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

    萨拉热窝的枪声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是一个晴朗的星期天,这一天上午,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的街头,人头攒动,好一派热闹的景象。原来是斐迪南大公和妻子索菲要访问这座城市。十时过后不久,前后六辆敞篷汽车缓缓地从车站方向驶来。人们议论纷纷:“看哪,这就是斐迪南大公,这家伙就是那个好勇斗狠的奥地利皇太子。”也有人说:“听说了吗,这家伙刚刚举行完军事演习,听说是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呢!”旁边有一位也凑过来搭话:“你看他那神气活现的样子,还不知会发生什么事呢!”

    话正说到这里,人们为眼前的事情惊呆了:就在车队驶上市中心一座桥梁时,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突然间把一颗炸弹掷向斐迪南大公!人们眼见着这颗炸弹向斐迪南大公的车子飞去,可就在这时,斐迪南的司机有所察觉,加快了车速,躲过了这颗炸弹。炸弹落在了车篷上后又弹到了地上,在第三辆汽车前面“轰”地一声炸开了。炸弹的碎片击伤了总督的副手、索菲的侍女和一些旁观者。那青年掷出炸弹后,立即吞下一小瓶毒药,纵身跳进河里。几分钟后,他被打捞上来,可他忍受着剧烈的疼痛,什么也不说。

    斐迪南大公故作镇静,他也不想将这次暗杀行动解释为这座城市对他的抗议,所以若无其事地对旁边的人说:“这家伙有精神病,我们不管他,继续前进!”车队缓缓行进到市政厅,这时候,市长正在准备致欢迎词。惊魂未定的斐迪南大公把一肚子气都撒在了市长身上,上前一把抓住了市长的胳膊,厉声质问道:“市长先生,我到这里来访问,是表示我的友好,难道这里的人竟用炸弹来回敬友好的表示吗?”

    市长听说了这件事,再看到怒气冲冲的斐迪南大公,吓得浑身发抖。斐迪南只不过想吓一吓他,看他的样子,也稍许有些满足,平静了一下,对市长说:“市长先生,讲你的吧。”

    从市政厅出来,下一步就是到国家博物馆。斐迪南大公这次不敢掉以轻心,加强了安全措施。走到半路,斐迪南突然准备改变行程,先去医院看望一下那些被炸伤的人们。走在前面的司机并没有被告知行程的改变,造成了一个小小的混乱。总督发现路线不对,命令司机掉头行驶。这个小小的混乱给另一位暗杀者——加夫里洛·普林齐普的暗杀行动造成了一个绝妙的时机:斐迪南大公夫妇的车子距离他不到两米。机不可失,普林齐普迅速拔出一支小手枪对准斐迪南大公夫妇,“砰”、“砰”就是两枪。这两颗子弹都没有白费,第一颗子弹射进了斐迪南大公的脖子,第二颗则洞穿了大公的妻子索菲的腹部。

    事情如此突然,站在车子踏脚板上的侍从官一时不知所措,总督也慌忙命令司机返回总督府,没有顾及到斐迪南大公夫妇的伤情。斐迪南大公夫妇也还直挺挺地坐在那里,呆滞的目光凝视着前方。

    普林齐普射出两颗子弹后,立即将枪对准自己头部准备自杀,但没有成功,警察上前来逮捕他时,他挣扎着吞下了一小瓶毒药,这瓶毒药使他痛苦地痉挛,他还是没有当场死去。但是斐迪南大公夫妇却没有这么幸运,车辆的震动使斐迪南口中喷出一股股鲜血,过了不一会儿,斐迪南夫妇双双死去。

    斐迪南大公的死使奥国八十二岁的皇帝老泪纵横,陆军参谋借机敦促他向塞尔维亚宣战。在得到德皇的支持后,他向塞尔维亚提出了苛刻的条件,最后借口条件没有被满足,于七月二十八日中午向塞尔维亚宣战。这一下捅了马蜂窝,短短的几天之内,德、俄、英、法等欧洲帝国主义大国纷纷卷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次大战很快从欧洲扩展到亚洲、非洲和美洲,日本、美国等国家宣布参战,到一九一八年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了战争。

    有人说是普林齐普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萨拉热窝的枪声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实际情况是,这些帝国主义大国早就准备好了发动战争,萨拉热窝事件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三国同盟与三个协约国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实力发生了迅速变化。到了二十世纪初,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可这时,世界早已瓜分完毕,英国占有殖民地最多,是俄国的二倍,法国的三倍,德国的十一倍。迅速崛起的德国岂肯罢休。列强争雄,必起祸端。此时的欧洲大陆,杀机四起。列强为了自己的如意算盘,各动心智,勾心斗角。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壮大自身力量并压倒对方,各国以私利为轴心都在寻找着同盟者,于是在欧洲便逐步形成了对立的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指的是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结成的同盟,在这里,德国是主角,奥匈是依附德国的伙伴,意大利则是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一直以来,德法矛盾很深,德国最怕法国复起,尤其是担心法国有朝一日会收复一八七一年被德国侵占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可是两块上好的肥肉,肥得直流油,德国是不会归还给法国的。奥匈帝国则与俄罗斯帝国因争夺巴尔干半岛而不断发生冲突。于是在一八七九年十月七日,德奥便结成了秘密军事同盟条约。此后,德国又利用法意之间为争夺突尼斯而出现的矛盾,把意大利拉入同盟。一八八二年五月二十日,三国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法国进行侵略,德国意大利将互相援助,如果三个同盟国中任何一方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强国攻击,其他两国保证给予援助。”

    三国同盟的矛头直接指向法、俄,从而促使他们迅速接近。三国协约来源于一八九一至一八九四年法俄签订的一系列规定:“两国中如有一方遭受德国的单独进攻,或德国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的联合出击时,将互相提供军事援助。”一八九四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

    一直奉行“光荣孤立”政策的英国因其与德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在一九○四年四月八日同法国缔结了协约。一九○七年八月三十一日,英俄也订立了协约。这样,英俄同盟再加上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便构成了三国协约。

    至此,两大对立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各已形成。各国不断地扩充军备,到一九一四年,两个集团积怨日深,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战争的因素在不断地增长,欧洲大陆弥漫着呛人的火药味,而巴尔干半岛是一个超级火药桶。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奥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夫妇在军事演习后被出生于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齐普枪杀。萨拉热窝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欧洲战火纷飞,烽烟滚滚,千百万条汉子在战场上奋力拼杀,转眼间无数个生灵成冤鬼。欧洲大陆宛若人间地狱般恐怖。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交战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数不胜数。最后,协约国终于力挽狂澜,战胜了同盟国。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四日,德国代表于巴黎东北茨比涅森林的火车厢里签订了停战协定,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上午十一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宣告结束。

    “史里芬计划”的破灭

    一九一四年八月,这在欧洲正是秋高气爽,收获果实的季节,而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却气氛明显紧张,战争一触即发。要塞四周的十二个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坚固炮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沉重,仔细看去,每个炮台都装备着大炮和其他武器,更增加了气氛的紧张。比利时是个中立的国家,并没有参加这次战争,为什么也会这么紧张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萨拉热窝事件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快在欧洲蔓延,预谋已久的德国很快参战。早在一九○五年德军就制定出了一个详尽而周密的作战计划,当时制定这一作战计划的是德国参谋总长史里芬,所以这一计划又被称为“史里芬计划”。史里芬是一个军事天才,“史里芬计划”体现了德国人的闪电战的一贯作法,成为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军事计划之一。

    德国地处中欧,因此,东有俄国,西有英国和法国,这些国家都同德国有着利益上的冲突。如果战争扩大,德国势必两面受敌。在这种情况下,“史里芬计划”设想德国的主要敌人在西方,战略的重点在西欧。德国一旦加入世界大战,首先要在西方集中绝大部分兵力迅速击败法国,切断英国同欧洲大陆的联系。消除西部的隐患后,再掉过头来对付俄国。

    alt

    法国早就对强大的德国存有戒心,在法国和德国的边境修了一系列坚固的堡垒,称为“马奇顿防线”,成为德国进攻法国的最大障碍。“史里芬计划”巧妙地绕过了法国的防线,选择了从比利时进攻法国。因此,比利时的要塞列日成为这一作战计划的关键性一步。

    列日要塞这种战前的沉默气氛很快被打破,德国军队在无理要求被拒绝后,立刻用大炮轰击炮台,并动用飞船投放了十几颗炸弹。德军像潮水一样发动了第一轮攻势,但很快被比利时人猛烈的炮火击退。德军沉不住气了,德国第二集团军副参谋长鲁登道夫将军亲自督阵才攻下了列日镇,但周围的炮台仍在顽强战斗,德军的前进仍然受到强有力的阻碍。

    最后德军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调来了一门巨型的榴弹炮,来摧毁剩下的十个炮台。这种榴弹炮比当时协约国方面最大的十三英寸的大炮还大出三英寸多,而且装有定时引爆装置,所以,威力极大。在一阵阵隆隆的炮声中,列日要塞的几个炮台很快就被摧毁,成为一座座废墟,连当时比利时方面的总指挥勒芒将军也被俘虏。之后,德国军队迅速向西挺进,并兵分五路,直向法国北部扑去。

    这个消息传到法国后,法国的总司令霞飞将军决定将计就计,去攻打德军相对较弱的后方。由于德军绝大部分都被用于通过比利时攻打法国,所以在德法边境上驻扎的军队较少,法军得以长驱直入,很快收复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然而,这正中了德国人诱敌深入的计策,德军很快进行全面的反击,法军开始全线溃退。而德军的大部队则通过比利时侵入法国领土,向法国的心脏地区长驱直入。

    一连串的胜利使当时的参谋总长毛奇得意忘形。他过早地分兵多路进攻法军,从而露出了破绽,给法军可乘之机。霞飞马上发现了德军的兵力分散,于是重新整顿军队,对德军形成了两面夹攻之势。

    从九月五日到九日,德、法两军在巴黎东面的马恩河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就是著名的马恩河战役。这次战役有一百五十万人互相厮杀,十分残酷。最后德国战败,只能向北退去,两军形成对峙局面。德军妄图速战速决的计划没能得以实现,史里芬计划遭到破产,德国在战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

    坦仓堡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为俄国制定了军事计划。计划规定,如果德国从西线进攻法国,那么俄国就从东线进军东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加利西亚,迫使德国分散兵力,以便法俄同时从东西分别打击德军。

    德军果然从西线进攻法国了,俄国立即调集六十五万大军兵分两路大举进攻东普鲁士。

    在突入东普鲁士不久,俄军准备仓促,食物补给和运输工具缺乏的弱点日渐暴露出来。加之两个集团军配合很差,很快在两军之间出现了一条宽一百公里的空隙地带。

    观察敏锐的德国第八集团军霍夫曼上校立即发现了俄军的弱点,建议马上攻打萨松诺夫率领的第二集团军的左侧翼。

    “这能行吗?如果莱宁堪普率领第一集团军来援救怎么办?”参谋长对霍夫曼的建议提出疑问。

    “参谋长放心,这两个集团军司令是一对冤家,十年前,在日俄战争时,莱宁堪普因在一次战争中没有支援萨松诺夫,而被萨松诺夫骂得狗血喷头,萨松诺夫气愤至极,竟在中国沈阳火车站的月台上对莱宁堪普大打出手,让莱宁将军很没面子,这次,莱宁堪普非报十年前被打之仇,我判断,他不会援助。”

    听了霍夫曼的分析后,参谋长当机立断,采取反攻行动。他首先派一个师的兵力牵制莱宁堪普的二十四个师,将其余全部兵力用来对付第二集团军。接着,他又派出一个小分队引诱萨松诺夫。不知详情的萨松诺夫在打败小分队后穷追不舍,企图一举歼灭德军。谁料,却中了德军的埋伏,疲惫不堪的俄军不堪一击,仓皇后退。萨松诺夫见势不妙,立刻电请莱宁堪普的第一集团军火速来援。果不出霍夫曼所料,莱宁堪普对他的请求置之不理。在德军猛攻之下,饥疲交加的俄军迅速溃败,九万多士兵被俘,三万多人战死或失踪,萨松诺夫悲愤至极,举枪自杀。第二集团军瓦解。

    德军稍加休整,又立刻向莱宁堪普的第一集团军猛扑过来,措手不及的莱宁堪普掉头就跑,结果,德军大获全胜。丢下第一集团军逃回俄国的莱宁堪普被沙皇尼古拉二世撤了职。

    这次战役因在坦仓堡取得最终胜利,故被命名为“坦仓堡战役”。

    英德海上大决战

    英德海上大决战,又称日德兰海战,也叫斯卡格拉克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

    一九一六年五月三十日,德国“留佐号”等五艘战斗巡洋舰进入斯卡格拉克海峡,英军司令杰立克获知后,立即派贝蒂率四艘战列舰和六艘战斗巡洋舰为前锋,迅速驶向日德兰半岛西北部海面。自己则亲率二十四艘战列舰、三艘战斗巡洋舰和许多辅助舰只断后。

    杰立克哪里会料到,这只是狡猾的德国公海舰队司令舍尔海军上将的一个引蛇出洞计谋。而其大舰队则在“留佐号”等舰后八十公里的海面上航行。

    五月三十一日下午二时,两支庞大舰队的前锋都驶到了日德兰西北部的海面上,虽说相距仅有五十多英里,双方却谁也不知道对方就在眼前。

    突然,英国舰队的一名瞭望员喊到:“远方出现异常的蒸气!”接着又喊道:“是一艘丹麦货船。”

    这时,德国前锋的一艘轻型巡洋舰也望到了丹麦货船,便转舵向它驶去,正好与前来察看情况的一艘英舰相遇。二时五十二分,两舰互相炮击,但都没命中。接着,贝蒂率六艘战斗巡洋舰迎击德国五艘战斗巡洋舰,双方进行了激战,不多时,贝蒂的旗舰“狮号”、“玛丽王后号”、“不屈号”不幸被德舰炮弹击中。

    六时左右,英国主力舰队首先发现了德国主力舰队方位。海军司令杰立克立即下令:“全部列舰向左排成舷侧单行,准备迎战!”

    毫无心理准备的德国主力舰队在英舰队的大炮轰击下,顿时乱了阵脚,不到十分钟,德国已有三艘军舰遭到重创。舍尔见势不妙,调转船头,在薄雾中逃之夭夭。本想从英国舰队的后面撤回本土,谁知冤家路窄,又碰上了英国的大舰队。

    “快放烟幕弹!”

    “各驱逐舰立即发射鱼雷!”

    舍尔急促地命令着。

    在烟幕的掩护下,舍尔率舰队向本土逃去。英国舰队岂能轻易放过舍尔,杰立克派出一些舰只封锁了舍尔必经的水域。深夜十一时半左右,双方又发生混战。凌晨三点半,舍尔摆脱英国舰队,逃回本土军港。

    在这次海战中,英国出动了约一百五十艘军舰,德国出动了约一百艘军舰,结果,英国损失了十四艘,德国损失了十一艘,英国的损失虽大于德国,但仍牢牢掌握着制海权。

    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历时十个月之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

    凡尔登是距法国巴黎二百多公里处的一个著名要塞,而法国霞飞将军仅派了四个师十万人驻守。

    德军对凡尔登垂涎已久。一九一六年一月,正当凡尔登要塞的大炮正在从炮塔上拆下来时,德军已经开始执行代号为“处决地”的行动计划,准备大举进攻凡尔登,“使法国把血流尽”。

    二月二十一日晨七点十五分,德军对凡尔登展开了疯狂的进攻。德军千余门大炮齐发,炮声惊天震地。经过十二个小时的狂轰乱炸,整个法军防线笼罩在浓烟烈火之中。很快,德军攻占了法军的第一、第二阵地,但凡尔登地域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防御地带,想三下五除二就解决掉不是件容易事。

    得到消息后的霞飞将军后悔莫及,立即传命令下去:“凡尔登不能丢给德国人,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阵地。”

    二月二十五日,霞飞派出大量援军前来增援,并委任贝当将军为凡尔登地区司令官。

    “决不能让德军通过凡尔登,”贝当命令阵守凡尔登的全体士兵。

    为了保证援军和军用物资顺利到达凡尔登,贝当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条运载量很小,且被德军严重破坏的公路。他立即组织一支抢修队,在沿途平民协助下将六米宽的公路拓宽,铺砌成可保证车辆二十四小时安全通过的公路。自二十七日起,汽车在这条公路上川流不息地奔驰着,十几万援军和两万五千吨军货物资源源不断运到了凡尔登,这条公路为保卫凡尔登立下了汗马功劳,故被法国人称为“圣路”。

    在法国守军的顽强有效抵抗下,防线很快稳定下来,德军虽然发动了几次大规模进攻,但都没有大进展。

    自八月开始,法军开始局部反攻,夺回了半年来失去的炮台和大部分失地。到十二月十八日,法军收复了自战役开始以来所失去的全部阵地。凡尔登战役自此结束。

    这次战役中,德军共投入四十六个师,法国投入六十四个师,双方在凡尔登浴血拼杀,双方伤亡共七十多万人,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凡尔赛和约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凌晨五时,两名德国代表在法国巴黎东北茨比涅森林的一列火车上签下了条件苛刻的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一天全面停止。

    一九一九年一月十八日,一场分赃的丑剧在巴黎的凡尔赛宫正式上演。为什么要选在凡尔赛宫呢?凡尔赛宫原是法国封建帝王的行宫,一八七一年一月十八日,普鲁士国王以战胜者的傲态闯入法国凡尔赛宫,宣布自己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为了回击他的不敬,和会开幕式上,法国总统洋洋自得地说:“四十八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里,因为它生于不义,所以自当死于耻辱。”

    参加和会的三十二个国家,一千多名代表自和会一开始,就陷入了激烈的争吵之中,尤其是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有时甚至达到以退会相威胁的程度。他们争论的焦点是:

    一是会议程序问题,美国坚持要求先解决国际联盟问题,再言其他。英国则提出先解决德属殖民地问题,而法国也不甘示弱地要求先制裁战争的罪魁祸首,肢解德国,面对英法的反对,美国只好退让。

    第二是对德和约问题,这是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也是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分赃的利益所在,争吵最为激烈。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终于达成协议:剥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以“委任统治”形式予以瓜分。和会还不顾中国代表的反对与抗议,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非法权益和胶州湾租借地全部移交给日本,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数千名爱国学生高呼“还我青岛”、“抵制巴黎和会”、“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走上街头抗议示威,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六月二十八日,各国签字的这一天,巴黎的华人和中国留学生三万人齐集在中国代表团住所外,高喊:

    “不能签字!”

    “谁签字谁就是卖国贼!”

    alt

    一名二十多岁的青年“刷”地跳上台阶,大喊道:“中国代表不能签字,中国代表如果签字,马上就打死他!”

    最后,中国代表团终于发表了一项声明:“山东问题不解决,决不在和约上签字。”

    虽然帝国主义列强在上述问题上争论不休,但是反苏的态度却出奇地一致,他们密谋把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和会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保留德国东线部队,建立由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组成的“防疫地带”,还批准了武装干涉苏俄计划。

    一九一九年五月七日,德国代表被召进会场,在苛刻的条约上签字。德国代表看到苛刻的《凡尔赛条约》后,气得浑身发抖,愤愤地说:“我们虽然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不是惟一的罪魁祸首。有些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的国家,也应该受到惩罚。”言外之意是说英法等战胜国同样有不可推卸的罪责。在英美等国的武力威逼之下,德国代表被迫在和约上签字。和约共有十五部分,包括四百四十个条款,主要内容是:

    一、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二、重新划定德国疆界,使德国在欧洲大陆丧失了百分之十三点五的领土和百分之十的人口。

    三、瓜分德国殖民地。

    四、限制德国军备,只保留十万陆军,莱茵河东五十里不准驻军,西由联军占领十五年。解散德国总参谋部并不得重行成立;禁止生产和输入坦克、装甲车等重型武器等等。

    五、赔款与经济条款。据统计,德国向英、法等国交付赔款约一千三百二十亿金马克。

    《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协约国与其他各战败国相继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如《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等。这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由于“巴黎和会”是战胜方协约国攫取大量利益的一次会议,所以《凡尔赛条约》可以说是分赃会议后的分赃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