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公忠心

【原文】

唐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仪凤元年

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岭南。后数日,擢仁杰为侍御史。

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叶,因相谓曰:“吾辈岂可不自愧乎!”遂相与辑睦。

调露元年,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制度壮丽。上阳宫临洛水,为长廊亘一里。宫成,上徙御之。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弘机坐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狄公忠心 - 图1捣练图

【译文】

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

大理寺上奏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昭陵上的柏树,按照罪责法令应当被除去官吏名籍;唐高宗却特意命令将他们处死。大理丞太原人狄仁杰上奏道:“这两个人的罪责不应当被处死。”唐高宗说:“权善才等砍昭陵柏树,我不杀了他们就是我的不孝。”狄仁杰一再坚持自己的意见,看到唐高宗满脸怒色,命令他出去,他说:“冒犯陛下的威严,直言强谏,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很难做到的。但我以为如果遇到桀、纣固然会很困难,而如果遇到尧、舜这样的仁君却很容易做到。如今依照法令不应当被处死的人,而陛下却执意要处死,这样一来,就会让法律失去取信于人的根本,那么人们以后将何所依从呢?汉朝张释之曾对文帝说过:‘假如有人盗取高祖长陵一抔土,那么陛下将如何处分他呢?’如今因误砍一棵柏树而将两位将军处死,那么后代会怎么看待陛下?我之所以不奉诏执行陛下的命令,是唯恐让陛下陷落到无道的境地,也是因为害怕无颜去九泉之下见张释之的缘故。”听他这样一说,唐高宗的怒气这才稍微消了一点,权善才、范怀义因此只是被除去名籍,流放到了岭南一带。几天后,朝廷擢升狄仁杰为侍御史。

起初,狄仁杰担任并州法曹一职,同事郑崇质本应当出使遥远的地方。可是郑崇质的母亲年迈多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情况如此不妙,怎能再让她有万里离别的忧愁呢!”随即找到长史蔺仁基,请求他代替郑崇质担当出使的任务。蔺仁基素来与司马李孝廉有隔阂,此时两人不禁相对说道:“我们怎能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呢?”从此以后两人得以和睦相处。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司农卿韦弘机修筑宿羽、高山、上阳等宫,气势壮丽。上阳宫临近洛水,建有绵延一里长的长廊。等到宫殿落成后,唐高宗移居到了那里。侍御史狄仁杰因此上奏弹劾韦弘机引诱皇帝奢侈无度,韦弘机因此获罪被罢免官职。左司郎中王本立仗恃皇帝的恩宠而滥用权力,朝中文武百官因此都对他畏惧有加。唯独狄仁杰上奏揭发他的奸恶行径,并请求将他移交司法部门查办。唐高宗特地将他赦免。狄仁杰说:“尽管国家缺乏优秀人才,可是难道缺少像王本立这样的人吗?陛下为什么要爱惜罪人,从而使王法得到损害?如果一定要赦免王本立,那就请先将我流放到荒无人烟的边远地带,以此来惩戒将来的忠贞之臣。”王本立最终被治罪。朝廷上下从此严肃而有法度。

狄公忠心 - 图2武则天

【原文】

唐则天顺圣皇后垂拱四年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道过宁州,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邪?”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

时张光辅尚在豫州,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邪?”仁杰曰:“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万贞生!”光辅诘其语,仁杰曰:“明公总兵三十万,所诛者止于越王贞。城中闻官军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明公纵将士暴掠,杀已降以为功,流血丹野,非万贞而何!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于明公之颈,虽死如归耳!”光辅不能诘,归,奏仁杰不逊,左迁复州刺史。

唐则天顺圣皇后天授二年太后谓仁杰日:“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名乎?”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请改之;知臣无过,臣之幸也,不愿知谮者名。”太后深叹美之。

狄公忠心 - 图3武则天

【译文】

唐则天皇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朝廷任命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当时朝廷正在惩治越王李贞的党羽,按照法令应当被判罪的有六七百家,籍没官府充当奴婢的有五千人,司刑寺督促豫州方面执行判决。狄仁杰向太后上密奏道:“他们都是受牵连的,我本打算奏明皇上,可是似乎有为叛逆的人申辩的嫌疑;可是知而不言,又深恐违背陛下仁爱怜悯的本意。”太后因此特地原谅了他们,将他们全都流放到丰州。当这一行人路过宁州时,当地老百姓迎接慰劳他们道:“是我们的狄使君救了你们的命啊!”随即相互搀扶着在宁州百姓当年为狄仁杰树立的功德碑前痛哭流涕,斋戒三天后才继续向前离去。

当时张光辅仍在豫州,将士全都依仗有功对百姓巧取豪夺,狄仁杰对他们没有应合。张光辅因此大怒道:“州将岂敢轻视全军主将!”狄仁杰说:“河南作乱的只有一个越王李贞,现在一个李贞死了,却出现了一万个李贞!”张光辅于是责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狄仁杰说:“您统率三十万兵丁,所要诛杀的只限于越王李贞。城中百姓听说官军前来,越城出来投降的人很多,四面都被踩踏成道路了,可是您却放纵军士凶暴地抢掠,杀掉已投降的人用来报功,鲜血染红了郊野,这不是一万个李贞难道又是什么!我恨不能得到天子的尚方斩马剑用以加在您的脖颈上,我即使死了,也视作回家一样!”张光辅一时语塞,无话可说,回来以后,上奏章说狄仁杰不恭顺。因此狄仁杰很快被贬谪为复州刺史。

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太后对狄仁杰说:“你在汝南的时候,很有善政,有口皆碑,你难道就不想知道是谁诬陷你的吗?”狄仁杰感谢太后道:“陛下认为我有过错,那就请允许我改过;知道我没有过错,那是我的幸运,我不想知道是谁在诬陷我。”太后深深感慨并对他大加赞赏。

【原文】

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又劝太后召还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亦劝之。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

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

狄公忠心 - 图4武则天像

【译文】

武承嗣、武三思图谋当太子,先后多次派人劝说太后,道:“自古以来,天子没有以外姓人为继承者的。”太后仍旧犹豫未决,狄仁杰常常从容不迫地对太后说:“太宗文皇帝栉风沐雨,亲自冒着刀枪箭镞,得以平定天下,并将这伟大基业传给子孙后代。高宗将两个儿子托付给陛下。陛下如今却想将国家移交给外族,这难道符合上天的意思吗?况且姑侄与母子相比谁更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那么千秋万代之后,祭祀宗庙,代代承继,无穷无尽;假如立侄儿为太子,那么未曾听说过有侄儿当了天子而合祭姑姑于宗庙的。”太后说道:“这是朕的家事,你就不要掺和了。”狄仁杰说:“君王应当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有谁不是臣妾,有什么事不是陛下的家事呢?君主是元首,臣是四肢,意思是如同一个整体,更何况我还担任宰相,怎能不参与呢?”接着他又劝太后召回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也在一旁劝说太后,太后的心里这才稍微有所醒悟。有一天,太后对狄仁杰说道:“我梦见一只大鹦鹉两翼都被折断了,这作何解释呢?”狄仁杰回答道:“武就是陛下的姓,两翼就是您的两个儿子。陛下如果起用了两个儿子,那么两翼就会都振作起来了。”太后从此便打消了册立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的心思。

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武则天十分信任和器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众大臣没有哪一个可以与他相比的,她时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杰也习惯于当堂直言强谏,而武则天也经常采纳他的建议,尽管这样做违背了自己的本意时也从不在意。有一次,狄仁杰随从武则天巡游,途中忽然遇到大风,将狄仁杰的头巾吹落在地,他的坐骑也因此受惊而飞奔不止,武则天于是命令太子李显追上惊马,抓住马的笼头并将它拴好。

【原文】

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狄公忠心 - 图5鎏金铜僧人像

【译文】

狄仁杰曾经多次以年老多病为由向太后提出回家养老的请求,武则天每次都拒绝了。每当狄仁杰入朝参见的时候,武则天还时常阻止他行跪拜礼,她说:“每当看见爱卿行跪拜大礼的时候,朕的身体都会隐隐作痛。”武则天还免除了狄仁杰晚上在宫中值宿的义务,并告诫他的同僚们说:“如果不是什么军国大事,就不要去烦扰狄公。”八月十五,狄仁杰去世,武则天痛哭流涕,说:“朝堂空了!”从此以后,朝廷一遇到大事,如果百官决断不了,武则天就会叹息道:“老天为什么要把我的国老夺走得这么早呢?”

武则天先前曾经征询狄仁杰道:“朕想要得到一位贤士委以重任,您认为谁最合适呢?”狄仁杰问道:“不知道陛下打算委以他什么重任?”武则天说:“我准备让他出任宰相。”狄仁杰回答道:“如果陛下想要的是学识渊博的才俊,那么苏味道、李峤本来就是最佳人选。如果陛下一定要找卓尔不群的奇才,那就非荆州长史张柬之莫属了,此人虽然年迈,但的确是块当宰相的料。”武则天随即擢升张柬之为洛州司马。几天后,武则天又让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回答道:“我前几天举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有任用呢!”武则天说:“我已经升了他的职了。”狄仁杰说:“我所举荐的张柬之是宰相之才,并非用来作司马的料。”武则天随即又任命张柬之为秋官侍郎。过了很久,终于将他升任为宰相。狄仁杰还曾经向武则天举荐了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人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随后这些人都成了唐代的名臣。于是就有人对狄仁杰说道:“治理天下的贤能良将,全都出自您狄公的门下啊。”狄仁杰回答道:“引荐贤良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并非为了我的一己私利啊。”

【评析】

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曾两度拜相,深受武则天的器重,是武则天手下为数不多的得以善终的重臣。狄仁杰做官的时候,十分重视提拔人才,可谓不拘一格,在这方面留下了很多佳话。狄仁杰秉性耿直,敢于据理力争,有时当面顶撞武则天,武则天也常常能接受他的意见。狄仁杰还经常被后人写进文学作品中,他和宋代的包拯一样,成为明察秋毫、睿智仁爱的清官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