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爱是不粗暴,郭涛要做“慈祥的父亲”

    相信看过《爸爸去哪儿》的朋友们,一定会对郭涛的严厉有所印象。在这五对父子(父女)中,郭涛是一个“瞪眼”次数较多的爸爸,因此难免给人留下有点“凶”的印象。比如,在北京灵水村,大家忙了一天之后,晚上要开展最后一项任务——唱歌时,石头显得有些疲惫和烦躁了,他不但不积极唱歌,还企图逃离录制现场。郭涛显然也不是很有耐心,他一会儿怒目相瞪,一会儿又质问石头“干吗呢”,最后干脆把石头推到了漆黑的门外。又如,在山东威海鸡鸣岛的第一天夜里,石头在床上边玩边喝水,不小心把水洒了一床,弄湿了床单和被褥。虽然是无心之过,但郭涛还是忍不住朝石头发了火……

    虽然,郭涛的“凶”与石头调皮的性格不无关系,但年仅6岁的石头当然无法理解这是爸爸另一种爱的方式,他误以为爸爸“凶”是因为“不爱自己”。当郭涛了解石头的这一心理后,顿感内疚,他想到石头只是个6岁的孩子,也是需要爸爸疼爱的。因此在接下来的几期中,郭涛努力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并不断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爱。而逐渐感觉到爸爸越来越慈祥的石头,也表现得更加放松、自在。

    郭涛当然是非常爱石头的,但因为他教育方式的严厉,使得石头产生了“爸爸有时不爱我”的错觉。可见,爸爸们粗暴、严厉的态度将会对孩子产生多么大的负面影响。那么,总是忙于工作、有时难免粗心地忽略自己态度的爸爸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改变自己的“粗暴”呢?

    • 切记不要打骂孩子

    有些爸爸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以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或者认为不打不骂便教育不出好孩子。但实际上,打骂对孩子起不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相反,只能带给孩子伤害。

    据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受到父母的打骂之后,心理会受到极大的伤害。那些经常遭受体罚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更爱闹事、脾气更暴躁的性格;他们欺负同学或者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的概率,要比一般孩子高出4倍;他们更喜欢与老师和父母作对;另外,如果每周被打骂两次以上,孩子将会有撒谎、偷东西等更加叛逆的行为出现。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就算遭受打骂的孩子在事后得到关爱,他们心中所遭受的伤害也无法得到补偿;即使动粗的父亲事后道歉,孩子的心理创伤依然存在。

    这无疑给那些遵从“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理念的爸爸提了一个醒:当孩子的言行不正确时,或者没有按照自己理想方式去做时,一定要先压制住自己的怒火,然后试着去了解孩子的感受和出发点,接着再用易懂的沟通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另外,尤其要提醒爸爸们的是,如果孩子犯的是无心之错,比如上述例子中石头不小心将水洒到了床上;或者是能力不及导致的小事故,比如力气不够大的孩子打破了沉甸甸的盘子;在这两种情况下,爸爸不仅不能打骂孩子,也不要对孩子有丝毫的责怪。否则,会让孩子丧失信心,在以后做事的时候畏首畏尾,且更容易把事情办坏。

    • 时刻提醒自己,打骂只会把孩子推向歧途和深渊

    之所以有很多爸爸选择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一凶、一动手,孩子就会被震慑,会因为害怕而改正自己的错误。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这是有效且快速的方式。但事实恰恰相反。据有关专家研究表示,一旦你用了严厉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他或许一时会因惧怕而听从,但实际上,这会在他心中形成一种“免疫”,下一次你再想用同样的方式去教育他,就会不奏效,你只能把嗓门提得更高、话说得更狠、手下得更重。但即使你用更粗暴的方式“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孩子内心的仇恨、叛逆情绪却会快速滋长。久而久之,孩子的行为会越来越叛逆,对父母教育的服从程度会越来越低,很多孩子甚至会从此走上暴力、仇视社会的犯罪之路。

    总而言之,爸爸们要记住,如果你很忙,宁可暂时不参与对孩子的教育,也千万不要试图用粗暴的方式来快速解决问题。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制造更严重的问题。

    • 学会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惩罚

    美国总统里根从小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一天,他误杀了爸爸最心爱的宠物。他的爸爸很生气,但没有打骂他,只是将被打死的宠物制成了标本。里根长大后,每当看到这个标本时,都会回想起此事。他经常说,很感谢爸爸通过这种方式来惩罚自己,而不是打骂。

    巧妙惩罚,在不动粗的同时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比如,让孩子自己通过劳动攒钱,为打碎的花瓶埋单;让孩子每天整理家务,以惩罚他总是将家里弄得脏乱;让孩子体会被欺骗的滋味,以惩戒他的撒谎行为……

    总之,如果孩子真的做错了事,一定有很多种方法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中吸取教训。爸爸们也应该以此为最终目的,采取一些更利于孩子反省的方法,而不是一味打骂。

    【忙爸爸一分钟教子金句】

    每个孩子都是一株成长中的树苗,如果长歪了,爸爸最好的应对方法是修正,而不是粗鲁地砍倒它。粗鲁行事,永远只会让事情转向恶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