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220

余有不足也。又有五实死。五虚死。其时有生者。如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皆圣人

持诊之要道。不可不知也。)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

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湛音耽。持诊之道。有阴阳逆从。有左右前后。上下之诊。论在脉要精微篇中。湛、甚也。丑善、

脉证之有善恶也。有余之病。则起而行。不足之病。多坐而卧。知起之所为有余。则知所以不足。盖知此即可以知彼。

知一可以知十也。)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此言持

诊之道。当兼度其形气也。事者。谓其通变也。上下者。气之通于天。病之变化也。格、穷究也。言当先度其上下之通

变。因而穷究其脉之通变。是以形弱气虚者死。此又无论其脉之平与不平。度其形气而知其死矣。形气有余。脉气不足

者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者生。是当以形证脉气通变审之。而后可必其死生也。)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

以转神明。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

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

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转神明者。运已之神。以候彼之气也。上观下观者。若视深渊。若迎浮云也。八正者。日月

星辰。四时之气也。别五中部。先别五脏之脉也。按脉动静。候其浮沉迟数也。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谓脉滑者。尺之

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热甚。脉甚躁者。病温也。尺肤

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故善调尺者。不待于

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也。视其脉之大小。合之病能。病能者。奇恒之病也。逆从者。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也。名□□之实也。能正其□□□□□诊有十全。参其人情矣。视息者。候呼吸之往来。脉之去至

也。视意者。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亡言者。亡妄之言。不知诊道。妄与

生死之期。此失经绝理。是谓失道矣。)

<目录>卷九

<篇名>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属性:精者天一所生之精。微者天道之幽远也。此九九数终。复归于真元之论。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受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资。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

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

闻命矣。请问有才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问其状。帝曰。大矣。(悲哀喜怒。人之情也。燥湿寒暑。天之气也。阴阳

者。天之道也。妇女者。天癸之所生也。此通天之道。故极赞其大焉。)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经有也。(灵枢经有悲哀涕泣之论。)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

知。道之所生也。(精液下通于上。应水之上通于天。此通天之大道。非止有裨于治也。工止知涕泣之所由出。而不知道

之所由生。)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

(五脏。主藏精者也。心者。五脏六腑之主。故为五脏之专精。心开窍于目。故目者心之窍。五脏生成篇曰。心之合脉

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故华于色者。心之荣也。有德者。见于色而知心气之和也。)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

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

行也。(悲哀则动其心志。故泣下而水所由生。水宗者。宗脉之所聚。上液之道也。肾脏之精水。由宗脉而上通于心。上

注于目。故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如志不悲。则精持于下。辅之裹之。水精不出于宗脉。故水不行于上也。此言精水

之在下。必动其肾志而后上行。)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 言曰。心悲

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此言心肾相通。神志交感。心悲而未有不动其志者。故 有之曰。心悲名曰志悲。

盖心之所之谓之志。心志之合。一也。心者。五脏之专精。故水精与心精。共凑于目而为泣。莫子瑜曰。神志相合。而

精亦相合。)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此言神生于精。志生于心。离中有虚。

坎中有满。水火上下之互交也。灵枢经曰。所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是神气之生于精也。故曰俱悲。则神气

传于心。谓心脏所藏之神气。本于肾精之所生。又曰。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是志之生于心也。故曰精上

不传于志。谓精不上传于志。而志独悲于上。故泣出也。上节言心悲名曰志悲。此言志悲即是心悲。心志之合一也。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