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立学习动机,主动学习效率更高

    天下所有的爸爸都希望孩子学习好,至少也应该是“爱学习”。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孩子不好好学习。这除了孩子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孩子没有一个好好学习的动机。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尚未亲身体会到社会竞争有多么激烈,他们很难真正地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将来到底有什么用。他们或许从爸爸那里听了很多“不学习将来要卖苦力、过苦日子”的话,但他们显然无法“吃透”这句话,只不过一时被爸爸“吓得”好好学习而已。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动机,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学习热情照样会消散。而当孩子没有树立发自内心的学习目标时,他当然无法自主地投入一门知识。由此可见,爸爸主观地去督促孩子学习,其实不如把力气花在帮助孩子建立学习动机上。

    • 引导孩子树立理想和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孩子也不例外。我们经常看到以下类似的情景:孩子戴着一个纸片叠成的帽子,憧憬地说自己将来要当一个白衣天使;孩子拿着一支玩具枪,还模仿着敬礼的姿势,兴致高昂地说将来要当一名保护人民的警察;孩子摆弄着水杯和吸管,认真地说将来想当一名科学家……孩子这些天真又美丽的理想,其实正是学习的动机所在。然而很多爸爸觉得这只是孩子一时无聊的小游戏和胡思乱想,很快就抛之脑后了。实际上,如果爸爸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对孩子说:“如果你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成功考入相应专业,你就能做一名优秀的护士(警察、科学家等)。”那么孩子或许就会从此发奋读书——很多名人小时候正是受到了这样的引导和鼓励,才懂得不断努力,在多年后实现了自己伟大的梦想。

    当然,单单鼓励孩子还是不够的。少数非常有毅力的孩子或许会因此而发奋学习,但大部分孩子都会觉得理想太过遥远,自己现在多做一道题、多读一本书似乎没有任何帮助,于是干脆不去学习。这时,如果爸爸能及时出现,帮助孩子把理想分解成很多个小目标,让孩子能够看到通向成功的一个个台阶,那么孩子学习的动力就会有效地被调动起来。

    一个人的目标,并且是近期的、容易实现的目标,是他努力的直接动力。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指出:“人的积极性不仅来源于他所要实现的目标的价值,更取决于实现目标的概率。”也就是说,越是认为一件事情完成的概率大,人们就越容易实现目标。

    基于这点考虑,爸爸可以帮孩子建立一些较容易实现的目标,以此帮助孩子改善学习态度。比如,爸爸应该首先明确地告诉孩子,无论以后想要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有扎实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做基础。因此,好好学习是必须进行的一个环节。如果现在孩子的成绩不出色甚至很差,爸爸不要急着给孩子定“前三名”的目标,而是要给他一个非常低的“门槛儿”,哪怕只是提高5分、10分,接着再让孩子朝着及格、中等、优秀的台阶一步步迈进。对许多孩子来说,前三名的目标或许遥不可及,但5分的目标几乎可以被每个孩子接受。爸爸站在较高的角度为孩子一步步分解目标,给孩子一个实际可行的小目标,孩子就能在目标的指导下步步前进,自主、努力地去学习。

    另外,在制定目标的时候,爸爸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让他根据自身的能力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目标,让孩子有更多的决定权,这样他的积极性也会更大一些。如果孩子的目标没有达到,爸爸也不要失望,更不要责怪孩子,要时刻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他才有奋发向上、逃脱低谷的可能。

    • 通过改变环境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

    湖南卫视有一档节目叫《变形计》,主要内容是让一些反差巨大的人物互换角色,比如生在城市、家庭条件优越、蛮横娇惯、不学无术的公子哥,与偏僻山村中渴望求学但条件极差的孩子来交换环境生活7天,互相体会对方的生活。而在这7天之后,常常会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原本爱花钱、自私、蛮横的城市小公子,在反差巨大的环境中会体会到生活的真实,以及自家富裕生活的可贵。在回到自己家后,他们的态度往往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开始懂得把握学习的机会,懂得珍惜不易的生活。

    虽然爸爸们很难效仿这档节目,但还是有一些类似的办法可以改变孩子不爱学习的态度。比如,孩子放假的时候,带他到偏僻的农村去走走,感受一下乡村的不易生活;或者让孩子看看那些简陋的校舍中努力求学的贫困儿童;甚至可以给孩子讲一些自己儿时的“苦难史”。总之,爸爸要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今衣食无忧,并不代表自己不需要努力。将来的美好人生,一定是今天的辛苦付出换来的。

    总之,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就等于启动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这股力量的支配下,孩子会自发地努力向前,而不需要爸爸的反复催促甚至强迫。而当孩子有这种学习的愿望时,他征服学习难题的欲望和能力也会强大许多,孩子学好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忙爸爸一分钟教子金句】

    学习说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他不是发自内心、心甘情愿地努力,学习的效果自然不会好。爸爸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动机,就相当于启动了他体内的“学习发条”,孩子不需要别人催促,也照样能把学习做好。

    第三节 呵护好奇心,好奇的背后是求知

    心理学上有一个“潘多拉效应”。希腊神话里,宙斯给了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并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潘多拉的好奇心越来越强烈,她越来越想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不久之后,她终于没有忍住好奇,打开了盒子。谁知,盒子里竟然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由于她开启了盒子,这些罪恶跑到了人间,心理学上就把这种越被禁止越要做的现象叫作“潘多拉效应”。

    这虽然是一个神话,却揭示了人的求知过程,那就是先对事物产生好奇,才会去探求事物的真相。而从孩子学习的角度来说,好奇心其实也是学习的一个动机,只有产生好奇的孩子,才会自发地想要去追寻答案和结果。

    幸运的是,孩子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们生来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疑问,想要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凡事都探个究竟。从培养孩子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他们很好的学习兴趣的源泉。

    然而,很多爸爸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被孩子无数的“为什么”和什么都要了解的行为弄得失去耐心,所以经常去阻止孩子的好奇。这其实是在消磨孩子对事物的热情,相应地,孩子学习的欲望也会因此大大降低。

    所以,在生活中,无论爸爸有多忙碌和着急,都不要轻易阻断孩子的好奇,反而要对孩子的好奇心倍加呵护。

    • 宽容地接受孩子的好奇

    很多爸爸不喜欢孩子“话多”“问题多”,如果孩子经常问问题,爸爸就会嘲讽孩子:“你是十万个为什么吗?怎么这么多问题?”其实这就是在打击孩子求知的欲望。如果爸爸经常这样打击孩子,孩子就会习惯性地不对外界好奇,当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就没有学校。”

    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这种乐趣又会激励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促使其智力的发展。

    可见,假如爸爸经常遏制孩子的好奇心,就等于掠夺了孩子获取知识、开发智力的机会。所以,当爸爸在面对孩子的好奇时,一定要给予最大的耐心,不要随便打击孩子,而是表现出支持、欣赏孩子的好奇,并尽量给孩子正确的解答,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 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莱特兄弟小时候就对天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一次,他们兄弟俩在大树底下玩耍,突然萌发了要爬上树去摘月亮的想法。最后月亮当然没摘成,两个人的衣服还被划破了。

    晚上回到家,爸爸看到他们的破衣烂衫,便问他们是怎么回事。得知实情后,爸爸不但没有责怪他们,还给他们买了一个酷似直升机的玩具,并告诉他们:“你们对天空感到好奇,这很好,希望你们能继续好奇下去。”兄弟俩得到了爸爸的支持,便开始研究升空装置,并不断地探索与学习升空技术方面的知识。后来,他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现实生活中,有几个爸爸能够如此支持孩子“将好奇进行到底”呢?面对类似的情况,或许会有很多爸爸责怪孩子把衣服弄破了;还会有一部分爸爸嘲笑孩子“痴心妄想”;而鲜少会有爸爸对孩子表示支持,更别说专门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继续下去”了。事实证明,那些能够创造条件去支持孩子的爸爸,往往是真正智慧的爸爸,最后也能收获一个有想法、很出色的孩子。

    可见,爸爸们不要总是用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好奇,别认为这是孩子幼稚、无聊的假想和发问;爸爸要给予一切能给予的条件,让孩子继续好奇下去,也许孩子就会因此而创造奇迹。

    • 自创动机引起孩子的好奇

    好奇心是引导孩子学习的“导师”,但如果孩子的好奇心不足,或者对学习等一些重要事情“不好奇”,爸爸该如何引导孩子产生好奇心呢?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和苏辙兄弟小时候非常顽皮,不肯读书。父母为了引导他们爱上读书,不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而且还使用了“魔法”:每当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候,夫妻俩就躲在旮旯里读书。当孩子们从他们身边经过时,他们就故意把书“藏起来”。父母“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他们猜想父母一定是读到了什么好书。满怀追根究底的欲念,他们趁父母不在家时,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读。谁知这一读不要紧,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

    后来,苏轼、苏辙成了非常热爱读书的人,他们在这种动力下发奋学习,成为著名的文学家,与父亲苏洵被誉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正像那个“潘多拉的盒子”一样,那被隐藏起来的东西恰巧会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和好奇。爸爸也可以将这一招用在孩子的学习上,演一出“潘多拉宝盒”的戏。说不定这场戏,就能成为孩子爱上学习的转机。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的这种天性永远被支持、被尊重,那么孩子将在这种驱动力下学到非常多的知识。相反,如果孩子的好奇总是被忽视、被压制,那么孩子即使有很高的天赋,最终也可能“泯然众人”。

    【忙爸爸一分钟教子金句】

    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好奇是孩子求知的第一步。爸爸不但要让孩子没有阻碍地迈出这一步,还要创造条件,促使孩子愉快、充满期待地迈出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