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无底的大海

为了求证海底有多深,舰长让“鹦鹉螺号”不断进行潜入,最后来到了潜艇所能承受的极限深度。

“鹦鹉螺号”航线没有改变,仍旧朝南前进。教授、尼德和康塞尔都非常怀疑,尼摩舰长的目的地究竟是哪里?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想接近欧洲海域的希望恐怕得暂时放弃了。

“鹦鹉螺号”以平均每天300海里的速度航行在大西洋中。很明显,尼摩舰长正在积极实现他环绕海底世界一周的计划,因为绕过合恩角后就可以到达南太平洋。从太平洋北部出发,至今已经航行了3.9万海里。目前正位于南纬45度37分、西经37度53分。

这一带海域深不可测。按照过去的航海记录,有一艘“赫拉尔德号”的德纳姆船长,曾经测到1.4万米的深度,但是并没有到达海底。后来,美国驱逐舰“康格雷斯号”的一位巴卡上尉也跃跃欲试,继续测到27688米的深度,但同样没有到达海底。

现在,尼摩舰长为了进一步求证,决心让“鹦鹉螺号”潜入更深处,教授也郑重其事地准备将测定的结果记录下来。

客厅的玻璃窗已经打开,潜艇开始做潜入更深处的准备。

如果抽入海水,灌满所有的水箱后就可以潜航。但仅靠水箱,重量还是无法潜到最深处。而且,在上浮时必须排出部分的海水,那时候排水唧筒又无法抗拒外界的水压。于是,尼摩舰长决定将船侧的潜水翼倾斜45度角,以斜线方向缓缓潜入深海。在往下潜的时候,螺旋桨全速运转,帮助下潜的推进力。

这么强大的推进力,果然使“鹦鹉螺号”顺利地向下潜入。

尼摩舰长和教授坐在客厅里,注视着急速旋转的水深计指针。不久,已经潜到一般鱼类难以栖息的深度。

最先出现在玻璃窗外的深海鱼,有长相怪异的深海六鳃鲨;有嘴巴大得离奇的叉齿鱼,它可以吞下比自己身体还大的食物;还有眼睛大而外凸,具有望远镜功能的后肛鱼。

“更深的海中还会不会有鱼类?”教授问。

“很少,”舰长回答,“不过,对于真正深海中的一切,现代科学界又能了解多少呢?”

教授对于舰长的看法似乎不太服气,他说:

“现代科学知道海洋越到深处,植物比动物更难见到。在还能见到动物的深海中,就已经看不到任何一棵海草了。同时,现代科学也知道牡蛎在2000米深的海底还能生存。总之,你不能说现代科学对海洋完全不了解吧?”

“当然!”舰长微笑道,“不过,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深海中还会有活生生的动物存在?”

“第一,是由于海水的盐分和密度不同,因而产生上下垂直的海流。这种海流能够保护海百合或海盘车等原始动物的生命。”教授有条不紊地回答,“第二,氧是维持生命的要素,而较深处的水压具有压缩氧的作用,因此越深的海中含氧量越多,这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环境。”

“不错,确实如此。不过我还可以补充说明,在浅水处捕到的鱼,鳔内的氮往往比氧多。相反的,从深海中捕到的鱼,鳔内的氧则比氮多。由此可以知道越深的海中含氧量越多。好啦,我们继续观察吧!”

潜水整整一小时后,水深计指针停在1.1万米的刻度上。

“鹦鹉螺号”继续下潜。又经过一小时,船已潜到2.4万米的深度。令人诧异的是,仍然没有丝毫感到快接近海底的迹象。

潜到2.5万米时,出现了一个耸立于水中的黑色山顶,犹如喜马拉雅山或蒙布兰山的山顶一样。显然无法从上面测知它到大海底部的深度。

继续下潜,继续下潜……这时,水压已经相当大,铁板连接处的铆钉开始震动,客厅的玻璃窗在强大水压的压缩下似乎随时都要迸裂开来。

“哈!”舰长倒还十分轻松地说,“如果不是‘鹦鹉螺号’坚固得犹如磐石,我们一定会被挤扁的。”

当船经过海底一座岩石山的斜坡时,还能看到某种贝壳类和海盘车。不久,连这些海底最深处的动物也消失了。

现在,“鹦鹉螺号”已经潜到超过海洋生物所能生存的极限深度。

到2.9万米的深度时,“鹦鹉螺号”每一平方厘米受到3000多千克的压力。真是令人吃惊的数字!

“太棒了!”教授兴奋地说,“人类还从来不曾到达这样深的海中!你看,奇妙的岩石,空无一物的洞穴,还有这地球上最深的地方,都已经没有任何生命存在了,就好像混沌初开的景象一样。啊!如果能将这奇丽的景象永远保存下来,那该有多好!”

舰长笑道:

“你可以这么做啊!”

教授听不懂舰长所谓的“可以这么做”是什么意思:“你是说……”

“我的意思是何不拍照留念,这并不是难事。”

在教授的惊讶中,摄影机被搬进客厅。在亮度比太阳光还强的照明灯照射之下,窗外的海底世界显得十分

宁静。

“鹦鹉螺号”的螺旋桨和潜水翼还在继续转动。摄影机面对海底的景象,瞬间就拍下了非常鲜明的照片。

摄影完毕后,尼摩舰长说:

“我们开始上浮吧!如果继续留在这里,‘鹦鹉螺号’可能无法长久抗拒强大的水压。”

“好吧!”教授的心里其实还有点儿依依不舍,他真想再多待一会儿。

在舰长的指挥下,螺旋桨开始运转,潜水翼恢复垂直状态。接着,“鹦鹉螺号”就像飘浮在空中的气球,以很快的速度开始上浮。

就这样边震动边上浮,4分钟不到,“鹦鹉螺号”已经回到了水面上。

我并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学价值,但我更珍重的却是它们的纯洁、道德价值和精神力量。

———(意)罗马教皇利奥十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