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

次日,韦使君请益(1),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2)”。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3)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4),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5),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6),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7),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8),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9)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10),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11),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注释】

(1)请益:指高僧大德为弟子说法。

(2)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梵语音译,意为乘此大智慧,则能得解脱到涅槃彼岸。摩诃,意为大。般若,指智慧。波罗蜜,意为到彼岸。

(3)万劫:劫为古印度表示时间的最大单位。万劫指经历世界之成坏一万次,用以形容表示时间极长。

(4)梵语:古印度人认为自己所说的语言是秉承大梵天王所说而来的,故称梵语。相对于一般民间所用之俗语,梵语又称雅语。

(5)心行:心的活动、变化。

(6)虚空:虚无空寂。

(7)刹土:梵语音译,意译为土田,这里指国土。

(8)真空:万事万物的自性空,是真实不虚的。因为自性空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假有,故称“真”;因为自性空是离言绝相,不著相的,故称“空”。

(9)无记空:对善、不善皆不可分别的空。

(10)溪涧:两座山之间的深沟。

(11)须弥诸山:指须弥山及其外围的八个山。须弥山意译作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相比,所以称高。

【译文】

第二天,韦刺史请惠能大师继续说法。惠能大师登上讲法高座,对台下听法的众人说:大家都清静自己的心念,念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又说:善知识!菩提般若智慧,世上的人本来都有,只是由于自心迷惑,而不能自己开悟,必须依靠具有大智慧的大善知识来指导,才能识见自己的清净本性。我们应该知道,愚人和智人佛性是没有差别的。只是由于迷惑和开悟的状态不同,所有才有了愚智之分。我现在为大家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你们都得到智慧,请大家用心听讲,我来为你们宣说。

善知识!世上的人们整天念诵般若想要求得大智慧,却不能识见自己本性中的般若智慧,这就好比说吃是不解饱的。如果只是嘴上说空,历经万劫这么长的时间,也不能识见自己的本性,终究在修学法上是不会有进步的。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用我们的话说,意思是大智慧到彼岸。这必须要内心体悟,而不是口头上念诵。嘴上念诵而内心不去体悟,“大智慧到彼岸”将如同梦幻泡影,像晨露和闪电转瞬即逝,全都是一场空。口中念诵,内心体悟,才能心口一致。人的清静本性就是佛,离开本性没有别的成佛可能性。什么叫摩诃呢?摩诃是大。人心之量广大无限,虚空无障碍,无边无际,没有方圆,没有大小,没有青黄红白,也没有上下长短,没有发怒和欢喜,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开端和结尾。一切佛国净土,都等同于虚空。世人的本性原来就是空,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教法”可得。所谓“自性”是真正的“空”,也就是这个道理。

善知识!不要听到我谈论空,便立刻又执著于空。首先是不要执著于空,如果只是让心里空无所想而静坐,又落入了无记空,也就是虽无善恶分别但又成虚妄了!

善知识!世界虚空,却能包含万事万物,各种现象,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所有的大海,须弥山及其周围的山,都全部含纳于虚空之中。世人的自性真空,也是这样的。

善知识!人的自性能含藏一切万法,这就是大。万法存在个人的自性本心之中。如果看到一切人的善和恶,都能够不生取舍之心,也不被沾染,不起执著,心仍如同虚空一样,这样就称之为大,所以称为“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1)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2)。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3),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4)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5),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6)。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7)即佛,烦恼(8)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注释】

(1)邪见:与“正见”相对,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叫作邪见。

(2)法界:这里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

(3)心量大事:指扫除心对外境所起的种种度量,使其转迷开悟的大事。

(4)唐言:指汉语。

(5)著境生灭起:由于人们对认知对象产生执著,有了种种思维、行动,也就是“造业”,所造之业继而引起生死轮回。境,外境,这里泛指一切认知对象。

(6)真性:不虚假,不变化的真实本性。不妄叫真,不变叫性。

(7)凡夫:指迷惑于外境、流转于生死的凡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平庸识浅者,均称凡夫。

(8)烦恼: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的总称,一般以贪、嗔、痴三毒为一切烦恼的根源。

【译文】

善知识!执迷不悟的人终日只会嘴上说空,有智慧的人就会用心体悟,身体力行。还有一种愚昧的人,放弃思考,心中空无所想地静坐,什么都不思考,自称这就是大。这一种人,不能与他谈论,因为他所持是邪见。

善知识!自性清净心无量广大,含藏遍布万事万物。自性清净心的具体显现就是“用”,以此来观照万物就能看清楚他们的区别性;识见万事万物的自性皆为空,以此来观照便能体悟万事万物共同性。万事万物的自性皆为空,自性空本就具足在万事万物中。来去自由,自性清净心无所滞碍,这就是般若之智。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慧,都是从自性中生发出来的,而不是从外面进来的。不要用错心思,才能被称为清静的自我本性。识见清静自性,以此观照则知万事万物自性为空。转迷开悟的大事,不能用心无所想地静坐这种小道来获得,不要整天只会嘴上说空而不去修学体悟。这就好像凡人称自己为王,但他终究不能实现,这种人不是我的弟子。

善知识!什么叫作般若?般若,翻译成汉语就是智慧的意思。一切地方,一切时间,念念都不痴迷愚昧,永远能用智慧观照,这就是修行般若。任何一个念头迷愚,般若智慧便立刻断绝,一个念头开悟,般若智慧又立刻生起。世人痴迷愚昧,无法体悟般若智慧。嘴上说着般若,心中却一直执迷不悟。自己总是称自己在修行般若,嘴上总是在说空,却不能识见真空。般若智慧没有形态相状,智慧的心就是般若,如果这样理解,就是般若智慧。

什么是波罗蜜?这是印度语言,翻译成汉语是到彼岸,意思是离生死。执著于外境一切事物现象,就会产生生灭的心念,如同水产生了波浪,这种情形称为此岸;超离外境一切事物现象,就会如同流淌无碍的水一样自然,这称为彼岸,所以叫波罗蜜。

善知识!执迷不悟的人口中念诵的时候,就会产生虚妄之念和是非分别心。口中念诵的如果能够时刻实行,就称为不妄不变的真性。悟到的这个法就是般若法,修持这个法的就是般若行。不修持就是凡夫俗子。一念能修持,自身就是佛。

善知识!凡夫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前一念执迷则当下就是凡夫,后一念转迷得悟则当下就是佛。前一念执著于外境则当下就是烦恼,后一念超离外境则当下是佛。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1)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2)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3),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4)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5),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6)。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7)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8)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注释】

(1)无住:指随缘而起,无固定的实体;或指心不执著于一定的对象,不丧失其自由无碍作用。

(2)三世诸佛: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众多的佛,统指出现于三世的一切佛。又称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在佛教成立时,释迦牟尼佛称为现在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称为过去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后成佛的称为未来佛。

(3)尘劳:烦恼的异称。贪嗔痴等引起的烦恼,能染污心识,犹如尘垢能使身心劳惫,因此称为尘劳。

(4)三毒:指贪、嗔、痴三种烦恼。贪是贪爱五欲,引起无厌之心;嗔是嗔恚无忍,引起恚忿之心;痴是愚痴无明,引起迷暗之心。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这三种烦恼,毒害众生出世善心最甚,故特称三毒。

(5)法门:佛陀的教法。佛陀所说,而作为世间准则者,称之为“法”;此法既是入道的通过之处,又为如来游履之处,故称为“门”。

(6)无念:无妄念,“正念”的异名。

(7)真如:真实不虚而永远不变者,故称之为真如。真,真实不虚妄;如,不变其性。真如是一切万有的根源,含藏遍布于万事万物。又被称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

(8)般若三昧:得到佛法智慧的禅定境界。

【译文】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贵,最至上,最第一位,它随缘而起,无来无往。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诸佛,都从这里出来。应当用这个大智慧,破斥消除人的烦恼。照这样来修行,一定能成就佛道,将贪、嗔、痴三毒转化为戒、定、慧三学。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能从这般若中产生八万四千种智慧。这是什么原因呢?由于世上的人原本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如果没有烦恼,智慧就会永远显现,不离自性。参悟到这个法门的,就是无念、无忆、无著,不产生欺骗、狂妄的言行。用自己的真如佛性,以智慧观照一切事物现象,不执取也不厌弃,就是明心见性,成就佛道。

善知识!如果要想进入更深的法界和般若禅定境界,必须修行般若,信奉受持念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能明心见性。

当知此经功德(1),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龙下雨于阎浮提(2),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3)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4)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5)及诸文字,大小二乘(6),十二部经(7),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注释】

(1)功德:行善所获的果报。

(2)阎浮提:这里泛指人间世界。阎浮是树的名称;提是洲的意思。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的国土。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3)障:指障害涅槃、菩提,妨碍出离的烦恼,是烦恼的异名。

(4)般若经:宣说、阐明般若波罗蜜之理的佛教经典总称。

(5)修多罗:梵语音译,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能贯穿法义使不散失。佛陀教法中凡属直说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

(6)大小二乘:大乘、小乘。大乘是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小乘是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若从经藏里的经典来说,四阿含等罗汉系经典为小乘,般若、法华、华严等菩萨系经典为大乘。

(7)十二部经: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在中国佛教中,十二部经泛指一切佛典。

【译文】

应当知道这部经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对此赞叹的内容,经中说得很明白,这里不能一一细说。这个法门是最上乘的,是专为有大智慧的人说的,是为有上等根器的人说的。小根、小智的人听了不会相信。为什么呢?比如龙王降大雨在我们居住的世界,城池村落,全部会被雨水冲垮,如同树叶一般顺水飘流。如果大雨是落在大海之中,则大海不会有增减。如果是大乘根器的人,最上乘根器的人,听到《金刚经》就会豁然领悟。并且知道本性中原本就具足般若智慧,自己运用这个智慧来观照一切,不用借助、拘泥于文字。譬如雨水,并不是天上有才落下的,而是龙能兴云致雨,使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和无情,都蒙受润泽雨水的恩泽。一切河流,都归大海,雨水与海水又合为一个整体。众生本性具足的般若智慧,也是这样。

善知识!小根器的人,听闻了顿教法门,如同幼小的草木,一旦被大雨冲刷,全部自己倒伏在地,不能再生长了。小根器的人,也是如此。他们本来是具足般若智慧的,与大根器大智慧的人没有差别,为什么听闻到顿教法门却不能自己开悟呢?都是因为邪见障碍深重,烦恼根植于心中太深,好像浓密的乌云遮蔽了太阳,又没有大风吹散,阳光就无法显现出来。般若智慧也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只是因为一切众生自心迷障和开悟的程度不一样。执迷的人只见心外之境,于心外修行,苦觅佛道,没有悟得自性,这就是小根器的人。如果领悟了顿教法门,不向心外修行,只要在自我本心中永远生起正见,一切烦恼不能染污,这就是识见自我本性。

善知识!对内境和外境都不起执著,来去自由,能够去除执著之心,就能通达而无障碍。能够如此修行,所达到的境界就和《般若经》所说的没有差别。

善知识!一切经典和文字,大乘小乘经典,十二部经,都是为人设置的,因为人本来具足智慧之性,所以佛法能够依此建立。如果没有世人,一切事物和现象原本也都不存在。由此可知一切事物现象原本是由人所兴起的。一切经典文字,因为人说才会存在。由于世人有愚有智,愚痴是小根器的人,智慧是大根器的人。愚迷的人向智慧的人请教,智慧的人给愚迷的人说法,愚迷的人忽然得悟开解,随即他就与智慧的人没有差别了。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菩萨戒经(1)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2)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3),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4),所谓化导(5)令得见性。一切善法(6),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7)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8),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9)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10)出六门,于六尘(11)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12),即名边见(13)

【注释】

(1)菩萨戒经:姚秦鸠摩罗什翻译的佛教戒律书《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此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

(2)净名经:指《维摩诘经》。玄奘将《维摩诘经》译为《无垢称经》,玄奘以后则皆以《净名经》称之。

(3)解最上乘法者:觉悟禅宗南宗顿悟教义的人。

(4)因缘: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作因,旁助的因素叫作缘。

(5)化导:教化引导。

(6)善法:与“恶法”相对,指合乎于“善”的一切道理,具体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

(7)妄念:无明、迷妄的心念。

(8)一刹那间:瞬间、时间的最小单位的意思。

(9)佛地:达到成佛的境界。

(10)六识: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认识作用。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也叫六门,以六根为依,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

(11)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境。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善法,使人产生执著之念,故称六贼。

(12)法缚:执著于法,思想被所知所见所束缚。

(13)边见:遍于一边、不合中道、执断执常的见解名为边见。

【译文】

善知识!不觉悟时,佛也会成为众生;一个念头得悟时,众生就能成佛。由此可知,一切事物现象都存在于自我本心之中,为什么不从自我本心中当下顿悟,识见真如本性呢?

《菩萨戒经》中说:“我自己的本性原来就是清净的,如果明见心性,都能成就佛道。”《净名经》说:“当下立刻豁然开悟,能够得以识见自性清净心。”

善知识!我在弘忍大师那里,一听便当下领悟,顿悟识见真如本性。故而我将这顿教法门流布行化,让学道的人都领悟顿见佛法无上智慧,各自观照本心,自己识见本性。如果自己不领悟,必须找寻大的善知识、能理解最上乘佛法的人,直接指示正确的开悟之路。作为善知识,他们都与佛法有很大的因缘,通过所谓的教化和引导,令人得见自我本性。一切善的道理,都是由于善知识们发起的缘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佛,十二部经,在人的自我本性中是本来具足的。如果不能自我开悟,必须求助于善知识,指导开示才能识见自性清净心。如果能够自我开悟的人,是不需借助外力的。如果执著于必须依赖别的善知识才能得到解脱,这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本心本就具足般若智慧可以自我开悟。如果生起邪见执迷兴起,胡思乱想本末颠倒,外在的善知识尽管有所教导,也无法挽救他的执迷不悟。如果以真正的般若智慧进行观照,一刹那间,虚妄杂念全部寂灭。如果识见清静自性,一下开悟便达到佛的境界。

善知识!运用智慧观照,就内外通明透彻,识见自性清静心。如果识见自性清静心,就是解脱。如果得到解脱,就是得般若智慧的禅定境界,就是无念。什么叫作无念?如果本心不被任何事物现象所染,不起执著,就叫作无念。运用时能遍及一切处所,又不执著于任何一处。只要清净本心,使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从眼、耳、鼻、舌、身、意六门中空去,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中不被浸染,不被扰杂,来去自由,运用通达无所滞碍,就是得般若智慧得禅定境界,就是自在解脱,称之为无念修行。如果任何事物都不思虑,让思绪绝灭,这又是执著于法了,被法所束缚了,这叫作偏于一边的恶见,也就是所谓得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1)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2)。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3)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4)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5)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6)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7)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目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注释】

(1)发愿:发起誓愿的意思。

(2)圣位:三乘人证得菩提之果位。指断尽见惑之初果圣者。

(3)默传:禅宗师家教导弟子不以言语或文字直言明示,而以心传心,令其自悟佛法奥义,见性成佛。

(4)断佛种性:断绝佛性,永远不能成佛。

(5)无相:超离一切虚妄之相。

(6)三障:三种成佛之道的障碍,分别是烦恼障、业障、异熟障(果报障)。

(7)色类:有各种物质形体的众生,一般指世间的一切人。

【译文】

善知识!领悟了无念法门的人,通达万事万物;领悟了无念法门的人,就可以识见诸佛的境界;领悟了无念法门的人,就达到了佛的果位。

善知识!后代得到我所说法的人,需要将这顿教法门,和与他见地相同,立志同修的人,一起发起誓愿领受护持,如同信奉礼敬佛一样。那些一生保持不半途而废的,因这个缘故,必定能达到佛的果位。但是,必须传授历代祖师代代相传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传承和付嘱,不得隐匿宗门正法。如果不是见地相同,行法相同的人一起同修,而是在信奉外教的人之中,不可传法付嘱。这样对先贤有损,终究是没有好处的。担心愚昧痴迷的人不能理解,毁谤这个法门,这样的人百劫千生后会永远断了成佛的种性,不能成佛了。

善知识!我有一个无相颂,你们各自都要念诵接受。无论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人,必须依照这个颂去修行。如果不依此自己修行,仅仅是记住我的话,也是没有用处的。诸位请听我念颂: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目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破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大师又说:今天在大梵寺所说的这个顿教教法,愿普天之下的众生听闻之后能当下明心见性,成就佛道。当时韦刺史与官员们、僧人和在家俗众听了惠能大师所讲,没有不豁然醒悟的。于是大家都向惠能大师行礼致敬,赞叹说:太好了!谁能想到岭南这个偏僻的地方会有真佛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