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用心沟通,谈话不在数量在质量

    每个爸爸都想教育好孩子,也希望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但很多爸爸的方式似乎有些“老套”,比如总是苦口婆心,把一个道理反复讲给孩子听。讲得次数多了,爸爸成了一个“婆婆妈妈”的人,教育的效果自然不好。爸爸如果为此感到不解,不妨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对某件事或某个道理并没有相同的感触,但有一个人总在自己耳边不断唠叨,自己会产生厌烦和抵抗的情绪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所以,建议爸爸也不要用同样的“灌输”方式来教育孩子,这不但达不到目的,还有可能让孩子对自己“敬而远之”。

    那么,爸爸该怎样将道理和经验传授给孩子呢?其实,沟通的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质量。只要孩子肯听,爸爸只需说一两遍,孩子就能牢牢印在心中。那么,如何让孩子想听呢?这就需要爸爸学会下面几个和孩子沟通的技巧。

    • 做孩子的“自己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己人效应”,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一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面对“自己人”时是最愿意说出心里话的时刻,因为在人们的心中,“自己人”与自己有着一样的视角、一样的思想,最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让孩子把你当作“自己人”的秘诀,就是必须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和孩子平等对话。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正如两个相连的装水容器,只有两边一样高低,才能达到“对流”、相互容纳的效果,如果一方高、一方低,那么水就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亲子之间的沟通也会变成“一言堂”。

    爸爸想要做孩子的“自己人”其实不难。每个孩子都有亲近爸爸的渴望,爸爸只要在孩子试着接近自己的时候,多和孩子亲密互动,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交谈,不要总用家长的口吻和孩子说话。这样,孩子很快就能和爸爸建立起平等、亲密的感情。

    • 试着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黑柳彻子,曾以一本《窗边的小豆豆》享誉全球。这本书流行于很多国家,作者被认为“再也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许多孩子看了这本书后,很羡慕豆豆能有那么好的机会去巴学园,能碰到像小林校长那么好的老师。

    在很多大人的眼中,这本书的主人公小豆豆纯粹是一个问题儿童——实际上在巴学园中,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眼中的问题儿童。那么孩子为什么还会羡慕她呢?原来,小豆豆因为淘气被原学校劝退,来到一所新学校——巴学园。小豆豆到巴学园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被妈妈当着校长的面“揭疮疤”,也不是校长、老师的思想教育,更不是听“要是再那样的话,你就没学上了”之类的恐吓、耸听之危言;而是校长把妈妈打发走之后,把椅子拉到小豆豆面前,面对小豆豆坐下来,说:“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说什么都行,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然后,小豆豆就把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都搬了出来,甚至把“擤鼻涕、钻篱笆”的事都说了出来,当小豆豆因绞尽脑汁仍找不到有什么可说的而伤心时,校长摸着她的头说:“好了,从现在起,你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

    校长的一上午4个小时的时间就这样“浪费”了,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不但“一次呵欠没打,也没有露出一次不耐烦的样子,而且像小豆豆那样,把身子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小豆豆的话”。小豆豆感觉到“只有校长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说话”“和这所学校的校长在一起的时候,她感觉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就好了”。

    爸爸要想和孩子沟通到位,就必须站到离他“最近”的地方——爸爸也可以将自己暂时当作一个小孩,站到他们的队伍中去。这样,爸爸接收到的讯息才是来自孩子最心底的真实声音。所以,爸爸不妨经常当个小孩子,和孩子谈谈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谈谈他们心中的想法。当爸爸真的把自己当个孩子,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时,就会发现突然和孩子多了很多共同语言,也突然能够理解孩子的很多想法和行为了。

    • 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高效率的沟通,其实就是爸爸能够用最快速的时间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或动机。如果爸爸们在看到孩子的某种不当行为之后,能够引导孩子讲清楚自己的想法,那么,要比爸爸反复禁止或者批评孩子的这种行为要好得多。

    一个孩子上学总是迟到,老师把他爸爸找来,告诉了他这件事。爸爸回家后,并没有打骂孩子,而是叫来孩子问:“你能告诉爸爸,为什么你出门那么早,却总是迟到吗?”孩子听后,竟然有些兴奋地回答:“爸爸,你不知道我出门那个时刻的朝阳有多美!我天天看着它,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了。”

    第二天一早,爸爸和孩子一起出门,当他看到孩子所说的朝阳确实十分美丽时,立刻赞扬道:“儿子,你说得没错,朝阳简直太美了!你真棒,能够发现这么美的景物。”这一天,由于爸爸的陪伴,儿子没有迟到。晚上,当他回到家时,发现自己的书桌上放着一块手表,旁边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儿子,你带爸爸看的朝阳美极了。但每天的朝阳其实也在提醒我们珍惜时间,你说对吗?爱你的爸爸。”这个孩子看懂了爸爸的意思,他戴上手表。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爸爸要想和孩子沟通得有质量、有效率,就不要停留在对孩子表面行为的评价和批判上,而要追寻其背后的原因,进而帮助孩子分析事情利弊,引导孩子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如果爸爸每件事情都能按照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么想必爸爸不用花太多力气和口舌和孩子沟通,照样能达到教育好孩子的效果。

    【忙爸爸一分钟教子金句】

    在一个家庭中,通常妈妈经常扮演“唠叨”的角色。这个角色当然还是不能缺少的,这是孩子得到非常细致的爱的来源。当妈妈已经靠“数量”来和孩子沟通时,爸爸的沟通就一定要有“求质”的目标。这样,一个掷地有声,一个事无巨细,孩子得到的爱和教育才能更加完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