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关系中的自我祖露

    通常我们会用我们和他人分享信息的量来衡量人际关系的强度。一些人会引以为傲地声称“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的秘密。”某种程度的开放,对他们而言是重要的。正如第一章所说的,袒露是人际互动关系组成质与量中的一部分。自我袒露是如此的重要,我们需要进一步来审视一下这个主题:什么是自我袒露?它何时是迷人的?它如何被运作的最好?

    我们最好从下定义着手。自我坦露是郑重其事地透露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是有意义的,而且不是经常为人所知的。让我们进一步看这些定义。首先,自我袒露必须是郑重其事的,假如你不经意地向朋友提起你对离职或求婚的想法,那些信息并不符合所谓的自我袒露。其次,除了郑重其事以外,这些信息必须是有意义的,自愿地谈到不重要的事实、意见或感觉就像其他那些胡说八道的东西一样,很难算是自我袒露。第三个要求是,这些信息并非每个人都知道。假如你告诉某人你沮丧或是得意的事情,而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事情,那这也是件没有价值的事。表描述了一些人际关系中自我袒露的特征。

    9.2  关系中的自我祖露 - 图1

    自我袒露的程度

    虽然我们对自我袒露所下的定义对我们有一些帮助,但是那却无法显示出自我袒露的全貌,有些信息其实可以告诉我们更多。

    社会心理学家厄文·阿尔特曼(lrwin Altman)和达玛斯·泰勒(Dalmas Taylor)描述了两种沟通方法,可以改变你袒露的程度。他们的社会穿透模式用图9-1呈现。在这个模式中,第一个自我袒露的向度是自愿开放信息的宽度,也就是被讨论主题的范围。举例来说,你和工作伙伴的关系在自我袒露的宽度意指为你愿意表露你生活中的信息,就像你表露的工作信息一样。第二个向度是自愿开放信息的深度,就是从非个人的信息,转换为个人的信息。

    9.2  关系中的自我祖露 - 图2

    根据分享信息的深度和宽度而言,一段关系可以被界定为偶然或亲密。在一段偶然的关系中,广度也许会很大但却无法深入:而在较为亲密一些的关系里,至少会在某一个领域中较有深度。最亲密的关系则是不但有深度也有广度的自我袒露。阿尔特曼和泰勒以模式的圆周到中心的观点来看待关系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时时在发生。你的每一段人际关系也许都会由不同的主题的广度和袒露的深度组合而成。图9-2显示了学生们在关系中的自我袒露情形。

    9.2  关系中的自我祖露 - 图3

    是什么使得某些信息的自我袒露比其他信息更深呢?一种衡量深度的方式就是基于界定自我袒露的两个向度的。有些信息显示出比其他的信息更“具有特殊意义”,想一想这两者说法中的差异“我爱我的家人”和“我爱你”。另一个符合深度自我袒露的条件是信息的隐私程度。如果你所分享的秘密只告诉了一些比较亲密的友人,这就是一种深度袒露的行动表现。然而,更深度的袒露是,泄漏你从没有告诉任何人的信息。

    另外一种方式用来衡量自我袒露深度的方式,是我们所分享的信息的类别,下面是进一步的详述。

    陈腔滥调

    陈腔滥调是在社交中公式化且陈腐的回应,实际上就是自我袒露的相反面“你好吗?”“好!”“见到你很高兴。”等等。

    虽然听起来非常肤浅表面,但陈腔滥调实际上可以是一些我们不愿意直接表达的信息的代码。另外,在陈腔滥调中的相反信息中,还可能包含“如果你想要的话,我很愿意谈一谈”或“让我们轻松些和客套些,我现在不想袒露这么多有关我自己的事”,等等。伴随着一些非语言线索,一种陈腔滥调的情况会暗示着“我不想不礼貌,你现在最好离我远一点”。在所有这些例子中,陈腔滥调是种有价值的简略表达方法,它使社交转轮保持润滑、变得容易,同时也指出未来更多深切的谈话的可能性。

    事实

    并不是所有的事实都称得上是自我袒露,它们必须是符合有意义的、特殊的并且不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几点:

    “这并不是我在大学中第一次遭遇这种事,我一年前因为糟糕的成绩休学过。”

    “我实际上已经订婚了。”(当你在离开家的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

    “每个人都觉得很聪明的那个点子,其实不是我想的,而是我去年在一本书上读到的。”

    这类的事实通常对事情本身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在关系中也具有特殊的意义。袒露重要的信息,提供给人某种程度的信赖和承诺,象征着渴望将关系迁移到另一个层次。

    意见

    意见的阶段就是继续有更多的袒露:

    “我过去觉得堕胎没什么但是最近我改变了我的想法。”

    “我真的很喜欢卡琳。”

    “我并不觉得你在告诉我你的心事。”

    这类的意见通常比事实透露更多,假如你知道谈话者的主题,你就可以获得关于你们的关系会如何发展的一个清楚的图像。就像你每提出一个意见就是在为别人提供关于你有价值的信息。

    感觉

    自我袒露的第四个层次,通常最容易表露出来的就是感觉的领域。大略来说,感觉看来好像和意见二样,但是他们是很不相同的。当我们说“我并不觉得你在告诉我你的心事”时,这是一个意见。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文字,通过三种不同的感觉所伴随的陈述,来更加了解这个说话者:

    “我并不觉得你在告诉我你的心事,我很怀疑。”

    “我并不觉得你在告诉我你的心事,我很生气。”

    “我并不觉得你在告诉我你的心事,我很受伤。”

    这四个沟通阶段的差异使我们了解到关系为什么会失败。有时候我们根本没想到要使沟通到达个人意见和感觉的层次,另一些时候沟通者又在更多个人的层次上花了太长时间。就像一个每日都要吃很多山珍海味的人就会对丰盛的食物缺乏兴致,过多的个人信息也会变得缺乏吸引力。另一类的问题会发生在两个沟通者想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沟通时。如果一个人只想要事实而其他人坚持谈论个人的感觉,两者就都会觉得不舒服。

    自我袒露的模式

    有一种检视自我袒露在人际关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的方法,叫做乔哈里视窗(命名方式是由创造者乔瑟夫·勒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汉姆(Harry Ingham)的名字结合而来)。如图9-3展示出了有关你这个人们全部,包括你的喜好和厌恶、你的目标、你的秘密和你的需求,等等。

    当然,你无法了解全部的自己。大部分的人都时不时会发现一些和自己有关的新事情。为了体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这个包含你全部事情的图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你所知道的,一部分是你所不知道的,就像图9-4。

    9.2  关系中的自我祖露 - 图4

    我们还可以把有关你的全部的这个图用其他的分类方式呈现。这个向度中,一个部分呈现别人所知道的你,另一部分则是你对自己保留的部分,用图9-5来表达这个论述。

    9.2  关系中的自我祖露 - 图59.2  关系中的自我祖露 - 图6

    当我们把这两个架构图,结合放在一起时,就会得到一个乔哈里视窗,通过图9-6,你可以了解到,所有有关你的事情被分成了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你自己知道而他人也知道的,这个部分是你的“开放区”。第二个部分是“盲视区”,你自己所不知道,而他人却知道的部分,这个区域中的信息你只能通过他人的反馈而得知。第三个部分是你的“隐藏区”,是你自己知道但却不愿意表露给他人的信息。这些信息唯有通过自我袒露才会显现出来,这也是本章节的重点。第四个部分是“未知区”,是你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部分。首先,这个区域是很难界定的,因为怎么能确定你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这个部分是存在的呢?我们可以通过经常发现自己的一些新的特质,来推论这个区域存在的可能性。这并不困难,你会发现自己一些以前所未觉察到的天赋、才能与弱点。当你开始对自己观察时,这些潜在的特质就会从“未知区”移至“开放区”。

    自我袒露的好处与风险

    偶尔我们会贸然吐露一些个人信息,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决定要揭露自我信息时都是审慎而自觉的。自我袒露有哪些好处与风险昵?

    自我袒露的好处

    有诸多理由使得人们选择袒露跟自己有关的信息,当你在阅读以下人们为何袒露自己的理由时,想想哪个适用于你。

    ▲宣泄:有时候,你会担露信息,努力达到“一吐胸中块垒”的坦诚状况,你会愿意为过去不好的行为表达歉意。在本章后段篇幅中你将会读到祖露的原则,使你额外学到在宣泄情绪的同时不仅不破坏而且还增进关系的方法。

    ▲互惠:从研究报告中已经获得了完整统一的结论:一个自我袒露的行为会引发另一个自我袒露行为。这并不保证你的自我袒露就一定可以引起他人的自我袒露,但你个人的诚实会使他人觉得安全,甚至于有义务去配合你的诚实层次。有时候,袒露个人的信息会促使他人也这样做。很容易想见到,告诉你的同伴你对关系的感觉(我觉得最近糟透了……)会引起同等程度的承担。互惠不一定总是轮流进行的:今天你告诉了朋友你工作上的问题,也许本身你也会帮助她在以后对你倾吐她的家庭故事时觉得自在一点。

    ▲自我澄清:有时候,你可以在

    和他人谈论这些主题时表明你的信念、意见、想法、态度和感觉。这种“把问题说出来”的情况会发生在你和心理医师谈话时,但有时却也发生在你和朋友——无论他是酒保还是理发师——谈话时。

    ▲自我确认:假如你期待聆听者对你袒露的信息表达认同(我觉得我做了件对的事……),你就是在寻求你对自己行为的认同或信念的确认。再进一步来说,这类自我确认的袒露也是在确认什么是你的自我概念中重要的部分。经由自我袒露来获得自我确认是“出柜”行动中的重要部分,同性恋们通过这个过程确认了自己的性别偏好,并且将这种自我确认的知识跟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相整合。

    ▲认同管理:有时我们会通过袒露个人信息来使自己更有吸引力。有些观察发现,自我袒露是另一种“自我销售”的形式。想象一下两个人第一次会面的情形,不难想象其中一人或两人会以分享个人的信息来展现更多的真诚、兴趣、感觉或表示对对方感兴趣。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另一种情境,售货员会说“我做生意一向诚实以对”,这只是要向你表示他和你站在同一阵线。一个刚认识的朋友也许会跟你谈论他过去的点点滴滴,来表示友善和容易亲近的感觉。

    ▲关系的维持和增强:有大量的研究支持,自我袒露在成功的关系中所占有的角色。举例来说,自我袒露的品质和婚姻满足之间有很强的关系,同样的关系也适用于人际关系中。当祖父母和孙辈子女真诚且深度分享时,他们之间的联系就会更强。

    ▲社会控制:袒露个人的信息会增加你对他人的控制,有时也会增加你对情况的控制。举例来说,当一个职员告诉老板另外一个公司已经跟他主动接头并有意挖墙脚时,他便可能是希望因此而获得晋升并改善工作环境。

    虽然上述种种似乎使你的袒露充满心机,但事实上大多数的自我袒露都无法事先预谋。的确有些在谋划后通过自我袒露来达成某种结果的事例,但是如果自我袒露的隐藏动机被对方清楚地看穿,通常会导致负面的结果。

    自我袒露的动机随着情境差异而各有不同,通常伴随许多因素,影响我们愿意自我袒露的最强烈因素似乎是我们对对方了解的程度。当我们自我袒露的对象是朋友时,最重要的理由是想要维持与增进关系。换句话说,我们对朋友自我开放是为了强化友谊关系的品质,第二重要的理由是自我澄清,厘清自己模糊的部分以便加了解自己。

    对于陌生人,互惠是自我袒露最常见的理由。我们提供自己的信息给陌生人,以便更加了解对方,然后才能够决定要不要及如何维持这段关系,第二重要的理由是树立形象。换句话说,我们会为了使自己看起来不错而给陌生人提供自己的信息,至少在朋友交往的初期阶段,这类信息通常都是正面的。

    自我袒露的风险

    自我袒露的正面效益固然十分重要,但也会带来一些风险。自我袒露的风险大致包括下列几种:

    ▲拒绝:约翰·鲍威尔(JohnPowell)以他的书的名字《为什么我不敢告诉你我是谁?》来总结自我袒露的风险。他说“我不敢告诉你我是谁,因为假如我告诉你我是谁,你可能会不喜欢我,而那却是我全部所有。”对不被赞许的恐惧威力很大,有时候它太过夸大不实或不合逻辑,但是揭露自我信息确实存在着一些风险。

    A:我觉得对我而言你好像不只是一个朋友而己,跟你说实话,我爱你。

    B:我想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负面印象:即使揭露自己不会导致拒绝也可能会制造负面印象。

    A:我一直在想我们应该再养一只狗。

    B:跟你说句实话,我真的不喜欢狗,我之前一直没告诉你是因为我知道你非常喜欢狗。

    A:真的吗?我无法想象跟一个不爱狗的人住在一起。

    ▲降低关系满意感:除了受到别人对你所持意见的影响以外,揭露自己还可能导致降低关系的满意感。

    A:我必须告诉你,我真的不喜欢你整天紧贴着秸在我身边。

    B:但是我想更亲近你啊!

    ▲丧失影响力:另外一个揭露自己的风险是丧失影响力。一旦你坦承了一个私密的弱点,你就不可能继续像以前一样制造形象来控制别人看待你的方式了。

    A:(经理对雇员)我是很想让你们周六放假,但是跟你们说实话——我不是要在这里大肆批评或怎样——其实董事长才决定一切,而他根本就不尊重我的意见。

    B:你不是开玩笑吧!我以为我知道当我需要解决问题时要找谁呢!

    ▲伤害别人:揭露隐藏的信息也许会使你觉得好过一些,但却可能伤及他人,因为她们可能觉得沮丧。

    A:我长得好丑,我想任何方法都无法改变我的长相。

    B:这我也没办法。

    自我袒露的原则

    什么时候应该袒露,要袒露多少内容,想要清楚地了解这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下的原则可以帮助你决定在特定情境中应该自我袒露到什么程度。

    你在道德上有义务袒露吗?

    有时候我们在道德上有义务必须袒露个人资讯,例如,调查显示大多数HIV带原者认为他们“有义务”告知医护人员和伴侣他们的状况,即使他们知道这将有损他们的形象、尊严或让他们被贴上标签。

    这个人对你而言重要吗?

    就某些方面而言,这个人对你来说也许很重要。假如你有一段正在持续且够深厚的关系,分享关于自己特别的事情也许正好可让你们现在的关系更加稳固。或者你正想亲近某个先前与你互动较少人,现在你觉得有个建立更亲密关系的机会,自我袒露或许就是帮助人际关系建立的方法。

    袒露的量与方式合适吗?

    分享太快又太多的信息通常是个冒险的行为,研究显示:在大多数的关系中自我袒露的过程都是渐进式的,在初期阶段大多数交换的信息都流于肤浅,当双方进入强化阶段、整合阶段或结合阶段的关系中,自我袒露的比率随之增加,但也不是所有情境都一样。假如我们认为别人给出的对待之道合乎我们的期待,我们就会觉得满意,过度与不及的相待之道我们都会觉得不对劲。

    除了量的恰当与否,自我袒露必须同时兼具正面与负面信息。从头到尾只听到愁云惨雾或怨天尤人的抱怨是很煞风景的事。事实上,一直都在揭露负面信息的人通常会被视为“适应不良”。

    最后,当考虑到在任何关系中揭露的恰当性后,时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假如对方已经十分疲累,或是心情奇差,不管多么重要的交谈最好都延后再说。

    袒露的风险合理吗?

    让我们实际地来看一看自我袒露带来的潜在性风险吧:即便效益是极大的,将开放自己的某些负面信息仍然会使自己碰上许多麻烦。换句话说,如果知道你的同伴是值得信赖且支持你的,袒露的风险就会降低到合理的地步。

    在工作上袒露个人的看法和感觉是特别冒险的。为了要达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在工作场合中沟通者很多时候都需要保留自己的想法。举例来说,也许你会发现某个老板或顾客的意见相当令人讨厌,但你还是会决定闭上嘴巴,而不是去冒失业或损害公司利益的风险。

    袒露对于现状有重大意义吗?

    自我袒露通常是高度个人关系中的特征,而不适用于普通层次的人际关系。例如,一份教室沟通研究显示,一个班级要求同学们分享所有正向和负向的感觉并且要完全的诚实会导致凝聚力降低,而只是维持相对的诚实气氛、以比较愉快的表面关系为规则的班级凝聚力反而比较高。

    就算是在与亲密的朋友、家庭成员等的关系中,固定的袒露也不是一个好行为。即使在高度自我袒露阶段,分享与你自己有关的每一件事情也不都奏效。通常来说,合适的自我袒露方式应该包含两人的关系而不是个人的信息。此外,最有建设性的袒露方式,是把焦点放在“此时此刻”的关系上,而不是在“那时那刻”。

    有建设性的影响吗?

    如果没有小心地使用自我袒露,它会变成邪恶的工具。就像第十一章将要谈到的那样,每个人都有心理上的“地雷区”,地雷区以下的区域都是每个人最敏感的部分。攻击“地雷区”以下的区域肯定会让他人发火,因此对于关系通常伤害很大。在对他人坦诚前最好先想想自己坦诚会引发的后果,诸如“我总觉得你比较笨”或者“去年我和你最好的朋友发生过性关系”,有时会建设性地解决一些老问题,但通常对于听众以及你的自尊都是伤害。

    自我袒露够清楚和可理解吗?

    当你在向他人袒露自己时,选择一种聪明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了第五章所谈到语言清楚的指导原则,例如,借着说“当你不回我电话或顺道拜访他人时”来形容他人的行为,会比模糊抱怨“当你拒绝我时”好很多。

    你的自我袒露是互惠的吗?

    通常你袒露自我信息的量会视他人袒露多少而决定,自我袒露是条双向道路,举例来说,伴侣之间在他们开放程度最平等的时候会感到最快乐。

    有些时候单向的自我袒露是可接受的,多数情况下这都包括正式的治疗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当事人通过专业训练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你不会期待在看病的过程中听到医师谈他自己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