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食第一 计八款

【题解】

“蔬食第一”八款,突出表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观念:“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破……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李渔这段话说明了一个根本思想:饮馔绝不能损害健康,而是必须吃出健康,保障健康。这是养生学的一个根本思想。而且,饮食还要“美”,即所谓“美食”。

吾观人之一身,眼、耳、鼻、舌、手、足,躯骸,件件都不可少;其尽可不设而必欲赋之、遂为万古生人之累者,独是口腹二物。口腹具而生计繁矣,生计繁而诈、伪、奸、险之事出矣;诈、伪、奸、险之事出而五刑不得不设〔1〕。君不能施其爱育,亲不能遂其恩私,造物好生,而亦不能不逆行其志者——皆当日赋形不善,多此二物之累也。草木无口腹,未尝不生;山石土壤无饮食,未闻不长养。何事独异其形而赋以口腹?即生口腹,亦当使如鱼虾之饮水,蜩螗之吸露〔2〕,尽可滋生气力,而为潜、跃、飞、鸣。若是,则可与世无求,而生人之患熄矣。乃既生以口腹,又复多其嗜欲,使如溪壑之不可厌〔3〕;多其嗜欲,又复洞其底里,使如江海之不可填。以致人之一生,竭五官百骸之力〔4〕,供一物之所耗而不足哉!吾反复推详,不能不于造物是咎〔5〕。亦知造物于此,未尝不自悔其非,但以制定难移,只得终遂其过。甚矣!作法慎初,不可草草定制。

【注释】

〔1〕五刑:古代五刑,一般是指墨(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劓(割鼻子)、剕(也作“腓”,砍脚)、宫(毁坏生殖器)、大辟(死刑)。但各代不同,隋唐后,五刑指死、流、徙、杖、笞。

〔2〕蜩螗(tiáo tánɡ):亦作“蜩螳”,蝉的别名。

〔3〕溪壑(hè):溪谷,沟壑。亦借喻难以满足的贪欲。

〔4〕五官百骸:指人的全身。五官,泛指脸的各部位(包括额、双眉、双目、鼻、双颊、唇、齿和下颏)。百骸,是全身骨骼的泛称。

〔5〕咎:错,罪。

【译文】

我看人的整个身体,眼、耳、鼻、舌、手、足、躯干,件件都不可少;本来尽可不要而造物主却又强行赋予人类、成为万古累赘的,大概只有口与腹这两样东西了。口与腹存在,人的生计就繁忙;生计繁忙,欺诈、虚伪、奸邪、险恶之事就出现了;欺诈、虚伪、奸邪、险恶之事出现,而死、流、徙、杖、笞等五刑就不得不设。君主对臣民不能推行爱育,父母对子女不能私施恩惠,造物主虽然爱惜生命也不能不违背自己的意愿——这都是当初赋予人类形体器官时考虑不周,多造了口与腹这两件累赘之物。草木没有口与腹,未尝不生长;山石土壤不吃不喝,没有听说它们不长寿。为何偏叫人类有所不同而赋予其口和腹呢?即使生了口与腹,也应当使得它如鱼虾那样饮水,像蝉那样吸露,尽可以滋生气力,从而能够潜、跃、飞、鸣。若是这样,那就可以与世无争,而生人的祸患也就没有了。无奈,既让人生了口与腹,又让人具有这么多嗜欲,以致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不但让他有这么多嗜欲,还要让他洞察其底里,使之如江海之大而成为满足不了的无底洞。这样,人的一生,穷尽五官百骸的全身之力,供这一样东西的耗费仍嫌不足!我反复思量,不能不归咎于造物主。我也知道造物主对于这个失误未尝不后悔,但是木已成舟难以改变,只得将错就错了。切记啊!制作法则须谨慎初始,万不可草草从事。

吾辑是编而谬及饮馔〔1〕,亦是可已不已之事。其止崇俭啬,不导奢靡者,因不得已而为造物饰非,亦当虑始计终,而为庶物弭患。如逞一己之聪明,导千万人之嗜欲,则匪特禽兽昆虫无噍类〔2〕,吾虑风气所开,日甚一日,焉知不有易牙复出、烹子求荣〔3〕,杀婴儿以媚权奸、如亡隋故事者哉〔4〕!一误岂堪再误,吾不敢不以赋形造物视作覆车。

【注释】

〔1〕饮馔:饮食。晋干宝《秦女卖枕记》卷一:“(秦女)命东榻而坐,即具饮馔。”

〔2〕无噍(jiào)类:无活物或无活人。《汉书·高帝纪上》:“项羽为人慓悍祸贼,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

〔3〕易牙复出,烹子求荣:《管子·小称篇》载:易牙是专管料理齐桓公饮食的厨师,在齐桓公吃腻了美食而索求人肉时,易牙曾经杀子烹调进献。又,《韩非子·二柄》载韩非的话:“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

〔4〕“杀婴儿”句:陈世熙《唐人说荟·开河记》载,隋炀帝时,陶郎儿兄弟骗杀人家的孩子蒸烹以献权贵麻叔谋。

【译文】

我编写这部书冒昧地谈到饮馔,也是可做可不做而终于践行的一件事。我提倡节俭,反对奢靡,是不得已而为造物主掩饰过错,也是虑其始忧其终而为百姓大众消弭祸患。如果逞我一己之聪明,导诱千万民众的嗜欲,那么不只是禽兽昆虫无生存余地,而且怕风气一开,日甚一日,哪知不会有春秋时代的易牙复出、烹子求荣的惨剧重现,隋炀帝时杀婴儿以媚权奸的故事重演呢!一误岂能再误,我不敢不把造物主的赋形造物视作前车之鉴。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1〕,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2〕,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3〕,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破〔4〕,是犹作羲皇之民〔5〕,鼓唐、虞之腹〔6〕,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

【注释】

〔1〕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丝,弦乐。竹,管乐。肉,人的歌喉。

〔2〕脍(kuài)不如肉,肉不如蔬:脍,生肉,一说细切肉。肉,熟肉。蔬,素菜。

〔3〕蔬蕨(jué):泛指蔬菜。蕨,蔬菜的一种。

〔4〕“腹中菜园”二句:不让羊来踏破肚子里面的菜园。隋侯白《启颜录》:“有人常食菜蔬,忽食羊,梦五藏神曰:‘羊踏破菜园。’”

〔5〕羲皇:即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

〔6〕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唐、虞是我国四五千年前所谓“三皇五帝”中的二帝,即当时的部落首领。

【译文】

音乐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原因是它渐近自然。我谈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也因为它渐近自然。穿草衣、食果木,这是上古之风。人倘若能够疏远肥腻的肉食,把吃蔬果野菜当作甘美食物,犹如古人所谓“不要叫羊来踏破腹中菜园”,这就如作伏羲时候的百姓,像唐、虞时候百姓那样吃饱肚子,这与崇尚古玩是一样的啊。奇怪的是世人放弃美名,而故意使之成为异端邪说,还说佛法就是如此,则是大谬不然了。我编写《饮馔》一卷,后说肉食而先说蔬菜,一是因为崇尚节俭,一是因为恢复古风;至于看重宰割之事而爱惜生命,又是因为时刻将其挂念在心而不忍有一刻忘记。

【题解】

笋,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既美又雅的食品,李渔称之为“蔬食中第一品”。李渔说“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而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笋,可谓集上述众美于一身。笋之鲜美可口,无可比拟。如何烹调才能保持笋的鲜美呢?李渔概括为两句话:“素宜白水,荤用肥猪。”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乃至美之物;荤食则与肥猪肉一起烹之,甘而不腻。经李渔这么一描述,令人馋涎欲滴。笋还很雅。李渔引苏东坡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明笋之雅;其实东坡在黄州还另有妙句:“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另外,据说齐白石曾画竹一幅,陈寅恪在上面题了苏东坡上述四句五言诗之后,又写道:要想不俗也不瘦,天天竹笋炖猪肉。梁实秋在《雅舍谈吃·笋》一文中,也记述了类似的民谣: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我看,笋之雅,大半是由文人雅士爱吃,从而沾了“雅气”逐渐“雅”起来的。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记》曰:“甘受和,白受采。”〔1〕“鲜”即“甘”之所从出也。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然他种蔬食,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2〕,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3〕。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注释】

〔1〕甘受和,白受采:出自《礼记·礼器》。是说甜美的东西容易得到调和,洁白的东西容易接受色彩。

〔2〕簋(ɡuǐ):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圆口,双耳或四耳。

〔3〕“肉为鱼”句:这里化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取熊掌的故事(《孟子·告子上》),意思是笋比肉好。

【译文】

谈论蔬食的美,无非说它清、洁、芳馥、松脆而已。不知道它的至美所在,能够居肉食之上的地方,只在一个字“鲜”。《礼记·礼器》说:“甘受和,白受采。”“鲜”即从“甘”而来。享受这种供奉,唯有山僧野老亲身治理园圃的人,才能得到,城市里向卖菜的商贩买菜吃,是得不到的。然而其他菜蔬,不论城市还是山林,凡是宅旁有园圃的,随摘随吃,也能偶享其乐。至于笋这种食物,则断断宜在山林才能享用,城市所出产的,任它如何芳鲜,终是笋的下等品。笋是蔬食中的第一品,肥羊嫩猪,哪能同它比肩?你只要把笋与肉一齐烹治,合盛在一个食簋之中,人只吃笋而漏掉肉,可知在人们看来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在市场上买的尚且如此,何况山林之中刚刚挖出来的呢?

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茹斋者食笋〔1〕,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尽当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汤。调和之物,惟醋与酒。此制荤笋之大凡也。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2〕,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本草》中所载诸食物〔3〕,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擅其长者,莫过于此。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注释】

〔1〕茹斋者:吃素的人。

〔2〕焯(chāo):把菜用水煮一下就捞出来。

〔3〕《本草》:古有《神农本草经》,明李时珍增补整理为《本草纲目》五十二卷。

【译文】

笋的吃法很多,不能详细记述,请让我用两句话概括,是:“素宜白水,荤用肥猪。”吃斋的人食笋,若同别的食物相伴,和上香油,那就使陈味夺鲜,而笋的真趣就失去了。用白水煮熟后,略加酱油即可。从来至美的食物,都宜于单独烹制,笋即此类。若配合荤菜,则牛羊鸡鸭等肉都不适宜,独适宜于猪肉,又独适宜于肥猪肉。肥猪肉不是想要它腻,肥肉能出甘味,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只感觉它鲜美极了。烹制熟了以后,应当尽量把肥肉去掉,就是它的汁也不宜多存,留下一半再加上清汤即可。调和的佐料,唯有醋与酒。这是烹制荤笋的大概情形。笋这种食物,不论单独烹制或与他物并用都各见其美,而且凡是食物无论荤素,都可以用它来调和搭配。菜中的笋与药中的甘草,同样是必需之物,有了它则诸味皆鲜,但不要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汁。凡是善于做菜的厨师,若有焯笋的汤,都保留而不扔掉,每作一道菜馔,必掺和上笋汤,食客只知道别的食物鲜美,而不知道背后有使它鲜的笋汤在内。《本草》中所记载的诸种食物,对人有益的不尽可口,可口的未必有益于人,而求能两擅其长的食物,没有胜过笋的。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知能医俗的,也能医瘦,但是有已成竹与未成竹的分别啊。

【题解】

陆之蕈和水之莼也是中国人常见的美食,求至鲜至美之物于笋之外,应数二者。李渔尝以“二物作羹,和以蟹之黄、鱼之肋,名曰‘四美羹’。座客食而甘之,曰:‘今而后,无下箸处矣。’”蕈俗称蘑菇,是一种高等菌类生物,种类很多,有的有毒,有的无毒,而无毒者乃人类美食。中国人发现蕈为食物并加以栽培的历史很早,郭沫若《中国史稿》说,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开始食用菌类;汉代王充《论衡》和《隋书·经籍志》就记载过“芝”(可食菌之一种)的栽培和食用情况,后来历代有关书籍对于各种可食菌类都有记载。明清时,菌类被广泛食用,甚至作为贡品进献皇室。

求至鲜至美之物于笋之外,其惟蕈乎〔1〕?蕈之为物也,无根无蒂,忽然而生,盖山川草木之气结而成形者也,然有形而无体。凡物有体者必有渣滓,既无渣滓,是无体也。无体之物,犹未离乎气也。食此物者,犹吸山川草木之气未有无益于人者也。其有毒而能杀人者,《本草》云以蛇虫行之故。予曰:不然。蕈大几何,蛇虫能行其上?况又极弱极脆而不能载乎?盖地之下有蛇虫,蕈生其上,适为毒气所钟,故能害人。毒气所钟者能害人,则为清虚之气所钟者,其能益人可知矣。世人辨之原有法,苟非有毒,食之最宜。此物素食固佳,伴以少许荤食尤佳,盖蕈之清香有限,而汁之鲜味无穷。

【注释】

〔1〕蕈(xùn):蘑菇。

【译文】

求至鲜至美的食物,除笋之外,只有蕈了吧?蕈这种东西,无根无蒂,忽然间长出来,乃是山川草木之气,凝结而成形的;然而它有形而无肢体。凡物中有肢体的,必有渣滓,既然没有渣滓,就是没有肢体。没有肢体之物,还没有脱离山川草木之气。吃此食物的人,犹如吸山川草木之气,没有无益于人的。蕈中有毒而能杀人的,《本草》说是因蛇虫在上面爬行的缘故。我说:不然。蕈有多大,蛇虫能在上面爬行?何况它又极弱极脆而不能承载蛇体呢?地的下面有蛇虫,蕈生在上面,恰好为毒气所积聚,所以能害人。毒气所积聚能害人,那么为清虚之气所积聚,可知就能对人有益了。世人辨别蕈之有毒无毒原有一套办法,如果没有毒,最宜于食用。蕈这种东西,素食固然很好,伴以少许荤食尤其好,因为蕈的清香有限,而汁的鲜味无穷。

【题解】

莼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水生植物,是味道鲜美的一种水生蔬菜,原产我国,《诗经》、《楚辞》、《齐民要术》、《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为江南名菜。历代诗人常常赞美它,如白居易“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苏东坡“若向三吴胜事,不唯千里莼羹”,陆游“店家菰饭香初熟,市担莼丝滑欲流”等等,都是名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亦说:“莼生南方湖泽中,惟吴越人喜食之。叶如荇菜而差圆,形如马蹄。其茎紫色,大如箸,柔滑可美。夏月开黄花,结实青紫色,大如棠梨,中有细子。春夏嫩茎未叶者名稚莼,稚者小也。叶稍舒长者名丝莼,其茎如丝也。至秋老则名葵莼,或作猪莼,言可饲猪也。又讹为瑰莼、龟莼焉。”

陆之蕈、水之莼〔1〕,皆清虚妙物也。予尝以二物作羹,和以蟹之黄、鱼之肋,名曰“四美羹”。座客食而甘之,曰:“今而后,无下箸处矣!”

【注释】

〔1〕莼(chún):多年水生植物,其嫩叶味美可食,又名水葵、马蹄草等,为江南“三大名菜”之一。

【译文】

陆地的蕈、水中的莼,都是清虚妙物。我曾用这两样食物作羹,和上蟹黄、鱼肋,名曰“四美羹”。座客吃了叫好,说:“自今而后,没有下箸筷的地方了!”

【题解】

此处之“菜”,即平常吃的蔬菜。李渔说:“世人制菜之法,可称百怪千奇,自新鲜以至于腌、糟、酱、腊,无一不曲尽奇能,务求至美,独于起根发轫之事缺焉不讲,予甚惑之。其事维何?有八字诀云:‘摘之务鲜,洗之务净。’”他之所以特别强调“八字诀”,是说“制菜”最应注意的是:必须做得干净,吃得卫生。干净、卫生,是饮食的要务之一,我们一再说到孔子的关于饮食的教诲:“食altalt,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李渔不但强调菜要做得干净、吃得卫生,而且说明如何把菜洗干净:“洗菜之法,入水宜久,久则干者浸透而易去;洗叶用刷,刷则高低曲折处皆可到,始能涤尽无遗。若是,则菜之本质净矣。本质净而后可加作料,可尽人工,不然,是先以污秽作调和,虽有百和之香,能敌一星之臭乎?噫!富室大家食指繁盛者,欲保其不食污秽,难矣哉!”

世人制菜之法,可称百怪千奇。自新鲜以至于腌、糟、酱、腊〔1〕,无一不曲尽奇能,务求至美,独于起根发轫之事缺焉不讲〔2〕,予甚惑之。其事维何?有八字诀云:“摘之务鲜,洗之务净。”务鲜之论,已悉前篇。蔬食之最净者,曰笋,曰蕈,曰豆芽;其最秽者,则莫如家种之菜。灌肥之际,必连根带叶而浇之;随浇随摘,随摘随食,其间清浊,多有不可问者。洗菜之人,不过浸入水中,左右数漉〔3〕,其事毕矣。孰知污秽之湿者可去,干者难去,日积月累之粪,岂顷刻数漉之所能尽哉?故洗菜务得其法,并须务得其人。以懒人、性急之人洗菜,犹之乎弗洗也。洗菜之法,入水宜久,久则干者浸透而易去;洗叶用刷,刷则高低曲折处皆可到,始能涤尽无遗。若是,则菜之本质净矣。本质净而后可加作料,可尽人工;不然,是先以污秽作调和,虽有百和之香,能敌一星之臭乎?噫!富室大家食指繁盛者,欲保其不食污秽,难矣哉!

【注释】

〔1〕腌、糟、酱、腊:中国传统饮食中制作菜肴的四种方法。

〔2〕发轫(rèn):发端、启行。轫是止住车轮转动的木头。把它拿掉,车即开始前行。《楚辞·远游》有“朝发轫于太仪矣”句。

〔3〕漉(lù):液体慢慢地渗下,滤过。

【译文】

世人制作蔬菜食品的方法,可说是百怪千奇,自新鲜蔬菜以至于盐腌、酒糟、酱渍、腊浸,无一不曲尽奇能,务求至美尽善,但是唯独对于制菜时最初的第一步是如何操作的,付之阙如而不讲,我非常迷惑不解。那么这最初的一步是怎样呢?有八字口诀:“摘之务鲜,洗之务净。”所谓“务鲜”,前面已经详细说过了。蔬食之中最干净的,是笋,是蕈,是豆芽;而最脏的,则莫过于家种的蔬菜。灌肥的时候,必定连根带叶披头带脸一起去浇;随浇随摘,随摘随吃,这中间的脏与净,大多不去讲究。洗菜的人,不过将菜浸入水中,左涮右涮几下,就算完事。谁知污秽的东西,湿的可以洗去,干的则难以去除,日积月累的粪便,哪里是顷刻之间涮几下就能洗干净的呢?所以洗菜必须得法,还必须得人。用那些懒人、性急的人洗菜,犹如不洗。洗菜的方法,泡入水的时间应当长久,时间长久,干的脏东西能够浸透而容易洗去;洗菜叶要用刷子刷,一刷,高低曲折、上上下下的地方都可刷到,才能毫无遗漏地洗净。若是这样,那蔬菜就能从根本上彻底洗净了。彻底洗净之后,才可加作料,进行人工操作;不然,则是先以污秽之物作调和之料,即使有百种佐料调和的香味,能敌过一星的臭味吗?噫!那些富室大家吃饭的人多,要想保证不吃到污秽的东西,真难啊!

菜类甚多,其杰出者则数黄芽〔1〕。此菜萃于京师,而产于安肃〔2〕,谓之“安肃菜”,此第一品也。每株大者可数斤,食之可忘肉味。不得已而思其次,其惟白下之水芹乎〔3〕!予自移居白门,每食菜、食葡萄,辄思都门;食笋、食鸡豆〔4〕,辄思武陵〔5〕。物之美者,犹令人每食不忘,况为适馆授餐之人乎?

【注释】

〔1〕黄芽:即黄芽菜。

〔2〕安肃:今河北徐水。

〔3〕白下:今江苏南京。水芹:水芹属于伞形科、水芹菜属。多年水生宿根草本植物。水芹别名水英、细本山芹菜、牛草、楚葵、刀芹、蜀芹、野芹菜等。

〔4〕鸡豆:一种菜蔬。

〔5〕武陵:今湖南常德。

【译文】

菜蔬种类很多,其中杰出的,要数黄芽菜。这种菜荟萃于京师,其产地则在河北的安肃,叫作“安肃菜”,这是上品。每一株大的可有数斤重,吃它使人连肉味都忘了。若吃不到这种上品菜而求其次,那大概就是南京的水芹了!我迁居南京之后,每次吃菜、吃葡萄,就想到京师都门;吃笋、吃鸡豆,就想到湖南武陵。美味食物还能使人每次吃饭都忘不了,何况是邀请我做客、款待我吃饭的人呢?

菜有色相最奇,而为《本草》、《食物志》诸书之所不载者,则西秦所产之头发菜是也〔1〕。予为秦客,传食于塞上诸侯。一日脂车将发,见炕上有物,俨然乱发一卷〔2〕,谬谓婢子栉发所遗〔3〕,将欲委之而去。婢子曰:“不然,群公所饷之物也〔4〕。”询之土人,知为头发菜。浸以滚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丝、鹿角等菜〔5〕。携归饷客,无不奇之,谓珍错中所未见〔6〕。此物产于河西〔7〕,为值甚贱,凡适秦者皆争购异物,因其贱也而忽之,故此物不至通都,见者绝少。由是观之,四方贱物之中,其可贵者不知凡几,焉得人人物色之?发菜之得至江南,亦千载一时之至幸也。

【注释】

〔1〕西秦所产之头发菜:西秦是陕甘宁一带。头发菜即今常说的“发菜”,状如头发,黑色。

〔2〕俨然:形容整齐、矜庄。

〔3〕栉(zhì)发:梳理头发。栉,梳子和篦子的总称,此处作动词用。

〔4〕饷(xiǎnɡ):同“飨”。本义是给在田间里劳动的人送饭。《说文解字》:“饷,饷馈。”

〔5〕鹿角:一种菜。

〔6〕珍错:指山珍海味。

〔7〕河西:即所谓甘陕一带。

【译文】

蔬菜之中有色相最奇特,而为不被《本草》、《食物志》等书籍所记载的,就是西秦之地(甘肃)所产的发菜了。我在秦地做客,吃遍塞上诸侯显贵之家。一天备车将行,看见炕上有东西,俨然就是一卷乱发,误认为婢子梳头时遗落的,刚要丢掉它走开,婢子说:“那不是头发,而是诸位大人赠送的礼物。”询问当地人,知道是发菜。将它浸入滚开的水中泡一下,拌上姜醋,其美味可口超过藕丝、鹿角等菜几倍。把它带回来待客,无不称奇,说珍馐美食中见所未见。这种东西产于河西,不值什么钱,凡到秦地的人都争购奇异之物,却因为发菜贱而忽视它,所以此物没有传进大都会,见的人极少。由此看来,各地便宜东西之中,可贵的不知有多少,哪得人人物色选择呢?发菜得以传到江南,也是千载难逢的幸事啊。

瓜 茄 瓠 芋 山药

【题解】

李渔是名副其实的平民美食家,瓜、茄、瓠、芋、山药、葱、蒜、韭菜、萝卜、辣芥等等,全是老百姓的日常食物,就像“粥饭”、“面饼”等等一样为百姓之须臾不可缺少。而李渔却把这些最平常之物的特点,如“煮冬瓜、丝瓜忌太生……”等等,说得有声有色,趣味盎然。

瓜、茄、瓠、芋诸物,菜之结而为实者也。实则不止当菜,兼作饭矣。增一簋菜〔1〕,可省数合粮者,诸物是也。一事两用,何俭如之?贫家购此,同于籴粟。但食之各有其法:煮冬瓜、丝瓜忌太生;煮王瓜、甜瓜忌太熟;煮茄、瓠利用酱醋,而不宜于盐;煮芋不可无物伴之,盖芋之本身无味,借他物以成其味者也;山药则孤行、并用,无所不宜,并油盐酱醋不设,亦能自呈其美,乃蔬食中之通材也。

【注释】

〔1〕簋(ɡuǐ):古代一种青铜或陶制食器。圆口,两耳或四耳。

【译文】

瓜、茄、瓠、芋诸种食物,都是菜结成的果实。实际上它们不仅能当菜,而且同时可以作为饭。增加一簋菜,可以节省数升粮,说的就是这几种食物。既当菜又当饭,有多么节俭呢?贫家购买它们,同籴粮食一样。但是要食用它们,各有其法:煮冬瓜、丝瓜忌太生;煮王瓜、甜瓜忌太熟;煮茄子、瓠子最好用酱醋、而不宜用盐;煮芋不能没有他物配合,因为芋本身无味,借他物以使之有味;山药则单独做或与其他食物一起做,无所不宜,并且即使不加油盐酱醋,也能自呈其美,乃是蔬食中的通材。

葱 蒜 韭

【题解】

葱、蒜、韭,是最平常的菜蔬和调味品,但是,它们是“菜味之至重者也”。在谈这三样菜时,其发人深思者,在于谈韭时打了非常有意思的比方:“韭则禁其终而不禁其始,芽之初发,非特不臭,且具清香,是其孩提之心之未变也。”所谓“孩提之心”,类似于李贽的“童心”、“最初一念之本心”,有了它,人之美现矣,文之美现矣,食物之美亦现矣。

李渔在其他地方也多次提到“孩提之心”、“童心”、“孩提之乐”,如七律《清明日海陵道中》“童心那解悲时序,霜鬓难教负岁华”,《闲情偶寄·颐养部》“人能以孩提之乐境为乐境,则去圣人不远矣”。正是因为他还保有孩提之心,所以他的文章才有真趣,才可爱。

葱、蒜、韭三物,菜味之至重者也。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菜能秽人齿颊及肠胃者,葱、蒜、韭是也。椿头明知其香而食者颇少,葱、蒜、韭尽识其臭而嗜之者众,其故何欤?以椿头之味虽香而淡,不若葱、蒜、韭之气甚而浓。浓则为时所争尚,甘受其秽而不辞;淡则为世所共遗,自荐其香而弗受。吾于饮食一道,悟善身处世之难。一生绝三物不食,亦未尝多食香椿,殆所谓“夷、惠之间”者乎〔1〕

予待三物有差。蒜则永禁弗食;葱虽弗食,然亦听作调和;韭则禁其终而不禁其始,芽之初发,非特不臭,且具清香,是其孩提之心之未变也。

【注释】

〔1〕夷、惠之间:夷,伯夷,殷亡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惠,柳下惠,美女坐怀不乱。扬雄《法言·渊骞》:“不夷不惠,可否之间也。”

【译文】

葱、蒜、韭这三种食物,是菜味中最重的。菜能使人齿颊芬芳的,是香椿头;菜能使人齿颊及肠胃有秽臭之气的,是葱、蒜、韭。椿头明知其香而吃的人颇少,葱、蒜、韭都识其臭而嗜好的人多,原因在哪里呢?因为椿头之味虽香却淡薄,不如葱、蒜、韭之气味厉害而浓烈。浓烈就被时人所争尚,甘受其秽臭之气而不辞;淡薄则为世人所共同遗弃,它自荐其香味而人们却不领受。我从饮食之中,悟出修身处世之艰难。我一生谢绝葱、蒜、韭三种食物不吃,也未曾多食香椿,大概属于所谓“夷、惠之间”吧?

我对待葱、蒜、韭三种食物也有差别。蒜则永禁不吃;葱虽不吃,然而也听任其作调和之料;韭,则禁吃老韭菜而不禁初始的韭菜,韭芽之初发,不但不臭,且有清香,是它孩提之心尚未改变啊。

萝卜

【题解】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是人们的口头语,由此可见人们日常食用,几乎须臾不离。李渔此款却能说出许多平常人家如何食用这种菜的常识和方法,可谓百姓的贴心人。

生萝卜切丝作小菜,伴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但恨其食后打嗳〔1〕,嗳必秽气。予尝受此厄于人,知人之厌我,亦若是也,故亦欲绝而弗食。然见此物大异葱、蒜,生则臭,熟则不臭,是与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等也。虽有微过,亦当恕之,仍食勿禁。

【注释】

〔1〕打嗳(ǎi):打嗝。

【译文】

生萝卜切丝作小菜,伴以醋及其他调料,用之下粥最好。只嫌它吃了以后打嗝,打嗝必出秽臭之气。我曾经在别人那里闻到过这种气味,知道人之讨厌我,也会如此,所以也谢绝而不食。然而看见此物与葱、蒜十分不同,生则臭,熟则不臭,这就像初见似小人,而最终发现他是君子一样。虽有微小缺点,也应原谅,仍吃不禁。

芥辣汁

【题解】

此款所谈之“芥”,乃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种子黄色,味辛辣,磨成粉末,称“芥末”,亦可如李渔所说制成“芥辣汁”,作调味品。李渔认为,此品虽可“每食必备,窃比于夫子之不撤姜也”,但亦不多食。

菜有具姜、桂之性者乎〔1〕?曰:有,辣芥是也。制辣汁之芥子,陈者绝佳,所谓愈老愈辣是也。以此拌物,无物不佳。食之者如遇正人,如闻谠论〔2〕,困者为之起倦,闷者以之豁襟,食中之爽味也。予每食必备,窃比于夫子之不撤姜也〔3〕

【注释】

〔1〕姜、桂之性:姜、桂之性越老越辣。此处是用姜、桂愈老愈辣来比喻人愈老性格愈耿直刚强。《宋史·晏敦复传》曰:“说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

〔2〕谠(dǎnɡ):正直的。

〔3〕夫子之不撤姜:孔子吃饭时,不撤姜,亦不多吃。《论语·乡党》:“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

菜蔬中有具姜、桂之性的吗?我说:有,就是辣芥。制作辣汁的芥子,陈的绝佳,就是所谓愈老愈辣。以辣芥汁拌食物,没有什么东西不好吃。吃它的人如遇到正人君子,如听到正直的言论,困倦者为之而精神振作,郁闷者因它而心胸豁朗,食物中的爽味啊。我每食必备,私下比之于孔夫子的不撤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