳。

      【集解】恭曰∶柚皮浓味甘,不似橘皮薄味辛而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酸者名壶 柑。今俗人谓橙为柚,非矣。案∶《吕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江浦之橘,云梦之柚。郭璞 云∶柚出江南,似橙而实酢,大如橘。禹贡云∶扬州厥包橘、柚。孔安国云∶小曰橘,大曰 柚,皆为柑也。

      颂曰∶闽中、岭外、江南皆有柚,比橘黄,白色而大。襄、唐间柚,色青黄而实小。其 味皆酢,皮浓,不堪入药。

      时珍曰∶柚,树、叶皆似橙。其实有大、小二种∶小者如柑、如橙;大者如瓜、如升, 有围及尺余者,亦橙之类也。今人呼为朱栾,形色圆正,都类柑、橙。但皮浓而粗,其味甘 ,其气臭,其瓣坚而酸恶不可食,其花甚香。南人种其核,长成以接柑、橘,云甚良也。盖 橙乃橘属,故其皮皱浓而香,味苦而辛;柚乃柑属,故其皮粗浓而臭,味甘而辛。如此分, 柚与橙、橘自明矣。郭璞云∶ ,大柚也。实大如盏,皮浓二、三寸,子似枳,食之少味。

      范成大云∶广南臭柚大如瓜,可食,其皮甚浓,染墨打碑,可代毡刷,且不损纸也。《列子 》云∶吴越之间有木焉,其名为 。碧树而冬青,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渡 淮而北,化而为枳。此言地气之不同如此。

      【气味】酸,寒,无毒。

      【主治】消食,解酒毒,治饮酒人口气,去肠胃中恶气,疗妊妇不思食、口淡(大明)。

      \x皮\x 【气味】甘、辛,平,无毒。

      【正误】时珍曰∶案∶沈括《笔谈》云∶《本草》言橘皮苦,柚皮甘,误矣。柚皮极苦, 不 【主治】下气。宜食,不入药(弘景)。消食快膈,散愤懑之气,化痰(时珍)。

      【附方】新一。

      痰气咳嗽∶用香栾,去核,切,砂瓶内浸酒,封固一夜,煮烂,蜜拌匀,时时含咽。

      \x叶\x 【主治】头风痛,同葱白捣,贴太阳穴(时珍)。

      \x花\x 【主治】蒸麻油作香泽面脂,长发润燥(时珍)。

      

    枸橼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枸橼内容:(音矩员。宋《图经》)

      【校正】原附豆蔻下,今分出。

      【释名】香橼(俗作圆)、佛手柑。

      时珍曰∶义未详。佛手,取象也。

      【集解】藏器曰∶枸橼生岭南,柑、橘之属也。其叶大,其实大如盏,味辛酸。

      颂曰∶今闽广、江南皆有之,彼人呼为香橼子。形长如小瓜状,其皮若橙而光泽可爱, 肉甚浓,白如萝卜而松虚。虽味短而香芬大胜,置衣笥中,则数日香不歇。寄至北方,人甚 贵重。古作五和糁用之。

      时珍曰∶枸橼产闽广间。木似朱栾而叶尖长,枝间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实状如人手 ,有指,俗呼为佛手柑。有长一尺四、五寸者。皮如橙柚而浓,皱而光泽。其色如瓜,生绿 熟黄。其核细。其味不甚佳而清香袭人。南人雕镂花鸟,作蜜煎果食。置之几案,可供玩 。若安芋片于蒂而以湿纸围护,经久不瘪。或捣蒜罨其蒂上,则香更充溢。《异物志》云∶ 浸汁浣葛 ,胜似酸浆也!

      \x皮瓤\x 【气味】辛、酸,无毒。弘景曰∶性温。恭曰∶性冷。陶说误矣。藏器曰∶性温 【主治】下气,除心头痰水(藏器)。煮酒饮,治痰气咳嗽。煎汤,治心下气痛(时珍)。

      \x根、叶\x 【主治】同皮(《橘谱》)。

      

    金橘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金橘内容:(《纲目》)

      【释名】金柑(《橘谱》)、卢橘(《汉书》)、夏橘(《广州记》)、山橘(《北户录》)、 给客橙(《魏王花木志》)。

      时珍曰∶此橘生时青卢色,黄熟则如金,故有金橘、卢橘之名。卢,黑色也。或云卢, 酒器之名,其形肖之故也。注《文选》者以枇杷为卢橘,误矣。案∶司马相如《上林赋》云 ∶卢橘夏熟,枇杷 柿。以二物并列,则非一物明矣。此橘夏冬相继,故云夏熟,而裴渊《 广州记》谓之夏橘。给客橙者,其芳香如橙,可供给客也。

      【集解】时珍曰∶金橘,生吴粤、江浙、川广间。或言出营道者为冠,而江浙者皮甘肉 酸,次之。其树似橘,不甚高硕。五月开白花结实,秋冬黄熟,大者径寸,小者如指头,形 长而皮坚,肌理细莹,生则深绿色,熟乃黄如金。其味酸甘,而芳香可爱,糖造、蜜煎皆佳 。案∶《魏王花木志》云∶蜀之成都、临邛、江源诸处,有给客橙,一名卢橘。似橘而非, 若柚而香。夏冬花实常相继,或如弹丸,或如樱桃,通岁食之。又刘恂《岭表录异》云∶山 橘子大如土瓜,次如弹丸,小树绿叶,夏结冬熟,金色薄皮而味酸,偏能破气。容、广人连 枝藏之,入脍醋尤加香美。韩彦直《橘谱》云∶金柑出江西,北人不识。景 中始至汴都, 因温成皇后嗜之,价遂贵重。藏绿豆中可经时不变,盖橘性热、豆性凉也。又有山金柑,一 名山金橘,俗名金豆。木高尺许,实如樱桃,内只一核。俱可蜜渍,香味清美。以上诸说, 皆指今之金橘,但有一类数种之异耳。

      【气味】酸、甘,温,无毒。

      【主治】下气快膈,止渴解酲,辟臭。皮尤佳(时珍)。

      

    枇杷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枇杷内容:(《别录》中品)

      【释名】宗 曰∶其叶形似琵琶,故名。

      【集解】颂曰∶枇杷,旧不着所出州土,今襄、汉、吴、蜀、闽、岭、江西南、湖南北 皆有之。木高丈余,肥枝长叶,大如驴耳,背有黄毛,阴密婆娑可爱,四时不凋。盛冬开白 花,至三、四月成实作 ,生大如弹丸,熟时色如黄杏,微有毛,皮肉甚薄,核大如茅栗, 黄褐色。四月采叶,曝干用。

      时珍曰∶案∶郭义恭《广志》云∶枇杷易种,叶微似栗,冬花春实。其子簇结有毛,四 月熟,大者如鸡子,小者如龙眼,白者为上,黄者次之。无核者名焦子,出广州。又杨万里 诗云∶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荔枝分与核,金橘却无酸。颇尽其状。注《文选》者以枇 杷为卢橘,误矣。详金橘。

      \x实\x 【气味】甘、酸,平,无毒。

      志曰∶寒。诜曰∶温。多食发痰热,伤脾。同炙肉及热面食,令人患热毒黄疾。

      【主治】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主上焦热,润五脏(大明)。

      \x叶\x 【修治】恭曰∶凡用须火炙,以布拭去毛。不尔射人肺,令咳不已。或以粟秆 作刷 曰∶凡采得,秤湿叶重一两,干者三叶重一两,乃为气足,堪用。粗布拭去毛,以甘 草汤洗一遍,用绵再拭干。每一两,以酥二钱半涂上,炙过用。

      时珍曰∶治胃病,以姜汁涂炙;治肺病,以蜜水涂炙,乃良。

      【气味】苦,平,无毒。

      权曰∶甘、微辛。弘景曰∶煮汁饮之,则小冷。

      【主治】猝 不止,下气,煮汁服(《别录》)。弘景曰∶若不暇煮,但嚼汁咽,亦瘥)

      。治呕哕不止,妇人产后口干(大明)。煮汁饮,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 疮 【发明】时珍曰∶枇杷叶,气薄味浓,阳中之阴。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

      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宗 曰∶治肺热嗽甚有功。一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将成痨。以枇杷叶、木 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如常治讫,为末,蜜丸樱桃大。食后 、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矣。

      【附方】新七。

      温病发哕因饮水多者∶枇杷叶(去毛,炙香)、茅根各半斤。水四升,煎二升,稍稍饮 之 反胃呕哕∶枇杷叶(去毛,炙)、丁香各一两,人参二两。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 姜三片 衄血不止∶枇杷叶(去毛),焙研末。茶服一、二钱,日二。(同上)

      酒 赤鼻∶枇杷叶、栀子仁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服。(《本事》)

      面上风疮∶方同上。

      痔疮肿痛∶枇杷叶(蜜灸)、乌梅肉(焙)。为末。先以乌梅汤洗,贴之。(《集要》)

      痘疮溃烂∶枇杷叶,煎汤洗之。(《摘玄》)

      \x花\x 【主治】头风,鼻流清涕。辛夷等分,研末,酒服二钱,日二服(时珍)。

      \x木白皮\x 【主治】生嚼咽汁,止吐逆不下食,煮汁冷服,尤佳(思邈)。

      

    杨梅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杨梅内容:(宋《开宝》)

      【释名】 子(音求)。

      时珍曰∶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段氏《北户录》名 子。扬州人呼白杨梅为圣 僧。

      【集解】志曰∶杨梅,生江南、岭南山谷。树若荔枝树,而叶细阴青。子形似水杨子, 而生青熟红,肉在核上,无皮壳。四月、五月采之。南人腌藏为果,寄至北方。

      时珍曰∶杨梅树叶如龙眼及紫瑞香,冬月不凋。二月开花结实,形如楮实子,五月熟, 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颗大而核细,盐藏、蜜渍、糖收皆佳。东方朔《 林邑记》云∶邑有杨梅,其大如杯碗,青时极酸,熟则如蜜。用以酿酒,号为梅香酎,甚珍 重之。赞宁《物类相感志》云∶桑上接杨梅则不酸。杨梅树生癞,以甘草钉钉之则无。皆物 理之妙也。

      藏器曰∶张华《博物志》言地瘴处多生杨梅,验之信然。

      \x实\x 【气味】酸、甘,温,无毒。

      诜曰∶热,微毒。久食令人发热,损齿及筋。忌生葱同食。

      瑞曰∶发疮致痰。

      【主治】盐藏食,去痰止呕哕,消食下酒。干作屑,临饮酒时服方寸匕,止吐酒(《开 宝》)。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烧灰服,断下痢,甚验。盐者常含一枚, 咽汁,利五脏下气(诜)。

      【附方】旧一,新三。

      下痢不止∶杨梅烧研,每米饮服二钱,日二服。(《普济》)

      头痛不止∶杨梅为末,以少许 鼻取嚏,妙。

      头风作痛∶杨梅为末,每食后薄荷茶服二钱。或以消风散同煎服。或同捣末,以白梅肉 和 一切损伤,止血生肌,令无瘢痕∶用盐藏杨梅和核捣如泥,做成挺子,以竹筒收之。凡 遇 \x核仁\x 【主治】香港脚。

      时珍曰∶案,王明清《挥尘录》云∶会稽杨梅为天下冠。童贯苦香港脚,或云杨梅仁可治 之。郡守王嶷馈五十石,贯用之而愈。取仁法∶以柿漆拌核曝之,则自裂出也。

      \x树皮及根\x 【主治】煎汤,洗恶疮疥癣(大明)。煎水,漱牙痛。服之,解砒毒。

      烧灰油 【附方】新三。

      中砒毒∶心腹绞痛,欲吐不吐,面青肢冷。用杨梅树皮,煎汤二、三碗,服之即愈。(王 硕《易简方》)

      风虫牙痛∶《普济方》∶用杨梅根(皮浓者),焙一两,川芎 五钱,麝香少许。研末。

      每 用半钱,鼻内 之,口中含水,涎出痛止。《摘要方》∶用杨梅根皮、韭菜根、厨案上油泥 等分。捣匀,贴于两腮上半时辰,其虫从眼角出也。屡用有效之方。

      

    樱桃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樱桃内容:(《别录》上品)

      【释名】莺桃(《礼注》)、含桃(《月令》)、荆桃。

      宗 曰∶孟诜《本草》言∶此乃樱,非桃也。虽非桃类,以其形肖桃,故曰樱桃,又何 疑焉?如沐猴梨、胡桃之类,皆取其形相似耳。《礼记》∶仲春,天子以含桃荐宗庙,即此 。故王维诗云∶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干御苑鸟衔残。药中不甚用。

      时珍曰∶其颗如璎珠,故谓之樱。而许慎作莺桃,云莺所含食,故又曰含桃,亦通。案 ∶《尔雅》云∶楔(音戛),荆桃也。孙炎注云∶即今樱桃。最大而甘者,谓之崖蜜。

      【集解】颂曰∶樱桃,处处有之,而洛中者最胜。其木多阴,先百果熟,故古人多贵之 。其实熟时深红色者,谓之朱樱。紫色,皮里有细黄点者,谓之紫樱,味最珍重。又有正黄 明者,谓之蜡樱。小而红者,谓之樱珠,味皆不及。极大者,有若弹丸,核细而肉浓,尤难 得。

      时珍曰∶樱桃树不甚高。春初开白花,繁英如雪。叶团,有尖及细齿。结子一枝数十颗 ,三月熟时须守护,否则鸟食无遗也。盐藏、蜜煎皆可,或同蜜捣作糕食,唐人以酪荐食之 。林洪《山家清供》云∶樱桃经雨则虫自内生,人莫之见。用水浸良久,则虫皆出,乃可食 也。试之果然。

      【气味】甘,热,涩,无毒。大明曰∶平,微毒。多食令人吐。

      诜曰∶食多无损,但发虚热耳。有暗风人不可食,食之立发。

      李鹏飞曰∶伤筋骨,败血气。有寒热病患不可食。

      【主治】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别录》)。止泄精、水谷痢(孟诜)。

      【发明】宗 曰∶小儿食之过多,无不作热。此果三月末、四月初熟,得正阳之气,先 诸果熟,故性热也。

      震亨曰∶樱桃属火而有土,性大热而发湿。旧有热病及喘嗽者,得之立病,且有死者也。

      时珍曰∶案∶张子和《儒门事亲》云∶舞水一富家有二子,好食紫樱,每日啖一、二升 。半月后,长者发肺痿,幼者发肺痈,相继而死。呜呼!百果之生,所以养人,非欲害人。

      富贵之家,纵其嗜欲取死,是何?天耶?命耶?邵尧夫诗云∶爽口物多终作疾。真格言哉!

      观此 ,则寇、朱二氏之言,益可证矣。王维诗云∶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盖谓寒物 同食,犹可解其热也。

      \x叶\x 【气味】甘,平,无毒。煮老鹅,易软熟。

      【主治】蛇咬,捣汁饮,并敷之(颂)。

      \x东行根\x 【主治】煮汁服,立下寸白、蛔虫(颂)。

      \x枝\x 【主治】雀卵斑 ,同紫萍、牙皂、白梅肉研和,日用洗面(时珍)。

      \x花\x 【主治】面黑粉滓(方见李花)。

      

    山婴桃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山婴桃内容:(《别录》上品)

      【校正】《唐本》退入有名未用,今移入此。

      【释名】朱桃(《别录》)、麦樱(《吴普》)、英豆(《别录》)、李桃。

      诜曰∶此婴桃俗名李桃,又名柰桃。前樱桃名樱,非桃也。

      【集解】《别录》曰∶婴桃实大如麦,多毛。四月采,阴干。

      弘景曰∶樱桃即今朱樱,可煮食者。婴桃形相似而实乖异,山间时有之,方药不用。

      时珍曰∶树如朱婴,但叶长尖不团。子小而尖,生青熟黄赤,亦不光泽,而味恶不堪食 \x实\x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止泄、肠 ,除热,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别录》)。止泄精(孟 诜)。

      

    银杏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银杏内容:(《日用》)

      【释名】白果(《日用》)、鸭脚子。

      时珍曰∶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 色白也。今名白果。梅尧臣诗∶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欧阳修诗∶绛囊初入贡,银杏贵 中州。是矣。

      【集解】时珍曰∶银杏生江南,以宣城者为胜。树高二、三丈。叶薄纵理,俨如鸭掌形 ,有刻缺,面绿背淡。二月开花成簇,青白色,二更开花,随即卸落,人罕见之。一枝结子 百十,状如楝子,经霜乃熟烂。去肉取核为果,其核两头尖,三棱为雄,二棱为雌。其仁嫩 时绿色,久则黄。须雌雄同种,其树相望,乃结实;或雌树临水亦可;或凿一孔,内雄木一 块,泥之,亦结。阴阳相感之妙如此。其树耐久,肌理白腻。术家取刻符印,云能召使也。

      《文选·吴都赋》注∶平仲果,其实如银。未知即此果否?

      \x核仁\x 【气味】甘、苦,平,涩,无毒。

      时珍曰∶熟食,小苦微甘,性温有小毒。多食令人胪胀。

      瑞曰∶多食壅气动风。小儿食多昏霍,发惊引疳。同鳗鲡鱼食,患软风。

      【主治】生食,引疳解酒,熟食益人(李鹏飞)。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 止 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嚼浆,涂鼻面手足,去 皴皱,及疥癣疳 阴虱(时 珍)。

      【发明】时珍曰∶银杏,宋初始著名,而修本草者不收。近时方药亦时用之。其气薄味 浓,性涩而收,色白属金。故能入肺经,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生捣能浣油腻,则其去 痰浊之功,可类推矣。其花夜开,人不得见,盖阴毒之物,故又能杀虫消毒。然食多则收令 太过,令人气壅胪胀昏顿。故《物类相感志》言∶银杏能醉人。而《三元延寿书》言∶白果 食满千个者死。又云∶昔有饥者,同以白果代饭食饱,次日皆死也。

      【附方】新十八。

      寒嗽痰喘∶白果七个。煨熟,以熟艾作七丸,每果入艾一丸,纸包再煨香,去艾吃。(《 秘韫》方)

      哮喘痰嗽∶鸭掌散∶用银杏五个,麻黄二钱半,甘草(炙)二钱。水一钟半,煎八分, 卧 十一个(炒黄),麻黄三钱,苏子二钱,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钱,杏仁 (去皮 (并《摄 咳嗽失声∶白果仁四两,白茯苓、桑白皮二两,乌豆半升(炒),蜜半斤。煮熟晒干为 末,以乳汁半碗拌湿,九蒸九晒,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神效。(余居士 方)

      小便频数∶白果十四枚,七生七煨,食之,取效,止。

      小便白浊∶生白果仁十枚,擂水饮,日一服,取效,止。

      赤白带下,下元虚惫∶白果、莲肉、江米各五钱,胡椒一钱半。为末。用乌骨鸡一只, 去 肠风下血∶银杏煨熟,出火气,食之,米饮下。

      肠风脏毒∶银杏四十九枚,去壳生研,入百药煎末和丸弹子大。每服二、三丸,空心细 嚼,米饮送下。(戴原礼《证治要诀》)

      牙齿虫 ∶生银杏,每食后嚼一、二个,良。(《永类钤方》)

      手足皴裂∶生白果嚼烂,夜夜涂之。

      鼻面酒 ∶银杏、酒浮糟,同嚼烂,夜涂旦洗。(《医林集要》)

      头面癣疮∶生白果仁切断,频擦取效。(邵氏《经验方》)

      下部疳疮,生白果杵,涂之。(赵原阳)

      阴虱作痒∶阴毛际肉中生虫如虱,或红或白,痒不可忍者。白果仁,嚼细,频擦之,取 效 狗咬成疮∶白果仁,嚼细涂之。

      乳痈溃烂∶银杏半斤,以四两研酒服之,以四两研敷之。(《救急易方》)

      水疔暗疔∶水疔色黄,麻木不痛;暗疔疮凸色红,使人昏狂。并先刺四畔,后用银杏去 壳

    胡桃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胡桃内容:(宋《开宝》)

      【释名】羌桃(《名物志》)、核桃。

      颂曰∶此果本出羌胡,汉时张骞使西域始得种还,植之秦中,渐及东土,故名之。

      时珍曰∶此果外有青皮肉包之,其形如桃,胡桃乃其核也。羌音呼核如胡,名或以此。

      或作核桃。《梵书》名播罗师。

      【集解】颂曰∶胡桃生北土,今陕、洛间甚多。大株浓叶多阴,实亦有房,秋冬熟时采 之。出陈仓者,薄皮多肌;出阴平者,大而皮脆,急捉则碎。汴州虽有而实不佳,江表亦时 有之,南方则无。

      时珍曰∶胡桃树高丈许,春初生叶,长四、五寸,微似大青叶,两两相对,颇作恶气。

      三月开花如栗花,穗苍黄色。结实至秋如青桃状,熟时沤烂皮肉,取核为果。

      人多以榉柳接之。案刘恂《岭表录异》云∶南方有山胡桃,底平如槟榔,皮浓而大坚, 多肉少穣。其壳甚浓,须椎之方破。然则南方亦有,但不佳耳。

      \x核仁\x 【气味】甘,平、温,无毒。

      颂曰∶性热,不可多食。

      思邈曰∶甘冷滑。多食动痰饮,令人恶心、吐水、吐食物。

      志曰∶多食动风,脱人眉。同酒食,多令人咯血。

      颖曰∶多食生痰、动肾火。

      【发明】震亨曰∶胡桃属土而有火,性热。本草云甘平,是无热矣。然又云动风、脱人 眉,非热何以伤肺耶?

      时珍曰∶胡桃仁味甘气热,皮涩肉润。孙真人言其冷滑,误矣。近世医方用治痰气喘嗽 、醋心及疠风诸病,而酒家往往醉后嗜之。则食多吐水、吐食、脱眉,及酒同食咯血之说, 亦未必尽然也。但胡桃性热,能入肾肺,惟虚寒者宜之。而痰火积热者,不宜多食耳。

      【主治】食之令人肥健、润肌、黑须发。多食利小便、去五痔。捣和胡粉,拔白须发, 内孔中,则生黑毛。烧存性,和松脂研,敷瘰 疮(《开宝》)。食之令人能食,通润血脉, 骨肉细腻(诜,方见下)。治损伤、石淋。同破故纸蜜丸服,补下焦(颂)。补气养血,润燥 化 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嗽,腰脚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肠风,散肿毒, 发痘疮,制铜毒(时珍)。

      \x油胡桃\x 【气味】辛,热,有毒。

      【主治】杀虫攻毒,治痈肿、疠风、疥癣、杨梅、白秃诸疮,润须发(时珍)。

      【发明】韩 曰∶破故纸属火,能使心包与命门之火相通。胡桃属木,主润血养血。血 属阴,阴恶燥,故油以润之。佐破故纸,有木火相生之妙。故古有云∶黄柏无知母,破故纸 无胡桃,犹水母之无虾也。

      时珍曰∶三焦者,元气之别使。命门者,三焦之本原。盖一原一委也。命门指所居之腑 而名,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为出纳腐熟之司。盖一以体名,一以用名。

      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二系着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 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腑。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灵枢·本 脏论》已着其浓薄缓急直结之状。而扁鹊《难经》不知原委体用之分,以右肾为命门,谓三 焦有名无状。而高阳生伪撰《脉诀》,承其谬说,以误后人。至朱肱《南阳活人书》、陈言 因方论》、戴起宗《脉诀刊误》,始着说辟之,而知之者尚鲜。胡桃仁颇类其状,而外皮水 汁皆青黑。故能入北方,通命门,利三焦,益气养血,与破故纸同为补下焦肾命之药。夫命 门气与肾通,藏精血而恶燥。若肾、命不燥,精气内充,则饮食自健,肌肤光泽,肠腑润而 血脉通。此胡桃佐补药,有令人肥健能食,润肌黑发固精,治燥调血之功也。命门既通则三 焦利,故上通于肺而虚寒喘嗽者宜之,下通于肾而腰脚虚痛者宜之。内而心腹诸痛可止,外 而疮肿之毒可散矣。洪氏《夷坚志》只言胡桃治痰嗽能敛肺,盖不知其为命门三焦之药也。

      油胡桃有毒,伤人咽肺,而疮科取之,用其毒也。胡桃制铜,此又物理之不可晓者。洪迈云 ∶迈有痰疾,因晚对,上遣使谕令以胡桃肉三颗,生姜三片,卧时嚼服,即饮汤两、三呷, 又再嚼桃、姜如前数,即静卧,必愈。迈还玉堂,如旨服之,及旦而痰消嗽止。又溧阳洪辑 幼子,病痰喘,凡五昼夜不乳食。医以危告。其妻夜梦观音授方,令服人参胡桃汤。辑急取 新罗人参寸许,胡桃肉一枚,煎汤一蚬壳许,灌之,喘即定。明日以汤剥去胡桃皮用之,喘 复作。仍连皮用,信宿而瘳。此方不载书册,盖人参定喘,胡桃连皮能敛肺故也。

      【附方】旧五,新二十七。

      服胡桃法∶诜曰∶凡服胡桃不得并食,须渐渐食之。初日服一颗,每五日加一颗,至二 十 青娥丸∶方见草部补骨脂。

      胡桃丸∶益血补髓,强筋壮骨,延年明目,悦心润肌,能除百病。用胡桃仁四两,捣膏, 入破故纸、杜仲、萆 末各四两。杵匀,丸梧桐子大。每空心温酒、盐汤任下五十丸。(《 御药院方》)

      消肾溢精∶胡桃丸∶治消肾病,因房欲无节及服丹石,或失志伤肾,遂致水弱火强,口 舌 附子一枚(去皮,切片)。姜汁、蛤粉同焙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普济方》)

      小便频数∶胡桃煨熟,卧时嚼之,温酒下。

      石淋痛楚,便中有石子者∶胡桃肉一升,细米煮浆粥一升,相和顿服,即瘥。(崔元亮 《 风寒无汗,发热头痛∶核桃肉、葱白、细茶、生姜等分。捣烂,水一钟,煎七分,热服。

      覆衣取汗。(谈野翁方)

      痰喘咳嗽∶方见发明。

      老人喘嗽气促,睡卧不得,服此立定∶胡桃肉(去皮)、杏仁(去皮尖)、生姜各一两。

      研 产后气喘∶胡桃肉、人参各二钱。水一盏,煎七分,顿服。

      久嗽不止∶核桃仁五十个(煮熟,去皮),人参五两,杏仁三百五十个(麸炒,汤浸, 去皮)

      食物醋心∶胡桃烂嚼,以生姜汤下,立止。(《传信适用方》)

      食酸齿 ∶细嚼胡桃即解。(《日华子本草》)

      误吞铜钱∶多食胡桃,自化出也。胡桃与铜钱共食,即成粉,可证矣。(李楼方)

      揩齿乌须∶胡桃仁(烧过)、贝母各等分。为散,日用之。(《圣惠》)

      眼目暗昏∶四月内取风落小胡桃,每日午时食饱,以无根水吞下,偃卧,觉鼻孔中有泥 腥 赤痢不止∶胡桃仁、枳壳各七个,皂角(不蛀者)一挺。新瓦上烧存性,研为细末,分 作八 血崩不止∶胡桃肉十五枚。灯上烧存性,研作一服,空心温酒调下,神效。

      急心气痛∶核桃一个,枣子一枚。去核夹桃,纸裹煨熟,以生姜汤一钟,细嚼送下。永 久 小肠气痛∶胡桃一枚,烧炭研末,热酒服之。(《奇效良方》)

      便毒初起∶子和《儒门事亲》∶用胡桃七个。烧研酒服,不过三服,见效。杨氏《经验》 ∶用胡桃三枚,夹铜钱一个,食之即愈。

      鱼口毒疮∶端午日午时,取树上青胡桃,筐内阴干,临时全烧为末,黄酒服。少行一、 二 一切痈肿,背痈、附骨疽,未成脓者∶胡桃十个(煨熟去壳),槐花一两。研末,杵匀, 热 疔疮恶肿∶胡桃一个。平破,取仁嚼烂,安壳内,合在疮上,频换,甚效。(《普济》)

      痘疮倒陷∶胡桃肉一枚(烧存性),干胭脂半钱。研匀,胡荽煎,酒调服。(《儒门事亲》)

      小儿头疮久不愈∶胡桃和皮,灯上烧存性,碗盖出火毒,入轻粉少许,生油调涂,一、 二次愈。(《保幼大全》)

      酒 鼻赤∶方见橘核。

      耳出汁∶胡桃仁烧研,狗胆汁和作挺子,绵裹塞之。(《普济方》)

      伤耳成疮∶出汁者。用胡桃杵取油纳入。(同上)

      火烧成疮∶胡桃仁烧黑,研敷。(《梅师方》)

      压扑伤损∶胡桃仁捣,和温酒顿服,便瘥。(《图经本草》)

      疥疮瘙痒∶油核桃一个,雄黄一钱,艾叶(杵熟)一钱。捣匀绵包,夜卧裹阴囊,立效。

      勿 \x胡桃青皮\x 【气味】苦,涩,无毒。

      【主治】染髭及帛,皆黑。

      志曰∶仙方取青皮压油,和詹糖香,涂毛发,色如漆也。

      【附方】新五。

      乌髭发∶胡桃皮、蝌蚪等分。捣泥涂之,一染即黑。《总录》∶用青胡桃三枚,和皮捣细 ,入乳汁三盏,于银石器内调匀,搽须发三、五次,每日用胡桃油润之,良。

      疡风∶青胡桃皮捣泥,入酱清少许、 砂少许合匀。先以泔洗,后敷之。(《外台》)

      白癜风∶青胡桃皮一个,硫黄一皂子大,研匀。日日掺之,取效。

      嵌甲∶胡桃皮,烧灰贴。

      \x树皮\x 【主治】止水痢。春月斫皮汁,沐头至黑。煎水,可染褐(《开宝》)。

      【附方】新一。

      染须发∶胡桃根皮一秤,莲子草十斤。切,以瓮盛之,入水五斗,浸一月去滓,熬至五 升,入芸苔子油一斗,慢火煎取五升收之。凡用,先以炭灰汁洗,用油涂之,外以牛蒡叶包 住 \x壳\x 【主治】烧存性,入下血、崩中药(时珍)。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榛内容:(宋《开宝》)

      【释名】KT(古榛字)。

      时珍曰∶案∶罗氏《尔雅翼》云∶《礼记》郑玄注云∶关中甚多此果。关中,秦地也。

      榛之从秦,盖取此意。《左传》云∶女贽不过榛、栗、枣、,以告虔也。则榛有臻至之义,以其名告己之虔也。古作KT,从辛,从木。俗作莘,误矣。莘,音诜。

      【集解】志曰∶榛生辽东山谷。树高丈许。子如小栗,军行食之当粮。中土亦有。郑玄云∶关中、坊甚多。

      颂曰∶桂阳有KT而丛生,实大如杏子中仁,皮子形色与栗无异,但小耳。

      大明曰∶新罗榛子肥白,最良。

      时珍曰∶榛树低小如荆,丛生。冬末开花如栎花,成条下垂,长二、三寸。二月生叶如初生樱桃,叶多皱纹而有细齿及尖。其实作苞,三、五相粘,一苞一实。实如栎实,下壮上锐,生青熟褐,其壳浓而坚,其仁白而圆,大如杏仁,亦有皮尖,然多空者,故谚云十榛九空。按∶陆机《诗疏》云∶榛有两种∶一种大小、枝叶、皮树皆如栗,而子小,形如橡子,味亦如栗,枝茎可以为烛,《诗》所谓树之榛栗者也;一种高丈余,枝叶如木蓼,子作胡桃味,辽、代、上党甚多仁【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益气力,实肠胃,令人不饥、健行(《开宝》)。止饥,调中开胃,甚验(大明)

      

    阿月浑子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阿月浑子内容:(《拾遗》)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并入《海药》无名木皮。

      【释名】胡榛子(《拾遗》)、无名子(《海药》)。

      【集解】藏器曰∶阿月浑子生西国诸番,与胡榛子同树,一岁胡榛子,二岁阿月浑子也曰∶按∶徐表《南州记》云∶无名木生岭南山谷,其实状若榛子,号无名子,波斯家呼为阿月浑子也。

      仁【气味】辛,温,涩,无毒。

      【主治】诸痢,去冷气,令人肥健(藏器)。治腰冷,阴肾虚弱,房中术多用之,得木香、山茱萸良(李)。

      无名木皮(《海药》)

      【气味】辛,大温,无毒。

      【主治】阴肾萎弱,囊下湿痒,并煎汁小浴,极妙()。

      

    槠子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槠子内容:(《拾遗》)

      【校正】原附钩栗,今析出。

      【集解】藏器曰∶槠子生江南。皮、树如栗,冬月不凋,子小于橡子。

      颖曰∶槠子有苦、甜二种,治作粉食、糕食,褐色甚佳。

      时珍曰∶槠子,处处山谷有之。其木大者数抱,高二、三丈。叶长大如栗,叶稍尖而浓坚光泽,锯齿峭利,凌冬不凋。三、四月开白花成穗,如栗花。结实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后苞裂子坠。子圆褐而有尖,大如菩提子。内仁如杏仁,生食苦涩,煮、炒乃带甘,亦可磨粉。甜槠子粒小,木纹细白,俗名面槠。苦槠子粒大,木纹粗赤,俗名血槠。其色黑者名铁槠。按∶《山海经》云∶前山有木,其名曰槠。郭璞注曰∶槠子似柞子,可食,冬月采之。

      木作屋柱、棺材,难腐也。

      仁【气味】苦、涩,平,无毒。

      时珍曰∶案∶《正要》云∶酸、甘,微寒。不可多食。

      【主治】食之不饥,令人健行,止泄痢,破恶血,止渴(藏器)。

      皮、叶【主治】煮汁饮,止产妇血(藏器)。嫩叶∶贴疮,一日三换,良(吴瑞)。

      

    钩栗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钩栗内容:(《拾遗》)

      【释名】巢钩子(《拾遗》)、甜槠子。

      瑞曰∶钩栗即甜槠子。

      时珍曰∶钩、槠二字,方音相近。其状如栎,当作钩栎。

      【集解】藏器曰∶钩栗生江南山谷。木大数围,冬月不凋,其子似栗而圆小。又有雀子,相似而圆黑,久食不饥。详槠子下。

      仁【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食之不饥,浓肠胃,令人肥健(藏器)。

      

    橡实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橡实内容:(音象。《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

      【释名】橡斗(《说文》)、皂斗(同)、栎(音历求)、柞子(音作)、(杼同。序、暑禹锡曰∶案∶《尔雅》云∶栩,杼也。又曰∶栎,其实。孙炎注云∶栩,一名杼也。

      栎,似樗之木也。,盛实之房也。其实名橡,有自裹之。《诗·唐风》云∶集于苞栩。《秦风》云∶山有苞栎。陆机注云∶即柞栎也。秦人谓之栎,徐人谓之杼,或谓之栩。其子谓之皂,亦曰皂斗。其壳煮汁可染皂也。今京洛、河内亦谓之杼。盖五方通语,皆一物也。

      时珍曰∶栎,柞木也。实名橡斗、皂斗,谓其斗剜象斗,可以染皂也。南人呼皂如柞,音相近也。

      【集解】颂曰∶橡实,栎木子也。所在山谷皆有。木高二、三丈。三、四月开花黄色,八、九月结实。其实为皂斗,槲、栎皆有斗,而以栎为胜。

      宗曰∶栎叶如栗叶,所在有之。木坚而不堪充材,亦木之性也。为炭则他木皆不及。

      其壳虽可染皂,若曾经雨水者,其色淡。槲亦有壳,但小而不及栎也。

      时珍曰∶栎有二种∶一种不结实者,其名曰,其木心赤,《诗》云“瑟彼柞”是也;一种结实者,其名曰栩,其实为橡。二者树小则耸枝,大则偃蹇。其叶如槠叶,而纹理皆斜勾。四、五月开花如栗花,黄色。结实如荔枝核而有尖。其蒂有斗,包其半截。其仁如老莲肉,山人俭岁采以为饭,或捣浸取粉食,丰年可以肥猪。北人亦种之。其木高二、三丈,坚实而重,有斑纹点点。大者可作柱栋,小者可为薪炭。《周礼·职方氏》“山林宜皂物,柞、栗之属”即此也。其嫩叶可煎饮代茶。

      实【修治】雷曰∶霜后收采,去壳蒸之,从巳至未,锉作五片,晒干用。

      周定王曰∶取子换水,浸十五次,淘去涩味,蒸极熟食之,可以济饥。

      【气味】苦,微温,无毒。

      【主治】下痢,浓肠胃,肥健人(苏恭)。涩肠止泻。煮食,止饥,御歉岁(大明)。

      【发明】思邈曰∶橡子,非果非谷而最益人,服食未能断谷,啖之尤佳。无气而受气,无味而受味,消食止痢,令人强健不极。

      时珍曰∶木实为果,橡盖果也。俭岁,人皆取以御饥。昔挚虞入南山,饥甚,拾橡实而食;唐杜甫客秦州,采橡、栗自给,是矣。

      【附方】新五。

      水谷下痢,日夜百余行者∶橡实二两,楮叶(炙)一两。为末。每服一钱,食前乌梅汤调下血痢不止∶上方加缩砂仁半两。

      下痢脱肛∶橡斗子,烧存性。研末。猪脂和敷。(《直指方》)

      痔疮出血∶橡子粉、糯米粉各一升。炒黄,滚水调作果子,饭上蒸熟食之,不过四、五次,效。(李楼《奇方》)石痈坚硬如石,不作脓∶用橡子一枚,以醋于青石上磨汁涂之。干则易,不过十度即平斗壳【修治】大明曰∶入药并宜捣细,炒焦或烧存性,研用。

      【气味】涩,温,无毒。

      【主治】为散及煮汁服,止下痢。并可染皂(恭)。止肠风、崩中、带下、冷热泻痢。

      并【附方】新五。

      下痢脱肛∶橡斗壳烧存性,研末。猪脂和搽,并煎汁洗之。(《直指方》)

      肠风下血∶橡斗子壳,用白梅肉填满,两个合定,铁线札住,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米饮下。一方∶用硫黄填满,研酒服。(余居士《选奇方》)

      走马牙疳∶橡斗壳,入盐填满,合定烧透,出火毒,研末,入麝香少许。先以米泔漱过,搽之。(《全幼心鉴》)

      风虫牙痛∶橡斗五个(入盐在内),皂荚一条(入盐在内)。同过,研末。日擦三、五次,木皮、根皮(《拾遗》)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恶疮,因风犯露致肿者,煎汁日洗,令脓血尽乃止,亦治痢(藏器)。止水痢,消瘰(大明)。

      【附方】新一。

      蚀烂痈肿及疣赘瘤痣∶柞栎木灰四斗,桑柴灰四斗,锻石一斗五升。以沸汤调湿,甑中蒸一日,取釜中沸汤七斗,合甑灰淋之取汁,再熬至一升,投乱头发一鸡子大消尽,又剪五色彩投入消尽,瓶盛密收。每以少许,挑破点之。煎时勿令鸡、犬、妇人、小儿见。(《普济方》)

      

    槲实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槲实内容:(音斛。《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附此。

      【释名】槲(音速),朴(并《尔雅》)、大叶栎(俗)、栎子。

      时珍曰∶槲,犹觳觫也。栗子绽悬,有颤栗之象,故谓之栗;槲叶摇动,有觳觫之态,故曰槲也。朴者,婆娑、蓬然之貌。其树偃蹇,其叶故也。俗称衣物不整者为朴,本此。其实木强,故俗谓之栎子。《史》言∶武后挂赦书于槲树,人遂呼为金鸡树云。

      【集解】颂曰∶槲,处处山林有之。木高丈余,与栎相类。亦有斗,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时采。其皮、叶入药。

      宗曰∶槲亦有斗,木虽坚而不堪充材,只宜作柴,为炭不及栎木。

      时珍曰∶槲有二种∶一种丛生小者名(音孚,见《尔雅》)。一种高者名大叶栎。树、叶俱似栗,长大粗浓,冬月凋落,三、四月开花亦如栗,八、九月结实似橡子而稍短小,其蒂亦有斗。其实僵涩味恶,荒岁人亦食之。其木理粗不及橡木,所谓樗栎之材者指此。

      仁【气味】苦,涩,平,无毒。

      【主治】蒸煮作粉,涩肠止痢,功同橡子(时珍)。

      槲若【修治】颂曰∶若即叶之名也。入药须微炙令焦。

      【气味】甘、苦,平,无毒。

      【主治】疗痔,止血及血痢,止渴(恭)。活血,利小便,除面上赤(时珍)。

      【附方】旧五,新三。

      猝然吐血∶槲叶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和滓服。(《简要济众》)

      鼻衄不止∶槲叶。捣汁一小盏,顿服即止。(《圣惠方》)

      肠风血痔热多者尤佳∶槲叶(微炙,研末)一钱,槐花(炒,研末)一钱。米饮调服。

      未止冷淋茎痛∶槲叶,研末。每服三钱,水一盏,葱白七寸,煎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二孩子淋疾∶槲叶三片。煎汤服一鸡子壳,小便即时下也。(孙真人方)

      蝼蛄漏疾∶槲叶,烧存性,研。以米泔别浸槲叶,取汁洗疮后,乃纳灰少许于疮中。(《圣惠方》)。

      鼻上出脓血者∶以泔水煮槲叶,取汁洗之,拭干,纳槲叶灰少许于中,良。(《圣惠》)

      腋下胡臭∶槲若三升。切,水煮浓汁,洗毕,即以甘苦瓠壳烟熏之。后用辛夷、细辛、杜木皮(俗名赤龙皮)

      【气味】苦,涩,无毒。

      【主治】煎服,除蛊及漏,甚效(恭)。煎汤,洗恶疮,良(权)。能吐瘰,涩五脏(大明)。止赤白痢,肠风下血(时珍)。

      【附方】旧四,新六。

      赤龙皮汤∶治诸败烂疮、乳疮。用槲皮(切)三升。水一斗,煮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温用附骨疽疮∶槲皮烧研,米饮每服方寸匕。(《千金方》)

      下部生疮∶槲皮、榉皮煮汁,熬如饴糖,以导下部。(《肘后方》)

      一切疾∶《千金》∶用槲树北阴白皮三十斤(锉)。以水一石,煮一斗,去滓,煎如饴;又取通都厕上雄鼠屎、雌鼠屎各十四枚,烧汁尽研和之,纳温酒一升和匀。瘦人食五合,当有虫出也。崔氏《纂要》∶用槲白皮(切)五升。水八升,煮令泣泣,去滓,再煎成膏。日服小儿瘰∶槲树皮,去粗皮,切,煎汤频洗之。(《圣惠方》)

      蛊毒下血∶槲木北阴白皮一大握(长五寸)。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分服,即吐毒出也。《千金及翼》赤白久痢∶不拘大人、小儿。用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久痢不止∶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两,干姜(炮)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久疮不已∶槲木皮一尺,阔六寸,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入白沙糖十挺,煎取一升,分三服,即吐而愈。(《肘后方》)

      

    果之三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内容:(夷果类三十一种)

      

    荔枝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荔枝内容:(宋《开宝》)

      【释名】离枝(《纲目》)、丹荔。

      颂曰∶按∶朱应《扶南记》云∶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取其枝,故以为名。(音利)与同。

      时珍曰∶司马相如《上林赋》作离支。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

      【集解】颂曰∶荔枝生岭南及巴中。今闽之泉、福、漳州、兴化军,蜀之嘉、蜀、渝、涪州,及二广州郡皆有之。其品以闽中为第一,蜀川次之,岭南为下。其木高二、三丈,自径尺至于合抱,类桂木、冬青之属。绿叶蓬蓬然,四时荣茂不凋。其木性至坚劲,土人取其根,作阮咸槽及弹棋局。其花青白,状若冠之蕤绥。其子喜双实,状如初生松球。壳有皱纹如罗,初青渐红。肉色淡白如肪玉,味甘而多汁。夏至将中,则子翕然俱赤,乃可食也。大树下子至百斛,五、六月盛熟时,彼方皆燕会其下以赏之,极量取啖,虽多亦不伤人,稍过则饮蜜浆便解。荔枝始传于汉世,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故左思《蜀都赋》云∶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唐白居易《图序》论之详矣。今闽中四郡所出特奇,蔡襄《谱》其种类至三十余品,肌肉甚浓,甘香莹白,非广、蜀之比也。福唐岁贡白曝荔枝、蜜煎荔枝肉,俱为上方珍果。白曝须嘉实乃堪,其市货者,多用杂色荔枝入盐、梅曝成,皮色深红,味亦少酸,殊失本真。经曝则可经岁,商贩流布,遍及华夏,味犹不歇,百果之盛,皆不及此。又有焦核荔枝,核如鸡舌香,味更甜美。或云是木生背阳,结实不完就者。又有绿色、蜡色,皆其品之奇者,本土亦自难得。其蜀、岭荔枝,初生小酢,肉薄核大,不堪白曝。花及根亦入药。

      藏器曰∶顾微《广州记》云∶荔枝冬夏常青,其实大如鸡卵,壳朱肉白,核黄黑色,似半熟莲子,精者核如鸡舌香,甘美多汁,极益人也。

      时珍曰∶荔枝炎方之果,性最畏寒,易种而根浮。其木甚耐久,有经数百年犹结实者。其实生时肉白,干时肉红。日晒火烘,卤浸蜜煎,皆可致远。成朵晒干者谓之荔锦。按∶白居易《荔枝图序》云∶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冬青。花如橘而春荣,实如丹而夏熟。朵如蒲桃,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洁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又蔡襄《荔枝谱》云∶广、蜀所出,早熟而肉薄,味甘酸,不及闽中下等者。闽中惟四郡有之,福州最多,兴化最奇,泉、漳次之。福州延亘原野,一家甚至万株。

      兴化上品,大径寸余,香气清远,色紫壳薄,瓤浓膜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如水精,食之如绛雪。荔枝以甘为味,虽百千树莫有同者,过甘与淡,皆失于中。若夫浓皮尖刺,肌理黄色,附核而赤,食之有渣,食已而涩,虽无酢味,亦自下等矣。最忌麝香触之,花、实尽落也。又洪迈《夷坚志》云∶莆田荔枝,名品,皆出天成,虽以其核种之,亦失本体,形状百出,不可以理求也。沈括《笔谈》谓焦核荔枝,乃土人去其大根,燔焦种成者,大不然也。

      曰∶荔枝树似青木香。熟时人未采,则百虫不敢近。人才采之,乌鸟、蝙蝠之类,无不伤残之也。故采荔枝者,必日中而众采之。一日色变,二日味变,三日色味俱变。故古诗云∶色味不逾三日变也。

      实【气味】甘,平,无毒。

      曰∶甘、酸,热。多食令人发虚热。

      李鹏飞曰∶生荔枝多食,发热烦渴,口干衄血。

      颂曰∶多食不伤人。如稍过度,饮蜜浆一杯便解也。

      时珍曰∶荔枝气味纯阳,其性畏热。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也。病齿及火病人尤忌之。《开宝本草》言其性平,苏氏谓多食无伤,皆谬说也。按∶《物类相感志》云∶食荔枝多则醉,以壳浸水饮之即解。此即食物不消,还以本物消之之意。

      【主治】止渴,益人颜色(《开宝》)。食之止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李)。通神,益智,健气(孟诜)。治瘰瘤赘,赤肿疔肿,发小儿痘疮(时珍)。

      【发明】震亨曰∶荔枝属阳,主散无形质之滞气,故消瘤赘赤肿者用之。苟不明此,虽用之无应。

      【附方】新六。

      痘疮不发∶荔枝肉,浸酒饮,并食之。忌生冷。(闻人规《痘疹论》)

      疔疮恶肿∶《普济方》∶用荔枝五个或三个,不用双数,以狗粪中米淘净为末,与糯米粥同研成膏,摊纸上贴之。留一孔出毒瓦斯。

      《济生秘览》∶用荔枝肉、白梅各三个。捣作饼子。贴于疮上,根即出也。

      风牙疼痛∶《普济》∶用荔枝连壳(烧存性),研末,擦牙即止。乃治诸药不效仙方也。

      孙氏呃逆不止∶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为末。白汤调下,立止。(杨拱《医方摘要》)

      核【气味】甘,温,涩,无毒。

      【主治】心痛、小肠气痛,以一枚煨存性,研末,新酒调服(宗)。治疝气痛,妇人【发明】时珍曰∶荔枝核入厥阴,行散滞气,其实双结而核肖睾丸,故其治疝卵肿,有述类象形之义。

      【附方】新六。

      脾痛不止∶荔枝核为末,醋服二钱。数服即愈。(《卫生易简方》)

      妇人血气刺痛∶用荔枝核(烧存性)半两,香附子(炒)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盐汤、米饮任下。名蠲痛散。(《妇人良方》)

      疝气肿∶孙氏∶用荔枝核(炒黑色)、大茴香(炒)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

      《皆打面糊阴肾肿痛∶荔枝核,烧研,酒服二钱。

      肾肿如斗∶荔枝核、青橘皮、茴香等分,各炒研。酒服二钱,日三。

      壳【主治】痘疮出不爽快,煎汤饮之。又解荔枝热,浸水饮(时珍)。

      【附方】新一。

      赤白痢∶荔枝壳、橡斗壳(炒)、石榴皮(炒)、甘草(炙)各等分。每以半两,水一盏半,煎七分,温服,日二服。(《普济方》)

      花及皮根【主治】喉痹肿痛,用水煮汁,细细含咽,取瘥止(苏颂。出崔元亮《海上方》)。

      

    龙眼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龙眼内容:(《本经》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宗曰∶龙眼专为果,未见入药。本草编入木部,非矣。

      【释名】龙目(《吴普》)、圆眼(俗名)、益智(《本经》)、亚荔枝(《开宝》)、荔枝奴、骊珠、燕卵、蜜脾、鲛泪、时珍曰∶龙眼、龙目,象形也。《吴普本草》谓之龙目,又曰比目。曹宪《博雅》谓之益智。

      弘景曰∶广州有龙眼,非益智也,恐彼人别名耳。

      志曰∶甘味归脾,能益人智,故名益智,非今之益智子也。

      颂曰∶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目为荔枝奴。又名木弹。晒干寄远,北人以为佳果,目为亚荔枝。

      【集解】《别录》曰∶龙眼生南海山谷。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槟榔。

      恭曰∶龙眼树似荔枝,叶若林檎,花白色。子如槟榔,有鳞甲,大如雀卵。

      颂曰∶今闽、广、蜀道出荔枝处皆有之。嵇含《南方草木状》云∶木高一、二丈,似荔枝而枝叶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开细白花。七月实熟,壳青黄色,纹作鳞甲,形圆,大如弹丸,核若木子而不坚,肉薄于荔枝,白而有浆,其甘如蜜。实极繁,每枝三、二十颗,作穗如蒲桃。汉时南海常贡之,大为民害。临武长唐羌上书言状,和帝感其言,下诏止之。

      时珍曰∶龙眼正圆,《别录》、苏恭比之槟榔,殊不类也。其木性畏寒,白露后方可采摘,晒焙令干,成朵干者名龙眼锦。按范成大《桂海志》有山龙眼,出广中,色青,肉如龙眼,夏月实熟可啖,此亦龙眼之野生者欤?

      实【气味】甘,平,无毒。恭曰∶甘、酸,温。李鹏飞曰∶生者沸汤瀹过食,不动脾【主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蛊毒,去三虫。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本经》)。开胃益脾,补虚长智(时珍)。

      【发明】时珍曰∶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盖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和平也。严用和《济生方》,治思虑劳伤心脾有归脾汤,取甘味归脾、能益人智之义。

      【附方】新一。

      归脾汤∶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虚烦不眠,自汗惊悸。用龙眼肉、酸枣仁(炒)、黄(炙)、白术(焙)、茯神各一两,木香、人参各半两,炙甘草二钱半,咀。

      每服核【主治】胡臭。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遇汗出即擦之(时珍)。

      

    龙荔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龙荔内容:(《纲目》)

      【释名】见下。

      【集解】时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云∶龙荔出岭南。状如小荔枝,而肉味如龙眼,其木之身、叶亦似二果,故名曰龙荔。三月开小白花,与荔枝同时熟,不可生啖,但可蒸食。

      实【主治】甘,热,有小毒。生食令人发痫,或见鬼物(时珍出《桂海志》)。

      

    橄榄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橄榄内容:(宋《开宝》)

      【释名】青果(《梅圣俞集》)、忠果(《记事珠》)、谏果(出《农书》)。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 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 为谏果。

      【集解】志曰∶橄榄生岭南。树似木 子树而高,端直可爱。结子形如生诃子,无棱 瓣,八月、九月采之。又有一种波斯橄榄,生邕州。色类相似,但核作两瓣,蜜渍食之。

      诜曰∶其树大数围。实长寸许,先生者向下,后生者渐高。熟时生食味酢,蜜渍极甜。

      曰∶按《南州异物志》云∶闽、广诸郡及缘海浦屿间皆有之。树高丈余,叶似榉柳 。二月开花,八月成实,状如长枣,两头尖,青色。核亦两头尖而有棱,核内有三窍,窍中 有仁,可食。

      颂曰∶按∶刘恂《岭表录异》云∶橄榄树枝皆高耸。其子深秋方熟,南人重之,生咀 嚼之,味虽苦涩,而芬香胜于含鸡舌香也。有野生者,子繁而树峻,不可梯缘,但刻根下方 寸许,纳盐入内,一夕子皆自落,木亦无损。其枝节间有脂膏如桃胶,南人采取和皮、叶煎 汁,熬如黑饧,谓之榄糖,用泥船隙,牢如胶漆,着水益干也。

      时珍曰∶橄榄树高,将熟时以木钉钉之,或纳盐少许于皮内,其实一夕自落,亦物理之 妙也。其子生食甚佳,蜜渍、盐藏皆可致远。其木脂状如黑胶者,土人采取, 之清烈,谓 之榄香。杂以牛皮胶者,即不佳矣。又有绿榄,色绿。乌榄,色青黑,肉烂而甘。取肉捶碎 干放,自有霜如白盐,谓之榄酱。青榄核内仁干小。惟乌榄仁最肥大,有文层叠如海螵蛸状 而味甘美,谓之榄仁。又有一种方榄,出广西两江峒中,似橄榄而有三角或四角,即是波斯 橄榄之类也。

      \x实\x 【气味】酸、甘,温,无毒。

      宗 曰∶味涩,良久乃甘。

      震亨曰∶味涩而甘,醉饱宜之。然性热,多食能致上壅。

      时珍曰∶橄榄盐过则不苦涩,同栗子食甚香。按《延寿书》云∶凡食橄榄必去两头, 其性热也。过白露摘食,庶不病 。

      【主治】生食、煮饮,并消酒毒,解 鲐鱼毒(《开宝》)。嚼汁咽之,治鱼鲠(宗 )。

      生啖、煮汁,能解诸毒(苏颂)。开胃下气,止泻(大明)。生津液,止烦渴,治咽喉痛。咀 嚼 【发明】志曰∶ 鲐鱼,即河豚也。人误食其肝及子,必迷闷至死,惟橄榄及木煮汁能 解之。其木作舟楫,拨着鱼皆浮出,故知物有相畏如此者。

      时珍曰∶按《名医录》云∶吴江一富人,食鳜鱼被鲠,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 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与食。时无此果,以核研末,急流水调服,骨 遂下而愈。张九云∶我父老相传,橄榄木作取鱼棹篦,鱼触着即浮出,所以知鱼畏橄榄也。

      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附方】新四。

      初生胎毒∶小儿落地时,用橄榄一个(烧研),朱砂末五分和匀,嚼生脂麻一口,吐唾 和 药,绢包如枣核大,安儿口中,待咂一个时顷,方可与乳。此药取下肠胃秽毒,令儿少疾, 及出痘稀少也。(孙氏《集效方》)

      唇裂生疮∶橄榄炒研,猪脂和涂之。

      牙齿风疳脓血有虫∶用橄榄烧研,入麝香少许,贴之。(《圣惠方》)

      下部疳疮∶橄榄烧存性,研末,油调敷之。或加孩儿茶等分。(《乾坤生意》)

      \x榄仁\x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唇吻燥痛,研烂敷之(《开宝》)。

      \x核\x 【气味】甘,涩,温,无毒。

      【主治】磨汁服,治诸鱼骨鲠,及食 成积,又治小儿痘疮倒 。烧研服之,治下 血(时珍)。

      【附方】新三。

      肠风下血∶橄榄核,灯上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陈米饮调下。(《仁斋直指方》)

      阴肾 肿∶橄榄核、荔枝核、山楂核等分,(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空心茴香汤调 下。

      耳足冻疮∶橄榄核烧研,油调涂之。(《乾坤生意》)

      

    木威子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木威子内容:(《拾遗》)

      【释名】未详。

      【集解】藏器曰∶木威生岭南山谷。树高丈余,叶似楝叶。子如橄榄而坚,亦似枣,削 去皮可为粽食。

      时珍曰∶木威子,橄榄之类也。陈氏说出顾微《广州记》中。而梁元帝《金楼子》云∶ 橄榄树之南向者为橄榄,东向者为木威。此亦传闻谬说也。

      \x实\x 【气味】酸、辛,无毒。时珍曰∶按《广州记》云∶苦,涩。

      【主治】心中恶水,水气(藏器)。

      

    庵摩勒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庵摩勒内容:(《唐本》)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余甘子(《唐本》)、庵摩落迦果。

      藏器曰∶《梵书》名庵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余甘。

      【集解】恭曰∶庵摩勒生岭南交、广、爱等州。树叶细似合昏。其花黄。实似李、柰, 青黄色,核圆有棱,或六或七,其中仁亦入药用。

      曰∶生西国者,大小如枳橘子状。

      颂曰∶余甘子,今二广诸郡及西川、戎、泸、蛮界山谷皆有之。木高一、二丈,枝条甚 软。叶青细密,朝开暮敛如夜合,而叶微小,春生冬凋。三月有花,着条而生,如粟粒,微 黄。随即结实作莛,每条三、两子,至冬而熟,如李子状,青白色,连核作五、六瓣,干即 并核皆裂,俗作果子啖之。

      时珍曰∶余甘,泉州山中亦有之。状如川楝子,味类橄榄,亦可蜜渍、盐藏。其木可制 器物。按陈祈畅《异物志》云∶余甘树叶如夜合及槐叶,其枝如柘,其花黄。其子圆,大 如弹丸,色微黄,有纹理如定陶瓜,核有五、六棱,初入口苦涩,良久饮水更甘,盐而蒸之 尤美。其说与两苏所言相合。而《临海异物志》云∶余甘子如梭形,大如梅子,其核两头锐 ,与橄榄一物异名也。然橄榄形长尖,余甘形圆,稍有不同,叶形亦异,盖二物也。又苏恭 言其仁可入药,而未见主治何病,岂亦与果同功耶?

      \x实\x 【气味】甘,寒,无毒。 曰∶苦、酸、甘,微寒,涩。

      【主治】风虚热气(《唐本》)。补益强气。合铁粉一斤用,变白不老。取子压汁,和油 涂头,生发去风痒,令发生如漆黑也(藏器)。主丹石伤肺,上气咳嗽。久服,轻身延年长 生。服乳石人,宜常食之(李 )。为末点汤服,解金石毒(宗 )。解硫黄毒(时珍。出《益 部 【发明】宗 曰∶黄金得余甘则体柔,亦物类相感相伏也,故能解金石之毒云。

      \x仁\x

    毗梨勒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毗梨勒内容:(《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三果。

      曰∶木似诃梨勒,而子亦相似,但圆而毗,故以名之。毗,即脐也。

      【集解】恭曰∶毗梨勒出西域及南海诸国,岭南交、爱等州,戎人谓之三果。树似胡 桃,子形亦似胡桃。核似诃梨勒,而圆短无棱,用亦同法。番人以此作浆甚热。

      \x实\x 【气味】苦,寒,无毒。

      曰∶味苦带涩,微温无毒。作浆性热。

      【主治】风虚热气,功同庵摩勒(《唐本》)。暖肠腹,去一切冷气。作浆染须发,变黑 色(甄权)。下气,止泻痢。(大明)烧灰,干血有效(李 )。

      【发明】时珍曰∶毗梨勒古方罕用,惟《千金方》补肾鹿角丸用三果浆吞之,云无则以 酒代之。则此果亦余甘之类,而性稍温涩也。

      【附方】新一。

      大风发脱∶毗梨勒烧灰,频擦有效。(《圣惠方》)

      \x没离梨\x(《拾遗》)

      【集解】藏器曰∶没离梨生西南诸国。似毗梨勒,上有毛少许也。

      \x实\x 【气味】辛,平,无毒。 曰∶微温。

      【主治】上气,下食(藏器)。主消食涩肠下气,及上气咳嗽。并宜入面药(李 )。

      

    五敛子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五敛子内容:(《纲目》)

      【释名】五棱子(《桂海志》)、阳桃。

      【时珍曰】按∶稽含《草木状》云∶南人呼棱为敛,故以为名。

      【集解】时珍曰∶五敛子出岭南及闽中,闽人呼为阳桃。其大如拳,其色青黄润绿,形 甚诡异,状如田家碌碡,上有五棱如刻起,作剑脊形。皮肉脆软,其味初酸久甘,其核如柰 。五月熟,一树可得数石,十月再熟。以蜜渍之,甘酢而美,俗亦晒干以充果食。又有三廉 子,盖亦此类也。陈祈畅《异物志》云∶三廉出熙安诸郡。南人呼棱为廉,虽名三廉,或有 五、六棱者。食之多汁,味甘且酸,尤宜与众果参食。

      \x实\x 【气味】酸、甘、涩,平,无毒。

      【主治】风热,生津止渴(时珍)。

      

    五子实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五子实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五子树今潮州有之。按裴渊《广州记》云∶五子实,大如梨而内 有五核,故名。

      \x实\x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霍乱金疮,宜食之(时珍。《潮州志》)。

      

    榧实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榧实内容:(《别录》下品)

      【校正】时珍曰∶《别录》木部有榧实,又有 华。《神农本草》鱼虫部有 子,宋《 开宝本草》退 子入有名未用。今据苏恭之说,合并于下。

      【释名】 子(音彼。《神农》)、赤果(《日用》)、玉榧(《日用》)、玉山果。

      时珍曰∶榧亦作 ,其木名文木,斐然章采,故谓之榧。信州玉山县者为佳。故苏东坡 诗云∶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 子见下。

      瑞曰∶土人呼为赤果,亦曰玉榧。

      【集解】《别录》曰∶榧实生永昌。彼子生永昌山谷。

      弘景曰∶彼子亦名罴子,从来无用者,古今诸医不复识之。榧实出东阳诸郡。

      恭曰∶彼子当从木作 子,误入虫部也。《尔雅》 亦名 。其叶似杉,木如柏而微软 。子名榧子,宜入果部。又注榧实云∶即虫部彼子也。其木大连抱,高数仞,其叶似杉,其 木如柏,其理似松,肌细软,堪为器用。

      宗 曰∶榧实大如橄榄,壳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黑粗衣,其仁黄白色,嚼久渐甘 美也。

      藏器曰∶ 华即榧子之华也。 与榧同。榧树似杉,子如 虫部有彼子,陶氏复于木部出 榧实、 华,皆一物也。

      颖曰∶榧有一种粗榧。其木与榧相似,但理粗色赤耳。其子稍肥大,仅圆不尖。《神农 本草》 子即粗榧也。

      时珍曰∶榧生深山中,人呼为野杉。按∶罗愿《尔雅翼》云∶ 似杉而异于杉。彼有美 实而木有文采,其木似桐而叶似杉,绝难长。木有牝牡,牡者华而牝者实。冬月开黄圆花, 结实大小如枣。其核长如橄榄核,有尖者、不尖者,无棱而壳薄,黄白色。其仁可生啖,亦 可焙收。以小而心实者为佳,一树不下数十斛。陶氏不识 子,惟苏恭能辨为一物也。

      \x榧实\x(《别录》)

      【气味】甘,平,涩,无毒。

      瑞曰∶性热,同鹅肉食,生断节风,又上壅人,忌火气。

      时珍曰∶按∶《物类相感志》云∶榧煮素羹,味更甜美。猪脂炒榧,黑皮自脱。榧子同 甘蔗食,其渣自软。又云∶榧子皮反绿豆,能杀人也。

      【主治】常食,治五痔,去三虫蛊毒,鬼疰恶毒(《别录》)。食之,疗寸白虫(弘景)。

      消谷,助筋骨,行营卫,明目轻身,令人能食。多食一、二升,亦不发病(孟诜)。多食滑 肠,五痔人宜之(宗 )。治咳嗽白浊,助阳道 \x 子\x(《本经》。旧作彼)

      【气味】甘,温,有 【主治】腹中邪气,去三虫,蛇螫蛊毒,鬼疰伏尸(《本经》)。

      【发明】震亨曰∶榧子,肺家果也。火炒食之,香酥甘美。但多食则引火入肺,大肠受 伤尔。

      原曰∶榧子杀腹间大小虫,小儿黄瘦有虫积者宜食之。苏东坡诗云∶驱除三彭虫,已 我心腹疾,是矣。

      时珍曰∶榧实、 子治疗相同,当为一物无疑。但《本经》 子有毒,似有不同,亦因 其能杀虫蛊尔。汪颖以粗榧为 子,终是一类,不甚相远也。

      【附方】旧一,新五。

      寸白虫∶诜曰∶日食榧子七颗,满七日,虫皆化为水也。《外台秘要》∶用榧子一百枚, 去皮火燃,啖之,经 好食茶叶面黄者∶每日食榧子七 令发不落∶榧子三个,胡桃二个,侧柏叶一两,捣浸雪水梳头,发永不落且润也。(《圣 惠方》)

      猝吐血出∶先食蒸饼两、三个,以榧子为末,白汤服三钱,日三服。(《圣济总录》)

      尸咽痛痒、语言不出∶榧实半两,芜荑一两,杏仁、桂各半两,为末,蜜丸弹子大,含咽。

      (《圣济总 \x 华\x(《别录》)

      春月生采之。

      藏器曰∶即榧子华也。

      【气味】苦。

      【主治】水气,去赤虫,令人好色,不可久服(《别录》)。

      

    海松子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海松子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宋《开宝》)

      【释名】新罗松子。

      【集解】志曰∶海松子,状如小栗,三角。其中仁香美。东夷当果食之,亦代麻腐食之, 与中国松子不同 炳曰∶五粒松一丛五叶如钗,道家服食绝粒,子如巴豆,新罗往往进之。

      颂曰∶五粒字当作五鬣,音传讹也。五鬣为一丛,或有两鬣、七鬣者。松岁久则实繁。

      中原虽有,小而不及塞上者佳好也。

      瑞曰∶松子有南松、北松。华阴松形小壳薄,有斑极香;新罗者肉甚香美。

      时珍曰∶海松子出辽东及云南,其树与中国松树同,惟五叶一丛者,球内结子,大如 巴豆而有三棱,一头尖尔,久收亦油。马志谓似小栗,殊失本体。中国松子大如柏子,亦可 入药,不堪果食,详见木部松下。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予种五鬣松二株,根大如碗, 结实与新罗、南诏者无别。其三鬣者,俗呼孔雀松。亦有七鬣者。或云∶三针者为栝子松, 五针者为松子松。

      \x仁\x 【气味】甘,小温,无毒。

      曰∶新罗松子甘美大温,去皮食之甚香,与云南松子不同(云南松子似巴豆,其味不 及),与卑占国偏桃仁相似。多食发热毒。

      时珍曰∶按∶《医说》云∶食胡羊肉不可食松子;而《物类相感志》云∶凡杂色羊肉入 松子则无毒。其说不同,何哉?

      【主治】骨节风,头眩,去死肌,变白,散水气,润五脏,不饥(《开宝》)。逐风痹寒 气,虚羸少气,补不足,润皮肤,肥五脏(《大明》)。主诸风,温肠胃。久服,轻身延年不 老(李 【发明】时珍曰∶服食家用松子皆海松子。曰∶中国松子,肌细力薄,只可入药耳。按∶ 《列仙传》云∶ 好食松实,体毛数寸,走及奔马。又犊子少在黑山食松子、茯苓,寿数 百岁。又赤松子好食松实、天门冬、石脂,齿落更生,发落更出,莫知所终。皆指此松子也。

      【附方】旧一,新三。

      服松子法∶七月取松实(过时即落难收也),去木皮,捣如膏收之。每服鸡子大,酒调 下, 日三服。百日身轻,三百日行五百里,绝谷,久服神仙。渴即饮水。亦可以炼过松脂同服之。

      (《圣惠方》)

      肺燥咳嗽∶苏游凤髓汤∶用松子仁一两,胡桃仁二两,研膏,和熟蜜半两收之。每服 二钱,食后沸汤点服。(《外台秘要》)

      小儿寒嗽或作壅喘∶用松子仁五个,百部(炒)、麻黄各三分,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以少水略煮三、五沸,化白砂糖丸芡子大。每食后含化十丸,大妙。(钱乙《小儿方》)

      大便虚秘∶松子仁、柏子仁、麻子仁等分,研泥,溶白蜡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黄汤下。(寇宗 )

      

    槟榔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槟榔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别录》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宾门(李当之《药对》)、仁频 时珍曰∶宾与郎皆贵客之称。稽含《南方草木状》言∶交广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

      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则槟榔名义,盖取于此。雷 《炮炙论》谓尖者为槟,圆者为榔, 亦似强说。又颜师古注《上林赋》云∶仁频即槟榔也。

      诜曰∶闽中呼为橄榄子。

      【集解】《别录》曰∶槟榔生南海。

      弘景曰∶此有三、四种∶出交州者,形小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味涩;又有大者名猪 槟榔。皆可作药。小者名 子,俗呼为槟榔孙,亦可食。

      恭曰∶生交州、爱州及昆仑。

      颂曰∶今岭外州郡皆有之。木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无枝,皮似青桐,节似桂 枝。叶生木颠,大如盾头,又似芭蕉叶。其实作房,从叶中出,旁有刺若棘针,重叠其下。

      一房数百实,如鸡子状,皆有皮壳。其实春生,至夏乃熟,肉满壳中,色正白。苏恭言其肉 极易烂,不经数日。今入北者,皆先以灰煮熟,焙熏令干,始可留久也。小而味甘者,名山 槟榔。大而味涩核亦大者,名猪槟榔;最小者名 子。雷氏言尖长而有紫纹者名槟,圆大而 矮者名榔,榔力大而槟力小。今医家亦不细分,但以作鸡心状、正稳心不虚、破之作锦纹者 为佳尔。岭南人啖之以当果食,言南方地湿,不食此无以祛瘴疠也。生食其味苦涩,得扶留 藤与瓦屋子灰同咀嚼之,则柔滑甘美也。刘恂《岭表录异》云∶真槟榔来自舶上,今交广生 者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为槟榔。或云∶槟榔难得真者,今贾人所货者,皆是大腹槟榔也, 与槟榔相似,但茎、叶、干小异尔,连皮收之。

      时珍曰∶槟榔树初生若笋竿积硬,引茎直上。茎干颇似桄榔、椰子而有节,旁无枝柯, 条从心生。端顶有叶如甘蕉,条派开破,风至则如羽扇扫天之状。三月叶中肿起一房,因自 拆裂,出穗凡数百颗,大如桃李。又生刺重累于下,以护卫其实。五月成熟,剥去其皮,煮 其肉而干之。皮皆筋丝,与大腹皮同也。按∶汉喻益期与韩康伯笺云∶槟榔,子既非常,木 亦特异。大者三围,高者九丈。叶聚树端,房构叶下。华秀房中,子结房外。其擢穗似禾, 其缀实似谷。其皮似桐而浓,其节似竹而概。其内空,其外劲。其屈如伏虹,其申如缒绳; 本不大,末不小;上不倾,下不斜。调直亭亭,千百如一。步其林则寥朗,庇其阴则萧条。

      信可长吟远想。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必当遐树海南,辽然万里。弗遇长者之目,令人恨 深也。又《竺法真罗山疏》云∶山槟榔一名 子,生日南,树似 榈而小,与槟榔同状。一 丛十余干,一干十余房,一房数百子。子长寸余,五月采之,味近苦甘。观此,则山槟榔即 子,猪槟榔即大腹子也。苏颂以味甘者为山槟榔,涩者为猪槟榔,似欠分明。

      \x槟榔子\x 【修治】 曰∶头圆矮毗者为榔,形尖紫纹者为槟。槟力小,榔力大。凡使用白槟及存 坐稳正、心坚有锦纹者为妙。半白半黑并心虚者,不入药用。以刀刮去底,细切之。勿令经 火,恐无力。若熟使,不如不用。

      时珍曰∶近时方药亦有以火煨焙用者。然初生白槟榔,须本境可得。若他处者,必经煮 熏,安得生者耶?又槟榔生食,必以扶留藤、古贲灰为使,相合嚼之,吐去红水一口,乃滑 美不涩,下气消食。此三物相去甚远,为物各异,而相成相合如此,亦为异矣。俗谓“槟榔 为命赖扶留”以此。古贲灰即蛎蚌灰也。贲乃蚌字之讹。瓦屋子灰亦可用。

      【气味】苦、辛,温,涩,无毒。甄权曰∶味甘,大寒。

      大明曰∶味涩。

      弘景曰∶交州者味甘,广州者味涩。

      曰∶白者味甘,赤者味苦。

      元素曰∶味辛而苦,纯阳也。无毒。

      诜曰∶多食亦发热。

      【主治】消谷逐水,除痰 ,杀三虫,伏尸,疗寸白(《别录》)。

      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道;敷疮,生肌肉止痛;烧灰,敷口吻白疮(苏 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胸中气,下水肿,治心痛积聚(甄权)。

      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症结(大明)。

      主贲豚膀胱诸气,五膈气,风冷气,香港脚,宿食不消 古)。

      【发明】元素曰∶槟榔味浓气轻,沉而降,阴中阳也。苦以破滞,辛以散邪,泄胸中至 高之气,使之下行,性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极,故治诸气、后重如神也。

      时珍曰∶按∶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 之醉,盖食之久,则熏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二曰醉能使 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酲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祛痰”也。三曰饥能 使之 饱。四曰饱能使之饥。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又且赋 性疏通而不泄气,禀味严正而更有余甘,有是德故有是功也。又按∶吴兴章杰《瘴说》云∶ 岭表之俗,多食槟榔,日至十数。夫瘴疠之作,率因饮食过度,气痞积结,而槟榔最能下气 消食去痰,故人狃于近利,而暗于远患也。夫峤南地热,四时出汗,人多黄瘠,食之则脏器 疏泄,一旦病瘴,不敢发散攻下,岂尽气候所致,槟榔盖亦为患,殆未思尔。又东阳卢和云∶ 闽广人常服槟榔,云能祛瘴。有瘴服之可也,无瘴而服之,宁不损正气而有开门延寇之祸乎?

      南人喜食此果,故备考诸说以见其功过焉。又朱晦庵《槟榔诗》云∶忆昔南游日,初尝面发 红。药囊知有用,茗碗讵能同?蠲疾收殊效,修真录异功。三彭如不避,糜烂七非中。亦与 其治疾杀虫之功, 【附方】旧十一,新十五。

      痰涎为害∶槟榔为末,白汤每服一钱。(《御药院方》)

      呕吐痰水∶白槟榔一颗(煨热),橘皮二钱半(炙)。为末。水一盏,煎半盏,温服。(《千 金》)

      醋心吐水∶槟榔四两,橘皮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空心生蜜汤调下。(《梅师方》)

      伤寒痞满 汤下。(《宣明方》)伤寒结胸已经汗、下后者∶槟榔二两,酒二盏,煎一盏,分二服。(庞安 时《伤寒论》)

      蛔厥腹痛∶方同上。

      心脾作痛∶鸡心槟榔、高良姜各一钱半,陈米百粒,同以水煎,服之。(《直指》)

      膀胱诸气∶槟榔二枚,一生一熟,为末。酒煎服之,良。此太医秦鸣鹤方也。(《海药 本草》)

      本脏气痛∶鸡心槟榔,以小便磨半个服。或用热酒调末一钱服之。(《斗门方》)

      腰重作痛∶槟榔为末,酒服一钱。(《斗 香港脚壅痛∶以沙牛尿一盏,磨槟榔一枚。空心暖服。(《梅师香港脚论》)

      香港脚冲心闷乱不识人∶用白槟榔十二分,为末,分二服,空心,暖小便五合调下,日二 服。或入姜汁、温酒同服。(《广利》)

      香港脚胀满非冷非热,或老人、弱人病此∶用槟榔仁为末,以槟榔壳煎汁或茶饮、苏汤或 豉汁调服二 干霍乱病,心腹胀痛,不吐不利,烦闷欲死∶用槟榔末五钱,童子小便半盏,水一盏, 煎服。(《圣济总录》)

      大肠湿秘∶肠胃有湿,大便秘塞。大槟榔一枚。麦门冬煎汤磨汁温服。或以蜜汤调末二 钱 大小便 ∶槟榔为末。蜜汤调服二钱。或以童子小便、葱白,同煎服之,亦良。(《普 济方》)

      小便淋痛∶面煨槟榔、赤芍药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入灯心,水煎,空心服,日二 服。(《十便良方》)

      血淋作痛∶槟榔一枚。以麦门冬煎汤,细磨浓汁一盏,顿热空心服,日二服。

      虫痔里急∶槟榔为末,每日空心以白汤调服二钱。

      寸白虫病∶槟榔二七枚,为末。先以水二升半,煮槟榔皮,取一升,空心,调末方寸匕 服之,经日虫尽出。

      诸虫在脏久不瘥者∶槟榔半两炮,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空心以葱、蜜煎汤调服。(《简 要济众》)

      金疮恶心∶白槟榔四两,橘皮一两,为末。每空心生蜜汤服二钱。(《圣惠方》)

      丹从脐起∶槟榔末,醋调敷之。(《本事方》)

      小儿头疮∶水磨槟榔,晒取粉,和生油涂之。(《圣惠方》)

      口吻生疮∶槟榔,烧研,入轻粉末,敷之良。(《圣惠方》)

      耳出脓∶槟榔末吹之。(鲍氏方)

      

    大腹子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大腹子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宋《开宝》)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大腹槟榔(《图经》)、猪槟榔。

      时珍曰∶大腹以形名,所以别鸡心槟榔也。

      【集解】志曰∶大腹生南海诸国,所出与槟榔相似,茎、叶、根、干小异耳。

      弘景曰∶向阳者为槟榔,向阴者为大腹。

      时珍曰∶大腹子出岭表、滇南,即槟榔中一种腹大形扁而味涩者,不似槟榔尖长味良耳 ,所谓猪槟榔者是矣。盖亦土产之异,今人不甚分别。陶氏分阴阳之说,亦是臆见。按∶刘 恂《岭表录异》云∶交广生者,非舶上槟榔,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为槟榔。自嫩及老,采 实啖之。以扶留藤、瓦屋灰同食之,以祛瘴疠。收其皮入药,皮外黑色,皮内皆筋丝如椰子 皮。又《云南记》云∶大腹槟榔每枝有三、二百颗,青时剖之,以一片蒌叶及蛤粉卷和食之, 即减涩味。观此二说,则大腹子与槟榔皆可通用,但力比槟榔稍劣耳。

      \x大腹子\x 【气味】辛,涩,温,无毒。

      【主治】与槟榔同功(时珍)。

      \x大腹皮\x 【修治】思邈曰∶鸩鸟多集槟榔树上。凡用槟榔皮,宜先以酒洗,后以大豆汁再洗过, 晒干入灰火烧煨,切用。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用之,良 (《开宝》)。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健脾开胃调中(大明)。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 浮肿,香港脚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 【附方】新二。

      漏疮恶秽∶大腹皮煎汤洗之。(《直指》)

      乌癞风疮∶大腹子,生者或干者,连全皮勿伤动,以酒一升浸之,慢火熬干为末,腊猪 脂和敷。(《圣济总录》)

      

    椰子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椰子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宋《开宝》)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越王头(《纲目》)、胥余。

      时珍曰∶按稽含《南方草木状》云∶相传林邑王与越王有怨,使刺客乘其醉,取其首,悬于树,化为椰子,其核犹有两眼,故俗谓之越王头,而其浆犹如酒也。此说虽谬,而俗传以为口实。南人称其君长为爷,则椰名盖取于爷义也。相如《上林赋》作胥余,或作胥耶。

      【集解】志曰∶椰子生安南,树如棕榈,子中有浆,饮之得醉。

      颂曰∶椰子,岭南州郡皆有之。郭义恭《广志》云∶木似桄榔无枝条,高数丈。叶在木末如束蒲。其实大如瓠,垂于枝间,如挂物然。实外有粗皮,如棕包。皮内有坚壳,圆而微长。壳内有肤,白如猪肪,浓半寸许,味如胡桃。肤内裹浆四、五合如乳,饮之冷而动气醺人。壳可曰∶按∶刘欣期《交州记》云∶椰树状若海棕。实大如碗,外有粗皮,如大腹子、豆寇之类。内有浆似酒,饮之不醉。生云南者亦好。

      宗曰∶椰子开之,有汁白色如乳,如酒极香,别是一种气味,强名为酒。中有白瓤,形圆如栝蒌,上起细,亦白色而微虚,其纹若妇人裙褶,味亦如汁。与着壳一重白肉,皆可糖煎为果。其壳可为酒器,如酒中有毒,则酒沸起或裂破。今人漆其里,即失用椰子之意。

      时珍曰∶椰子乃果中之大者。其树初栽时,用盐置根下则易发。木至斗大方结实,大者三、四围,高五、六丈,木似桄榔、槟榔之属,通身无枝。其叶在木顶,长四、五尺,直耸指天,状如棕榈,势如凤尾。二月着花成穗,出于叶间,长二、三尺,大如五斗器。仍连着实,一穗数枚,小者如栝蒌,大者如寒瓜,长七、八寸,径四、五寸,悬着树端。六七月熟,有粗皮包之。

      皮内有核,圆而黑润,甚坚硬,浓二三分。壳内有白肉瓤如凝雪,味甘美如牛乳。瓤肉空处,有浆数合,钻蒂倾出,清美如酒。若久者,则混浊不佳矣。其壳磨光,有斑缬点纹,横破之可作壶爵,纵破之可作瓢杓也。又《唐史》言∶番人以其花造酒,饮之亦醉也。《类书》有青田【附录】青田核崔豹《古今注》云∶乌孙国有青田核,状如桃核,不知其树。核大如数斗,剖之盛水,则变酒味,甚醇美。饮尽随即注水,随尽随成。但不可久,久则苦涩尔。

      谓之青田酒,汉末蜀王刘璋曾得之。

      树头酒《一统志》云∶缅甸在滇南,有树类棕,高五、六丈,结实如椰子。土人以罐盛曲,悬于实下,划其实,汁流于罐中以成酒,名树头酒。或不用曲,惟取汁熬为白糖。其树即贝树也,缅人取其叶写书。

      严树酒《一统志》云∶琼州有严树,捣其皮叶,浸以清水,和以粳酿,或入石榴花叶,数日成酒,能醉人。又《梁书》云∶顿逊国有酒树,似安石榴,取花汁贮杯中,数日成酒。盖此类也。又有文章草,可以成酒。

      椰子瓤【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益气(《开宝》)。治风(汪颖)。食之不饥,令人面泽(时珍。出《异椰子浆【气味】甘,温,无毒。

      曰∶多食,冷而动气。

      时珍曰∶其性热,故饮之者多昏如醉状。《异物志》云∶食其肉则不饥,饮其浆则增渴【主治】止消渴。涂头,益发令黑(《开宝》)。治吐血水肿【发明】震亨曰∶椰子生海南极热之地,土人赖此解夏月毒渴,天之生物,各因其材也椰子皮【修治】颂曰∶不拘时月采其根皮,入药炙用。一云∶其实皮亦可用。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止血,疗鼻衄,吐逆霍乱,煮汁饮之(《开宝》)。治猝心痛,烧存性,研,以新汲壳【主治】杨梅疮筋骨痛。烧存性,临时炒热,以滚酒泡服二、三钱,暖覆取汗,其痛即止,神验(时珍)。

      

    无漏子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无漏子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拾遗》)

      【释名】千年枣(《开宝》)、万年枣(《一统志》)、海枣(《草木状》)、波斯枣(《拾遗》)、时珍曰∶无漏名义未详。千年、万岁,言其树性耐久也。曰海,曰波斯,曰番,言其种自外国来也。金果,贵之也。曰棕、曰蕉,象其干、叶之形也。番人名其木曰窟莽,名其实曰苦鲁麻枣。苦麻、窟莽,皆番音相近也。

      【集解】藏器曰∶无漏子即波斯枣,生波斯国,状如枣。

      曰∶树若栗木。其实若橡子,有三角。

      颂曰∶按∶刘恂《岭表录异》云∶广州有一种波斯枣,木无旁枝,直耸三四丈,至巅四向,共生十余枝,叶如棕榈,彼土人呼为海棕木。三五年一着子,每朵约三、二十颗,都类北方青枣,但小尔。舶商亦有携本国者至中国,色类沙糖,皮肉软烂,味极甘,似北地天蒸枣,而其核全别,两头不尖,双卷而圆,如小块紫矿,种之不生,盖蒸熟者也。

      时珍曰∶千年枣虽有枣名,别是一物,南番诸国皆有之,即杜甫所赋海棕也。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波斯枣生波斯国,彼人呼为窟莽。树长三、四丈,围五、六尺。叶似土藤,不凋。二月生花,状如蕉花。有两甲,渐渐开罅,中有十余房。子长二寸,黄白色,状如楝子,有核。六、七月熟则紫黑,状类干枣,食之味甘如饴也。又陶九成《辍耕录》云∶四川成都有金果树六株,相传汉时物也。高五、六十丈,围三、四寻,挺直如矢,木无枝柯。

      顶上有叶如棕榈,皮如龙鳞,叶如凤尾,实如枣而大。每岁仲冬,有司具祭收采,令医工以刀剥去青皮,锻石汤瀹过,入冷熟蜜浸换四次,瓶封进献。不如此法,则生涩不可食。番人名为苦鲁麻枣,盖凤尾蕉也。一名万岁枣,泉州有万年枣,即此物也。又稽含《草木状》云∶海枣大如杯碗,以比安期海上如瓜之枣,似未得其详也。巴旦杏亦名忽鹿麻,另是一物也。

      实【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补中益气,除痰嗽,补虚损,好颜色,令人肥健(藏器)。

      消食止咳,治虚羸,悦人。久服无损(李)。

      

    桄榔子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桄榔子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宋《开宝》)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木名姑榔木(《临海异物志》)、面木(《伽蓝记》)、董棕(杨慎《卮言》)、铁木。

      时珍曰∶其木似槟榔而光利,故名桄榔。姑榔,其音讹也。面,言其粉也,铁言其坚也。

      【集解】颂曰∶桄榔木,岭南二广州郡皆有之,人家亦植之庭院间。

      其木似榈而坚硬,斫其内取面,大者至数石,食之不饥。其皮至柔,坚韧可以作绠。

      其子作穗生木端,不拘时月采之。按∶刘恂《岭表录异》云∶桄榔木枝叶并蕃茂,与槟榔小异。然叶下有须如粗马尾,广人采之以织巾子;得咸水浸,即粗胀而韧,彼人以缚海舶,不用钉线。木性如竹,紫黑色,有纹理而坚,工人解之,以制博弈局。其树皮中有屑如面,可作饼食。

      藏器曰∶按∶《临海异物志》云∶姑榔木生山谷。外皮有毛如棕榈而散生。其木刚利如铁,可作钐锄,中湿更利,惟中焦则易败尔,物之相伏如此。皮中有白粉,似稻米粉及麦面,可作饼饵时珍曰∶桄榔,二广、交、蜀皆有之。按∶郭义恭《广志》云∶木大者四、五围,高五、六丈,拱直无旁枝。巅顶生叶数十,破似棕叶,其木肌坚,斫入数寸,得粉赤黄色,可食。

      又顾《海槎录》云∶桄榔木身直如杉,又如棕榈、椰子、槟榔、波斯枣、古散诸树而稍异,有节似大竹。树杪挺出数枝,开花成穗,绿色。结子如青珠,每条不下百颗,一树近百余条,团团悬挂若伞,极可爱。其木最重,色类花梨而多纹,番舶用代铁枪,锋甚利。古散亦木名,可为杖,又名虎散。

      子【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破宿血(《开宝》)。

      面【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作饼炙食腴美,令人不饥,补益虚羸损乏,腰脚无力。久服轻身辟谷(李)。

      

    木面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木面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音梭,《海药》)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木(音襄)。

      时珍曰∶字韵书不载,惟孙《唐韵》莎字注云∶树似桄榔。则字当作莎衣之莎。

      其叶离披如莎衣之状,故谓之莎也。张勃《吴录·地理志》言,交趾木,皮中有白粉如米屑,干之捣末,以水淋过似面,可作饼食者,即此木也。后人讹为莎,音相近尔。杨慎《卮言》乃谓木即桄榔,误矣。按左思《吴都赋》云∶面有桄榔。又曰∶文、、桢、,既是一物,不应两用矣。

      【集解】曰∶按∶《蜀记》云∶木生南中八郡。树高十许丈,阔四、五围。峰头生叶,两边行列如飞鸟翼。皮中有白面石许,捣筛作饼,或磨屑作饭食之,彼人呼为面,轻滑美好,胜于桄榔面也。

      藏器曰∶木生岭南山谷。大者木皮内出面数斛,色黄白。

      时珍曰∶按∶刘欣期《交州记》云∶都勾树似棕榈,木中出屑如桄榔面,可作饼饵。恐此即木也。

      面【气味】甘,平、温,无毒。

      【主治】补益虚冷,消食(李)。

      温补。久食不饥,长生(藏器)。

      

    波罗蜜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波罗蜜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纲目》)

      【释名】曩伽结。

      时珍曰∶波罗蜜,梵语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安南人名曩枷结,波斯人名婆那娑,拂林人名阿萨,皆一物也。

      【集解】时珍曰∶波罗蜜生交趾、南邦诸国,今岭南、滇南亦有之。

      树高五、六丈,树类冬青而黑润倍之。叶极光净,冬夏不凋。树至斗大方结实,不花而实,出于枝间,多者十数枚,少者五、六枚,大如冬瓜,外有浓皮裹之,若栗球,上有软刺。五、六月熟时,颗重五、六斤,剥去外皮壳,内肉层叠如橘囊,食之味至甜美如蜜,香气满室。一实凡数百核,核大如枣。其中仁如栗黄,煮炒食之甚佳。果中之大者,惟此与椰子而已。

      瓤【气味】甘、香、微酸,平,无毒。

      【主治】止渴解烦,醒酒益气,令人悦泽(时珍)。

      核中仁【气味】同瓤。

      【主治】补中益气,令人不饥轻健(时珍)。

      

    无花果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无花果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食物》)

      【释名】映日果(《便民图纂》)、优昙钵时珍曰∶无花果凡数种,此乃映日果也。

      即广中所谓【集解】时珍曰∶无花果出扬州及云南,今吴、楚、闽、越人家,枝柯如枇杷树,三月发叶如花构叶。五月内不花而实,实出枝间,状如木馒头,其内虚软。采以盐渍,压实令扁,晒干充果食。熟则紫色,软烂甘味如柿而无核也。按∶《方舆志》云∶广西优昙钵不花而实,状如枇杷。又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阿驵出波斯、拂林人呼为底珍树。长丈余,枝叶繁茂,叶有五丫如蓖麻,无花而实,色赤类柿,一月而熟,味亦如柿。二书所说,皆即此果也。又有文光果、天仙果、古度【附录】文光果出景州。形如无花果,肉味如栗,五月成熟。

      天仙果出四川。树高八、九尺,叶似荔枝而小,无花而实,子如樱桃,累累缀枝间,六、七月熟,其味至甘。宋祁《方物赞》云∶有子孙枝,不花而实。薄言采之,味埒蜂蜜。

      古度子出交、广诸州。树叶如栗,不花而实,枝柯间生子,大如石榴及楂子而色赤,味醋,煮以为粽食之。若数日不煮,则化作飞蚁,穿皮飞去也。

      实【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开胃,止泄痢(汪颖)。

      治五痔,咽喉痛(时珍)。

      叶【气味】甘、微辛,平,有小毒。

      【主治】五痔肿痛,煎汤频熏洗之,取效(震亨)。

      

    阿勒勃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阿勒勃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拾遗》)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婆罗门皂荚(《拾遗》)、波斯皂荚。

      时珍曰∶婆罗门,西域国名;波斯,西南国名也。

      【集解】藏器曰∶阿勒勃生拂林国。状似皂荚而圆长,味甘好时珍曰∶此即波斯皂荚也。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波斯皂荚,彼人呼为忽野檐,拂林人呼为阿梨去伐。树长三、四丈,围四、五尺。叶似枸橼而短小,经寒不凋。不花而实,荚长二尺,中有隔。

      隔内各有一子,大如指头,赤色至坚硬,中黑如墨,味甘如饴可食,亦入药也。

      子【气味】苦,大寒,无毒。

      【主治】心膈间热风,心黄,骨蒸寒热,杀三虫(藏器)。

      炙黄入药,治热病,下痰,通经络,疗小儿疳气(李)。

      【附录】罗望子时珍曰∶按∶《桂海志》云∶出广西。壳长数寸,如肥皂及刀豆,色正丹,内有二、三子,煨食甘美。

      

    沙棠果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沙棠果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按∶《吕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沙棠之实。今岭外宁乡、泷水、罗浮山中皆有之。木状如棠,黄花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

      实【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食之,却水病(时珍。《山海经》)。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子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音蟾。《拾遗》)

      【集解】藏器曰∶子似梨,生江南,左思《时珍曰∶、留,二果名。按薛莹《荆阳以南异物志》云∶子树,南越、丹阳诸郡山中皆有之。其实如梨,冬熟味酢。刘子树生交广、武平、兴古诸郡山中。三月着花,结实如梨,七、八月熟实【气味】甘,涩,平,无毒。

      【主治】生食之,止水痢。熟和蜜食之,去嗽(藏器)。

      

    麂目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麂目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拾遗》)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鬼目。藏器曰∶此出岭南,状如麂目,故名。陶氏注豆蔻引麂目小冷,即此也。

      后人讹为鬼目。

      【集解】时珍曰∶鬼目有草木三种∶此乃木生者,其草鬼目别见草部白英下,又羊蹄菜亦名鬼目,并物异名同。按∶刘欣期《交州记》云∶鬼目出交趾、九真、武平、兴古诸处。

      树高硕似棠梨,叶似楮而皮白,二月生花,仍连着子,大者如木瓜,小者如梅李,而小斜不周正。七、八月熟,色黄味酸,以蜜浸食之佳。

      【气味】酸、甘,小冷,无毒。多食,发冷痰(藏器)。

      

    都桷子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都桷子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拾遗》)

      【释名】构子。

      时珍曰∶桷音角。《太平御览》作桶子(音同上声),盖传写之讹也。亦与楮构之构,名同实异。陈祈畅《异物志赞》云∶构子之树,枝叶四布。名同种异,实味甜酢。果而无核,里面如素。析酒止酲,更为遗赂。

      【解集】曰∶按徐表《南州记》云∶都桷子生广南山谷。树高丈余,二月开花,连着实,大如鸡卵,七月熟。

      时珍曰∶按∶魏王《花木志》云∶都桷树出九真、交趾,野生。二、三月开花,赤色。

      子似木瓜,八、九月熟,俚民取食之,味酢,以盐、酸沤食,或蜜藏皆可。一云状如青梅。

      实【气味】酸、涩,平,无毒。

      【主治】久食,益气止泄(藏器)。安神温肠,治痔。久服无损(李)。解酒,止烦渴(时珍)

      

    都念子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都念子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拾遗》)

      【释名】倒捻子(详下文)。

      【集解】藏器曰∶杜宝《拾遗录》云∶都念子生岭南。隋炀帝时高丈余,叶如白杨,枝柯长细。花心金色,花赤如蜀葵而大。子如小枣,蜜渍食之,甘美益人。

      时珍曰∶按∶刘恂《岭表录异》云∶倒捻子窠丛不大,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南中妇女多用染色。子如软柿,外紫内赤,无核,头上有四叶如柿蒂。食之必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讹而为都念子也。味甚甘软。

      实【气味】甘、酸,小温,无毒。

      【主治】痰嗽哕气(藏器)。暖腹脏,益肌肉(时珍。《岭表录异》)。

      

    都咸子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都咸子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拾遗》)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集解】藏器曰∶都咸子生广南山谷。按∶徐表《南州记》云∶其树如李,子大如指。

      取子及皮、叶曝干,作饮极香美也。

      时珍曰∶按∶嵇含《南方草木状》云∶都咸树出日南。三月生花,仍连着实,大如指,长三寸,七、八月熟,其色正黑。

      子及皮、叶【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火干作饮,止渴润肺,去烦除痰(藏器)。

      去伤

    摩厨子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摩厨子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摩厨子生西域及南海并斯调国。子如瓜,可为茹。其汁香美,如中国用油。陈祈畅《异物志赞》云∶木有摩厨,生自斯调。厥汁肥润,其泽如膏。馨香馥郁,可以煎熬。彼州之人,以为嘉肴。

      曰∶摩厨二月开花,四、五月结实,如瓜状。

      时珍曰∶又有齐墩果、德庆果,亦其类也。今附于下。

      【附录】齐墩果《酉阳杂俎》云∶齐墩树生波斯及拂林国。

      高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柚极香。子似杨桃,五月熟,西域人压为油以煎饼果,如中国之德庆果《一统志》云∶广之德庆州出之。其树冬荣,子大如杯,炙而食之,味如猪肉也。

      实【气味】甘,香,平,无毒。

      【主治】益气,润五脏。久服令人肥健(藏器)。安神养血生肌,久服轻健(李)。

      

    韶子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韶子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韶子生岭南。按∶裴渊《广州记》云∶韶叶如栗,子大如栗,有棘刺。破其皮,内有肉如猪肪,着核不离,味甘酢,核如荔枝。

      时珍曰∶按∶范成大《虞衡志》云∶广南有山韶子,夏熟,色红,肉如荔枝。又有藤韶子,秋熟,大如凫卵柿也。

      实【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暴痢,心腹冷气(藏器)。

      

    马槟榔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马槟榔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会编》)

      【释名】马金囊(《云南志》)、马金南【集解】时珍曰∶马槟榔生滇南金齿、沅江诸夷地,蔓生。结实大如葡萄,紫色味甘。

      内有核,颇似大风子而壳稍薄,团长斜扁不等。核内有仁,亦甜。

      实【气味】甘,寒,无毒。

      核仁【气味】苦、甘,寒,无毒机曰∶凡嚼之者,以冷水一口送下,其甜如蜜,亦不伤人也。

      【主治】产难,临时细嚼数枚,井华水送下,须臾立产。再以四枚去壳,两手各握二枚,恶水自下也。欲断产者,常嚼二枚,水下。久则子宫冷,自不孕矣(汪机)。伤寒热病,食数枚,冷水下。又治恶疮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枳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音止矩。《唐本草》)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并入《拾遗》木蜜。

      【释名】蜜枳(音止矩)、蜜屈律(《广记》)、木蜜(《拾遗》)、木饧(同上)、木珊瑚(《广志》)、鸡距子(苏文)、鸡爪子(俗名),木名白石木(《唐注》)、金钩木(《地志》)、KT(音时珍曰∶枳徐锴注《说文》作枳,又作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此树多枝而曲,其子亦卷曲,故以名之。曰蜜、曰饧,因其味也。曰珊瑚、曰鸡距、曰鸡爪,象其形也。曰交加、曰KT,言其实之纽屈也。KT,枋梁之名。按∶《雷公炮炙》序云∶弊箅淡卤,如酒沾交。注云∶交加枝,即蜜枳也。又《诗话》云∶子生枝端,横折歧出,状若KT,故土人谓之KT也。珍谓∶KT及俗称鸡矩,蜀人之称桔枸、棘枸,滇人之称鸡橘子,巴人之称金钩,广人之称结留子,散见书记者,皆枳、鸡距之字,方音转异尔。俗又讹鸡爪为曹公爪,或谓之梨枣树,或谓之癞汉指头,崔豹《古今注》一名树蜜,一名木石,皆一物也。

      【集解】恭曰∶枳子其树径尺,木名白石,叶如桑柘。其子作房似珊瑚,核在其端,人皆食之。

      颂曰∶此《诗·小雅》所谓南山有枸也。陆机《疏义》云∶枳枸树高硕如白杨,所在皆有,枝柯不直。子着枝端,啖之甘美如饴,八、九月熟,江南特美之,谓之木蜜。能败酒味,若以其木为诜曰∶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误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为水也。

      藏器曰∶木蜜树生南方,人呼白石木,枝、叶俱甜。嫩叶可生啖,味如蜜。老枝细破,煎汁成蜜,倍甜,止渴解烦也。

      时珍曰∶枳木高三、四丈,叶圆大如桑柘,夏月开花。枝头结实,如鸡爪形,长寸许,纽曲,开作二、三歧,俨若鸡之足距。嫩时青色,经霜乃黄,嚼之味甘如蜜。每开歧尽处,结一、二小子,状如蔓荆子,内有扁核赤色,如酸枣仁形。飞鸟喜巢其上,故宋玉赋云∶枳枸来巢。《曲礼》云∶妇人之贽,、榛、实【气味】甘,平,无毒。

      诜曰∶多食发蛔虫。

      【主治】头风,小腹拘急(《唐本》)。止渴除烦,去膈上热,润五脏,利大小便,功用同蜂蜜。枝、叶煎膏亦同(藏器)。止呕逆,解酒毒【发明】震亨曰∶一男子年三十余,因饮酒发热,又兼房劳虚乏。乃服补气血之药,加葛根以解酒毒。微汗出,人反懈怠,热如故。此乃气血虚,不禁葛根之散也。必须鸡距子解其毒,遂煎药中加而服之,乃愈。

      时珍曰∶枳,本草只言木能败酒,而丹溪朱氏治酒病往往用其实,其功当亦同也。按∶《苏东坡集》云∶眉山揭颖臣病消渴,日饮水数斗,饭亦倍常,小便频数。服消渴药逾年,疾日甚,自度必死。予令延蜀医张肱诊之。笑曰∶君几误死。乃取麝香当门子以酒濡湿,作十许丸,用棘枸子煎汤吞之,遂愈。问其故。肱曰∶消渴消中皆脾弱肾败、土不制水而成疾。

      今颖臣脾脉极热而肾气不衰,当由果实、酒物过度,积热在脾,所以食多而饮水。水饮既多,溺不得不多,非消非渴也。麝香能制酒果花木,棘枸亦胜酒(屋外有此木,屋内酿酒多不佳)。

      故以此二物为药,以去其酒果之毒也。棘枸实如鸡距,故俗谓之鸡距,亦曰癞汉指头。食之如牛乳,本草名枳,小儿喜食之。吁!古人重格物,木汁【气味】同枳。

      【附方】新一。

      腋下狐气∶用桔枸树凿孔,取汁一、二碗,用青木香、东桃、西柳、七姓妇人乳,一处煎一、二沸。就热,于五月五日鸡叫时洗了,将水放在十字路口,速回勿顾,即愈。只是他人先遇者,必带去也。桔枸树即木皮【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五痔,和五脏(《唐本》)。

      

    果之四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二卷果之四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味类一十三种)

      

    秦椒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二卷\果之四秦椒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本经》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大椒(《尔雅》)、【集解】《别录》曰∶秦椒生泰山山谷及秦岭上,或琅琊。八月、弘景曰∶今从西来。形似椒而大,色黄黑,味亦颇有椒气。或云即今树子。

      乃猪椒,恐谬。

      恭曰∶秦椒树、叶及茎、子都似蜀椒,但味短实细尔。蓝田、秦岭间大有之。

      颂曰∶今秦、凤、明、越、金、商州皆有之。初秋生花,秋末结实,九月、十月采之。

      《尔雅》云∶,大椒。郭璞注云∶椒丛生,实大者为也。

      《诗·唐风》云∶椒聊之实,繁衍盈升。陆机《疏义》云∶椒树似茱萸,有针刺。茎叶坚而滑泽,味亦辛香。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以其叶合煮为香。今成皋诸山有竹叶椒,其木亦如蜀椒,小毒热,不中合药也,可入饮食中及蒸鸡、豚用。东海诸岛上亦有椒,枝、叶皆相似。子长而不圆,甚香,其味似橘皮。岛上獐、鹿食其叶,其肉自然作椒、橘香。今南北所生一种椒,其实大于蜀椒,与陶氏及郭、陆之说正相合,当以实大者为秦椒也。

      宗曰∶此秦地所产者,故言秦椒。大率椒株皆相似,但秦椒叶差大,粒亦大而纹低,不若蜀椒皱纹高为异也。然秦地亦有蜀椒种。

      时珍曰∶秦椒,花椒也。始产于秦,今处处可种,最易蕃衍。其叶对生,尖而有刺。四月生细花。

      五月结实,生青熟红,大于蜀椒,其目亦不及蜀椒目光黑也。《范子计然》云∶蜀椒出武都【修治】同蜀椒。

      椒红【气味】辛,温,有毒。《别录》曰∶生温、熟寒,有毒之才曰∶恶栝蒌、防葵,畏雌黄。

      【主治】除风邪气,温中,去寒痹,坚齿发,明目。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神(《本经》)。疗喉痹吐逆疝瘕,去老血,产后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脏(《别录》)。上气咳嗽,久风湿痹(孟诜)。

      治恶风遍身,四肢痹,口齿浮肿摇动,女人月闭不通,产后恶血痢,多年痢,疗腹中冷痛,【附方】旧六。

      膏瘅尿多,其人饮少∶用秦椒一分(出汗),瓜蒂二分,为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伤寒类要》)

      乃风也∶椒、盐末等分,醋和敷之,良。(《肘后方》)

      损疮中风∶以面作馄饨,包秦椒,于灰中烧之令热,断使开口,封于疮上,冷即易之。

      (孟久患口疮∶大椒,去闭口者,水洗面拌,煮作粥,空腹吞之,以饭压下。重者可再服,以瘥为度。(《食疗本草》)

      牙齿风痛∶秦椒煎醋含漱。(孟诜《食疗》)

      百虫入耳∶椒末一钱,醋半盏,浸良久,稍稍滴入,自出。(《续十全方》)

      

    蜀椒

      

      本草纲目 -> 果部第三十二卷\果之四蜀椒下一节返回首页 卓越亚马逊购买当当网购买内容:(《本经》下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巴椒(《别录》)、汉椒(《日华》)、(唐毅)、点椒。

      时珍曰∶蜀,古国名。汉,水名。今川西成都、广汉、潼川诸处是矣。巴亦国名,又水名。今川东重庆、夔州、顺庆、阆中诸处是矣。川则巴蜀之总称,因岷、沱、黑、白四大水,分东、西、南、北为四川也。

      【集解】《别录》曰∶蜀椒生武都山谷及巴郡。八月采实,阴干。

      弘景曰∶蜀郡北部人家种之。皮肉浓,腹里白,气味浓。江阳、晋康及建平间亦有而细赤,辛而不香,力势不如巴郡者。

      恭曰∶今出金州西城者最佳。

      颂曰∶今归陕及蜀川、陕洛间人家,多作园圃种之。木高四、五尺,似茱萸而小,有针刺。叶坚而滑,可煮饮食。四月结子无花,但生于枝叶间,颗如小豆而圆,皮紫赤色,八月采实时珍曰∶蜀椒肉浓皮皱,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仁,故谓之椒目。他椒子虽光黑,亦不似之。若土椒,则子无光彩矣。

      【修治】曰∶凡使南椒须去目及闭口者,以酒拌湿蒸,从巳至午,放冷密盖,无气后取出,便入瓷器中,勿令伤风也。

      宗曰∶凡用秦椒、蜀椒,并微炒使出汗,乘热入竹筒中,以梗捣去里面黄壳,取红用,未尽再捣。或只炒热,隔纸铺地上,以碗覆,待冷碾取红用。

      椒红【气味】辛,温,有毒。

      《别录》曰∶大热。多食,令人乏气喘促。口闭者杀人。

      诜曰∶十月食椒,损气伤心,令人多忘。

      李鹏飞曰∶久食,令人失明,伤血脉。

      之才曰∶杏仁为之使,得盐味佳,畏款冬花、防风、附子、雄黄。可收水银。中其毒者,凉水、麻仁浆解之。

      【主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头不白,轻身增年(《本经》)。除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胆,鬼疰蛊毒,杀虫、鱼毒。久服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明目,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别录》)。治头风下泪,腰脚不遂,虚损留结,破血,下诸石水,治咳嗽,腹内冷痛,除齿痛(甄权)。破症结开胸,治天行时气,产后宿血,壮阳,疗阴汗,暖腰膝,缩小便,止呕逆(大明)。通神去老,益血,利五脏,下乳汁,灭瘢,生毛发(孟诜)。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时珍)。

      【发明】颂曰∶服食方∶单服椒红补下,宜用蜀椒乃佳。段成式言椒气下达,饵之益下,不上冲也时珍曰∶椒纯阳之物,乃手足太阴、右肾命门气分之药。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

      禀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故能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证。一妇年七十余,病泻五年,百药不效。予以感应丸五十丸投之,大便二日不行。再以平胃散加椒红、茴香,枣肉为丸与服,遂瘳。每因怒食举发,服之即止。此除湿消食,温脾补肾之验也。按∶《岁时记》言∶岁旦饮椒柏酒以辟疫疠。

      椒乃玉衡星精,服之令人体健耐老;柏乃百木之精,为仙药,能伏邪鬼故也。吴猛真人《服椒诀》云∶椒禀五行之气而生,叶青、皮红、花黄、膜白、子黑。其气馨香,其性下行,能使火热下达,不致上薰,芳草之中,功皆不及(其方见下)。时珍窃谓椒红丸虽云补肾,不分水火,未免误人。大抵此方惟脾胃及命门虚寒有湿郁者相宜。若肺胃素热者,大宜远之。故丹溪朱氏云∶椒属火,有下达之能。服之既久,则火自水中生。故世人服椒者,无不被其毒也。又《上清诀》云∶凡人吃饭伤饱,觉气上冲,心胸痞闷者,以水吞生椒一、二十颗即散。

      取其能通三焦,引正气,下恶气,消宿食也。又戴原礼云∶凡人呕吐,服药不纳者,必有蛔在膈间。蛔闻药则动,动则药出而蛔不出。但于呕吐药中,加炒川椒十粒良,盖蛔见椒则头伏也。观此,则张仲景治蛔厥乌梅丸中用蜀椒,亦此义也。许叔微云∶大凡肾气上逆,须以川椒引之归经则安。

      【附方】旧十二,新二十三。

      椒红丸∶治元脏伤惫,目暗耳聋。服此百日,觉身轻少睡,足有力,是其效也。服及三年,心智爽悟,目明倍常,面色红悦,髭发光黑。用蜀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曝干,捣取红一斤。以生地黄捣自然汁,入铜器中煎至一升,候稀稠得所,和椒末丸梧桐子大。每空心暖酒下三十丸。合药时勿令妇人、鸡、犬见。诗云∶其椒应五行,其仁通六义。欲知先有功,夜间无梦寐。四时去烦劳,五脏调元气。明目腰不痛,身轻心健记。别更有异能,三年精自秘。回老返婴童,康强不思睡。九虫顿消亡,三尸自逃避。若能久饵之,神仙应可冀。

      补益心肾∶《仙方》椒苓丸∶补益心肾,明目驻颜,顺气祛风延年。真川椒一斤(炒去汗),白茯苓十两(去皮)。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忌铁器。(邵真人《经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