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忧第二 计二款

【题解】

《止忧第二》两款,谈如何消除忧愁,这是养生的重要方面。犹如“乐”能健身,“忧”是能够伤身的,所以要“止忧”。传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一家受迫害,他在逃亡中过昭关,又忧又急,一夜白了头。这还是轻的,只是头发白了而已;还有的人因忧愁再加上气愤和急躁,心脏病、肝病等发作,各种癌症也趁机袭来,这就是致命的了。从养生学角度看,为了健康,最好能够“忘忧”。但是忧愁能忘吗?李渔说:“忧不可忘而可止,止即所以忘之也。”

而从另外的角度说,“忧”不但不能“忘”,而且是不可“忘”的。此所谓不忘,主要是不忘“忧患意识”,例如不忘国耻、族耻。“九一八”能忘吗?一个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万万不能忘记这种“忧”、这种“耻”的。这种“不忘”,叫做具有“忧患意识”。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人们都想方设法保持某种“忧患意识”,甚至以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风俗。例如,印度有所谓“痛哭元旦”,这天一大清早,家家户户响起阵阵凄凄惨惨的哭声,许多人痛苦无比,涕泪横流,痛感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声表达感慨。

忧可忘乎?不可忘乎?曰:可忘者非忧,忧实不可忘也。然则忧之未忘,其何能乐?曰:忧不可忘而可止,止即所以忘之也。如人忧贫而劝之使忘,彼非不欲忘也,啼饥号寒者迫于内,课赋索逋者攻于外〔1〕,忧能忘乎?欲使贫者忘忧,必先使饥者忘啼、寒者忘号、征且索者忘其逋赋而后可,此必不得之数也。若是,则“忘忧”二字徒虚语耳。犹慰下第者以来科必发,慰老而无嗣者以日后必生〔2〕,迨其不发、不生〔3〕,亦止听之而已,能归咎慰我者而责之使偿乎〔4〕?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5〕。”慰人忧贫者,必当授以生财之法;慰人下第者,必先予以必售之方;慰人老而无嗣者,当令蓄姬买妾,止妒息争,以为多男从出之地。若是,则为有裨之言〔6〕,不负一番劝谕。止忧之法,亦若是也。忧之途径虽繁,总不出可备、难防之二种,姑为汗竹〔7〕,以代树萱〔8〕

【注释】

〔1〕课赋索逋(bū):征收赋税,追讨欠税。逋,拖欠。

〔2〕无嗣(sì):没有继承人,没有后代。

〔3〕迨(dài):等到,达到。

〔4〕归咎(jiù):归罪。咎,过失,罪过。

〔5〕“临渊羡鱼”二句:站在水边羡慕鱼,还不如回去织网。《汉书·礼乐志》和《汉书·董仲舒传》中都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

〔6〕有裨(bì):有益于。裨,增添,补助。

〔7〕汗竹:著述也,也叫汗青、汗简。纸未发明前,著述写在或刻在竹片上,青竹片须经火烤“出汗”始能用,故曰“汗竹”或“汗青”。文天祥诗云“留取丹心照汗青”。

〔8〕树萱(xuān):种植萱草。后以“树萱”为消忧之词。萱草,忘忧草。《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谖,通“萱”。

【译文】

忧愁可忘呢?还是不可忘呢?我说:可忘的不是忧愁,忧愁实在是不可忘的。那么,忧愁不能忘,如何快乐起来呢?我说:忧愁虽不可忘但可止,止忧即用以忘忧。假如有人忧愁贫苦而劝他忘记,他并非不想忘,无奈妻儿啼饥号寒急迫于内,讨税催债的人追索于外,忧愁能够忘得了吗?要想使贫苦的人忘忧,必须先让挨饿的人忘记啼哭、挨冻的人忘记号寒、讨税追债的人忘记逼索,然后才能办到,但这必然是不可能的事。如此,那么“忘忧”二字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犹如安慰科举落榜的人说来年必中,安慰年老而无嗣的人说日后必会生子,等到他们没有中、没有生,也只是听之而已,还能归罪于安慰他们的人、责令其偿愿吗?古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那些忧愁贫苦的人进行劝慰,必当传授给他生财之法;对那些科举落第者进行劝慰,必须先给他考中的方法;劝慰老年无嗣的人,应当叫他蓄姬买妾且让姬妾不争不妒,好多生男儿。若这样,你所说的就是有用有益的话,也不负你一片劝谕之心。止忧之法,也是这样。忧愁的途径虽然繁多,总不出可以防备和难以防备两种,姑且写在这里,以代替种植忘忧草来消忧。

止眼前可备之忧

【题解】

“止眼前可备之忧”一款,说的是防备不如意事的发生。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关键在于看人有无防备意识,以及看这不如意事可防与否;如其可防,则于未至之先,筹一计以待之。此之谓有备而无患。

拂意之境〔1〕,无人不有,但问其易处不易处,可防不可防。如易处而可防,则于未至之先,筹一计以待之。此计一得,即委其事之度外,不必再筹;再筹则惑我者至矣。贼攻于外而民扰于中,其可防乎?俟其既至,则以前画之策,取而予之,切勿自动声色。声色动于外,则气馁于中〔2〕。此以静待动之法,易知亦易行也。

【注释】

〔1〕拂意:不如意。

〔2〕气馁(něi):灰心丧气,失去勇气。

【译文】

不遂心的境况,无人不有,只是须看它容易处理还是不容易处理,可以防备还是不可以防备。如果容易处理可以防备,那么在它未来之前,先谋划一个计策等着它。这计策一谋划好,就将它置之度外,不要再想;若再想,困惑自己的东西就要来了。就好比贼在城外攻,民在城内闹,哪能防备得了呢?等到不顺心的事来了,就以先前筹划好的计策对付它。切记要不动声色。倘一动声色,喜怒哀乐都会显露于外,而内心则会气馁。这是以静制动之法,知道它容易,做起来也容易。

止身外不测之忧

【题解】

“止身外不测之忧”一款中,李渔特别提出“乐”与“悲”、“福”与“祸”的关系请人们格外小心,往往“乐极悲生,否伏于泰”,不可掉以轻心,而应防祸于未然;同时李渔列出“止忧”的五种方法:“一曰谦以省过,二曰勤以砺身,三曰俭以储费,四曰恕以息争,五曰宽以弥谤。”这与《黄帝内经》所谓“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曾国藩日记中说:“忿、欲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可谓名言至论……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字。”

不测之忧,其未发也,必先有兆。现乎蓍龟〔1〕,动乎四体者,犹未必果验。其必验之兆,不在凶信之频来,而反在吉祥之事之太过。乐极悲生,否伏于泰〔2〕,此一定不移之数也。命薄之人,有奇福,便有奇祸;即厚德载福之人,极祥之内,亦必酿出小灾。盖天道好还〔3〕,不敢尽私其人,微示公道于一线耳。达者如此,无不思患预防,谓此非善境,乃造化必忌之数,而鬼神必alt之秋也〔4〕。萧墙之变〔5〕,其在是乎?止忧之法有五:一曰谦以省过,二曰勤以砺身,三曰俭以储费,四曰恕以息争,五曰宽以弥谤〔6〕。率此而行,则忧之大者可小,小者可无;非循环之数,可以窃逃而幸免也。只因造物予夺之权,不肯为人所测识,料其如此,彼反未必如此,亦造物者颠倒英雄之惯技耳。

【注释】

〔1〕现乎蓍(shī)龟:表现在蓍草与龟甲上(指占卜凶吉)。古人用蓍草与龟甲来占卜。《中庸》第二十四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至诚之道,可以预先测知。国家即将兴盛,必然有吉祥之兆;国家将灭亡时,定会有妖孽出现。它们将呈现在蓍草、龟甲上,显示于人的四肢动作。如果祸与福将要来临,善事必然可以预先知道;不善的事也必然可以预先知道。所以至诚至信有如神示。

〔2〕否(pǐ)伏于泰:逆境伏于顺境。否,坏,不顺。泰,好,顺利。《周易·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周易·泰卦》:“泰,小往大来,吉亨。”

〔3〕天道好还:依天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还,报应。

〔4〕鬼神必alt(jiàn):鬼神必能窥探到。alt,窥探。

〔5〕萧墙之变: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叫萧墙。萧墙之变是说忧患来自内部。《论语·季氏》中孔子对冉有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弥(mǐ)谤:止息诽谤。弭,止,息。谤,诽谤。

【译文】

不可预测的忧患,当其未发之时,必有先兆。那呈现在蓍草、龟甲上、表现在人的四肢动作上的,未必一定应验。其必可应验之征兆,不在凶信频频传来,反而在吉祥之事太多。乐极而生悲,坏事潜伏于好事之中,这是确定不移的规律。命薄的人,有奇特的福分就有奇特的灾祸;即使德行深厚能够承载福分的人,极为吉祥之中也必会酿出小灾祸。老天爷讲究恶有恶报、好有好报,不敢把好处全部私惠于某一人,微微显示出其公道之心。心地旷达的人处在这个情形之下,无不心怀忧患加以预防,认为这并非好事,而是老天爷必然忌恨的迹象、鬼神定会伺机报应的当口。萧墙之祸,就在这里吧?止忧的方法有五种:一是谦逊地反省过错,二是勤谨地磨砺身心,三是节俭而储蓄资金;四是以忠恕之心而免于纷争,五是用宽宥的态度消弭诽谤。只要遵循这些原则行事,则大忧化小,小忧化无。这倒不是因果循环的法则起作用,而使人得以私自逃脱、幸免于祸;只因老天爷生杀予夺之权不肯被人所测识,料想如此,它反而并不如此,这也是老天爷颠倒英雄的固有伎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