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

    慕尼黑阴谋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二日,德国吞并奥地利,接着便有恃无恐地进逼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德国如果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向东进攻苏联可以以它为桥头堡,向西进攻法国和英国,则无后顾之忧。希特勒对此地垂涎已久,他企图以苏台德问题为入侵的突破口,并制定了“绿色计划”,决定于十月一日进军捷克斯洛伐克。

    这使和捷克斯洛伐克有盟约的英、法两国甚为紧张。于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十五日清晨,六十七岁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拿着雨伞,行色匆匆地赶往德国去拜见希特勒。希特勒没有到火车站迎接。张伯伦只好自己乘车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希特勒的高山别墅。这时,天下起了小雨,希特勒并没有上前迎接的表示,只是站在台阶上面无表情地等着。

    二人的谈判在一间密室中进行。希特勒口若悬河,不给张伯伦任何讲话的机会(希特勒表示将不惜一切代价使居住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三千零三名德意志人回归德国),希特勒突然问道:“英国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这一问并没有使张伯伦惊慌失措。英、法历来主张绥靖政策,即我们常说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和牺牲别国利益达到自己目的的行径。所以,张伯伦前来谈判前,早已和法国商定,两国不会帮助捷克斯洛伐克作战,并决心牺牲其以求得和希特勒的妥协。

    在英法威逼利诱之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只好屈服于纳粹。捷克总统对英法的行径无奈地说:“我们被卑鄙地出卖了。”

    九月二十二日,张伯伦再次拜见希特勒。这一次他受到了隆重的欢迎:一队党卫军仪仗队在静候他的检阅,乐队奏响了“上帝保佑吾王”的英国国歌。

    这一次,张伯伦总算捞到了首先发言的机会,他像下级向上级报告工作一样,唠唠叨叨地谈了一个小时,而希特勒则一反常态地沉默着。最后,张伯伦充满信心地看着希特勒,屏息静听对方反应。不料,希特勒说形势已变,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要将包括苏台德在内的其他所有说德语的地区全部据为己有。

    对于纳粹德国的暴力威胁,捷克斯洛伐克人义愤填膺,全国掀起了抗议高潮,德、捷双方军队都处于警备状态,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对此,英法惊恐万分,一面故作姿态向德国施加压力,一面又由张伯伦出面恳求希特勒息怒,并表示将尽一切力量“使捷国人头脑清醒一点”。另外,还致电墨索里尼,要他当面安排英、法、德、意四国首脑会议,以“和平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九月二十七日,张伯伦发表广播演说,公然表示:“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么大的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他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这时,美国也赶忙出面活动。狡猾的希特勒见时机已到,立即同意表示召开国际会议。

    九月二十九日夜,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的褐色“元首宫”里举行秘密会谈,签署了《慕尼黑协定》,依据协定,捷国必须在十月一日开始的十天内,把苏台德及其附属的一切设备全部无偿交给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虽为当事国,但它的两名代表都被拒绝在会议室门外,坐在冷板凳上,眼巴巴地等待几个大国的最终判决。

    会议结束后,张伯伦一脸倦意,不停地打着哈欠,却没有一点窘迫的神色,用他的话说:“我累,但累得很舒服。”张伯伦让人叫来了捷国代表,和法国首相达拉第一起极不耐烦地向他们宣布了协约内容,责令他们立即执行。

    最后,事实并不像张伯伦吹嘘的那样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反而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在英法的纵容之下,希特勒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他轻蔑地称这些人为“一批可怜虫”。第二年三月,德国灭亡了捷克斯洛伐克;接着数月后,就以侵略波兰挑起了对英法的全面战争。

    闪电战

    古语云:兵不厌诈。军事上越是重大的行动越要隐藏。希特勒虽然早想挥师东侵,吞并苏联,但表面上却和苏联亲亲密密的,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还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把他的战略意图深深地隐藏起来。同时,他还放出一些烟雾弹,故意制造德国进攻重点是英国的假象,比如大量出版了许多英国地形图,军队里都配备了英语翻译,甚至还制定了进攻英国的所谓的“鲨鱼”计划和“渔叉”计划,并故意把这些计划泄露到外界。

    可实际上,希特勒暗地里正觊觎苏联,磨刀霍霍。到一九四○年十二月,希特勒已经在极其绝密的情况下,完成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沙”的计划,他妄图用闪电战的方式搞突然袭击,打垮苏联。

    德国人的伎俩起到了预期的作用,苏联上下都被蒙骗了。苏联高层对德国的东进战略不以为意,塔斯社不时发表一些苏德友好的新闻,而满载着苏联粮食、石油、矿石和各种物资的火车,仍源源不断地开往德国。与此同时,德国则积极做好战略调动,在一九四一年五月下旬,德国铁道部门每二十四小时开出一百列军车,包括二十八个坦克师和摩托师的四十七个德军师,只用两周便被运往德苏边境,完成了战略集结。当苏联发现这些情况时,德国人解释说这是为了进攻英国而让部队到东方休整。

    六月二十一日中午,斯大林接到了苏联边境的一系列报告:在西北边境,德军拆去了他们自己设置的铁丝网;在布格河西岸,德军的发动机声音突然增高;在边境一些地方,似乎出现伪装的士兵……

    各种异常情况源源不断地汇报给统帅部,可是,最高领导人却认为报告都是大惊小怪,既没有对上报的信息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下达战斗准备的命令。

    六月二十一日一夜,是苏联最短的一夜,但却是苏联历史上最长的一夜。按照惯例,边境上的苏联军队正在联欢,广大官兵都仍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凌晨三时,东方将亮未亮,大地一片寂静。

    突然,“轰隆隆,轰隆隆”的炮声震撼着大地,千万发炮弹飞向苏联边界,德军的闪电战开始了。这次突然袭击,希特勒总共出动了一百九十个师,三千七百辆坦克,四千九百架飞机,四万七千门大炮和一百九十艘战舰,分三路向苏联进攻,“北方”集团军群,辖第十六、第十八集团军和坦克第四集群,共二十九个师,由莱布元帅指挥,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以东向列宁格勒方向实施进攻,消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占领苏港口,使苏联舰队失去基地。“中央”集团军群,辖第四、第九集团军和坦克第二、第三集群,共五十个师又两个旅,由博克元帅指挥,由波兰的华沙向布列斯特、明特克方向突击,围歼白俄罗斯境内的苏军,而后直指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辖第六、第十七、第十一集团军,罗马尼亚第三、第四集团军,坦克第一集群和匈牙利一个快速军,共五十七个师又十三个旅,由龙德旅泰特元帅指挥,自波兰的赫尔姆向基辅方向进攻,攻占基辅以南地区的第聂伯河渡口,消灭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的苏军,然后向顿巴斯发动进攻。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是:“当‘巴巴罗沙’开始行动时,全世界将会大惊失色!我们只要在苏联的门上踹一脚,苏联这座破房子就会倒塌下来。”

    毫无战斗准备的苏联猝不及防,在苏联五百英里长的边境线上,德军处处得手,俘虏苏军,占领城市,焚烧乡村,在战争的第一天,西部边境六十多个机场同时遭到猛烈轰炸,苏军半天之内损失飞机一千二百架。其中八百架未及起飞迎战,就被炸毁在机场。许多重要城镇、通讯设施、交通枢纽和海空军基地也遭到严重破坏。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部队出现了混乱。边防值班部队虽也进行抵抗,但因得不到及时援助,势单力薄,防线迅速被突破。这一天,德军就前进了三百五十至六百英里。

    希特勒的闪电战“成功”了,大规模突然袭击严重破坏了苏联的军事力量,把苏联最高当局也搞得晕头转向。但苏联人很快镇静下来,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号召全体苏联人民起来进行伟大的卫国战争,并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领导的国防委员会,以及有莫洛托夫、朱可夫等参加的最高统帅部,动员一切力量,来打击法西斯侵略。一九四一年七月三日,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号召苏联人民作殊死的战斗,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

    希特勒的闪电战点燃了苏联人民仇恨的烈火,德国军队在短暂的胜利后,正面临着无法逃避的毁灭的深渊。

    不列颠之战

    一九四○年六月,希特勒攻占法国,凡是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明白英国将是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法国崩溃后,笑里藏刀的希特勒对英国大放和谈烟幕,希望两国携手共同称霸世界。当时一贯主张执行妥协政策的张伯伦政府却信以为真,而英国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对希特勒的狼子野心早看得清清楚楚,强烈反对张伯伦政府,在这事关英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一贯主张对德国采取强硬路线的原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代替了张伯伦,组成了丘吉尔内阁。

    丘吉尔走马上任后,断然拒绝希特勒的和谈要求,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向人民发出了“战斗到底”的号召。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领土……我们决不投降,即使我们这座岛屿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至于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他誓言般的演说激起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希特勒见诱和目的没能得逞,气得直骂丘吉尔不识抬举。

    一九四○年七月十六日,希特勒签署了第十六号指令,即进攻英国的“海狮”作战计划。我们知道,要想在英国登陆,德国必须先横渡波涛滚滚的英吉利海峡,那里即使是最狭窄的部分也至少相距二十海里。德国海军相对于英国而言处于弱势地位,但它的空军却较英国强大,因此它必须首先取得制空权,只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英国海军赶出海峡,德军渡海登陆方有可能实现。

    八月十日,德国集结了两千四百架战斗机开始连续不断地大规模空袭英伦本土。尽管英国战斗机起初不到七百架,与德国空军力量相差甚为悬殊,但英国军民同仇敌忾,斗志高昂。猖狂的德国战斗机把英国地图画在机身上,大大地写上“伦敦完蛋”的字样气势汹汹地扑向英国的机场、港口等。英国许多飞行员每天都要驾机出击三四次甚至更多,可他们仍然顽强拼搏。有一名叫尼科尔森的飞行员,飞机被四发炮弹击中,副油箱着火,他本人也两处受伤。就在他准备跳伞之际,发现下方有架德机。他沉着地驾机击毁该机,然后在烟火中跳伞,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另外加上一千八百门高射炮和沿东海岸设立的一系列雷达站、观察哨等防空设施,加之又破译了德方的通讯密码,使希特勒的“空中闪击战”未能奏效。

    这时激烈地空战已使德国战斗机损失超过英国一倍多。希特勒不得不痛苦地承认,他在短期内不可能赢得全面制空权。于是,他发号命令,从九月上旬开始转入“恐怖空袭”,对伦敦等城市不分昼夜的狂轰滥炸,企图瓦解英国人民的斗志,逼英就范。到十一月初,德国平均每晚出动二百架战斗机,给英国造成了生命财产的极大破坏。结果,德国并未如愿以偿。希特勒无奈,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海狮计划”,最后,入侵登陆的“海狮计划”不了了之。

    经过三个月的激烈空战,德国损失飞机一七三三架,英国损失九百一十五架,双方飞行员损失比约为六比一。

    虽然在德军的狂轰滥炸中英国死伤约八万六千多人,被炸毁一百多万栋建筑物,但英勇的英国人在丘吉尔内阁的率领下奋勇抵抗,坚忍不屈,在生死存亡的搏斗中赢得了第一个回合,使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中途流产,在反法西斯的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荣的篇章。

    阿拉曼沙漠战

    一九四二年六月,德国隆美尔元帅率部攻克了号称“不屈的要塞”托希鲁克后,七月进逼离亚历山大港仅一百公里的阿拉曼,开罗告急,伦敦为之震惊。新任英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来到阿拉曼前沿阵地,面对一片混乱,士气低落、准备随时撤退的惨景,他并没有暴跳如雷,他召集了几十名军官和参谋长训话,他充满自信地说道:

    “我们的防线就在这里——阿拉曼!如果我们失去这个阵地,我们就将失去整个北非!……我们将在此战斗,决不后退。……如果我们不能在此生存,那我们就在此献身!”

    蒙哥马利的话,让垂头丧气的军官增添了勇气和力量。随即他制定了“超级冲锋作战计划”,欲与德军决一死战。

    隆美尔是个诡计多端、阴险狡猾的指挥官,人称“沙漠之狐”。由于战线太长,德军供给不足,攻势只好停顿下来。蒙哥马利瞅准时机,指挥部队于十月二十三日晚对阿拉曼以西的德军发动进攻。英军投入约二十三万兵力,一千四百多辆坦克,两千多门火炮,一千二百架飞机。隆美尔也集结十万德军,五百五十八辆坦克,一千二百门火炮,三百五十架飞机发动反攻。辽阔的阿拉曼沙漠上战车隆隆,炮声震天,英国夜航轰炸机一次又一次出现,对暴露的德军进行轮番轰炸,英军的炮弹像冰雹似的落在德军阵地上,照明弹照亮了整个战场,一切都明亮得如白昼一般。德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

    第二天,希特勒给隆美尔发来电报,告诉他“在你目前所处的情况下,不能有别的考虑,只能坚守阵地,不后退一步,并把每一枝枪和每一个士兵都用于战斗。……你只能领导你的部队取得胜利或走向死亡,别无他路”。

    看完电报,隆美尔瘫坐地上,再也无法站立,他像一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人。他愤愤不平地说道:“我们需要的是枪炮、燃料和飞机,而不需要让我们死守的命令。”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后,他还是强迫自己执行希特勒的命令,命令“停止西撤”。只可惜,部队已乱了方寸,他的指挥失灵,面对继续后撤的部队,隆美尔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到十一月四日,英军完全突破德军的重重雷区,德、意军全线溃退,在撤退过程中,隆美尔将盟军——意大利的运输车辆劫持一空。被德军抛弃的意大利四个师的兵力,走投无路,只好举手投降。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沙漠消耗战才宣告结束。隆美尔的副手和九名意军将领被俘,德意部队损失过半,只剩下十二辆坦克。

    阿拉曼沙漠战是英国对德作战的首次决定性胜利。它使北非战局发生了有利于英国的转变,是大英帝国命运转折的关键。同时也为美、英联军不久在诺曼底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

    莫斯科保卫战

    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的基本方针,也是他妄图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之一。一九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希特勒批准了代号为“巴巴罗沙”的侵苏作战计划,指令“在对英作战尚未结束之前,德国三军即应准备用速战速决方式来击败苏联”。“巴巴罗沙”意即“红胡子”,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当初,腓特烈一世穷兵黩武,曾六次侵入意大利,并指挥过十字军东征。希特勒要做第二个腓特烈一世,妄图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采用闪电战方式一举攻克苏联。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拂晓,太阳刚刚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刚刚欢度完仲夏夜的苏联官兵正在酣睡中。

    突然,“轰隆!轰隆!”,德国六千门大炮齐发。两千架轰炸机像乌云一样压向东方,炸弹雨点般地落在苏联大地上,德国近三百万士兵在五百英里长的边界线上发动了疯狂的突然袭击。一座座村庄、城市陷入一片火海之中。过了一个半小时后,德国方正式向苏联宣战。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助纣为虐,相继参加了侵苏战争。法西斯兵分三路,投入了一百九十个师,四千三百辆坦克,近五千架飞机,总兵力为五百五十万人。一天之内,苏联就损失了约一千二百架飞机,共有八百多架还未来得及起飞就在地面上被炸毁。苏军损失惨重,边战边退。希特勒妄想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闪电战,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时间里打垮苏联,在冬季来临前结束战争。他狂傲地宣称:“我们只要在苏联的门上踹一脚,苏联这座破房子就会倒塌下来。”真是白日做梦!勇敢的苏联人民岂能任其随心所欲!

    一九四一年九月三十日,中路德军集中兵力约七十八个师,一百八十万人,坦克一千七百辆,飞机近一千三百九十架,实施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伟大的莫斯科保卫战开始了。

    十月十五日前后,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交使团撤到八百公里外的古比雪夫。此后,首都宣布戒严,斯大林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同法西斯作殊死搏斗。全市人民在三天动员起来,有十二万人组成民兵师和巷战小组,约四十五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全国人民同仇敌忾,顽强抗击法西斯侵略者,法西斯攻势受阻。

    十一月七日,莫斯科照常举行了传统的阅兵式,斯大林等领导人检阅了经过红场列宁墓前直接开赴前线的部队,使全市人民群情激扬,大大增强了军民争取胜利的信心。尽管德军数次发动猛烈地进攻,但都遭到英勇的苏联人民狠狠地回击,虽然他们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但他们已没有能力将其夷为平地。因为冬天来了,凛冽的寒风让没有准备御寒装备的德军瑟瑟发抖,他们冻伤的人数甚至超过战斗伤亡,曾经大显神威的飞机、坦克和汽车如废铁一堆,难以启动,无法发挥效用。仅从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二月五日,短短数日内德军就伤亡十五点五万人,他们的攻势“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苏军抓住有利时机,于十二月六日开始大举反攻,牢牢抓住了战场主动权,尽管希特勒亲自接任陆军总司令,却也无法挽回失败的命运。

    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它标志着希特勒闪电战的破产,从而也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自由法国运动

    一九四○年六月五日,德军向法国发动了总攻势。十三日,巴黎被宣告为“不设防城市”。次日,德军不费一枪一弹,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法国首都。十七日,卖国贼贝当组成新内阁,向德国乞求停战。当时任法国国防与陆军次长的戴高乐竭力反对贝当的卖国行径,决定离开法国,来到英国重新组织反法西斯力量。十七日早晨,他借口陪送一位英国将军回国来到机场,出人意料地登上飞机到了英国。

    戴高乐到达伦敦后,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支持下,于六月十八日下午,在英国广播电台发表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广播讲话,由此开始组织领导了“自由法国”运动。讲话内容如下:

    “我是戴高乐将军,我现在在伦敦。我向目前正在英国领土和将来可能来到英国领土上的持有武器和没有持有武器的法国官兵发出号召,向一切军火工厂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发出号召,请你们和我取得联系……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法兰西抵抗的火焰决不应该熄灭,也决不会熄灭……

    “总有一天我们会转败为胜。”

    电波传遍了英伦三岛,穿越英吉利海峡,又传遍了法国每一个角落,人民热血沸腾,称戴高乐为“六·一八英雄”。

    一九四○年六月二十二日,贝当政府正式向德国屈膝投降,两国在康边森林的一节火车车厢里签订了条约,这里恰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签署投降书的所在地,如今景物犹存,境况却差之千里,胜败双方已颠倒了位置。

    在戴高乐演说广播后一个星期,已有几百人集合到“自由法国”旗帜之下。六月二十九日时,又有二百多人前来报到。到七月底,已经有七千多人志愿拿起武器为“自由法国”而战。

    “自由法国”总部设在泰晤士河畔的一座大厦里,而戴高乐本人则住在伦敦一套普通的公寓里,他几乎一无所有,两条裤子,四件衬衫和一张全家照是他最重要的家当。他的家人不在他身边。妹妹和一个侄子被德国的盖世太保逮捕,一个外甥在反法西斯战斗中牺牲。另外三个侄子和外甥在国内参加了“自由法国”运动。

    alt

    就在戴高乐艰难地开展抵抗运动时,法国新任国防部长命令他回法国自首,准备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戴高乐对此置之不理。不久,卖国的法国政府对他缺席审判,先是判处四年徒刑,接着又改判死刑。

    一九四○年七月十四日是法国国庆,戴高乐在伦敦检阅了第一批“自由法国”军队,七月二十一日,戴高乐向世界宣布:“自由法国重新投入战斗了!”自由法国部队的飞行员参加了对德国鲁尔区的轰炸。此后,自由法国战士活跃在了各地反法西斯战斗中。

    戴高乐积极派人在法属殖民地进行宣传活动,建立了非洲抗德根据地。一九四二年,戴高乐派同事让·穆兰回国与国内抗敌组织联系。穆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促成了南北方抵抗运动组织的统一。戴高乐成了全法国抵抗运动的惟一领袖。

    就在胜利的曙光再现时,美国伙同英国企图甩开戴高乐,以便让法国在战后成为他们的附庸。戴高乐与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组织五十万法国军队,努力实现自己解放国土的意愿。一九四四年八月底,法国人民终于解放了自己的首都,英美只好放弃自己的梦想。

    一九四五年五月,德国投降,戴高乐以法国临时政府名义,和盟军一起接受德国投降。

    戴高乐以他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为反法西斯侵略,为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偷袭珍珠港

    一九四○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军国主义认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时机已经成熟,于七月制定了向南进入侵印度支那、泰国、缅甸等国计划,妄想夺取石油等资源,称霸太平洋。这直接威胁了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于是,美英联合对日本实行了石油禁运。没有石油,日本作战部队就寸步难行,为了解决石油问题,日美举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但始终没能达成协议。这使日本天皇忧心如焚。为了实施“南进”计划,为了拔掉驻守在夏威夷群岛上的美国舰队这个眼中钉,日本天皇授意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秘密制定了远渡重洋偷袭珍珠港的计划。珍珠港是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一支庞大的日本舰队在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的指挥下悄然出发,这支舰队由六艘航空母舰和十四艘战舰组成,每一艘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上都排满了双翼展开的飞机,有的飞机挂着鱼雷,有的飞机装有巨型炸弹。

    为了麻痹美国,日本派出大使赴美再一次施放“和谈”烟幕,鼓吹“日本和美国没有任何理由打仗”,“日本愿以最大的努力来防止不幸的战争”等等。此时,美国总统罗斯福仍天真地以为日本进攻矛头是印度支那和东南亚,他做梦也没想到日本早已派间谍摸清了珍珠港内的情况,此时,偷袭珍珠港的秘密舰队正在全速驶向夏威夷群岛。

    alt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七日凌晨,两个美国新兵突然发现雷达屏上的异常现象,在该岛东北一百三十多海里外有一群飞机正朝瓦胡岛方向飞来。

    “敌机,敌机!”

    他们立刻向陆军基地值班军官报告了情况。

    “别神经过敏,那是我们自己的飞机!”

    原来这天早晨,美国空军将有一队B-17飞机从本土飞来。所以,值班军官没有提高警惕。他打开收音机,开始欣赏檀香山电台播放的夏威夷音乐。此时,许多美军军官还沉浸在周末舞会后的睡梦中,泊在港内的美国军舰正准备举行开旗典礼,一切都如往日一样平和、宁静,士兵们丝毫没意识到危险正向他们一步一步逼近。

    七时五十五分,偷袭珍珠港的总指挥官渊田中佐兴奋地大喊:“松崎大尉,松崎大尉,看!往下看,像是海岸!”

    “报告队长,我看到珍珠港了!”

    “发出攻击令,立即攻击!”渊田大声喊道。

    不一会儿,飞机起飞的轰鸣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一百八十多架飞机轻快地从六艘航空母舰上飞起,迅猛地向珍珠港所在地瓦胡岛俯冲下去,日军偷袭珍珠港行动开始了。美国士兵被惊得目瞪口呆,他们谁都不知道珍珠港正大难临头,还以为是一次“特殊的演习”。

    受军国思想毒害的飞行员把此次偷袭行动当做为国效劳、为天皇尽忠的绝好机会。他们驾驶的飞机勇往直前、肆无忌惮。许多飞机在弹尽粮绝或创伤累累的情况下,不是转头回去,而是恶狠狠地扑向美机或美舰,与之同归于尽。许多美国官兵看到日本飞行员如此疯狂的举动,都惊呆了。

    日本发动了历时一小时五十分钟的猛烈攻击,美军大部分战舰着火,约有二十艘大型舰只被炸沉炸伤,二百三十架飞机被击毁,美军死亡约两千三百三十四人,在港内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覆灭。这是二战中继德国进攻苏联后又一次举世震惊的突然袭击,它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偷袭珍珠港,激发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反法西斯热情,孤立主义在美国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十二月八日,美国和英国对日宣战。美国广播电台反复广播:“珍珠港遭到卑鄙的偷袭!”罗斯福总统被日本的卑劣行径气得直跺脚,他咬牙切齿地大声疾呼:“必须记住这个奇耻大辱的日子!”接着,荷兰、澳大利亚、中国等二十多个国家也对日宣战。十二月十一日,德、意也对美宣战。至此,全世界约五分之四的人口卷入了这场空前的大搏斗,战争的范围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直到今天,世界上许多人仍在关注着这次事件。许多研究人员认为,英国和美国其实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已成功地破译了日本的密电,之所以保持缄默,是各有原因:英国的丘吉尔首相为了拉美国参战,故意装作不知;而美国呢,上层领导想参战,但国内人民反战情绪高昂;为了得到民众的支持,美军将珍珠港内的航空母舰调出,以保存实力;尽管珍珠港内没有停泊航空母舰,美国也损失惨重,这足以引发人们的切齿痛恨之情,此外,英美都想利用破译的密电在日后派上大用场。

    当然,上述说法只是一种观点,是否符合事实,我们不得而知。就日本悍然发动侵略战争,在战争爆发一个多小时才宣战的行径,足以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事实也正是如此!

    中途岛海空大战

    中途岛位于夏威夷群岛东北部,同珍珠港一样是美国重要的军事基地,美国航空母舰全部停泊在此。虽然日本偷袭珍珠港获得成功,但美国十分有战斗力的航空母舰毫发未伤,这使日本一直耿耿于怀。为了彻底摧毁对其有巨大威胁的美国航空母舰,日本准备再来一次珍珠港式的突然袭击,目标是中途岛。可惜,这次日本的闪电袭击未能奏效。因为自从有了珍珠港教训后,美国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了,他们时时刻刻保持着高度警惕,美国破译小组成员日夜不停地轮班监听日本的密码电报。美国破译小组对截获的一系列的密电中的“AF”两个字母疑惑不解。译电员根据种种迹象判断“AF”指中途岛。为了证实这个推断,美军发了一份电报,称中途岛淡水供应存在问题。没多久,日军密电果然称“AF”缺少淡水。美国负责中途岛作战的指挥官尼米兹上将决定将计就计,布下了天罗地网,随时恭候日本自投罗网。

    日本十分重视这一仗,为了达到预期目的,日本集结了包括八艘航空母舰在内的二百多艘军舰,还配备了约七百架飞机和七千五百人的登陆部队,组成了日本海军史上最庞大的一支舰队。进攻中途岛的日本海军仍由总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挥。六月四日黎明,日本四艘巨型航空母舰灯火齐明,一百零八架飞机从甲板上轻快起飞,向中途岛发动了攻击。由于美军破译了日本密码,事前了解日本舰队的动向,虽然美国所能集结的兵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如日本,但因掌握了敌情,准备充分,美军在主要作战海域集中力量,张网以待,对日本的“突然袭击”进行了有力的反击。

    当日机在离中途岛大约三十英里时,由二十五架“野猫式”战斗机组成的美国拦截队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日本人面前。接着又有四架美国鱼雷轰炸机突然出现在日本舰队上空,虽然这两次拦截行动都失败了,但在十点四十分时,激烈的战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三架美国“无畏式”轰炸机悄然出现在日本舰队上空,以飞快的速度朝日本“赤诚号”航空母舰垂直俯冲下来,随着一阵可怕的尖嘶声,一颗颗黑色炸弹飞泻而下,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整个航空母舰机库成为一片火海,熊熊烈火不断蔓延,整个军舰千疮百孔,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接着另外两艘“加贺号”“苍龙号”航空母舰也中弹起火,只剩下“飞龙号”一艘。山本五十六知道事情有些不妙,可他还是硬着头皮要撑到底,命令“飞龙号”立即实施报复性攻击。“飞龙号”上十八架日本俯冲轰炸机在六架零式战斗机掩护下,向美国的“约克敦号”航空母舰发起猛攻,结果,双方无一幸免,全部葬身海底。

    在此次海空大战中,美国一名叫吉姆莱里的飞机驾驶员和他的战友创造了一个奇迹:交战不久,吉姆莱里驾驶的B-26三号机被炮弹击中,但机上所有人员镇静地向日机开火,击落了一架日机。随后,吉姆莱里又驾机向日舰猛冲过去。此时,日本航空母舰和其他护卫舰上的高射炮,都集中火力向三号机开火。吉姆莱里灵活地驾机躲避着炮火,同时不断拉近彼此的海空距离。当距离达到射程要求时,吉姆莱里平稳了机身,迅速投下了挂在机翼上的鱼雷。

    “轰”,日舰右舷中炮。在甲板上的日军慌作一团时,三号机上的机枪射手又是一阵狂扫,二三十个日军饮弹倒地。

    吉姆莱里利用日舰不敢贸然开火的时机,迅速飞离日舰。他采用低空飞行,将前来追击的日本零式战斗机甩掉,并安全着陆于基地。

    事后人们发现,吉姆莱里的三号飞机有五百多处创伤,仪器与左油箱毁坏,螺旋桨受损,无线电机被击断,两部引擎都有破洞。人们对这架飞机的生还,不由得发出了惊叹。

    中途岛海战以日本的惨败而告终,日军共损失航空母舰四艘,巡洋舰一艘,飞机三百二十二架。几百名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死亡,几千名舰员丧生。而美国只损失航空母舰和驱逐舰各一艘,飞机一百四十七架。至此,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上的战略主动权,日本海军从此一蹶不振,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

    斯大林格勒战役

    一九四二年七月十七日,德军集中一百五十万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企图切断苏联的粮食与燃料来源。

    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位于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下游西岸,是连接苏联欧洲部分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也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苏联几乎把一切可调用的兵力都集中在此。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在伏尔加河畔展开。

    八月二十三日,德军进行了侵苏以来第二次规模最大的空中攻击,一昼夜出动了两千架次飞机狂轰滥炸。全市成为火海。九月十三日,十七万德军在近五百辆坦克、一千七百门火炮的掩护下攻入市区。一场最为残酷、最为激烈的市区争夺战开始了。

    苏军第六十二集团军司令朱可夫将军不断收到战事报告:

    “七时三十分,敌人进入学院大街。”

    “七时四十分,第十三机械旅第一营与主力失去联系。”

    “八时,火车站陷入敌手。”

    “八时四十分,火车站在我军手中。”

    “九时四十分,敌人又占领了火车站。”

    ……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国内战争时期,斯大林在此扭转了战局,故改名为斯大林格勒。现在,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保卫这座英雄城市的苏联军民经受着巨大的考验,他们立下了与城共存亡的誓言。“决不后退一步!”“谁要是把这片神圣的土地让给敌人一寸,那就是莫大的耻辱。”一位曾参加过察里津保卫战的老战士写信鼓励战士们说:“孩子们和朋友们!亲爱的战士们!要同敌人拼到最后一口气,坚守住自己的阵地。……你们必须赢得这场战役,让父辈的语言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鼓舞你们。”他们日日夜夜浴血奋战,同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有时一天要击退敌人十几次疯狂的进攻。

    九月底,战斗重心转移到北部工厂地区。在这里发生了许多令人感动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苏军战士赫沃斯坦米夫守在工厂区的一条街道上。当敌人六辆坦克沿着街道向他爬来时,他利用断墙拐角,出其不意地用火炮、反坦克枪等,一连击毁五辆坦克。第六辆坦克已经逼近他身边,他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最后一颗手雷,拉响引爆索,冲向坦克,“轰隆”一声,那辆坦克像火把一样燃烧起来。

    希特勒原本想采取速决战,一举拿下斯大林格勒,但由于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德军逐渐陷入困难境地。伤亡惨重,却仍然无法占领全城。斯大林格勒依然挺立在德军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到了十一月,斯大林格勒开始降雪,伏尔加河上漂浮着片片薄冰。德军没有御寒的衣服,士兵们把一切可以弄到手的衬衣单衫统统套在身上,在冻得硬邦邦的人造草鞋里塞进干草,士兵们疲惫不堪,叫苦连天。

    一九四三年一月十日,苏军开始反攻,五千门大炮一齐轰击,德军阵地变成一片火海。二月二日,德军全部覆灭,十四万人被击毙,鲍罗斯及其他二十三名将军及九万多官兵被俘。

    举世瞩目的历时二百天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苏德战争中历时最长、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让世界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使全世界人民受到极大鼓舞,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键性的一次战役。

    诺曼底登陆战

    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美国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盟军总司令。盟军在一九四四年初就制定了一个代号“霸王”的计划。为了准备这次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行动,由艾森豪威尔指挥的盟军在英国本土集中兵力近二百八十八万,飞机一万五千七百多架和舰艇六千多艘,准备了由三十七万立方米混凝土和三百吨钢材制造的几百个空心钢筋混凝土沉箱构成的两座人造码头和一条海底输油管。

    为了迷惑敌人,英国的谍报机构布置了一个迷魂阵;由英国电影片厂布景师设计了许多假的登陆艇、弹药库、医院和飞机大炮、兵营,又煞有介事地派许多人前往中立国购买加莱海岸详细的地图等等。

    隆美尔断定:盟军一定是准备从法国北海岸——加莱海岸登陆。隆美尔立即下令加强这一带的防线。几天工夫,海水底下和沿海海滩密布地雷,海岸上构筑了许多隐蔽得很深的炮台等等。他得意地称其为“大西洋铁壁”。

    “哈哈,敌人果然中计了!”英国首相丘吉尔不由得暗中高兴。

    六月六日,预定登陆的日子到了。这天,天气阴晦,狂风呼啸,盟军四千艘舰船,七千架飞机,掩护着无数的登陆艇,从英国严密伪装的南海岸基地出发,向诺曼底进军。

    而此时,隆美尔完全蒙在鼓里。六月五日,是他妻子的生日,隆美尔根据空军气象台报告,英吉利海峡气候恶劣,他估计盟军进犯不会立刻发生,于是他请假回家团聚。

    六月六日凌晨二时,德军总司令伦斯特得到前线紧急报告:“有一股英美空军部队着陆,看来这是一次大规模行动……”

    “这并不是什么大规模行动,这是英美惯用的声东击西伎俩。”正在睡觉的伦斯特漫不经心地说。

    “报告,报告,海岸雷达荧光屏上有大量黑点,一支庞大的舰队正向诺曼底开来……”

    “开什么玩笑!这种鬼天气里会有庞大舰队?一定是你们搞错了,也许是一群海鸥吧?”

    六日晨六时三十分,美军第四师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开始在诺曼底滩头阵地登陆。七时二十分,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二集团军也登上海岸。得到消息的隆美尔立即乘车返回司令部。

    下午三时,刚刚睡醒的希特勒指派两个精锐装甲师支援诺曼底,企图在天黑前,“消灭登陆敌军,收复滩头阵地”,但为时已晚。这时,盟军已在欧洲大陆建立了牢固的立足点。到七月五日,盟军登陆部队已超过一百万人。从此,希特勒的“大西洋铁壁”完全被突破,德国陷入了苏联和英美东西夹击的铁钳之中。德军为了避免覆灭,仓皇后撤。持续了近两个半月的诺曼底战役,终于以法国首都巴黎的光复而胜利结束。

    在此次战役中,德军损失兵员约四十万,坦克一千三百辆,火炮两千门,飞机三千五百架和各种车辆两千辆。这次战役计划周密,规模宏大,行动巧妙,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光辉的一页。

    联合国的成立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五日,美国西部第二大城市旧金山市大歌剧院前,成千上万的市民冒雨赶来,争相领取入场券。一千五百张入场券很快被一扫而光。不过,有没有票的人们都兴高采烈,群情振奋。

    是什么吸引着人们呢?原来,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将在这里聚会,讨论成立联合国。

    从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帝国主义血腥侵略中国开始,全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国法西斯突然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火蔓延到了世界上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陷入了战争带来的巨大苦难。人民渴望着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渴望着持久的和平早日到来。

    一九四三年十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莫斯科发表《普遍安全宣言》,这是呼吁建立国际安全机构的开端。不久后,中、美、英和苏、美、英分别举行了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商讨战胜德国、日本及战后的共同策略。德黑兰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单独会见,正式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建议。

    经过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共同奋斗,暴虐的法西斯终于日落西山了。建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机构联合国,就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共同话题。

    一九四四年八月至十月,美、苏、中、英四大国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的敦巴顿橡胶园连续举行会议,起草联合国章程。虽然,在成立联合国问题上,各国有着相同的出发点,但是,各自又有不同的目标。特别是美、苏两国,因为意识到战后将成为主要对手,都极力在联合国的机构和权力上争取有利于各自国家的规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激烈争论,相持不下。

    第一轮会谈讨论这个国际组织的名称时,苏联先后提议用“国际安全组织”和“世界联盟”,都遭到了美国和英国的反对。最后,采用了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的“联合国”这个名称。接下来,苏联提议用“安全”命名联合国下面的主要机构。这就是安全理事会的由来。

    后来苏联提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苏、英、美、中、法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即只要五国中有一个国家反对,表决就无效。因为在当时,大国中只有苏联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很多问题上,它是少数,有了否决权就可以保证苏联不会吃亏。英、美代表则坚决反对拥有“否决权”,主张少数服从多数。出于同样动机,苏联又提出让它的两个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直接成为联合国成员。这样,苏联就可以有三票的表决权。这显然是英美两国所不能接受的。

    双方争执不下,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直到一九四五年二月,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考虑到要争取苏联同意,全力击败德国并对日宣战,才同意了苏联的建议。并计划在四月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世界各国反法西斯国家代表大会讨论成立联合国问题,届时再以敦巴顿橡胶园会议建议案为基础,制定联合国宪章。

    这样激动人心的大事,人们怎么能不激动万分呢?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五日下午四时,四十六个国家代表乘坐的一长列小轿车,在的细雨中,驶向了旧金山市歌剧院。人群沸腾起来。美国代表共一百五十六人,是人数最多的代表团,中国代表七十五人,英国代表六十五人,苏联代表十五人。四个发起国与其他国家的代表共八百五十人进入了歌剧院。一千八百名各国记者也蜂拥入场。成千上万的没领到入场券的市民则伫立在歌剧院外翘首以待。

    第二天,按照会议议程,美国、中国、苏联、英国四个发起国的外长依次发言,共同表示要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竭尽全力。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的演说,获得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好评。

    会议前后开了整整两个月,这时的会员国已增加到了五十个。六月二十六日,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各国代表在宪章上签字。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董必武第一个在宪章上签了字。东道主美国最后一个签字。

    根据旧金山会议决定,联合国于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宣告成立。同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这一天就定为了“联合国日”。它的永久总部设在美国东海岸的纽约。

    今天,在联合国总部大厦,那面蔚蓝色的旗帜依然高高飘扬在纽约上空。五大洲的投影地图和两束橄榄枝,向世界人民昭示着团结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