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独立与自由而战

    从奴隶到将军的杜桑

    一七九一年八月二十二日,海地岛上烈火熊熊,一幢幢庄园被点燃,一个个殖民者被投入熊熊烈火里。岛上到处是黑人起义的烈火,到处是埋葬殖民者的墓地。一场轰轰烈烈的黑人大起义在海地岛进行着,它的领导者就是弗朗索瓦·多米尼克·杜桑。

    杜桑生于一七四三年,他的祖辈都是非洲人,被法国殖民者掠到海地做了奴隶。海地原有二十万印第安人,都被殖民者杀死了。所以,岛上大多数居民,都是被掠夺来的黑人。杜桑从小就放羊喂马,干苦力活。与其他黑人小孩不同的是,他从小就喜欢看书,自学了法文,读了很多宣传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革命书籍。参加起义后,由于他具有丰富的学识和卓越的组织才能,很快成为起义军的领袖。黑人起义军非常喜欢他,尊他为“卢维都尔”,意思是替大家打开道路的人。在他的领导下,起义军打败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殖民者,一八○一年一月,一举攻下了西班牙占领区的首府圣多明各,解放了整个海地岛。

    殖民者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组织军队进行了疯狂的反扑。一八○一年十二月,法国执政拿破仑任命他的妹夫勒克莱尔为远征军司令,率领战舰五十五艘和三万名装备精良的士兵前往海地。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杜桑向海地人民发出了战斗号召,他说:

    “同胞们,现在法国军队来攻打我们啦,要把我们再变为他们的奴隶。我们该怎么办?”

    “赶走他!”

    海地的群众高声喊道。

    在杜桑的率领下,海地起义军同殖民军展开了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打得殖民军不得安宁。法军统帅勒克莱尔遍寻杜桑的主力作战而不得,自己却损失惨重,他便改变了花样,邀请杜桑和谈。

    alt

    一八○二年,勒克莱尔派人送信给杜桑,信的措辞非常客气,说:“我不仅为法国将士的阵亡而悲伤,也为贵军将士的牺牲而痛心。我是真诚的,在世上您找不到第二个如我者。我真诚地邀请您来谈判。谈判一成功,我就撤回法国。”

    杜桑也为连年的战争造成的死亡而痛心,决定亲自去谈判。临行前,他对战友们说:“我此去凶多吉少,万一法国人加害于我,请你们不要悲伤,而要用更强硬的拳头、更沉重的打击彻底打败敌人!”

    杜桑直达法军军营,当他一踏进法军的营房,就被法军逮捕,并于六月十五日押上军舰,送往法国。

    杜桑被押到法国后,经历了多次的严厉审讯,遭受了残酷的折磨,但是,这些都没有摧毁杜桑的意志,他始终没有向侵略者投降。一八○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杜桑终因病情恶化,死于阿尔卑斯山的茹鸟城堡监狱。

    “血债要用血来还!”

    “把法国殖民者赶出去!”

    海地人民得知杜桑逝世后,痛不欲生。他们记得杜桑的临行遗言,向入侵者投以更猛烈的炮火、更顽强的打击。法军节节败退,其司令勒克莱尔也死于黄热病。一八○三年十月法军投降,十一月其残部撤出太子港。十一月十九日起义军发布《海地独立宣言》。一八○四年一月一日,海地宣布独立。第一个黑人共和国在拉美诞生了。

    多洛雷斯呼声

    一八一○年九月十六日凌晨,千余名印第安人聚集在多洛雷斯广场上,听着讲台上的伊达尔哥在演讲:

    “孩子们,你们愿意成为自由人吗?你们愿意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回自己的土地吗?”

    顿时,长期积压在人们心中的愤怒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大家振臂高呼:

    “绞死西班牙强盗!”

    “打倒坏政府!美洲万岁!”

    这便是揭开墨西哥独立运动序幕的“多洛雷斯呼声”。

    多洛雷斯是墨西哥的瓜那华托的一个宗教教区的名称,主持这个教区的就是伊达尔哥。伊达尔哥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主张自由、平等、人权,在教区内进行行政和教育改革。

    为了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墨西哥人民掀起了独立运动。一八一○年九月上旬,伊达尔哥等人商定十月一日举行起义。但起义的消息泄露了,西班牙殖民者迅速调兵布防,准备镇压起义。伊达尔哥当机立断,提前发动了起义。

    在伊达尔哥的号召下,印第安人拿起棍棒、砍刀做武器,形成一支几千人的军队,浩浩荡荡向瓜那华托挺进。十月中旬,当义军逼进首都时,已达八万人。当时首都的西班牙军只有三千人,主力远在北方。起义军英勇奋战九小时,终于打败了敌军,打开了通往首都的道路。西班牙驻墨西哥总督得知兵败的消息,吓得手足无措,赶忙从神庙搬来象征西班牙权力的圣母像。总督哭拜在圣母像脚下,说:“至高无上的圣母呀,墨西哥的印第安人造反了,我总督无智无能,敬请您显显神威退走敌军吧!”

    “圣母”的确“显”神威了。此时,义军本可一鼓作气拿下首都,但伊达尔哥却改变了主意,率军撤回瓜那华托。在撤退途中,义军与急速南下的西班牙主力不期而遇。不多时,几乎毫无军事经验的义军就被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西班牙军击溃,不得不向西北和南部撤退。

    十一月二十六日,伊达尔哥率领的一支义军进入墨西哥第二大城瓜达拉哈拉,成立了革命政府。一八一一年一月,一万西班牙军在以残酷著称的将领卡耶哈率领下抵达瓜达拉哈拉城下。义军军事指挥官阿连德主张采用游击战,但伊达尔哥认为自己有数万大军,可以战胜敌人,主张开门出城迎战。

    一月十七日,两军在城东南展开决战。战场上一片厮杀之声,战斗进行得异常艰苦,一时难分胜负。傍晚,卡耶哈命令由四百人组成的军乐队奏起西班牙民间的“斗牛士”,号声与鼓声远近震响,西班牙殖民军听了这“斗牛士”,顿时浑身血脉潮涌,杀气冲霄,不顾一切地向前冲来,义军也纷纷呐喊冲出,展开了一场殊死的白刃战。卡耶哈又集中十门大炮猛轰义军阵地,一发炮弹击中弹药库,引起漫天大火,西班牙军乘机反扑,义军溃败。

    这次战斗失败后,伊达尔哥被解除了统帅权,由阿连德率军向北撤退。卡耶哈率军在后紧追。在途经萨尔提略附近时,义军中了敌人的埋伏,伊达尔哥等人被俘。七月三十日,伊达尔哥等被西班牙军处决。

    伊达尔哥牺牲后,他的后继者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了独立的大业。一八一三年十一月六日,宣布墨西哥独立,至一八二一年九月二十八日,义军赶走了西班牙人,宣告墨西哥彻底脱离西班牙而独立。

    伊达尔哥等人虽然生前壮志未酬,但受到了墨西哥人民的永远怀念。人们尊称他为“墨西哥独立之父”,他的遗骸后被隆重地迁到首都,与其他爱国者葬在一起。他发出“多洛雷斯呼声”的那一天被定为国庆日。

    为南美独立解放而战的玻利瓦尔

    一八一九年六月的一天傍晚,天愈来愈黑,安第斯山脉上白雪皑皑,寒风呼啸,一支部队艰难地行进着。行进的士兵不知走多久才会是尽头,一阵寒风袭来,冻得士兵们直哆嗦。领头的一个首领大步流星地走在最前面,他如同铁人般地不知寒冷、不知疲倦,还不时地向后面喊道:“再往前走一点,就可以休息了。为了胜利,这点辛苦算不了什么!”

    这位领队的人就是南美洲的英雄玻利瓦尔,是委内瑞拉反抗殖民斗争的领导人。

    玻利瓦尔,一七八三年生于委内瑞拉首府加拉加斯。由于家庭富有,他从小就过着优裕的生活,但他没有成为富人家的纨绔子弟,却对殖民地的人民充满了同情。从那时起,他就发誓,不管吃多少苦,一定要解放整个南美洲。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就组织了许多爱国者,建立了军队,多次打击西班牙殖民者的反动统治,受到人民的尊重,被人们尊称为南美洲的“解放者”。一八一一年,委内瑞拉发表了正式的独立宣言,宣布成立共和国,玻利瓦尔成为革命军的一名将领。第二年西班牙军队又控制了委内瑞拉,玻利瓦尔被迫出逃,但他很快又重整旗鼓,再次组织了革命军。

    这次,玻利瓦尔率领的军队手拉着手,互相照应着,终于来到了一个小山村。在度过一个寒冷的夜晚后,玻利瓦尔带着队伍下山了。当玻利瓦尔的军队来到一个小镇时,受到了小镇人民的热烈欢迎。玻利瓦尔赶紧整编军队,让士兵们迅速休整。然后,向敌人发起了猛攻。

    “快给我挡住!快给我挡住!”

    看到从天而降的军队,敌军指挥官惊慌失措,对士兵高声喊叫。他的话音刚落,一颗子弹就射穿了他的喉咙,他永远也喊不出来了。

    趁敌军指挥官被击毙之时,玻利瓦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军迅速挺进。他对士兵喊道:“为了解放,为了自由,冲啊!”他也身先士卒地冲向前去,顿时军心大振,势如破竹。

    这次战斗,玻利瓦尔的军队消灭了西班牙殖民军的主力,歼敌三千多人,俘获一千六百多人。紧接着玻利瓦尔乘胜追击,一鼓作气,于八月间解放了新格拉纳达的首府波哥大。在这里,玻利瓦尔建立了根据地,并进行了征兵,从而扩充了战斗力。紧接着,玻利瓦尔挥师向东,回到委内瑞拉,歼灭了那里的西班牙殖民军,解放了自己的祖国。

    一八一九年十二月,从西班牙侵略者手中夺得自由的人民成立了包括委内瑞拉在内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当选为共和国总统。成为总统的玻利瓦尔继续实践着他解放南美洲的诺言,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拉美人民的解放而奋斗。不久,他派兵解放了基多省和秘鲁,并被选为秘鲁总统。一八二五年,秘鲁获得独立,为纪念玻利瓦尔,取名为玻利维亚共和国。一八二六年,据守在秘鲁卡亚俄港的最后一批西班牙残兵败将向玻利瓦尔投降。连续多年的殖民统治终于被推翻了,波澜壮阔的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宣告胜利结束。玻利瓦尔,这位拉丁美洲的“解放者”,也积劳成疾,于一八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去世,年仅四十七岁。据历史学家统计,他一生参加了四百七十二次战斗,往往是屡败屡战,终于以少胜多。今天,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首都都为玻利瓦尔塑造了铜像,以纪念这位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英雄。

    传奇英雄加里波第

    一八六○年五月六日凌晨,海港内一片沉寂,只听见波涛拍岸的“啪!啪!”声。

    “快上船,快上船!”

    一位满脸络腮胡子的中年人轻声说道。一千多名身穿红衬衫、头戴宽边帽的士兵,迅速地登上了两艘轮船。轮船飞一般地顺着潮流驶去,转瞬消失在海洋中。

    这位中年人叫加里波第,是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领导者。他一八○七年出生于一个海员家庭,从小就过着同风浪搏斗的航海生活,锻炼出了强壮的体魄,具有坚毅豪爽的性格。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处于四分五裂之中,北部的几个小国被奥地利占领,南部的两西西里王国被西班牙占领,中部归属于罗马教皇。只有西部的撒丁王国,才是意大利许多小国中比较强大的国家。为此,意大利建立了许多秘密组织,如“烧炭党”、“青年意大利党”等,他们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的统一而前仆后继地进行着斗争。其中,加里波第是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人物。

    alt

    一八三六年,加里波第远渡重洋,到达巴西,开始了他在南美长达十三年的流亡生涯。他在南美组建意大利军团,参加当地的民族解放斗争。他常身穿红布衫,头戴宽边帽,成为了一位传奇式的英雄。这次,西西里首府爆发起义,加里波第得知消息后,马上招募了一千多名红衫军战士,分乘两艘轮船启航,远征西西里。

    “到了,祖国的宝岛——西西里!”

    五月十一日凌晨,终于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加里波第发出由衷的感慨。西西里岛的起义者听到红衫军前来支援,兴高采烈地赶到码头去迎接。长期分离的同胞见面了!兴奋的心情非言语所能表达。在加里波第的指挥下,红衫军所向披靡,六月便解放了西西里,九月又攻占了那不勒斯。那不勒斯人民热烈欢呼,载歌载舞,夹道欢迎这位意大利独立运动的领袖。

    一八六○年十一月,撒丁国王来到那不勒斯,加里波第向他交出了政权,解散了红衫军。他发表了一个告别演说,便带领一小部分战士隐退到卡普里岛去过农耕生活。

    一八六一年三月十九日,意大利王国宣告独立,撒丁国王伊曼纽尔二世成为意大利国王,加富尔为首相。此时的意大利除威尼斯和罗马两个地区外,已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不解放罗马毋宁死!”

    加里波第不愿看到这种不完整的统一。他无法再隐居下去了,不顾意大利官方的反对,率领一支远征军于一八六二年八月向罗马挺进。害怕得罪法国的意大利政府居然派军队阻止他的进军。加里波第为避免自相残杀,下令不要向政府军开枪,第一次进攻罗马无功而返。

    一八六六年意奥战争爆发,加里波第组织志愿军参战,屡败奥军,迫使奥地利把威尼斯还给了意大利。

    一八六七年,加里波第再次率军远征罗马,但意大利政府得讯后把他软禁起来。十月,他在战友帮助下逃出,又率志愿军向罗马进军。由于政府军和法军串通一气,共同夹击,加里波第第二次远征罗马又告失败。

    一八七○年,普法战争爆发,驻罗马的法军奉调回国参战。“机会终于来了!”加里波第趁机向罗马第三次进军,终于收复了这座名城,将教皇赶入梵蒂冈。年底,意大利王国的首都从佛罗伦萨迁往罗马,意大利的统一大业终于完成。

    祖国的统一大业终于完成,加里波第的心愿已了,开始了在卡普里岛的隐居生活。他仍接待来访的客人,向他们了解国内外的情况,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他以顽强的毅力写作《回忆录》。一八八二年六月二日,这位意大利独立运动的英雄溘然长逝。

    印度民族大起义

    一八五七年五月九日,印度德里附近密拉特城内,八十五名印度士兵被齐刷刷地捆绑在操场上,几名英国士兵把涂有猪油和牛油的子弹硬塞到他们的嘴里,蔑视地哄笑起来。印度士兵眼里喷射着烈火,愤怒得浑身颤抖。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其他地方的印度士兵再也忍受不住了,当夜送信给那里的印度士兵。信中约定,两天内到达德里,迅速组织内应。一场轰轰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在积极地筹划着。

    原来,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寻求原料产地和市场,到十九世纪中期,已经占领了印度三分之二的土地。为了确保在印度的地位,他们还训练了一批印度人做他们的士兵。英国人在印度骄横跋扈的行径激起了印度人民的愤怒。终于,在一八五七年爆发了反英大起义。起因是,英国殖民者引进了一种新枪,装子弹时,必须弄掉子弹包上的纸,为了防水,子弹包上涂着牛油和猪油。牛是印度教的神圣物,而猪又是伊斯兰教的禁忌物,印度籍士兵认为英国殖民者命令他们用嘴去撕开纸包,是对他们宗教感情的践踏,从而拒绝使用新枪。英国殖民者对此大为生气,于是他们逮捕了八十五名印度籍士兵,对他们进行侮辱,又把他们囚禁起来,打算杀一儆百,对印度士兵进行恐吓。

    但是,恐吓是吓不倒印度人民的。相反,积压在他们心中的怒火这时强烈地喷发出来,他们要赶走侵略者,不再受侵略者的欺凌和奴役。

    五月十日是星期天,下午五点,静静的教堂内一派安谧,英国军官们正在教堂内做着礼拜。忽然,杀声震天,印度士兵冲进了教堂,面对尖锐的刺刀,英国军官惊慌失措中就已魂归家园了。士兵们随即又捣毁了殖民衙署和监狱,救出了被关押的同胞;打开了兵工厂和火药库,武装了前来起义的群众,齐向德里进军。

    五月十一日清晨,起义部队经过一个夜晚的急行军,到达德里城边。英国上校闻讯率军迎战。当两军一对阵,义军看到德里英军士兵都是印度人,立即振臂高呼:“打倒英国统治!”

    德里的印度士兵马上响应,他们立刻把枪口转过来,“叭!叭!”两声,英国军官应声倒下。两支起义队伍热情高涨,高唱着歌曲,汇成一股不可抵抗的洪流,向德里城冲去。

    五月十六日,起义队伍占领了全城。他们组织了自己的政府,仍由莫卧儿帝国的皇帝充当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起义迅速在印度汇成一股洪流,迅速光复了大片国土。

    英军迅速进行反扑,从东北、西北两路向德里进攻。九月三日,英军进抵德里城下,以五十门大炮猛轰德里。“轰隆”一声,城墙塌陷,英军侵入城内。

    “给我冲!给我冲!”

    英国军官耀武扬威地高举指挥刀,吆喝侵略军前进。侵略军以为起义军已毫无抵抗能力,疯狂地冲向城内。只听见“啊!啊!”几声惨叫,几名英军士兵已经倒在了血泊中。德里起义军顽强地战斗了六天,最后由于弹尽粮绝,被迫撤离。据统计,六天巷战中英军被打死的有将军两人,官兵五千多人。莫卧儿的末代皇帝向英军投降,从此这个王朝灭亡。印度人民继续在全国各地进行游击战争,狠狠打击英国侵略军。

    由于英国女王发布了保护印度封建主利益的诏书,印度抗英力量有了分化。封建主大部分投降英国,转过来镇压起义军。起义军于一八五九年年底失败。随即而来的是大屠杀,成批的起义英雄牺牲了。然而,他们的革命精神却永远鼓舞着印度人民。

    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英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入侵苏丹这个非洲东北部的国家,任总督及各省省长,开设各种公司和商行。苏丹人民受到当地统治者和外国殖民者的双重剥削,不堪重负,纷纷起来反抗。一八八一年,一次规模最大的马赫迪反英大起义在苏丹爆发了。

    起义的领导者名叫穆罕默德·艾哈迈德,一八四四年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少年时随父亲漂泊,青年时入古兰德学校学习。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艾哈迈德修完神学课程,因学识广博而被许可担任可接受门徒的教长。在传教过程中,他广泛接触下层劳苦群众,看到群众在双重压迫下的困苦生活,决心起义。他经常向信徒们传授说:

    “穆斯林一旦遭受苦难,天国就会降下一位伟大的救世主来拯救受难的信徒,我就是众所期待的救世主(马赫迪),我要带领你们进行圣战,解除你们身上的枷锁。”

    从此,人们称艾哈迈德为“马赫迪”,紧紧围绕在他的周围。看到时机成熟了,马赫迪一八八一年八月在阿巴岛上竖起了义旗。他身穿绿色长袍,头戴绿色长巾,脚穿绿色长靴,手持绿色长杖,在教堂前的台阶上慷慨陈词:

    “我的穆斯林兄弟,我们不要再做别人的牛马啦,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你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智的出智,众志成城,胜利就在眼前!”

    起义军举旗前进,攻击阿巴岛上的政府军,一举歼灭了敌人,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战马和粮食。苏丹总督戈登得知后,急忙从首都喀土穆调两连军队前往镇压,但很快就被马赫迪的义军歼灭。

    戈登一看小股军队是不起什么作用的,便于十二月初,亲自率领五千多人前来剿杀。部队刚一到卡迪尔山口,戈登就下令开始炮轰,顿时炸得山石崩裂,树木横飞,却炸不到马赫迪的义军。戈登领军在山区里寻找,看到一面绿色的大旗竖在那里,便兵分三路,静悄悄地包抄上去,以为可以打义军个措手不及。孰不知,他中了马赫迪的空城计。戈登的军队一入圈套,马赫迪的炮兵就开火,炸得敌人人仰马翻。随后,象兵、骑兵、步兵从四面围来,直杀得敌军死伤无数,抱头鼠窜。戈登骑马逃遁而去。

    卡迪尔山区反围剿的胜利使马赫迪军威大振,困苦的人们纷纷投奔而来,马赫迪的队伍很快成为了一支十五万人的大军。一八八二年九月,马赫迪乘势进军苏丹第二大城市乌拜伊德。经过数月的激战,夺得这座城市。

    英国侵略者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不愿看到起义军的壮大,一八八三年九月,英国殖民者派希克斯将军率兵一万余人,气势汹汹地大举进犯苏丹。

    “我要横扫苏丹,活捉马赫迪!”

    希克斯是一个目空一切的家伙,一进苏丹便口出狂言,杀人放火。十一月中旬,两军对峙,展开了一场决战。战斗开始,双方炮声隆隆,只见飞沙走石,树木横飞。一阵炮击过后,双方短兵相接,展开厮杀。英军抵不住义军的勇猛拼杀,渐渐后退,逃出约二十公里。看看追兵渐远,希克斯在马上嚷道:“马赫迪,你记着,我会回来报仇的!”但是,他永远也回不来了。随着一声枪响,树林中伏兵四出,五百头大象直冲英军,希克斯马上葬身于象蹄之下。

    到一八八四年初,马赫迪的部队已攻占苏丹南部大片土地,直接威胁首都喀土穆。这时,戈登见硬攻不行,便写信劝降。马赫迪识破了戈登的阴谋,回信进行痛斥,同时,又给戈登捎去一件苦修僧长袍,要他弃恶从善,改宗穆斯林。

    一八八五年一月二十六日,马赫迪亲率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戈登重重防线,攻进喀土穆。当义军冲入总督府时,戈登正想逃脱,一名战士手起矛落,刺死了这个恶贯满盈的刽子手。

    攻占喀土穆后,义军势如破竹,解放了苏丹大部分领土,终于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把首都从喀土穆迁往恩图曼,建立了自己的政府。正当马赫迪大刀阔斧地废除英国殖民主义制度、建设新生的“马赫迪国家”时,不幸染上天花,于一八八五年六月二十二日病逝。他的战友阿杜拉桂继承了他的遗业,高举义旗,继续战斗。

    古巴独立烽火

    古巴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岛屿,盛产蔗糖、雪茄烟叶,并拥有大片原始森林。所以,它一直为殖民者所垂涎,从十六世纪起就被西班牙占有。摆脱西班牙殖民者的统治,一直是古巴人民的最大心愿。这个心愿在一八六八年十月十日付诸了行动。这天,以塞斯佩斯为首的三十八名种植园主在奥连特省敲响了大钟,宣布古巴独立,建立了自由古巴共和国。这个消息春风般地吹遍了古巴,古巴人民纷纷响应,起义队伍几个月内就发展到两万六千多人,但很快就被殖民军打败,被迫进行小规模的游击战争。

    对这次失败,起义者经过认真分析,认为是没有一个斗争纲领指导的缘故。于是,起义领导者在一八六九年四月在卡马圭省的圭马罗召开了制宪会议,通过了古巴第一部共和国宪法,建立了政府和起义军领导机构,新政府成立的局面很快就被打开,起义队伍在著名将领戈麦斯和马赛罗的率领下,给西班牙殖民军以沉重的打击,但起义军内部也矛盾重重,潜伏着危机。

    一八八四年,马赛罗在纽约会晤了古巴革命的杰出领导人何塞·马蒂。马蒂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和政论家,他长期从事古巴的独立运动。一八九二年四月,他在纽约组织了古巴革命党,在美国的古巴侨民中筹措资金,购置武器,积极准备起义。他任命戈麦斯为古巴解放军总司令。一八九五年一月二十八日,他向国内的党组织下达了举行起义的命令。古巴第二次独立战争爆发了。

    四月一日凌晨,多米尼加港口一片沉寂,静悄悄的晨雾中,有几十个人悄无声息地爬上了一艘船。船飞驰般向前驶去。船上乘坐着马蒂、戈麦斯等一些古巴革命者。

    十天后,他们在古巴东海岸登陆,很快就受到当地革命者的欢迎,并与马赛罗的义军会合,形成一支强大的军队。西班牙殖民当局一看局势不妙,即命坎波斯率五万精兵前往镇压,妄图把义军剿杀在摇篮里。五月十九日,两军不期而遇,马蒂跃马冲在前面,高喊道:

    “为了古巴的独立,冲啊!”

    他连挥战刀,数名敌军丧命在他的刀下。突然,“砰”的一声枪响,马蒂中弹落马,“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位古巴独立运动的英雄不幸遇难。

    戈麦斯和马赛罗等人继承了马蒂遗志,化悲痛为力量,发动了横扫古巴岛的“突进战役”,这支兵力不足五千人的军队由东向西,行程两千四百公里,交战二十七次,击败殖民军十一万,解放了城镇二十二个。

    为了挽救在古巴的垂死命运,西班牙派遣外号叫“屠夫”的魏勒尔任古巴都督。他把所有古巴居民都集中到集中营里,妄图切断古巴人民与义军的联系。但是,“屠夫”的恐怖政策和血腥镇压并没有使义军屈服。相反,他们越战越勇,解放了大片领土,包围了首都哈瓦那,使“屠夫”成为瓮中之鳖。

    这时,对古巴垂涎已久的美国伸出了贪婪的双手,他要摘取这熟透的果子。一八九八年,美国借口美西战争,出兵古巴。七月十六日,西班牙军队投降。但是,古巴人民并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赶走了一匹狼,又迎来了一只虎。美国在古巴进行军事管制,这一行径引起古巴人民的强烈不满,起义又在酝酿之中。美国人要比西班牙人聪明些,为缓和民怨,美国准许古巴在它的监督下进行选举,一九○一年,巴尔玛当选为第一任总统。次年五月,美国将政权移交给巴尔玛并撤走军队,古巴共和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