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篇第十六

(共十四章)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①。”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②?”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③,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⑥,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④⑤

【译文】

季氏将要兴兵攻打颛臾。冉有、季路来见孔子,告诉他说:“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求!这怕是你的过错吧?那个颛臾,从前先王封他做东蒙山主祭人,况且它是在鲁国的疆域之内的,是鲁国的臣属。有什么理由攻打它呢?”

冉有说:“是季氏想要攻打,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去任职;实在不能胜任,就该辞职。’盲人走到了危险的地方却不去搀住他,跌倒了却不去扶起他,那么还要那个帮助瞎子的人干什么?再说,你的话显然是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宝玉在木匣子中被毁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

冉有说:“那个颛臾国,城墙坚固,又靠近(季孙的封地)费邑,现在如果不攻打,到了后世必然会成为(季氏)子孙的祸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不说想得到它却又硬要为这样做另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当诸侯当大夫的,不担心贫穷而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分配均匀了便不觉得贫困,和睦团结了便不觉得人少,境内安定了国家便不会倾覆。正因为这样,所以当远方的人不愿归服时,就要提倡礼乐教化使他们来投奔。来了之后,还要使他们安心定居。现在你们两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投奔;国家不统一,分崩离析,你们不能好好保全,反而打算在国内兴师动武。我看,只怕季孙所担心的,不在于颛臾,而在于鲁国宫墙之内啊。”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①;陪臣执国命②,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

孔子说:“天下太平时,礼乐制度和征伐都由天子决定;天下混乱时,礼乐制度和征伐便由诸侯擅自做主。礼乐征伐由诸侯做主,很少有传到十代而不丧失政权的;如果由大夫做主,很少有传到五代而不丧失政权的;如果大夫的家臣操纵了国家政权,那就很少有传到三代而不丧失政权的。天下太平,政权不会落到大夫手中;天下太平,黎民百姓不会议论朝政。”

【原文】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①,政逮于大夫四世矣②,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译文】

孔子说:“爵禄到诸侯王室只能持续五代,政权到了大夫的手中,只能持续四代。故而三桓的子孙是要衰微的。”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与虚假做作的人交友,与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友,与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①,乐晏乐,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把礼乐的节制当做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乐,以交了不少有益的朋友为乐,就有益了。以骄傲为乐,以浪游不归为乐,以饮食荒淫为乐,就有害了。”

【原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②。”

【译文】

孔子说:“陪着君子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没轮到他说话而说,叫做急躁;该说话了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看脸色便随意开口,叫做盲目。”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①。”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时,血气未定,便要警戒不要迷恋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正旺盛,便要警戒,不要逞强好斗;等到年老了,血气已经衰弱,便要警戒,不要贪得无厌。”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①,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②,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敬畏: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语。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的人,轻侮圣人的言语。”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①,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有知识的是上等,学习然后有知识的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难也不学,老百姓就是这种最下等的了。”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①,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②,见得思义③。”

【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九个地方要考虑清楚:看的时候,考虑是否看明白了;听的时候,考虑是否听清楚了;脸上的表情,考虑是否温和;举止容貌,考虑是否端庄;言语谈吐,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工作态度,考虑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问,考虑如何向人请教;要生气了,考虑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考虑自己是否该得。”

十一

【原文】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①,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②,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译文】

孔子说:“看见善的(就努力追求),就好像怕自己赶不上似的;看见邪恶,如同把手伸进开水(要赶快避开)。我见过这种人,我听过这种话。以隐居来求得保全自己的志向,以实行仁义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过这种话,没见过这种人。”

十二

【原文】

齐景公有马千驷①,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②;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③,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译文】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了以后,老百姓认为他没什么美德可称颂;伯夷叔齐两人饿死在首阳山下,老百姓现在还称颂他们。大概就是说的这个吧!

十三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①。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②。”

【译文】

陈亢问伯鱼:“您(从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不同的教导吗?”(伯鱼)回答:“没有。有一天,(我父亲)一个人站在那里,我快步经过庭院。(父亲)问:‘学过《诗经》吗?’(我)回答:‘没有。’(父亲说:)‘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我回去就学《诗经》。又一天,(父亲)又一个人站在那里,我快步经过庭院。(父亲)问:‘学过礼吗?’(我)回答:‘没有。’(父亲说:)‘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不能立足。’我回去就学礼。(我)只听到过这两点教诲。”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了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听到学《诗经》的意义,听到学礼的好处,又听到君子并不偏向自己的儿子。”

十四

【原文】

邦君之妻①,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②;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己(谦)称为“小童”;国内的人称她为“君夫人”,在其他国家的人面前(谦)称她为“寡小君”;其他国家的人也称呼她“君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