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思维训练(3)

16站在水泥地上,手拿一个鸡蛋。

问题:能使鸡蛋向下掉1米而不破碎吗?

答案:可以。只要将鸡蛋从1米以上的高度向下掉落,在其掉落了1米时,鸡蛋还没有掉在地上,就不破碎。

分析:如果注意力只集中在鸡蛋上,思维仍然是单一的。如果思维力集中在使鸡蛋不破碎的前提条件是“掉落1米”,灵感就会产生了。

17一枚硬币,一共向上抛掷了10次,10次均是国徽图案向上。

问题:现在再抛一次,这次国徽图案向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答案:1/2。

分析:硬币是不可能有记忆的,每次抛掷,国徽向上的概率都是1/2。思维之所以会容易进入计算的陷阱,是因为在积累了N个事例后,便拿来作类比。

18在一个圆形的赛马场的起跑线上,有3匹马一同出发。已知1号马每分钟跑两圈,2号马每分钟跑3圈,3号马每分钟跑4圈。

问题:3匹马起跑后多长时间就又并排在起跑线上?

答案:1分钟后。

分析:题干中提出了许多数据,思维会习惯地导向计算,从而忽视数据的真正含义。每匹马每分钟跑几圈的含义在于,马每跑完1分钟处在什么位置。这只需要思维的灵活性就能完成。

19将一张崭新的100元钞票压在一个空杯子下。

问题:能不能在手不动杯子的情况下,取出这张100元钞票?不许借用其他工具,也不许用钞票掀倒杯子。

答案:用手卷起这张钞票,慢慢推动杯子,直至这张钞票全部被卷出。

分析:题干否定了借助于其他工具的可能,但我们能否将钞票这个取的对象变成取的工具?这就是逆向思维的训练。

20让24个人排成6列队伍,每列队伍的人数分别是5个人。

问题:能否完成这种排列?

答案:可以,排出一个正六边形即可。

分析:讲到排列队伍,总是想到横平竖直地排。但是总缺少6个人。能不能反过来想,把其中的6个人当成两个人来用呢?

21有一片森林。

问题:一个人最多能在森林中走进去多远?

答案:森林的一半。

分析:森林有多大往往成为注意的中心。没有数据,无法回答。将思考转移到概念上,发现“走进”与“走出”对应。题干没有说明走进的具体数字,分界线即为森林的一半位置。

22一个小镇上只有两个理发师,他们各开了一个理发店。有个外地人路过,想理发,又不知道谁的技术好。走进第一个店,他发现这个理发师的头发七长八短。走进第二个店,他发现这个理发师的头发整整齐齐。

问题:他最终会选择哪位理发师?

答案:选择了第一个。

分析:习惯性思维总是把理发师的技术与所理的发型联系。如果不去思考“谁给我理发”,而是反过来思考“谁为理发师理发”,就容易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逆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训练。

23国王要修一座宏伟的宫殿,打算聘请一位最好的建筑师。他召集全国所有的建筑师,让他们自报条件竞选,并公正地介绍、推荐一位候选人作为自己的助手。国王倾听每一位建筑师的自我介绍及推荐后,决定了人选。

问题:中选的建筑师有可能是谁?

答案:提名最多的助手候选人。

分析:这道题包含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因素。关键是将思维从候选人的“自我评价”转移到候选人对“对他人的评价”。最好的建筑师应当是被多数人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