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纪

孝宽献策

【原文】

陈高宗宣皇帝太建七年

周高祖谋伐齐,命边镇益储偫,加戍卒;齐人闻之,亦增修守御。柱国于翼谏曰:“疆场相侵,互有胜负,徒损兵储,无益大计。不如解严继好,使彼懈而无备,然后乘间,出其不意,一举可取也。”周主从之。韦孝宽上疏陈三策。其一曰:“臣在边积年,颇见间隙,不因际会,难以成功。是以往岁出军,徒有劳费,功绩不立,由失机会。何者?长淮之南,旧为沃土,陈氏以破亡馀烬,犹能一举平之;齐人历年赴救,丧败而返。内离外叛,计尽力穷,仇敌有衅,不可失也。今大军若出轵关,方轨而进,兼与陈氏共为掎角,并令广州义旅出自三,又募山南骁锐,沿河而下,复遣北山稽胡,绝其并、晋之路。凡此诸军,仍令各募关、河之外劲勇之士,厚其爵赏,使为前驱。岳动川移,雷骇电激,百道俱进,并趋虏庭。必当望旗奔溃,所向摧殄,一戎大定,实在此机。”

陈纪 - 图1龙门石窟

【译文】

陈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

北周武帝打算讨伐北齐,命令各边镇增加粮草储备,增添戍边的士兵;北齐得知这一消息后,也对守御点做了增加调整。北周的柱国于翼向北周武帝劝谏道:“互相侵犯领土,肯定会各有胜负,这样白白地消耗军队和储备,对国家大计没有任何好处。倒不如解除敌对状态保持友好往来,让对方松懈而不做任何防备,然后可以趁机,出其不意,这样就可以一举而取。”北周武帝依其计行事。韦孝宽上疏北周武帝陈述以下三条计策。第一是:“臣守边多年,也见到了不少可乘之机,可是如果不及时抓住,就很难成功。所以往年军队出战,只能白白劳民伤财,任何功绩没有建立,这都是因为失掉时机。为何?淮河以南过去土地肥沃,陈氏收拾起梁朝破亡后的残存势力后,还能一举平定它;齐人每年都要到那里援救,可每次都是失败而归。如今齐国内有背离外有叛乱,计尽力穷,仇敌之间露出了破绽,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不能失掉。如今大军假如从轵关出发,两车并行而进,同时兼着与陈氏共同夹击敌人,并下令广州的义军从三出军,另外招募山南的骁勇精锐之士,顺着黄河而下,再派遣北山的稽胡阻断对方在并州、晋州的通道。对于以上这些军队,仍旧命令他们各自招募关、河以外的强劲勇敢之士,给予优厚的爵位封赏,让他们作为先驱部队。这样一来,山河移动,就如同雷电般地惊动剧烈,从许多道路分头前进,直捣敌人的心脏。到时敌人必定会望旗奔逃溃散,我军所到之处,定会挫败消灭那里的敌人。一次出征就能平定天下,成败在此一举。”

【原文】

其二曰:“若国家更为后图,未即大举,宜与陈人分其兵势。三以北,万春以南,广事屯田,预为贮积,募其骁悍,立为部伍。彼既东南有敌,戎马相持,我出奇兵,破其疆场。彼若兴师赴援,我则坚壁清野,待其去远,还复出师。常以边外之军,引其腹心之众。我无宿舂之费,彼有奔命之劳,一二年中,必自离叛。且齐氏昏暴,政出多门,鬻狱卖官,唯利是视,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阖境嗷然,不胜其弊。以此而观,覆亡可待,然后乘间电扫,事等摧枯。”

其三曰:“昔勾践亡吴,尚期十载;武王取纣,犹烦再举。今若更存遵养,且复相时,臣谓宜还崇邻好,申其盟约,安民和众,通商惠工,蓄锐养威,观衅而动。斯乃长策远驭,坐自兼并也。”

陈纪 - 图2网纹玻璃杯

【译文】

第二是:“假如国家更进一步从长计议,未能立即大举进攻,那么最好与陈朝一起分散齐国的兵力。在三以北、万春以南的地方,大肆屯田,预先贮藏军粮,征募骁勇强悍的人组成部队。齐国的东南方有陈朝和它敌对,双方的军队相持不下,我方只要派出奇兵,就能攻破齐国的边界。对方假如派军队前来援救,那么我们就坚守清野,等到他们远去之后,再一次出兵。我方常常用边界一带的兵士,去引诱对方心腹之间的军事主力。我方不需要备齐隔夜的粮草,而对方却有疲于奔命的劳累,一两年间,对方内部必然会出现离心叛变。更何况齐氏本就昏庸暴虐,政出多门,卖官鬻爵,唯利是图,荒淫无道,忌害忠良,全国为此哀号,不能忍受这样的弊端。这样看来,灭亡齐国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然后寻找机会发起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讨伐,就如同摧枯拉朽,腐朽的敌人是很容易被消灭的。”

第三是:“古时候勾践打算灭掉吴国,尚且经历了十年的磨砺;周武王想要征讨商纣,还曾不厌其烦地一再出兵。如今假如能够在乱世暂且退隐,伺机等待,我认为最好重新表示尊重睦邻友好,重新制定盟约,安抚百姓使大众和睦相处,互通贸易优惠工商,养精蓄锐提高声威,窥伺机会然后行动,这就好比是用长长的马鞭远远地驾驭拉车的马匹,可以坐着慢慢找寻兼并对方的机会。”

【评析】

北周武帝计划征讨北齐,韦孝宽上疏武帝陈述三条计策。这三条计策充分分析了天下的形势,给北周武帝指出了平定天下、统一中原的道路。北周武帝是一个明白事理的皇帝,听从了韦孝宽的计策,没有几年就消灭了齐。可惜没有等到平定陈朝,武帝就死了,但继位的隋文帝杨坚还是按照这个计划一步步地消灭了陈朝,统一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