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节:务必正确认识早期阅读(2)

勿把阅读局限在读书上 捧上一本书,正襟危坐,一页一页声情并茂地读下去,这当然是阅读,然而这却不是阅读的全部,换句话说,对于孩子,阅读不仅仅是这样。除此之外,还有哪样?确切地讲,凡是孩子跟书接触的过程都是阅读。听听书页翻动的响声,闻闻纸张的香气,摸摸不同纸张的感觉,欣赏一下书里的图画,甚至就连3岁以前孩子的撕书行为,都是阅读。 他喜欢就让他啃吧 一位中国留学生在一个美国家庭里帮一对年轻的夫妇照看他们不满周岁的孩子。有一次,中国留学生正在陪孩子看连环画时,发现那个孩子总是把书往嘴里塞,于是便不停地阻止,这个举动恰巧被女主人看到了。 女主人说:“他喜欢就让他啃吧。这书是棉布做的,能洗。” 中国留学生这才注意到书确实是布做的,咬不破,也撕不坏。 女主人接着说:“孩子的阅读都是从玩书开始的,这是阅读的一个重要阶段。正因为如此,美国的很多童书都是用无毒无害的布做的,有的还能散发出食物的味道。目前正有人试验一种可以吃下去的书,香甜而有营养,能为孩子撕书、啃书带来更多的快乐。” 没错,充分地玩,充分地体验,充分地培养起对书的兴趣,方能迈出阅读的第一步。家长不该轻易破坏孩子爱书、爱阅读的天性。阻止不是办法,创造合适的条件才是明智的选择。 据说犹太人有个习俗,就是在孩子一出生时就让他去舔一本涂了蜂蜜的书,通过这一“舔”,孩子便会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 但愿这些趣事能让每位家长对早期阅读丰富多彩的形式有更多、更好的感受和认识,并进而获得一些灵感和启发。 不要过分偏重精读 许多家长认为,既然阅读那么重要,就得让孩子读熟最好的读物,于是让孩子反反复复诵读经典名著、唐诗宋词……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会限制孩子思维的发展,是对早期阅读教育的又一个误解。 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北美三大教育心理学家之一、早期阅读的系统研究者安德森在对中国孩子阅读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发现,中国家长非常注重训练孩子精读读本,总是要求孩子精准、透彻地把握字、词、句等篇章细节,致使孩子的泛读量和泛读能力比起西方国家孩子严重不足。 事实上,对于学龄前特别是3岁以前的孩子,家长最好让他多多泛读。也就是,只要孩子能听懂的故事,就读给他听;只要孩子不排斥的书,就让他去读,并且不必过分拘泥于个别不能理解、记不住的部分。这样,孩子便能借助“泛读”这个更加开阔的窗口,拓展视野,同时对多种事物以及阅读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这种做法会随着孩子年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增长逐渐得到令人满意的回报。比如在别的书里或是入学后在课堂上遇到曾经听过或读过的类似内容,孩子的相关记忆就会被激活,从而产生熟悉感和认同感,他就会认真去听,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千万别忽视分享阅读 分享阅读,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强调分享,讲究互动。因为孩子在阅读早期,给他一本书,他自己往往看不出门道来,需要他人帮忙。在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时,家长就能给孩子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例如给孩子读故事(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听家长读故事),教孩子翻书,给孩子适当讲解,通过发问促使孩子关注一些重要内容,等等。这种方式的阅读能给孩子带来阅读的安全感、成就感和快乐感,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尽管起初的分享阅读可能更多的是家长读,孩子听、看,但引导阅读的不是家长,而是读本,家长始终在拿着书给孩子读。这样,孩子从分享阅读的过程中就能慢慢明白,原来家长给自己讲的好听的故事都来自图书,这便可以激发孩子向图书寻找乐趣的动机,从而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这是使孩子向独立阅读过渡的有效方式。 家长和孩子分享阅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家长通过自身热爱读书的行为给孩子作出表率和示范,从而使孩子“近朱者赤”。这种以身作则的榜样的力量对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作用是相当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