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共28条,反复论述厥逆为病的进退、生死变化和其有关的具体证治。其中阴、阳、寒、热、虚、实均有,每条均无厥阴病冠首字样,各篇惟此独异,其为泛论类证甚明。注家固执循经发病的冗谬之见,强行附会,反把厥阴病说得莫名其妙。厥之为状,即手足逆冷致厥的原因虽多,但其所以为厥,均由于阴阳气(动静脉)不相顺接于手足。以是脏气虚衰,尤其胃气虚衰,因致血液不充于四末则厥若亡津液,亡血液,或大汗出,或大下利,或由于热耗,或由于病阻均足以致厥。中医讲求辨证,厥以阳明病证出现者,则属阳明之厥厥以太阴病证出现者,则属太阴之厥;厥以少阳病证出现者,则属少阳之厥;厥以厥阴病证出现者,则属厥阴之厥。故厥无定性,因证而异,不要以为厥阴病必厥或厥均属厥阴病也。

    若厥热往复,当然属厥阴病的证候,此与少阳病的往来寒热,都是正邪分争的象征,乌梅丸和当归四逆汤条,亦均属有关厥阴病的证治,他如死证诸条,如第343条、第347条等亦均属厥阴病证,不可不知。

    358.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img642

    胡希恕注:伤寒四五日,若腹中痛,而觉有气转动下趋于小腹者,此为欲自下利的先兆。

    胡希恕按:此暗示少阴病,因少阴病二三日后,以并发太阴病为常,腹中痛、转气下趋少腹,即其预兆。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img643

    胡希恕注:伤寒本自寒下者,谓其人下焦本自有寒,而今又患伤寒也。伤寒在表不可吐下,其人本自寒下,尤其不可吐下,医者无知而复吐下之。寒格,指上热下寒为证言,即是说其人下本有寒,今患伤寒,上又有热,若更逆之以吐、下,则下愈寒,而上愈热,因致食入口即吐,宜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按:自第358条以后均论下利证治,本条亦应有下利一症。通过实践证明,则本方治胸中烦热、吐逆不受食而下利者,确有验,故本自寒下句,应有下寒且利的意思。又本方治呕以热亢不食为主,与橘皮或半夏组成的方剂以治水饮为主者不同。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img644

    胡希恕方解:干姜温中而主呕逆,人参健胃而主心下痞硬,黄连、黄芩解热除烦,并治下利,故此治胸中有热、胃虚有寒而胸中烦闷、心下痞硬、呕逆或下利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

    干姜1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人参10克。

    上四味,以凉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取10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

    img645

    冯世纶解读:这里要特别注意,用六经提纲辨认本条方和证,本方证当符合厥阴病。

    360.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img646

    胡希恕注:下利不渴者,为里有寒,今下利而渴,则为里有热甚明。但身只有微热,而脉又弱,是邪已衰,而热渐退为候,故断言曰:今之下利必自愈。

    胡希恕按:此述热利欲自愈的脉和证。

    361.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img647

    胡希恕注:下利脉数为有热,但只微热而有汗出,则热共汗而外越,故知此利当自愈;假设脉数而复紧者,为热犹实,可肯定为未欲解。

    胡希恕按:由脉复紧为未解观之,则前之脉数当亦必复缓弱,此承上条说明热利欲愈或否的脉证。

    362.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img648

    胡希恕注:下利、手足厥冷以至无脉,为阴寒极虚欲脱之候,宜急灸之。若仍手足不温,而脉不还,反微喘者,此为生机欲息,气脱于上也,故死。

    胡希恕按:此述阴寒下利的死证。

    362(续).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img649

    胡希恕注:少阴脉以候肾,趺阳脉以候胃,少阴脉较趺阳脉弱者,为少阴负于趺阳。下利为顺候,因胃属土,而肾属水,利之为病,大都胃土虚不能制肾水的缘故,今少阴负于趺阳,则胃土有权,而肾水归源,故为顺候。

    胡希恕按:此附会五行家言,不足取。

    363.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img650

    胡希恕注:下利为病在里,脉当沉,今脉反浮数,乃热邪亢盛之象。涩主亡血,尺中自涩,为血亡失于下。下利见此脉,故知必便脓血。

    胡希恕按:此述热利便脓血的脉应。

    364.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img651

    胡希恕注:下利清谷,为里虚寒,即有表证,亦宜先救其里,而不可攻表,若误攻其表,汗出则益虚其里,必胀满不能食。

    365.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img652

    胡希恕注:下利,脉沉弦为里急后重之应;脉大,为邪热盛,故为未止;脉微弱为邪已衰,虽脉还数而热未已,则已可断言为欲自止,即暂发热,不久当已,必不至于死也。

    胡希恕按:此述里急后重的热利,即今所谓痢疾,而示其欲自止或否的脉应。由脉微弱数则不死观之,脉大实数则必死无疑。

    366.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img653

    胡希恕注:下利脉沉而迟,为阴寒在里,但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已有阴去阳复形象,故虽下利清谷,则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亦必微厥,所以然者,以其人面戴阳,而下虚,其欲自解,则必作战汗等瞑眩反应。

    胡希恕按:此论阴寒下利,阴退阳复必自愈。由于身微热其面戴阳,知必自解,但其下虚,欲自解者,必发瞑眩,郁冒汗出而微厥,即瞑眩状也。

    367.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img654

    胡希恕注:脉数而渴为里有热,往往热随下利排出而解,故谓今自愈。设不愈,则必便脓血,以热久不去,伤及阴血故也。

    胡希恕按:前半为有热下利的轻证,后半为先利不愈,续便脓血的重证,此均常见的病(即先腹泻,不愈则为痢疾)。平时不慎饮食,里有积热者,往往因得自利而解。但积热甚者,必进而便脓血,即先腹泻不已,后为痢疾者是也。

    368.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img655

    胡希恕注:下利后,即下利已止之后。下利虽止,而脉忽绝,手足厥冷,若周时脉还,手足复温者,此为病去,精力困乏形象,糜粥自养,当可恢复,故生。若晬时脉犹不还,乃心脏衰竭生气已尽也,故死。

    胡希恕按:此述阴寒下利,胃气已败,心力衰竭的死证。

    369.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img656

    胡希恕注:伤寒下利,即病太阳伤寒而复下利之谓,可知其人发热。下利日十余行,其人当虚,而脉应微弱,今脉反实,为邪盛之应,人虚邪盛,发热不已,主死。

    胡希恕按:下利频数,发热脉实,多难治,疫痢见此脉证更多凶,宜注意。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img657

    胡希恕注:下利清谷而厥为里寒,汗出属外热,因谓为里寒外热,其实此汗出不是因热而致,乃虚寒极于里,而精气外脱的恶候,故以通脉四逆汤主之。

    胡希恕按:下利清谷而厥,并无脉微欲绝或脉不至,用四逆汤已足当之,而所以主通脉四逆汤者,只在汗出一症。下利清谷以至于厥,胃气虚衰,血脉已不畅于四末,再如脱汗,脉当立绝,通脉之用,此正其时。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img658

    胡希恕注:热利下重者,即指里急后重滞下的痢疾言,宜白头翁汤主之。

    胡希恕按:热利里急后重者,虽宜本方主之,但实践证明,滞下甚者,宜加大黄有速效。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檗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img659

    胡希恕方解:四物均属苦寒解热止利药,尤其白头翁逐血止痛,更有作用于便脓血,故此治热利下重、烦热、腹痛而便脓血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

    白头翁10克,黄柏10克,黄连10克,秦皮10克。

    上四味,以凉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取10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

    img660

    冯世纶解读:白头翁汤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img661

    胡希恕注:下利虚其里而腹反胀满,其为虚满而非实满甚明。身体疼痛,为太阳表证还在,此为太阳太阴的表里并病,法当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胡希恕按:表里并病,里实热宜攻下者,宜先解表而后攻里。里虚寒须温补者,宜先救里而后攻表,此为定法,前于太阳病篇已屡言之,宜互参。

    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img662

    胡希恕注:下利,渴欲饮水者,为里有热,宜以白头翁汤主之。

    胡希恕按:前太阴病篇谓“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可见渴与不渴为辨热利寒利的要症。

    37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img663

    胡希恕注:下利而谵语,为里实而有燥屎之候,宜以小承气汤下之。

    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img664

    胡希恕注:下利时本烦,下利愈,一时烦亦解,但以后复烦,按之心下虚软无物,故肯定其为虚烦,宜栀子豉汤解热以止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