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之藏,少者数千,多者亦逾万卷。(《晋书·儒林传》:范蔚,家世好学,有书七千余卷。《齐书·褚渊传》:父湛之卒,渊推财与弟,惟取书数千卷。《刘善明传》:家无遗储,惟有书八千卷。《梁书·沈约传》:聚书至二万卷,京师莫比。《任昉传》: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王僧孺传》: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与沈约、任昉相埒。《孔休源传》:聚书盈七千卷。《陈书·文学传》:徐伯阳,家有史书,所读者近三千余卷。《南史·梁宗室传》:吴平侯景之子励,聚书至三万卷。《文学传》:崔慰祖,聚书至万卷。《隋书·许善心传》:九岁而孤,家有旧书万余卷。北方则沮渠蒙逊平酒泉,于宋繇室得书数千卷。魏任城王澄之子顺,遇害,家徒四壁,无物敛尸,止有书数千卷。安丰王猛之子延明,鸠集图籍,万有余卷。元晏,好集图籍,家书多于秘阁。穆崇七世孙子容,求天下书,逢即写录,所得万余卷。阳尼,有书数千卷。杨愔,前后赏赐,积累巨万,散之九族,架箧之中,惟有书数千卷。祖珽,盗陈元康家书数千卷。李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其家所有,垂将万卷。黎季明,有书千余卷。皆藏书家之佼佼者也。《魏书·逸士传》:李谧之卒,学官四十五人上书,言其弃产营书,手自删削,卷无重复者,四千有余。则诸家之藏,皆非无重复,然其数已不少矣。)所藏或多奇秘,公家搜求、校理,往往资焉。如《晋书·张华传》言: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几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齐书·陆澄传》言:家多坟籍,人所罕见。《梁书·任昉传》言:昉卒后,高祖使学士贺纵共沈约勘其书目。官所无者,就昉家取之。《魏书·江式传》言:内徙代京,献经史诸子千余卷。《北齐书·文苑传》:樊逊,天保七年,诏令校定群书供皇大子。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大常卿邢子才,大子少傅魏收,吏部尚书辛术,司农少卿穆子容,前黄门郎司马子瑞,故国子祭酒李业兴,并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秘书监尉瑾移尚书都坐,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其所裨益,亦云大矣。

    私家著述,亦有自行呈献者,如虞溥撰《江表传》,子勃过江,上于元帝,诏藏于秘府是也。又有官就取之者,如陈后主敕人就张讥家写所撰入秘阁是也。

    刻版未兴,书不易得,公私之藏,皆为借读者所渴望。左思欲赋三都,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秘书郎四员,宋、齐已来,为甲族起家之选,居职例不数十日便迁。【87】张缵乃固求不徙,欲遍观阁内书籍。此求居藏书之府,以便借读者也。不居职而求借者:皇甫谧自表就晋武帝借书,帝送一车与之。柳世隆启齐大祖借秘阁书,上给二千卷。【88】又有于人臣家开馆,以书充之者,如宋明帝之于王俭是已,见第一节。赐书之事,亦时有之。如《宋书·自序》:大祖赐沈亮书二千卷;《陈书·江总传》:家传赐书数千卷是也。此皆公家之藏也。私家之藏,公诸同好者:范尉之书,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蔚为办衣食。崔慰祖,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元宴,诸有假借,咸不逆其意。可谓廓然大公。其以交谊假借者,则如陆少玄,家有父澄书万余卷,张率与少玄善,遂通书籍,尽读其书。无交谊而径往求乞者,则如刘峻,从桑乾还,自谓所见不博,更求异书,闻京师有者,必往祈借,崔慰祖谓之书淫。又有依附藏书之家而读之者。刘昼知宋世良家有书,求为其子博士,已见第一节。傅縡依湘州刺史萧循,循颇好士,广集坟籍,縡肆志寻阅,因博通群书,亦其类也。藏书之家,多在都邑,遂有不惮远游者。李铉以乡里寡坟籍游京师,刘昼以里下少坟籍杖策入都是也。《颜氏家训·治家篇》云:“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幼婢妾所点污,风雨犬鼠所毁伤,实为累德。吾每读圣人之书,未尝不肃敬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辞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此盖后人敬惜字纸之缘起?)盖缘得之艰,故其珍之甚矣。以书赠人者【89】:沈约,每见王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尝谓筠:“昔蔡伯喈见王仲宣,称曰:王公之孙也。吾家坟籍,悉当相与。仆虽不敏,请附斯言。”刘显每共孔奂讨论,深相叹服。乃执奂手曰:“昔伯喈坟素,悉与仲宣。吾当希彼蔡君,足下无愧王氏。”所保书籍,寻以相付。见贤思齐,何其异世而同揆也?马枢,梁邵陵王纶为南徐州刺史,素闻其名,引为学士。侯景乱,纶举兵援台,留书二万卷以付枢。蔡大宝,尝以书干仆射徐勉,大为勉所赏异。乃命与其子游处。所有坟籍,尽以给之。皆可谓付托得人。陆琼第三子从典,从父瑜,特相赏爱。及瑜将终,家中坟籍皆付焉。孙惠蔚一子早卒,其家坟籍,多归其族曾孙灵晖。或亦诚以其能读而与之,非尽亲族中相传授也。

    刻版之术虽未兴,然卖书之风,亦已稍盛。齐武帝时,藩邸严急,诸王不得读书,江夏王锋,乃密遣人于市里街巷买图籍,期月之间殆备,可见书之可剧买者多。刘勰负书若货粥者,以干沈约,事见第二十章第三节,则并有alt

    粥于道者矣。阳俊之多作六言歌诗,淫荡而拙。世俗流传,名为《阳五伴侣》,写而卖之,【90】在市不绝。俊之尝过市,取而改之,言其字误。卖书者曰:“阳五古之贤人,作此《伴侣》。君何所知?轻敢议论。”俊之大喜。(《北史·阳尼传》。)则凡时俗流行之书,皆有写卖者矣。崔亮佣书自业,从兄光劝亮往托李冲:“彼家饶书,因可得学。”亮曰:“弟妹饥寒,岂可独饱?自可观书于市,安能看人眉睫乎?”则虽书贾,似亦不禁人之借读也。

    古人言钞,义与今异,【91】已见第二节。誊写非易,钞最遂多。《梁书·王筠传》,载其《自序》云:“予少好抄书,老而弥笃。虽遇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钞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此钞书者之自道也。钞书而亦可假手,则虽钞胥,亦与写手有异矣。《宋书·傅隆传》,言其归老在家,手不释卷,常手抄书籍。《齐书·高逸传》:沈驎士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火故,抄写,灯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北史·崔逞传》:崔谦好读书,凡手抄八千余纸。《李彪传》:高悦兄闾,家富典籍,彪于悦家,手抄口诵,不暇寝食。凡此云抄,皆当有所广略去取,非徒写录也。钞虽亦有所广,要以撷取精要之意为多,故亦谓之抄略。《周书·薛憕传》:言憕止其族父怀儁家,终日读书,手自抄略:将二百卷,谓此也。陆澄之《地理书》凡百四十九卷,而其《地理书抄》不过二十卷,任昉增澄之书为《地记》,二百五十二卷,而其《地理书抄》不过九卷。(参看上节。)《宋书·何承天传》:先是《礼论》有八百卷,承天删减并合,以类相从,凡为三百卷,此亦所谓抄也。可见其去取之严矣,《晋书·郑袤传》:子默,起家秘书郎。考合旧文,删省浮秽。中书舍人虞松谓曰:“而今而后,朱紫别矣。”与其过而废之也,毋宁过而存之,删省旧文,庸或不免可惜,然其汰除芜秽之功,则自不可没也。

    抄书体例,盖亦非一,而其有益于人者,则莫如类书。盖学问愈进,则分科愈繁。就其全体而言之,则苦于遍览之为难,而必有人焉以助其采撷,就其一科而言之,又苦于网罗之不备,而必有人焉以助其搜讨;此类书之所以可贵也。【92】魏文《皇览》,盖其开山。(见《秦汉史》第十九章第八节。)晋世挚虞,撰古文章,类聚区分,为三十卷,名曰《流别集》,盖亦斯意。过江而后,作者仍多。齐竟陵王子良,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齐书》本传。《南史·陆慧晓传》:子良西邸抄书,令慧晓参知其事。)随主子隆为荆州,召庾于陵为主簿,使与谢朓、宗夬,抄撰群书。梁武帝敕到洽钞甲部书,张率治丙丁部书抄。(皆见《梁书》本传。)简文在雍州,撰《法宝联璧》。(见《南史·陆杲》、《庾肩吾》,《文学·杜之伟传》。)安成王秀搜集经记,招刘孝标,使撰《类苑》。(《梁书》本传,及《文学·刘峻传》。)魏出帝时,诏撰《四部要略》。(《魏书·裴延儁传》。)又召僧化与孙安都共撰兵法。(《魏书·术艺传》。)安丰王延明,家有群书,欲抄集五经算事为《五经宗》,及古今乐事为《乐书》。(亦见《魏书·术艺传》。)元晖《科录》,周明帝《世谱》,已见第五节;北齐后主,虽曰无道,然其所撰《御览》,则规模不可谓不大。(见《北史·文苑传序》。)此等皆妙选一时之英才为之。(《北齐书·文苑传》谓:祖珽奏立文林馆,奏撰御览,当时操笔之徒,搜求略尽,可见其取材之多。又《阳休之传》:其子辟疆,性疏脱无文艺,休之亦引入文林馆,为时人所嗤鄙,又可见滥竿之不易也。)而流俗一见抄字,辄以为胥史之业,误矣。钞书亦有出于胥史者。《周书·寇儁传》:儁以大统五年入关,拜秘书监。时军国草创,坟典散逸。儁始选置令史,抄集经籍。四部群书,稍得周备。盖不暇一一誊写,故且采撷其大略也。然此令史,亦必非今俗所谓钞胥之流矣。

    照本移录之谓写,《梁书·王泰传》言:齐永元末,后宫火,延烧秘书,图书散乱殆尽,泰为丞,表校定缮写是也。其事士大夫多不自为。穆子容求天下书,逢即写录,已见前。张缵晚颇好积聚,多写图书数万卷。(《南史》本传。)亦必出于假倩。《北齐书·循吏传》:郎基,性慎,无所营求。曾语人云:“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须作,况重于此事?”惟颇令写书。潘子义曾遗之书曰:“在官写书,亦是风流罪过。”基答书曰:“观过知仁,斯亦可矣。”可证其系役人为之也。惟写录亦有裨于精熟;又写手必有力之家,乃能多畜;(《北齐书·祖珽传》云:齐州客至,请卖《华林遍略》、文襄多集书人,一日夜写毕,退其本曰:不须也。)故士大夫亦有自为之者。齐衡阳元王嗣子钧,常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巾箱中。侍读贺玠问曰:“殿下家自有坟素,复何须蝇头细书,别藏巾箱中?”答曰:“巾箱中有五经,检阅既易,且一更手写,则永不忘。”此为求精熟起见者也。若袁峻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见第二节,此与《南史·王泰传》手所抄写二千许卷,皆以抄写并言,盖有抄亦有写。)则以无可假倩而然矣。又《梁书·处士传》:刘慧斐在匡山,手写佛经二千余卷。《周书·萧大圜传》:周明帝开麟趾殿,大圜与焉。《梁武帝集》四十卷,《简文集》九十卷,各止一本。大圜入麟趾,方得见之。乃手写二本,一年并毕。识者称叹之。此则或以虔诚孝爱而然也。《梁书·孔休源传》:年十一而孤。居丧尽礼。每见父手所写书,必哀恸流涕。时无刻书,抄写之本,读书者必人人有之也。

    写手之中,亦有高材屈居焉。吴喜写起居注,暗诵略皆上口,已见第五节。王僧孺家贫,佣书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梁书》本传。)朱异以佣书自业,写毕便诵,(《南史》本传。)亦其伦也。此等事亦有传言失实者。《梁书·文学传》云:任孝恭家贫无书,常崎岖从人假借。每读一遍,讽诵略无所遗。《北史裴佗传》:佗子诹之,尝从常景借书百卷,十许日便返。景疑其不能读,每卷策问。应答无遗。此所借书,或与其故所读者相出入,故能举其大略。若《梁书·陆倕传》,谓其所读一遍,必诵于口。尝借人《汉书》,失《五行志》四卷,乃暗写还之,略无遗脱,则必无是理矣。然写录一过,即能通知大略,则固事所可有也。

    校勘之学,时人尚不甚精。《北齐书·邢子才传》云:有书甚多,而不甚雠校。见人校书,常笑曰:“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复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妻弟李季节,才学之士,谓子才曰:“世问人多不聪明,思误书何由能得?”【93】子才曰:“若思不能得,便不劳读书。”此乃妄语,而史书之以为美谈,误矣。且如田肯之肯误作宵,(见第二节。)何由思而得之邪?(即有义可通者,冯亿度之,亦易致误。《颜氏家训·勉学篇》云:“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自是学人语也。)

    画中所记录的是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刊校五经诸史的故事。

    古书、古物,稍为时人所爱重,然辨别真伪之术未精,故多为作伪者所欺。古书之大批出土者,无过晋武帝时汲郡发冢所得。【94】此事不徒空前,亦且古书出土如此之多,至今未曾再见,言考古者,诚不可不一审定其真伪也。此事见于《晋书》者:《武帝纪》云:咸宁五年,十月,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律历志》云:武帝大康元年,汲郡盗发六国时魏襄王冢,亦得玉律。又云:武帝泰始九年,中书监荀勖校大乐,八音不和,始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余。勖乃部著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尺更铸铜律吕,以调声均。以尺量古器,与本铭尺寸无差。又汲郡盗发六国时魏襄王冢,得古周时玉律及钟磬,与新律声均暗同。《卫瓘传》:子恒,为《四体书势》曰:“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大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余万言。按敬侯所书,犹有仿佛。古书亦有数种,其一卷论楚事者,最为工妙,恒窃悦之。”《荀勖传》云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次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束晳传》云:初大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纪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疑当作以晋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其中经传大异,则为夏年多殷;益干启位,启杀之;大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幽王既亡,(幽当作厉,此传写之误。)有共伯和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国语》三篇,言楚、晋事。《名》三篇,似《礼记》,又似《尔雅》、《论语》。《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琐语》十一篇,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梁丘藏》一篇,先叙魏之世数,次言丘藏金玉事。《缴书》二篇,论弋射法。《生封》一篇,帝王所封。《大历》二篇,邹子谈天类也。《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图书一篇,画赞之属也。又杂书十九篇,《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折书坏,不识名题。冢中又得铜剑一枚,长二尺五寸。漆书皆科斗字。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晳在著作,得观竹书,随宜分释,皆有义证。《王接传》云:时秘书丞卫恒考正汲冢书,未讫而遭难,佐著作郎束晳述而成之,事多证异义。(句疑有夺误。)时东莱大守陈留王庭坚难之,亦有证据。晳又释难,而庭坚已亡。散骑侍郎潘滔谓接曰:“卿才学理议,足解二子之纷,可试论之。”接遂详其得失。挚虞、谢衡,皆博物多闻,咸以为允当。《司马彪传》云:初谯周以司马迁《史记》,书周、秦以上,或采俗语百家之言,不专据正经,周于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迁之缪误。彪复以周为未尽善也,条《古史考》中凡百二十二事为不当,多据《汲冢纪年》之义,亦行于世。《儒林·续咸传》云:著《远游志》、《异物志》、《汲冢古文释》,皆十卷,行于世。汲冢得书之事,见于《晋书》者如此。年代舛讹,古籍恒有,不足以疑其事之真。简策烦重,十余万言,自可盈数十车,说亦相会。《武帝纪》言竹简文字为小篆古书,《束晳传》谓皆科斗,二者似不相符。然观《卫恒传》所言,则其时之人言字体之异者,非以其构造而以其笔画形状,则古书小篆,二者亦可并称。(以构造言与小篆同,以笔画形状言之则异。)续咸之《古文释》,盖就其构造异于小篆者而释之耳。此三者皆不足惑。然仍有甚可疑者。据《卫恒传》,似策书虽有十余万言,其可知者不过数种。与《束晳传》云文既残缺,不复诠次者相符。晳之学,未闻远逾于恒,何以所述成者能如是之多?杜预《春秋后序疏》引王隐《晋书·束晳传》云:汲冢竹书,大凡七十五卷。其六十八卷,皆有名题。其七卷折简碎杂,不可名题。有《周易上下经》二卷,《纪年》十二卷,《琐语》十一卷,《周王游行》五卷,说周穆王游行天下之事,今谓之《穆天子传》。此四部差为整顿。汲郡初得此书,表藏秘府。诏荀勖、和峤以隶字写之。勖等于时即已不能尽识其书。今复阙落。又转写益误。《穆天子传》,世间偏多。整顿者不过四种,与卫恒之言,隐相符合。然则所谓六十八种者,不过能知其名题,而今《晋书·束晳传》,乃皆能知其书之所述,其为无稽之语可知也。《隋书·经籍志》:古史家有《纪年》十二卷,《注》云:汲冢书并《竹书同异》一卷。《志》又论其事云:晋大康元年,汲郡人发魏襄王冢,得古竹简书。字皆科斗。发冢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帝命中书监荀勖、令和峤撰次为十五部八十七卷。多杂碎怪妄,不可训知。惟《周易》、《纪年》,最为分了。其《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纪年》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起自夏、殷、周三代王事,无诸侯国别。惟特记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尽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谓之今王。盖魏国之史记也?其著书皆编年相次,文意大似《春秋经》,诸所记事,多与《春秋左氏》扶同。《晋书·束晳传》,并无自夏以来即有年纪之意,此所云则似有之。谓记魏事下至哀王,亦与《晳传》不合。《四体书势》云:魏文好古,世传丘坟,历代基发,真伪靡分,则以冢属魏襄王,晋初亦在疑似之列。安釐王者,魏襄王之曾孙。据《史记》,其死在秦始皇四年,斯时魏已距亡不远,能否如此厚葬,实有可疑。然则《晳传》或言安釐王冢一语,正因其纪年迄于安釐王二十年而云然,而或云迄于哀王,则造作者又有所增也。文似《春秋》,事同《左氏》,盖造作者所摹放据依。夏年多殷,盖历人治古史者之异说。益干启位,大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则其时之人,舜、禹之事,我知之矣之见解耳。穆王享国之年,共伯释位之事,说已见《先秦史》第四章及第八章第八节。此数事盖造作者之所特著,不与经传旧说相会者也。《隋书·律历志》载刘孝孙论历语云:“案《竹书纪年》,尧元年在丙子。”则其纪年又不起于夏,与《经籍志》及《晋书·束晳传》皆不符,可见依托《纪年》而为伪者,非一家矣。《易繇阴阳卦》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此盖世所传《焦氏易林》之伦,世间自有此物。《卦下易经》,似《说卦》而异,盖亦《易》家之所为。此篇言《易》之书特多,《易》固晋以来通行之学也。《名》三篇,似《礼记》,又似《论语》、《尔雅》,此合《伪家语》、《孔丛子》为一书。《师春》一篇,书《左氏》诸卜筮,似全与《左氏》同者,古书有如此略无出入者乎?《琐语》,《隋志》在杂史家,云《古文璅语》四卷。《注》云:汲冢书。杂史家又有《周书》十卷,《注》亦云汲冢书。又云:“似仲尼删《书》之余。”《颜氏家训·书证篇》谓《琐语》中有秦望碑。《史通·疑古篇》云:中有舜放尧于平阳事。与《晳传》所云记卜梦妖怪相书者,相去绝远。舜之放尧,岂可云琐事?即卜梦妖怪相书,在迷信甚深之世,亦岂以为琐事乎?邹子谈天,久成绝学。谁则闻之,而知其与大历相似?《周王游行》之诬,已见《先秦史》第八章第八节。此书《隋志》在起居注类,作《穆天子传》六卷。《注》云:“汲冢书,郭璞注。”大体即今日之本,盖无可疑。王隐云:《周王游行》,今谓之《穆天子传》,而今《晋书·束晳传》亦谓之《穆天子传》,则今《晋书》所据,实出隐书所据后也。然今《晋书·晳传》盛姬死事,尚不在《穆天子传》中,而今本不然,则今本又非作今《晋书》者之所见矣。亦可见造作者非一家也。晋初四部之分,特计藏庋之便,说已见前。汲冢书列于丁部者,盖以不可诠次,附诸四部之末,(实非列于丁部。)犹今编书目者,于四部之外,别立丛部耳。若如《隋志》之说,可撰次为十五部,则既能分别部居矣,何不分隶四部之中,而必别为一部?而下云多杂碎怪妄,不可纪知,又隐与王隐之说相合。则《隋志》此语,可信与否,亦正难言之也。要而观之,则自有汲冢得书之役,因之而作伪者非一家,随之而说其事者,亦非一人。有心之造作,益以无意之传讹,其说乃纷如乱丝,弥不可理,真为荀勖、和峤所隶写,束晳、王庭坚、王接所考论者,盖不知是否存十一于千百矣。然则以大体言之,汲冢书虽经出土,经隶写而整顿者,实无几种。惠怀乱后,故简与写本全亡,传于世者,悉皆伪物,过江后人之所说,正与明代之伪本同也。《隋书·律历志》云:梁武帝时,犹有汲冢玉律。候气。此语之不足信,观下论诸古物而可知。又非特如此汲冢果曾得玉律,抑治乐者妄为此说以自张,亦正难言之矣。

    《梁书·萧琛传》云:天监九年,出为江夏大守。始琛在宣城,有北僧南度,惟赍一瓠芦,中有《汉书序传》。僧云:三辅旧老相传,以为班固真本。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95】琛甚秘之。及是,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刘之遴传》云:范得班固所上(《南史》作撰。)《汉书》真本,献之东宫。皇大子令之遴与张缵、到溉、陆襄等参校异同。之遴具异状十事。其大略云:“案古本《汉书》,称永平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己酉郎班固上,而今本无上书年月日字。又案古本《叙传》号为《中篇》,而今本称为《叙传》。又今本《叙传》载班彪行事,而古本云稚生彪,自有传。又今本《纪》及《表》、《志》、《列传》不相合为次,而古本相合为次,总成三十八卷。又今本《外戚》在《西域》后,古本《外戚》次《帝纪》下。又今本《高五子》、《文三王》、《景十三王》、《武五子》、《宣元六王》,杂在诸传秩中,古本诸王悉次《外戚》外,在《陈项传》前。又今本《韩彭英卢吴述》云:信惟饿隶,布实黥徒,越亦狗盗,芮尹江湖,云起龙骧,化为侯王。古本《述》云:淮阴毅毅,杖剑周章,邦之杰子,实惟彭、英,化为侯王,云起龙骧。又古本第三十七卷,解音释义,以助雅诂,而今本无此卷也。”案改外戚为后妃,以次帝纪,类聚诸王,以次后传,晋后乃有此例,显为后人所改。音义亦必后人所附。《韩彭英卢胡述》,盖不满旧文者改之。其事皆显而易见,而旧老相同,顾信为班固真本,当时论古者之无识,可见一斑矣。【96】

    《晋书·郭璞传》云:元帝初镇建业,王导令璞筮之。遇《咸》之《井》。璞曰:“东北郡县有武名者当出铎,以著受命之符。西南郡县有阳名者井当沸。”其后晋陵武进县人于田中得铜铎五枚。历阳县中井沸,经日乃止。及帝为晋王,又使璞筮。遇《豫》之《睽》。璞曰:“会稽当出钟以告成功,上有勒铭,应在人家井泥中得之。”大兴初,剡县人果于井中得一钟,长七寸二分,口径四寸半。上有古文奇书十八字,云会稽岳命,余字时人莫识之。《齐书·陆澄传》云: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容七八升。以问澄。澄曰:“此名服匿,单于以与苏武。”子良后详视器底有字,仿佛可识,如澄所言。《梁书·刘显传》云:魏人献古器,有隐起字,无能识者,显案文读之,无有滞碍。考校年月,一字不差。高祖甚嘉焉。《南史·何承天传》云:张永尝开玄武湖,遇古冢。冢上得一铜斗,有柄。宋文帝以访朝士。承天曰:“此亡新威斗,王莽三公亡皆赐之,一在冢外,一在冢内。时三台居江左者,惟甄邯为大司徒,必邯之墓。”俄而永又启冢,内更得一斗,复有一石,铭大司徒甄邯之墓。《魏书·祖莹传》:孝昌中,于广平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大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此等皆藉文字以辨古物,以时人识古字者之少,(见第一节。)其信否殊不可知也。藉器物以考古事者,亦间有之。如《梁书·刘杳传》云:尝于沈约坐语及宗庙牺尊。约云:“郑玄答张逸,谓为凤皇尾娑娑然。今无复此器,则不依古。”杳曰:“此言未必可按。(《南史》作安。)古者樽彝皆刻木为鸟兽,凿顶及背以出内酒。顷魏世鲁郡地中得齐大夫子尾送女器,有牺尊,作牺牛形。晋永嘉中,贼曹嶷于青州发齐景公冢,又得二樽,形亦为牛象。二处皆古之遗器,知非虚也。”约大以为然。其一事也。其时发掘之事,皆出于偶然。其有意为之者,则多在古墓。汲冢即其最大者。齐文惠大子镇襄阳时盗发古冢,陈时征北军人于丹徒发郗昙墓,亦其事也。见第一节及第六节。

    《晋书·惠帝纪》:元康五年,十月,武库火,焚累代之宝。《张华传》云:武库火,华惧因此变作,列兵固守,然后救之,故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履等尽焚焉。(《五行志》略同。《刘颂传》云:武库火,颂弟彪,建计断屋,得出诸宝器,盖亦微有所出。)王莽头经汉末大乱,是否尚存,已属可疑,孔子履何由得之?汉高斩蛇,事本乌有,剑更不必论矣。天家掌故,有同东野人言如此。《齐书·竟陵王子良传》:升明三年,为会稽大守。子良敦义爱古。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孔稚圭传》:父灵产,大祖饷以白羽扇、素隐几。曰:“君性好古,故遗君古物。”《梁书·刘之遴传》:之遴好古爱奇。在荆州,聚古器数十百种。又献古器四种于东宫。《处士传》:何点,竟陵王子良遗以嵇叔夜酒柧,徐景山酒铛。《南史·柳恽传》:齐竟陵王子良尝置酒后园,有晋大傅谢安鸣琴在侧,援以授恽,恽弹为雅弄。《齐高帝诸子传》始兴王鉴为益州刺史。时有广汉什alt

    段祖以淳于献。古礼器,所以节乐也。《王敬则传》:世子仲雄善弹琴。江左有蔡邕焦尾琴,在主衣库,齐明帝敕五日一给。《刘杳传》:昭明大子有瓠食器,以赐焉,曰:“卿有古人之风,故遗卿占人之器。”此等皆如世俗之玩骨董,其信否,观俗所谓骨董者之信否而可知矣。【97】刘曜所作浑仪,何承天等误为张衡所造,已见上节。此事致误,实缘不按题识,具见《隋志》。魏时,御史中尉王显,与广平王匡争权量。奏匡曰:“匡表云:所据铜权,形如古志,明是汉作,非莽别造。及案权铭:黄帝始祖,德布于虞,虞帝始祖,德布于新。莽佐汉时,宁有铭新之号?”(《北史·景穆十二王传》。)二人论权量,谁曲谁直,姑不必论,而匡之不案铭文,则无可解免矣。《隋书·律历志》载梁武帝作《钟律论》曰:“山谦之记云:殿前三钟,悉是周景王所铸无射也。遣乐官以今无射新笛饮,不相中,以夷则笛饮,则声均合和。端门外钟,亦案其铭题,定皆夷则。其西厢一钟,天监中移度东。以今笛饮,乃中南吕。验其镌刻,乃是大簇,则下金笛二调。重敕大乐丞斯宣达,令更推校,钟定有凿处,表里皆然。借访旧识,乃是宋泰始中使张永凿之,去铜既多,故其调啴下。以推求钟律,便可得而见也。宋武平中原,使将军陈倾致三钟,小大中各一,则今之大极殿前二钟,端门外一钟是也。案西钟铭,则云清庙撞钟,秦无清庙,此周制明矣。又一铭云大簇钟徵,则林钟宫所施也。检题既无秦、汉年代,直云夷则、大簇,则非秦、汉明矣。”此等虽案铭题,信否亦难遽定,乃后人或真信为三代时物,毋亦见卵而求时夜乎?(《殿本考证》,齐召南云:“三代乐器,流传最远者,莫如此事。《左传》昭二十一年,天王将铸无射。孔《疏》曰:秦灭周,其钟徒于长安。历汉、魏、晋,常在长安。及刘裕灭姚泓,又移于江东。历宋、齐、梁、陈时钟犹在。东魏使魏收聘梁,作《聘游赋》,云珍是淫器,无射在悬是也。及开皇九年平陈,又迁于西京,置大常寺,时人悉得见之,至十五年敕毁之,可为此文之证。”)

    毁坏古物之事,亦时有之。所谓三钟者,入隋为文帝所毁。其事,《北史·隋本纪》在开皇九年,云“毁所得秦汉三大钟,越二大鼓。”《隋书·本纪》无之,而云:“十一年,春,正月,丁酉,以平陈所得古器,多为妖变,悉命毁之。”则《北史》亦同。三钟之毁,未知究在何时,然隋毁江东古物,恐必甚多,且不止一次。三钟固不必周景王物,江东所云古器,亦不必皆信,然其有较古之物,则必不诬也。齐东昏侯毁晋义熙初师子国所献玉象已见第六节。《宋书·武三王传》:鲁郡孔子旧庭,有柏树二十四株,经历汉、晋,其大连抱。有二株先折倒。士人崇敬,莫之敢犯。江夏王义恭悉遣人伐取,父老莫不叹息。义恭未为最暴横者,当四夷交侵,武人跋扈之世,此等事之不见记载者,必尚不知凡几也。

    著书假托古人者,此时仍有之。《晋书·曹志传》:武帝尝阅《六代论》,问志曰:“是卿先王所作邪?”(志,魏陈思王孽子)对曰:“先王有手所作目录,请归寻按。”还奏曰:“按录无此。”帝曰:“谁作?”志曰:“以臣所闻,是臣族父冏所作。以先王文高名著,欲令书传于后,是以假托。”帝曰:“古来亦多有是。”顾谓公卿曰:“父子证明,足以为审,自今已后,可无复疑。”托名高者以行其言,【98】而已不欲尸其名,此乃廓然大公之心;不得议其欺世也。《陆机传》:机从子瑁,吴平又作《西州清论》,传于世。借称诸葛孔明,以行其书也。亦曹冏之志也。《隋书·儒林传》云:刘炫因牛弘奏请购求遗逸,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后有人讼之,经赦免死,坐除名。则风斯下矣。然时书一卷不过赏绢一匹,炫负盛名,岂不能致百余匹绢?则其造书非利官赏,盖时俗莫辨真伪,乃借此欺世,以炫其博洽耳。然其心亦足诛矣。《晋书·郭象传》云: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注,其义一也。似象之为人,攘善无耻矣。然《秀传》则但云秀为之隐解,象又述而广之而已。则知此等传说,亦难尽信也。

    注释

    【1】 学校:晋始立国子学,盖据师、保氏。

    【2】 学校:谢石请立学,《宋书》谓其疏上于大元元年,乃九年之误。

    【3】 学校:晋人立学,专以化贵胄而无效。

    【4】 学校:宋立学之年。

    【5】 学校:宋为私人立学,兼玄、文、史,地方私家为人立馆。

    【6】 学校:立学取见居官人。

    【7】 学校:国讳废学。

    【8】 学校:百济求讲礼博士,梁诏陆诩行。

    【9】 学校:不通经者还农。

    【10】 学术:苻坚禁老、庄、图谶之学。宋立玄儒文史阴阳。

    【11】 学校:什翼犍入学,此见俘部长也。

    【12】 学校:魏百工、技巧、驺卒子息,不听私立学校。

    【13】 民族:拓跋时人民借宗教反之,疑孔教亦为所借。

    【14】 学校:北齐魏州郡之学,亦曰大学。

    【15】 学校:学生差别充员。

    【16】 学校:盐官世有乡校。

    【17】 学校:宋周朗言有普及教育意。

    【18】 学校:南北朝之教有兼重武者。

    【19】 学校:据史,南北朝学校,南衰北盛,非实录。

    【20】 学校:不畜门人为清静自守,则畜者可知。

    【21】 学校、外交:以辩难始受业终。

    【22】 学校:南北朝时,入国学年十五,然多早,举博士亦提早,张吾贵且十八为博士。

    【23】 学校:欲以宦学之名者赵至。

    【24】 学校:庾亮兴学,云欲阶缘免役者,不得为生。

    【25】 学校:晋后使微人教授,不尊为师。

    【26】 文字:曹景宗作书不解不问人而意造,此即史不阙文。

    【27】 文字:晋南北朝时,识古字者少。

    【28】 文字:书法之家识古字,有古体足周事。

    【29】 文字:晋南北朝时,识字多用《急就章》,《急就章》非一本。

    【30】 言语:晋南北朝时大别亦楚夏。

    【31】 文字:文字多单音时,读音正否关系大。

    【32】 文字:四声因文字异于口语而兴。

    【33】 文字:不能变其语言者,文字亦不能行。

    【34】 文字:《隋志》鲜卑语盖以华文书之,卒废,亦见华文不宜书他语。

    【35】 文具:晋南北朝时简牍未尽废。

    【36】 文具:简牍可以手摸而知其字。

    【37】 史事:刘穆之勉高祖写字,则字有非亲笔不可者。

    【38】 文具:《隋志》石经会稽刻石已有拓本。

    【39】 史籍:钞书者节字。

    【40】 文具:古书用多色。

    【41】 学术:玄乃反动所谓儒者仍旧。

    【42】 学术:颜之推言汉人以一经下该人事者,末俗施之世务,无一可。案此如禹贡治河等也。

    【43】 经学:江南、河北义例不同,博士不能定策高下,此试者所以必本家法。

    【44】 经籍:二戴记。

    【45】 学术:南北朝隋注经异及言经世者,或啖、赵、王通之流。

    【46】 学术:玄谈后汉已道先河。

    【47】 学术:进锐退速,李固以为老子语,然则儒及老者不独以德报怨矣。

    【48】 器用:道韫为小郎解围,卢道虔妻元氏,皆仅隔纱纬,与韦母宋氏同。

    【49】 伦理:杀父犹可而杀母乎?

    【50】 学术:玄谈者非不事事,贻害在身家念重,纵弛不自振,且进为求利。

    【51】 史事:嵇康之死。

    【52】 学术:玄学取口给,亦流破碎。

    【53】 学术:魏晋后人重大玄。

    【54】 学术:魏晋南北朝法学。

    【55】 学术:《邓析》、《公孙龙子》皆伪物。

    【56】 经籍:《隋志》《鬼谷子》不必即今《鬼谷子》。

    【57】 民族:魏末叶,史事专归代人,盖由尒朱多行不义。

    【58】 史籍:南朝普断立碑,北朝不受行状。史籍:正史重于编年,由有表志。

    【59】 史籍:自唐以前无人谓史当断代。

    【60】 民族、史籍:崔鸿《十六国春秋》为齐文襄所深恶。

    【61】 政体:正统之论,凿齿之论,不必奕禅让之虚名,甚正。

    【62】 史籍:史不能直笔。柳虬破密书之局,可发一笑。以此歆惧人,适见其利用之甚。

    【63】 史籍:故事。

    【64】 经籍:司马彪以汲冢匡谯周。

    【65】 宗族:谱牒之学。

    【66】 史学:名注实补,非裴松之一人。

    【67】 文学:葛洪亦病古文辞不艳。

    【68】 文学:笔与语不远。

    【69】 文字:晋时题署似已不皆用篆。

    【70】 文字、阶级:晋南北朝重书法,于书工仍贱视之。画工尤甚。

    【71】 美术:山水画缘起。

    【72】 宫室:市寺侧数百家宅地以广寺。

    【73】 民族:北齐重胡人,亦与其音乐有关。

    【74】 音乐:汉正乐定三八八人,齐千余,然士大夫畜伎者多。章昭达临寇弗废,壮士军前半死主,美人帐下犹歌舞。

    【75】 历法:宣夜师法未全绝。

    【76】 天文:宣夜谓七曜无所根系,而虞喜本之造安天论,似弥其阙。

    【77】 医学:医家手术。禁咒。

    【78】 医学、宗教:信符水者,道士兼知医。

    【79】 医学:就医家治疗。

    【80】 医学:对病者之救恤。

    【81】 阶级:医为人贱。

    【82】 医学:以威力胁医师。

    【83】 经籍:梁元帝焚书。

    【84】 经籍:四部本为藏庋,后以为宏纲,《七志》、《七录》等。存为子目,观名不能责实,莫如集部,非撰类书不可。

    【85】 史事:沮渠氏最知求书且多,案其文明程度最高之证。

    【86】 经籍:晋南北朝外夷求书者,或与或不与。

    【87】 阶级、选举:秘书郎为甲族起家之选,不数十日便迁。

    【88】 经籍:就帝王借书,于人臣家开馆以书充之。私家于来阅者,为办衣食,不识径,往求借,远游求书。书贾不禁人借阅。

    【89】 经籍:以书赠人。

    【90】 经籍:写卖。

    【91】 经籍:钞,钞胥异写手,写,多不自为,官或役人,亦有高才屈居。

    【92】 经籍:类书。

    【93】 经籍:邢子才谓思误书之谬,颜之推读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是学人语。

    【94】 经籍:汲冢书。

    【95】 文字:真本《汉书》文字,非篆非隶,多如龙举。

    【96】 经籍:真本《汉书》之谬。

    【97】 古物:晋南北朝所谓古物之谬。

    【98】 经籍:著述托高名者,以行出公心,如刘炫斯可鄙矣,如陈修园托叶天士亦可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