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病,即是半表半里的阳证,由于半表半里位于胸腹二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充集于此体部,则往往导致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的异常反应,故无论少阳病或厥阴病,则证候的变化相当复杂,实远非表里诸证所及,以是则不可能如表里为证那样,做出一种比较概括的提纲,即以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而论,则亦未免失之空泛,因为热结于里的白虎汤证,亦有口苦、咽干、目眩为候,而少阳病若热少者,反不一定即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出现。故少阳病之辨,与其求之于正面,还不如求之于侧面,更较正确。此即是说,凡阳性病证,若诊其不属于太阳病,同时又不属于阳明病者,即可确断为少阳病。有关少阳病证治散见于各篇(都是为了说明方便),而本篇只提一小柴胡汤证,须知少阳病证并不只限于柴胡汤证,而且也不限于太阳病的转属,其自发的少阳病证反而更多,若前之栀子豉汤类、半夏泻心汤类、黄芩汤类等,亦均是少阳病的法剂也。

    img512

    冯世纶解读:胡希恕先生认为“由于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充集于此体部,则往往导致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发病,故其为证复杂多变”“而治剂亦以少阳为繁多也”。其所指是根据临床观察,不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临床所见以少阳方证为多,治用方药以少阳为多,而不是仅指仲景书中出现的方证。值得说明的是,胡希恕先生所举栀子豉汤类、半夏泻心汤类亦属少阳有待商讨,我们在《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有探讨,可资参考。

    由三阳病的排列顺序可知,在经方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是先认识到表证治和里证治,而后认识到半表半里证治,更说明《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的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