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岛国——日本

    大化改新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群岛国家,公元五世纪时,大和族大体上统一了日本。日本统治者实行部民制,国王(天皇)和氏族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强迫被征服和破产的氏族成员当了近似奴隶的部民。部民没有人身自由,无偿为贵族耕作和负担其他劳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部民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六世纪中叶,阶级矛盾激化,出现了“五谷不登,百姓大饥”的景象。统治集团内部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天皇和苏我氏主张革新政治,利用佛教统一思想,建立中央集权国家,而以物部氏为首的保守派则坚决反对。

    五八七年,苏我氏和物部氏为争立皇太子,爆发了内战。结果,苏我氏获胜,掌握了朝廷实权。五九三年立推古天皇(女)即位,立顾户皇子为皇太子,担任摄政,史称圣德天子。

    圣德天子决心改革国内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参考中国的官制,创立了中央统一的《冠位十二阶》官制代替氏族政制,削弱世袭贵族的势力。六○四年,圣德天子又颁布了《十七条宪法》,这并不是现代国家的宪法,而是关于君臣尊卑的政治思想。圣德天子还积极派遣隋使,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在日本弘扬佛教,提高皇室的地位。

    圣德天子的改革措施为大化改新做了必要的准备。

    圣德天子和推古天皇先后去世后,苏我八鹿独掌朝权,专横跋扈,竟然捏造罪名夷灭了圣德天子之子山背大兄家族,引起了朝臣震惊。

    皇子中大兄也感到杀身之祸近在眼前,秘密筹划,剪除苏我八鹿。

    与中大兄一起受教于遣隋留学生南渊请安的大臣中臣镰足看到中大兄志存高远,有意接近他。一天,中大兄踢球时鞋子脱落了,中臣镰足赶紧拾起来,跪着为皇子穿上。从此两个志同道合的人成为知心好友,一起探讨改革事宜。

    六四五年六月,天皇在宫中接见朝鲜使者。苏我八鹿得意洋洋陪坐一旁,颐指气使,虽然他发现中大兄没有到场,却一点也没在意。总是装作很谦恭的中大兄在他眼里是微不足道的。

    突然,中大兄率领一些武士冲进宫中,随即关闭宫门。早已埋伏在暗处的中臣镰足率武士擒住了苏我八鹿。中大兄当众宣布苏我八鹿十大罪状,将其处死,率人包围苏我家的宅邸。八鹿之父苏我虾夷眼看大势已去,焚宅自杀。以中大兄为首的革新派,组织了新的政权。

    中大兄拥立孝德天皇即位,建年号大化。自己以皇太子的身份掌握朝廷实权,同时任命中臣镰足等革新派为大臣。

    第二年,新政权迁都难波(今大阪),发布改新诏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历史上称为“大化改新”。

    在政治上,废除贵族奴隶主的世袭特权,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神癨、太政二官,分别掌管神事和行政事务。太政官下设八省,分管行政事务。另设监督百官的弹正台和军事机关王卫府。地方设国、郡、里三级行政单位。

    经济方面,废除部民制,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获得自由。仿效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每隔六年分给六岁至六十岁男女口分田,受田人没有土地所有权,只有使用权。农民向国家负有纳租(谷物)、庸(服劳役)、调(交纳土产)的义务。

    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是以等级尊卑为基础的。除确立朝臣、贵族对皇帝的服从和百官位阶制度外,大化政权还规定了“贱民”制度。贱民即守卫皇陵的陵户和公私奴婢等,他们比普通农民还低一等。农民虽无政治上的权利,但有人身自由。所谓的贱民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且不能和良民通婚。大化改新并没有彻底废除奴隶制。

    大化改新使日本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政治经济的发展。但革新势力和守旧势力的斗争依然激烈。有位皇子在守旧派的支持下,发动叛乱,被中大兄绞死。皇室内部也不断进行斗争。

    六六八年,中大兄即位为天智天皇,立其弟大海子为皇太子。但天智天皇逐渐丧失了进取心,吸收守旧贵族参与朝政。天智天皇病死后,守旧势力试图拥立大友皇子即位,但大海子兴兵讨伐,打败了朝廷军队。

    六七三年二月,大海子即位,称天武天皇,继续推进改革事业。七○一年,制定颁布《大宝律令》,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

    大化改新推动了日本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日本很快发展成东亚强国。

    遣唐使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这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送别好友日本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时写下的送别诗。

    在公元六○七年,日本的圣德天子就派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当时的隋炀帝看到日本使臣递的国书上写着:日本是日升的地方,中国是日落的地方,日升之国向日落之国问好。不禁勃然大怒道:“一个弹丸之地也敢如此猖狂!”大臣忙劝解道:“我朝正与高句丽作战,需要日本牵制高句丽。”隋炀帝这才平息怒气,热情接待了日本使臣。

    以后,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遣留学生。

    大化改新以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日本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制度的热情更高了。日本政府不断派出使臣和留学生,起初每次在百人左右,到八世纪初,人数常常达到几百人,包括使节、僧人、医生、商人、留学生。因为是出使唐朝,所以称为遣唐使。

    这些留学生和僧人,以极大的热情学习中国文化和制度,在中国往往留学数年,甚至二三十年。学成归国后,也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和思想,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在这些留学生中,阿倍仲麻吕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

    七一七年,仲麻吕和吉备真备、僧人玄窻等五百五十七名遣唐使,从大阪起航,经过长期艰险的路程,来到日夜向往的文化之都——长安。

    仲麻吕勤奋好学,在国子监太学中,攻读了《礼记》等经典。仲麻吕太学毕业后参加了科举,考中了进士。他的才华得到了朝廷的赏识,不久被任命为执掌校理刊正四库图书的官员,还辅佐太子的学习。仲麻吕也想继续深造,推迟了归国日期。

    仲麻吕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是一位天才诗人。他和许多著名诗人,如李白、王维、赵晔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吟诗唱和。

    仲麻吕为唐明皇所赏识,几次请求归国,都未被允许。七五三年,已经五十六岁的仲麻吕再次请求与遣唐使一起回国。唐玄宗感念他功勋卓著,终于同意,任命他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

    消息传出后,他的好友纷纷前来送别。仲麻吕为感谢大家的情谊,解下宝剑留赠友人,挥毫赋诗: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

    西望怀思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仲麻吕随遣唐使从苏州乘四艘木船,驶入大海,与他同行的有高僧鉴真。船队航行到冲绳岛时,遇到了风暴。其他三条船分别开到了日本,惟仲麻吕乘坐的船却杳无音信。很多人都认为他们已经遇难。李白怀念好友,以悲痛的心情写下了《哭晁卿行》: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日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alt

    值得庆幸的是,仲麻吕并没有死,他乘的船随风漂到越南海岸,遭到当地人的袭击。他和幸存的十多个人,历尽艰险回到长安。仲麻吕又被皇帝任命为左散骑常侍等职。七七○年一月,在长安去世。

    以仲麻吕为代表的遣唐使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带回日本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给日本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侵朝战争

    一五九○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但日本的地方割据势力仍很强大,矛盾斗争此起彼伏。丰臣秀吉妄图通过对外战争缓冲国内矛盾,弥补财政不足,积极准备入侵朝鲜。

    丰臣秀吉的如意算盘是:以朝鲜为跳板,占领中国、东南亚以及印度,建立起称霸亚洲的“日本大帝国”。

    一五九二年四月,十六万日本军队乘船渡海,在朝鲜釜山登陆,侵朝战争拉开了序幕。

    当时的朝鲜政治腐败,内乱不息,国库空虚,军备废弛。面对如狼似虎的日本侵略军,国王不仅不组织反抗,反而仓皇出逃,一直跑到鸭绿江边的义州。朝鲜军队也无心抵抗,一时间,日军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占领了汉城和忠清、全罗、京畿、咸镜各道,一直打到图们江边。日寇的铁蹄践踏了朝鲜大半领土,所到之地,烧杀掠夺无恶不作。京城(汉城)被劫掠一空,昔日繁华都城变成了一片废墟。

    朝鲜人民不甘做亡国奴,他们自发组织义兵,保家卫国。庆尚道儒生郭在首先举起义兵大旗,他变卖家产,率领义兵收复了许多失地,被称为“红衣将军”。

    李氏王朝的一些爱国将领,也不甘心祖国沦亡,积极投入抗日救国的战斗行列中去。水师将领李舜臣屡败日军,威名远扬,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将领。

    李舜臣召集手下将领制定对日作战方略时,分析了日军侵占朝鲜的形势,表明了誓死抗敌的决心。他说:“今之敌势猖狂,皆出于我不兴水战,使敌恣意登陆。……我愿以一死为期,直捣虎穴,扫尽妖氛,欲报国耻之万一。”将领们同仇敌忾,纷纷表示愿与敌血战到底。

    李舜臣当时为全罗道左水师,他很注意整顿军备。他设计了一种战舰,长约十一丈,宽约三丈,船形似龟,故名龟船。龟船船身覆以铁板,敌人无法焚毁;铁板上装有锥刀,防止敌人接近;船首设龙头,内装硫磺焰硝,一旦对敌,龙头口吐烟雾,可以迷惑敌人,掩护自己。船内装有火炮,四周有七十二个炮眼,能从四面观察和攻击敌人;船两侧各有二十支橹,四十支桨,橹桨一起摇动,船驰如飞,敌舰望尘莫及。

    当年五月七日至八日,李舜臣所率水师在玉浦、合浦和赤珍浦,两日三战,击沉敌船四十余艘,重创敌军,自己九十艘战船竟无一损失。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朝鲜半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五月底和六月初,李舜臣水师在泗州、唐浦、唐项浦、永登浦四战日军,再次取胜。

    侵朝日军这时也认识到,要想征服朝鲜,首先必须消灭李舜臣的水师部队。因此集中舰队,找李舜臣决战。

    李将军接到报告,见乃梁海面有敌舰集结,并有日舰从别处赶来。他当机立断,对其各个击破。李将军先派部分舰船与敌人接战,佯败退至闲山岛附近。敌舰在追击中队形散乱,朝鲜的主力舰队突然杀出。经过一天激战,击沉敌舰数十艘,毙敌几千人,随后乘胜东进,在釜山与敌增援舰队激战,击沉日舰四十多艘,取得了“闲山岛大捷”。

    九月,李舜臣联合李仁祺的水军,进攻釜山港,当时日军在釜山集中了四百七十多艘舰船,但一见舰船上李将军的旗号,许多日军弃舟登岸,不战而逃。这一战击毁敌船百余艘,朝鲜水师战船无一损失。日军海军主力被消灭,水陆并进的计划成为泡影。

    一五九二年夏天,中国明朝政府派大将李如松率兵四点三万人赴朝抗日,相继收复平壤、汉城,把日军压缩到釜山及其附近的狭窄地带。日本侵略军为争取时间,假意和谈。发动侵略的丰臣秀吉竟无耻地提出了朝鲜向日本割地赔款,明王朝将公主嫁到日本,朝鲜派王子到日本为人质等条件,和谈当然破裂了。

    在近四年的和谈期间,丰臣秀吉一直为侵略做准备。除重新征集、装备军队外,他还派人到朝鲜散布谣言,说李舜臣故意放走敌将。昏聩的朝鲜国王信以为真,将李舜臣撤职并逮捕入狱。

    丰臣秀吉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一五九七年二月纠集十五万日军,再次入侵朝鲜。接替李舜臣统领水军的是元均,此人优柔寡断,指挥无方,不久兵败被杀。人民强烈要求李舜臣复职。

    此时,朝鲜水师只有水船几艘,水兵一百二十余名。李舜臣慷慨上疏国王:“今臣尚有战船十二,出死力拒敌,则犹可为也。战船虽寡,微臣不死,则不敢侮我矣。”他利用鸣梁海峡的有利地形,使巧计使敌船陷入浅滩,挫败敌船三百余艘,杀敌数千人,取得“鸣梁大捷”。

    一五九八年七月,明朝派陈瞞、邓子龙率水军援朝。中朝联军一路破敌,在露梁海面与日军激战。日军遭到毁灭性打击,但李舜臣和邓子龙都壮烈牺牲。

    这年八月,丰臣秀吉病死,日军残部狼狈逃回日本。侵朝战争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