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文艺复兴之火的人

    莎士比亚

    欧洲有句著名的谚语:“宁愿失去一个英国,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

    这个莎士比亚,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诗人。他一生留下了三十七部剧本、一卷十四行诗、两部叙事长诗,还留下了不可索解的身世之谜。现在,有的文学史家怀疑莎士比亚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过。但是,不管历史上是否真正有过其人,但那些伟大的作品总是有人写出来的,我们可以把这些伟大作品的作者暂定为莎士比亚。

    一五八七年秋季的一个早晨,伦敦的街头雾气弥漫,一个落魄青年游荡在街头,头耷拉着,漫无目的地徘徊着。

    “咦,这不是莎士比亚吗?你什么时候到伦敦来的?”一位中学时的同学发现了他。

    莎士比亚如遇救星,笑道:“真是太巧了!唉,一言难尽,我家破产了,我想到伦敦来找份工作。”

    同学听了他的遭遇,也不禁为他难过,猛然对莎士比亚说:“倒有一个差使,只不过工钱低一些,不知你肯不肯做?”

    “我什么活都可以干,只要有个事做就行!”莎士比亚急切地答道。

    于是,年轻的莎士比亚在剧院当了一名勤杂工。莎士比亚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工作竟然使他成为了一名著作等身的大剧作家。

    莎士比亚在做完勤杂之余,开始了当戏剧家的幻想。他如饥似渴地读书,自学希腊文和拉丁文。一有空闲,就坐下来看戏,研究着剧情的发展和剧中人的对白。有时,剧团人员紧缺时,还让他当个配角。能上台演戏,莎士比亚自然乐不可支。

    可是,剧团总演那几出老掉牙的戏,观众渐渐看厌了,剧团渴求着新剧目。莎士比亚正好想练练笔,就一口气写出了《亨利六世》等几个剧本。结果演出后出人意料地引起了轰动,莎士比亚也在英国戏剧界崭露头角,站稳了脚跟。

    alt

    一五九五年,莎士比亚写了他的爱情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爱情悲剧通过两个相爱的人誓死不移的爱情,歌颂了自由爱情的伟大,使莎士比亚的名声大增。

    第二年,莎士比亚的一个孩子死了,就在这年,他完成了著名的社会讽刺喜剧《威尼斯商人》,在剧中成功地刻画了高利贷者夏洛克的形象,从此,“夏洛克”一词就成为吝啬鬼和剥削者的代名词。

    据说,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他的父亲被选为“市政厅首脑”,成了这个拥有两千多居民、二十家旅馆和酒店的小镇镇长。这个小镇经常有剧团来巡回演出。莎士比亚在观看演出时惊奇地发现,小小的舞台,少数几个演员,就能把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表现出来。他觉得神奇极了,深深地喜欢上了戏剧。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学着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演起戏来,并想长大后从事与剧本相关的工作。但不幸的是,他父亲经商失利,十四岁的莎士比亚只好离开学校,给父亲当助手。十八岁时他结了婚,不到二十一岁,已有了三个孩子。他的妻子比他大八岁,莎士比亚对自己的婚事常常感到遗憾,在他的作品中曾说:“女人应该与比自己年纪大的男子结婚。”不过,他对辛勤持家,抚养孩子成人的妻子依然关怀备至。

    一五九九年,伦敦建成了豪华的环球剧院。这时的莎士比亚,已远非昔日流落伦敦街头的落魄青年,而是一个腰缠万贯、备受人崇拜的剧作家了。剧院为了拉住莎士比亚,让莎士比亚做剧院的大股东。这样,大剧院就不愁没有上座的好剧本了。

    一五九七年的一个夜晚,环球剧院里人满为患,观众鸦雀无声,静静地、紧张地观看着。此时,大剧院的舞台上正上演着莎士比亚新写出的名剧——《哈姆雷特》。

    “太好了!真是一部杰作!”

    看完全剧的观众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以后的四年时间内,莎士比亚又接连写出了《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三部连同《哈姆雷特》,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辉煌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剧作家。

    两年后,一位著名的剧作家来拜访他,两人谈得非常投机。晚上,“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人开怀畅饮。结果,莎士比亚酒后受凉,一病不起。

    一六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是莎士比亚五十二岁的生日。亲朋好友和他的崇拜者都赶来了。生日蜡烛燃烧起来。可是,他的生命之烛却悄悄熄灭了。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碑文:

    看在上帝的面上,

    请不要动我的坟墓,

    妄动者将遭到诅咒,

    保护者将受到祝福。

    他的墓在他家乡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像朝圣一般去瞻仰。

    但丁

    但丁,有两个很有意思的称号,一个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一个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从恩格斯对他的这两个评价中可以看出,但丁在新旧时代交替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者,人文主义思潮最早的一位代表。

    一二六五年五月的一天,一个金发婴儿降生在老亚利基利的家里。对这个漂亮婴儿的到来,亚利基利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激动,他如往常一样匆忙地经营自己的产业,他还不知道,上帝已赐给他一个不同寻常的孩子。这个孩子将成为佛罗伦萨,以至整个欧洲最伟大的诗人。这个婴儿就叫但丁·亚利基利。

    但丁的降生并没有给家里带来更多的快乐。他刚懂事不久,母亲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父亲则一门心思放在他的高利贷上,没过多久又娶了一个妻子,对但丁也是不理不睬。孤独的小但丁常常对着窗外发呆。外面是傍晚的天空,祈祷的钟声隐隐传来,天国的歌声从四面升起。但丁仿佛看见了已逝的母亲,从满是云霞的天上降临,那么温柔,那么慈爱。但丁就是在这样孤独的煎熬中在内心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感情。为了驱除孤独,他拼命地读书,拉丁文、诗学、修辞学、古典文学、伦理学、哲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他也数不清自己到底读了多少书。总之,他在中古文化的多个领域,都获得了较深的造诣,成为一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

    但丁少年时曾热烈地爱着一个叫贝娅特丽齐的女子。这种爱是柏拉图式的爱,带有中古时期的神秘色彩。一二九○年,贝娅特丽齐染病去世,但丁悲痛万分。他写了一首首散文,表达对女郎的爱慕和哀痛,形成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新生》。诗集描写了对她的纯洁爱情,表达摆脱中世纪禁欲主义,渴求生活的情怀。这一年但丁二十五岁。

    青年时期的但丁还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活动。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分裂状态,佛罗伦萨是斗争最激烈的地点。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的费尔夫党经过激烈斗争,战胜了代表封建贵族势力的基伯林党。但费尔夫党很快分裂为黑党和白党两派,二者又展开激烈的斗争。但丁属于白派,反对教皇干涉城邦内政。一三○二年,黑党在教皇的帮助下取胜,但丁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赶出城邦,开始了近二十年的流放生活。大约在一三○七年,流亡生活最痛苦的时候,但丁开始了《神曲》的创作,这是他长期酝酿和构思的一部巨著。但丁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但丁想寻找意大利民族的出路,渴求祖国和平统一,人民安家乐业,在作品中他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愿望。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但丁原来只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词。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哀的地狱生活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带有喜剧的因素。

    但丁每写出一篇,就读给城堡里的贵妇和骑士们听。但丁的诗马上像风一样传遍意大利,人们争着传阅、朗诵,他们一会儿笑,一会儿哭,忘了这是但丁的作品,还以为真是魔鬼的裁决呢!

    那时的人们,相信世间有一个正义的魔鬼。这个魔鬼头上长角,身上有尾,皮肤像硫磺一样的颜色。如果谁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魔鬼就会把他带走,让他受尽地狱之苦。由于但丁的诗大多用俗语写成,尤其受到平民的喜爱。但丁愉快地创作着,他对那些邪恶的人一个一个地做着宣判,“我要让你们都入地狱!”但丁要使人们相信恶人终会受到惩罚。

    一三二一年,但丁的《神曲》终于脱稿了。这部不朽的杰作花了他整整十四年的时间。但丁看着码得整整齐齐的手稿,觉得一颗始终反抗的心突然摆脱了重负,一下子沉落在地上。

    《神曲》全长一万四千多行,分为《地狱》、《炼狱》(又译《净界》)、《天堂》三部分。每部分三十三歌,加上序曲,共一百歌。长诗采用中古文学特有的梦幻形式,叙述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在梦中,但丁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中迷路了。黎明时,他在阳光的照耀下朝山顶攀登。突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三头猛兽——豺、狮、狼,诗人惊慌呼救,这时出现了古代罗马诗人维吉尔,他遵从圣女贝娅特丽齐——即但丁青年时倾心的女子的命令,搭救但丁从另一条路走出绝境。但丁在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地狱共九层,上面宽下面窄,像一个大漏斗。地狱阴森恐怖,凄惨万分,凡生前做过坏事的人的灵魂都被罚在地狱中受刑,并根据罪孽的大小安排在不同的层次,罪孽越重,越在下层,所受的刑也越重。例如,在地狱的第八层,诗人看到了已死的教皇尼古拉二世,以及当时还活在世上的,迫害过诗人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他们头朝下被埋在地洞中,两条腿在外面剧烈地摆动着,挣扎着。诗人见到后高兴地说道:“真是罪有应得!他们在世上把善良的人踩在脚下,而把凶恶的人捧在头上。让他们永远受罪吧!”

    炼狱里灵魂的罪孽比地狱中灵魂的罪孽轻些。炼狱是一座浮在海上的山,四周有美丽的海滩,山外有山脚,顶口是地上乐园。炼狱也分为七层,这里每一层分别住有犯过骄、妒、怒、情、贪、食等七种罪孽的亡魂。他们的罪孽较轻,可以得到宽恕。经过烈火的焚烧,断除孽根后,他们可以升入天堂。

    地上乐园里飘着吉祥的云朵,花瓣般的雨珠,这里出现了圣女贝娅特丽齐,她接替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天堂。天堂庄严光辉,充满欢乐和爱,住着生前正直行善的人,他们享受着永远的幸福。天堂也分为九重。九重之上是上帝的天府。天府是上帝和天使们的住所,充满上帝的光和爱。但丁见到了圣父、圣母和圣子“三位一体”的奥秘。诗人觉得,在那天府里才真正见到了人类最理想的境界……

    这便是《神曲》的主要内容。但丁在作品中积极关心现实,他写的是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生活。诗中所写的游历三界的所见所闻,很多都是意大利的现实生活,涉及了当时佛罗伦萨以至意大利复杂的党派斗争,涉及教皇和僧侣们的罪恶,也涉及贪官污吏及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等。《神曲》也表明了但丁是个爱国主义者。他渴望祖国统一和平,反对分裂和纷争,即使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也和鬼魂们谈论意大利的政治形势和国家兴亡问题,有时禁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还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炼狱》第六歌中他为祖国的分裂和动乱而哀痛:

    唉,奴隶般的意大利,你哀痛之逆旅,你这暴风雨中没有舵手的孤舟,你不再是各省的主妇,而是妓院;

    ……

    而你的活着的人民住在你里面,

    没有一天不发生战争,为一座城墙,

    同一条城壕围住的人却自相残杀,

    你这可怜虫啊!你向四下里看看,

    你国土的滨岸,然后再看望你的腹地,

    有没有一块享着和平幸福的土地。

    ……

    《神曲》也表达了但丁对人类智慧和理想的追求。《神曲》中的地狱是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天堂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炼狱则是我们人类从现实到理想中需经过的苦难历程。但丁希望人们认识罪恶,悔过自新,去认识最高真理,达到最理想的境界,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思想,显示了新的文化思潮的萌芽。

    《神曲》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力地衬托了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全诗分三部,每部三十三歌,每段三行诗。三部诗又都用群星做结束,这一切烘托出这样的气氛:在群星的指引下,随着诗句的阶梯,人类正从地狱通向天堂,由低贱向高尚攀登、发展。

    《神曲》完成了,但丁已经感觉到了苍老,他想安安静静地等待死亡。这一天终于到了,一三二一年九月十四日的夜晚,但丁躺在床上,看见维吉尔脱掉自己的长袍披在他的身上;贝娅特丽齐也来了,披着白纱,戴着花环,两人拉着但丁飞呀飞,飞到那没有黑暗、没有寂寞,只有欢乐和光明的地方去……

    达·芬奇

    一五一九年五月的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最后看一眼那位慈祥的老人。当他的灵柩在墓地落下,人们纷纷含着泪水听牧师读着长长的悼文:“——仁慈的主啊,请你收下他的灵魂,他是那么的纯洁、高尚;仁慈的主啊,请你收下你的孩子——达·芬奇。”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一四五二年四月十五日,达·芬奇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镇里。他的出生充满了磨难,他是一名不满十七岁的农家姑娘的私生子,贫寒的家境和私生子的名声,使得达·芬奇在很小的时候就尝到了人间的辛酸。五岁时,他的母亲把他扔下和一个外乡人私奔了。失去了母亲的达·芬奇被一个好心人列奥纳多收养。在这个新的家庭里,达·芬奇才初次尝到了家的温馨。

    “画鸡蛋是基本功,为的是让手和笔能熟练地听大脑的指挥。”佛罗佗萨画家弗罗基奥在指导达·芬奇画画。这年达·芬奇十四岁,他来到弗罗基奥画室里学艺。弗罗基奥的话打动了达·芬奇,使他认识到绘画不是一蹴而就马上就能学成的,必须要有勤奋的精神和扎实的基本功。有了这个认识,达·芬奇的画技进步很快。

    达·芬奇在绘画方面的天才很快得到了验证。一天,弗罗基奥在画市政厅委托的《基督受洗图》,正在对一个天使的造型拿不定主意时,达·芬奇走了上来,要求试一下。结果他画的天使出色极了,倒使得基督黯然失色。作品展出的时候,人们纷纷认为这是弗罗基奥画过的最好的人物造型,这让弗罗基奥无地自容。从此,弗罗基奥放下画笔,拿起凿子干雕塑去了。

    达·芬奇终于出师了,因为出色的画技他的名字很快就不胫而走,广为人知。一四八二年,他应米兰市政厅的邀请前往米兰。一天,达·芬奇在室外散步,突然脑海中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在一处长满鲜花的地方,有个一光线幽暗的山洞,山洞里住着圣母玛利亚一家。他把这幅画记在脑海里。恰巧,一座小教堂请达·芬奇画圣坛画,他就把这幅画画了出来。把观看的教徒惊呆了,看着这幅图画,顿时感到心灵的澄静。

    一四九三年,达·芬奇花了十年时间为米兰公爵斯福查的父亲所作的塑像完工了。塑像高约六米,气势不凡,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奇迹”。这期间,达·芬奇还在绘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作,《香塔圣母》、《最后的晚餐》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为米兰圣玛丽亚修道院食堂而作的壁画,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被他的门徒犹大出卖的故事。在这幅作品中,达·芬奇精彩地刻画了当耶稣在晚餐上说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后,他的十二个门徒瞬间的表情。透过每个人不同的神态表情,你可以洞察到他们每人的性格和复杂心态。画面布局突出耶稣,门徒左右呼应。坐在中央的耶稣庄严肃穆,背景借明亮的窗户衬托出他的光明磊落。叛徒犹大处于画面最阴暗处,神色惊慌,喻示他心地龌龊丑恶,与耶稣形成鲜明对照。在这幅画里,达·芬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讴歌了真理与正义,鞭挞了叛徒的行为与邪恶势力。为创作这幅画,达·芬奇付出了惊人的劳动。为准确刻画犹大这个人物,他到各种场合观察罪犯、流氓和赌徒,反复揣摸他们的心态、神态和形态,并画了大量的速写,直到画出他满意的形象。这幅画的巨大成功致使以后的画家没人敢再涉足这个题材。

    达·芬奇不仅是位成绩斐然的艺术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深入地观察研究动物、植物、地质乃至人体本身;他还模仿鸟的翅膀,设计了一个类似飞机的飞行机械;他还设计了许多先进的纺车、高效率的机床、冲床;他最早提出了地质学的概念;他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地描述了人体骨骼、肌肉与器官的人。他的科学实践为以后的科学家提供了思想的源泉。

    一四九九年,法国入侵米兰,斯福查公爵抵抗失败后逃走,达·芬奇也离开米兰。一五○三年,他回到佛罗伦萨。参议会委托他绘制《安加利的战图》,纪念佛罗伦萨大败米兰的成功。达·芬奇深知战争的残酷,他只想通过绘画来表现战争的可怕。经过反复思考和精心绘制,画作完成了,画面上人和战马因狂怒而变形,人们不分敌友厮杀在一起,战争的恐怖跃然纸上。达·芬奇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峰。

    一五○三年至一五○六年,达·芬奇创作了著名的《蒙娜丽莎》。这幅传世力作,是西欧艺术史上第一幅心理肖像画。画中的年轻少妇,脸露微笑,嘴角的几条微微皱纹,更显示出她青春的活力。最突出的,是她的一双眼睛,神采奕奕,喜形于色,但又十分文静典雅,充满着向往明天、向往幸福的热情和希望。这幅画是达·芬奇自己的思想和性格的自我表现。因此,他十分爱惜它,一直珍藏在身边,直至生命终结。

    alt

    达·芬奇的晚年,是在漂泊中度过的,他长期受到宗教势力的压制和迫害。

    一五一七年,六十五岁的达·芬奇已经是一个银丝满额的老人了,但是,仍然被迫离开祖国,到法国去侨居。一五一九年五月二日,这位受人尊敬的不朽画家心脏停止了跳动。然而,他的画,他的创造,却永远活在全世界人民的心里。

    薄伽丘

    在佛罗伦萨闹瘟疫期间的一个清晨,七个美丽年轻而富有教养的小姐,在教堂遇到了三个英俊而富有热烈激情的青年男子。七位小姐中的三人是他们的情人,另外几位和他们还有亲戚关系。他们决心带着仆人,离开佛罗伦萨这座正在走向死亡的可怕城市。他们相约,两天后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别墅里去躲避瘟疫。那里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有翠绿的树木环绕,还有曲折的走廊,精致的壁画、清澈的清泉和悦目的花草,地窖里还藏着香味浓郁的美酒。这十位年轻人每天不是唱歌弹琴,就是跳舞散步。在暑气逼人的夏季里,他们坐在绿草茵茵的树阴下,大家商定每人每天讲一个优秀动听的故事,以此来愉快地度过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光,他们一共讲了十天,十天合计讲了一百个故事。

    这就是《十日谈》,作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名鼎鼎的、与但丁和彼特拉克并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三大文豪之一的薄伽丘。薄伽丘以佛罗伦萨大瘟疫为背景,写下了这部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当时,《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和但丁的《神曲》齐名的文学作品,也被称为《神曲》的姊妹篇。

    薄伽丘于一三一三年出生于巴黎,父亲是佛罗伦萨的富商,母亲是法国人。母亲生下他之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因为薄伽丘的父母并未正式结婚,所以他被视为私生子。父亲希望儿子长大后继承父业,成为富商,因而把十四岁的薄伽丘送到那不勒斯去学商。哪想到小薄伽丘酷爱文学,幻想成为一位大诗人。“我要成为但丁一样的诗人!”他立下了抱负,把大量金钱都花在买文学书上,以致他父亲抱怨他“买的书比卖的货还要多”。

    光阴似箭,六年时光飞逝而过,薄伽丘在商业上毫无进取。父亲十分失望,万般无奈,让他改行学习法律。殊不知,薄伽丘对法律更是不感兴趣,认为教会法典的条文像商业账目一样枯燥乏味。学习法律又耗去了薄伽丘六年时光。这使薄伽丘十分痛心,学诗不成,反而白白地浪费了他十二年大好时光。

    薄伽丘虽说学诗一无所成,但他在那不勒斯学习法律时,见到了当时的一大批人文主义学者,如彼特拉克就是其中之一。薄伽丘很快和彼特拉克交上了朋友,友情甚笃。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薄伽丘阅读了大量古罗马的优秀诗篇,这使薄伽丘后来的文学创作以人文主义为指导,直接赞美人类的爱情,抨击禁欲主义。

    在那不勒斯的那段时间里,薄伽丘痴心地爱上了那不勒斯国王的私生女玛丽亚。玛丽亚那水晶般的大眼睛,红宝石般的嘴唇,深深地打动了薄伽丘的心。一日,这对青年人在教堂相遇,薄伽丘向玛丽亚倾诉了爱慕之情,两人双双坠入情网。后来两人虽然没有成为佳偶,但这段罗曼蒂克的生活给薄伽丘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他的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长篇小说《菲洛奇罗》讲的是一个基督教的姑娘和一个异教徒的青年恋爱的故事,这对恋人冲破种种阻碍终成眷属。这部小说的取材正是他和玛丽娅的这段爱情生活。

    一三四○年,薄伽丘被父亲召回佛罗伦萨,在父亲身边料理家事。尽管事务繁忙,他还是创作了三部作品:半诗半散文的传奇《爱米多》、诗歌《似真似幻的爱情》和散文故事《可爱的菲亚美达》。这些作品摆脱了浮华的风格,开创了富有现实生活气息的风格。特别是在《可爱的菲亚美达》中,他追叙了初遇玛丽亚一见钟情和以后热恋的情节。

    一三四八年至一三五三年,薄伽丘创作了他那不朽的佳作《十日谈》。故事多半以爱情和聪明机智的情节为主题,塑造了许多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艺术地再现了十四世纪意大利广阔的现实生活。在这部不朽的巨著里,他以幽默辛辣的笔调,勇敢地批判黑暗、腐败和虚伪的基督教会及其提倡的以经院哲学为基础、以禁欲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据薄伽丘讲,《十日谈》中的故事都是有理有据的。作品中描写和歌颂了现实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的高尚源泉,歌颂自由爱情的可贵,肯定人们的聪明才智等。作品也揭露封建帝王的残暴,基督教会的罪恶,教士修女的虚伪等等。

    《十日谈》写完后,薄伽丘受到封建势力的迫害和打击,时常被教会派来的人咒骂和威胁。他有一次愤怒之至,甚至想把所有的著作,包括《十日谈》全部烧毁,幸好他的好朋友——意大利著名的民主诗人彼特拉克苦苦相劝,《十日谈》才得以留存至今。

    薄伽丘一生特别崇拜但丁,从小他就想成为但丁那样的诗人,曾为此学诗十二年,但收获甚微。从此,他对但丁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既然我写不了《神曲》这样的作品,我也要把它传授给世界。”他注释了但丁的《神曲》。一三七三年,薄伽丘已经体弱多病,但他还是答应了佛罗伦萨大学的聘请,负责“《神曲》研究”的讲座。第二年,挚友彼特拉克的死讯传来,薄伽丘悲痛欲绝,从此病势加重,于一三七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死于离佛罗伦萨二十英里的小镇拆塔尔多。

    拉伯雷

    不容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世界上的确存在着天才。仅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领到了医学学士文凭。

    仅仅用两年的时间,由独身的僧人成为里昂市医院的主要内科大夫。

    但是,却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小说。差不多近五个世纪以来,这部小说一直启发着能够从善意的笑声和妙趣的智慧的合成中汲取乐趣的人们。刚一问世便风靡一时,两个月内的销售额超过了《圣经》九年销售额的总和,用多种文字出了二百多个版本。

    这个天才叫拉伯雷。

    这部风靡一时的小说叫《巨人传》。

    拉伯雷,一四九四年诞生于法国中部的一个律师家庭。幼年在父亲的田庄里过着无忧无虑的少爷生活。读书时,被送到教会学校上学,后来又到修道院当了教士。原本是活泼天真的可爱孩童,却要整天接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宗教教育,使拉伯雷无法忍受。但是,他马上接受了修道院里那众多的文化方面的书籍,他贪婪地阅读着修辞学、宗教史、哲学、数学、法律、音乐、天文、考古等方面的书籍,成为一个非常博学的人。

    几年后,他看完了修道院的书,便离开了修道院,以神父的身份,开始了他漫长的周游法国的旅程。一路上,他游览了大量的古迹胜地,采撷了各类有趣的传说故事,为他后来撰写《巨人传》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一五三○年,拉伯雷进大学攻读医学,这时他已三十六岁了,但他用了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学士学位,当上了医师。一五三五年,他又到巴黎学医,不久又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一五三七年,他还勇敢地解剖了一具被绞死的囚犯的尸体。这种追求科学的举动,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因为这会触怒天主教会。

    一五三二年八月,里昂书店里忽然出现了一本非常奇特的小说,书名叫《庞大固埃传奇》,作者署名那西埃。小说很快被抢购一空。一年后,里昂书店又出现了那西埃的第二部小说《高康大》。这那西埃不是别人,就是那个具有挑战精神的里昂市医院内科大夫拉伯雷。

    两部小说出版后,虽受到城市资产阶级和社会底层人民的欢迎,却受到教会和贵族的极端仇视。因为小说反对的就是教会的神权和迷信,主张的是人权和科学。因此,不久,巴黎法院就宣布这两部小说为禁书。

    一五三五年,拉伯雷离开了里昂,又开始了长期的旅游生活,为他的小说寻找新的素材。他先后三次游历罗马,深深为罗马的丰富传说、古朴的建筑所吸引。两年后,他又回到了巴黎,继续学医,不久就轻易地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人们都对此感到很惊奇,这个内科大夫,在医学上有着天才般的敏悟,偏偏不好好地在医学上钻研,非要写什么劳什子的小说。

    是的,只有在写小说时拉伯雷才体会到创作的快感,才感到挑战的快乐。不久,他的第三部小说很快告竣。可是,如何让它出版呢?前两部已经被禁,这一部还想出版真比登天还难。拉伯雷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总算弄到了国王的特许发行证;为了保险起见,又在卷首加上一首献给王后的诗。这样,第三部才在一五四五年出版,而且署上了他的真名实姓:拉伯雷。

    不料,好景不长,国王意外地死去,于是教会和贵族又对这部小说群起而攻之。最后,经过巴黎议会裁决,小说再一次被列为禁书。出版商被活活地烧死,拉伯雷被迫外逃。直到一五五○年新国王生了儿子,有人叫拉伯雷写了一首贺诗,他才获准回到法国。

    拉伯雷回到祖国后,不得不又到宗教世界中来,担任两个小教堂的教父。他在执行宗教职务、为穷人治病、在学校教书之余,仍然不忘他的小说创作,很快完成了小说的第五部。这五部小说合起来题名为《巨人传》,它前后经历了二十年的时间。

    《巨人传》揭露了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追求。在拉伯雷的理想社会里,人性是善良的,人民是纯朴的,他理想的行为准则就是:“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在读拉伯雷的《巨人传》时,人人可以快意地笑,爽朗地笑,尽情地笑,这就是他被人们誉为“伟大的笑匠”的原因。

    一五五三年四月九日,拉伯雷在巴黎逝世。临终的时候他大声笑着说:“巨人该休息了!”

    米开朗基罗

    现在,我们参观西斯廷教堂,一定会为一幅大型壁画《最后的审判》的雄浑气势所震惊,但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人物裸露的身躯上覆盖一小块“遮羞布”呢?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这幅巨画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于一四七五年生于佛罗伦萨,十三岁学画,以后又学雕刻,创作了许多留传后世的艺术杰作。

    米开朗基罗年轻的时候酷爱学习,这使他陷入了绝对的孤独。在旁人眼里,他孤芳自赏,生性乖僻,疯疯癫癫。他不喜欢社交活动。他的朋友很少,只和几位严肃的人士来往。他曾经深深爱恋过著名的德·贝斯凯尔侯爵夫人维多利阿·柯罗娜,但身份与地位使这份爱局限在柏拉图式的境界中。

    在进行重大的创作期间,米开朗基罗常常和衣而睡,免得花去披衣束带的时间。他睡眠很少,而且经常半夜起床,抓起雕刀或铅笔记下他的构思。每逢那种时日,他的一日三餐仅是几片面包而已。清晨他把面包揣在怀里,以后在梯子上一边工作,一边啃面包充饥。只要有一个旁人在场,就能完全扰乱他的情绪。他在与世隔绝的工作环境中寻找灵感与快乐。他在艺术上对自己十分苛求。在他塑造的成千上万的人物形象之间,没有一个被他遗忘过。他说,不经预先回忆一下,他是否已经用过这个形象,他是绝对不动手勾画草图的。因此,在他笔下,从不见重复。他亲手为自己制造锯子、雕刀,不论什么细枝末节,他都不信托别人。一旦他在一件雕像中发现有错,他就放弃整个作品,转而另雕一块石头。由于他执著于追求完美,往往不能把自己的宏伟构思付之实现,甚至在他的天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他所完成的雕像还是为数不多的。

    米开朗基罗把一生都献给了艺术。一天,红衣主教法尔耐兹在斗兽场附近碰见了这位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在雪地里行走,便停下车子问道:“在这样的鬼天气,这样的高龄,你还出门上哪里去?”“上学院去。”他回答说,“想再努一把力,学点东西。”

    米开朗基罗最喜爱刻画人物,很早就把人作为他创作的惟一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在青年时代,意大利在挖掘土方时,发现了古罗马的许多废墟,其中埋着古希腊的不少艺术雕刻人像,使当时的人们大为震惊:原来古希腊还有这么好的艺术作品!从此,米开朗基罗立志复兴古希腊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恢复人的尊严,把人体的健美形象刻画出来,来对抗中世纪否定肉体的神权思想。

    《圣经》上大卫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米开朗基罗,他决定创作大卫这一人物形象。他一反宗教上忍受的传说,把大卫雕刻成一个全身肌肉健壮的青年,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过他的眼睛可以看出他克敌制胜的决心。米开朗基罗整整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杰作。这座雕像上完美的艺术表现力,使他获得了极大荣誉。在作品完成的第二年春天,佛罗伦萨的大艺术家委员会决定把它竖立在一座宫殿的前面,作为保卫这座美丽城市的英雄象征。

    艺术上的成功,更加激发了米开朗基罗的创作热情。接着,他以前所未有的毅力和气魄,历时四年,在西斯廷教堂高高的天花板上,独立完成了巨幅天顶画《创世纪》。

    一五一六年,他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创作出雕像《摩西》,借以反抗西班牙军队对意大利的侵占。几年后,西班牙与罗马教皇相勾结,向佛罗伦萨共和国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在保卫佛罗伦萨的战役中,米开朗基罗负责城市的保卫工作,管理和加固城防工事。结果,佛罗伦萨战败,米开朗基罗受到种种屈辱,甚至被统治者派去雕刻坟墓。后来,他逃亡到国外。

    待他回国时,罗马教皇强迫他走进西斯廷教堂,要他就在天花板上画《创世纪》下,再创作一幅大型壁画。米开朗基罗被逼无奈,只好天天作画。整整画了七年,画出了一幅高十米,宽九米,有二百多个人的气势恢弘的壁画。这就是著名的《最后的审判》。

    画完成后,他如释重负地走出教堂。教皇信步走到这幅巨画前,看着看着,气得大发雷霆,马上叫人把米开朗基罗抓了回来。

    教皇对米开朗基罗说:“你现在就要将这幅画给我全部涂掉!”

    “不!”米开朗基罗简捷地答道。

    “要不,你对这幅画作重大的修改。”

    “这是为什么?”

    “因为你亵渎了神明!”

    教皇为什么发火呢?因为米开朗基罗故意在画中将耶稣表现得非常粗暴,他的母亲玛利亚神情麻木,似乎铁石心肠。画中的所有人物都全身裸露,一丝不挂。显然,米开朗基罗将教会奉若神明的耶稣和圣母画作全身一丝不挂的凶神恶煞,意在影射教皇和他那帮为非作歹的教士。米开朗基罗在画这幅画前,已有思想准备,可能坐牢或被驱逐出境。

    教皇见米开朗基罗没有屈服的表现,只好另找一个画家改画。那位画家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给众神穿上了“遮羞布”。

    一五六四年二月十八日,雕刻家、绘画师、建筑师、意大利的爱国志士米开朗基罗死于自己的工作室中,时年八十九岁。

    塞万提斯

    一个面黄肌瘦、满脸愁容的没落贵族,读骑士小说读得走火入魔,常常激动得手舞足蹈,模仿骑士的击剑动作。他觉得这样还不过瘾,不如成为一个真正的骑士,剪除人世间的邪恶。说做就做,他骑上一匹瘦马,从仓库中找出一副陈旧的铠甲穿上,左手拿盾牌,右手拿长枪,带着一个骑驴的胖胖的仆人,开始出门行侠仗义去了。

    一路上,他横冲直撞,闹出了许多笑话。他把旅店当做城堡,把妓女当成公主,把犯人当做贵族,用铜盆做头盔,甚至把羊群当做军队。他提枪冲过阵营,一路拼杀,直弄得头破血流。当他被人们从“战场”上抬回家时已奄奄一息了。

    这位可笑的贵族就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形象——堂·吉诃德,塑造这一形象的是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现实主义作家塞万提斯。

    alt

    一五四七年,塞万提斯出生在西班牙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个落魄的医生,由于家道中落,塞万提斯只上到中学就辍学了。虽然不再上学了,但他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下来,并且嗜书如命,有时从马路上拾到一张破报纸他也能读上半天。

    二十二岁那年,塞万提斯到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给一位红衣主教当随从。塞万提斯被意大利那丰富的文化惊呆了,哪见过这么多藏书,他贪婪地读起来。这段时间大大地丰富了他的知识和视野。

    “轰!轰!轰!”

    勒颁多海上硝烟弥漫,炮声隆隆,土耳其和西班牙在进行战争。这是一五七一年,塞万提斯作为西班牙的一名士兵参加了这次战斗。他表现得非常勇敢,虽然发着高烧,但仍坚持在炮位上不停地发射着炮弹。这场海战西班牙胜利了,塞万提斯却从此失去了左手,成了一个独臂人。

    一五七五年,战功显赫的塞万提斯,带着舰队统帅给西班牙国王的一封举荐信,由意大利乘船回国。一路上,塞万提斯非常兴奋,就要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马上就能见到朝思暮想的亲人了。并且,有舰队统帅的举荐,回国后一定能升官发财。不料,他的梦想马上就破灭了,在海上他与土耳其舰队相遇了。经过一场激战,兵船被俘,塞万提斯也被人劫持到了阿尔及利亚。

    “抓到了一条大鱼,这回我们要发财啦!”

    当土耳其士兵从塞万提斯身上搜出那封举荐信时,非常高兴,以为他是一个重要人物,向他勒索巨额赎金。塞万提斯只有苦笑,本以为能够升官发财的举荐信,现在成为了敌人要挟的把柄。

    经过五年的囚禁生活,塞万提斯才被亲友们用钱赎了回来。但是,这位战功显著的爱国英雄并没有受到国王的重用,国王只是派他做一些临时性的差使。塞万提斯仍然过着贫困的生活,有时还填不饱肚子。没有办法,塞万提斯拿起了笔,写文章糊口。祸兮福兮,如果塞万提斯受到国王的重用,衣食无忧,那我们就将因此而失去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

    一五八七年,经过多方寻找,塞万提斯总算谋得了一个征税员的职位。有一次,他到一个闹饥荒的地方去征税,征收了大教堂一个讲经师的粮食作赋税,触怒了教会,立即将塞万提斯驱逐出教,他也因此丢掉了收税员的职位。从此,灾难和不幸就接踵而至。由于得罪了教会,教会多次对他进行诬陷,好几次将他投进监狱。

    塞万提斯是一位永不屈服的战士。在战场上,他冲锋陷阵,永不退缩。现在,他面对这黑暗的社会,挥起了独臂,奋笔疾书,大声呐喊,一气呵成写出了名著《堂·吉诃德》的第一部。这时,他已是五十八岁的老人了。

    《堂·吉诃德》第一部锋芒所向,直指反动腐败的天主教会,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习俗等方面,撕下了西班牙贵族和教士的假面具。此书一出,教会和封建势力对他恨之入骨。不久,就有一个化名阿万拉南达的人出版了《堂·吉诃德》的第二部,站在教会和封建贵族立场上,把堂·吉诃德写成一个粗暴的疯子,从根本上篡改了塞万提斯的主题。

    “太可恶了,我要还回堂·吉诃德的本貌!”

    塞万提斯得知后,气得吐血,觉得这是对他的最大打击。他以六十七岁的高龄,强撑着患有水肿病的身子,再次奋笔疾书,仅以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堂·吉诃德》的第二部。在第二部小说的献辞中,塞万提斯开了一个有趣的玩笑:

    “……现在有个家伙冒充堂·吉诃德第二,到处乱跑,惹人厌恶;因此四方各地都催着我把堂·吉诃德送去,好抵消那家伙的影响。最急着等堂·吉诃德去的是中国的大皇帝。他一月前派专人送来一封中文信,要求我——或者竟可说是恳求我把堂·吉诃德送到中国去,他要建立一所西班牙文学院,打算用堂·吉诃德的故事做课本;还说要请我去做院长。我问那钦差,中国皇帝陛下有没有托他送我路费。他说压根儿没想到这层。

    “我说:‘那么,老哥,你还是照你奉旨前来的行程,回你的中国去吧。我身体不好,没有力气走这么迢迢的长路,况且我不但是病人,还是个穷人……’

    “我就这样打发了他。……”

    应当感谢那部伪《堂·吉诃德》第二部,如果不是它对塞万提斯的强烈刺激,现在我们也许就看不到完整的《堂·吉诃德》了。

    塞万提斯说他创作《堂·吉诃德》的目的是要消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之间的声望和影响。骑士制度、骑士精神、骑士道德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产物。骑士的任务是“忠君、护教、行侠”,他们要求“文雅知礼”,不仅要忠实地为主人服务,还要效忠和保护女主人。为“心爱的贵妇人”去冒险和获得成功,是骑士最大的幸福。骑士文学即表现骑士“忠君护弱”的冒险生活,为博得贵妇人的厚爱所表现的忠贞和武侠精神。骑士主人公都是理想化的人,侠义而崇高。故事虚构、惊险离奇,充满魔法、挑战、创伤,以及荒诞不经的情节。骑士文学与时代精神相差太远,在文坛和读者中影响极坏。

    塞万提斯为了打击和讽刺骑士文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利用骑士小说的形式,借题发挥,成功地塑造出堂·吉诃德的形象,把骑士制度、骑士精神、骑士道德漫画化。据说,自从《堂·吉诃德》问世后,曾经风靡欧洲的骑士文学一下子销声匿迹了。

    一六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塞万提斯流尽了最后一滴心血,与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同一天离开了人世。

    天主教会对塞万提斯恨之入骨,连墓碑也不给他立。然而,人民是不会忘记这位杰出的文学家的。在他逝世二百年以后,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为他建起了纪念碑。并且,他塑造的两个文学形象堂·吉诃德和桑丘的雕像,也高高地耸立在这座城市的广场上。

    牛顿

    一六六五年秋季的一天,和煦的阳光照射着大地。在英国林肯郡的一个乡村果园里,一位青年正在苹果树下专心致志地读书。

    “啪!”

    一个成熟的苹果落到了地上,把正读得入迷的青年人吓了一跳。他一看是苹果掉下来了,就不在意地又专心读起书来。

    “啪!”

    又一个苹果落下来了。青年看不下去了。他放下书本,站起来,看着落在地下的红红的苹果,沉思起来。“为什么苹果只会往下落,而不向上飞呢?”

    苹果向下落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谁也不会产生怀疑,但却引起了这位青年的思考。而这一思考后来就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一著名的力学定律,他也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

    这个年轻人就是牛顿。

    一六四二年十二月,牛顿出生在英国伍尔索普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出生刚两个月,父亲就因病去世。牛顿两岁时,因母亲改嫁,便开始寄居在外祖母的家里。牛顿由于受家庭不幸的影响,从小就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学习却非常勤奋,数学和工艺是他最喜欢的功课。他还特别喜欢动手做些小实验,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他寻找发明、创造的乐趣。十二岁时,他用木箱和玻璃瓶制成了他的第一件手工制品——水钟。每天清晨,水钟按时滴水到他脸上,把他叫醒。

    一六六一年,十九岁的牛顿考入了英国剑桥大学。从此,牛顿在这里从事学习、教学和科研达四十多年之久。他的那些辉煌的成就、惊人的发现,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进入大学时,牛顿崭露头角的第一次成果,就是在巴罗教授指导下,在高等数学中首先发现微分和积分。“这是一个天才。”巴罗教授慧眼识英才,举荐牛顿为带薪研究生。一六六七年三月,牛顿在巴罗教授指导下,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不久就获得硕士学位,并成为剑桥大学的讲座教授。

    牛顿在学习、工作中特别专心,达到心无旁骛的程度。一天,他正在专注地看书,忽然肚子“咕咕”地叫了起来,他才发觉自己有一天没有吃饭了。牛顿这时看书正看到兴奋处,不想丢下书本去做饭,就随手拿了一个“鸡蛋”煮了起来。他又看了一会儿书,肚子又“咕咕”地叫了起来,他准备吃鸡蛋。一揭锅盖,“天啊!”原来煮的不是鸡蛋,而是随手把他的怀表放到锅里煮了起来。

    还有一次,他请一个朋友吃饭。可是朋友来了,他却还在实验室里工作。吃饭的时间早过了,还不见牛顿从实验室里出来。朋友饿急了,就自己到餐厅里把一只鸡吃了,把鸡骨头留在了碗里。过了一会儿,牛顿来到餐厅,看到碗里有很多鸡骨头,不觉惊奇地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于是又回到了实验室工作。

    就是在这种煮“鸡蛋”的精神下,牛顿忘我地工作着,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发现在他那里诞生了。他在伽利略的惯性原理和落体定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推理,提出牛顿三大定律。然后,他又根据开普勒观察总结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推出万有引力定律。他把地球吸引重物的引力现象,扩展到地球吸引月亮、太阳吸引行星,继而扩展到一切天体运动。三大运动定律和引力定律为牛顿力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光学方面,牛顿用三棱镜进行光的实验,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青、紫七种颜色的光带。他通过倒置棱镜,又把七色光带综合为白光。这样,就正确解释了白光(即日光)是由有色光组织成的,从而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

    一六七八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剑桥大学拜访牛顿。两人一见如故,谈论得非常热烈。当哈雷得知牛顿两年前就解决了科学界还在探索的万有引力定律时,激动地说:“你太伟大了!赶紧把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让它为世人所知。”于是,一六八七年七月,一部伟大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出版了,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从此,全世界都了解了万有引力的秘密,大大地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一七二七年,牛顿已经八十五岁,他感到疲倦了,躺在病床上,他谦虚地对身边的人说:“在科学的道路上,还很漫长。我只不过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顽童,偶然拾到了几个美丽的石子。至于真理般的大海,我还远远没有发现呢!”然后,溘然长逝。

    培根

    一六二一年的一天,在一个私人官邸,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这里正在举行生日晚宴。这时,一位雍容华贵的贵妇人向那位满面笑容的过生日的老人问道:

    “请问,您的归纳法,用感情的语言该如何表达?”

    “不做只收集材料的蚂蚁,也不做从自身抽丝结网的蜘蛛,要做既采蜜又加工的蜜蜂!”老人幽默地回答。

    这位老人就是英国著名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这一年,他六十岁。

    培根,一五六一年诞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之家。培根从小就体弱多病,不爱好运动,对书籍却发疯般地痴迷。特别是那些内容高深的哲学书,他更是爱不释手,常常看着看着就紧锁起眉头,因此人们都说他少年老成。这位早慧的少年十二岁就进入了有名的剑桥大学读书。当时的人们都以能进剑桥大学为荣,千方百计想进入这所世界著名学府。可是培根只在剑桥大学读了三年便离开了,因为他受不了当时剑桥大学陈腐的经院味。当时的剑桥大学被“经院哲学”统治着,培根觉得在那里读书,简直是“有害而无益”。

    从此,培根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埋首于图书馆里,咀嚼着历史哲人的智慧,思索着启人心智的哲思,就这样默默地度过了十几个年头,终于在一六○五年,培根写出了自己第一本科学方面的书——《学问的促进》。这是一本研究知识的巨著,是培根十几年苦苦思索的结晶,培根把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批评了封建落后的神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学问的促进》一书的出版,使培根声望大增,更增加了培根继续钻研的信心,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又一个十几年过去了,一六二○年,又一部伟大的巨著问世了。在这部书里,他总结逻辑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用哲学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本书就是在哲学史上振聋发聩的巨著——《新工具》。

    在《新工具》这部巨著中,培根响亮地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提出经验是知识的源泉。他指出,自然界的物质和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有一定的规律,人类如果认识和掌握了自然规律,就有了征服自然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证明,最后,培根提出了知识和存在的关系:知识是存在的映像,存在的真实和知识的真实是一致的,人的力量和人的知识是一致的。

    《新工具》的出版给培根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他在社会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英国国王授予他爵士称号。但在政治上他却遭受了很多波折。他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母亲是爵士的女儿,他本人又被封为爵士,所以,一直受到亲属的嫉妒和排斥,一直没得到女王的重用。直到女王去世后,詹姆斯一世当政,他才逐渐升迁,担任过总检察官、掌玺大臣、大法官等职务。但后来,又被免除了一切官职。从此,他看开了政治生活,回到了实验室和图书馆,致力于自己的哲学沉思,他把自己多年对自然的观察和实践的方法总结为一套系统而简单的理论。他知道一切的自然知识都和感官密不可分,但要获取知识,单靠感官是远远不够的。要发现事物的奥秘,在深入观察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套科学的方法,培根把这套方法总结为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的理性方法,并称之为归纳法。这一伟大的总结在科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地位。

    培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作家。在他的一生中,虽然有繁杂的事务分心,可他在写作上从来没有懈怠过,他一生写下了不少光辉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传世之作是一六二四年出版的《论说文集》。

    《论说文集》最能体现培根的写作风格: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这本书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熏陶指导。如:

    “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

    “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

    “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劝。”

    “思想中的疑心就好像鸟中的蝙蝠一样,永远是在黄昏中飞的。疑心使君王倾向专制,丈夫倾向嫉妒,智者倾向寡断和忧郁。”

    “狡猾就是一种阴险邪恶的聪明。一个狡猾人与一个聪明人之间,确有一种很大的差异,这差异不但是在诚实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一六二六年的一天,已经六十五岁高龄的培根同自己的助手在实验室进行冷冻防腐实验。由于条件落后,他们只能穿着厚厚的衣服抵御寒冷。突然培根身边的助手一声惊呼,培根已经摔倒在地上。由于风寒过重,这位一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经医治无效而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