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1)。韶州韦刺史(2)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3)讲堂为众开缘说法。

师升座(4)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5),菩提(6)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7)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注释】

(1)宝林:即宝林寺,宋初重建后更名为南华禅寺,沿用至今。位于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该寺被称为“东粤第一宝刹”,寺内保存、供养有六祖慧能肉身像。

(2)韶州:即今广东韶关市境内。韦刺史:即当时的韶州刺史韦璩(qú)。

(3)大梵寺:在今韶关市曲江区境内,是刺史韦璩请六祖惠能讲《坛经》的地点。

(4)升座:升高座宣讲佛法。

(5)善知识:《法华文句》中载“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可见善知识指善修菩提正道,教众生离苦得乐的人。一般用来称呼普通的信众,多指向善且信解佛法的人。

(6)菩提:梵语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意为“觉悟、智慧”,指断绝烦恼达到涅槃彼岸,是佛教的最高修行目标。

(7)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句话可以视为整个《坛经》的核心思想。意在指明众生的当下之心本来就具足了菩提智慧,它本性就是清静的,因为被无明烦恼所遮蔽,所以不能显现清净的自性。所谓的“成佛”即是当下之心的顿悟,也就是“心性本净,顿悟成佛”。

【译文】

当时,六祖惠能大师来到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与他的同僚们进山,请惠能出山到城中的大梵寺讲堂为众人讲经说法。

惠能升讲法高座,刺史及官员三十余人,儒士三十余人,比丘、比丘尼和在家信众一千余人,同时向惠能行礼,希望能聆听他讲解佛法精要。

惠能告诉听法的众人:各位向善且信解佛法的人,众生的当下之心本来就具足了菩提智慧,它本性就是清静的,因为被无明烦恼所遮蔽,所以不能显现清净的自性。成佛的方法是当下之心的顿悟,本心的清净菩提智慧得以显现,即是成佛。各位善知识,请听我为大家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得法悟道的因缘。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1),左降流于岭南(2),作新州(3)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4)。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客曰:“《金刚经》(5)。”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6)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7)在彼主化(8),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惠能闻说,宿昔(9)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10)。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注释】

(1)本贯:籍贯、原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境内。

(2)左降:因获罪而被贬降官职。岭南:原指五岭山脉以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3)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一带。

(4)南海:今广东省佛山市境内。

(5)《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较为流行的版本是后秦鸠摩罗什于402年译出。该经旨在破除人们的执著之心。经中阐明万事万物是因缘和合而生,因此是“假有”,是无“自性”的,其本性是“空”。但是,“性空”和“假有”是相即不离的,真正的般若智慧是即“假有”谈“性空”,“性空”是“假有”的“性空”,因为是缘起的“假有”所以万物“性空”。

(6)蕲(qí)州黄梅县东禅寺:在今湖北省黄梅县境内。

(7)五祖忍大师:即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601-674),七岁,从四祖道信出家于蕲州黄梅双峰山东山寺,他与道信的禅法被称为“东山法门”。

(8)主化:主持弘法,化导众生。

(9)宿昔:从前、往日。

(10)辞违:告辞,离别。

【译文】

惠能的父辈籍贯本是范阳,后来因为获罪而被贬流放到岭南,作新州的普通百姓。惠能出身不幸,父亲又过早离世。剩下惠能和母亲移居到南海这个地方。孤儿寡母生活过得很艰辛贫穷,惠能每天砍材到集市卖,以此来维持生计。

有一次,一个买柴的客人让惠能将柴送到客店。客人收下柴,惠能拿到柴钱碰巧走到门外的时候,看到有一位客人在朗诵佛经。惠能听到客人朗诵的经文,一下就开悟了,就问这个客人:“请问你朗诵的是什么经?”客人回答说:“我朗诵的是《金刚经》。”惠能又问:“你从哪里来,拿着这么高妙的佛经?”客人回答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那里主持弘法,化导众生,他有门人一千多位。我去寺中拜佛,听闻了这部经典并记授了下来。弘忍大师常常劝导出家的僧人和在家的居士奉受持行《金刚经》,就能显现自我清净的心性,顿悟成佛。”

惠能听了客人这番话,觉得自己跟佛法有前缘。此时,承蒙有一位客人赠送他白银十两,用以安顿老母亲的衣食,使他能安心、方便地前往黄梅拜见弘忍大师。惠能安顿好母亲就辞别去往黄梅。不到三十多天的时间,他就到了黄梅东禅寺并拜见了五祖弘忍大师。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1),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2)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3)。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4)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5)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6)

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注释】

(1)獦獠:对当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侮称,认为这些地区的人没有被文明所开化。

(2)佛性:这里指成佛的可能性,成佛的内在依据。也作如来藏、真如、法性等。

(3)福田:生福德之田。人们如果能行善修慧,就像农夫在田地中播种种子,会得到福慧之报,故名福田。

(4)根性:根,能生,先天所生;习,后天的惯性。这里指惠能天资非凡,有好的根机。

(5)槽厂:本义是指马棚。没有开悟的僧人常被称为驴马,因此这里代指僧人吃饭住宿的地方。

(6)破柴踏碓:劈柴舂米。碓,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给粮食去壳的工具,需要用人力脚踏。

【译文】

五祖问惠能:“你是哪里人,到这里想要求得何物?”

惠能回答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的普通百姓,远道而来拜见大师,只为成佛,别无他求。”

五祖又问:“你是岭南人,又是没有文明开化的獦獠,你这样怎么能够成佛?”

惠能说:“人虽然有南方、北方之分,但成佛的可能性却没有南北方的差异。我的獦獠之身虽然与大师您的不同,但从成佛的可能性来说,我和大师有什么差别吗?”

五祖想要再和惠能谈论,但是看到徒弟们一直围在旁边,就让惠能随着大家一起去做事。

惠能就问五祖:“弟子禀报师父,我自己的心本来就具足了圆满智慧,不离我的自性清净心就可以得福慧之报。不知道师父要我去做什么?”

五祖说:“你这个獦獠根机不错,不要再说了,先去后院干活吧!”

惠能告退来到后院,有一个行者安排他去劈柴舂米。

就这样过了八个多月。有一天,五祖突然见到惠能,就对他说:“我考虑到你对佛法的见解将来必有大用,我担心有人因为妒忌而加害于你。因此才不跟你多说,你知道我的用意吗?”

惠能回答说:“弟子也知道师父的用意,所以从来不敢到大堂上去,免得让人有所觉察。”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1)之性,各作一偈(2),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3),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4)。”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5),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余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6)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7)画《楞伽经》变相(8)及《五祖血脉图》(9)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10),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11),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注释】

(1)般若:梵语音译,意为“智慧”,一般用来指佛法的无上智慧,不是指世俗凡夫的聪明智慧。

(2)偈(jì):即“偈颂”,佛经中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

(3)衣法:衣指出家人的袈裟,法指正法。禅宗传承过程中,师父内传“法”于弟子以印证宗门的宗旨,外传“衣”于弟子以表示师承的真实可信。

(4)轮刀上阵亦得见之:即使是在战场上挥舞大刀如车轮一般时,也能开悟。指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显现自性的般若智慧而开悟。

(5)教授师:为弟子教授行住坐卧等仪轨的法师。

(6)依止:依赖、止住。意指跟随修行高的大德,且不舍离。

(7)供奉卢珍:供奉,官名,多为擅长文学艺术等技艺的人。卢珍,人名。

(8)《楞伽经》变相:依据《楞伽经》的记载,用图画描绘镜中的故事等,以此来弘扬佛法。

(9)《五祖血脉图》:从禅宗初祖达摩到五祖弘忍的法系传承图。

(10)拂拭:擦拭,使洁净。

(11)宿业障重:前世的恶业烦恼深重。宿业,指前世的善恶因缘。障,指烦恼。

【译文】

一天,五祖把所有的弟子都召集起来,对大家说:“我跟你们讲,世间众人如何解脱是很重大的事情。你们只知道每天求福慧之报,不求脱离生死苦海的解脱之道。你们如果遮蔽了自己的自性清净心,光知道求福慧之报怎么能够得到救度?你们各自回去,用般若智慧观照你们自己的本心之性,每人作一个偈颂拿给我看。如果有人真正的开悟了般若智慧,我就把袈裟和正法传给他,他就是禅宗第六祖。你们火速回去,不要拖延。费心思虑是没有用的,真正开悟的人,当下就能显现。如果真是开悟之人,即使是在战场上挥舞大刀像车轮一般的时候,也能显现出般若智慧。”

众人得到吩咐后,回去后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人不用静心思考耗费心力作偈颂,拿它呈送给师父又有什么用?神秀上座现在是教授师,必定是他得到衣法的传承。我们不要枉费心力作偈颂了。”剩下的人听到这个话,全打消了作偈颂的念头,都说:“我们以后跟随神秀禅师就可以了,何必费心作偈颂?”

神秀心中暗自思量:“众人不作偈颂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我则要作一偈颂呈给师父。如果不呈给师父看,他怎么知道我心中对佛法理解的深浅。如果我呈送给师父看,求法悟道之心固然是善,但为了获取六祖之位就是恶。这与凡夫俗子煞费苦心谋求圣位有何区别?可是,不呈送偈颂就得不到正法,这可真是太让我为难了!”

五祖的堂前有三间走廊,原计划请卢供奉在上面画《楞伽经》里的故事和《五祖血脉图》,以便流传,得以供养。神秀写好偈颂后,几次想要呈给五祖,但每次走到堂前都心中恍惚,全身大汗淋漓,最终没有勇气呈上。前后经过了四天,神秀十三次想要呈送偈颂,但都没有成功。

神秀心想:“不如我将偈颂写在走廊的墙上,五祖看到后如果夸赞写得好,我就出来礼拜五祖,承认是我写的。如果五祖说写得不好,我真是枉在山中修行数年受众人礼敬,我还修什么道呢?”

当天夜里三更时,神秀不让别人发觉,自己掌灯把偈颂书写于南边走廊的墙上,表达他对佛法的见解。这一偈颂的内容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大意是自己的身体是菩提树,自己的心是明镜台。要经常擦拭使其洁净,不要使它沾染上尘埃。

神秀写完偈颂就回房间了,其他人全都不知道。这时,神秀又在思量:“五祖明天如果看到偈颂后很高兴就说明我与佛法有缘;如果说写得不行,说明我没有开悟,前世的业障烦恼深重,不适合体悟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难以猜度的。”他在房间里辗转反侧,思虑难眠,坐卧不安,一直到五更天。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1)。但留此偈,与人诵持(2)。依此偈修,免堕恶道(3)。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4),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5)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6)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注释】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出自《金刚经》,意指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假有虚幻,是不真实的。所有相,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相,一切事物的外显的形状。该句后半段是“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意思是只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虚妄不实,不去执著于它,就会生起般若智慧。

(2)诵持:指念诵并遵照奉行。

(3)恶道:与“善道”对称。道为通、道途之义。恶道指生前造作恶业,而于死后去往苦恶的处所。佛教中有“六道”之说,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者称为三恶道,阿修罗、人间、天上则称为三善道。此外,也有“四恶道”之说,指三恶道加上“阿修罗”。

(4)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三乘所证得的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是至高无上的,只有佛能证得,故称无上菩提。

(5)“不生不灭”下四句:生,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灭,因缘离散而灭。依因缘离散而生灭的事物被称为“有为法”。不依因缘离散而生灭的存在被称为“无为法”。“不生不灭”意为常恒不变的存在,如“涅槃”。“于一切时中”,在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中,意为无论何时。“念念自见”,刹那间自性显现。念念,心念起灭的一刹那,指极短的时间。“万法无滞”,一切事物融通无碍。

(6)“一真一切真”下四句:一真,又名一如,指不以因缘离散而存在的佛教最高真理。真,真如,离虚妄之义。如如,如于真如,指恒常不变、真实不虚的真如境界。

【译文】

五祖已经知道了神秀是还未真正悟得正法,还未识见自己与一切众生都具有的真如佛性。天亮后,五祖把卢供奉请来并带到南边走廊,准备请他绘制壁画,忽然看到墙上的偈颂,就对卢供奉说:“供奉不用再画了,劳驾你远道而来。《金刚经》中说:凡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假有虚幻,是不真实的。只留下这首偈颂,让众人念诵奉行,遵照这个偈颂去修学,可以避免坠入恶道。依照这个偈颂去修学会有很大的福报。让弟子们焚香礼敬,都来念诵这首偈颂!可以识见自己的真如佛性。”五祖的弟子们念诵这个偈颂,都赞叹写得高妙。

当天夜里三更时,五祖把神秀叫到自己的堂上,问他:“墙上的偈颂是你作的吗?”

神秀回答说:“确实是我作的,不敢妄想求得六祖的地位。希望师父能发发慈悲,考察弟子是否有少许般若智慧?”

五祖说:“你作的这个偈颂,还未识见自己的真如佛性。你现在参悟到的,只到了门外,还未入门内。依照你这样的见解,是不能获得至高无上的般若智慧达到佛的觉悟的。佛的觉悟是必须当下识见自己本心的真如佛性,并且认识到自己本心的真如佛性是恒常不变、真实不虚的。无论在任何时候,刹那识见真如佛性,了悟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融通无碍的。体悟到真如佛性的真实不虚,也就认识到一切事物本性是具有真如佛性,一切事物本就具足恒常不变、真实不虚的真如境界。觉悟到这个道理自性清净心就如实显现,也就是恒常不虚的真如境界。如果有这样的知见,就觉悟到了至高无上的佛的境界。你先回去再考虑一两天,然后重新作一个偈颂拿来给我看。如果新的偈颂能开悟到佛法的真谛,我就将六祖之位传给你。”

神秀就向五祖行礼后出来。又过了几日,神秀写不出新的偈颂。他整日恍恍惚惚,心中不安,就像在梦游一样,吃饭、走路、休息都觉得闷闷不乐。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1),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2)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3)。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4)。”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5)。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6)。”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注释】

(1)江州别驾:江州,地名,晋朝时置,隋朝改为九江郡,唐又改为江州,元朝为江州路,江西全省及湖北省的老武昌及其附近各县均属之。明清两朝为九江府,今江西省九江县即江州治所。别驾,官名,始于汉代设立的州长官的辅佐。因随从州官出巡辖境时,别乘驿车随行而得名。

(2)轻:轻视。

(3)没意智:智慧被埋没的,愚钝的。

(4)无量无边罪:不可计量,广大而无边际的罪过。意指极大的罪过。

(5)嗟讶:嗟,文言叹词。讶,惊奇,奇怪。意指感到惊讶、奇怪。

(6)肉身菩萨:菩萨,指据大乘佛教教义修行而能够于未来成就佛道的修行者。肉身菩萨,以父母所生之肉身而至菩萨修行阶位的修行者。

【译文】

又过了两天,有一个从碓坊前经过的童子口中唱诵着神秀所作的偈颂。惠能一听就知道这首偈颂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本心本来就具有真如佛性。惠能虽然从未受到过点化指导,但心中早已识见佛法的真谛。于是,他问童子:“你念的是什么偈颂?”

童子回答说:“你这个未开化的人有所不知。五祖弘忍大师说:‘世上众生脱离生死苦海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他要选择传法弟子,就让弟子们各写一个偈颂呈给他看。如果谁觉悟了佛法真谛,就传衣法给他,让他作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上座师神秀在南边走廊的墙上写了这首‘无相偈’。五祖让众弟子都念诵这首偈。遵照此偈颂修学,可以免于坠入恶道。遵照此偈颂修学,会得到大的福报。”

惠能听后,就说:“上人,我在这里踏碓舂米已经八个月了,从来没有走到过大堂上。希望你能带我到偈颂前去行礼敬拜。”

童子便带惠能到南边走廊偈颂前去礼拜。惠能说:“我不认识字,请你为我朗读。”

这时,有一位江州别驾叫张日用,便高声朗读了神秀的偈颂。惠能听完以后便说:“我也有一个偈颂,希望别驾能帮我书写在墙上。”

别驾说:“你也作了一个偈颂?这件事听起来真是稀奇。”

惠能就对张别驾说:“想要开悟至高无上的佛的境界,不能轻视初学佛法的人。下下等人中不乏具有上上等智慧的人,上上等人中也有愚钝无知的。如果看不起别人,就犯下了极大的罪过。”

张别驾听后便说:“你说出你作的偈颂,我来为你书写。但是,如果你觉悟了佛法的真谛,一定得先来救度我。请你一定不要忘了这番话。”

惠能所作偈颂的内容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无上菩提不是树所生出,心也不是明镜台。本来就没有本心之外的“真如”要求,当下之心本来就具足圆满的真如佛性,哪里会沾染上尘埃呢?

张别驾写完惠能所作的偈颂,众弟子无不感到惊讶,相互议论说:“真是奇事,看来不能以貌取人,不知道何时惠能已成就了肉身菩萨。”

五祖见大家都感到惊讶,担心有人加害惠能,就拿鞋底把墙上的偈颂擦掉,并且说:“这首偈颂也未识见真如佛性。”于是,众人也就都认为这个偈颂也未悟得佛法真谛。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乃问曰:“米熟也未(1)?”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2)。”

祖以杖击碓三下(3)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4),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5)、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6),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磨大师(7),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8)则止,遇会(9)则藏。”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10),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11)。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

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12)摇橹。”

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

【注释】

(1)米熟也未:以“米熟”来暗喻悟道。此句是五祖在问惠能是否开悟了。

(2)犹欠筛在:此句是惠能暗答五祖,说自己已经悟道,只欠五祖的印可。

(3)以杖击碓三下:此句是五祖暗示惠能今夜三更来见他。

(4)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对一切都不执著,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心,这里指自性清净心,是无所执著而生之心。

(5)丈夫、天人师:丈夫,此处指“调御丈夫”,“调御丈夫”是佛十大名号之一,意为佛能调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使其能入修道。天人师,为如来十大名号之一,又作“天人教师”,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开示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就能得解脱之报,故称“天人师”。

(6)有情:即有情众生,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的众生;而草木瓦砾、山河大地等为无情众生。

(7)达磨大师:即菩提达磨(?—535),为中土禅宗初祖。

(8)怀:指怀集县,今天的广西梧州。

(9)会:指四会县,今天的广东新会。

(10)衣钵:指“三衣”及“一钵”。三衣,指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三种袈裟。钵,乃修行僧之正式食器,为出家众所有物中最重要者。禅宗之传法即传其衣钵于弟子,称为“传衣钵”,因此引申为师者将佛法传授于继承者。

(11)九江驿:湖北黄梅的一个驿站名。

(12)合:理应。

【译文】

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碓坊,看到惠能腰上拴着一块大石头在舂米,就说:“求悟佛法真谛之人,为了佛法忘却自身,就应像惠能这样。”

五祖接着问惠能:“米是否熟了?”

惠能回答说:“米早已成熟了,就差用筛子筛了!”

五祖用拄杖在碓石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惠能马上明白了五祖的用意,便在当天夜里三更时来到了五祖的房间。

五祖用袈裟把门窗遮起,不让别人看到,为惠能讲授《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时,惠能当下开悟了,明白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佛法真谛。惠能禀告五祖说:“没有想到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没有想到自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没有想到自性本来就具足了圆满的真如佛性;没有想到自性本来就是不会受到动摇的,没有想到自性本来就具足了能显现为万法的真如佛性。”

五祖知道惠能已悟得佛法真谛,就对惠能说:“不能识见自己的自性清净心,修习佛法是没有用的。如果能参悟自己的本心,显明自性清净心,那么达到如此境界就可以被称为大丈夫、天人师和佛。”

五祖夜晚三更时传授惠能佛法真谛,众人皆不知晓。五祖把禅宗顿悟法门和衣钵传给了惠能,并告诉他:“你现在是禅宗第六代祖师,一定要珍惜护持你的善念,普度天下众生,使禅门教法将来广泛流布于天下,不要使它中断失传。听我为你诵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

五祖接着说:“当年禅宗初祖达磨大师刚从印度来到中土弘传佛法时,人们都不相信他。因此,他传下这件袈裟作为信物,用来作代代相传以之为信。顿悟法门则是以心传心,心心印证,都要自己开悟方可得解脱。自古以来,诸佛所传的是佛法之真谛,祖师们代代秘密相传的教法是识见自性清净心。衣钵是佛门争夺法统的祸端,传到你手里就不要再往下传了。你若再传这件袈裟,性命就会有危险,如同系千钧于一发。你必须要尽快离开这里,我担心有人想要加害于你。”

惠能听罢,问五祖:“弟子应该往何处去?”

五祖回答说:“逢到地名带‘怀’字的地方就停下来,遇到地名带‘会’字的地方就隐居起来。”

在三更时得五祖所传衣钵后,惠能说:“我本是岭南人,素来不知道这里的山路怎么走,我该如何才能到江边渡口?”

五祖说:“你不必担忧,为师会亲自送你。”

五祖一路把惠能送到了九江驿。五祖让惠能上船,并拿起船橹亲自摇起来。

惠能说:“师父您请坐,理应弟子来摇船橹。”

五祖说:“理应是我度你到彼岸。”

惠能说:“我未开悟时师父度我,我开悟了就应当自己度自己。同样是度,师度和自度用处却不一样。我生在边远的地方,连语言、口音都不纯正。承蒙师父传授给我佛法真谛,才得以开悟,理应以自性清净心度自己。”五祖说:“是的,是的!以后佛法大意要靠你来弘传广布了。你离开这里三年后,我才会圆寂。你今天好生离去,努力向南边走。我传你的顿悟法门不适宜过早地宣讲弘传,现阶段佛法很难兴盛起来。”

惠能辞别五祖后,踏上了南行的路。

两月中间,至大庾岭(1),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2),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

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3)。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4),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5)?”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6)外,还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反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7)

明礼辞。

【注释】

(1)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南、广东南雄北,是“五岭”之一。

(2)极意参寻:费尽心思积极地追踪寻找。

(3)提掇不动:提拉不动。

(4)屏息诸缘:指调整呼吸,集中心神,消除对一切事物的攀缘执著。

(5)本来面目:摒弃烦恼、染污的自性清净心。意指本心已具足了真如佛性,开显其本来面目就是得解脱。

(6)密语密意:密语,演说佛法真谛的语言。密意,佛法真谛。

(7)袁:袁州。蒙:袁州蒙山,今江西宜春境内。后来,惠明居于此地。

【译文】

不到两个月,惠能到了大庾岭,后面还跟着追逐而来,想来抢夺衣钵的几百人。

有一个僧人俗姓陈,法名惠明,以前是四品将军,性格行为比较粗鲁。他费尽心思积极地追踪寻找惠能,并跑到众人的前面赶上了惠能。惠能将衣钵扔在石头上,说:“这件袈裟是传承佛法真谛的象征,岂是可以用武力来争夺的呢?”

惠能隐藏于草丛中。惠明追上后,想要拿石头上的袈裟,却怎么也拿不起来,袈裟丝毫未动。惠明就大喊:“行者,行者,我是为佛法真谛来的,不是为抢夺袈裟而来的!”

于是惠能便从草丛中走出来,盘坐在石头上。惠明向他行礼并说:“请求行者为我讲解佛法真谛。”

惠能说:“既然你是为佛法真谛而来,可以调整呼吸,集中心神,消除对一切事物的攀缘执著,我为你讲解佛法真谛。”

惠明按照的惠能的指引静坐了许久。惠能说:“不要执著于思量善,也不要执著于思量恶。在这种境界里,什么是惠明上座你的本心的本来面目呢?”

惠明听后恍然大悟,又问:“除了刚才您所传的密语密意,您还有其他的佛法真谛吗?”

惠能回答说:“跟你讲了就不是秘密了。你如果能够以般若智慧观照本心,明白本心本已具足真如佛性,佛法真谛就在你那边。”

惠明说:“我虽一直在黄梅修学,但并未开悟识见认识自己本心的本来面目。今日承蒙您的开示,明白了悟道就像人喝水一样,凉热只有自己知道。从今往后,您就是我的师父!”

惠能听罢,说:“你如果是这么认为,你就与我共同以黄梅的五祖为师,今后好生护持你的善念。”

惠明又问:“我今后应该去往何处?”

惠能说:“碰到地名带‘袁’字的地方就停下来,遇到地名带‘蒙’的地方就在那里安居。”

惠明听罢,向惠能行礼后辞别而去。

惠能后至曹溪(1),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2)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3),值印宗法师(4)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5)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6)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7)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8)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注释】

(1)曹溪:位于韶州(今广东曲江东南)的一条河,因流经曹侯村而得名。因六祖惠能长期在此弘法,后来成了禅宗南宗的代称。

(2)四会:地名,今广东新会。

(3)广州法性寺:今广州西北部的光孝寺。

(4)印宗法师(627—713):唐代吴郡人。在法性寺宣讲《涅槃经》,遇惠能开示得以悟道,并以惠能为师。

(5)幡:旌旗。原为战场上所用,佛教用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

(6)禅定:禅,梵语“禅那”的音译略称,意为“思惟修”、“静虑”。定,梵语“三昧”的意译,意为定止,不离散。

(7)不二:指超越了二元对立,离两边超越了一切现象的分别。

(8)一阐提:善根断尽,不具佛性难以成佛的人。

【译文】

惠能后来到了曹溪,又被恶人追逐,不得不在四会避难于猎人的队伍里,就这样过了十五年。这期间他常对猎人方便说法。猎人们经常让他看守捕捉猎物的网,他每当看到有活着的猎物就将它们放生。每当到吃饭时,惠能总是借用肉锅将蔬菜煮熟了吃。当被问起原因时,惠能就回答:我只吃肉边的蔬菜。

一天,惠能暗想:现在应该是弘扬佛法的时候了,我不能一直这样隐居下去。于是惠能就离开四会来到广州法性寺,恰好碰上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当时一阵风吹动旌旗,一个僧人说这是风在动,另一个僧人说这是旗在动,两人争论不休。

这时,惠能就走进来说:“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诸位的心在动。”

众人听后都感到很惊讶。印宗法师就将惠能请到上席就座,向他请教佛法真谛。他见惠能所说的都简单明了,允当如法,不拘泥于语言文字的表达,就问:“行者一定不是寻常的人,我早就听说黄梅五祖的衣钵传人来到了南方,莫非就是您?”

惠能回答说:“不敢当。”

印宗赶忙向惠能行礼,并请求他将五祖所传袈裟拿出来展示给众人。

印宗接着问惠能:“五祖所传的佛法真谛是如何讲解的?”

惠能说:“五祖并没有讲授什么。只是谈论了明心见性,并没有讲修禅定得解脱。”

印宗问:“为什么没有讲修禅定得解脱呢?”

惠能说:“因为修禅定求解脱是有分别、有主客对待的法,不是真正的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印宗又问:“什么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呢?”

惠能说:“你讲《涅槃经》,应该明白识见真如佛性是佛法的不二法门。比如光明普照高贵德王菩萨对佛说:‘触犯了杀生、盗窃、邪淫、撒谎四种根本戒;触犯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分裂僧团和伤害佛身体的五逆罪,还有不信佛法,断绝一切善根的一阐提等等,应当都是没有佛性和断绝善根了吧?’佛说:‘善根有两种,一个是恒常不变的,另一个是转瞬即逝的。’佛性既不是恒常不变也不是转瞬即逝,因此是不生不灭的,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五戒十善是善,五逆十恶是不善,而佛性既不是善也不是不善,超越了善与不善的分别,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五蕴十八界,未开悟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差别,开悟的人明了通达一切事物的本性是无差别的,这无差别的本性就是佛性。”

印宗听了惠能的宣说心中充满欢喜。他向惠能合掌礼敬,说:“我对佛经的讲解就像瓦块石头一样毫无意义。您谈论的佛法大义就像纯金一样珍贵。”

于是,印宗为惠能削发,并希望拜惠能为师。惠能就在菩提树下传授五祖的东山顿悟法门。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1)?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注释】

(1)累劫之缘:连续数劫,意指时间极长。《大智度论》卷三十八,以时间之最小单位为“念”,最大单位则称为“劫”。

【译文】

惠能从五祖那里得受佛法真谛,受尽苦难,常常命悬一线。今日能够与韦刺史,以及各位官员、僧尼道俗一同在这里举办法会,难道不是因为连续数劫积下的善缘才成就的吗?也是过去前世中,供养礼敬诸佛菩萨,一同种下的善根,才有了今日得以听闻至高无上顿悟法门的因缘。此顿悟法门是历代祖师传授下来的,并不是惠能自己的智慧。如果希望聆听先圣所传下的佛法真谛,请大家各自保持心的清静,听了之后,消除各自心中的痴愚烦恼障,那样各位的境界就和历代祖师没有区别了。

众人听了惠能宣讲的佛法,内心充满欢喜,礼拜后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