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原文】

问“通乎昼夜之道而知(1) ”。

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昼知夜的。”

又问:“人睡熟时,良知亦不知了。”

曰:“不知何以一叫便应?”

曰:“良知常知,如何有睡熟时?”

曰:“向晦宴息(2) ,此亦造化常理。夜来天地混沌,形色俱泯,人亦耳目无所睹闻,众窍俱翕,此即良知收敛凝一时。天地既开,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所睹闻,众窍俱辟,此即良知妙用发生时。可见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3) 。今人不会宴息,夜来不是昏睡,即是妄思魇寐。”

曰:“睡时功夫如何用?”

先生曰:“知昼即知夜矣。日间良知是顺应无滞的,夜间良知即是收敛凝一的,有梦即先兆。”

【译文】

问先生“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这句话怎么理解。

先生说:“良知原本就是知道昼夜的。”

又问先生:“当人熟睡时,良知也就没有知觉吧。”

先生说:“如果没有知觉,为什么一叫就应答呢?”

问先生:“良知若是常知的,怎么会有睡熟的时候呢?”

先生说:“夜晚都要休息,这是自然常理。夜里天地混沌,万物的形状和颜色都消失了,人的眼睛耳朵看不见听不到,七窍都歇息了,此时正是良知收敛凝聚的时刻。天拂晓,万物显现,人也能听到声音,看到形状、颜色,七窍的功能也恢复正常,这正是良知妙用开始发生之时。由此可见,人心与天体原本是一体的,因此,孟子说‘上下与天地同流’。如今的人,夜晚不擅长休息,不是沉睡不醒,就是胡思乱想、噩梦连连。”

问先生:“睡觉时如何用功夫?”

先生说:“知道白天如何用功夫,也就知道夜晚如何用功夫。白天良知是顺应无滞的,夜里良知是收敛凝聚的,有梦就是先兆。”

(1) 出自《易经·系辞上》第四章:“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2) 出自《易经·象传上·随卦》:“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3) 出自《孟子·尽心上》第十三章:“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