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86

出而并于此经。审其证而候其脉。见其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而去之。此阴阳真气。往来和平。而未得交并者也。倪

仲宣曰。疟气舍于皮肤肌腠之间。故病见于孙络。)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言疟病未发之时。其脉候证候。何如

而应。)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言疟气者。有阴阳更并

之盛虚。皆当气之所在也。如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欲知脉与病之相应。但审证之寒热。脉之躁静。则

知病之在阴在阳矣。)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言阴阳之所以更盛更虚者。卫气行之也。

卫气者。行阴而行阳者也。是以卫气相离。其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

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六腑者。谓六腑

之募原也。六腑之膜原者。连于肠胃之脂膜也。相失者。不与卫气相遇也。盖六腑之募原。其道更远。气有所不到。故

有时相失。不能相得其邪。故或间二日。或数日乃作也。倪冲之曰。藏之膜原而间日发者。乃胸中之膈膜。其道近。六

腑之膜原。更下而远。故有间二日。或至于数日也。张介宾曰。按本经言疟之间二日。及数日发者。以邪气深客于六

腑之间。时与卫气相失。其理甚明。丹溪以作于子午卯酉日者。为少阴疟。作于寅申巳亥日者。为厥阴疟。作于辰戌丑

未日者。为太阴疟。此不过以六气司天之义为言。然子午虽曰少阴。而卯酉则阳明矣。巳亥虽曰厥阴。而寅申则少阳矣。

丑未虽曰太阴。而辰戌则太阳矣。如三日作者。犹可借此为言。若四五日者。又将何以辨之。殊属牵强。倘按此施治。

未必无误。学人不可执以为训。马玄台曰。本经言间日数日发者。邪与卫气不相值。何丹溪乃以为三日一发者。受病

一年半。间日一发者。受病半年。一日一发者。受病一年。不知何据为然。董帷园曰。看书当参讨经义。庶不为前人

所欺。)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言阴阳更胜。而有甚与不甚。故阳热甚则渴。或不甚则不渴

矣。)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言有不必夏伤于暑。而为病疟者也。)岐伯曰。此应四

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伯言夏伤于暑。

秋必病疟者。此应四时者也。应四时者。随四时阴阳之气。升降出入而为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反四时者。非

留蓄之邪。乃感四时之气而为病也。秋时阳气下降。天气新凉。故感秋凉之气。而为病者寒甚。冬时阳气伏藏于内。即

受时行之寒。得阳气以化热。故寒不甚。春时阳气始出。天气尚寒。故恶风。夏时阳气外泄。腠理空疏。故多汗。此随

感四时之邪。而即为病疟也。倪冲之曰。春伤于风。故恶风。夏伤于暑。故多汗。秋伤于湿。故寒甚。冬伤于寒。则为

病热。故寒不甚。盖言风寒暑湿之邪。在四时而皆能病疟也。)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此复

问前节温疟之病因。是以帝问温疟与寒疟。病皆安舍。而伯只答其温疟焉。盖寒疟之因。已谕悉于前矣。但前节以先伤

于风。后伤于寒。为温疟。此论先出于阳。后入于阴。为先热后寒。一论在天阴阳之邪。一论形身中之阴阳出入。文义

虽殊。而理则合一)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

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后寒。名曰温疟。(藏真下于肾。

肾藏骨髓之气也。冬气通于肾。故邪藏于骨髓之中。而内与肾气相合。夫至春阳气大发。而邪不能自出者。邪藏于骨髓

之中。而气行骨外故也。脑为精髓之海。脑髓烁者。暑气盛而精髓烁热也。肌肉消者。腠理开而肌肉消疏也。汗乃肾藏

精髓之所化。或有所用力。则伤动其肾气。是以所藏之邪。得与汗共并而出矣。夫骨气与肾气相合。故病气藏于肾。其

气先从内出之外也。从内出外。则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气从内出之外。故病复反入之阴。张兆璜曰。故先热而

后寒者。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名曰瘅疟矣。故字宜着眼。)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

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

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反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帝曰善。

(此复论瘅疟之有因于内热者也。肺主周身之气。肺素有热。故气盛于身。其气厥逆上冲。故不泄于外。而但实于中。

此外内皆实者矣。气止实于外。则邪不能外侵。故因有所用力。腠理开而后邪舍于皮肤之内。中气实则邪不能内入。故

其气不及于阴。而单发于阳也。心主血脉之气。气内藏于心者。谓邪藏于血脉之中。而气内通于心也。内藏于血脉之里。

外舍于分肉之间。阳气盛而无阴气以和之。是以阳热不衰。而令人消烁脱肉也。前节论外因之瘅疟。此论兼有内因之瘅

疟也。故金匮要略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

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是阴气绝而阳气独发者。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亦名瘅疟。是瘅疟之有二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