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寓理于事,好爸爸谈“情”不说教

    爸爸和孩子做朋友,教育方式也要有所改变;不能以家长的身份来命令孩子,习惯性进行“说教”,否则不是让孩子觉得自己在被强迫服从爸爸,就是让孩子觉得爸爸很“唠叨”、很“麻烦”。好的爸爸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孩子沟通,将情理说给孩子听,让孩子从感情上和道理上认同。这种不说教、以情说服的教育方式是最高效的。

    • 换位思考,是教育孩子非常有效的方式

    驰驰是个10岁的小男孩,个性活泼张扬、敢说敢做。一天下午,驰驰的爸爸去接他放学,班主任告诉爸爸一件事:这天上午学校有一个小测试,就在其他同学都安静答题的时候,驰驰突然大笑了起来,指着旁边一个同学,大声喊“他尿裤子了!”引得其他同学都笑起来。那个被嘲笑的同学羞得满脸通红,急忙解释自己是不小心打翻了水杯……爸爸听着,脸也红了起来,连忙跟老师道歉。

    这天晚上,爸爸请驰驰帮自己洗袜子。驰驰很愉快地答应了,还哼着歌儿,把袜子洗得很干净。但由于他年龄小,动作不娴熟,洗完袜子时裤子也湿了一大片。爸爸大声笑起来,还大喊“驰驰尿裤子了”,让妈妈也来看。驰驰又气又急,连忙辩解。这时,爸爸停下笑声,对驰驰说:“被误会、被嘲笑的感觉很糟糕,对吗?”驰驰点点头,似乎明白了爸爸想说什么。“所以,我们不应该在没有弄明白事情是怎么回事之前就嘲笑别人,对吗?”驰驰说:“其实我今天也不是故意的。”爸爸立刻点头道:“爸爸理解,你也是一个善良的小孩,一定不是故意让同学出丑的。现在你理解了同学的感受,以后当然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并且,爸爸觉得,即使别人真的有了不好的事情,我们也不应该大声说出来,让别人害羞、难堪,对吗?”驰驰回答:“我现在明白了。我明天会去跟同学道歉的。”

    试想,如果这位爸爸因为自己在老师面前丢了面子,就立刻生气地训斥孩子,禁止孩子以后这样做,那么孩子不一定明白爸爸为什么生气、为什么下禁令,下次有同样的事情发生时,他也不一定会遵守爸爸的命令,甚至会因为逃避责罚而撒谎。而这位爸爸很理智、巧妙地设计了一件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让孩子理解被嘲笑的感觉。同时,孩子并没有对爸爸的教育产生抵触和反感,而是非常用心地听了爸爸的建议。这样的教育方式一定会令孩子印象深刻。可见,在教育孩子时,最好用感染孩子的方式让他去理解事情本身,而不是强制和命令。

    • 诚恳地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不摆出家长的架子说教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可以经常用提建议的方式来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让孩子去想、去理解,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更正确、更让人喜欢,从而引导孩子自己去矫正行为。这样,即使爸爸不训斥和命令孩子,孩子也能将很多事情都做得非常好,并且懂得去考虑和理解别人的感受。另外,即使孩子犯了错,真的应该接受批评,也要尽量变换一种表达方式。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收到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比如孩子做错了事,你可以委婉地告诉他:你再想一想,这样做,对吗?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又如,孩子画了一张看上去非常粗糙的画,但他自己很得意,满怀希望地以为能得到你的夸奖。这时,如果你对他的画不屑一顾,说“你画的是什么呀,看上去乱七八糟的”之类的话,孩子的情绪肯定会一落千丈,再也不想拿起画笔了。如果你把孩子的画拿来仔细地看—看,猜猜看孩子画的是什么,让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得意之作,表现出很感兴趣或恍然大悟的样子,并告诉孩子,“你画得真不错,真有想象力,如果把这个地方稍微改一改就更好了”,孩子这时多半会很高兴,并且会很愿意按照你的建议进行修改。

    • 杜绝凶狠呵斥和行为暴力

    如果孩子的行为真的很令人气愤,或者孩子非常无礼地顶撞了你,让你很想大骂他一番,或者动手教训他一下,这时,千万不要动手,先试着做几个深呼吸,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因为在愤怒时做的决定,最后往往会令我们后悔。平静之后,你会想到暴力给孩子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伤痕,继而再考虑用一种平和的、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他改正自己的行为。

    总之,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爸爸只要随时提醒自己,“我是孩子的朋友”,并时常思考朋友之间是如何相处和互提意见的,才能让孩子既心服口服,又不会对自己“敬而远之”。

    【忙爸爸一分钟教子金句】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虽然他们也愿意成为最懂事、最受人喜爱的孩子,但是绝对不希望在爸爸的训斥和强制中得到建议。他们渴望爸爸能和自己平等地沟通,用温柔的、朋友般的方式告诉自己什么是对、什么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