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诊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质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了解疾病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祖国医学通过长期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脏腑气血阴阳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因此,通过望诊就可以了解到机体内部的某些病变。

(一)望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因此,察神的存亡,对判断正气盛衰、疾病轻重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望神 · 得神

概念:即有神,精气充盛而神旺的表现一、望诊 - 图1
表现:两眼灵活、明亮有神、鉴识精明、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
意义: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充盛。即使病情较重,预后亦多良好

  望神 · 失神

概念:即无神,是精亏神衰的表现一、望诊 - 图2
表现: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2011A)
意义: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望神 · 假神

概念:是重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临终前的预兆一、望诊 - 图3
表现: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或原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意义: “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是阴阳格拒、阴不敛阳欲将离决的虚假现象

  望神 · 神乱

概念:即神志异常,常见于癫、狂、痫的病人一、望诊 - 图4
表现:表情淡漠、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继而精神发呆、哭笑无常的,多为痰气凝结、阻蔽心神的癫病烦躁不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多属痰火扰心的狂病若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动,多属痰迷心窍、肝风内动的痫病

(二)望色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望色,是指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望色也主要是察面部的气色。
  我国人的正常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但由于体质的差异,所处地理环境的不一,以及季节、气候、工作之不同,面色可以有略黑或稍白等差异。只要是明润光泽,都属于正常面色的范围。
  1.白色主虚寒证、失血证
  阳气虚衰,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颜面俱呈白色。
 一、望诊 - 图5白而虚浮—阳气不足
  淡白而消瘦—营血亏损
  急性病突然面色苍白—阳气暴脱、阴寒内盛、大失血者

  2.黄色主虚证、湿证
  黄为脾虚、湿蕴的征象
 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脾胃气虚
 面色黄而虚浮,称为黄胖—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面、目、身俱黄—-黄疸
 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多属湿热
 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多属寒湿
 一、望诊 - 图6

  3.赤色主热证
  赤为血色
  热盛而致脉络血液充盈则面色红赤
  满面通红—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的实热证
  仅颜部潮红—阴虚而阳亢的虚热证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戴阳证 是虚阳上越的危重症候
  4.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
  青为寒凝气滞、经脉瘀阻的气色
  苍白而带青的面色—阴寒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气虚血瘀、心血瘀阻
 小儿高热,面部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最易察见—惊风的先兆
  5.黑色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
  黑为阴寒水盛的病色
  目眶周围见黑色—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面黑而干焦—肾精久耗、肾阴虚
 一、望诊 - 图7

2005 A.脾胃气虚病人常见的面色是
A.青黄
B.萎黄
C.青紫
D.晦暗
E.枯槁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之故。
2007 A.脾气虚衰、湿邪内阻的常见面色是
A.黄而无华
B.面色淡黄
C.黄而虚浮
D.黄而鲜明
E.黄而晦暗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若面色黄而虚浮,称为黄胖,多是脾气虚衰,湿邪内阻所致。

(三)望形体、头面的主要内容和临床意义

  1.望形体强、弱、肥、瘦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机体外形的强弱,与五脏功能的盛衰是统一的,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
  “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一、望诊 - 图8
 形体肥胖、肤白无华、精神不振者,即“形盛气虚”—阳气不足证
 形瘦肌削、面色苍黄、胸廓狭窄、皮肤干焦—阴血不足证
  如瘦削已至大肉脱失—精气衰竭
  如“鸡胸”“龟背”等畸形—先天禀赋不足,肺气耗散、脾胃虚弱、肾精亏损

  2.望姿态异常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病人的动静姿态和体位,都是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从总的方面来看:“阳主动,阴主静”
  (1)卧位异常
  身轻自能转侧、面常向外—阳、热、实证
  身重难于转侧、面常向里、精神萎靡者—阴、寒、虚证
  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者—热证
  蜷缩成团、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者—寒证
  (2)坐姿异常
  坐而仰首—痰涎壅盛的肺实证
  坐而俯首、气短懒言者—肺虚或肾不纳气证
  坐而不得卧、卧则气逆—心阳不足
  水气凌心、咳逆倚息不得卧,每发于秋冬的—多是内有伏饮

  (3)动态异常
  眼睑、口唇或手指、足趾不时颤动—急性热病,为动风发痉的先兆
  四肢抽搐—风病,如痫证、破伤风、小儿急惊风、小儿慢惊风等
  手足拘挛、屈伸不利—肝病的筋急,或为寒凝筋脉,或为血液损伤,筋膜失养
  足或手软弱无力、行动不灵—痿证
  一侧手足举动不遂,或麻木不仁—中风偏瘫
  一侧手足疼痛而肌肉萎缩—风邪耗血,正虚邪留
 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痉病
 一、望诊 - 图9

  3.望头形与头发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主要望头的外形、动态及发的色泽变化。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中藏脑髓。髓为肾所主。发为肾之华、血之荣,所以望头与发,可以了解肾和气血的盛衰情况。
  (1)望头形 主要观察头的形状及动态
 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肾精亏损
 一、望诊 - 图10
  囟门下陷—虚证
  囟门高突—热证
 囟门迟闭,头项软弱不能竖立者—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无论大人小儿,头摇不能自主的—风证
 一、望诊 - 图11

  (2)望头发 主要望发的质和色的变化
  发稀疏易落,或干枯不荣—精血不足证
 突然出现片状脱发—血虚受风
  年少落发—肾虚、血热
  青年白发,无其他病象者不属病态
 一、望诊 - 图12

  4.望目色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目为肝之窍,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的异常变化,不仅关系于肝,而且也能反映其他脏腑的病变。
  望目,除观察眼神外,还应注意外形、颜色及动态等方面的变化。
  诸经热盛,均可见到目赤,凡开目而欲见人者,属阳证。闭目而不欲见人者,为阴证。两目上视或斜视、直视,多见于肝风,或为动风先兆。
  眼胞红肿—肝经风热
  目胞浮肿,如卧蚕状—水肿
  眼窝下陷—津液亏耗
  目眦赤烂—湿热
 小儿睡眼露睛—脾虚,气血不足
 瞳孔散大—精气衰竭
 白睛黄染—黄疸
  目眦淡白—气血不足
 一、望诊 - 图13

  5.望耳鼻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望耳应注意耳的色泽及耳内的情况
  耳轮干枯焦黑—肾精亏耗,精不上荣所致,属危证
 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麻疹先兆
  耳内流脓水—脓耳或聤耳,多为肝胆湿热所致
  总之,耳轮总以红润为佳,或黄或白或黑或青,都属病象,薄而白或黑,概为肾精亏损
 一、望诊 - 图14

  望鼻主要是望鼻内分泌物和鼻的外形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
  ◆流浊涕—风热
  ◆久流浊涕而有腥臭味者—鼻渊,由于感受外邪或胆经蕴热所致
 一、望诊 - 图15
  ◆鼻头或周围充血或生红色丘疹,名酒糟鼻—肺胃有热
  ◆鼻柱溃烂塌陷—麻风病或梅毒
  ◆鼻翼煽动—肺热、或肺肾精气衰竭而出现的喘息
 一、望诊 - 图16

  6.望唇、齿龈、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望唇应观察其颜色、润燥和形态的变化
  唇色淡白—气血两虚
  唇色青紫—寒凝血瘀
  唇色深红—热在营血
  口唇干枯皴裂—外感燥邪,热炽津伤
 一、望诊 - 图17

 口角流涎(或睡时流)—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亦见于虫积
  口唇糜烂—脾胃蕴热上蒸
  口一、望诊 - 图18斜—中风
  撮口或抽掣不停—肝风内动,或脾虚生风
  口开不闭—-脱症
 一、望诊 - 图19

  (2)望齿,应注意色泽、润燥、形态几个方面
  牙齿干燥—胃热炽盛、津液大伤
 干燥如枯骨—肾精枯竭
  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者—肾虚或虚火上炎
 睡中咬牙或啮齿—胃中有热或虫积
  (3)望龈,应注意其色泽的变化
  龈色淡白者—血虚不荣
  红肿者—胃火上炎
  牙龈出血而红肿者—胃火伤络
  不红而微肿者—气虚,或虚火伤络
 一、望诊 - 图20

  (4)望咽喉,应注意其颜色及形态的异常改变
  咽喉红肿而痛—肺胃积热
  红肿溃烂,有黄白腐点—肺胃热毒壅盛
  色鲜红娇嫩,疼痛不甚—阴虚火旺
  色淡红不肿,久久不愈—虚火上浮
 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且随即复生者—白喉,属肺热阴伤之证
 一、望诊 - 图21

  7.望体表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望体表主要是观察肤色及外形的变化。皮肤居一身之表,内合于肺,卫气循行其间,而为机体的屏障。
  皮肤面目皆黄—黄疸
  皮肤虚浮肿胀—水湿泛滥
  皮肤干瘪枯槁—津伤液耗
  (1)斑疹 斑和疹都是全身性疾病反映于皮肤的一种证候表现。
 斑疹常见于外感热病,亦可点大成片,或红或紫,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谓之斑
 一、望诊 - 图22

 色红疹点小如粟,高出于皮肤,摸之碍手(亦有不高出皮肤,抚之无碍手之感者),谓之疹。
 一、望诊 - 图23

  斑疹的色泽,以红活润泽为顺
  ◆深红如鸡冠色—热毒炽盛
  ◆色紫暗者—热毒盛极
  ◆色淡红或淡紫者—气血不足,或阳气衰微
  斑疹的形态,以分布均匀,疏密适中为顺
  →若稀疏松浮—病邪轻浅
  →稠密紧束,压之不褪色—热毒深重
  →疹点疏密不匀,或先后不齐,或见而即陷者—正气不足、病邪内陷的危候
  ◆内伤杂病见斑疹—多属血热
  ◆若斑色暗紫,其形较大,时出时陷—多为气虚不能摄血或挟有瘀血

  (2)白(疒咅) 又名白疹,是皮肤上出现的晶莹如粟的透明小疱疹,高出皮肤,擦破流水,以胸部及颈项部为多见,亦偶见于四肢,唯不见于面部,多系湿郁肌表,汗出不彻所致。
  (3)痈疽疔疖 痈疽疔疖,都属于在皮肤体表部位有形证可见的疮疡一类的外科病证。
 痈:发病局部范围较大,红、肿、热、痛,根盘紧束者,属阳证
 疽:漫肿无头,部位较深,皮色不变者,属阴证
 疔:范围较小、初起如粟、根角坚硬,或麻或痒或木,顶白而痛者
 疖:起于浅表,形圆而红、肿、热、痛,化脓即软者

(四)望舌质和舌苔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
  正常舌象,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舌与脏腑分候部位
 一、望诊 - 图24

  1.望舌质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望舌质对于诊察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
  具有重要意义。望舌质,主要是察其颜色、形态的异常。
 一、望诊 - 图25

  望舌态
  (1)强硬:热入心包 痰浊内阻 中风先兆
  (2)痿软:气血两虚 阴液枯竭
  (3)颤动:气血亏虚 肝风内动
  (4)吐弄:心脾有热 动风先兆
  (5)歪斜:肝风内动 痰瘀阻络
  (6)短缩:寒凝筋脉 热病津伤

  2.望舌苔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舌苔是胃气上蒸而生。正常人仅有一层薄白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是胃气正常的表现。病苔是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1)望苔色 苔色主要有白、黄、灰、黑四种。苔色与病邪性质有关,故察苔色可以推断疾病性质
  ①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
  薄白苔—正常、表证初起
  舌淡苔白—里寒证
  积粉苔(舌上满布白苔,有如白粉堆积在舌上,扪之不燥)—浊邪与热毒互结,常见于瘟疫,亦见于内痈。

  ②黄苔:主热证、里证
  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
  外感病,苔由白转黄者—表邪入里化热
  舌淡胖嫩而见苔黄滑润者—阳虚水湿不化
  由于黄苔主热主里,因此黄苔又常与红绛舌并见
  ③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亦可寒湿证
  灰色即浅黑色,常可发展为黑苔,故灰黑苔常同时并见。灰苔可由白苔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
  苔灰而润—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
  苔灰干燥—热炽津伤,或阴虚火旺
  ④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
  黑苔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
  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热极津枯
  苔黑而润滑—阳虚寒盛
  可见灰黑苔辨寒热,看苔之干燥与润滑有重要意义

  (2)望苔质 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
  ①薄苔:透过苔能隐隐见到舌体,又称见底苔
  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者
  厚苔:透过苔不能见到舌体,又称不见底苔
  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积滞者
 一、望诊 - 图26

  ②润燥:正常舌苔是润泽的,为津液上承之征
  苔面干燥,望之枯涸,扪之无津—燥苔
  苔面粗糙刺手—糙苔,多见于热盛津伤或阴液亏耗的病证
  苔面水分过多,扪之滑利而湿—-滑苔,多是水湿内停之征
  舌苔由燥转润,往往是热邪渐退或津液渐复之象,表示病情好转,若由润变燥,则表明津液已伤,热势加重,或邪从热化
  ③腻腐:腻苔,是舌面上覆盖着一层浊而滑腻的苔垢,颗粒细腻而致密,刮之难去,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等阳气被阴邪所抑的病变,如痰饮、湿温等病证。
  腐苔,苔质颗粒较大,松软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脱,多由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常见于食积、痰浊等病。

  ④剥落:苔的有无与消长变化,是正邪斗争互为消长的表现。若舌苔骤然退去,不再复生,以致舌面光洁如镜,即为光剥舌,又叫“镜面舌”,是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表现。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也属胃的气阴两伤之候。若花剥而兼有腻苔者,说明痰浊未化、正气已伤,病情较为复杂。
 一、望诊 - 图27
  ⑤有根与无根
  有根苔:舌苔坚敛而着实,紧贴着舌面,刮之难去,舌与苔如同一体,苔像从舌里长出来的,又叫真苔;多为实证、热证,表示有胃气。
  无根苔:舌苔不着实,似浮涂在舌上,刮之即去,不像是从舌上生出来的,为无根苔,又叫假苔。多见于虚证、寒证,表示胃气衰。

  3.望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 望舌时需要充足的自然光线,并且尽可能使光线直射于口内,如晚间望舌不太准,必要时还需白天复检。
  (2)伸舌姿势 要求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体,舌尖略向下,舌面向两侧展平,不要卷缩,也不要过分用力外伸,以免影响舌质的颜色。
  (3)染苔 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染上颜色,称之为“染苔”。
  另外,饮食的摩擦或是刮舌,可使苔由厚变薄;进热饮食或刺激性食物,可使舌质变红;鼻塞或张口呼吸的病人,舌面多干燥等应予鉴别。
 一、望诊 - 图28
  4.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正气的盛衰
  (2)分辨病位的深浅
  (3)区别病邪的性质
  (4)推断病势的进退

(五)望排出物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排出物包括痰涎、呕吐物、二便、涕、泪、带下等。了解排出物的色、质、量及其有关变化情况,是进行辨证分析的必要参考资料。
  一般来说,排出物清稀者,多为寒证;黄浊稠黏者,多属热证
  1.痰涎
  痰色白而清稀—寒证
  痰色黄或白而黏稠者—热证
 痰少极黏,难以排出者—燥痰
 痰白易咯而量多者—湿痰
  咳吐脓血如米粥状—热毒蕴肺,多是肺痈证
  痰中带血,或咳吐鲜血—热伤肺络
  2.呕吐物
 呕吐痰涎,其质清稀者—寒饮
 呕吐物清稀而挟有食物、无酸臭味者—胃气虚寒
 呕吐物色黄味苦—肝胆有热,胃失和降
 呕吐物秽浊酸臭—胃热或食积所致
 吐血鲜红或暗红,夹有食物残渣—肝火犯胃或瘀血内停
 呕吐脓血,味腥臭者—内痈

  3.大便
 大便稀溏如糜,色深黄而黏—肠中有湿热
 便稀薄如水样,夹有不消化食物—寒湿
 便如黏冻,夹有脓血—痢疾
  色白者为病在气分;色赤者为病在血分;赤白相杂者多属气血俱病
  先便后血,其色黑褐的是远血;先血后便,其色鲜红的是近血
  4.小便
  小便清澈而量多者—虚寒
  量少而黄赤者—热证
  小便混浊不清—湿浊下注,或脾肾气虚
  尿血者—热伤血络
 尿有砂石者—石淋
 尿如膏脂者—膏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