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脔

    释义

    “禁脔”比喻珍美的、独自占有而不容别人分享、染指的东西。典出唐·房玄龄等《晋书·谢安传》:“元帝始镇建业,公私窘罄,每得一脔,以为珍馐。项上一脔尤美,辄以荐帝,群下未敢先尝,于时呼为‘禁脔’。”

    注释

    禁:指宫廷的、皇帝的。

    脔:指切成小片的肉。

    溯 源

    西晋末年,这个建立在“三马同槽”基础上的王朝飘飘摇摇,至316年,晋愍帝司马邺被俘,西晋终于宣告灭亡。然而,晋朝的旧臣们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他们到处奔走,于317年,拥护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国号仍然为晋,历史上称为东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

    建国初期,财政紧张,无论是老百姓,还是朝堂,生活都很窘迫。据说,当时晋元帝的生活也很艰苦。古时人们认为羊肉是最好的肉类,但因经济窘迫,身为皇帝的司马睿也只能吃到猪肉。整头猪的肉中,猪脖子上的肉最珍贵,所以每当得到一头小猪时,猪脖子上的肉都留给皇帝吃,大家都不敢尝。长此以往,人们就把猪脖子上的肉称为“禁脔”。

    自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以后,政权历经八位皇帝传到晋孝武帝司马昌明手里。据史书记载,司马昌明虽身为一国之君,但为人小气而且心胸狭窄,如果别人拿了他想要的东西,他总会找机会报复。一年,孝武帝要为晋陵公主选婿,就请曾为太子舍人王导的孙子王珣帮忙推荐众王孙公子,并对他说:“我的女婿要像刘真长、王献之那样最好了。像王处仲、桓元子这样的也可以。”王珣答道:“谢混虽然不及刘真长,但才干也不比王献之差。”皇帝说:“这样也就够了。”

    不久,孝武帝去世了,吴郡太守袁山松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谢混,王珣听说后,就对袁山松说:“你不要靠近禁脔。”从此,“禁脔”一词又引申为某人特有的、别人不能碰的宝贝,并由此流传开来。

    用典

    前后百卷文,枕籍皆禁脔。

    ——唐·杜甫《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