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讲话具有针对性

说话在选择语言时要符合听众的水平,符合当时的场合。讲话有了针对性,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听众也能更好地接受。

根据知识水平说合适的话

一个人的文化教养与理解话语的能力密切相关。这就要求言语表达者善于根据对方知识水平而选用合适的表达话语。如果不看对象,不是瞎说,便是白说。

有一个秀才买柴,喊道:“荷柴者过来!”卖柴的因为“过来”两个字很明白,便走了过来。秀才再说:“其价几何?”卖柴的听懂了一个“价”字,便说了价钱,秀才嫌贵,便摇头晃脑地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的不知秀才说的是什么,便挑着担子走了。

这里,导致语言交际失败的原因,便在于秀才之“酸”——不看交际对象的文化水平而咬文嚼字。因此,口才艺术原则之一,便是要根据对方知识水平而对言语形式做出选择取舍。

某幼儿园大班的一个小朋友,见妈妈留客人吃饭,便也抱着客人的衣角不让走。客人问小朋友有什么好“招待”的,小朋友只是瞪着眼望着。客人忙改口说,“你有什么好吃的?”小朋友这才“巧克力、旺旺饼、口香糖”一口气数开了。

这里用“好吃的”取代“招待”,正是适合了小朋友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其经历、职业、文化教养等密切相关。善于言语表达的人,总是善于根据对方的经历、职业教养等来组织言语形式。

注意交谈中的角色

任何人在交谈时,总是以一定的身份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要想使交流达到理想的效果,除了要有对象意识外,还要有自我身份意识,就是说话要得体,言语形式的选择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保持自我本色。例如,以下级的身份向上级汇报思想工作,当持敬重的态度,注意措辞的严肃性和应有的礼节性。与同辈亲友交谈,则以亲切、自然为宜,不宜过于“一本正经”,否则便有故作姿态之嫌。说话不得体,不注意身份,听的人总感到不是滋味,甚至引起反感,这就必然要影响到交际效果。

《说岳全传》中曾写到牛皋和岳飞先后向同一位老人问路。先是牛皋遇见那位老人。他骑在马背上高声嚷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往小校场怎么走?”老人听了气得目瞪口呆,只用眼看着牛皋不作声。后来,岳飞遇见这位老人,他先下马,走上前把手一拱说:“不敢动问老丈,方才可曾看见一个黑大汉,坐一匹黑马的,往哪条路上去的?望乞指示。”老人听后,便十分愉快地给岳飞指引了去向。

同问一个对象,其效果却迥然而异,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就在牛皋的问话不注意基本的礼节和自己的身份。交谈中,表达者是否注意自己所处的角色身份,直接关系到交谈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