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引用贴切的比喻

抓住事物的特征

比喻贵在抓住事物的特征。《世说新语》中记载:谢安在一个寒冷的下雪的日子里,把家里的子侄们聚集在一起,同他们谈论做文章的规律。不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安兴致勃勃地说:“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侄儿谢朗回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在空中撒盐大约可以比拟吧)。”侄女谢道却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用柳絮随风飘舞来比喻)。”谢安听了大笑,感到十分愉快。

在这则故事中,谢朗把纷飞的白雪比做空中撒盐,谢道则比做风卷柳絮。两个比喻都符合“像”的要求,但后者显然优于前者。前者仅仅抓住了雪与盐颜色上的相似,后者则不仅顾及了颜色,而且还抓住了柳絮与雪花轻柔飘飞的形态上的相似之处,这就比以盐喻雪高明得多。所以谢道的比喻受到了谢安的称许。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著名作家陆文夫对性文学是怎么看的。

陆文夫不失幽默地答道:“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与会者发出会心的笑声,接着是雷鸣般的掌声。

运用这种似乎与本体事物风马牛不相及的类比物形成的奇妙比喻能使听众有新奇的感觉。

明喻、暗喻、借喻

说话使用比喻,有必要注意比喻的技巧。比喻有两个成分:一个是被描绘、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一个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或现象,叫“喻体”。本体、喻体是不同的东西,有本质差别,但两者之间又有一定相似之处。本体大多比较抽象、深奥,或是生疏而不易理解;喻体则具体、浅显,为人们所熟悉。比喻形式通常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1.明喻

明喻,就是说清楚这是在打比方。

在修辞中通常用“像”、“好像”、“如”、“一样”、“一般”、“犹如”、“像似的”、“像一样”等喻词来联结本体和喻体。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示威游行集会上的演说》中有如下一段话。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在《解放宣言》上签了字,今天,我们站在这个伟大的阴影下,这条巨大的法令就如一座巨大的灯塔,给成千上万的在不公平的毁灭性的火焰中烧焦了的黑奴带来了希望;这条巨大的法令犹如欢乐的黎明将结束那被监禁的漫长黑夜。”

这段演讲词,采用明喻方法,语言感染力非常强。

直接运用比喻,即不但说出喻体,而且还要点明比喻的道理。春秋战国时期“墨翟止楚攻宋”的故事,是很典型的一例。

墨翟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中国战国时期,创立了墨家学派。它批判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提出了“非攻”的思想,认为这些战争一类是非正义战争,称为“攻”,另一类是正义战争,称为“诛”。他反对非正义战争,反对侵略和掠夺。为了制止非正义战争,他曾经不断奔走呼号,到处劝阻。一次,当他听说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就不辞辛劳,步行千里,去楚国劝楚王退兵。

见到楚王后,墨翟就提出一种怪现象请楚王回答。他说:“现在有这么一个人,舍弃自己华丽的车子不坐,想去窃取邻人的破车;舍弃自己的锦绣衣服不穿,想去窃取邻人的粗布衣服;舍弃自己的粮肉不吃,想去窃取邻人的糟糠恶食——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楚王回答:“必然是盗窃成性的人。”接下去墨翟就很不客气地指出,楚王去攻打宋国是以大凌小,以强欺弱,就像那个盗窃成性的盗贼一样,也是去窃取邻国的破车、粗衣、恶食,属于不义的行为。楚王无言以对。但待立在楚王一侧的宰相却说:“宋国的几个王侯,经常去掠夺别国百姓钱财,不应该讨伐吗?”墨翟把这种讨伐之战,作了一个比喻,他说:“假如有一种药,一万个人吃了,只治好了四五个人的病,而其余的人都受了害,那么,这种药对人民就是无益而有害的。这种不义之战,获利的只是荆吴之王、齐晋之君,遭殃的却是广大的平民百姓。”

楚王和宰相,都被墨翟的道义所折服,于是取消了攻打宋的这场战争。

2.暗喻

暗喻是只出现本体和喻体而不用比喻词联接的比喻。

这种方法由于富有隐含性,使用效率更高。

庄子曾一度做过管漆园的小吏,后来,厌弃官场,轻视高官厚禄,看破红尘,参透人生,于是游戏人间。他虽然过着“困穷织屦,槁项黄馘”的生活,但只图逍遥自在。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干,便派了使臣,带了千金重礼,来民间寻访,想聘他为相。

一天,衣衫褴褛的庄周,正坐在柳下垂钓。阳光下,濮水泛着银波缓缓向前流去,垂柳婆娑,倒映在流淌的江水中相映成趣。庄周悠哉游哉,对身后走过来的两个峨冠博带的人物,一点也没有觉察。

“对不起,打搅您了,老夫子。我俩是楚威王的钦差,奉命前来恭请您进宫总揆国务。”说完拿出重金。

来人的话和千金重礼丝毫没有引起庄周的重视。他手执钓竿,头也不回,漫不经心地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礼,卿相是尊贵的职位。但听说楚王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多年。楚王毕恭毕敬地将其尸骨藏在盖有丝巾的竹箱里,供奉在庙堂上。你们说,这只乌龟是愿意丢下遗骨取贵于庙堂呢?还是愿意活着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摇尾游弋?”

“当然愿意在泥水中无拘无束地生活喽!”

庄周接着说:“既然如此,就请二位回宫去吧!”

庄子拒绝做官,并不明说,而是巧用暗喻,表明他要像栖息在泥水中的龟那样逍遥地度过残生。

暗喻字面上不说是在打比方,而是当作实有其事来表现。说辩中的“暗喻术”,则是在这两种具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不同事物中,用其中一种来描写和说服另一种事物。另一种事物始终不出现,把联想的余地留给对方,把埋藏在腹中之语,由对方去领悟。

3.借喻

所谓借喻,是指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喻体当本体说的比喻。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在论及“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论点时,使用了借喻这一手法。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走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借取得这样一所大宅子“占有”、“挑选”的种种情况作为比喻,论述了吸取外来的文化的重要性,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说明了“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的道理,既深刻,又形象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